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培计划作业猫教案设计(最终版)
《猫》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多种方式表达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文章了吧?先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多媒体出示)怂恿 蜷伏 诅骂 污涩 怅然 红绫 妄下断语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上一节阅读活动课,什么是活动课呢?就是既要阅读,又要说话,还要探讨的课。下面请看大屏幕——四项阅读活动,一起读一下:读猫,说故事;读人,悟真情;读生活,说感悟;读文,品美点。
(二)读猫,说故事
咱们首先进行的是第一个活动:读猫。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各有所爱。那就学学孙悟空变身一只猫,讲讲猫的故事吧。
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
那就沸沸扬扬的读起来,讲述第二只、第三只猫的故事。
(选择两人讲述故事即可,若同学讲述不精彩,可以再请一位补充。)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创意为我们讲述了三只猫的故事,个性迥乎不同,命运也各有悲欢离合。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在故事中娓娓道来。(教师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三)读人,悟真情
俗话说:言为心声。三只小猫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它们的亡失也使“我”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同学们,你能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跃动吗?速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圈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养猫,有欢乐有悲伤。你能读出这种快乐或悲伤吗?小组内先交流:读一读,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一说,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同学评一评,读出了这种情感了吗?应该如何读?
好,全班交流。先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谁先读?(多媒体出示)①养猫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点拨:说一说,哪个词语表现了“我”快乐的心情?新鲜的色彩,对,重音读一读。)
②我坐在藤椅上笑着消耗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在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点拨:哪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笑 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想象一下,静谧的庭院,摇摇晃晃的藤椅,活泼可爱的小猫,心情如何?一齐读)
养猫的确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就给我带来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请 同学们朗读与失猫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关的句子。
③“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点拨:这位同学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好?读出了什么心情?不好?哪些词语要重读?你来试一试。大家一起试一试。)
④“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点拨:体会一下,小侣表达出我怎样的心情?如同家人一般逝去的感受。)⑤“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点拨: 抱着一丝侥幸,正是喜爱这一只猫的体现。)
⑥“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⑦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很细心的同学,如果老师说失去了前面两只猫,作者是一种痛惜,那么第三只猫给他带来了什么呢?(懊悔)下面我就请同学把第三只猫死亡后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着重读一读。同学们想听哪位同学的朗读?请你来读一读29-33,其它同学注意倾听评价: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哪些地方还要改进?
第33小节,是作者所有这种痛悔情绪最凝聚之点.大家一起读,面对这一只死亡的猫,作者:-----情感读出来了。下面,老师有一个提议,咱们读完了要说说感受。请分析一下,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那么第三只猫死了以后为什么我却是这样的难过,要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呢?
除了冤枉,还有遗憾:师范读“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师小结过渡: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作者的养猫之乐与失猫之痛,三起三落,构成了一部养猫的悲喜交响曲。(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由于三只猫的命运最终都是亡失。所以课文整体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四)读生活,说感悟
读过三只猫的故事,读过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与猫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分享了 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我们分明有种错觉: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多媒体出示)“(对于),我想对你说”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思考一会,先自己选择一个对象,自说一句。可怜的第三只猫,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妄下断语打可怜猫的事件,我想对你说: 对生活中的人们,我想说: 点评储备:
第三只猫: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郑振铎: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师小结:补充资料:
老师也想说说自己的感悟:赠在座同学一句话:善待生命,平等对待他人。(板书:平等 博爱)
(五)读文,品妙点
下面我们来说文,说什么呢?说它的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板书: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很多个妙点,但是我们这堂课只做一件事,咱们说语言之妙只说作者描绘三只猫的相关文字传神之处,妙处。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划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多媒体出示)
(设想点拨)生:
①第一只猫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比喻)②“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动词,滚来滚去,写出猫的活泼、可爱。)③“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师:嗯,你关注到了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你告诉同学,还有精彩的动作描写吗?
④“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师:同学们也是很喜欢第一只和第二只猫,说得比较多。咱们看看第三只猫有没有值得我们要说的呢?语言之妙,有没有?(如果学生找不到,老师点拨)
⑤“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为什么会“若有若无”呢?
⑥“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 一只可怜的猫。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师小结:同学们看,在写三只猫的时候,作者是很注意语言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有外貌描写,有动作描写;从锤炼词语角度来讲,很注意,如“若有若无”等词语。本课给了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运用多角度的描写能起到这个功效,还要学会运用恰当的词语表现个性特征。你看,三只猫给我们的印象完全不同,个性鲜明。我们写人,也要写出人的不同个性。
好,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很值得我们探究。可以说说吗,它的结构之巧。点拨思考1:三只猫,用墨一致吗?作者着重写了哪一只猫?前两只猫可不可以删除?
