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22:5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第一篇: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一、基本情况:

课题: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时间:

班级:高一、五班

二、课堂实录:

(播放慷慨激昂的命运交响曲营造气氛)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听到这首让人心潮澎湃的乐曲,大家能想到谁呢? 生:贝多芬(齐答)

师:不错,贝多芬,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一个征服命运的奇迹。今天要阅读的作家史铁生也有着类似的命运。活到一个人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在21岁生日那天他坐上了轮椅,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在《秋日的怀念》中他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操作课件,出示《秋日的怀念》片段)师:哪一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 生:(主动举手,有感情的诵读片段)

师:从这段话里面你能体会到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回答)暴躁、焦虑。师:(操作课件,出示史铁生照片)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史铁生。你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自由回答)憔悴、颓废。

师:不错,颓废而阴暗。而当他走出地坛的时候,却变成了这个样子。(操作课件,出示史铁生近照)

师:你能换一个词形容一下这张照片么? 生:(自由回答)乐观、阳光、自信、豁达。

师:自信、豁达,很好。到底是什么让他产生了这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与地坛》的文中寻找答案。实际上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已经握在我们手中了,这把钥匙就是我们在自读预习时摘记的景物描写。(操作课件,出示问题)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和同位交流一下你的摘记,说一说这些景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自由讨论)师:(板书:我与地坛)(走动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起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提示:交流的时候,先给大家读一下摘记的片段,再谈谈你的感受。)生:(举手发言,诵读片段)我喜欢第三段。这一段给人一种时空深邃空旷遥远的沧桑感,给人一种静止的感觉,让人的整个心境静了下来。

师:深邃而沧桑,一种静态一种让人能够沉静下来沉思的气氛。生:正是这样。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也找的这一段? 生:(举手发言)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好的地坛。就像老师刚才出示的第一副照片,是一种颓废、茫然、绝望的感觉。师:哪些词让你读出一种颓废呢? 生:(诵读)“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师:我听出了你重读的词“剥蚀了”、“淡褪了”。很好,请坐。师: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园子,“剥蚀了”、“淡褪了”、“散落了”、“坍圮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园子? 生:(齐答)荒芜的园子。

师:对,荒芜、荒凉被人废弃的园子。那这时的史铁生是一个怎样的史铁生? 生:(齐答)残废的。

师:一个被人废弃的园子,一个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这两个形象印证到一起,这种感觉你能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一下? 生:凄凉。(齐答)

师:有没有一种相似的感觉? 生:(齐答)同病相怜。

师:其实我们可以用《琵琶行》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这种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生:相逢何必曾相识。(齐答)

师:为什么地坛能一下子吸引住史铁生,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同病相怜。

师:还有哪位同学找到了不同的段落,愿意起来交流? 生:(举手回答,诵读片段)我喜欢第五段。这一段写出了园中动物活动的场景,给人一种寂静安详,但却充满生机的感觉。尤其是“寂寞如一间空屋”,写出了史铁生内心的孤独。师:充满生机和内心孤独,这有点矛盾啊。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从整体上来体会一下,看看到底是生机多一点还是孤独多一点。生:(齐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师:大家觉得是读出了生机呢还是读出了孤独? 生:(齐答)生机。

师:不错,整段读来的确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暖意,可是蝉蜕一段却又的确写着“寂寞如一间空屋”,这“蝉蜕”到底怎么理解呢?我也很迷惑啊,谁能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呢? 生:(举手发言)“蝉蜕”是蝉成熟之后从壳中蜕出来,一会儿就可以飞了。这也是很有生气的。生:(举手发言)“蝉蜕”是留下的壳,但是蝉已经新生了,这也是一种生机的表现。师:“新生”这个词用得好,更生动的表达了第一位同学的意思。我们看到蝉蜕,就会联想到蝉升空飞走的情景,这和“忽悠一下升空”的景象一样充满了生机。

师:还有哪位同学找到了不同的段落?

