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姓氏源流教案活动设计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活动设计
作者:杨凯丽 辅导教师:闫小乐 2011年9月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活动设计
学习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了解中国姓氏发展的脉络,提高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
2、通过网上搜索、分组讨论、合作讨论归纳出姓氏发展的脉络。
3、培养学生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学习重点:利用互联网搜索来查找关于自己姓氏的资料。
难点: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中国姓氏的来源及发展进行归类、整理。活动准备:与主题相关的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全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的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全对自己的姓的尴尬。而著名学者孔庆东教授每次出来讲学,总是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可见,姓名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我们的姓氏是如何来的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到网络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答案。
二、展示问题:
1、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姓氏的来源。
2、利用互联网找出自己姓氏在本地的分布情况。
3、思考姓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分组:按姓氏和人数将班级学生分成六小组。
三、上网查阅资料、讨论、最后展示成果。优秀成果展示 第一组
我们组每个人的姓氏来源: 杨姓: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杨姓属于以封地为姓。在我们中牟县,杨姓的分部比较广泛,在各个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官庙乡,九龙镇一带。第二组 贺姓: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
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贺姓为避讳而改姓。贺姓主要集中在刘集乡、大孟镇一代。以贺兵马、贺庄为主。第三组 雷姓: 源出有三:
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2、出自黄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苑》所载,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据《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其后子孙以雷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雷姓。雷姓在我们县分部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孟万胜村附近。第四组 司姓: 司姓渊出有二: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神农属下专事占卜的司怪,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元命苞》记载:“神农为上古部落酋时,有司怪。”司怪,就是专职从事占卜祸福、解释当今、预测未来的祭司,是古代荒朦时期人类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一种职能行为。在司怪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怪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怪氏(圣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成,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左传》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为司成,其后以先为姓。”司成,即大司成,为商末周初即设有的官位,为专职教导世子(王族子弟)之官,职如先秦乃至两汉时期的祭酒。在典籍《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朱彬在典籍《礼记训纂》中也注解:“大乐正、小乐正所教者仪文器数,别设大司成一官专讲说义理。”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古称“司成馆”,改祭酒称为大司成,不久又恢复原称。从此,司成便成为祭酒的别称。在司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成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成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先秦时期,司氏族人已分布于郑(今河南新郑)、晋(今山西)、卫(今河南濮阳)、程(今陕西咸阳)等地。《姓氏考略》载,司氏最早繁衍发展中心是古代顿丘。这个地名,曾经出现于《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个与中华民族有深厚渊源的地方,这个地方在春秋时代是属于卫国的一个邑,到了战国时代又改隶魏国,位置在今河南清丰县。第五组 王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王姓在中国是第
二大姓,来源的说法也比较多分布比较广泛,在我县各个乡镇都有分布。像官渡镇的小王庄、大王庄都是以王姓为主。
教师总结: 中国姓氏的来源有
1、以图腾作为姓氏。最古老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王、姬、姜、姒、姚等。
2、以分封的土地作为姓氏。如杨,其他还有周阳、虞、杨等。
3、以国名为姓氏。如雷、齐、宋、鲁、秦、卫、韩、赵、魏、陈等。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司马、司空、太史等。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等。
6、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巫、卜等。
