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反思5篇
《争吵》教学反思范文一: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争吵》一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三方互动的“对话”中,尤其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最终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只有学生和文本真正对起话来,才能真正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为学生体验情感内化语言做好铺垫。因此,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朗读,再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
1、主要抓住我的表现的两个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愣住了。”展开教学。自我感觉在教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给“挨”字换词。第一个学生换了一个“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出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走进我的内心,朗读训练。
对于克莱谛的表现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克莱谛的动作、神态、语言中去体会他对朋友的宽容和友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棒,很会说。
父亲教育我的话,我在教学时这样处理:先解决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诉我什么;再联系全文,平时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对于父亲的教育,那些我已经做到了,哪些我没有做到。
自我感觉整堂课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的引导上指向不够明确,学生无从答起。还有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对于滑出教师答案的回答有的无措,拉回比较生硬。
2、教学本课,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最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蒂最后的和解归功于谁,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克莱蒂,因为克莱蒂心胸宽阔,当安利柯骂他时他也没有还口而是主动地去讲和,和好。而有的学生却在大声说应该归功于安利柯德爸爸,当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时,学生说到安利柯最后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向克莱蒂认错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爸爸,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话的意思。引导学生讨论文中人物的行为,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宽容、团结友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范文二: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因此,我在教学中
1、主要抓住我的表现的两个句子:莱克谛的道歉是否是真诚的?我是怎样想的?“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愣住了。”自我感觉在教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给“挨”字换词。第一个学生换了一个“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争吵》教学反思5篇】《争吵》教学反思5篇。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最后走进我的内心,朗读训练。
对于克莱谛的表现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克莱谛的动作、神态、语言中去体会他对朋友的宽容和友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棒,很会说。
父亲教育我的话,我在教学时这样处理:先解决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诉我什么;再联系全文,平时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对于父亲的教育,那些我已经做到了,哪些我没有做到。
自我感觉整堂课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的引导上指向不够明确,学生无从答起。还有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对于滑出教师答案的回答有的无措,拉回比较生硬。
2、教学本课,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最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朋友之间不需要戒尺,不需要拳头,所以把戒尺一掰两半扔到墙角。教育我们今后怎样做朋友!我想学生们会有所收获!
范文三: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朗读,再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
一是主要抓住我的表现的两个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愣住了。”展开教学。自我感觉在教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给“挨”字换词。第一个学生换了一个“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出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走进我的内心,朗读训练。
二是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最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我在学习完课文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蒂最后的和解是谁的功劳?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克莱蒂,因为克莱蒂心胸宽阔。而有的学生却在大声说应该归功于安利柯德爸爸,当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时,学生说到安利柯最后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向克莱蒂认错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爸爸,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话的意思。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宽容、团结友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但是,我们身边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以自己为中心,什么都是自己的对。父母的教育也成问题,娇宠子女。学习此文后,我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向克莱蒂学习,做个宽容他人,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范文四:
《争吵》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争吵》教学反思5篇】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有的学生抓住“‘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又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们体会出了争吵的真正原因是:“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探究第三个问题时,我充分的采取了读思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课文有关段落中画出描写“我”和克莱谛表现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比较容易的从相应的句子中体会出了“我”的不安与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
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教学时,我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再读中体会,学生们又感受到了我的“知错、爱面子”。
对朗读的指导,也是这部分的一个设计重点,如,“要是我没有骂他,„„!”读出后悔的语气;“我又记起父亲„„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一部分,读出矛盾的心理。通过对有关语句的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看看克莱蒂的表现:“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结合对瞟这个词语的理解,想想克莱蒂这时在想什么?他说“我在外面等着你”时心里会想什么?(一定是想着要怎样和我重归于好)“我”说“我也等着你”时,又会想什么呢?(只想到防御)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他们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两个主人公的不同表现,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含义完全不同,两个人的心态也不同。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散见于课文之中,共三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把“我”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允许学生自由谈体会,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在充分的体会了父亲对我的教诲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两位主人公,你喜欢哪一位,并说出你的理由,最好是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证明你的观点?引导学生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果然,大部分孩子都说喜欢克莱谛,喜欢他宽容、大度、主动认错,也找出了文中相应的句子,就在学生的回答慢慢沉寂之时,有一位同学说:“我喜欢安利柯。”并说出了他的优点:虽然爱面子,但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借此,引导孩子们要对一个人有全面的认识,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而对于本篇课文对孩子们情感的引导,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从中学到了哪些处理生活中冲突的方法。所以,我又提出:假如你在生活中再遇到矛盾,你会如何去处理?学生们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中也看出了孩子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友爱、宽容。
对重点词句的教学,自我感觉在教学:“终于挨到了放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再给“挨”字换词。可不可以换成“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是在挨,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走进我的内心。
可是刚学完这课班上就有同学告诉我:“老师,扣分了。”原来,丁美玉发作业本不小心扔到了地上,廖道铭就动手打人。我很生气,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想到刚学完《争吵》这篇课文就吵,于是我因势利导说:“刚学完争吵这篇课文,文中的同学怎么做的?“主动向同学道歉。”丁美玉说。“那你们呢?”“对不起,廖道铭,我不该把你的本子扔地上。”“你不是故意的,是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吵架了。”
接下去的语文课,我让孩子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因为课文写的就是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语言朴实真切非常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具体实践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提问题的明确性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之后,评价的导向性不够,这样再找同学起来回答,还是不够准确,这时我又想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们,殊不知时间就这样流走了。由此反应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自己的教学语言还要丰富,尤其是对课堂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要及时有效,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督促孩子们认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应该常抓不懈。
范文五:
《争吵》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是节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文中的克莱蒂是一个宽容、友善的孩子,用一颗博大的心原谅了安利柯的鲁莽和嫉妒。在教学本文时,我想想通过孩子们深层次地和文本对话,让他们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行动的变化,让他们更高层次地理解课文的深刻涵义,它不单只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别人,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用智慧去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关系。文中的克莱蒂就是这样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时刻闪烁着理性的光辉,那种理性更加是智慧的光芒所照耀出来的。【《争吵》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jiaoxuefansi.htm。
文章中对争吵双方的心理都做了很多的描写,通过自己不断地朗读课文,我发现《争吵》中对克莱蒂的微笑进行了两次描写。第一次是在因弄脏本子而向“我”道歉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我”向他举起戒尺的时候。其实这两次笑所蕴涵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教学的环节中,我提出问题:“当克莱蒂向‘我’道歉时,他的微笑蕴涵着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我引导说,如果你没弄清,那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完后告诉我们,孩子读完第五段呢,就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我明白了克莱蒂的笑中藏的是宽容。”我点点头。有的说笑中藏着不好意思,有的说笑中藏着对不起„„看来孩子们是用心在和克莱蒂交流着,他们成为了克莱蒂的知音呀!