(稍等片刻,无人应答)师:大家都集中在这两段么? 生:(点头)

师:我在浏览大家预习学案的时候,发现了这两段的确是支持率很高。但是我也发现,有几 2

位同学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选择的段落与众不同。谁能起来说一下? 生:(举手发言,诵读片段)我喜欢的是第一节的最后一段。这一段描写了祭坛不同时段的很多景象,让人感觉祭坛并不荒废,就像前文所写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这段的确是让我们感到“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我们不妨一起来品味一下。大家可以把书合上,我给大家读一读。你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悟。师:(配乐范读)生:(掌声)

师: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谁能来分享一下? 生:(举手发言)我喜欢第一个譬如。尤其是其中“寂静的光辉”和“坎坷”这两个词,我认为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在地坛中他想起自己的经历,太阳普照大地的时候,照亮了整个世界,也照亮了史铁生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鼓舞或者说感动。生:(掌声)师:“坎坷”正如他的残疾,而“灿烂”是阳光照到他心里给了他阴暗的心房一丝光明,让他感觉到生的温暖。生:(举手发言,诵读第一个譬如)我也喜欢这一句。我一直都喜欢午后的阳光,它让人相信命运的宽厚与美好,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师:你从午后的阳光中能看到宽厚和美好? 生:午后的阳光让我感到温暖。

师:那你一定是一个很乐观的人。看到夕阳我们总是想到:夕阳无限好 生:(齐答)只是近黄昏。

师:但是在杨雅栋的眼里,我们却能看到:虽然近黄昏 生:(齐答)夕阳无限好。

师:这正是地坛中灿烂的阳光给我们的感受。生:(举手发言)我喜欢第二个譬如,这一句给我很不一样的感觉。一开始雨燕出来的时候先是高歌,后来又把天地叫喊的苍凉。史铁生二十岁之后残疾的双腿,我感觉一开始他的青春活力让他像雨燕那样高歌,而后来的残疾则让他感受到人生的悲凉。生:(掌声)

师:很好,一开始他可以像雨燕一样迅疾,可是后来就只能坐在轮椅上体味苍凉。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注没注意到一个词,虽然是苍凉,但是怎么样苍凉? 生:(齐答)叫喊。师:对,正是“叫喊”。命运虽然苍凉,但是我们却要“叫喊”“高歌”,这就是坦然迎接命运的积极的态度。生:(举手发言)我比较喜欢最后一个譬如。作者把他的人生比作一片落叶,有时候“飘摇歌舞”,有时候“坦然安卧”,园中散播着那种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这仿佛就是他的人生经历。而这种经历,是人生当中最值得回忆和回味的事情。师:很好。那“微苦”让我们读出怎样的经历? 生:(齐答)坎坷。

师:对,坎坷所以“微苦”,而“熨帖”则让我们读出了那种面对坎坷的坦荡。

师:能把一片落叶写的这么潇洒,这一定是一个乐观的人。我们眼中的落叶往往凄凄惨惨,而作者却用了“飘摇歌舞”这样的词写了一个在天空中自在飘荡的叶子,用“坦然安卧”写出了在地上安静安详的叶子,不可谓不豁达坦荡。师:还有同学要起来分享么?(稍等片刻,无人应答)

师:那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一句。我最喜欢这里面最沉静的那一句,不知道又没有 3

人跟我一样,就是„„ 生:(抢答)松柏的那句。

师:原来有同道中人,那你来说说。

生:松柏让我感觉非常的镇静,从你出生到你没有的时候都一直陪在你身边,让人感觉很有安全感。

师:当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我们可能希望找一个坚强的后盾;当我们经历坎坷的时候,我们可能希望找一个恒久不变的坐标。这时候史铁生找到这些柏树,不管你是忧郁还是欣喜,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松柏都好像坚定的卫士站在你身旁,让你把握方向。

师:这一连串的譬如,让我们体会到地坛这个园子,给人的力量。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力量。生:(齐读)师:(板书:的力量)

师:不管是古柏的镇定还是夏雨灼烈,不管是夕阳的光辉还是落叶的坦然,这一切都给我们力量,如果让你在力量的前面加一个字,那应该是? 生:(齐答)生的力量。师:(板书:生的力量)

师:地坛中不仅有“物”,地坛中还有“人”。有一个身影一直伴随着他,但那时年轻的史铁生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他的车辙的长度。那个人是谁呢? 生:(齐答)母亲。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第二小节的朗诵片段,感受一下母亲带给我们的感动。(播放范读)板书:我与母亲 生:(听范读)

师:让我们配上音乐,大声的诵读我们自读时摘记的那些令人感动的片段,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心中的感动。(播放配乐)生:(自由诵读)

师:那位同学愿意起来试一下? 生:(动情的诵读第十自然段)生:掌声

师:哪位同学给点评一下?

