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

时间:2019-05-13 23:3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3、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3、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

第一篇:93、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的决定(交通运输部令2017年第1

5号)

《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的决定》已于2017年5月17日经第8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

部长 李小鹏

2017年5月23日

交通运输部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83号)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制定本规定。”

二、将第九条修改为:“船舶从事下列作业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落实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并在作业前将作业种类、作业时间、作业地点、作业单位和船舶名称等信息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作业信息变更的,应当及时补报:

(一)在沿海港口进行舷外拷铲、油漆作业或者使用焚烧炉的;

(二)在港区水域内洗舱、清舱、驱气以及排放垃圾、生活污水、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等污染物和压载水的;

(三)冲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的;

(四)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的;

(五)进行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

三、将第十条修改为:“从事3万载重吨以上油轮的货舱清舱、1万吨以上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以及沉船打捞、油轮拆解等存在较大污染风险的作业活动的,作业方应当进行作业方案可行性研究,并在作业活动中接受海事管理机构的检查。”

四、在第十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船舶在船舶排放控制区内航行、停泊、作业还应当遵守船舶排放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控制要求。船舶应当使用低硫燃油或者采取使用岸电、清洁能源、尾气后处理装置等替代措施满足船舶大气排放控制要求。”

五、将第十五条修改为:“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等污染物接收作业,应当在作业前将作业时间、作业地点、作业单位、作业船舶、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拟处置的方式及去向等情况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接收处理情况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补报。

港口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的,船舶与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按照联单制度的要求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情况报告有关主管部门。”

六、将第十六条中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修改为“应当编制作业方案,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

七、将第十七条修改为:“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在污染物接收作业完毕后,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经双方签字确认并留存至少2年。污染物接收单证上应当注明作业单位名称,作业双方船名,作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地点,以及污染物种类、数量等内容。

船舶应当将污染物接收单证保存在相应的记录簿中。”

八、将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的“船舶方可进出港口、过境停留或者进行装卸作业”修改为“船舶方可进出港口或者过境停留”。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条:“船舶应当在出港前将上一航次消耗的燃料种类和数量,主机、辅机和锅炉功率以及运行工况时间等信息按照规定报告海事管理机构。

船舶按照船舶排放控制区要求转换低硫燃油或者采取使用岸电、清洁能源、尾气后处理装置等替代措施满足船舶大气排放控制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如实记录。”

十、将第四十五条第一款中的“污染物接收证明”修改为“污染物接收单证”。将第二款修改为:“船舶燃油舱、货油舱中的存油需要通过过驳方式交付储存的,应当遵守本规定关于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要求。”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修造船厂应当建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制度,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船舶修造期间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四十条规定,船舶未按照规定将有关情况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二、将第五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规定,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等污染物接收作业,未编制作业方案、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防污染措施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三、将第五十五条第二项修改为:“

(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污染物接收情况,或者未按照规定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的”。

十四、删去第五十六条中的“进行装卸”。

十五、将第五十八条第一项中的“污染物接收证明”修改为“污染物接收单证”。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船舶油料供给单位未按照有关安全和防治污染规范要求从事供受油作业,或者所提供的船舶油料超标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要求整改,并通报有关主管部门。”

条文序号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17年5月23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

(2010年11月16日交通运输部发布 根据2013年8月31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3年12月24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16年12月13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17年5月23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有关作业活动,是指船舶装卸、过驳、清舱、洗舱、油料供受、修造、打捞、拆解、污染危害性货物装箱、充罐、污染清除以及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等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全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根据职责权限,具体负责监督管理本辖区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四条 船舶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船舶检验规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并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第五条 船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取得并随船携带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证书、文书目录,并及时更新。

第六条 中国籍船舶持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其认可的机构签发;外国籍船舶持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

第七条 船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参加相应的培训、考试,持有有效的适任证书或者相应的培训合格证明。

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作业人员进行操作技能、设备使用、作业程序、安全防护和应急反应等专业培训,确保作业人员具备相关安全和防治污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和从事船舶修造作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相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设施。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有关作业活动的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

第九条 船舶从事下列作业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落实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并在作业前将作业种类、作业时间、作业地点、作业单位和船舶名称等信息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作业信息变更的,应当及时补报:

(一)在沿海港口进行舷外拷铲、油漆作业或者使用焚烧炉的;

(二)在港区水域内洗舱、清舱、驱气以及排放垃圾、生活污水、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等污染物和压载水的;

(三)冲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的;

(四)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的;

(五)进行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

第十条 从事3万载重吨以上油轮的货舱清舱、1万吨以上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以及沉船打捞、油轮拆解等存在较大污染风险的作业活动的,作业方应当进行作业方案可行性研究,并在作业活动中接受海事管理机构的检查。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章 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

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排放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废气等污染物以及压载水,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有关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规定。

船舶在船舶排放控制区内航行、停泊、作业还应当遵守船舶排放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控制要求。船舶应当使用低硫燃油或者采取使用岸电、清洁能源、尾气后处理装置等替代措施满足船舶大气排放控制要求。

第十三条 船舶不得向依法划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排放污染物。

依法设立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的,应当在适当的区域配套设置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和应急设备器材。

第十四条 船舶应当将不符合第十二条规定排放要求以及依法禁止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排入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港口接收设施或者委托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

船舶委托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其船舶经营人应当在作业前明确指定所委托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

第十五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等污染物接收作业,应当在作业前将作业时间、作业地点、作业单位、作业船舶、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拟处置的方式及去向等情况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接收处理情况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补报。

港口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的,船舶与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按照联单制度的要求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情况报告有关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应当编制作业方案,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并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

第十七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在污染物接收作业完毕后,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经双方签字确认并留存至少2年。污染物接收单证上应当注明作业单位名称,作业双方船名,作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地点,以及污染物种类、数量等内容。

船舶应当将污染物接收单证保存在相应的记录簿中。

第十八条 船舶进行涉及污染物处置的作业,应当在相应的记录簿内规范填写、如实记录,真实反映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处置过程和去向。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不需要配备记录簿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在作业当日的航海日志或者轮机日志中如实记载。

船舶应当将使用完毕的船舶垃圾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2年;将使用完毕的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3年。

第十九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将接收的污染物交由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污染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并每月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 接收处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成分的船舶污染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的管理规定。来自疫区船舶产生的污染物,应当经有关检疫部门检疫处理后方可进行接收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 船舶应当配备有盖、不渗漏、不外溢的垃圾储存容器,或者对垃圾实行袋装。

船舶应当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对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成分的垃圾应当单独存放。

船舶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成分的垃圾排入港口接收设施或者委托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的,应当向对方说明此类垃圾所含物质的名称、性质和数量等情况。

第二十二条 船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设置与生活污水产生量相适应的处理装置或者储存容器。

第四章 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及其有关作业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所称污染危害性货物,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进入水体,会损害水体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产生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等有害影响的货物。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名录,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

第二十四条 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承运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在进出港24小时前(航程不足24小时的,在驶离上一港口时)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船舶适载申报手续;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在船舶适载申报之前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货物适运申报手续。

