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比例教案

时间:2019-05-13 22:4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下比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下比例教案》。

第一篇:六下比例教案

2016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精品教案)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与比例的关系。

2.在举例、分类、观察、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国旗画面,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课件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5m,宽10/3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2.4m,宽1.6m 教室里的国旗:长60cm,宽40cm.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国旗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比例的意义。出示P40主题图,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地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之后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写出的比,想一想,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之后,老师概括比例的意义0:40,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叫做比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概括一下比例的意义。交流后让学生勾画P40概念,全班齐读。

那么,怎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独立完成P40做一做。刚才我们先写了比,然后又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个数)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⑴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课件出示: 2.4 : 1.6 = 60 : 40 ↑ ↑-内项-↑ ↑

∣___外项 ___∣

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2.4/1.6=60/40。⑵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先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再算一算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4×40=96 1.6×60=96 2.4×40=1.6×60)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存在上面发现的规律?(存在)

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小组合作,举出这样的例子。(学生自由列举)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小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⑶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完成P41做一做,反馈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还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应用:P43 2.3.四、小结: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习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3.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解比例的依据,能正确地解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请你判断一下,下面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课件出示)

2:3 0.5:0.2 0.6:0.8 1/3:1/10 3:1.2 4:6 2/3:1/5 3/5:4/5 讨论交流:什么叫做比例?刚才那些同学的判断对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2.填空并说明理由。

1:3=():()3:8=9:()

因为与1:3比值相等的比有很多,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比值是1/3就可以了。5:3=9:(2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是8×9=72,外项积也应该是72,72÷3=24,所以括号里填24。

3.借题导入:3:8=9:()中的未知项也可以用x表示,写作3:8=9:x,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探究解比例的方法。

出示例2,读题,学生弄清列式及解题根据,自主尝试解答,之后汇报交流,老师指名学生板演并交流列式及解答根据。(先列出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积=内项积”把比例改写成方程,然后解方程。)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 X=(320×1)/10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m。

2.教学例3,探究分数形式的比例的解法。

出示例3,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老师结合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解比例首先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根据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三、巩固应用:

1.P44 8.(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P44 9.10.11.(指导学生先列比例,再解比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谁能说说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设未知数为X,再列比例,最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未知项)

第三课时

正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铅笔的单价)

⑶让学生用公式把铅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买7只铅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铅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铅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铅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 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2.P49 2.师生共同完成。

3.P49 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的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它能装水多少立方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反馈。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气肿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成正比例。)2.引入课题

如果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

二、新授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P47例2,引导学生汇报:表中有哪两种量?(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杯子的底面积增加,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少,水的高度升高)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底面积×高=体积(一定))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加,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少,水的高度反而升高,并且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把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在自主学习中理解、掌握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让学生阅读P47内容,交流自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再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反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标示(xy=k(一定),老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强调乘积一定)

3.在对比学习中明确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异同。

课件出示例1和例2,比较交流:正比例与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是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4.举例,进一步深化对反比例的认识。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总价一定,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

5.在合作探究中了解反比例图像。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图像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利用例2的数据试一试。学生小组合作,画坐标系,描点,连线。之后汇报:反比例图像是曲线。

三、巩固应用:P4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正比例与反比例有什么异同点?

第五课时

比例尺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以及将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

3.能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4.使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纸面和中国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观察并交流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名称不同,一个是中国地图,一个是北京地图;比例尺不同)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张能表示出整个中国,而另一张只表示出一个城市?(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2.导入:什么是比例尺?它是比还是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学生自学P53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之后讨论交流。明确:⑴什么叫做比例尺?⑵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平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⑶比例尺有什么作用?(放大和缩小两方面作用)⑷比例尺是比还是尺?(是比,不是尺)⑸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1:00000000,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0∣__∣50km ,了解比例尺的两种形式。)第一个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00000。第二个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cm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个表示图上距离2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3.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先让学生独立改写,再指名板演: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结合学生板演,归纳改写的方法。4.课件出示机器零件图,认识放大比例尺。

⑴观察机器零件图,思考:这副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这幅图的比例尺与我们之前接触的比例尺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比例尺是2:1,表示图上2cm相对于实际距离1cm,之前接触的比例尺,比的前项为1,这幅图的比例尺比的后项为1)

⑵小结: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我们刚才学习的就是放大比例尺,放大比例尺通常后项为1。5.自学例1,知道怎样求比例尺。

⑴学生独立阅读例1后思考:求比例尺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求比例尺要用哪个公式?求比例尺应注意什么问题?