在这个时候我说:“我们是克莱蒂的知音,可是文中的‘我’呢?他是怎么认为的?”在讨论中孩子们达成共识:“我”并不理解克莱蒂,因为自己的妒忌,“我”执拗地认为克莱蒂是一种得意的笑、是向“我”挑衅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
“孩子们,正是由于‘我’的误解,才导致后来——”
“ ‘我’对克莱蒂的报复行为。”
“才激化了——”
“矛盾”
“才有了——”
“争吵!”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争吵发生的现场,好好地感受当时的气氛,仔细地揣摩当事人的心理变化。”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这一次他们真正走进文本了,瞧他们的一笑一频已经显示出来了。
„„
“在‘我’向克莱蒂举起防卫的戒尺时,他又笑了,这次笑使‘我’真正原谅了他,和他和好如初了。你认为这是怎样的笑?”
孩子们细声读课文。通过他们的努力,最终明白了克莱蒂的笑是歉意的笑、是宽容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
我故意说了句:“这个克莱蒂他为何会这么从容、这么稳重呀?真是怪了,要是我,我早就发火了,好朋友怎么可以那么不理解我呢?”
孩子们也沉思了起来,从他们的眼中我知道,这个问题是有点难度的。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着.“同学之间不应斤斤计较”,“朋友之间不能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伤友谊”,“我们要宽容别人的缺点”
课文《争吵》刚讲完,在上课间操时,班内就发生了争吵。小A和前排的小B就争吵起来,谌雄绗委屈地说:“老师,谭昊晟打我。”只见他捂着肚子,我气极了。“到讲台上来。”
我把小A叫到讲台上,还未开口,小B就直视着小A争辩道:“你也打了我的。”“我只是踏步时手不小心碰了你。”看着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伸着脖子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平静地对他俩说:“咱们刚学完了《争吵》,你俩就争吵起来了,很及时嘛。同学哈哈大笑起来。课堂上咱们认真地讨论过,遇到双方争吵时,应该怎样做呢?”“想对方的可爱。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主动向对方道歉。”他们对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进一步和颜悦色地问,“谁先动手谁就应该向人家主动道歉。”“我错了,老师。”他们立刻醒悟过来,接着把头转向小A,真诚地说,“对不起!”“没关系。”两个孩子脸上马上没有了怒容。
教育是对现实的负责也是为将来而准备,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第二篇:《争吵》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1、谁和谁争吵?
2、为什么争吵?
3、怎样争吵?
4、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散见于课文之中,共三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把“我”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允许学生自由谈体会,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最后为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组织课堂讨论。如,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使学生在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有的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别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点(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错误)。总之,学生只要能结
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时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接着让他们谈谈《争吵》中的两个小伙伴是怎样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样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样的呢?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同学们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三篇:《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反思(精选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争吵》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争吵》教学反思1《争吵》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我”的心里变化,以及“我”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1、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
2、当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
3、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
4、通过父亲的话体会父亲对我的教诲。
探究第一个问题时,我采取了课题质疑的办法,以检查预习的形式来完成,并借学生的回答板书:原因心理变化结果教诲,使学生们可以根据板书对课文的脉络一目了然,并以此来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收到较好的效果。
探究第二个问题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谈到“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有的学生抓住“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又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们体会出了争吵的真正原因是:“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
探究第三个问题时,我充分的采取了读思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课文有关段落中画出描写“我”和克莱谛表现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比较容易的从相应的句子中体会出了“我”的不安与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教学时,我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再读中体会,学生们又感受到了我的“知错、爱面子”。
对朗读的指导,也是这部分的一个设计重点,如,“要是我没有骂他”读出后悔的语气;“我又记起父亲……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一部分,读出矛盾的心理。通过对有关语句的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看看克莱蒂的表现:“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结合对瞟这个词语的理解,想想克莱蒂这时在想什么?他说“我在外面等着你”时心里会想什么?“我”说“我也等着你”时,又会想什么呢?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他们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两个主人公的不同表现,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含义完全不同,两个人的心态也不同。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散见于课文之中,共三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把“我”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允许学生自由谈体会,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在充分的体会了父亲对我的教诲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两位主人公,你喜欢哪一位,并说出你的理由,最好是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证明你的观点?引导学生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果然,大部分孩子都说喜欢克莱谛,喜欢他宽容、大度、主动认错,也找出了文中相应的句子,就在学生的回答慢慢沉寂之时,有一位同学说:“我喜欢安利柯。”并说出了他的优点:虽然爱面子,但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借此,引导孩子们要对一个人有全面的`认识,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而对于本篇课文对孩子们情感的引导,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从中学到了哪些处理生活中冲突的方法。所以,我又提出:假如你在生活中再遇到矛盾,你会如何去处理?学生们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中也看出了孩子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友爱、宽容。
对重点词句的教学,自我感觉在教学:“终于挨到了放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再给“挨”字换词。可不可以换成“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是在挨,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走进我的内心。
可是刚学完这课班上就有同学告诉我:“老师,扣分了。”原来,丁美玉发作业本不小心扔到了地上,廖道铭就动手打人。我很生气,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想到刚学完《争吵》这篇课文就吵,于是我因势利导说:“刚学完争吵这篇课文,文中的同学怎么做的?“主动向同学道歉。”丁美玉说。“那你们呢?”“对不起,廖道铭,我不该把你的本子扔地上。”“你不是故意的,是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吵架了。”
接下去的语文课,我让孩子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因为课文写的就是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语言朴实真切非常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具体实践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提问题的明确性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之后,评价的导向性不够,这样再找同学起来回答,还是不够准确,这时我又想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们,殊不知时间就这样流走了。由此反应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自己的教学语言还要丰富,尤其是对课堂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要及时有效,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督促孩子们认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应该常抓不懈。
《争吵》教学反思2《争吵》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一、教学中的收获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能融会贯通,读出“我”(安利柯)的斤斤计较、爱面子和报复的心理,同时也能感觉到“我”的后悔和反思,以及想认错的矛盾心理。而克莱谛留给大家的是宽宏大量,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想失去好朋友的真诚显而易见。还有“我”的爸爸讲道理、无私、不偏袒自己孩子的高尚品质也让孩子们敬佩不已。
特别是孩子们能抓住“字眼”来解读文本,读出了很多文字背后的文字,让我感动。比如:从“急忙缩回”读出了克莱谛其实并不想让老师知道这件事情,可能他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或者他觉得我们是好朋友,可以自己解决这件事的,所以尽管对安利柯的做法很生气,但还是不愿意让老师知道。从“挨”可以看出安利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因为他心中一直想着:不知道克莱谛会怎么对我?是打我?还是骂我?或者要和我绝交?因为这时候的他其实已经很后悔了,但又不知道克莱谛心中怎么想,时间也就显得特别慢,一分钟就好像一个小时似的。从“楞住”读懂了安利柯没想到事情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他根本没有想过克莱谛会这么容易就原谅他,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这让他出乎意料,所以他一下子楞住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孩子们竭尽所能,非常理性地看待了事情的经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说出了许多道理,都表示不能像安利柯那样斤斤计较,要原谅别人的过错;假如遇到这样的事时要像克莱谛那样宽宏大量,吃点亏又有什么呢,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认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孩子们都懂得了同学间相处要和睦,不要有报复的心理,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还要学习克莱谛主动与别人和好,等等。但是,这样的思想有没有孩子们在行动中真正得到落实呢?
