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精选
第一节_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填空题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m/s)
6.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7.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8.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10.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11.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1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1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
14.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声源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
15.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__.
二、选择题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A.快B.慢C.一样快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提质的不同而不同.
6.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大于17mB.大于34mC.小于17mD.小于34m
7.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一声B.最多声C.3声D.4声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9.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
A.1025米,175米B.600米,600米C.1000米,200米D.850米,350米
三计算题
1.小明站在桥上,可以看见远处河边上一个妇女在用棒槌拍衣服,但是每当她高举起棒槌时,小明却听见了拍打衣服的清脆声,这是什么原因?假设她每秒拍两次,洗衣服处距桥大约多远?
2.在平直双轨线铁道上,甲、乙两列车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匀速反向行驶.甲车鸣笛后5s,乙车上人听到,再过40s,两车恰好相遇而错车.求甲车鸣笛时两车间距离.
3.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4.甲用锤敲打物体时听到的却是前一次敲打时发出的声音,求甲、乙之间的距离.
第一节_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一、填空题
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发声体的_________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4.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5.你知道超音速飞机吗?按常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计算,超音速飞机的速度至少应大于_________ km/h.6.声音要靠_________传播,某同学测出声音在空气中2 s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是690 m,由此他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m/s.7.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二、选择题
8.(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9.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B.铝、空气、海水C.空气、铝、海水D.空气、海水、铝
10.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旷野里空气稀薄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当气温是15 ℃时,你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你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A.340 mB.170 mC.34 mD.17 m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体中传播
三、计算题
1..甲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在铁管另一端敲一下,甲听到两次响声.如果铁管长为l,铁和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分别为、,求两次响声间隔的时间.
2.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设当时气温为15℃,无风)
3.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 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已知两山相距1200 m,当时气温为15 ℃)
4.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
5.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使两只船在水中相距17 km.一只船上的学生将一个发声体放入水中,当发声体发声的同时,船上的灯闪亮;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在水里放一个听声器,他们看到灯闪亮后经过11 s收到了发声体的声音.请问他们测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大?
6.某司机驾驶汽车穿过山洞后以54 km/h的速度向远离高山的方向驶去,司机在鸣笛s后听到了鸣笛的回声.问此时汽车离高山的距离有多远?
同步创新训练
1.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嗽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___.2.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引起的.3.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4.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汽车和机械修理工常常用木棍(或者尺子、螺丝刀等)的一端顶在运转的机械外壳上,另一端靠在自己的耳朵上,就可以更清楚地听到机械内部的异常杂音;间谍把铁块按在墙壁上,再将自己的耳朵贴在铁块上,就可以听到隔墙的谈话声.这些都是因为_________也能传声.5.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是因为__________.6.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_________________.7.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
8.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C.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了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9.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10.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某超音速飞机的马赫数为2.6,那么它的飞行速度为多少m/s?
11.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播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用它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课本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假如你是小明,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同时转播首都剧场的音乐会实况.首先欣赏到节目的究竟是剧场里离演奏者10 m以外的观众呢?还是远在1000 km以外的上海无线电听众或电视观众呢?
答案
1.振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2.振动,空气. 3.振动,介质. 4.液体(水)也能传声. 5.6.填“弹起”,“振动”. 7.填“振动”,“空气”. 8.340,声音在大地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大. 9.快. 10.340. 11.空气. 12.9. 13.振动,介质. 14.0.1. 15.空气,振动.
A级
答案
1.B 2.A 3.B 4.C 5.A、D.点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借助于介质,真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A对,B错;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故D不对. 6.A.点拨:人听到回声的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2倍,∴. 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甲在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引起水管振动发出声音.声音沿三个途径传播,一是在空气中,一是在水中,一是铁管中,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铁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水中,最慢的是在空气中,所以,最先听到的一声是沿铁管传播来的,第二声是从水中传播来的,第三声是从空气中传播来的,选C.点拨:如果水管很短,声音传播的时间很短,我们分辨不出. 8.C. 9.A
答案
1.看见拍衣服,是由于光的传播,听见拍衣服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传播,两者传播速度悬殊很大,所以有一个时间差让我们看起来不“同步”.拍衣服一次有举起和拍下两过程,每秒拍两次,每举起或落下一次用s的时间..答:洗衣服离大桥85m.
2.设甲、乙两车在鸣笛时相距为s,甲、乙两车速度均为v,则,解得m/s.甲车鸣笛时,两车相距.