(详略 铺垫)
点拨思考2:同学们,注意两句话:第二只猫亡失了以后,他写“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亡失了以后,他写“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不可以,因为按照情感的递进顺序来写的。)点拨思考3:课文第一段、最后一段各有什么作用?(总起全文;全文的结构是按照由总到分,结构脉络清晰。)
(六)结束语
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悲欢离合,自责反省,都给与我们深深的启迪。经典美文,常读常新。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 人之得失
文:语言之妙 结构之巧
课堂小练笔:(多媒体出示)
1发散思维: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猫时家中也买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2发散思维:假如第三只猫在死亡前会说话,它肯定会对主人、人们有话说的。它会说些什么?
[说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浓厚的感情是重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情感价值所在。所以,此课教学依“读猫,说故事”“读人,悟真情”“读生活,说感悟”“读文,品妙点”四大板块层层推进,且让学生“(对于),我想对你说”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 说话、积极讨论,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就是有所得。大胆地让学生唱主角,正是现代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佳境。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此外,用精美的课件辅以教学,讲究文本、图像与环节同步支撑,讲究学生与作品意境和谐相融,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第二篇:2012国培计划作业
2012国培计划作业
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共同期待的目标。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感到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当你问后进生:“你愿意学习吗?”回答是“不”时,你并不会奇怪,而当你再问优秀学生同样问题得到的答案仍是“不”时,你一定会疑惑。当前,学生中厌学呈增长趋势,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是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创设新型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易懂是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营造学生期待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课堂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营造学生期待课堂创造了条件 传统课堂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状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宰,导致经常出现体罚学生、打击学生、侮辱学生、讽刺学生的现象。教师讲学生听(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课堂的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学生不仅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课堂的厌倦情绪也逐渐形成。要营造创新的环境,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学生期待的课堂氛围,一个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期待心理,学生思维活跃,师生情感得到广泛的交流,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等到充分发挥。
要营造这样的环境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将教师的职能由原来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上来,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无论说得对与不对都要认真听完,提倡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允许学生犯错误,让每位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样就会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学生期待课堂的前提。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在思想上树立民主观念,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教学上一些小的问题往往能反映教师对待学生的民主态度。如: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歧视,放任自流不管,还是寻找他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引导帮助他成长?当回答问题错误,甚至不能回答,教师怎样对待?当个别同学不按教师要求去做,甚至同教师对抗、争辨,教师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民主性,只有在思想上解决问题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建立起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于敢于提问的学生老师不但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力表扬,说他敢于思考问题,这种敢于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通过件件小事班上的民主风气,思考问题勇于探索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浓。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再次,在课间我们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特别是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谈心的内容包括: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的生活状况,要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在真正的关心他。
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为教学的有效性打好情感基础。
三、实施差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营造学生期待课堂的保证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兼顾全体学生。由于后进生智力水平、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均处于落后状态,要为他们营造期待课堂,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差异教学,即分层次教学。
实施差异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课堂提问的设计、作业的设置等。
1、课堂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要追求庞杂的内容:要注重教学效果,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起点、小步子。鉴于后进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开展实验教学,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直观现象引入,然后形成抽象思维,使之一步一步接受知识并达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分段小结,注重复习基础内容,基本知识点,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2、课堂提问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的提问应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多肯定,多提示。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难易程度,设置适当的问题台阶,通过学生的逐步深入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疏导,引导学生领会问题的核心和实质,适时进行综合和归纳。后进生在回答问题时,即使错误,也要耐心听完,然后进行讨论纠正并予以正确的评价,只要有对的部分就应予以肯定、表扬和鼓励,切忌批评讽刺。
