第一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物理教学教案
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学号:08506013
姓名:孙广浩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08506013孙广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达到: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抽象能力。
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
【教学设备】扬声器、小纸片、音叉、玻璃杯、手机,玻璃瓶,抽气机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飞机轰鸣,工地噪声······让人心烦意乱。
在声音的海洋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递到我们耳朵里的。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有没有认真观察,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比如发出优美音乐的琴,弹琴的时候,琴弦在振动,如果用手压住琴弦,琴声就停止。现在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声音是否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首先,同学们用手摸喉咙,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喉咙在振动 演示实验
1、把小纸片放在播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
2、把振动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学生回答:观察到小纸片会振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教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就是分别由气体、固体、液体的振动而发生的。
教师:我们能听见身边同学的话语,能听见林中鸟儿的歌声,能听见远处列车的轰鸣声。那么声音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声音能否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呢?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的传播
1、问题:声音能否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方法:让学生们进行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将一个闹钟放在钟罩中,比较闹钟在空气钟罩和真空钟罩中能否听见声音。
3、分析与论证
耳朵贴在桌子上时能听见敲桌子的声音;拍掌时鱼会被吓到;真空钟罩中不能听见闹钟的声音。
4、得出结论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三、声速
教师: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1、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2、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3、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分析
例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例题2: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例题3: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四、作业布置 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1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三、声速 1、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2、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3、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
第二篇:声音产生与传播教案
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回声及回声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观察的方法,探究回声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设施:音叉、共鸣箱、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体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利用上课铃声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检查作业
教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敲动鼓面有纸团的鼓。分析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结论:鼓面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拨动梳子使其发声,分析声音产生原因。结论: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①敲响音叉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观察现象分析原因②敲响音叉,把其放入水中。
解释振动:物体来回往复的运动叫作振动。结论: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拨动学生自制的六弦琴使其发声,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学生实验:摸着喉头发生,体验,分析原因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过来有嗡嗡的声音,那么,它们发生靠什么呢? 结论:翅膀的振动
板书:
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教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我们知道神舟5号飞船顺利升空为咱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启动,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用手机试试)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教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结论:空气中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那声音是怎么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里的呢?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教师:咱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其他的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比如液体,学生回答水可以。
教师演示实验:把一音乐盒密封后放入水中,分析现象 结论,水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教师:上节课让大家做“土电话”都做了吗? 学生演示“土电话”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板书: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师:在雷雨天,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光速比声速快)
学生看教材中声音表,并分析特点 板书: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一般情况下光在_________ 中传播声音最快,其次是_______,光在_______ 中传播声音最慢。
教师通过图片进一步介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回声的形成 学生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小距离 已知:t=0.1s v=340m/s 求s/:
解:由v=s/t得s=vt=340m/s×0.1s=34m s/=1/2s=34m/2=17m 答:最小距离17m 教师:如果要测定海底深度,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怎么计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三、小结: 本结课介绍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并且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并且利用声音的速度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基础训练
第三篇:声音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乡市第七中学
段世宇 导入:
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观赏一段录像,依据录像内容,猜一猜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什么知识。
播放视频“声音的世界”
(录像语: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声音就会带来痛苦、烦恼和诸多不便)
师:是啊,要是没有了声音,恐怕我们这节课上起来就要困难得多了。(稍停)你猜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什么内容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板书: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就听到自己的哭声和周围亲人们的笑声,声音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你想过吗?我们周围这些形形色色的声音都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声音的产生
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一、声音的产生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
师: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通过两个小实验探究一下。学生活动1:橡皮筋实验
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师:橡皮筋发声了吗?
生:发声了。
师:橡皮筋发声时在做怎样的运动?
生:振动。
师:当振动停止的时候,橡皮筋还能发声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橡皮筋_____时,能发出声音;不振动时,_____发出声音。
生:(填空)
学生活动2:刻度尺实验
将刻度尺全长的三分之二伸出桌边,将另外三分之一紧压在桌子上,拨动伸出端。
师:拨动尺子,尺子发声了吗? 生:发声了。
师:发声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生:处于振动状态。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正在发声的尺子立即停止发声吗? 生:(到讲台前演示)可以迅速用手捏住尺子伸出端。师:很好。捏住尺子的目的是什么? 生:让它停止振动。
师:很棒!振动停止后,尺子还能发声吗? 生:不能。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尺子_____时,能发出声音;不振动时,_____发出声音。
生:(填空)
演示实验1:音叉实验
用小锤轻敲音叉,音叉发声。再用手握住音叉,声音消失。然后再次敲击音叉,并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原本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
师:(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音叉发声。
师:(用手握住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 生:听不到。
师:再看一遍。(再次敲击音叉,并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原本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
生: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师:(用手握住音叉,并把音叉靠近原本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还能听到声音吗?乒乓球被弹开了吗?说明了什么?