货物适运申报和船舶适载申报经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后,船舶方可进出港口或者过境停留。

第二十五条 交付运输的污染危害性货物的特性、包装以及针对货物采取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需要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后方可载运的,还需要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船舶适载的条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关于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适载条件执行。

第二十六条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办理货物适运申报手续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货物适运申报单,包括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有关情况以及货物名称、种类、特性等基本信息;

(二)由代理人办理货物适运申报手续的,应当提供货物所有人出具的有效授权证明;

(三)相应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作业注意事项、防范和应急措施等有关材料;

(四)需要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后方可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持有有效的批准文件;

(五)交付运输下列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载运包装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应当提供包装和中型散装容器检验合格证明或者压力容器检验合格证明;

2.使用可移动罐柜装载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应当提供罐柜检验合格证明;

3.载运放射性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应当提交放射性剂量证明;

4.货物中添加抑止剂或者稳定剂的,应当提交抑止剂或者稳定剂的名称、数量、温度、有效期以及超过有效期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5.载运限量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应当提交限量危险货物证明;

6.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货物的,应当提交符合第三十条规定的污染危害性评估报告。

第二十七条 承运人或者代理人办理船舶适载申报手续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单,包括承运人或者代理人有关情况以及货物名称、种类、特性等基本信息;

(二)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货物适运证明;

(三)由代理人办理船舶适载申报手续的,应当提供承运人出具的有效授权证明;

(四)防止油污证书、船舶适载证书、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证书;

(五)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在运输途中发生过意外情况的,还应当在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单内扼要说明所发生意外情况的原因、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和目前状况等有关情况,并于抵港后送交详细报告;

(六)列明实际装载情况的清单、舱单或者积载图;

(七)拟进行装卸作业的港口、码头、装卸站。

定船舶、定航线、定货种的船舶可以办理不超过一个月期限的船舶定期适载申报手续。办理船舶定期适载申报手续的,除应当提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能够证明固定船舶在固定航线上运输固定污染危害性货物的有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收到货物适运申报、船舶适载申报后,应当根据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条件在24小时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办理船舶定期适载申报的,应当在7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第二十九条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确保货物的包装与标志的规格、比例、色度、持久性等符合国家有关安全与防治污染的要求,并在运输单证上如实注明该货物的技术名称、数量、类别、性质、预防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第三十条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技术机构对货物的污染危害性质和船舶载运技术条件进行评估。

第三十一条 曾经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空容器和运输组件,应当彻底清洗并消除危害,取得由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清洁证明后,方可按照普通货物交付船舶运输。在未彻底清洗并消除危害之前,应当按照原所装货物的要求进行运输。

第三十二条 海事管理机构认为交付船舶载运的货物应当按照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而未申报的,或者申报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开箱等方式查验。

海事管理机构在实施开箱查验时,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到场,并负责搬移货物,开拆和重封货物的包装。海事管理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径行开验、复验或者提取货样。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三十三条 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不得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码头、装卸站不得为其进行装卸作业。

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码头、装卸站、船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十四条 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装卸作业的码头、装卸站,应当符合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的相关标准,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情况的有关材料。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将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向社会公布。

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

第三十五条 船舶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应当符合国家海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选择缓流、避风、水深、底质等条件较好的水域,远离人口密集区、船舶通航密集区、航道、重要的民用目标或者设施、军用水域,制定安全和防治污染的措施和应急计划并保证有效实施。

第三十六条 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船舶,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船舶作业申请书,内容包括作业船舶资料、联系人、联系方式、作业时间、作业地点、过驳种类和数量等基本情况;

(二)船舶作业方案、拟采取的监护和防治污染措施;

(三)船舶作业应急预案;

(四)对船舶作业水域通航安全和污染风险的分析报告;

(五)与具有相应能力的污染清除作业单位签订的污染清除作业协议。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日内根据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条件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2日内无法作出决定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5日。

第三十七条 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并提交下列备案材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

(二)安全与防治污染制度文件、应急预案、应急设备物资清单、输油软管耐压检测证明以及作业人员参加培训情况;

(三)通过船舶进行油料供受作业的,还应当提交船舶相关证书、船上油污应急计划、作业船舶油污责任保险凭证以及船员适任证书;

(四)燃油质量承诺书;从事成品油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同时提交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成品油批发或者零售经营的证书。

第三十八条 进行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作业双方应当采取满足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的供受油作业管理措施,同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作业前,应当做到:

1.检查管路、阀门,做好准备工作,堵好甲板排水孔,关好有关通海阀;

2.检查油类作业的有关设备,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3.对可能发生溢漏的地方,设置集油容器;

4.供受油双方以受方为主商定联系信号,双方均应切实执行。

(二)作业中,要有足够人员值班,当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作业进度,防止跑油、漏油;

(三)停止作业时,必须有效关闭有关阀门;

(四)收解输油软管时,必须事先用盲板将软管有效封闭,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软管存油倒流入海。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船舶油料供受作业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的,应当予以制止。

第三十九条 船舶燃油供给单位应当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并向船舶提供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燃油供受单证应当包括受油船船名,船舶识别号或国际海事组织编号,作业时间、地点,燃油供应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以及燃油种类、数量、密度和含硫量等内容。船舶和燃油供给单位应当将燃油供受单证保存3年,将燃油样品妥善保存1年。

燃油供给单位应当确保所供燃油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将所供燃油送交取得国家规定资质的燃油检测单位检测。燃油质量的检测报告应当留存在作业船舶上备查。

第四十条 船舶应当在出港前将上一航次消耗的燃料种类和数量,主机、辅机和锅炉功率以及运行工况时间等信息按照规定报告海事管理机构。

船舶按照船舶排放控制区要求转换低硫燃油或者采取使用岸电、清洁能源、尾气后处理装置等替代措施满足船舶大气排放控制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如实记录。

第四十一条 船舶进行下列作业,且作业量超过300吨时,应当采取包括布设围油栏在内的防污染措施,其中过驳作业由过驳作业经营人负责:

(一)散装持久性油类的装卸和过驳作业,但船舶燃油供应作业除外;

(二)比重小于1(相对于水)、溶解度小于0.1%的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装卸和过驳作业;

(三)其他可能造成水域严重污染的作业。

因自然条件等原因,不适合布设围油栏的,应当采取有效替代措施。

第四十二条 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进出港口和通过桥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以及航行条件受限制的区域,或者载运剧毒、爆炸、放射性货物的船舶进出港口,应当遵守海事管理机构的特别规定,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治污染保障措施。

第四十三条 船舶载运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等货物的,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对有封闭作业要求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在运输和作业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回收有毒有害气体。

第五章 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

第四十四条 禁止采取冲滩方式进行船舶拆解作业。

第四十五条 进行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的,应当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

第四十六条 在进行船舶拆解和船舶油舱修理作业前,作业单位应当将船舶上的残余物和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置,将燃油舱、货油舱中的存油驳出,进行洗舱、清舱、测爆等工作,并按照规定取得船舶污染物接收单证和有效的测爆证书。