3、作业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对后进生要放低要求,作业量不要太大,并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一定要使他们尝到独立完成作业并不困难的甜头。也要培养后进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课堂作业每次分层次出题,让后进生也有展示的机会。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使少数优等生得到培养,更要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普遍得到发展。转化后进生与培养优劣生具有同等价值,同样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渗透情感教育,实行分层教学,相信后进生是会得到较好的转化的,教学成绩会得到大面积的提高的。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和创新欲望,教师应时常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理解、吸收新知识。
第三篇:2011国培计划作业
《自我新形象》教学设计
我的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前边的两个框题,我们学习和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自己、怎样发现发掘自身的潜能,我们能够全面认识自己,发掘出自身的潜能,就是为了更好地更新和完善自己,向理想中的自我前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课,在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励志歌曲《男儿志》大家猜听过以后猜一下这首歌是谁唱的?你们喜欢他吗?为什么?除了他同学们还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吗?你的偶像是谁?你为什么崇拜他?“追星”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中学生中间。对此,他们既注重又有些迷茫,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心中的偶像及崇拜的原因。我们下面来看杨丽娟追星的材料,然后提问:(1)你如何看待杨丽娟追星?(2)你觉得中学生追星应该追什么星?追星应该追求明星身上的什么? 设计意图:用杨丽娟追星的故事来引出学生对于追星的看法,也让学生体会到如此追星可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伤害。
我的设计意图:
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通过刘德华的歌曲《男儿志》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也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有利于学生快速的进入状态。在听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喜欢的还有哪些偶像,为什么喜欢他们?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时出示杨丽娟追星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看待追星现象?自然过渡到新课。先听刘德华的歌,然后出示刘德华的歌迷杨丽娟疯狂追星,注重了问题的前后联系。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反思。
问题2:你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突破这一难点?(可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步骤的运用等方面展开)
本框由“我心中的理想形象”、“面对新期待”、“未来新规划”三目组成。
难点是:我心中的理想形象,因为思想决定行动,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科学的三观还没有形成,这个时候要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如何突破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自我形象增强,开始关注自我形象,但由于年龄小,科学的三观没有形成,看待问题有时很片面,喜欢模仿别人。在农村中学,学生百分之八十左右是留守儿童,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这一块可以说是缺失的,社会上也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孩子倾注更多的爱心和教育。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平等的对待学生,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多举一些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本课时,我准备通过三个活动突破难点。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他们心中的偶像,并提问学生喜欢的理由。并统计班上把影视明星当作偶像的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平等对话,将学生引入课堂,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交流情景,使他们在宽松愉悦的场景中谈身边事,讲心里话,敞开心扉,袒露自己心中的秘密。这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文关爱与师生平等,让学生谈得放心,说得开心。活动二:出示杨丽娟追星的材料,然后提问:(1)你如何看待杨丽娟追星?(2)你觉得中学生追星应该追什么星?追星应该追求明星身上的什么? 设计意图:用杨丽娟追星的故事来引出学生对于追星的看法,也让学生体会到如此追星可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伤害。学生回答: 师总结:喜欢明星是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不能盲目追星,要适可而止,人无完人,我们对待偶像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完善自己.活动三:寻找身边的偶像
让学生寻找自己班上他所敬佩的同学。并说明他为什么值得学习?并说说对同学有什么期待。
设计意图:由追什么星引导到一些各行各业的成功者。剖析追星产生的心理原因。再引出孔子的话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进步。这为他们确立自己的理想形象提供了空间和平台,从而避免了教师的空洞说教,使师生在互动的氛围中共同成长进步。
第四篇:国培计划(作业1)
“国培计划”个人研修计划与研修愿景
很荣幸参加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高中数学)培训,我一定会珍惜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学有所获,在数学教学水平、教育教研能力等方面取得大的进步。为了在本次培训中有更大的收获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特制定我的研修计划和研修愿景。我的研修计划:
1、首先学习网上的文件“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本教师工作坊实施细则”,尽快熟悉操作流程以便早日进入学习角色之中。
2.用心观看课堂实录、专家讲评,并邀请身边的同事共同学习讨论,在教研组活动上分享。
3.虚心向同行学习,多看贴子,多发表评论,同时积极参与主题研讨。4.遇到专业上的困惑多发贴请教,同时分享优秀的教学成果。
我的研修愿景:
1、实现多方教育教学协作发展:经过专家引领,加强坊内和坊间的协作与沟通,建立学校间的丰富资源的连接,实现多方教育教学协作发展。
2、形成问题解决的常态方法:加强对理论与技术工具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应用行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3、案例研讨形成成果分享:经过对案例研讨实现经验的发现、提炼、传播和示范。建立生成性资源的动态更新和优化,实现研修资源的应用和推广的成果分享。
第五篇:2012国培计划心理健康作业
2012年“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1.通过学习,谈谈你对“心理健康”含义的理解?