生:辛宗乐读出了,母亲去世后对过去岁月的追溯和回忆,这时作者才体会到母亲言语中暗含的深情。这时他才明白母亲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对作者的暗示和一种自我安慰,母亲希望儿子好好的活,也给自己一种希望。

师:点评的很好。辛宗乐,在朗读的时候的确强调了“祈求”、“安慰”这些词,传达了那种欲言又止的深意,那种母爱的包容与深沉。生:(动情的诵读第十自然段)师:同位给点评一下吧。

生:这一段读出那种后悔。母亲在的时候每天来找他,他却没感觉到什么,直到母亲逝去,他才惋惜,才每天找寻母亲却找不到,充满了悔意。师:我们反复的听到“母亲不在了”“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们听出了那种绵长的悔意。而透过那些情景,我们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脚印印上我的车辙的时光。好像当年的时光倒流,而母亲却永远的离去了。大家想不想和辛淞合作一下,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深深的懊悔和悲戚? 生:(掌声表示同意)

师:那我们让辛淞来读景物,读出时光流逝的感觉,我们大家来读内心独白,读出那种深深的悔意。生:(打破文本,合作诵读)生:(掌声送给自己)

师:文中很多地方都在写母亲找我,而这一段却写了对母亲的寻找。当史铁生终于明白母亲的心意,用自己的车辙追寻母亲脚印的时候,母亲却已经不在了。当他终于体会到了母爱,却永远的失去了报答的机会。这种爱的错过,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 生:(齐答)子欲孝而亲不在。

师:我希望大家在文章中体会到这种悔恨,能够更早的懂得母爱,而不要等到灾难降临,不要等到“风不止”,不要等到“亲不在”。我们不要再等到终于错过,才懂得感恩。师:如果说地坛给我“生的力量”,那母亲就给了我“爱的支撑”。(板书:爱的支撑。

地坛

母亲

生的力量

爱的支撑

连接两部分板书,“我”靠“母亲”和“地坛”两条腿站了起来。)

师:大家可以看到,虽然史铁生失去了双腿,但是母亲和地坛成为了“我”新的生命支点。命运夺去了他的双腿,他却找到了地坛。上帝给了他灾难,他却把灾难酿成美酒。左腿地坛,右腿母亲,史铁生给自己残缺的生命,找到了一个完整的支点。虽然命运给了他残缺,他却自己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需要这样一个生命的支点,精神的家园?它可能是一座山,也可能是一条河,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你心中的英雄,也可能是我们平凡的父母。我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找到了么? 生:(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师:点头的人不多,那我们还要努力去寻找,可以在生活中历练,也可以多读读史铁生的散文。今天我们学习的《我与地坛》其实只是这篇文章的前两节,大家不妨回去读一读完整的七节,继续品味史铁生,看看能不能找到你生命的力量。

下课。

第二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1 湖北谷城三中胡文勇 导入新课。

师:史铁生是一位不幸的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活得最狂妄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于是在他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凉、冷落的古园,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听课文朗诵。切入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完成填空,分析史铁生心理变化历程:

双腿残废后,找不到出路,失魂落魄,焦躁不安,地坛曾经富丽堂皇(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富丽的玉砌雕栏),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雨后,如今破败了,但园内的草木依然茂盛得自在坦荡,太阳依然亘古不变,园子显得很沉静,他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历史的沧桑与悠久,心灵渐渐平静下来。

师生共同完成填空,把握史铁生心理曲线。

辅导与思考: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生1:平息心中燃烧起来的对命运之神的怒火。生2:人是在挫折中不断长大的。生3:你将从我身上感悟到些什么呢?