⑵交流汇报,提炼方法。

⑶小结: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出它们的比值就是比例尺,求比例尺之前,单位一定要统一。

三、巩固应用:

1.P5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汇报。

2.P56 1.本题考查比例尺的意义和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让学生试做后再集体反馈。

3.P56 3.在书上测量,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能熟练地求出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合作探究,运用方程解决比例尺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能够根据给定的比例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够根据比例尺绘制平面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⑴什么是比例尺?关于比例尺你了解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从对比例尺意义的认识,对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等方面回答)

⑵说一说下列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比例尺的实际意义)①比例尺1:250000 ②比例尺80:1 ③比例尺0∣__∣20∣__∣40km 2.导入新课

回顾完上节课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学习新的知识。老师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2,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课件出示例2,读题后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思考交流,如何求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设实际距离为xcm,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根据比例的意义,直接用图上距离7.8米乘比例尺中的400000,求出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设的实际长度要以“cm”为单位?(因为图上距离的单位是cm,只有图上距离的单位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了,才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列比例尺的依据是什么?(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00000表示什么?(实际距离400000cm)。

之后让学生独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指名学生板演: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cm。7.8/x=1/400000 x=7.8×400000 x=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31.2千米。

巩固拓展:如果在比例尺为1:400000的规划图上,地铁1号线上的某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千米,那么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1千米=100000厘米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xcm。x/100000=1/400000 x=100000÷400000 x=0.25 答: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0.25cm。

2.教学例3,根据比例尺画平面图。

出示例3,读题,你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怎样才能准确地画出平面图呢?(引导学生明确,若想画得准确,应按照题目中给定的比例尺求出三个同学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分别求出三个同学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后,学生动手画图,老师巡视指导,之后反馈集体订正。小结概括根据比例尺画图的一般方法:

⑴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⑵根据数据,画出图形。

三、巩固应用:

1.P55做一做,引导学生说一说绘制平面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绘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再完成本题。

2.P57 5.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3.P57 8.填写后,说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4.P57 9.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时,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第七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教学难点:掌握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⑴观察、感受。出示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小5号字,看不清楚)然后老师把它放在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再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楚?而现在又看清楚了呢?(因为字被放大了)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出示P59主题图,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图2、3、4)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图1)。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⑴课件出示例4,思考并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要画的图形的每条边都是原来长度的2倍,要着重提示学生注意2:1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而不是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⑵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么做?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学生独立画图,老师巡视指导。⑶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再画长方形。②怎样画三角形?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⑷引导学生观察放大后的图形和原图形。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图形变大后,内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形状不变;图形的各边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周长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2.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方格纸上画画看。(引导学生明确这三个图形按相应的比缩小时,边长应该是多少,从而得出结论:图形变小,形状不变)学生动手操作,画出缩小后的图形,之后交流各自的作品。3.归纳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三、巩固应用

1.P60做一做,学生画好后,同桌交流。2.P63 1.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同时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经历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准确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铺垫

出示⑴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⑵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提问:每道题中各有哪三种量?其中哪种量是不变的?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如何变化?成什么比例?学生讨论后回答。2.引入新课

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例5主题图,学生汇报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指名学生完整叙述题意,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t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t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例5的问题。算术方法:28÷8×10 正比例知识解答:(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水费与用水吨数的比值不变,可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28/8=x/10 8x=28×10 x=280/8 x=35 答:李奶奶家上月的水费是35元。

拓展: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解:设上个月用了xt水。28/8=42/x 28x=42×8 x=12 答:上个月用了12吨水。2.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例6主题图,读题,让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例6。算术方法:100×5÷25 反比例知识解答:(每天的用电量和用电天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每天的用电量与用电天数的乘积也就是总用电量是不变的,所以可用反比例知识解答。)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25x=100×5 x=(100×5)/25 x=20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

拓展: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订正。3.总结用正、反比例知识解题的思路。

结合例5、6解题过程思考,用比例知识解题时,应该怎样想?怎样做?用比例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列出等式?