答:通俗的讲,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和精神疾病,也就是没有精神障碍和变态心理等。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呢?以下就是几种关于心理健康含义不同的表述: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才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英格里斯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第三届)
由此可见,关于心理健康的表述很多,但仍存在共同点:其一,基本上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其三,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
四、都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因此,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就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而心理健康意义上的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所以,心理健康的实质可以说就是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2.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情绪有关,联系实际,谈谈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答:中学生属于青春期时期,意识开始参与调节和控制情绪。青春期的情绪虽较成人易消易生,但比起少年时代,则能主动地用意识控制情绪.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多发怒、啼哭,而青春期的孩子则能根据当时的情境控制情绪,或怒不形于色,或怒而不争。这时会有内心情绪和表情以及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出现。为了需要,能在某种程度上掩饰自己的情绪。中学生时期,非常敏感、好胜,易狂喜、狂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情绪来得急,去得快,于是、遇事好激动,忽冷忽热,往往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则垂头丧气。中学生的情绪易受环境影响、情绪起伏较大,在情绪不稳定时,更要自己能够控制和调节。要想拥有良好的情绪首先要面对现实,坦然接受。其次,人的情绪与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如果被不良情绪困扰时,不妨通过改变生理状态来调节情绪。第三,如果感到心情苦闷、烦恼时,不妨与父母、老师或好朋友倾诉一下。倾诉是很好的方法!俗话说,快乐友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友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不愉快的事情隐藏在心理,会增加心理负担。如找人倾吐烦恼心情就会顿感舒畅。还可以找心理老师进行咨询,让他们帮助消解烦恼。第四,要学会自我调节。常见的方法有理性情绪法:事实上并不是事件直接引起了人们的不良情绪,是事件作用于人的心理使其产生对这件事情的认识,是认识导致了不良情绪。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相同的事件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情感反映。看来认知对于人的情绪产生有巨大的作用。改变认知可以改变心情。在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静下来问自己到底这件事让我产生了什么想法并让我如此不开心,找到这个想法并理智的分析看看有没有偏颇的地方,可能就在改变对事件想法的同时人的情绪也已经改变了。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实用有效的方法。例如:
(1)语言暗示法:语言暗示对人的心理行为有奇妙的作用,人们往往忽视他的潜在作用。当烦恼袭来时,与其说:“烦死了!”或“这回我死定了”等等消极的暗示语,这样不但不利于缓解情绪,而且会加重自己的烦恼。不如换一种暗示方法如“别急,相信一定有办法解决”来鼓励和安慰自己。这种语言看似简单但对情绪好转有明显作用。
(2)目标转移法:当学生一旦陷入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而不能自拔时,就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注意目标,使引起消极情绪的兴奋点暂时被压抑,从而及时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具体做法就是,把不愉快的事先放下,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如打球,游泳,看电影,听音乐等,以渡过情绪低落区。
(3)环境调节法:客观环境对人的情绪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改变环境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就像把吵架的人拉开一样换一种环境情绪也相对稳定了。就像一句俗话说的:眼不见心不烦。
(4)自我宣泄法:记日记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通过记日记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气,最终求得平衡。
3.案例分析:
小明今年16岁,16岁本是花样年华,可小明经常苦闷,原因是无论他做什么、如何做,父母都看不顺眼。后来父母越不让他做,他偏要做;父母让他做,他偏不做。为此,他与父母经常发生矛盾。
(1)你认为,小明的心理健康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由
(2)请根据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谈谈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答:(1)小明的心理是典型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的是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客观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与童年期相比,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2、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3、家庭原因,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4、社会原因,一些网络或媒体的误导。
对于本案例中的小明同学主要是由于小明自身以及家庭原因造成他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了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小明这种心理不能武断地就认为他不健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片面的就判定小名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当然,小明这种逆反心理也是不好的,要正确对待,及早的消除他这种心理,不能让他这样持续发展下去。这就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青春期的这一心理变化,不应该视之为大逆,这样反而会促其更加逆反。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一些小事情上,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干错了,那也没有必要责怪孩子。相信孩子会在挫折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明白大人的话大多数是有道理的,而且许多事情,孩子不吃一堑,难长一智,仅凭大人的间接经验是不够的。孩子正是在挫折中长大、成熟的。
(2)对于逆反心理的形成,概括起来说就是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要想防止和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要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解决。
一、学生主观上自己要努力
1、中学生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
2、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中学生应当理解他们的心,原谅他们的作法,不逆反。
二、客观上要起到保障作用
老师和家长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家长或教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家长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一般来说,家长和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2、注重事实,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耐心劝导学生改正错误
家长和教师在批评和娇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要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这样一来,最终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同时对孩子在日常生活表现出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良好行为施以正强化。
宽容包括允许反复。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和家长们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其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
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顶牛”时,要冷静,出现僵局时更要先冷一下,拖一拖,这样有利于使双方都冷静焉,防止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另外,还要做一些思考和调查工作。当过后再处理时就容易心平气和,且更客观一些。教师和家长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逆反心理的发展,会导致学生固执与偏见的做法,会妨碍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逆反心理有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则不一定有道理,因此需要做具体分析。而且,一旦逆反心理形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就会显得固执、怪僻,凡不合自己心意的,明明是对的,硬说是错的,明明是好的,硬说是坏的,丧失了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丢掉了实事求是的应有态度。所以,及时纠正逆反心理是很必要的。
由于中学生逐渐产生了成人感和自我独立意识,所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和老师要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