7、因避讳而改姓氏,如贺、还有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姓氏寻根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他是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组向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溯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借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通过姓氏的寻根,可以让我们了解对自己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通过姓氏文化寻根,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
第二篇:中华姓氏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
一、姓氏的由来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姓”对人类来说,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每一个氏族都以某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此即图腾,后来就发展为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等的姓氏。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初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后来在战国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统称为姓氏。
姓的产生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白虎通〃姓名》称:“人所以为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而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东周末年,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正如郑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郡望)明贵贱。”封建社会时期,人有贵贱之分,到了近代,姓氏才无贵贱之别。
二、姓氏的源头
中国人的姓氏的总源头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中国的姓氏基本上都来源于当时的后代。具体来说总源有三: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父祝融,是颛顼的曾孙,曾孕育出一些姓氏。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帝喾后裔中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东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秦朝)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三、姓氏起源
由于姓氏繁多,所以来源也相当复杂。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族、图腾为姓。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河北境内),当时,黄帝指挥熊、罴、貔、貅、貙、虎六个猛兽参加战斗,经过3次较量才打败了炎帝。乍听起来是荒唐可笑的,实际上是以猛兽为图腾的6个氏族的黄帝部落,其中以黄帝所在的熊氏族为首的,故黄帝又称“有熊氏”。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由此而产生的姓氏在古代被认为是“贵”姓,如姒、姜姓等人数少,但姓氏高贵。
2、以国名、邑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蔡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居住地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宋恒公之子字子鱼,其后人以鱼为姓。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赐姓、避讳改姓。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13、避仇、避难改姓。多为本族有人触犯刑律而要诛九族者,因避祸而迁入异地而改姓,如汉代大臣杨恽被害后,其后世子孙改恽性;司马迁因祸下狱,其族人改姓同。
14、其他姓源。少数民族的多字姓大部分简化、汉化改为单姓,如“拓拔”改为元姓、“贺鲁”改为周姓、“柯拔”改为柯姓、“丘穆”改为穆姓、“哈巴色”改为翦姓等。满族大姓“索绰罗氏”改为索姓、“瓜尔佳氏”改为关姓、“钮祜禄氏”改为郎姓、“纳喇氏”改为那姓、“爱新觉罗氏”改为金姓等。另有以德行或闻著之事为姓氏者。如汉武帝时年高德劭的老丞相田千秋恩准参乘着入朝,人称“车丞相”,其后人遂以车为姓。此外,还有以古都名为姓,以古朝代名为姓,纷繁复杂。
中国姓氏复杂,往往一个姓也有好几个源头。例如:尹姓的起源有二:其一出自少昊的后代,以邑为姓;其二以官名命名,尹氏为商周时的官名,职位相当于宰相。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也称为尹氏。司徒的起源有二: 其一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其二 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傅起源如下:其一出于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也即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其二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于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其三出自赖氏改傅姓,赖氏族人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其四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也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