生4:人生难免有我这样破败的时候,但自然总是生生不息。

生5:对着空空的裤管,我希望你能对他说:没有你,我依然能站起来。

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到文章中去读。我们再来读一遍第三段。

师:史铁生残废之后,焦躁不安,失魂落魄,悲观失望,他从有四百年沧桑历史的地坛中,从苍劲的古柏树身上,从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中,从亘古不变的太阳和宇宙里,读懂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获得了灵魂上的安静。失魂落魄的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已趋于平静,这就具备了细心观察园中的昆虫草木的心理基础,加上他又不能自由活动的生理原因,因此,园中的一只昆虫,一片叶子,一滴露水,都能深深地感染他,打动他。

下面学习第五段:先读书,找出中心句。然后分小组问答,再举行全班问答。比一比,看谁问得精彩,看谁答得精彩。学生分小组互问互答。全班交流。生6:(1)为什么说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 生7:既是遭遇不幸,更主要地是被击昏了头。生8:“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如何理解? 生3:前一个指“现实”,后一个指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

师:没有同学回答,解铃还须系铃人呀,你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

生9:我想一是焦躁,二是同病相怜,三是你们有什么活头,我又有什么活头。

第三篇: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12.我与地坛(节选)·课文精讲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

二、写作背景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褪(tuì)坍(tān)圮(pǐ)撅(juē)窸窣(xī sū)

捋(luō)窥(kuī)蝉蜕(tuì)颓(tuí)熨帖(yù)

一宿(xiǔ)尴尬(ɡān ɡà)迄今(qì)福祉(zhǐ)

2.词义

坍圮:倒塌,坍塌。

亘古:即终古,由古代到现代。

灼烈:鲜明而热烈。这儿形容气味浓烈。

熨帖:妥帖舒服。

福祉:福气。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在“活的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在园中,经过十多年的苦苦思考,作者终于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自己的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二、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推敲: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第5段作者的内心在我们面前缓缓地展开来了。

作者在他那金子一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他的内心痛苦难耐:“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他一连几小时地专心致志地想有关死的事,想了好几年。作者一定想到了为什么他会在21岁时突然失去双腿,但他肯定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吧!正如与自古以来的人们关于命运的看法一样,作者自然把这归之于“宿命”。于是,他感到也许他与命运中的某种事物是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是要告诉他什么。

在作者逃避在这个园子中,在时光的流逝中,他渐渐地感悟到在他面前的这个园子所给予他或展示给他的原生状态的关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这些小生命卑微、弱小,却顽强地活着,充满生机地活着。这个世界里没有苦痛的意识,生与灭,动与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累了就休息。无声中有轰然的巨响。这便需有一颗敏感的、沉静的,忘却时间的荣与辱、成与败的心灵。了悟如此,那么人生的苦难又算是什么呢?

于是他有另一番领悟。他说甚至是地坛这荒园要荒废他的双腿,要“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以“剥落豪华见其真醇”的方式让人感悟到生命之中的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是寻回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东西。

作者展示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荒园:“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园中弥漫的沉静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说:“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解悟生命的内涵了,于是顺理成章地,他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他不再恐惧,于是他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说“死”,他比之为“节日”。“死”已不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呢? 在作者笔下,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和草木虽然卑微,且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由此,史铁生也有了对生命的深刻的感悟。

想通了,就会觉得“活”中注入了新的浆液与能量。原来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就是富有生气、富有朝气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照得灿烂;譬如……譬如……”作者一连用了六个“譬如”,浸透了浓浓的生的味道,充满新的希望。而这些都是在园中默默思考十五年人生后的所得。于是,地坛,这荒园,便因此得到充分的人性化,它仿佛是一个洞察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时间老人,带着强烈的慈悲之心,或者说这位老者是要以“让我残废了双腿”的代价带领“我”去体悟更深层的生命

意识——活着是一种责任,并让作者带着这种深悟的意识,以一个传道者的情怀与责任感,普及到广大的世人心中,从而唤醒他们沉睡的生命意识,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从而使生命的光彩变得更加动人而美丽。

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是作者对生命的解读。作者在此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落日映出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留下“回家”的美丽……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和精彩。