船舶燃油舱、货油舱中的存油需要通过过驳方式交付储存的,应当遵守本规定关于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要求。

修造船厂应当建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制度,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船舶修造期间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第四十七条 在船坞内进行船舶修造作业的,修造船厂应当将坞内污染物清理完毕,确认不会造成水域污染后,方可沉起浮船坞或者开启坞门。

第四十八条 船舶拆解、打捞、修造或者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结束后,应当及时清除污染物,并将作业全过程产生的污染物的清除处理情况一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视情况进行现场核实。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海事管理机构发现船舶、有关作业单位存在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停止作业、强制卸载,禁止船舶进出港口、靠泊、过境停留,或者责令停航、改航、离境、驶向指定地点。

第五十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的结构不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船舶检验规范或者有关国际条约要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港口、码头和装卸站未配备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配备的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数量不能满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有关标准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要求的;

(二)配备的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技术性能不能满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有关标准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要求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四十条规定,船舶未按照规定将有关情况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未持有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向海域排放本规定禁止排放的污染物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排放或者处置污染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超过标准向海域排放污染物的;

(二)未按照规定在船上留存船舶污染物排放或者处置记录的;

(三)船舶污染物处置记录与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不符合的。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等污染物接收作业,未编制作业方案、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防污染措施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污染物,有下列第(一)项情形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第(二)项、第(三)项情形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未如实记录污染物处置情况的;

(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污染物接收情况,或者未按照规定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的;

(三)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按照规定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过境停留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船舶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第(一)项情形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情形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不具备适运条件的;

(二)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

(三)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未在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的;

(四)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未按照规定对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进行污染危害性评估的。

第六十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未按照规定保存污染物接收单证的;

(二)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的;

(三)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按照规定向船舶提供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

(四)船舶和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按照规定保存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

船舶油料供给单位未按照有关安全和防治污染规范要求从事供受油作业,或者所提供的船舶油料超标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要求整改,并通报有关主管部门。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旧船改装、打捞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二条 军事船舶以及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所辖港区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不适用本规定。

第六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0年第7号)

发布机关: 交通运输部

发布文号: 交通运输部令2010年第7号

发布日期: 2010年11月16日

实施日期: 2011年2月1日

时 效 性: 有效

题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已于2010年10月8日经第9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李盛霖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有关作业活动,是指船舶装卸、过驳、清舱、洗舱、油料供受、修造、打捞、拆解、污染危害性货物装箱、充罐、污染清除以及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等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全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根据职责权限,具体负责监督管理本辖区船舶及其有

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四条 船舶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船舶检验规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并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第五条 船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取得并随船携带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证书、文书目录,并及时更新。

第六条 中国籍船舶持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其认可的机构签发;外国籍船舶持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

第七条 船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参加相应的培训、考试,持有有效的适任证书或者相应的培训合格证明。

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作业人员进行操作技能、设备使用、作业程序、安全防护和应急反应等专业培训,确保作业人员具备相关安全和防治污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和从事船舶修造作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相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设施。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有关作业活动的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

第九条 船舶从事下列作业活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的规定,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并遵守相关操作规程,落实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

(一)在沿海港口进行舷外拷铲、油漆作业或者使用焚烧炉的;

(二)在港区水域内洗舱、清舱、驱气以及排放压载水的;

(三)冲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的;

(四)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的。

第十条 海事管理机构在依法审批3万载重吨以上油轮的货舱清舱、1万吨以上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以及沉船打捞、油轮拆解等存在较大污染风险的作业活动时,可以要求申请人进行作业方案可行性研究。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章 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

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排放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废气等污染物以及压载水,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有关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规定。

第十三条 船舶不得向依法划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排放污染物。

依法设立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的,应当在适当的区域配套设置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和应急设备器材。

第十四条 船舶应当将不符合第十二条规定排放要求以及依法禁止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排入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港口接收设施或者委托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

船舶委托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其船舶经营人应当在作业前明确指定所委托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

第十五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应当具有与其作业风险相适应的预防和清除污染的能力,并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六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并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

第十七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在污染物接收作业完毕后,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如实填写所接收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并由船长签字确认。船舶污染物接收单证上应当注明作业单位名称,作业双方船名,作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地点,以及污染物种类、数量等内容。

船舶应当携带相应的记录簿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证到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并将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保存在相应的记录簿中。

第十八条 国际航行船舶在驶离国内港口前应当将船上污染物清理干净,并在办理出口岸手续时向海事管理机构出示有效的污染物接收证明。

第十九条 船舶进行涉及污染物处置的作业,应当在相应的记录簿内规范填写、如实记录,真实反映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处置过程和去向。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不需要配备记录簿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在作业当日的航海日志或者轮机日志中如实记载。

船舶应当将使用完毕的船舶垃圾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2年;将使用完毕的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3年。

第二十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将接收的污染物交由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污染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并每月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接收处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成份的船舶污染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的管理规定。来自疫区船舶产生的污染物,应当经有关检疫部门检疫处理后方可进行接收和处理。

第二十二条 船舶应当配备有盖、不渗漏、不外溢的垃圾储存容器,或者对垃圾实行袋装。

船舶应当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对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成分的垃圾应当单独存放。船舶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成分的垃圾排入港口接收设施或者委托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的,应当向对方说明此类垃圾所含物质的名称、性质和数量等情况。

第二十三条 船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设置与生活污水产生量相适应的处理装置或者储存容器。

第四章 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及其有关作业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污染危害性货物,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进入水体,会损害水体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产生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等有害影响的货物。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名录,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

第二十五条 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承运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在进出港24小时前(航程不足24小时的,在驶离上一港口时)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船舶适载申报手续;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在船舶适载申报之前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货物适运申报手续。

货物适运申报和船舶适载申报经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后,船舶方可进出港口、过境停留或者进行装卸作业。

第二十六条 交付运输的污染危害性货物的特性、包装以及针对货物采取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要求;需要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后方可载运的,还需要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船舶适载的条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关于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适载条件执行。

第二十七条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办理货物适运申报手续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货物适运申报单,包括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有关情况以及货物名称、种类、特性等基本信息;

(二)由代理人办理货物适运申报手续的,应当提供货物所有人出具的有效授权证明;

(三)相应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作业注意事项、防范和应急措施等有关材料;

(四)需要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后方可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持有有效的批准文件;

(五)交付运输下列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载运包装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应当提供包装和中型散装容器检验合格证明或者压力容器检验合格证明;

2.使用可移动罐柜装载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应当提供罐柜检验合格证明;

3.载运放射性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应当提交放射性剂量证明; 4.货物中添加抑止剂或者稳定剂的,应当提交抑止剂或者稳定剂的名称、数量、温度、有效期以及超过有效期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5.载运限量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应当提交限量危险货物证明; 6.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货物的,应当提交符合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污染危害性评估报告。

第二十八条 承运人或者代理人办理船舶适载申报手续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单,包括承运人或者代理人有关情况以及货物名称、种类、特性等基本信息;

