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 风来了
大班科学《风来了》活动设计
设计背景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从风的形成、风的种类到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幼儿浅显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制造风”,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活动目标
1.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2.探索产生风的各种方法,初步了解风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引导幼儿辩证的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重点难点
了解风产生的原因,可以利用风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减少风灾,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与孩子一起观察一些与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打气筒、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电吹风、风扇等。
3.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从气球里流动出来形成了风。
3.教师扇扇子,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不扇扇子,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扇扇子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停止扇扇子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各组小朋友从自己的工作台上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羽毛比赛。
(1)羽毛放在桌子上,提问:如果让羽毛动起来(不用手触到)怎么办呢?(扇,吹动)(2)幼儿分两组,老师同时从高处放下两片羽毛,看哪一组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幼儿共同向羽毛吹气,运用手中的物品扇动空气)
3.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阅读幼儿操作材料,讨论风的好处和危害
1.风对人类有哪些好处?(例如:把湿衣服吹干,夏天使人凉快„„)图片展示风的作用。
2.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出示台风、飓风、龙卷风给人带来的灾难的资料)
四、你们知道负责天气预报的科学家是怎么预测风的等级和风向的吗?(图片介绍风向标,测风仪)活动延伸
动手制作风向标,并带幼儿用自制的风向标到户外观测风向。
第二篇:大班科学风来了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风来了》说课稿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焕发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当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2.探索产生风的各种方法,初步了解风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引导幼儿辩证的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和风力的大小变化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风车、彩带、扇子若干,多媒体课件。
2、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在活动引导中,提出恰当的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好的师幼互动。
3、操作教学法:本次活动安排了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和风的特性。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到风力大小对羽毛漂浮的影响。
4、演示教学法: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看课件,让幼儿对风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探索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联想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认识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引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现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流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发现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特性——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力对事物的不同影响——运用课件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评价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问孩子们:“你们想认识今天的客人吗?”然后让幼儿用纸条动起来找出风娃娃,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特性和风力的大小)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制造出风,然后通过视觉、嗅觉、感觉,探索出风的特性,利用扇子扇动风使风车转的快慢不一,探索出风力大小对风车转动快慢的影响,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图片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
引导幼儿看图片,用动作来判断风做的好事和坏事,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游戏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
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玩风车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科学风来了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风来了》说课稿
凉州区第一幼儿园 杨永年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焕发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规定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特性,风力的大小变化。
2、能力目标 :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 :
让幼儿感知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 1 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
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和风力的大小变化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桌子4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风车、彩带、扇子若干,多媒体课件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在活动引导中,提出恰当的开放性问题,2 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好的师幼互动。
3、操作教学法: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和风的特性。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到风力大小对风车快慢的影响。
4、演示教学法: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看课件,让幼儿对风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探索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联想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认识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引发幼儿对风的好 3 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现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流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寻找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特性——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力对事物的不同影响——运用课件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游戏,评价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问孩子们:“你们想认识今天的客人吗?”然后让幼儿用纸条动起来找出风娃娃,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特性和风力的大小)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制造出风,然后通过视觉、嗅觉、感觉,探索出风的特性,利用扇子扇动风使风车转的快慢不一,探索出风力大小对风车 4 转动快慢的影响,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图片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