第二部分一起笔,作者假设有一位“园神”注意到了自己,实际上是转换一个角度继续深层次地进行自我观照。作者提出了“骚扰”“陪伴”自己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是我干吗要写作。”因为这三个问题是“编织在一起的”,所以从下文看,作者主要是写了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重点写的是第三个问题,即“我”与写作,写作给作者带来的快乐、苦恼。为什么要写作?作者坦诚地透露是想“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这是他创作的初衷。写作给他带来了欢乐,因为写成了,发表了,被人家称说“写的还不坏”,他“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写作使他有继续活下去的欲望。当然写作也给他带来了痛苦,整天像中了魔,他又担心文思枯竭。在这两种思想的反复较量中,他终于明白“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用自我对话的方式解开对写作的潜在欲望,以“你”和“我”的答问过程剥开作者灵魂的外壳,露出一直藏在内里的核心:写作作为生存方式,同时是罪孽和福祉。

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

这一部分,作者其实是回答了一个活着干什么的问题。前面的铺垫,让我们和作者一起一步步地看清楚了生命究竟是什么。从时间上说,它是在永恒的时间流程里的一段;从空间上说,上帝则安排了一个参差不齐的世界,以达到总体的和谐;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被分配了角色,而这个角色不管是什么都有到头的一天,就像一场戏一样。当他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他还能做什么呢?就是说当一切处在被动的状况下,我们还能不能主动地去做什么呢?他想,“我”必须要做点事情,“我”做什么呢?“我”写作。“我”写作就是为了活着。他已经看明白了,实际上上帝把他安排到这儿来,就是一个瞬间的事情,就像一场戏,可即使是这么一个瞬间,我们也应该善始善终地把它完成。

米兰·昆德拉使一句犹太谚语广为流传: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是的,无论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智慧的还是愚蠢的,所有人类的思考,对于造物的上帝来说都是幼稚可笑的,是全无价值的,是真正的札人

忧天。然而,心和脑却又是上帝给的,于是,人类用心感受这个大千世界,用脑思索着这个世界的奥秘。即使所有的思想都只是强作解人,人类也一样地会如同遭到惩罚的西绪弗斯那样永无止境地思想下去,除非寂灭为尘,为土,为无。所以,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其实,“思”也是欲望之一,好奇就是它最强大的动力。可是,“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消灭人性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 这里,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或许根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劳永逸的答案。关于为何而活着,诠释太多了。实际上,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是否活的有意义,每个生命都会走向死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活得有意义。冬眠了500万年的青蛙醒了过来,虚度了光阴;蜉蝣一生,只能见到一次夕阳,但做足了一生值得做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承认,史铁生的生命比一般人充实得多,有意义得多。

《我与地坛》是一部文学交响乐,它虽然没有史诗般华丽的篇章,优美的辞藻,却有着大气而又舒缓的音符,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年迈长者,在向你平静地诉说着生死的奥妙,娓娓道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与地坛》向中国文学展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调散文”,每一个音符都在尽情地挥洒着激情,挣扎,受难,不安,恐惑,警醒,每一个乐章都在努力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对自身命运理性的反思、审视和对自我人生的一次超越,几乎在绝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

三、技巧鉴赏

1.情景交融

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作者的思绪。十五年来,作者在园中思考了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生?“我”要不要活下去?“我”怎样活着?很显然,第3、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所蕴藉的道理是要回答以上第1、2个问题的,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如:第3段写园子的荒凉冷落之景衬托出我的失魂落魄。第5段写园子中的昆虫草木,作者体察到“园子荒芜但不衰败”,由此得到启示:一个人即使是残疾人,也应该勇敢顽强,不幸的生命在困厄的时候,也应该勇敢顽强。第7段的六个譬喻鲜明、生动,浸透了浓浓的生的味道,充满了新的希望,体现了作者经过思索后对人生的镇定、顽强、坦然的态度。

2.语言精辟,蕴涵哲理

如:“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这是作者经过生与死的较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审视,从而获得的辩证认识。

“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面对对死亡的威胁,谁不恐慌,作者在几经求生与求死的挣扎中,总结出了宝贵的人生经验,那就是消灭欲望。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人生当作舞台,把生活在其中的人比作演员和观众来阐释人们与生活的关系,形象易懂,又让人回味无穷。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这些句子朴实无华却寓意深刻,闪耀着作者睿智的光辉,给人以警策。

四、疑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②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那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1.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探究思路:判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一要研究景物描写本身,二要联系文段的中心思想,因为景物描写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

参考答案:本段描写了“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等。这些在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小生命都是那么勇敢顽强、充满生机。在荒芜的地方,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作者进行这样的描写,突出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给作者以人生的启示。

2.第②段一连用了六个譬喻给了作者哪些方面的启示?