(二)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货物适运证明;

(三)由代理人办理船舶适载申报手续的,应当提供承运人出具的有效授权证明;

(四)防止油污证书、船舶适载证书、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证书;

(五)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在运输途中发生过意外情况的,还应当在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单内扼要说明所发生意外情况的原因、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和目前状况等有关情况,并于抵港后送交详细报告;

(六)列明实际装载情况的清单、舱单或者积载图;

(七)拟进行装卸作业的港口、码头、装卸站。

定船舶、定航线、定货种的船舶可以办理不超过一个月期限的船舶定期适载申报手续。办理船舶定期适载申报手续的,除应当提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能够证明固定船舶在固定航线上运输固定污染危害性货物的有关材料。

第二十九条 海事管理机构收到货物适运申报、船舶适载申报后,应当根据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条件在24小时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办理船舶定期适载申报的,应当在7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第三十条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确保货物的包装与标志的规格、比例、色度、持久性等符合国家有关安全与防治污染的要求,并在运输单证上如实注明该货物的技术名称、数量、类别、性质、预防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应当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评估机构进行污染危害性评估,明确货物的污染危害性质和船舶载运技术条件,并经海事管理机构确认后方可交付船舶运输。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下列标准认定并定期公布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评估机构名单:

(一)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检测、鉴定等设施、设备;

(二)具有与污染危害性货物评估相适应技术能力的专业人员;

(三)有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评估要求的管理制度。

第三十二条 曾经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空容器和运输组件,应当彻底清洗并消除危害,取得由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清洁证明后,方可按照普通货物交付船舶运输。在未彻底清洗并消除危害之前,应当按照原所装货物的要求进行运输。

第三十三条 海事管理机构认为交付船舶载运的货物应当按照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而未申报的,或者申报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开箱等方式查验。

海事管理机构在实施开箱查验时,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到场,并负责搬移货物,开拆和重封货物的包装。海事管理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径行开验、复验或者提取货样。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三十四条 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不得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码头、装卸站不得为其进行装卸作业。

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码头、装卸站、船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十五条 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装卸作业的码头、装卸站,应当符合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的相关标准,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情况的有关材料。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将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向社会公布。

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

第三十六条 船舶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应当符合国家海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海洋污染环境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选择缓流、避风、水深、底质等条件较好的水域,远离人口密集区、船舶通航密集区、航道、重要的民用目标或者设施、军用水域,制定安全和防治污染的措施和应急计划并保证有效实施。

第三十七条 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船舶,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船舶作业申请书,内容包括作业船舶资料、联系人、联系方式、作业时间、作业地点、过驳种类和数量等基本情况;

(二)船舶作业方案、拟采取的监护和防治污染措施;

(三)船舶作业应急预案;

(四)对船舶作业水域通航安全和污染风险的分析报告;

(五)与具有相应资质的污染清除作业单位签订的污染清除作业协议。

以过驳方式进行油料供受作业的,应当提交本条第一款第(一)、(二)、(三)、(五)项规定的材料。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日内根据第三十六条规定的条件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2日内无法作出决定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5日。

第三十八条 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并提交下列备案材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

(二)安全与防治污染制度文件、应急预案、应急设备物资清单、输油软管耐压检测证明以及作业人员参加培训情况;

(三)通过船舶进行油料供受作业的,还应当提交船舶相关证书、船上油污应急计划、作业船舶油污责任保险凭证以及船员适任证书;

(四)燃油质量承诺书;从事成品油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同时提交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成品油批发或者零售经营的证书。

第三十九条 进行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作业双方应当采取满足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的供受油作业管理措施,同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作业前,应当做到:

1.检查管路、阀门,做好准备工作,堵好甲板排水孔,关好有关通海阀; 2.检查油类作业的有关设备,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3.对可能发生溢漏的地方,设置集油容器;

4.供受油双方以受方为主商定联系信号,双方均应切实执行。

(二)作业中,要有足够人员值班,当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作业进度,防止跑油、漏油;

(三)停止作业时,必须有效关闭有关阀门;

(四)收解输油软管时,必须事先用盲板将软管有效封闭,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软管存油倒流入海。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船舶油料供受作业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的,应当予以制止。

第四十条 船舶燃油供给单位应当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并向船舶提供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燃油供受单证应当包括受油船船名,船舶识别号或国际海事组织编号,作业时间、地点,燃油供应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以及燃油种类、数量、密度和含硫量等内容。船舶和燃油供给单位应当将燃油供受单证保存3年,将燃油样品妥善保存1年。

燃油供给单位应当确保所供燃油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将所供燃油送交取得国家规定资质的燃油检测单位检测。燃油质量的检测报告应当留存在作业船舶上备查。

第四十一条 船舶从事300吨及以上的油类或者比重小于1且不溶、微溶于水的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装卸、过驳作业,应当布设围油栏。

布设围油栏方案应当在作业前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因受自然条件或者其他原因限制,不适合布设围油栏的,可以采用其他防治污染替代措施,但应当将拟采取的替代措施和理由在作业前报海事管理机构同意。

第四十二条 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进出港口和通过桥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以及航行条件受限制的区域,或者载运剧毒、爆炸、放射性货物的船舶进出港口,应当遵守海事管理机构的特别规定,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治污染保障措施。

第四十三条 船舶载运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等货物的,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对有封闭作业要求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在运输和作业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回收有毒有害气体。

第五章 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

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

第四十四条 进行船舶修造、水上拆解作业的,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的地点进行。

禁止采取冲滩方式进行船舶拆解作业。

第四十五条 进行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的,应当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

第四十六条 在进行船舶拆解和船舶油舱修理作业前,作业单位应当将船舶上的残余物和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置,将燃油舱、货油舱中的存油驳出,进行洗舱、清舱、测爆等工作,并按照规定取得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和有效的测爆证书。

船舶燃油舱、货油舱中的存油需要通过过驳方式交付储存的,应当交由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或者依法获得船舶油料供受作业资质的单位储存,并按照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经过海事管理机构的批准。

第四十七条 在船坞内进行船舶修造作业的,修造船厂应当将坞内污染物清理完毕,确认不会造成水域污染后,方可沉起浮船坞或者开启坞门。

第四十八条 船舶拆解、打捞、修造或者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结束后,应当及时清除污染物,并将作业全过程产生的污染物的清除处理情况一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视情况进行现场核实。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海事管理机构发现船舶、有关作业单位存在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停止作业、强制卸载,禁止船舶进出港口、靠泊、过境停留,或者责令停航、改航、离境、驶向指定地点。

第五十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的结构不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船舶检验规范或者有关国际条约要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港口、码头和装卸站未配备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配备的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数量不能满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有关标准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要求的;

(二)配备的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技术性能不能满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有关标准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要求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未持有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向海域排放本规定禁止排放的污染物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排放或者处置污染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超过标准向海域排放污染物的;

(二)未按照规定在船上留存船舶污染物排放或者处置记录的;