姓氏中不但有单字姓,还有复姓,如诸葛、夏侯、司马等。复姓来源如下:一是汉族复音姓氏绝大多数产生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如钟离、上官是以封邑为氏,东郭、南门是以居地为氏,公羊、子阳是以王父之字为氏,司马、司空是以官名为氏,公孙是以爵系为氏,叔孙是以族系为氏等等。二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复音姓氏都是来自当时的译音,由于读音的原因,翻译成汉字就成了慕容、宇文、万俟(mo qi)等。古代少数民族的不少姓氏原是有其意义的,如鲜卑族慕容氏,其意是“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宇文氏,为辽东南单于之后,因打猎捡得一个玉玺,自以为上天所授,是贵为天子的象征,鲜卑人称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尔朱氏,其先祖为契胡部落酋长,世居尔朱川,以住地为氏。除复姓外,还有合姓。所谓合姓,即由二姓合并而成。合姓的产生,大抵为外甥继嗣舅父,女婿继嗣岳父,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二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字“费”姓为“陆费”,清代有陆费墀。申屠、夏侯、范姜等均为合姓。这种合姓现象在我国古代妇女的姓名中更为常见,姓李的女子嫁姓赵的男子,则称赵李氏,如此这般的李王氏、张刘氏、吴周氏、姚朱氏等到处都有。
四、姓氏的演变
战国时期,姓氏混一,而姓氏也基本固定了下来,但在以后的两千年里也不断发生演变。大致说来有两点:姓氏的迁移和改姓。
在两千多年里,由于战乱、灾荒以及其它零星的迁移,中国的人口流动很大,在这流动中,姓氏也随着迁移,分散到全国各地。大的迁移大概有这么几次:
1、秦汉时代。秦朝的南征北战,促使了大量人员的流通。由于灾荒及战乱,汉代多次有大批灾民南迁。
2、晋末。“八王之乱”后的动荡迫使大量中原人迁到淮河以南地区。
3、唐五代时期。安史之乱及五代时期的战乱使大批中原人外迁,后来又有很多人迁到中原。
4、北宋。靖康之乱后,宋室南迁,随行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其它还有很多的迁移。在这些迁移中,有很多姓氏也随着传播,有的姓氏也发生了融合和演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华的姓氏文化。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会有很多改姓的情况发生。其中有很多原因,主要如下:因避讳改姓,避长者讳、避贤者讳等都会导致姓氏的改变,如秦亡后项籍称霸,“籍”氏为避霸王讳,改姓为“席”;因避难改姓,如秦焚书坑儒,有个姓桂名贞的博士早早得了风声,与全家改姓逃亡,此后桂家后代有的姓昋,有的姓炅,有的姓炔,音同字不同,以示不忘本;因迁徙改姓,由于融于当地的民俗也会导致改姓,如秦汉时期“韩”姓多流散到江淮一带,当地土音以“韩”为“何”,自随音变,遂有“何”姓;因得罪或功赐改姓,如刘邦赐项伯、娄敬姓刘,赐英布后人姓黥;在民族融合中改姓,少数民族的姓在与汉族融合后得到汉化,从而出现了康、安、米、石以及贺兰、宇文等姓。还有其它多种改姓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姓氏必然变化很多。源多水活,流量变大。历史上中国曾拥有多少姓氏,迄今尚难论断。明代的《姓觽》和《万姓同谱》,收录了3700多个,但有人指出此数至多只及曾存在过的姓氏总量的一半。《百家姓》中也共只收录了常用的507个姓,其中复姓60个,单姓447个。目前,全国的姓氏约有14600多个,这足见中华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篇:姓氏源流考
姓氏源流考
追本溯源,瞻英仰烈;览古明今,承先启后。孙氏自得姓以来,枝荣叶盛,分布大江南北,宗裔繁衍展派系,茫茫九州播血脉。仁义代有昭闻,文武代出英才:东周孙武,世尊兵学师祖;吴国孙膑,史赞军事名家;三国孙仲谋,继父兄之衣钵,江东称帝;北魏孙僧化,以《星经》获誉,为名星象学家;唐代孙思邈,有扁鹊之妙术,医界尊王;孙过庭之书法,有草圣之殊荣;孙光宪之诗篇,享名作之美誉;孙位之画作,以笔力雄壮名世;孙樵之古文,获奇趣多刺美称;宋代孙莘老精《春秋》,朝野知其名;一代大儒康二孙奭公,为帝王师。驸马伯仲四九成公,以武功封富春侯,延至明清,亦名家辈出,孙慎行以抗魏阉忠贤获誉;孙承宗以抗击外侮传名;孙克文以刑部主事催攒粮储,秉先斩后奏之权。堪称能吏。孙奇逢之理学,孙诒让之经学,孙蘅塘之诗学,孙星衍之校勘,孙家鼐之洋务,无不闻名士林;而孙中山先生,华夏尊称国父,名振环寰……'
考孙氏之源,一出于姬姓卫国孙氏,即周文王姬昌第八子。后周文王的第十二世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其采邑地为戚(今河南濮阳县北面)。一为芈姓楚国孙氏。为春秋初期楚国国君熊晌(号虫分冒)之后,至第四世孙楚国贤臣孙叔敖为孙氏之源。
一为妫姓齐国孙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一支“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我华
溪孙氏即源于此。从《史记·三代世表》和《孟子》详考其源,即昔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油,故以为姓,曰妫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至周武王克殷纣之后,复寻舜之后人,得虞遂公希之子曰遏父,徵为陶正,悦其能,以元女大姬妻之。遏父配姬而生满,封于陈,以奉虞帝舜祀,卒谥胡公。至九世之后,陀生完,完字敬仲,为陈大夫,及宣公杀太子,完惧其祸之加于身,奔齐,食采于齐,改姓田氏。又三世之后,无宇生书,书字孙占,为齐大夫,伐莒而功成其大,即以孙占之字受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一带)。(孙权《富春瓜邱孙氏宗谱·天子自序》)此为孙氏自妫至陈至田至孙得姓的由来。孙氏之所以称“乐安世家”亦即溯源寻柢于此。
孙书生冯,字起宗,为齐卿。冯生武,字长卿,以兵机动吴王阖闾,吴王用以为将,著书陈策,以兵法十三篇行于世。武生三子:驰、明、敌。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富春,遂为富春孙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子孙及弟侄等各治业于富春之江南,居宅繁盛,奕叶流芳。
孙明生沂,沂生膑。膑字嘉谋,仕魏,为将军,为庞涓所嫉,阴谋而刖其膝。膑受知于齐,为军师,以计斩涓于马陵,虏魏太子申。膑生胜,字国辅,为秦将。胜生盖,为秦汉中太守。盖生知,秦封武信君。知生念,秦御侍尚书。念生二子:长丰,次益。益为东吴侯,生卿,汉文帝时侍中。卿生凭,汉武帝时大将军。凭生洵,为汉宣帝安定太守。洵生三子:长鸾,次骥、幼
凤。骥字仕龙,为汉平帝安邑令。骥生夐,后汉光武帝天水太守,徙居青州,夐生覆。覆生仁,仁良皋,为汉中郎将。皋生通,通生厚,为汉质帝洛阳令,厚生淳,淳生瑶,瑶生邃,邃生儵,儵生国,字元明,为郎。国生耽,为汉灵帝汉阳太守。耽生子二:长钟,次旃。钟生二子:长坚,字文台。坚生四子:长策,次权,三翊,四匡。权字仲谋,与曹、刘鼎足天下。旃字子之,汉献帝太原太守,即国父中山先生之远祖。