探究思路:分析每一组譬喻,挖掘出形象深含的意蕴。

参考答案:落日的热烈、雨燕的勇敢、古柏的镇定顽强、孩子的脚印及草木和泥土的气息给人深深的思考,给人带来希望。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写景并不是信马由缰,写景应为表达主题服务。本题设计意在使学生理解景与情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体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由此得到启示:那些卑微弱小的生命,尚且勇敢坚强地活着,充满生机,人也应该勇敢顽强;不幸的生命在困厄的时候更应该勇敢顽强。活着是一种责任。

二、点拨提示:考查抽取信息和对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可借助原文的关键句进行整合。

参考答案:写作给他带来了欢乐,因为写成了,发表了,被人家称说“写得还不坏”,他“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写作使他有活下去的欲望。当然写作也给他带来了痛苦,整天像中了魔,想着写小说,他又担心文思枯竭。

三、点拨提示: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寓意深刻的句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人的欲望就是追求和永不满足,作者的欲望就是活着、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对付文思枯竭的恐慌,他认为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

第四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第一部分)

湖北谷城三中 胡文勇

本堂课思路和主要内容均来自于湖北省水果湖中学戴厚文老师,谨以致谢!

师:史铁生是一位不幸的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活得最狂妄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于是在他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凉、冷落的古园,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浸泡了十五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思考的结晶。节选的课文一共包括两个部分,写自己,写母亲,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听课文朗诵。切入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完成填空,分析史铁生心理变化历程:

双腿残废后,找不到出路,失魂落魄,焦躁不安,地坛曾经富丽堂皇(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富丽的玉砌雕栏),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雨后,如今破败了,但园内的草木依然茂盛得自在坦荡,太阳依然亘古不变,园子显得很沉静,他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历史的沧桑与悠久,心灵渐渐平静下来。

师生共同完成填空,把握史铁生心理曲线。

辅导与思考: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生1:平息心中燃烧起来的对命运之神的怒火。生2:人是在挫折中不断长大的。生3:你将从我身上感悟到些什么呢?

生4:人生难免有我这样破败的时候,但自然总是生生不息。

生5:对着空空的裤管,我希望你能对他说:没有你,我依然能站起来。

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到文章中去读。我们再来读一遍第三段。

师:史铁生残废之后,焦躁不安,失魂落魄,悲观失望,他从有四百年沧桑历史的地坛中,从苍劲的古柏树身上,从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中,从亘古不变的太阳和宇宙里,读懂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获得了灵魂上的安静。失魂落魄的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已趋于平静,这就具备了细心观察园中的昆虫草木的心理基础,加上他又不能自由活动的生理原因,因此,园中的一只昆虫,一片叶子,一滴露水,都能深深地感染他,打动他。

下面学习第五段:先读书,找出中心句。然后分小组问答,再举行全班问答。比一比,看谁问得精彩,看谁答得精彩。学生分小组互问互答。全班交流。生6:(1)为什么说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 生7:一是遭遇不幸,二更主要地是被击昏了头。生8:“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如何理解? 生3:前一个指“现实”,后一个指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

生9: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没有同学回答,解铃还须系铃人呀,你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

生9:我想一是焦躁,二是同病相怜,三是你们有什么活头,我又有什么活头。

师:你思考得很深入,一二三,都很有道理。实际上,精彩的答案往往是属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

生10:(4)蚂蚁想透了什么?

生11:实际上是写史铁生自己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10:“疾行而去”有什么含义?

生12:想好了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作者有时想到了生活的出路,也有一种“疾行而去”的狂热。

生13:写“瓢虫”象征着什么?

生5:我觉得这是在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歇一会儿,忽然走神了。师:想象精彩。生14:“蝉蜕”? 生8:这可能是写作者思想斗争的: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一种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生15:露水一句的含义?