(三)船舶污染物处置记录与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不符合的。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擅自进行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船舶、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污染物,有下列第(一)项情形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第(二)项、第(三)项情形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未如实记录污染物处置情况的;

(二)船舶未按照规定办理污染物接收证明的;

(三)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按照规定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过境停留、进行装卸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船舶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第(一)项情形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情形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不具备适运条件的;

(二)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

(三)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未在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的;

(四)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未按照规定对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进行污染危害性评估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未按照规定保存污染物接收证明的;

(二)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的;

(三)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按照规定向船舶提供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

(四)船舶和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按照规定保存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

第六十条 违反本规定,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旧船改装、打捞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军事船舶以及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所辖港区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不适用本规定。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解读

 制定《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的背景和必要性

1.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之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海上污染危害性货物运输量持续增长,船舶装卸、过驳、油料供受等有关作业活动日益频繁,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船舶溢油事故对自然环境、水产养殖和旅游资源等造成的损害更是难以弥补。据统计,1973年至200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船舶溢油事故2821起,平均每4到5天发生一起,近几年我国船舶溢油事故进入高发期,给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我国也尚未针对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一部系统的规章。因此,为规范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的污染防治管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必要制定相关规章。

2.贯彻实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必要举措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防污条例》)已于2010年3月1日生效。《防污条例》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对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一般规定、船舶污染物的排放和接收、船舶有关作业活动的污染防治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为制定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提供了立法依据。《防污条例》的规定较为原则,设定了防治船舶污染的相关制度,但是没有明确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必需的操作性规定,因此需要在上位法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配套规章对其予以细化和明确。

3.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的必要措施

国际海事组织(IMO)先后通过了《73/78防污公约》及其六个附则,对船舶油类、有毒液体物质、包装有害物质、生活污水、船舶垃圾与大气污染的预控做出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包括船舶防污证书文书的配备、防污染结构、防污染设备配备、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各方面要求。该公约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加入国家最多、实施最为广泛的公约之一,我国也已加入《73/78防污公约》及其全部六个附则。作为《73/78防污公约》缔约国,我国必须全面履行公约及其附则各项要求,包括制定相应的国内法规,确保公约各项要求得以严格执行。因此,建立专门的规章,使现行规定与公约最新要求相一致,做好与《73/78防污公约》公约全面接轨,对提高我国的履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污染预防制度体系,不仅从制度建设上满足了依法行政的要求,为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提供了法制保障;同时也将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主管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使船舶及相关作业的行为更为有序,更为规范,使主管机关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更加明确。

二是树立了环保与安全并重、责任共担的理念,对提高个人、企业与政府的海洋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有助于提高船舶和有关作业活动的安全与污染防治水平,从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运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引导海运业的良性发展,促进海运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从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提供制度性保障。

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如何对船舶有关作业实施管理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有关作业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体系,形成了对船舶有关作业污染预防的闭环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施作业单位备案管理,包括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每月应将船舶污染物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装卸作业的码头、装卸站应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并经海事管理机构公布;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船舶修造、水上拆解作业地点应经海事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等。通过对作业单位实施备案管理,可以掌握作业单位的作业安全与污染防治能力和作业情况,有效实现对船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防治的源头管理。

二是实施作业申报审批管理,第九条规定船舶从事相关作业活动应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第十五条规定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应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第二十五条明确了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运申报和船舶适载申报制度;第三十六条明确了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申报审批要求。通过实施作业申报审批管理,提高了船舶有关作业活动的准入门槛,明确了作业安全与污染防治要求,使船舶有关作业更为规范有序。

三是实施作业现场监督检查,第三十三条规定了污染危害性货物集装箱开箱查验制度;第三十九条确立了供受油作业监督检查制度;第四十九条规定了海事管理机构可以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通过对船舶有关作业实施现场监督检查,有助于督促船舶和作业单位落实作业安全与污染防治要求,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船舶有关作业安全与海洋清洁。

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主要的规定要求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共分七章,六十二条,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海事机构管理职能和船舶有关作业活动范围。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全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根据职责权限,具体负责监督管理本辖区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船舶有关作业活动,是指船舶污染物接收、装卸、过驳、清舱、洗舱、油料供受、修造、打捞、拆解、污染危害性货物装箱、充罐、污染清除以及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等活动。

二是明确了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一般要求,包括船舶应当持有规定的证书和文书,船员和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安全和防治污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港口、码头和装卸站及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污染防治能力,船舶从事相关活动应当取得海事管理机构批准,并确立了高污染风险作业活动的可行性研究制度。

三是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管理制度。船舶经营人应当在污染物接收作业前明确指定所委托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作业中应遵守有关标准和规程,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作业完毕后应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并将接收的污染物交由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污染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避免船舶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从而实现对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的闭环管理。

四是明确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管理要求。《规定》细化了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运申报、船舶适载申报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申报要求,明确了货物污染危害性质评估单位的认定标准,确立了散装有毒液体物质装卸、过驳作业的布设围油栏要求,规定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和特定区域应采取的安全和防治污染保障措施。

五是明确了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管理要求。《规定》细化了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单位的备案要求,对作业双方应当采取的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燃油质

量控制、燃料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提供与保存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六是明确了船舶拆解、打捞、修造等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本《规定》对船舶修造和水上拆解作业的地点、作业前的污染物处置和油舱测爆工作、船舶油舱存油的过驳作业、船坞内船舶修造作业前的污染防治措施、作业结束后污染物的清除处理都提出了详细要求。

七是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规定》第六章明确了海事管理机构对不违反本《规定》行为的船舶和有关作业单位可以采取责令改正、责令停止作业、强制卸载等强制措施,细化和充实了《防污条例》对船舶和有关作业单位的处罚条款。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

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造成污染,保护海洋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船舶,是指各类排水或者非排水的船、艇、筏、水上飞行器、潜水器以及其他水上移动装置。

本条例所称有关作业活动,是指船舶装卸、过驳、清舱、洗舱、油料供受、修造、打捞、拆解、利用船舶进行的水上水下施工以及其他与船舶有关的作业活动。

第三条 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

海事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具体负责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并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

第六条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反应机制,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并将应急预案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反应机制,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并将应急预案报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会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预警和监测、监视体系,加强对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

第八条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专业应急队伍和应急设备库,配备专用的设施、设备和器材。

第九条 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其他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安全营运和防治污染海洋环境的管理制度。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向就近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或者举报。

第二章 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一般规定

第十一条 船舶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船舶检验规范和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要求。

船舶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要求,取得并随船携带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

第十二条 中国籍船舶的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营运和防治船舶污染管理体系。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安全营运和防治船舶污染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发给符合证明和相应的船舶安全管理证书。

第十三条 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装箱、装卸、过驳以及船舶清舱、洗舱、油料供受、修造、打捞、拆解、污染物接收等有关作业活动的人员,应当经过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十四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和从事船舶修造的单位应当备有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和吞吐能力或者修造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物接收设施,并使该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五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规范和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污应急设备和器材,并通过海事管理机构的专项验收。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的单位,应当对配备的防污应急设备和器材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要求。