孙氏自春秋时期产生以来,历经近三千年之风风雨雨,涌现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英雄豪杰,给中华社会的演进历程增添了绚烂的色彩。因其人物众多,只能举其要者叙之。计有三国东吴皇帝孙权、孙亮、孙休、孙皓等四人。计有宰相辅弼理政者二十多人,自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东汉孙朗、三国孙资、孙礼、孙邵、孙峻、孙缚,北朝孙护,东魏孙腾。唐代孙处约、孙元亨、孙十屋。辽代金朝孙即康、孙铎。明代孙如游、孙承宗。清代孙廷铨、孙士毅、孙柱、孙玉庭、孙家鼐、孙毓汶。军事家则有孙武、孙膑、孙坚、孙策、孙静、孙瑜、孙皎、孙建、孙璋、孙节、孙元化、孙万龄、孙显寅等,代有将才领风骚。孙氏历代考中状元者至少有十六人,如孙伏伽、孙龙光、孙何、孙唐卿、孙贤、孙继皋、孙承恩、孙如仪等等。此外,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被誉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孙尚子、孙过庭、孙位、孙克弘等则以书画名世。尚有铠甲制造家孙威;以能相干里马而著称的孙阳(世称伯乐)。而以经学与文学名世者,则为数甚多。如东州大
儒孙炎、宋代大儒孙奭(康二,我华溪孙氏三世祖)、泰山先生孙复以及孙觉、孙慎行、孙奇逢、孙星衍等。孙楚、孙绰、孙逖、孙樵、孙光宪、孙何、孙仅、孙沫、孙钟龄、孙原湘等等则以诗文“冠绝一时”。联姻帝室,功封公侯则有我六世祖孙九成等。总之,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孙氏人物真可谓色彩斑斓,几乎仕农工商各方面都有所建树。由于其姓氏源头本来就枝脉纷繁,所以能展放出全面开花的绚丽场景。
第四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师 :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6、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7、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
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8、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姓“屠”)
明确: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巫、卜、陶等)
9、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10、小结
(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五)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六)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八)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林姓人口当今在中华姓氏中排第16位,一、出自子姓,为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商纣王荒淫无道,百姓敢怒不敢言。在朝中供职的叔父比干以及微子、箕子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他不顾生死入宫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开宫廷。纣王见他如此,便起了杀人的念头,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个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说完便让人把他的心挖了出来。噩耗传到比干家中,正怀孕在身的其夫人陈氏,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卫辉市、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窟内隐藏起来,直到把孩子平安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后来,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受到礼遇,因为坚生在树林里,特别为坚赐姓林,叫林坚。后来,林坚的子孙后代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由此可见:林姓始祖是比干;授姓始祖是林坚。比干被供奉为文财神,因为他没有心脏,最公平。
二、出自姬姓。周平王姬宣臼庶子林开之后。《通志》记载:“林,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据《通志》所载,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祖父字为氏,亦称林氏。
三、春秋时,卫殇公之卿孙林父的子孙以先祖字为氏(见《偃师姓氏源流》)。因为卫国是姬姓诸侯国,所以此支林姓也是出自姬姓。
四、出自鲁国林放之后。
五、出自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姓氏改革,将鲜卑族丘林氏集体改为林姓。林姓入闽始祖林禄,是林坚47代孙。林则徐则是林禄23世孙。
林姓名人辈出,如:
1、林放,鲁国孔子弟子;
2、林士弘,隋朝末年为南方农民起义领袖,并称帝,国号楚,3、林则徐,清朝政治家、民族英雄;
4、林森,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5、林默娘,民间供奉的天上圣母“妈祖”。
6、林家翘、林颖珠,美国华人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林姓还有许多企业家、金融家,仅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的外籍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就有20多人。
(二)、吴姓的由来
吴(吳)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得姓始祖是泰伯。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历史上部分吴姓名人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发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被害。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
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以著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三桂:江苏省高邮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总兵驻防山海关,因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后在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讽刺作家,其书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省南海(今广州市)人。著有小说影响最大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有训:江西省高安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参与了近代量子物理学诞生和发展,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季等职。