二、行动中的反差
就在我们学习《争吵》的过程中,班中发生了不少同学间的“争吵”。最先是体育课上小豪和卓因为投篮的问题吵了起来,后来演变到拳打脚踢,一个被踢疼了肚子,一个手被踢肿了。当我在调查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两个孩子各执一词,最终指向的问题是:“他以前怎样怎样?”原来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两个孩子都“积怨”很深了,相互之间有过很多的摩擦,因此在课上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让谁,都指责对方的行为如何的不好,都认为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以前怎样做的。后来,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都觉得他们都只看到了别人的错误,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多想想,或者为别人多想想,这样事情就容易解决了。最后,在大家的分析下,在我的引导下,让他们两个都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为这样的“得理不饶人”是不对的。而后,他们便重归于好了。
接着又发生了越越和辉辉的事件,事情是这样的:越越还不会玩溜溜球,绳子一甩出去,球就收不上来,辉辉便在一边笑她,她自尊心受创就推了他一把,他撞到了桌子边上,腰部撞疼了。于是,他就去拉她的耳朵,最后她就哭了。
说实在的,看着眼前这两个孩子,我有点气馁,刚刚课堂上的教育哪去了?于是乎,先让两个孩子各自陈述事实,反思自己的行为,但让我失望的是,他们依然指责对方,认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先怎么样的,责任在他(或她)。没有办法,我只能再拿他们当作活生生的事例,让大家参与讨论:有的说辉辉笑是不对的,有的说越越也不对,被笑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的说辉辉你取笑人家已经不对了,怎么还可以去拉她的耳朵呢?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最后尧尧总结性发言,说:“我认为这件事主要还是在于他们两个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假如都能为别人着想的话,这么小的事值得越弄越大吗?把芝麻大点的事变成了西瓜似的。”她的比喻让大伙儿都笑了。是啊,就是这股不肯吃亏的劲儿使他们俩谁也不让谁,让事情愈演愈烈,宽容不见了,针尖对麦芒,得“理”不饶人再次出现,让人无奈。
类似的事件还不在少数,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如此苍白?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这样的自我中心呢?
三、写话中的真实
结合《争吵》的学习,作业中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要求学生写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我便要求孩子们回忆这一段时间以来与同学发生过的事情,并写下来,着重强调了“真实”,写出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做法,以及自己真实的心里想法等。
昨天晚上,我花了三个多小时阅读了孩子们的48篇作文,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让我有种莫名的悸动,突然间觉得班级中似乎涌动着一股“暗流”,一股我不曾注意到的“暗流”,它静静地流淌着,无声无息,却是那样的动人心魄。
1、悄悄存在的“规则”
“三八线”在我读书的年代存在过,也曾经看到过一些不太和睦的同桌为了占的位置多少而用笔(或刀)在桌面上划(刻)下一条线,并制定下规则,一旦犯规就受到怎样的惩罚等。在这次的作文中又让我重温了这条“三八线”,有六个孩子写到了这方面的事,写出了与同桌之间的矛盾,如何为了“越界”问题而争吵等。甚至有一个孩子还写到有一次在课堂上,因为同桌的手臂越过了“三八线”,他为了提醒她而没有听老师讲课,当老师提问的时候就回答不上来了。这真让我无话可说了,难道一张桌子必须分得这样清楚吗?难道“越界”的问题比听讲还重要吗?
2、相处中的小“摩擦”
班级是个大家庭,大家生活在集体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这应该说是很正常的事,但我们的孩子可不这么认为。像韵韵把琛的新球鞋踩脏了,尽管韵韵马上向他道歉,但琛就是不依不饶的,非得要她帮他擦干净为止。还有杰杰扯掉芷心的纽扣,让两个人都记忆深刻,这次不约而同地写了。而颖颖和小宇却因为一次无意中的失误,引发了一场划线**,两人都用笔在对方的作业纸上划线,互不相让,最终一个人还被划破了手背。体育课中,佳佳和子晴因插队的问题吵了起来,两人都拒“理”力争……一桩桩,一件件,其实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孩子们就是不能谅解,把不小心也理解为故意,甚至还有的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比如小宇写他因越越在课堂上随便拿了他的橡皮来用,下课时,他就乘她出去的时候把她的铅笔盒翻得乱七八糟,还把里面的铅笔弄断,以此来报复她。
3、以自我为中心的做事法则
也许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吧,很多孩子做事只考虑自己,贪图方便,往往用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还顺手。像博彦说婷婷经常在课上拿他的橡皮来使用,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说明理由,就这样想当然地拿了、用了,也从不说声“谢谢”,就像用自己的一样,这让他觉得很郁闷。芷心自己体育课不带篮球,经常不经过慧慧的同意就拿她的篮球来玩,有时甚至把球扔到草丛里,这样的行为又说明了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晗晗做的事就更离奇了,她把捡到的一块橡皮送给了别人,让失主着急,而拿到橡皮的那个同学还蒙受了“不白之冤”,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4、同学关系的微妙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三年级的孩子还很小,他们都很天真可爱,心无城府,但从这次的作文来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了,不能再把他们只当作孩子来看了。舟舟写到了与双双、子晴的关系,她写道:“我和子晴玩,双双就会不高兴。我和双双玩,子晴就会不高兴。我和她们俩都是好朋友,可她们俩却不是好朋友,所以,只要我和其中的一个玩,另一个就一定会不高兴,这让我很为难。最后只能两个都不玩,我找另外的同学玩……假如大家都是朋友,那多好啊!”另外双双自己在文章中也写到了与同学的相处,让她左右为难。小小年纪就开始苦恼人际交往,这不是太累了吗?我真为这些小不点担忧啊。
5、为人处事缺乏信用度
讲信用也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但孩子们的信用度明显不足。比如遥遥有一本好看的书,恒恒想借来看,声明是第二天归还的,遥遥想着反正明天会还我就借给他吧,但他却没有准时归还,而是一拖再拖,让遥遥的心都凉了,最后还是花了一点心思才要回来的,甚至还惊动了他的父母。再比如希希连续三次向我说“我错了”,但结果呢,他什么都没有改,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忏悔有什么用呢?叫我如何再来信任他呢?