第十六条 船舶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当制定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港口、码头、装卸站、船舶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作好相应记录。

第三章 船舶污染物的排放和接收

第十七条 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向海洋排放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含有有毒物质污水、废气等污染物以及压载水,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标准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要求。

船舶不得向依法划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排放污染物。

不得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船舶应当排入港口接收设施或者由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

第十八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从事污染物接收作业,应当依法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九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在污染物接收作业完毕后,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并由船长签字确认。

船舶凭污染物接收单证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污染物接收证明,并将污染物接收证明保存在相应的记录簿中。

第二十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污染物处理的规定处理接收的船舶污染物,并按季度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第二十一条 船舶处置污染物,应当在相应的记录簿内如实记录。有关记录簿应当在作最后一次记录后在船舶上保留3年。

第四章 船舶有关作业活动的污染防治

第二十二条 从事船舶有关作业活动的,应当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并采取必要的安全与防治污染的措施。

第二十三条 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不得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码头、装卸站不得为其进行装载作业。

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名录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第二十四条 码头、装卸站、船舶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并向就近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二十五条

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的,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过境停留或者装卸作业。

第二十六条 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具有相应安全装卸能力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

第二十七条 托运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确保货物的包装与标志等符合有关安全和防治污染的规定,并在运输单证上注明货物的准确技术名称、编号、类别或者性质、数量、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托运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应当由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危害性评估,明确货物的危害性质和船舶载运的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后,方可交付船舶运输。

第二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认为交付船舶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申报而未申报的,或者申报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采取开箱等方式查验。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二十九条

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船舶,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告知作业地点,并附送过驳作业方案、作业程序、安全和应急措施等材料。

对符合作业要求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3日内无法作出决定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7日。

第三十条 船舶进行油料供受作业,应当事先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发现不符合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的,应当予以制止。

第三十一条 船舶燃油供给单位应当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并将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提供给船舶。

船舶和船舶燃油供给单位应当将燃油供受单证保存3年,并将燃油样品妥善保存1年。

第三十二条 船舶水上拆解、修造的地点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具体地点由海事管理机构征求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并由海事管理机构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三条 从事船舶拆解的单位在船舶拆解前,应当对船上的残余物和废弃物进行处置,将燃油舱、货油舱中的存油驳出,进行船舶洗舱、清舱、测爆等工作后,经海事管理机构检查合格,方可进行拆解作业。

从事船舶拆解的单位应当及时清理船舶拆解现场,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船舶拆解产生的污染物。

禁止采取冲滩方式进行船舶拆解作业。

第三十四条 禁止船舶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转移危险废物。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事先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指定的航线航行,定时报告船舶所处的位置。

第三十五条 使用船舶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应当向驶出港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提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经核实后,方可办理船舶出港签证。

船舶在倾倒废弃物时,必须如实记录倾倒情况。返港后,应当向驶出港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书面报告。

第三十六条 载运散装油类、散装有毒有害液体的船舶和1万总吨以上的其他船舶,其经营人应当在作业前或者进出港口前与污染清除单位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明确双方在发生船舶污染事故后污染清除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七条 从事污染清除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并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一)污染清除单位的应急清污能力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颁布的标准;

(二)清除作业人员已经过相应培训;

(三)污染物清除方案和后处理方案符合国家防治污染的有关规定。

船舶发生污染事故后,与其签订污染清除协议的单位应当按照污染清除协议开展污染清除。

第五章 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

第三十八条 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发生油类、油性混合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

第三十九条 船舶污染事故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溢油1000吨以上,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以上的事故;

(二)重大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溢油500吨以上1000 吨以下,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的事故;

(三)较大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溢油100吨以上500吨以下,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事故;

(四)一般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溢油100吨以下,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下的事故。

第四十条 发生特别重大船舶污染事故时,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重大船舶污染事故时,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应当会同海事管理机构成立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较大船舶污染事故和一般船舶污染事故时,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会同海事管理机构成立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第四十一条 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和指挥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发生船舶污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并向就近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接到报告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并向上级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报告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第四十三条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事管理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十四条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船舶的名称、国籍、呼号或者编号;

(二)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的名称、地址;

(三)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气象和水文情况;

(四)事故原因或者原因的初步判断;

(五)船舶上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装载位置等概况;

(六)污染损害的程度;

(七)已经采取或者准备采取的污染控制、清除措施和污染控制情况以及救助要求等。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船舶应当及时补报。第四十五条 船舶发生事故有沉没危险时,船员在离船前,应当尽可能采取关闭所有货(油)舱(柜)管系的阀门、堵塞货(油)舱(柜)通气孔等措施。

船舶发生事故沉没的,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存油等污染物的性质、数量、种类、位置等情况。

第四十六条 船舶发生事故沉没,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将船舶存油等污染物清除。

第四十七条 船舶发生污染事故,或者船舶发生事故沉没后,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事管理机构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可以调用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船舶、防污染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其他物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调用单位使用完毕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第四十八条 船舶发生污染事故后,海事管理机构可以采取清除、打捞、拖航、引航、过驳以及其他必要措施,减轻污染损害,相关费用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有关作业单位承担。

需要承担前款规定有关应急处置费用的,应当在开航前缴清有关费用或者提供相应的财务担保。

第四十九条 处置船舶污染事故需要使用化学消油剂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说明计划使用化学消油剂的名称、化学性质、计划用量和使用地点,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方可使用。

第五十条 本章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六章 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五十一条 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特别重大船舶污染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国务院交通主管等部门组织事故调查。

(二)重大船舶污染事故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组织事故调查。

(三)较大船舶污染事故和一般船舶污染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的海事管理机构组织事故调查。

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第五十二条 船舶发生污染事故后,组织事故调查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客观、公正地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勘验事故现场,检查相关船舶,询问相关人员,收集证据,查明原因。

第五十三条 组织事故调查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根据事故调查处理的需要,可以暂扣相应的证书、文书、资料;必要时,可以禁止船舶离港或者责令停航、改航、停止作业直至暂扣船舶。

第五十四条 事故调查处理需要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技术鉴定或者检验、检测的,组织事故调查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机构进行。

第五十五条 组织事故调查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调查时,船舶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伪造、隐匿或者毁灭证据,不得妨碍调查取证。

第五十六条 组织事故调查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船舶污染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自事故调查结束之日起30日内制作事故认定书。

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事故的基本情况、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并送达当事人。

第七章 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

第五十七条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 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一)战争;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三)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

第五十九条 船舶污染事故的赔偿责任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关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执行。但是,船舶载运的持久性油类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赔偿责任限额依照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执行。

前款所称持久性油类物质,是指任何持久性烃类矿物油。

第六十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应当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担保。但是,1000总吨以下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除外。

船舶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担保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担保的额度应当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的油污赔偿责任限额。

承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的保险机构和互助性保险机构,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

第六十一条 已按照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投保或者取得其他财务担保的中国籍船舶所有人,应当持船舶国籍证书、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合同或者其他财务担保,向船籍港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证书。