吴邦国:安微人,历任上海市市长、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政治局常委。
(三)、李姓的由来
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其始祖皋陶是黄帝裔孙颛顼帝高阳氏之的后裔。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李姓。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姓。当代汉姓李姓人口已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9%。加上少数民族和海外华裔李姓,总人口超过一亿,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姓历史名人
1、李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李延年,西汉人,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作曲家;
3、李世民,唐太宗,是功勋卓著的封建皇帝;
4、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
5、李煜,既是南唐皇帝,又是著名词人,6、李自成,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7、李大钊、李达、李立三是革命家;
8、李四光是著名科学家。海外李姓知名华人很多,9、李政道、李远哲,美籍华人,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
(四)、陈姓的由来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丞相。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和《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著有《登幽州台歌》。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晋封英王。广西藤县人。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部长。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其他陈姓名人有三国名士陈登;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思想家陈亮,诗人陈与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陈独秀,革命家陈潭秋,国家领导人陈云,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国学大师陈寅恪,数学家陈景润,解放军高级将领陈锡联,以及国民党CC系首领陈果夫、陈立夫,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广东军阀陈炯明,汉奸陈公博等。
(五)、王姓的由来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为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就延用成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历史上部分王姓名人:
王小波:(公元?~995年),著名北宋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著名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宋神宗时期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朝道士。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刘蒋村人。著名道教全真教的创始人。
王实甫:(生卒年待考),名德信,大都人(今北京),生卒年不详。著名元朝戏曲作家。在王实甫现存的三种杂剧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朝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一字贴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桓台新城人。著名清朝初期诗人。王尽美:(公元1898~1925年),著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著名近代学者。
王若飞:(公元1896~1946年),名运笙,号继仁,贵州安顺城北街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六)、黄姓的由来
黄在百家姓排行第八,约有人口2899万,占全国人口总数2.23%。
黄姓起源
1、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氏。
2、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在广西南宁一带。
3、(1)、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3)、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4)、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历史部分黄姓名人
黄歇: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战国四君子,和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原君、齐国孟尝君齐名,封为春申君。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
黄巢(?~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
黄道婆: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小结: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12、探究思考:
(一)、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二)、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
(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课堂小结
因此,姓氏文化寻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课后习题 探究思考:
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第五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 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