另外还有个别孩子写到了因自己忘带书,向别人借,但没能成功。同学中还有小团体的存在,在某一事件中有孩子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还咬伤了人。诸如此类的文章虽然是真实地再现,但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竟然有那么多的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原来在快乐的背后还有着这么多的不快乐。
在这次习作中只有四个孩子写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写出了友谊的美好:阳阳写自己在出黑板报时不小心摔下来,苗苗的帮助让他难忘;苗苗写因自己跑得太急撞了阿成,便主动向他道歉,而阿成也很容易地原谅了她,两人成为好朋友;李想想起了自己在接力赛时摔伤,尧尧和阿成带她去老师那处理伤口的事,很温馨;小豪主动借记号笔给祺祺,自己感觉非常快乐。四十八分之四,这样的比例是否太少了?
四、我的反思和迷茫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经常教育学生的话。但从这一次的教学和写话来看,我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课堂上学来的知识(或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尽管他们说起道理来也是头头是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不能吃亏、拒理力争、自我中心让孩子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和感受,事件也就有了不断升级的趋势。如何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处事法则呢?我想仅仅批评教育是行不通的,还需要一定的疏导措施,但是,我又该怎么疏?怎么导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把书本上学来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呢?我又该如何控制这股涌动着的“暗流”呢?怎样才能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呢?
《争吵》教学反思3从教二十多年,对语文教学颇多感慨。教语文不易,教好语文更难。考试是指挥棒,围着它转时,我们有许多语文教师失去了自我,放弃了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对语文教学深层次的思考。面对学生不会阅读,害怕作文的现实,我们心焦,但又无能为力去改变它。
现在用新课标,新教材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新机遇、新起点,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走几步新路子成为可能。
当然,我的语文课并没有什么出新,只是对语文传统课堂的细化与总结而已。我力图展示的,只是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的做法。
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界,非常重视读的训练,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成功的范例很多。不过,我认为,阅读,有深有浅。一目十行是阅读,水过地皮湿是阅读,精读细读也的阅读。都说我们手中的教本应该成为学生的学本,也有让学生自主阅读的说法,但我们一线的教师比谁都明白,孩子小,在他们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懂得如何读好一篇文章的情况下,任其“自主”,那是一种放任,学生是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今天我在课堂上所展示的,就是自己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具体包括:
1、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特别是字典。它对学生通读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善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2、鼓励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了解大意,这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也是一种概括性思维的训练。
3、鼓励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这一训练过程,往往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焦点。以前的“满堂灌”,老师将自己的所思灌输给学生,偏了方向;而“满堂问”也未必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满堂灌”和“满堂问”又被搞成了“满堂超”。但学生在这样的所谓“活跃”的气氛中,即使是能够思考,也不会是深刻的。阅读者,特别是善阅读者,是能够边读边思的,这是一种很不错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阅读习惯呢?我所用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做批注。已经在课堂上有所展示了。它使热闹的课堂沉静了下来,也使浮躁的童心沉静了下来。只有心与心的交流与对白,这应该才是阅读的佳境。当然,小孩子的思考不免流于肤浅、偏颇,放任他们的思想,信马由缰,就没有我们老师的事了,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还必须有一个收拢与限制,这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教师与以必要总结,进一步点明课文的学习要点,使学生的思维与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也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丰富语言库比储备知识库更为重要。积累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必须。所以,我的语文课堂也安排了这一环节,所期望的,就是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也会注意主动积累语言文字,形成自觉积累语言文字的习惯。
以上是我在第一课时所展示的教学教学内容的说明。也算是我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吧。需要说明的是,一读识文,二读思考,三读品味,四读积累,并不是说,把文章读四遍,而是代表了四个层面,代表了每一层面上的不同要求。
在第一课时传授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第二课时的阅读方法应用,这也是我近年来一直在坚持的做法。学以致用嘛。掌握了一种阅读方法。然后马上给学生一个应用这种方法繁荣机会还是必要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正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要在第二课时阅读另一篇文章,就必须对课本上的精读课文的讲读进行精缩。如果不管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惟恐落掉每一个细节,总担心考试考到学生不会,这样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其实,语文说到底是一种能力,学生的语言分析与应用能力,正是在大量的阅读中自然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大一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也就没有必要去担心学生应付考试的问题了。
偏颇与谬误之处,望海涵并挞伐!
《争吵》教学反思4《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15课,这是一篇重点课文。《争吵》叙述了克莱谛和“我”之间因为作业本不小心被弄脏了而引起争吵,最终,在克莱蒂的主动认错下,圆满解决了矛盾的故事。本文主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知错能改的良好品质。课后感觉还是有几处亮点,所以写了这篇《争吵》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争吵》这篇文章时,我侧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我”跟克莱蒂发生争吵之后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这种方法使学生感到事情真实具体,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我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如果自己在与朋友之间有矛盾时,只有多想想朋友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最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读父亲说的话,并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课后反思:上完《争吵》后,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学生也比较积极参与。但在一些问题的引导上还做得不够明确,三年级学生有点莫名其妙,不知从何答起。另外感觉自己的临时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不在意料当中的回答有些手足无措。
《争吵》教学反思5选课之前我一直犹豫不决,《争吵》这篇课文篇幅很长,语言的训练点也不明显。但是这又是一篇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文中有多次对话。因此我就抓住这一特点,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入手,同时也不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一次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课堂效果比我想象中的好一些,学生配合积极。从没发现班上的孩子有如此的潜力,特别是林迪同学,发言频频声音响亮。原来学生总是喜欢被表扬,在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之下能发挥出无穷的潜力。
不过,在教学时,我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在质疑解疑的环节上花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原定的内容没有上完,这方面还有待我好好学习。
第四篇: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反思
体育东路小学 黄影珊 《争吵》一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我”与克莱谛吵架后,觉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教学时,我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交流讨论的着力点应放在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这些心理变化。另外我还结合重点词句的学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朗读怎样争吵的句段之前,可以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通过讨论,理解“嫉妒”一词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争吵原因和经过的段落。朗读“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段落,可以先深入了解争吵后“我”的表现和克莱谛的表现。如,“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读出后悔的语气;“我又记起父亲??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一部分,读出矛盾的心理。再来看克莱谛的表现:“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结合对“瞟”这个词语的理解,想想克莱谛这时在想些什么呢?他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一定是想着要怎样和“我”重归于好)“我”说“我也等着你”时,又会想些什么呢?(只是想到防御)课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是引导学生在关键的地方认真想一想。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联系上下文两个主人公的不同表现,体会出这
两句话的含义完全不同,两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完全不同。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终于挨到了放学。”这里的“挨”字读二声,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不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尝试着积累运用,学习表达。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散见于课文之中,共三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把“我”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允许学生自由谈体会,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最后为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组织课堂讨论。如,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使学生在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如,有的学生能通过具体事例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某种品质和个性,说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有的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别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是非观念清楚等);有的学生能看到别人的进步,而不是凭一时一事的表现给别人下结论,认为“我”的进步是明显的,由嫉妒同学、瞎猜疑、报复同学到心里不安、后悔、知错,最后能接受同学的友爱,与同学重归于好。总之,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时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时能够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我也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三方互动的“对话”中,尤其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最终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只有学生和文本真正对起话来,才能真正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为学生体验情感内化语言做好铺垫。
不过,在教学时,我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这方面还有待我好好学习。篇二:《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反思