第六十二条 船舶发生油污事故后,国家动员有关单位进行应急处置、清除污染而发生的必要费用,应当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中优先受偿。

第六十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接收海上运输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货物所有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制定。

国家设立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管理委员会由有关行政机关和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主要货主组成。

第六十四条 对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海事管理机构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船舶的结构不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检验规范、规定或者有关国际公约要求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船舶未持有相应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的,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装箱、装卸、过驳以及油料供受、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等有关作业活动的人员,未经过有关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其所属单位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向海域排放禁止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在禁止排放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按照规定要求排放污染物或者船舶污染物排放、处理记录不能合理说明污染物去向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载运散装油类、散装有毒有害液体的船舶和1万总吨以上的其他船舶,其经营人未在作业前或者进出港口前与污染清除单位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等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许可的船舶有关作业活动,未经海事管理机构许可擅自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未经批准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按规定向船舶提供燃油供受单证和所供燃油样品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未按照规定在船上留存船舶污染物排放或者处置记录的;

(二)船舶未按照规定办理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手续、未保存污染物接收处理单证或者污染物接收处理证明的;

(三)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按照规定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

(二)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未按照规定申请危害性评估的;

(三)船舶未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码头、装卸站进行污染危害性货物装卸作业的。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擅自进行船舶水上拆解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停止作业,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和其他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发生事故沉没后,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未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存油等污染物的性质、数量、种类、位置等情况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发生事故沉没后,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未在海事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将船舶存油等污染物清除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使用化学消油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使用单位或者船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未如实向组织事故调查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伪造、隐匿或者毁灭证据,妨碍调查取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未按照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担保的;

(二)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担保的额度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的油污赔偿责任限额的;

(三)未在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的保险机构和互助性保险机构投保或者取得其他财务担保的。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接收海上运输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货物所有人或者其代理人,未按照规定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停止其接收油类物质的装卸作业。

货物所有人或者其代理人逾期未缴纳基金的,应当自应缴之日起按日加缴未缴额的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八十二条 海事管理机构发现有关单位、船舶或者个人有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根据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可以责令船舶停航、改航、驶向指定地点、停止作业,或者禁止进出港、禁止过境停留、强制卸载、暂扣船舶等。

第八十三条 海事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规定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不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三)不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或者行政处罚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其他行为。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八十五条 浮式储油装置的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营运和防治污染管理体系。

浮式储油装置排放机舱污水、生活污水,和其他船舶进行过驳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监督管理;浮式储油装置和其他船舶进行过驳作业造成的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由海事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十六条 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负责调查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的渔业污染事故。

第八十七条 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由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另行规定。

第八十八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1983年12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五篇: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题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C)001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的主管机关是指_____。

A国家海洋局 B国家海洋污染检测机构 C国家海事主管机构 D国家环保部门

(A)002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①船舶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技术规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条约的要求;②船舶应取得并随船携带相应 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③中国籍船舶的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建立健全安全营运和防治船舶污染管理体系;④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的单位应当配备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和吞吐能力或者修造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接收设施,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B)003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_____.①建立健全安全营运和防治防治船舶污染管理体系;②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③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④港口、码头、装卸站为船舶设置污染物接收装置。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D)004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任何船舶不得向___排放船舶污染物。

A海洋特别保护区 B海上自然保护区 C海滨风景名胜区 D.A、B、C都是

(A)005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在我国管辖海域不得违法违规(包括国际公约)或者超标排放____。①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②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③废气;④压载水。

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B)006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可通过____污染我国海域。①排放油类或含油污水;②排放船舶垃圾;③排放生活污水;④排放压载水。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①②

(C)007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国籍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排放污染物时,应符合的相关要求。①相关法律;②相关行政法规;③相关国际条约;④相关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C)008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垃圾记录簿使用完毕后应在船上保留____,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记录簿使用完毕后应在船上保留_____.A1年;2年 B2年;2年 C2年;3年 D3年;3年

(A)009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向船舶出具的污染物接收单证应该由____签字。

A船长 B负责的高级船员 C大副 D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负责人

(B)010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在从事____作业活动时,应当遵守相关作业规程,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污染措施。①清舱;②洗舱;③油料供受;④加装载水。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C)011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在从事___作业活动时,应当遵守相关作业规程,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污染措施。①装卸货物;②过驳;③修造、拆解;④打捞。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B)012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在从事___作业活动时,应当遵守相关作业规程,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污染措施。①水上水下施工作业;②污染危害性货物装箱、冲罐;③污染清除作业;④压载作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A)013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不得运载污染危害性货物,码头、装卸站不得为其进行装载作业。

B.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不得运载污染危害性货物,码头、装卸站应根据货物的污染特性,为其进行装载作业。

C.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可少量运载污染危害性货物,码头、装卸站不得为其进行装载作业。

D.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可少量运载污染危害性货物,码头、装卸站应根据货物的污染特性,为其进行装载作业。(A)014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运载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的船舶,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在未批准情况下——

A.船舶不可进出港口、过境停留或进行装卸作业。

B.船舶不可进出港口,但可以过境停留或进行装卸作业。C.船舶可以进出港口或过境停留,但不可以进行装卸作业。

D.船舶不可进出港口,也不可以进行装卸作业,但可以过境停留。(B)015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②对于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交付船舶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船方应当确保货物的包装与标志等符合有关安全和防治污染的规定;③对船舶拟载运的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应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评估机构进行危害性评估;④货物所有人或代理人对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应在交付船舶的同时,申请海事管理机构进行危险性评估。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③(B)016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_____应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燃油供受单保存______年,燃油样品应妥善保存_____年。

A.船舶 2 2 B.燃油供给单位 3 1 C.船舶 3 1 D.燃油供给单位 2 2(B)017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禁止船舶经过我国_____转移危险货物。A.沿海水域 B.内水、领海 C.管辖水域 D.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A)018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经过我国管辖海域转移危险货物时,应_____.A.事先取得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指定的航线航行,定时报告船舶所处位置。

B.事先取得国家海事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指定的航线航行,定时报告船舶所处位置。

C.事先取得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并按照船舶的计划航线航行,定时报告船舶所处位置。

D.事先取得国家海事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并按照船舶的计划航线航行,定时报告船舶所处位置。

(C)019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_____的经营人应当在作业前或者进出港口前与取得污染清除作业资质的单位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

A.载运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2万总吨以上的其它船舶。B.载运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1万总吨以上的其它船舶。

C.载运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1万总吨以上的其它船舶。D.载运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2万总吨以上的其它船舶。

(D)020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的船舶污染事故是指_____。①舶发生油类、油性混合物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②船舶的有关作业活动发生油类、油性混合物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性事故;③船舶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性事故;④船舶有关作业活动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D)021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船舶在我国管辖海域发生污染事故后_______________。

A、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B、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C、尽快向就近的海事主管机关报告 D、ABC都是(C)022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在我国管辖海域发生污染事故,或者在我国管辖海域外发生污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我国管辖海域的污染事故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1、船舶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并立即向船籍港还是管理机构报告事故状况;