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本地的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
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
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
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
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①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②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明确:⑪(“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⑫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二、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
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
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
3、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4、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姓“屠”)明确: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巫、卜、陶等)
5、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⑥.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6、探究思考
⑪、根据材料,确定探究方向。
1、据第四次人口谱查统计:三明市共有33个民族,459个姓氏,人口较多的姓氏有100多个。三明市在较多人口的100多个姓氏中,又以陈、林、邓、王、李、黄、吴、张等姓氏人口最多。其中大田县共有153个姓氏,其中人口达万人以上的有:林、陈、吴、郑、张5个姓氏。
2、据大田县内部分姓氏族谱记载,大田人多为河南省迁入,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刚强,忠厚好客。历代人才辈出,至清末,进士38人、举人59人。其中有誉满京城的明代礼部尚书田一俊(号钟峰),任内曾上疏《大田盐法议》,以解故里吃盐难;与郭奇逢(鹤峰)、廖宪(盘峰)三者文章气节相砥砺,著称“三峰”才子。县人连登岸精研星纬,著有《天文志》;肖一槐高年积学,著有《天文地舆图》。名医不乏其人,清吴腾汉途经福州,治愈当地“天花”,为藩司和林则徐所器重;叶端一剂药治愈厦门海防分府李章霖内眷难症,名震鹭岛。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谢廷训主修首部《大田县志》。
3、从战国末年开始,中原汉人有过四次大规模迁徒入闽(包括进入闽中西部的三明境域)的记录。第一次汉族人入闽是在战国周显王扃年间(约公元前339~329年)。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讨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朝服于楚。”越王室一部率残部逃入浙江省南部与福建省北部、东部,开辟新领地,在战国晚期建立了闽越国。第二次汉人大举入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灾害频繁。中原许多汉族难民纷纷南下,逃入东南一隅的福建一带避乱。逃避战乱的中原士族和难民纷纷选择交通闭塞的福建各地作为逃难避所。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便有江左衣冠右族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大批中原难民蜂拥而至。以至,三明境域的建宁县有句传言:“未有建宁,先有何姓。” 第三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高宗时期。
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令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征剿泉潮间“啸乱”。陈政父子率官兵及眷属共8000多人(计有58个汉族姓氏)从闽、广之交的梁丘盘陀岭进入福建境域征战,至唐景龙三年(715年),共经历了47年。陈军征剿“獠蛮”之乱之后留守闽地,“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其后裔遍及福建省各地。
第四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剌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入闽南。(但据《闽国史事编年王潮篇》载:“宗权发兵攻绪。绪窘,乃率光、寿兵五千,并携吏民南奔。”可见王绪离开河南光州时仅五千官兵,其队伍在入闽途中有很大发展。)后,王绪为部属所杀;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占福州。
至此,三明境域的人口也发展至近50万人,形成以汉族人为主的生活区域。
___________姓氏源流考
⑫、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小结: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⑬、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二、文化寻根
(一)、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二)、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
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 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文化源流例谈
1、节日文化。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
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到汉末蔡邕的《琴操》里,才将介子推之死与禁火联系起来,传诵至今。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思考:
1、结合自己家乡的一些节日活动,举例说明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谈一谈:家乡里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建筑,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