小结:应用比例知识解题时,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然后找出相关量对应的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最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板书:列出等式并解答)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成反比例根据乘积相等列等式。

三、巩固应用

1.P62做一做1.2题

⑴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⑵说出题中的等量关系。⑶利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2.P64 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排列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变速自行车变化出不同速度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自行车的种类,你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由回答。有普通自行车,还有变速自行车。

二、新授

1.探究自行车的速度和内在结构的关系。⑴猜测,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

⑵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可以蹬一圈直接测量。也可以计算得出。)

⑶观察讨论: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转过几个齿?你是怎样知道的?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有什么关系?(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因为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一个齿相对应。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成反比例。)

⑷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一圈的路程的公式。(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前轮轮齿数/后齿轮齿数)

⑸实际操作、测量、计算,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蹬一圈直接测量,误差比较大。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转数计算的结果相对准确)

2.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表)

⑴提问: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是怎样的?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变速自行车游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根据这个结构和前后齿轮的齿数,可以组合出2×6=12(种)速度,其中有两个速度相同,所以这种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1种速度。)

⑵质疑:蹬一圈,所走的路程与什么有关?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所走的路程与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有关。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的比值越大,蹬同样的圈数,自行车走的距离越远。

三、巩固应用

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m,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说出解题过程。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比和比例教案六下

比和比例的复习教案

杨志勤

大金店镇第四小学 2013年4月25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会解比例。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

二、复习有关的知识

小组合作,合作要求:

1、回忆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

2、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填在表格一上)

3、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有什么作用?

4、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填在表格二上)

5、正、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在表格三上)

三、汇报展示

学生展示合作结果,教师出示课件。

四、练习

一、填空

(填

(1)把1g药放入100g水中,药和药水的比是()。(2)2/3 :6的比值是()。如果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4)如果a×3=b×5,那么a:b=():(),如果a:4=0.2:7,那么a=()。

二、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说明判断的理由)

(1)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

(2)分数的大小一定,它的分子和分母。(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4)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和它的表面积

三、解决问题

李阿姨是剪纸艺人,平时李阿姨工作6小时,剪出72张剪纸,节日里李阿姨工作8小时,剪出96张剪纸。如果李阿姨要剪120张剪纸,需要多少小时?

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而成的。5.4㎏的水含氢和氧各多少?

学校会议室用方砖铺地,用8立方分米的方砖铺,需要350块,如果改用10立方分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决问题)

五、总结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在以后的复习中将怎样做?

第三篇:六下解比例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

5=40

(三)教学例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2.

3.(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7题。家庭作业 :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第四篇:苏教版六下第三单元比例教案(写写帮推荐)

第三单元比例的教案

知识点:

《一》、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扩大或缩小,就是把这个图形的每一条边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例题:

1、把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出的长方形的周长和面

分别是多少?周长是原来的几倍?面积是原来的几倍?

2、把一个三条边的长3厘米,4厘米,5厘米,的支教三角形,按照2:1的比放大,它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厘米,和()厘米。如果将它按1:2的比例缩小,那么它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厘米,和()厘米。

3、把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按照2:1的比例放大后,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按照1:2的比例缩小,那么面积是()平方厘米。

知识点

《二》、比例的意义: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题: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项可以组成比例 5 : 6和15 :18

0.2 :0.1 和3 : 1

1/2 : 1/3 和 1.2 :0.8

2、判断:边长2厘米和边长6厘米的两个正方形,他们的边长的比与他们面积的比能组成比例()

3、某日正午,阳光下人高1.5米,影长1.2米,树高3.5米,影长2.8米,分别出人高和影长的比,树高和影长的比,他们能组成比例吗?

知识点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归纳总结: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假设

能组成比例,再分别算出外项的乘积和内项的乘积,若相等,则可以组成比例,若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例题:

1、2 X 7=1.4 X 10这个式子可以写出几个比例?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例可以组成比例。:10 和9 :15 :5和 4 :1

:1 和 6 :2

3、一个比例的四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75,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则这个比例是?