点拨:此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可把问题简化为:(1)声音与乙车相遇,相遇时间为5s;(2)甲、乙两车相遇,相遇时间为45s两次相遇,通过的路程都等于甲车鸣笛时两车之间的距离.
3.4.甲每秒敲打3次,即每隔s一次,而乙却听到的是前一次敲打的声音,即敲打声传到乙处用的时间为s,则.
5.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沿钢管传播用的时间,则.
6.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
运动员跑百米的真空成绩为.
点拨:发令枪信号弹爆炸时形成烟雾和发出响声是同时的,但光速是声速的90万倍,在不太大的距离内,信息光(烟雾反射的光)传播所花的时间非常短,可忽略不计,而信息声(枪声)传播得慢,传播所花的时间要长,若也忽略不计,会使运动员的成绩与实际不符.
第二篇: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习题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习题
填空题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m/s)
6.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7.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8.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10.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11.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1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1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
14.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声源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
15.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__.
答案
1.振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2.振动,空气. 3.振动,介质. 4.液体(水)也能传声. 5.6.填“弹起”,“振动”. 7.填“振动”,“空气”. 8.340,声音在大地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大. 9.快. 10.340. 11.空气. 12.9. 13.振动,介质. 14.0.1. 15.空气,振动.
A级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A.快B.慢
C.一样快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提质的不同而不同.
6.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大于17mB.大于34mC.小于17mD.小于34m
B级
7.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一声B.最多声C.3声D.4声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9.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
A.1025米,175米B.600米,600米
C.1000米,200米D.850米,350米
答案
1.B 2.A 3.B 4.C 5.A、D.点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借助于介质,真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A对,B错;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故D不对. 6.A.点拨:人听到回声的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2倍,∴. 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甲在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引起水管振动发出声音.声音沿三个途径传播,一是在空气中,一是在水中,一是铁管中,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铁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水中,最慢的是在空气中,所以,最先听到的一声是沿铁管传播来的,第二声是从水
中传播来的,第三声是从空气中传播来的,选C.点拨:如果水管很短,声音传播的时间很短,我们分辨不出. 8.C. 9.A
1.小明站在桥上,可以看见远处河边上一个妇女在用棒槌拍衣服,但是每当她高举起棒槌时,小明却听见了拍打衣服的清脆声,这是什么原因?假设她每秒拍两次,洗衣服处距桥大约多远?
2.在平直双轨线铁道上,甲、乙两列车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匀速反向行驶.甲车鸣笛后5s,乙车上人听到,再过40s,两车恰好相遇而错车.求甲车鸣笛时两车间距离.
3.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4.甲用锤敲打物体时听到的却是前一次敲打时发出的声音,求甲、乙之间的距离.
5.甲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在铁管另一端敲一下,甲听到两次响声.如果铁管长为l,铁和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分别为、,求两次响声间隔的时间.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设当时气温为15℃,无风)
答案
1.看见拍衣服,是由于光的传播,听见拍衣服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传播,两者传播速度悬殊很大,所以有一个时间差让我们看起来不“同步”.拍衣服一次有举起和拍下两过程,每秒拍两次,每举起或落下一次用s的时间..答:洗衣服离大桥85m.
2.设甲、乙两车在鸣笛时相距为s,甲、乙两车速度均为v,则,解得m/s.甲车鸣笛时,两车相距.
点拨:此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可把问题简化为:(1)声音与乙车相遇,相遇时间为5s;
(2)甲、乙两车相遇,相遇时间为45s两次相遇,通过的路程都等于甲车鸣笛时两车之间的距离.
3.4.甲每秒敲打3次,即每隔s一次,而乙却听到的是前一次敲打的声音,即敲打声传到乙处用的时间为s,则.
5.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沿钢管传播用的时间,则.
6.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
运动员跑百米的真空成绩为.
点拨:发令枪信号弹爆炸时形成烟雾和发出响声是同时的,但光速是声速的90万倍,在不太大的距离内,信息光(烟雾反射的光)传播所花的时间非常短,可忽略不计,而信息声(枪声)传播得慢,传播所花的时间要长,若也忽略不计,会使运动员的成绩与实际不符.