回思《争吵》课堂,真是感慨良多!自我评价一下吧!一是内容安排还是比较合适的。这篇文章的事情经过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显得复杂了些,人物描写更是精彩纷呈,若在一节课内把所有的事和人都扯清楚的话,那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了。因此在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先把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事”理清楚,然后研读文中的两个次要人物:父亲、克莱谛。这第二课时就主要研读描写主人公安利柯的段落,从中体会人物性格,并进行简单的小练笔:写试卷发下来后的心理。
二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只认识到了文本的原生阅读价值,而没有认识到文本在课堂上的教学价值。因而,在教学设计中仅限于读到位、读出味,在读中体验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而没有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历进行口头模仿练习。比如,在学第3段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曾经跟别人有过的不愉快的经历模仿说话:“我本来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是在学习第5段时,完全可以让学生接着仿说:“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要是我没有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该有多好!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真想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初步习得心理描写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一篇完整的和别人的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就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了。
可惜,我竟没有想到这些!究其原因,潜意识还习惯停留在理解的层次,还没有让运用的语文学习目标在脑袋中扎根。愿今后,在设计时,深思、深思、再深思!一切以语用为目标!篇三:《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后记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主要抓住“我”的表现的两个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愣住了。”展开教学。自我感觉在教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再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给“挨”字换词。第一个学生换了一个“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出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走进“我”的内心,朗读训练。对于克莱谛的表现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克莱谛的动作、神态、语言中去体会他对朋友的宽容和友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棒,很会说。父亲教育“我”的话,我在教学时这样处理:先解决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诉“我”什么;再联系全文,平时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对于父亲的教育,那些“我”已经做到了,哪些“我”没有做到。
自我感觉整堂课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的引导上指向不够明确,学生无从答起。还有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对于滑出教师答案的回答有的无措,拉回比较生硬。
2、教学本课,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最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篇四: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反思
兴华:李可欣 《争吵》一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决定上《争吵》这一课时,很茫然。这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写的是意大利学生之间的争吵的故事。一开始很怕咱们中国孩子思想认识上与外国孩子存在差异,在理解主人公安利柯的心理变化过程有点困难。而且,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中外文化差异。将教材反复研究,终于定位在“争吵是发生在两个小学生之间的故事,跟学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这一点上。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比较残酷!
生字教学一块基本顺畅,较好地结合了汉字的音、形、义来教学。学生落实地较扎实。其实,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故生字词教学我紧密的和课文联系起来,抓重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字的音形义上都有所了解。这样教,学生比较不容易疲倦。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提问题的明确性较强。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之后,评价的导向性不够,这样再找同学起来回答,还是不够准确,我想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们,殊不知时间就这样流走了。由此反应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自己的教学语言还要丰富,尤其是对课堂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要及时有效,这也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督促孩子们认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应该常抓不懈。篇五: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一课教学反思 张华梅 今天的这堂课,对我而言算是一堂自我检测课,它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现我将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反思:
1、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把握时间
从整体来说,这是一堂极其糟糕的课。一堂好的赛讲课,它最重要的就是在时间的把控上能够游刃有余,而单凭这一点,就能证明一个老师控制课堂的能力。很显然,这一点我没有做到,也因为这个原因我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体会父亲说的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这一难点,这是本课最大的失败,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应反思和更正的地方。
2、没有备学生 在讲课前的那两个小时,我只顾着备教材、备教学目标、备重难点,却忽视了最应该备的东西—学生。在上课之前,我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会在学过的课文里出现字词不分前后鼻音等的这些小问题上,也更没有想到学生会对课文中的目标问题完全没有思路,从而使整堂课的节奏不能有序进行,浪费了许多时间,更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这一重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刻的反思,这和我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以及引导的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这堂课会因为我的这些缺点败得一蹋涂地。
3、缺乏朗读的引导
三年级的语文课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最大的特色就应该是以读代讲,应该让孩子在反复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自发地感悟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和情感,包括体会人物的的内心世界等等都需要通过朗读来完成。而《争吵》一文就是要通过孩子们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克莱蒂吵架后的心情,以此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可我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在这方面上多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取经。总而言之,这堂课上的漏洞百出,丑态尽显。
不过,也就是这么一堂失败的课让我认清了一个不足的自己,一个在教学上急需要改变的自己。我希望它能时刻鞭策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五篇:《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启发。
2、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3、质疑。(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的结果怎样?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学生接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 自读14自然段
② 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 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第四自然段)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师:争吵之后,我时时会想起父亲平时对我的教育。他是怎么教育我的呢?找出文中父亲对我说过的话。(出示三句话)
① 在我和克莱谛争吵这件事上,我有没有做到知错认错?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 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知错)a.我觉得多好!(第5自然段前半部分)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不认错)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第5自然段后半部分)
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第6自然段)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想和我重归于好)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读父亲说的第二句话)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 自读913自然段
② 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 指读913自然段
④ 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我以为克莱谛要打我,我准备防御)
⑤ 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 自读14自然段
② 讨论:理解父亲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你如果错了,就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你错了,别人没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二、升华理解
讨论: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会如何处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教《争吵》
《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教学本课,我除了采用指导朗读,感悟人物美好品质的方式,还重点就两人主动提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课文《争吵》刚讲完,班内就发生了争吵。
站在办公桌前,我正为下节课作着准备,杨杰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用手捂着耳朵,委屈地说:老师,韩旭用石头打我耳朵了。打破了没有?我连忙转过身,拿开她的手,仔细一看,只见她的耳窝边上擦破了一层皮。他为什么打你呢?走,找他问问去?我一手拿着参考资料一手扶着她的后背向教室走去。一路上,杨杰什么也没说。
来到教室门前,我把韩旭叫出来,还未开口,他就直视着杨杰争辩道:你也用石头打我来。我没有!你和丁宇在一起扬土,爆在我身上。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也不行!看着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伸着脖子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平静地对韩旭说:咱们刚学完了《争吵》,你俩就争吵起来了,很及时吗。课堂上咱们认真地讨论过,遇到发生双方争吵时,应该怎样做呢?想对方的可爱。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主动向对方道歉。韩旭对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进一步和颜悦色地问,用石头打了别人的耳朵就应该向人家主动道歉。我错了,老师。韩旭立刻醒悟过来,接着把头转向杨杰,真诚地说,对不起!没关系。两个孩子脸上马上没有了怒容。
走进教室,我立刻改变了这节课原打算让孩子们做《基础训练》的计划,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刚才,韩旭表现的不错!学了《争吵》一课,虽然刚才与杨杰发生了争吵,但老师一提醒,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杨杰认了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能这样做。这节课,请同学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具体实践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争吵》教学反思2
《争吵》一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决定上《争吵》这一课时,很茫然。这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写的是意大利学生之间的争吵的故事。一开始很怕咱们中国孩子思想认识上与外国孩子存在差异,在理解主人公安利柯的心理变化过程有点困难。而且,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中外文化差异。将教材反复研究,终于定位在“争吵是发生在两个小学生之间的故事,跟学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这一点上。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比较残酷!