生:听不到。乒乓球没有被弹开。说明音叉没有振动。师: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是由振动产生的。
师:当振动停止的时候,音叉还能继续发声吗? 生:不能。
师: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演示实验2:扬声器振动发声
播放视频“扬声器振动发声”
师:扬声器发声时,豆子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扬声器发声时在振动。
师:短片中扬声器播放音乐前,豆子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不振动。
结论:扬声器______时,发出声音;______时,不发出声音。
学生活动3:感受说话时声带振动
师:把手放在咽喉部,说话时,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声带在振动。
师:不说话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声带不振动。总结与思考:
1.在以上的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 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得出结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发声的例子,并说明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展示图片: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演奏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蜜蜂的“嗡嗡”声是由翅膀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声源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出去的呢?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二个问题:声音的传播。
板书: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靠什么物质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里? 生:空气。
师:如果没有空气,即所谓的真空状态下,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播放视频:真空罩中的闹钟 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生:能。
师:真空能够传声吗? 生:不能。
展示图片:月球上的两位宇航员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两位宇航员离得很近,他们能像我们这样面对面自由地交谈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师:那他们通过什么方式交谈呢? 生:无线电通信设备。
2.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活动4:打“土电话”
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打“土电话”,老师交代注意事项,(1.尽量用耳语般音量交谈; 2.把棉线拉紧拉直),接听者背对屏幕,看不到屏幕上显示的谈话内容,拨打者按照既定内容“打电话”。
师:(问接听者)请告诉我通话的内容。生:(即接听者)你好!谢谢!再见!
师:很好。这次“打电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 生:棉线。
师:对。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活动5:探究桌面能否传声
把两张桌子紧挨在一起,一名同学敲击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师:能否听到声音? 生:能听到。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师: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够证明固体可以传声?
生:一楼敲暖气管,二楼也能够听见;
“隔墙有耳”;
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很多动物睡觉时耳朵靠近地面,是为了探知远处动物的走动声。
3.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展示:唐朝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为什么“路人借问”时,“蓬头稚子”只“遥招手”而“不应人”?你能从原诗中找到答案吗?
生:“怕得鱼惊”。师:很棒!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师:液体能够传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的动作整齐一致;
渔民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儿喜欢听的音乐来将鱼儿诱捕入网;
利用声呐来探测海底沉船的位置。
总结:介质的概念 强调:真空不能传声
既然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那么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呢?
展示表格:几种物质的声速
师:你从表格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声音在(15 ℃)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思考题:
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3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三、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展示图片:水波 展示动画:人耳接收声波 用水波类比声波进行讲解 展示动画: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课堂练习与反馈
第3题后补充简介:乐器的发声
弦乐器:弦振动发声
管乐器: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打击乐器:打击面振动发声
作业布置:1.列举生活中有趣的声音传播。
2.用纸杯或饮料筒、细绳制作土电话。
第四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光村中学 王伯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体验声音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声音
传播的现象;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视频)
学生观看后思考,并根据教师的引导提出疑问。教师选取针对性的问题板书。然后进入今天的内容学习。2.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我们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要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么,首先就要制造出声音来;如果在无声的世界里,我们是无法探究声音的产生的。
问题:同学们能否利用身边的一些物体造出声音来呢?
(看学生的造声情况,加以点评)
(请2位学生上讲台来配合完成以下实验活动)活动一:拨动拉紧的橡皮筋。
活动二:在水杯中装适量水,观察比较杯中的静水与摇晃使水发声时的情况。
光村中学 王伯奇
活动三:利用身边的饮料瓶:吹瓶口。 活动开始前强调:
边做边体验:① 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③ 发声的物体都属于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哪一类?
④ 怎样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带活动操作完成后,一起交流与讨论以上问题)
感受共同特征:它们发声是都在振动
引导学生对此做出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演示实验一:将以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一悬挂着的乒乓球观察现象;再将停止发声的音叉靠近一悬挂着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二:在纸盒上方一些小碎纸片,敲击纸盒面,观察小碎纸片有何变化?
提问:通过刚才的体验,你们对声音的产生有了一个怎样的认识?
(请同学起来说说)
小结:①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②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声源。
(2)声音的传播
提问:声源发出的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思考)事例:①我国古代“伏地听声”之说。
②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③航天员在月球上通过无线电交谈。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提出猜想: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作为媒介。
物理学中,像这样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统称为介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活动五:①以组为单位.甲站在课桌的一端,乙用手敲桌面,甲
听到敲声吗?说明什么?
光村中学 王伯奇
②甲用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乙用手轻轻的敲桌面,甲能听到敲声吗?说明什么? 演示实验三:将包裹好的正在发生的手机浸泡在水里。你能听到响
声吗?说明什么? 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提问:你能例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吗?
思考:声音的传播能否离开物质呢? 播放录像: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观看后,交流讨论)
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阅读P 29 第二段)
(3)声速
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速度小于固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
即:V 固 >V 液 >V 气
四、课堂小结及作业
P 31 3 5
五、板书设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生源。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跟介质和温度有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光村中学 王伯奇
℃时,V=340 m/s,一般有 V 固 >V 液 >V 气
光村中学王伯奇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仙阳中学 张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叉两只,直尺一把,纸屑若干,铁架台一只,水槽一个,音乐喇叭一个,乒乓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直尺,音叉(包括音叉和音箱)。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学习不久的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声音的传播: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师让学生观看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击敲长铁管听声”事例引人启发,让学生拓展联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鸡叫声、电话铃声、丛林中的鸟语、掌声、婴儿哭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性活动一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教室里可以用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教室里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教室里可以用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
击打音叉。音叉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
三、探究性活动二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视频播放演示课本P36图3一7,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思考:①该实验直接说明了声音通过什么传播?②声音的传播是否借助其他物质?
问题:在生活中是否只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活动: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说出讨论的事例结果,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体验: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其他同学几乎听不到)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听的同学体会感觉,说出感觉。
演示:把正在播放音乐的音乐盒放入装满水的水槽内。同学们能听到声音吗?
现象:同学们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是怎么样声音传播,即空气、桌面、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交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声音的传播吗?比如古代人为了能够更早的发现敌军会趴在地上听马蹄声的交流„„
四、请大家阅读课本P37、P38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1、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五、课堂归纳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 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四>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
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