第五篇:最新人教版六下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9篇)

篇1:《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80和5:200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比例:3:9=():1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

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师:像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怎样根据这个比例中的三项来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板书:

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谁上来做做?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等式。

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32)对了,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32米。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检验。

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3、巩固例2练习。

(1)出示练习题p37第8题。

(2)学生独立完成,二名学生板演讲解分析。

(3)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4、这个比例你能解答吗?出示例3:1.5/2.5=6/X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

(3)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例3。

5、指导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点,完成p35“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解决问题:练习六第9、1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五、布置作业。

p37第7题、p38第10题 。

篇2:《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3,练习十一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建立解比例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18∶20和7.2∶8 100∶0.2和10∶0.00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个别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填空。

3.6∶9=2.4∶6 ( )×( )=( )×( )

二、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

14∶21=2∶( ) 1.25∶( )=2.5∶4

教师:在一个比例式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要能很快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就要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像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同学们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把比看做除法,那么34∶12=x∶49就可以转化成34÷12=x÷49,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34∶12=x∶49转化成12x=34×49来解。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请一个同学回答,你把34∶12=x∶49转化成12x=34×49来解,根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2.巩固练习

教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在黑板上出示:

3∶4=x∶21 4∶13=9∶x x∶8=12∶32

学生解答,抽取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集体订正。

3.教学“试一试”

出示 教师:这个比例和前面几个比例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指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像这样的.分数形式的比例,同学们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吗?想一想,怎样解?

学生讨论并解答,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求出x的值。

教师: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用交叉法找出比例中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验算,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和第5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一的第4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做: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两个数就应当作为比例的外项,这样就可以写出比例式了。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两个数就应当作为比例的内项,也可以写出比例式。

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课件显示:

如果把6,1.2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6∶x=3.6∶1.26∶3.6=x∶1.2

1.2∶x=3.6∶61.2∶3.6=x∶6

如果把6,1.2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x∶6=1.2∶3.6x∶1.2=6∶3.6

3.6∶6=1.2∶x3.6∶1.2=6∶x

教师:写比例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出所有的比例式,即不重复又不遗漏。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6题,然后教师讲评。

五、全课总结

(1)什么叫解比例?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②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习的方法?还有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篇3:《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说出下列方程的解答过程:

2X=8x91/2=1/5x1/4。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把下面比例改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3:8=15:40,9/1、6=4、5/0、8

二、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这是法国著名上午埃菲尔铁塔,塔高320米,在北京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塔的模型,高度32米,问模型与原来塔高度的比是多少?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2、出事例题,读题并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讨论,研究解题办法

4、汇报分析不同的解法(此时揭示课题并说明什么是解比例)

5、注意强调列式是两个比前后的一致性

6、出示例31、5/2、5=6/X比较与例2的不同,明确解题思路

7、小结:说明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

三练习

1、求X的值1/2X=1/4x1/57、8:X=8、2:10

2、书上练习第8题

3、团结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30000,它的图上距离是六厘米,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小兰说她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你信吗?为什么?下课后尝试去测量。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怎样解比例?

篇4:《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习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习: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习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 答:(略)

【教学后记】: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篇5:《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问题导学】

畅所欲言:关于比例,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赶紧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1、交流汇报。

2、运用收获的知识解决问题:将2:80 80:2 5:200 200:5放在天平的两端,使它保持平衡,并说出理由。

3、将比例式子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等积式。

0、5:5=0、2:2 0、5×2 =( )×( )

2/5:1/2=3/5:3/4 2/5×3/4=( )×( )

8:25=40:x ( )×( )=( )×( )

观察上面的三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解第三个方程,追问方程是怎样来的?

揭题,导入新知。

【自主探究】

1、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

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依据是什么呢?

同学们真聪明,不用老师讲,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就解决了今天的难题,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大脑前行吧!

2、试做:1、25:0、25=x:1、6 1、5/2、5=x/6

与大屏幕比较,提出质疑。

怎样知道解是否正确呢?检验。

小结解比例的方法。

3、即时练习:32页做一做。

4、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示范广泛,你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谁?