生字教学一块基本顺畅,较好地结合了汉字的音、形、义来教学。学生落实地较扎实。其实,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故生字词教学我紧密的和课文联系起来,抓重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字的音形义上都有所了解。这样教,学生比较不容易疲倦。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提问题的明确性较强。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之后,评价的导向性不够,这样再找同学起来回答,还是不够准确,我想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们,殊不知时间就这样流走了。由此反应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自己的教学语言还要丰富,尤其是对课堂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要及时有效,这也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督促孩子们认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应该常抓不懈。
《争吵》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认定目标:教学目标1、2。
三、导学达标: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二)、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认定目标:教学目标2、3。
三、导学达标: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二)、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三、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赞许争辩()聚精会神()
2、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⑴西沙群岛()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⑵()他们笨,()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⑶()在校内或校外,我们()应讲文明。
3、用“不是……而是……”造句。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7
争论的故事
讲
兄弟俩争论不休
盛老师
问
同学们各抒己见
听
赞许
《争吵》教学反思4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是人教版第五册教材里八篇选读课文其中的一篇。
这首童话诗以字典公公的家庭为背景,讲了一些标点符号只想当这个家庭的主人、主角,为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而争吵不休。讽刺了那些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而看不到他人的长处、优点的行为;教育人们要团结协作,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要贬低他人的价值。
教材编者安排选读课文的意图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阅读自我检测提供材料。选读课文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有: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有的课文配合单元组教学使用。
2、以学生独立阅读、自我检测为主要形式,训练、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拟出自学提纲供学生自读自测使用。
3、配合期末总复习用,可把选读课文作为综合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熟练地查字典、独立识字,通过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及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要提倡学生积累语言,可鼓励学生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如果有体会和感想,可以和同学交流,有兴趣还可以写一写。
5、作为速读训练的材料。
我根据《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一文的特点,进行了教学设计。步骤是:1、趣味故事热身;2、欣赏两首有趣的儿童诗,激发兴趣;3、学习儿童诗《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从中明白“团结合作”的道理,运用于生活当中。4、仿写儿童诗。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训练出来的。仿写是必要的写作练习。5、推荐儿童诗,学生课后阅读儿童诗。
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充分挖掘选文价值,在学会运用标点符号、明白道理的基础为学生们推开一扇儿童诗的阅读、写作之窗。
朱作仁先生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选读课文《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即是很有代表性的模仿对象。
整节课的课堂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因为儿童诗里描摹的就是孩子们的世界,分角色表演朗读也是学生们喜欢的朗读方式。整堂课比较顺畅,教学目标基本完成,重难点也有较好地突破,领悟标点符号的作用所安排的对比练习,效果较好。
从学生仿写的情况来看,学生乐于写儿童诗,能模仿课文写出文具用品的特点,并揭示出较为深刻的道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领悟标点符号的作用时,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区别比较,自读自悟,但在时间上要把握好。仿写时可多提供一些材料。
《争吵》教学反思5
《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教学本课,我除了采用指导朗读,感悟人物美好品质的方式,还重点就两人主动提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课文《争吵》刚讲完,班内就发生了争吵。
站在办公桌前,我正为下节课作着准备,A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用手捂着耳朵,委屈地说:“老师,B用石头打我耳朵了。”“打破了没有?”我连忙转过身,拿开她的手,仔细一看,只见她的耳窝边上擦破了一层皮。“他为什么打你呢?走,找他问问去?”我一手拿着参考资料一手扶着她的后背向教室走去。一路上,A什么也没说。
来到教室门前,我把B叫出来,还未开口,他就直视着A争辩道:“你也用石头打我来。”“我没有!”“你和C在一起扬土,爆在我身上。”“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也不行!”看着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伸着脖子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平静地对B说:“咱们刚学完了《争吵》,你俩就争吵起来了,很及时吗。课堂上咱们认真地讨论过,遇到发生双方争吵时,应该怎样做呢?”“想对方的可爱。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主动向对方道歉。”B对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进一步和颜悦色地问,“用石头打了别人的耳朵就应该向人家主动道歉。”“我错了,老师。”B立刻醒悟过来,接着把头转向杨杰,真诚地说,“对不起!”“没关系。”两个孩子脸上马上没有了怒容。
走进教室,我立刻改变了这节课原打算让孩子们做《基础训练》的计划,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刚才,B表现的不错!学了《争吵》一课,虽然刚才与杨杰发生了争吵,但老师一提醒,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A认了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能这样做。这节课,请同学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具体实践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争吵》教学反思6
《争吵》是人教版第六册15课。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气氛活跃,效果甚佳。
一、亲身体验理解课文。
1、理解“争吵”学生联系自己生活谈与同学的争吵,导入新课
生1:上学不等他。生2:惩罚同学的方法
生3:上课时笔记不见与同桌争吵。
2、学生说与同学争吵后有什么想法?换位理解文中“安利柯”的心理变化。
3、学生谈与同学和好如初的感受来理解“安利柯,再也不了”。
二、启发想象,走进人物心理
1、想象“安利柯”发火怎样骂克莱谛?
2、“我在外边等你”一句在文章中出现三次让学生想象说这话的心理反应人物品质(宽容,防御)
3、想象“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笑怎样的不高兴?
4、引导学生想象怎样“挨”时间
三、采用“演一演”体会人物情感。
1、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生气的“克莱谛”神态、语言、动作学生在演示中体会克莱谛的情感。
2、演一演两人和好的语段(9——13)在演示中理解“我”的后悔克莱谛的宽容诚恳。
3、课文最后一自然父亲告诫我的话让学生演示中理解道理。
四、读一读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1、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
2、轮读课文节五自然;体会作者“不安—后悔—矛盾”的心情
五、“议一议”升华主题,陶冶情操。
1、我后悔时是因为“克莱谛”的什么品行感染了我。
2、讨论那喜欢文中的什么人:(克莱谛(孝顺宽容),安利柯(知错就改),父亲(善于教育严格引导))
3、面对同学对你不友好的言行,你应该如何对待?
《争吵》教学反思7
上《月光曲》第三课时时,原文有这样一段话: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我问学生:“贝多芬回答盲姑娘的问题了吗?”
这下教室里开锅了,“没有。”“回答了。”“没有。”“回答了。”“没有。”“回答了。”……
争吵声此起彼伏,竟吵得脸都红了。学生最后等着我给他们做评判。
我不慌不忙地答到:“既可以说他没有回答,也可以说他回答了。”
学生一听我这答案,都不解。我接着不紧不慢的解释道:“说他没有回答,是因为他没有用言语回答;说他回答了,是因为……”
学生接答:“我明白了,是在用琴声作答。”
师:“说得好,这就像我们前面学的课文里的谁和谁?”