生16:露水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

生3:史铁生在痛苦中挣扎,好好地活下去的念头,终于压弯了软弱、颓废、沮丧的“草叶”而放出万道金光。师:精彩!

生:还写出了作者的精神幻觉。我们在精神发呆或特别专注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生17:为什么能听到草木生长的响?

生18:是用心听到。因为平静下来了,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有这样的心理基础,他才能听到。

师:大家的表现可让老师平静不下来了。可是,史铁生需要平静,我们也需要平静。马克思也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下面让我们平静下来齐读第五段。

师:下面我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谈谈我个人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烦,头脑发热,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内心里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实。

也可以这样看,自然充满变化。人生如此,草木昆虫在变化中发展、生长;那么,自己的苦难也是充满变化的人生中自然的事,苦难之后,新的生机的降临也是自然的。总之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使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地坛还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中这样写道:

(配音乐、幻灯,示范朗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师:这六个譬如,就如同六幅画,看到这六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生7:对第一幅,我想到“夕阳无限好,‘正因’近黄昏”;也让我想到坎坷是灿烂的,对于强者来说。

生19:对第四幅,我想到了老师刚才说的两句话:那个获诺贝尔奖作家的和马克思的。师:哦。是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的,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马克思说的是: 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

生20:我也想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

生21:我想的是第二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引发对生命的惆怅、伤悲、思考。生2:第六幅:秋风扫落叶,落叶却飘摇歌舞,坦然安卧,使我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大家联想都很好。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是这样,能够激发读者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高水平的阅读也应该是这样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

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总之,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

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另外,我认为这一部分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写的是史铁生在人生不幸中所体味出的,人生真正的一种沧桑之味。不管我们怎样理解,总而言之,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地坛成了史铁生无言的母亲。

下面总结一下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的外化。

最后老师提一个寓言故事,说掉在枯井里的驴子,主人无法救它,只好埋它,结局可能是什么呢?

生12:爬了上来:驴子把埋葬自己的土块变成了提升自己的阶梯。生22:悲观绝望地死去:主人都不要我了,我还有什么活头。生23:主人都没有办法了,我还能怎么办!

师:让我们齐读“把埋葬自己的土块变成提升自己的阶梯”,作为精彩一课的精彩结束吧。QQ号:307079488

tom 作者邮箱: SANREN123456

第五篇: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练习题

2010—2011学年粤教版《我与地坛(节选)》课时练习

一、积累运用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荒芜(wǔ)宿命(sù)剥蚀(bō)连篇累牍(dú)B.坍圮(qǐ)亘古(gân)熨帖(yùn)强人所难(nán)C.炫耀(xuán)猝然(cù)恪守(kâ)藏污纳垢(gòu)D.归巢(cháo)嘈杂(cáo)缥缈(piāo)声名狼藉(jí)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狂妄 仓桑 衰败 失魂落魄 B.坎坷 余暇 步履 肆意雕琢 C.脾气 荒芜 安祥 身临其境 D.聪蕙 羞涩 荒辟 猝然去世

3.填在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 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A.散落 坍圮 淡褪 剥蚀 B.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C.淡褪 散落 坍圮 剥蚀 D.坍圮 散落 淡褪 坍圮

4.下列句子,修辞格不相同的一项是()

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10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5.“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加点的词各指什么? “一个世界”是指。“另一个世界”是指。

6.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小昆虫和自己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

7.“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段文字中还有哪句与此相同?

修辞手法:。相同语句:。

8.作者对蜂儿、蚂蚁、瓢虫等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在驱散了笼罩在心头的死亡的感觉后,重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用文中的话回答)10.史铁生对于生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为什么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落 叶 王 蒙

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夏日,日趋丰满,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和树干商量,我完成了吗?我可以走了吗?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

树干说:去吧,去吧。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我们应该去迎接命运的试量。

一片又一片的树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它们是它们自己,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大发感慨: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它们过多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

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的包围之中,树不会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树也不能忘怀它们,不能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愿望。

1988年秋,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样惆怅?” 他回答说:“我根本不敢看啊„„” 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11.作者将自己的作品比作“一片片的落叶”,从“落叶”的比喻意义看,文章写春天、夏天、秋天的树叶的景象,表现了什么?