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家珠宝店失窃了。第二天早上,小侦探柯南经过仔细勘察,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枚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脚印,根据这枚脚印,柯南很快判断出了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你们知道,他是怎样判断的吗?科学研究表明:人体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 :1,柯南在案发现场测得犯罪嫌疑人的脚印长 25 厘米,请你帮忙算一算: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是多少?

学生解决,如果用比例知识来解,怎样解呢?

教师点拨:用比例解的关键是找到关系式。身高:脚长=7:1,将脚长的条件换到这个关系中,就可以列出比例。

规范写法。

【巩固提升】

1、出示书35页例2、自己解决,小组交换检查。

2、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米,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篇6:解比例的教学设计

关于解比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 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 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这是法国著名上午埃菲尔铁塔,塔高320米,在北京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塔的'模型,高度32米,问模型与原来塔高度的比是多少?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2出事例题,读题并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讨论,研究解题办法

4汇报分析不同的解法(此时揭示课题并说明什么是解比例)

5注意强调列式是两个比前后的一致性

6 出示例31.5/2.5=6/X 比较与例2的不同,明确解题思路

7 小结:说明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

三练习

1 求X的值1/2X=1/4*1/5 7.8:X=8.2:10

2书上练习第8题

3团结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30000,它的图上距离是六厘米,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小兰说她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你信吗?为什么?下课后尝试去测量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怎样解比例?

篇7:六年级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塔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3.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

(5)检验。

三、拓展应用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43页5题

篇8:六年级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看了课题,你觉得这节课我们应该研究哪些知识?

引出学习目标(理解什么是解比例,怎样解比例,运用)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就有了研究的方向,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能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掌握解比例的相关知识,你们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任务一: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提示:交流时,

1.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2.说说列出的比例。

3.说说解比例的过程或方法。

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与台下同学互动补充)

1.数量关系:

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2.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板书:x320=110

3.计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追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

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未知数解出来。

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师:怎样解这个方程?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小练习:

餐馆给餐具消毒,要用100mL消毒液配成消毒水,如果消毒液与水的比是1:150,应加入水多少毫升?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请不同思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方法)

任务二:自学例3。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2页例3,并和同桌说一说你解答的依据。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并在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展示交流: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师追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右边的比值是1.6,要使等号左边的比值也是1.6,x应等于3.75。

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三、检测导结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2.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篇9:六年级《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设计:

讲解法、对比法、归纳法。

学法设计:

合作交流、对比归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一)汇报预习案上复习题。

1、解下列方程.

χ=×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6∶10和9∶155∶1和6∶2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9=():156:0.8=():4

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预习案。

三、汇报展示,引导点拨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高度:原塔高度=1:10”,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m,如果设模型的高χ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 ):320=1:1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χ与10相乘的积()两内项320与1的积。(填等或不等):

3、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老师点拨。

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结解比例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四、知识检测,达标提升

1、解下面的比例

2、解下面的比例

(1)8︰12=X︰45

(2)0.4︰X=1.2︰2

3、博物馆展出了一个高为19.6厘米的秦代将军俑模型,它的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10。这个将军俑的实际高度是多少?

五、拓展延伸,总结激励

作业布置:

练习八7、10题。

板书:解比例

1、什么叫做解比例

例:1.5:2.5=6:X

解2.5×6=1.5X

1.5X=15

X=10

X:320=1:10

解10X=320

X=32

下载六下比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下比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六下:《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

    比例教案

    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 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

    比例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

    比例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

    六下道法教案

    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1.学会尊重教学目标:1.知道尊重的意义及作用,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会在生活中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必须具备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和能力。......

    六下信息教案

    第1单元制作GIF动画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GIF动画制作软件Ulead GIF Animator 5;了解动画的制作过程。 2、学会启动与退出GIF动画软件;掌握工具面板和常用工具的使用办法......

    六下综合教案

    第1课、情系母校 活动目标: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下 科技教案

    简易水轮机模型 活动准备: 剪刀、小刀、锥子、透明粘胶带、铁丝、吸管、大饮料瓶。 活动方法: ①剪两个瓶底,分别在侧面开四个对称的槽(两个瓶底对合成转轮)。 ②在塑料片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