生:“俞伯牙和钟子期。”
师生共同回顾俞伯牙和钟子期心心相映的句子。
师:“为什么贝多芬先生不用言语回答而用琴声作答呢?”
生:“因为盲姑娘是她的知音。”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呢?”
生:“因为盲姑娘不认得他,却能根据他弹的曲子判断出他就是贝多芬,所以是知音。”
师:“是啊,贝多芬可不是遇上知音了嘛,所以,他还需要用语言回答吗?”
生:“用不着了,知音能相互了解,彼此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师:“所以他用不着再回答了,因为答案已经在盲姑娘心里了,于是他就说”……
生接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到此,争吵结束了,学生的思想也统一了,更好的是,学生们充分地理解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有感于遇到了一位懂得他琴声的知音.说来,我还真感谢这次意外的争吵。
《争吵》教学反思8
从教二十多年,对语文教学颇多感慨。教语文不易,教好语文更难。考试是指挥棒,围着它转时,我们有许多语文教师失去了自我,放弃了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对语文教学深层次的思考。面对学生不会阅读,害怕作文的现实,我们心焦,但又无能为力去改变它。
现在用新课标,新教材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新机遇、新起点,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走几步新路子成为可能。
当然,我的语文课并没有什么出新,只是对语文传统课堂的细化与总结而已。我力图展示的,只是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的做法。
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界,非常重视读的训练,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成功的范例很多。不过,我认为,阅读,有深有浅。一目十行是阅读,水过地皮湿是阅读,精读细读也的阅读。都说我们手中的教本应该成为学生的学本,也有让学生自主阅读的说法,但我们一线的教师比谁都明白,孩子小,在他们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懂得如何读好一篇文章的情况下,任其“自主”,那是一种放任,学生是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今天我在课堂上所展示的,就是自己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具体包括:
1、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特别是字典。它对学生通读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善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2、鼓励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了解大意,这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也是一种概括性思维的训练。
3、鼓励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这一训练过程,往往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焦点。以前的“满堂灌”,老师将自己的所思灌输给学生,偏了方向;而“满堂问”也未必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满堂灌”和“满堂问”又被搞成了“满堂超”。但学生在这样的所谓“活跃”的气氛中,即使是能够思考,也不会是深刻的。阅读者,特别是善阅读者,是能够边读边思的,这是一种很不错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阅读习惯呢?我所用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做批注。已经在课堂上有所展示了。它使热闹的课堂沉静了下来,也使浮躁的童心沉静了下来。只有心与心的交流与对白,这应该才是阅读的佳境。当然,小孩子的思考不免流于肤浅、偏颇,放任他们的思想,信马由缰,就没有我们老师的事了,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还必须有一个收拢与限制,这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教师与以必要总结,进一步点明课文的学习要点,使学生的思维与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也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丰富语言库比储备知识库更为重要。积累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必须。所以,我的语文课堂也安排了这一环节,所期望的,就是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也会注意主动积累语言文字,形成自觉积累语言文字的习惯。
以上是我在第一课时所展示的教学教学内容的说明。也算是我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吧。需要说明的是,一读识文,二读思考,三读品味,四读积累,并不是说,把文章读四遍,而是代表了四个层面,代表了每一层面上的不同要求。
在第一课时传授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第二课时的阅读方法应用,这也是我近年来一直在坚持的做法。学以致用嘛。掌握了一种阅读方法。然后马上给学生一个应用这种方法繁荣机会还是必要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正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要在第二课时阅读另一篇文章,就必须对课本上的精读课文的讲读进行精缩。如果不管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惟恐落掉每一个细节,总担心考试考到学生不会,这样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其实,语文说到底是一种能力,学生的语言分析与应用能力,正是在大量的阅读中自然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大一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也就没有必要去担心学生应付考试的问题了。
偏颇与谬误之处,望海涵并挞伐!
《争吵》教学反思9
《争吵》节选自亚密契斯的《爱的教育》,正好寒假里从阅览室借了一本《爱的教育》,读了这本书。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为吵架而不安、后悔,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但是有没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时,我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把学生交流讨论的着力点放在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这些心理变化,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朗读怎样争吵的句段之前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通过讨论,理解“嫉妒”一词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争吵原因和经过的段落。“终于挨到了放学。”这里的“挨”字读二声,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不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尝试着积累运用,学习表达。
《争吵》教学反思10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具体讲了“我”所受到的教育。
因为我们班男孩子多,又处在9岁左右的年龄,特别调皮,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我想,学了这篇课文应该对他们有所启示,有所帮助才对,所以,我精心准备了这一课。
感悟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采取了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让学生自主读书,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对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作了详细描写。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火了,产生了报复的念头;吵架后,觉得不安,后悔,觉得对不起他,很想认错,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下决心,可嘴里又说不出。这些矛盾的心理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学生都经常遇到。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理解重点词句。“嫉妒、报复、瞟、挨,举起尺子、拨到、搭”这些重点词语用得很精妙,把我和克莱谛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谈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后悔,“我”的矛盾,克莱谛的宽容,并对两个人的行为、心理进行比较,感受克莱谛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友好,表示敬佩。
父亲说的三句话,在文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三句话散见于课文,“应该知错认错”,“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我让学生找出这三句话并好好地谈了自己的理解。
此外,我还让学生以“我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为题仿写,让他们写出和同学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真希望他们也能像克莱谛一样拥有宽广的心胸!
《争吵》教学反思11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15课,这是一篇重点课文。《争吵》叙述了克莱谛和“我”之间因为作业本不小心被弄脏了而引起争吵,最终,在克莱蒂的主动认错下,圆满解决了矛盾的故事。本文主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知错能改的良好品质。课后感觉还是有几处亮点,所以写了这篇《争吵》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争吵》这篇文章时,我侧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我”跟克莱蒂发生争吵之后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这种方法使学生感到事情真实具体,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我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如果自己在与朋友之间有矛盾时,只有多想想朋友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最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读父亲说的话,并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课后反思:上完《争吵》后,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学生也比较积极参与。但在一些问题的引导上还做得不够明确,三年级学生有点莫名其妙,不知从何答起。另外感觉自己的临时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不在意料当中的回答有些手足无措。
《争吵》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我”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背景简介
“看到同学们今天个个精神饱满,老师很高兴。于是就很想带你们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飞机起飞了。一下子就到了目的地。诶,仔细看,这是哪里啊?这个国家的形状看上去很特别,象只……。”(靴子)
“其实这只靴子就是令人向往的意大利了。旅行开始了。……这么特别的地方就诞生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德…亚米契斯。亚米契斯迫切想与你们这群可爱的中国孩子分享他和《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故事。……其实,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争吵”就是节选自这本书。”
书课题:争吵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学习生字、词语
“故事大意我们已经了解,可要想更深入了解这两位意大利朋友,我们就要先学习生字词。”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你的手举得真高,了不起,老师请你来。”
“女老师带得真好,老师还想请位男同学当当男老师。”
“哪组最自信,愿意开火车来读读。”(去拼音)
全班齐读两遍。
“谁能说出‘嫉妒’的反义词是什么?”(宽容)“高尚、诚心诚意。”
出示本课生字。
“写这些字时,你认为哪个字需要注意哪里?能给它组词吗?”