第三篇:声音产生与传播教案
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回声及回声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观察的方法,探究回声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设施:音叉、共鸣箱、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体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利用上课铃声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检查作业
教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敲动鼓面有纸团的鼓。分析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结论:鼓面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拨动梳子使其发声,分析声音产生原因。结论: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①敲响音叉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观察现象分析原因②敲响音叉,把其放入水中。
解释振动:物体来回往复的运动叫作振动。结论: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拨动学生自制的六弦琴使其发声,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学生实验:摸着喉头发生,体验,分析原因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过来有嗡嗡的声音,那么,它们发生靠什么呢? 结论:翅膀的振动
板书:
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教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我们知道神舟5号飞船顺利升空为咱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启动,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用手机试试)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教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结论:空气中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那声音是怎么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里的呢?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教师:咱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其他的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比如液体,学生回答水可以。
教师演示实验:把一音乐盒密封后放入水中,分析现象 结论,水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教师:上节课让大家做“土电话”都做了吗? 学生演示“土电话”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板书: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师:在雷雨天,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光速比声速快)
学生看教材中声音表,并分析特点 板书: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一般情况下光在_________ 中传播声音最快,其次是_______,光在_______ 中传播声音最慢。
教师通过图片进一步介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回声的形成 学生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小距离 已知:t=0.1s v=340m/s 求s/:
解:由v=s/t得s=vt=340m/s×0.1s=34m s/=1/2s=34m/2=17m 答:最小距离17m 教师:如果要测定海底深度,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怎么计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三、小结: 本结课介绍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并且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并且利用声音的速度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基础训练
第四篇:声音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乡市第七中学
段世宇 导入:
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观赏一段录像,依据录像内容,猜一猜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什么知识。
播放视频“声音的世界”
(录像语: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声音就会带来痛苦、烦恼和诸多不便)
师:是啊,要是没有了声音,恐怕我们这节课上起来就要困难得多了。(稍停)你猜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什么内容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板书: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就听到自己的哭声和周围亲人们的笑声,声音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你想过吗?我们周围这些形形色色的声音都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声音的产生
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一、声音的产生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
师: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通过两个小实验探究一下。学生活动1:橡皮筋实验
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师:橡皮筋发声了吗?
生:发声了。
师:橡皮筋发声时在做怎样的运动?
生:振动。
师:当振动停止的时候,橡皮筋还能发声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橡皮筋_____时,能发出声音;不振动时,_____发出声音。
生:(填空)
学生活动2:刻度尺实验
将刻度尺全长的三分之二伸出桌边,将另外三分之一紧压在桌子上,拨动伸出端。
师:拨动尺子,尺子发声了吗? 生:发声了。
师:发声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生:处于振动状态。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正在发声的尺子立即停止发声吗? 生:(到讲台前演示)可以迅速用手捏住尺子伸出端。师:很好。捏住尺子的目的是什么? 生:让它停止振动。
师:很棒!振动停止后,尺子还能发声吗? 生:不能。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尺子_____时,能发出声音;不振动时,_____发出声音。
生:(填空)
演示实验1:音叉实验
用小锤轻敲音叉,音叉发声。再用手握住音叉,声音消失。然后再次敲击音叉,并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原本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
师:(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音叉发声。
师:(用手握住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 生:听不到。
师:再看一遍。(再次敲击音叉,并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原本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
生: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师:(用手握住音叉,并把音叉靠近原本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还能听到声音吗?乒乓球被弹开了吗?说明了什么?
生:听不到。乒乓球没有被弹开。说明音叉没有振动。师: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是由振动产生的。
师:当振动停止的时候,音叉还能继续发声吗? 生:不能。
师: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演示实验2:扬声器振动发声
播放视频“扬声器振动发声”
师:扬声器发声时,豆子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扬声器发声时在振动。
师:短片中扬声器播放音乐前,豆子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不振动。
结论:扬声器______时,发出声音;______时,不发出声音。
学生活动3:感受说话时声带振动
师:把手放在咽喉部,说话时,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声带在振动。
师:不说话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声带不振动。总结与思考:
1.在以上的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 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得出结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发声的例子,并说明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展示图片: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演奏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蜜蜂的“嗡嗡”声是由翅膀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声源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出去的呢?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二个问题:声音的传播。
板书: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靠什么物质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里? 生:空气。
师:如果没有空气,即所谓的真空状态下,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播放视频:真空罩中的闹钟 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生:能。
师:真空能够传声吗? 生:不能。
展示图片:月球上的两位宇航员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两位宇航员离得很近,他们能像我们这样面对面自由地交谈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师:那他们通过什么方式交谈呢? 生:无线电通信设备。
2.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活动4:打“土电话”
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打“土电话”,老师交代注意事项,(1.尽量用耳语般音量交谈; 2.把棉线拉紧拉直),接听者背对屏幕,看不到屏幕上显示的谈话内容,拨打者按照既定内容“打电话”。
师:(问接听者)请告诉我通话的内容。生:(即接听者)你好!谢谢!再见!