2、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船舶、码头、装卸站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并就近向有关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3、接到报告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并向上级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4、海事管理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报告有关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A、1—3 B、1—4 C、2—4 D、2,3(C)023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污染事故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________。

1、船舶名称、国籍、呼号和编号;

2、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的名称、地址;

3、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气象和水文情况;

4、事故原因或者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A、1 , 2 B、1—3 C、1—4 D、1 , 3 , 4(D)024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污染事故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________。

1、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代理人的名称、地址;

2、船舶上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装载位置等概况;

3、污染程度;

4、以采取的或者准备采取的污染控制、清除措施。

A、1,2 B、1—3 C、1—4 D、2—4(C)025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污染事故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________。

1、船舶上污染物的装载位置;

2、污染程度;

3、污染控制情况;

4、救助要求。

A、1—3 B、2,3 C、1—4 D、2—4(D)026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发生事故有沉没危险,船员离船前,应尽可能_________。

1、关闭所有货舱(柜)管系的阀门;

2、关闭所有油舱(柜)管系的阀门;

3、堵塞货舱(柜)通气孔;

4、堵塞油舱(柜)通气孔。

A、1,3 B、2,4 C、2 3 D、1—4(C)027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发生事故沉没的,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_________。

1、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燃油性质、数量、装载位置等情况;

2、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污染危害性质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性质、数量、装载位置等情况;

3、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压载情况;

4、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清除。

A、1,2 B、2—3 C、1,2,4 D、1—4(D)028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说法不当的是_______。

A.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海事管理机构可以采取清除、打捞、拖航、引航、过驳等必要措施你,减轻污染损害;

B.处置船舶污染事故使用的消油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C.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消油剂名录向社会公布;、D.船舶在需要使用化学消油剂是,应向当地环保部门批准或核准。(D)029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1、处置船舶污染事故使用的消油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处置船舶污染事故使用的消油 剂,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产品名录中;

3、船舶、有关单位使用消油剂处置船舶污染事故的,应当报经海事主管机关批准或核准后才能使用;

4、船舶、有关单位使用消油剂,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执行。

A、1,2 B、1—3 C、1,2,4 D、1—4(C)030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1、特别重大船舶污染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等部门组织事故调查处理;

2、重大船舶污染事故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组织事故调查处理;

3、较大船舶污染事故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组织事故调查处理;

4、一般船舶污染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的海事管理机构组织事故调查处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④(D)031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根据事故调查处理的需要,可以___。①暂扣相应的证书,文书,资料;②暂扣船舶;③禁止船舶驶离港口;④责令船舶停航,改航,停止作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C)032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根据事故调查处理的需要,可以___。①吊销或者注销相应的证书,文书,资料;②暂扣船舶;③禁止船舶驶离或者进入港口;④责令船舶停航,改航,停止作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C)033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①船舶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资料;②船舶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不得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妨碍调查取证;③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事故调查结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制作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当事人;④发生船舶污染事故,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要求检查相关船舶,询问相关人员。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B)034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___。①战争。②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③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④船舶机械故障。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D)035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___。①共同海损。②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③船舶意外事故。④航标管理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

A ①~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B)036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___。①船员值班时的疏忽; ②船员过失行为;③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④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过失行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A)037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关于船舶污染事故的赔偿限额规定说法正确的是___。①船舶载运非散装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污染事故的,赔偿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关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执行;②船舶载运的散装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赔偿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执行;③船舶载运非散装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污染事故的,赔偿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执行;④船舶载运的散装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赔偿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关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执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B)038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①除1000总吨以下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外,中国籍国内航行的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②所有1000总吨以下的中国籍国内航行的船舶,其所有人可以不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③所有中国籍国内航行的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④所有中国籍国内航行的载运油类物质的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D)039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①船舶所有人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的财务担保的额度应当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规定的油污赔偿限额;②船舶所有人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的财务担保的额度应当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规定的油污染赔偿限额;③对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海事管理机构仲裁;④对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B)040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对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___①当事人可以请求海事管理机构协调;②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③当事人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④当事人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诉讼。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 ②~④ ~~~~~(D)041 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违反《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___。A 责令改正;

B 责令停止作业;

C 责令停航、改航、离境、驶向指定地点; D 以上都是

(C)042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处罚不当的是___。A 船舶未按照规定保存污染物接收证明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

B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 罚款;

C 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未在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扣留或者吊销船舶相关证书;

D 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过境停留、进行装卸或者过驳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

(D)043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处罚不当的是___。

A 船舶发生事故沉没,船舶经营人或者所有人未及时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 理条例》的要求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

B 船舶发生事故沉没,船舶经营人或者所有人未及时采取措施清楚船舶燃油、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

C 载运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一万总吨以上的其他船舶,其经营人未按照规定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

D 载运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一万总吨以上的其他船舶,其经营人未按照规定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D)044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违反条例的规定,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船舶、有关作业单位未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的,下列处罚正确的是___。①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责任人,海事管理机构可处以罚款;②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责任人,海事管理机构可处以罚款、扣留相关证书和文书;③对责任人,海事管理机构可以处以罚款、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④对责任人,海事管理机构可以处以罚款、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的处罚。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 ①③(C)045 违反《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迟报、漏报事故的,___。①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由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并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的处罚;④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并给予暂扣有关证件的处罚。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①③

(C)046 违反《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瞒报、谎报事故的,___。①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由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并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的处罚;④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由事管理机构可以处以罚款、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的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④(D)047 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处罚不当的是___。

A.违反《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使用消油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或者使用单位处以罚款的处罚;

B 违反《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船舶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未如实向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反映情况和提供资料,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妨碍调查取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或者使用单位处以暂扣相关证书或者罚款的处罚;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其所有人未按照规定投保船舶

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

改正, 并可以处罚款;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其所有人未按照规定投保船舶

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

改正,并处以罚款或暂扣证书。

(B)048 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违反《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且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________。①责令停止作业、强制卸载;②禁止船舶进出港口、靠泊、过境停留;③责令停航、改航、离境、驶向指定地点;④扣留或者吊销相关证书。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D)049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下列处罚正确的是_______。①船舶的结构不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技术规范或者有关国际条约要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②船舶未按规定在船舶上留存船舶污染物处置记录,由海事管理机构给予警告;③船舶污染物处置记录与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不符合的,由海事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并要求其改正;④船舶未按照规定办理污染物接收证明,由海事管理机构处以罚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001 C 002 A 003 B 004 D 005 A 006 B 007 C 008 C 009 A 010 B 011 C 012 B 013 A 014 A 015 B 016 B 017 B 018 A 019 C 020 D 021 D 022 C 023 C 024 D 025 C 026 D 027 C 028 D 029 D 030 C 031 D 032 C 033 C 034 B 035 D 036 B 037 A 038 B 039 D 040 B 041 D 042 C 043 D 044 D 045 C 046 C 047 D 048 B 049 D

下载93、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93、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