引导幼儿看图片,用动作来判断风做的好事和坏事,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
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游戏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 5 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
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玩风车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第四篇:八年级科学风教案
第5节 风
教学目标
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风的观测
难点: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风速仪和风向标,并实地测试风向和风速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演示并思考】把充满气体的气球充气口松开,会感到气球内的空气一涌而出,这是为什么?
一、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纸风吹来的方向。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8种风向。表示方法:用一短线段表示。用纸飞机测风向 【为什么做】
风向和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观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由箭头、水平杆和尾翼三部分组成。那么风向标是怎样指示风向的呢?风向是由风向标箭头的方向来指示,还是由箭尾的方向来指示呢?风向又是怎么规定的呢?就让我们用纸飞机测风向这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解决吧!【怎样做】
折一纸飞机,中间用铅笔穿过(要让纸飞机能在铅笔上轻松转动)。用手握住铅笔,将纸飞机放在开启的电风扇前,观察纸飞机的机头和尾翼的指向。注意:此时人要站在纸飞机的后方。并借助指南针判断风向。【学到了什么】
通过实验,使我们对风和风向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纸飞机的箭头指向风来自的方向。同理,在气象观测中,风向是由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
同时也使我们明白:实验可以使我们更简洁明了地了解事物,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进一步的研究】
(1)用纸飞机测风向的实验使你明白了风向标指示风向的事实。你是否在想:这是运用了什么原理呢?为什么风向标会有一定的指向呢?下面的文字,会帮助你有一个了解。风向标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测量风向仪器的主要部件。在风的作用下,尾翼产生旋转力矩使风向标转动,并不断调整指向杆指示风向。风向标感应的风向必须传递到地面的指示仪表上,以触点式最为简单,风向标带动触点,接通代表风向的灯泡或记录笔电磁铁,作出风向的指示或记录,但它的分辨只能做到一个方位(22.5°)。
地面风指离地平面10─12 米高的风。风的来向为风向,一般用十六方位或360°表示。以360°表示时,由北起按顺时针方向度量。
(2)你知道了风向的测量方法,一定很想知道风速大小的测量方法。其实你也可以用简单的模拟实验来测量风速。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你就会用生活中常见的小风车(参见三维风车式风速仪)或风压板来简单比较风速的大小了,动手试一试。
2)风速:指单位时间里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其单位是:米/秒、千米/时或海里/小时表示。测试风速的仪器叫风速计,它利用风杯在风作用下的旋转速度来测量风速。风速仪有以下几种:①风杯风速表②桨叶式风速表③热力式风速表。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阅读】各风级的名称、风速和目测结果
3)风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动物的行为也和风有关。【小结】 【补充】 风 车
荷兰利用风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闻名的“风车之乡”,这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智慧是分不开的。
荷兰位于北纬50°50′~北纬53°30′之间,在全球大气环流所形成的风系中,正好处于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由于荷兰国土的60%海拔低于1米,近40%的国土低于海平面,最高处海拔也仅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有名的“低地之国”,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能够长驱直入内陆,全国风力资源极为丰富。风车是荷兰人智慧的结晶。据说,世界上第一台风车是荷兰人在同大自然的博斗中,于1408年发明的。到19世纪时,全国已拥有风车18000多台,最大的有9层楼高,风翼长达20米,无怪乎人们叫它“风车王国”了。
荷兰的风车种类很多,从最古老的建于1450年的塔式风车到后来的轴式风车,都是精工制作的,显示了荷兰人无比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荷兰素以修筑海堤围海造田而著称于世。拦海造田,成为荷兰人奋斗精神的象征,而风车则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被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传统的风车已难现昔日的辉煌,逐渐销声匿迹了,但仍有上千台被保留下来,成为供参观考察的景物。例如:在肯德代克,建于1740年的风车每年吸引着20万到30万的参观考察者。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大量矿物能源的使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风能利用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古老的风 车脱胎换骨,为荷兰的乡村和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电能。轶事记录
学生能针对几个具体的实物--风速仪和风向标,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值得肯定。课后反思
这种课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常识,所以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外知识拓展这两个方面上下功夫。
第五篇:大班《风来了雨来了》
风来了、雨来了(儿歌)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认读“风”、“云”、“雨”、“雪”等汉字,感知汉字的基本规律。
2.认识各种自然现象,丰富知识和词汇。3.积极参与活动,对汉字感兴趣。
活动准备
1.“风”、“云”、“雨”、“雪”图片以及相应的汉字卡片。2.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实录
1.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1)教师念谜面:
千条线,一片一片又一片,万条线,不是糖来不是面,落到河里看不见。(雨)冬天有时满天飞
夏天一片也不见。(雪)
忽然不见忽然有,飞过大海波涛涌,像虎像龙又像狗,飞过戈壁沙遮空,太阳出来它不怕,飞过森林鸟雀惊,大风一吹它就走。(云)飞过花丛花乱丛。(风)(2)幼儿猜谜底,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2.出示汉字卡片,尝试认读相应的汉字。
(1)教师:“上面是谜底的图片,下面是谜底的汉字,请你猜一猜、读一读下面的汉字。”
先请个别幼儿读汉字,再带领大家一起认读汉字,注意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汉字卡片“雨”和“雪”。
教师:“这是什么汉字?这两个汉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为什么‘雪’有‘雨’字头呢?”
3.幼儿学习儿歌,并进行游戏。(1)幼儿学习念儿歌。
(2)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游戏。
(3)任意颠倒汉字卡片的顺序进行游戏。
4.组织幼儿讨论,了解各种自然现象,感知相应的汉字。
(1)教师:“除了‘风’、‘云’、‘雨’、‘雪’这四种自然现象,你还见过哪些自然现象?”
教师介绍自然现象的含义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如雷、电、雾、冰、雹、彩虹等,教师记录在黑板上,并带领幼儿读一读。
(2)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能说出许多自然现象,而且还知道这些自然现象用文字可以记录下来。
(3)请幼儿继续寻找黑板上带“雨”字头的汉字,感知造字特点。(4)将多种自然现象编进儿歌中进行游戏。5.丰富关于天气方面的词汇。
(1)教师(出示汉字“风”):“这是什么汉字?你见过或知道有什么样的风?”如微风、清风、春风、狂风、暴风、龙卷风等。(2)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并带领幼儿阅读。(3)教师(出示汉字“云”):“这是什么字?你见过什么样的云?”如白云、彩云、乌云等。
(4)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并带领幼儿阅读。6.游戏“风来了、雨来了”。
(1)教师朗诵儿歌并带领幼儿学习儿歌。(2)教师介绍游戏玩法:
幼儿看教师手中出示的汉字卡并读出汉字,如果出示的是“风”就说“风来了”,出示的是“雨”就说“雨来了”。当四个汉字念完后,继续念儿歌做动作,当念到“屁股”时,大家可以任意做一个动作或摆一个造型,不能说话也不能动,谁动了,教师就打他屁股两下,然后游戏重新开始。
(3)组织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游戏活动。
附:儿歌 风来了,雨来了
风来了,雨来了!(幼儿看字卡,念句子)云来了,雪来了!(幼儿看字卡,念句子)蛤蟆敲着鼓来了!(幼儿模仿敲鼓动作)认一认,读一读,(幼儿做拍手动作)
认不出来打屁股。(幼儿双手摆动,随儿歌节奏自由走动,最后摆出一个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