师:很好。这次“打电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 生:棉线。
师:对。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活动5:探究桌面能否传声
把两张桌子紧挨在一起,一名同学敲击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师:能否听到声音? 生:能听到。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师: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够证明固体可以传声?
生:一楼敲暖气管,二楼也能够听见;
“隔墙有耳”;
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很多动物睡觉时耳朵靠近地面,是为了探知远处动物的走动声。
3.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展示:唐朝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为什么“路人借问”时,“蓬头稚子”只“遥招手”而“不应人”?你能从原诗中找到答案吗?
生:“怕得鱼惊”。师:很棒!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师:液体能够传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的动作整齐一致;
渔民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儿喜欢听的音乐来将鱼儿诱捕入网;
利用声呐来探测海底沉船的位置。
总结:介质的概念 强调:真空不能传声
既然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那么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呢?
展示表格:几种物质的声速
师:你从表格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声音在(15 ℃)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思考题:
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3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三、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展示图片:水波 展示动画:人耳接收声波 用水波类比声波进行讲解 展示动画: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课堂练习与反馈
第3题后补充简介:乐器的发声
弦乐器:弦振动发声
管乐器: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打击乐器:打击面振动发声
作业布置:1.列举生活中有趣的声音传播。
2.用纸杯或饮料筒、细绳制作土电话。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天道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障人士。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一)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二、新课开始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一)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马上说“当然用耳朵啦!”但俗话说的好“聋子的耳朵——摆设”,什么意思呢?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说明我们要听到声音,不仅仅要有这个“摆设”,而且必须保证从“摆设”到听觉神经之间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完好的,人耳的构造:外边有耳廊,下边有耳垂声音从耳道进入引起鼓膜震动通过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及咽鼓管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便听到了声音。
(二)双耳效应
有一位老师曾经领着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一个蒙上双眼的学生坐在教室中央,让其他学生从教室的不同方向叫这个同学的名字,结果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指出说话学生的方位。第二次让蒙上眼睛的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方位,结果不那么准了,甚至错位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弱的不同。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这种强弱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这时,我们会转动头颅,直到两耳听到同样响度的声音位置,此时声源便处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又先后。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声源方向的感觉。时间差别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越准确。
三是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不同。
什么叫做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同一点发出的声音传到两耳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根据这些差异人们就能感觉到发声点的位置,在这几种情况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题:
例
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发生体的位置是由于()
A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大小)不同。
B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C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
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
解析:双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到发声体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基础。
三、骨传导
如果声音在传向听觉神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鼓膜、听小骨等的损伤,将会造成非神经性耳聋,不过我们只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
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那么像贝多芬那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者有些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原来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自己录制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了。
【教学后记】
给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十条建议
一、物理是一个整体,刚刚接触,可能对某些概念、规律掌握不好,对知识无整体感,这是正常的。随着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对原来不甚清楚的问题会逐渐理解透彻,初学时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描述。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对这一应该有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问题本质,不要因细枝末节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四、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不要等老师去“灌输”。课后,不要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要主动针对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每学完一章,都要试着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内容。
六、从某种角度看,课本中的习题可以把正文不好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习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课本正文的延续和补充,因此,要把它放在与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许多物理试题包括中考试题就是对课后习题稍加改造而成的。对课本中的选学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千万马虎不得,因为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识点命题的情况。
七、学习新课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习题要做,但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要要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及产生的原因、有关条件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题数量,钻难题,陷入题海。
八、在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识别器材和仪器的能力,在实验误差太大的情况下,能自觉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以减小误差。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遇到问题,要善于用实验来探讨和验证。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初二物理学习不要求一步到位,刚刚进入初二就“瞄准”中考,做大量类似于中考试题的题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影响自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十、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理论-—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整体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地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多看科普书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动态,如“神舟五号”、禽流感等。这也是教育发展和中考命题的方向。
不言而喻,初二阶段注意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学们若能在学习中积极实践,不断总结,就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