师范写难写易错字。
练一练:
“将自己认为难写、容易写错的字每个在抄写本上练一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3、各自轻读,要求根据人物的情绪读出语气:
⑴ 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的发生,用交代的语气读,注意句号后的停顿。最后一句“我火了,骂了他一句。”表现我的情绪,读时要加重语气。
⑵ 下面“我”心想的一句话,仍然怒气未消,要表现出“我”内心的不高兴。报复:用敌对的行动回答对方。但又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心里想的;声调不能高,可以通过加重语气来表达。
⑶ 在第一段中,有两处写了克莱谛的话,我们怎么来读呢?读人物的话应该注意前面的提示语。大家在下面试着读读克莱谛的两句话,读出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语气。
(学生各自练习。指名读。齐读。)
4、练习分角色朗读。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我们可能会为他们担心,是不是会打起来。事实怎样呢?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3)。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三、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安”,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6、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可以知道克莱谛心里怎么想?
(为争吵难受,争吵多么不好,要是没发生争吵有多好)
我们朗读时“不是愤怒”,轻读;应强调“而是悲哀”。
7、下面两人的对话怎么读,一个是后悔,一个悲哀。那“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等着你!”语气要显得无力,和第四自然段的“我在外边等你!”感情不同了,语气也变了。
8、把父亲对“我”说过的话再读一读:“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觉得父亲的话对吗?你和小伙伴相处是这样做的吗?
四、学习第四段
1、“不料”是什么意思?
2、父亲把脸一沉说的话,该怎么读?
3、指名读父亲的话。
4、齐读父亲的话。你觉得父亲的话讲得对吗?
(突出:“既然……就应该……更不应该)
5、轻声齐读全段。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文中再找出有关父亲对我说过一些话的句子好好体会一下。共三处。
“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
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六、小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七、小练笔
【板书设计】
争 吵
1、谁和谁争吵
“我”安利柯 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1~4小节)
3、争吵过程
4、争吵结果──他俩和好
父亲的话
【反思】
决定上《争吵》这一课时,很茫然。这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写的是意大利学生之间的争吵的故事。一开始很怕咱们中国孩子思想认识上与外国孩子存在差异,在理解主人公安利柯的心理变化过程有点困难。而且,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中外文化差异。将教材反复研究,终于定位在“争吵是发生在两个小学生之间的故事,跟学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这一点上。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比较残酷!
最大的纰漏在于两节课时内容安排不太合理。第一课时太“清闲”,而第二课时就相对太“忙碌”了点。
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有点拖沓。介绍意大利和作家那块更适合用于课外拓展。导入可以采用简洁、明朗式。如:“童年的生活丰富多彩,……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的同学难免有磕磕碰碰。而今天我们来看看《争吵》这个意义深刻的小故事。”
生字教学一块基本顺畅,较好地结合了汉字的音、形、义来教学。学生落实地较扎实。其实,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故生字词教学可才用“随文教学”的方式。这样教,学生比较不容易疲倦。直接在文章句中学习生字词,学习效率更高,可以与朗读结合。
第二课时,我想讲的太多,以至于学习重点不突出。更要命的一点是,两节课的一个通病,让学生读得不够多。该课的朗读十分重要,重点之一就是要读出两位主人公的不同性格,这对于理解课文是十分有帮助的。
这节课有没有什么好的地方让自己回味一下呢?老师说:“小泡泡里的问题解决得不错。”这是一点点安慰,也是本人对未来的憧憬啊。
《争吵》教学反思13
《钟表店里的争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时代性强,语言生动幽默,意味深长。以吊钟、闹钟、手表的争吵为载体,形象地介绍了电子表的优点,同时,又告诉读者,不能用旧的观念衡量新的事物,要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新事物的优点。 课文分成4个部分来叙述。先写钟表店里的钟表们听惯了“滴答”声;再写店里新来一个不发出“滴答”声的电子表,钟表们都攻击它,认为是怪物;然后写顾客买走了这只最新式的电子表,钟表们仍然看不起它;最后点明中心:要懂得去发现、接受和欣赏新事物的优点。 在教育中,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有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课文中涉及的吊钟和带发条的手表,现在的孩子很少见到实物,只能在一些电视剧中见到,生活中,电子吊钟见得更多。
2、现在的孩子几乎每家都有闹钟,但不是上发条的那种,闹铃声音也丰富多彩,不像以前那么单一。
3、电子手表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事物。 针对以上问题,我决定把吊钟、手表、闹种的图片及其发出的声音制成课件,结合课文进度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加深对这些东西的了解。
同时根据课文语言形象、对话生动有趣的特点,以课件出示对话内容,指名学生模仿朗读对话内容,以读代讲,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地揭示出课文的中心。
《争吵》教学反思14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具体讲了“我”所收到的教育。
因为我们班有两个特别调皮、有个性的孩子,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我想,学了这篇课文可能对他俩有点启示,有所帮助才对,所以,我精心准备了这一课。
感悟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采取了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让学生自主读书,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对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作了详细描写。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火了,产生了报复的念头;吵架后,觉得不安,后悔,觉得对不起他,很想认错,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下决心,可嘴里又说不出。这些矛盾的心理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学生都经常遇到。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理解重点词句。“嫉妒、报复、瞟、挨,举起尺子、拨到、搭”这些重点词语用得很精妙,把我和克莱谛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谈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后悔,“我”的矛盾,克莱谛的宽容,并对两个人的行为、心理进行比较,感受克莱谛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友好,表示敬佩。
父亲说的三句话,在文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三句话散见于课文,“应该知错认错”,“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我让那两位经常吵架的同学,结合自己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并让他们自由谈体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真希望他们也能像克莱谛一样拥有宽广的心胸!
《争吵》教学反思15
选课之前我一直犹豫不决,《争吵》这篇课文篇幅很长,语言的训练点也不明显。但是这又是一篇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文中有多次对话。因此我就抓住这一特点,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入手,同时也不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一次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课堂效果比我想象中的好一些,学生配合积极。从没发现班上的孩子有如此的潜力,特别是林迪同学,发言频频声音响亮。原来学生总是喜欢被表扬,在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之下能发挥出无穷的潜力。
不过,在教学时,我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在质疑解疑的环节上花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原定的内容没有上完,这方面还有待我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