12.作为“大地的新客人”,“落叶”有哪些遭遇?试加以概括。文章是怎样突出这些遭遇的? 13.从文章的结构和表达的感情看,结尾三段有什么作用?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王蒙在《落叶》中,发现落叶是美的,因为它们绿过,为树的成长尽了自己的责任。B.《落叶》使人联想到秋天、伤感,本文说“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流露出作者忧郁、哀伤的情感。

C.“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价值和人生追求的反思。

D.作者独具慧眼地从“落叶”中发现“美”,它不因泛黄而自哀,而是欢快地离开树干,充满灵性之美。

E.《落叶》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作者借落叶否定了自己的创作之路,表现了作者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三、表达交流

15.地坛给了作者以生命的启发,你是否也有这样一个放松、愉悦身心的去处?请以“一个好去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真题演练

1.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4分)(05高考山东试题)

〔例句〕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幸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思路解析:题目里的要求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显性的是容易知道的,隐性的就是第2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答案: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解析与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思路解析:A荒芜(wǔ)——荒芜(wú)。B坍圮(qǐ)——坍圮(pǐ),熨帖(yùn)——熨帖(yù)。C炫耀(xuán)——炫耀(xuàn)

答案:D 2.思路解析:A仓桑——沧桑。C安祥——安详。D聪蕙——聪慧,荒辟——荒僻。答案:B 3.思路解析: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一处只有使用此词才恰当。第二个空,“朱红”是颜色,只能用“淡褪”。第三个空不能用淡褪,而能用“坍圮”,第四个空用“散落”也比用“坍圮”好。

答案:B

4.思路解析:A、B、D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答案:C

二、阅读鉴赏:

5.思路解析:由于作者身体的残疾,从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就想逃避他的眼前社会,而想进入另一种状况的社会。

答案:“一个世界”是指正常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另一个世界”是指作者自我封闭的不会和别人接触的地方。

6.思路解析:这里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借小昆虫来抒发当时心中的感觉。

答案:作者当时对人生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小昆虫一样可怜,以此来抒发当时心中的郁闷感觉。

7.思路解析:句子中把蜂儿比作一朵小雾,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另外语句:“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8.思路解析:作者写得几种动物充满了活力,给人一种力量,摧人奋进。

答案:从这些生灵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意趣,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增添了对生活的信心。9.思路解析:抓住问题里的关键,这句话问得是一种转变,由笼罩在心头的死亡转变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寻找时应该找类似的句子。

答案: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10.思路解析:结合作者的经历来回答,尤其要紧紧扣住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经过来回答,并要答出史铁生理解的人生的意义。答案:作者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时常去地坛,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也许一般读者都考虑过生与死的问题,但是不像史铁生这样贴近死亡,所以他对死亡的思考比一般读者更深入、更真切,对人生也有了一种彻底的理解和认识。

11.答案:表现了作家倾尽全力的孕育、创作并奉献给社会以接受检验的过程,以及作家对作品的感情。

12.答案:(1)“落叶”(作品)或遭冷遇或被欣赏,或成为研究的对象。(2)文章借助于一连串的“也许”,以排比句式突出表现“落叶”的遭遇。13.答案:呼应文章的开头,借陆文夫的话道出了作家对自己的作品的共同感受。14.答案:AC(B项“流露出作者忧郁、哀伤的情感”不当;D项“充满灵性之美”牵强附会;E项“否定了自己的创作之路,表现了作者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与本文所包含的哲理不吻合)

15.答案:略(提示:所谓的“好去处”,并不一定就是风景优美之处,只要能给人带来愉悦宁静的心情、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在精神上受到启迪的地方,就是“好去处”。文章最好能模仿课文,用散文的笔法来写)

下载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我与地坛》说课稿大全

    高一《我与地坛》说课稿1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珍爱生命”专题中的《我与地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

    语文:高一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的】 1.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2.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3.通过学......

    高一语文教案:《我与地坛》(节选)自读教学设计

    12 自读导言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

    高一上册《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_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等四个方面......

    我与地坛节选(合集)

    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96 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史铁生(1......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品读。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思考。 解读作者对生死的哲理性思考,培养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提升。 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一)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