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经营模式,做大做强报刊发行业务
创新经营模式,做大做强报刊发行业务
--集团公司明确2011年报刊发行发展思路
2011年报刊发行专业要紧紧围绕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突出抓好以下六项工作:一要改革接办制度,实行集约化经营;二要推进体制改革,做强零售业务;三要开发专项市场,做大畅销报刊;四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期刊发展;五要强化能力建设,提高竞争实力;六要推进网上订阅,探索数字发行。通过上述措施,使全年实现报刊发行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10.5%,力争增长12%;零售收入实现18亿元,增长16%;报刊流转额实现24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40%。1.改革接办制度,实行集约化经营
为积极应对新闻出版“集团化、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变革与挑战,解决长期以来邮发报刊产品分散组织、多头接办、多点结算、平均用力的现状,要对现有报刊接办制度进行改革。实行集团公司、省公司两级接办,取消地市局接办,以增强全网产品集中掌控和发展能力。今后,地市局只能接办本地发行的报刊。
集团公司成立“中国邮政报刊发行公司”,挂靠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负责全网重点品牌报刊的统一接办、统一结算和统一要数;组织全国畅销报刊、重点零售报刊和校园报刊的统一营销;加强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及大型出版发行集团的合作,联合开发市场,逐步整合渠道资源,掌控知名品牌报刊发行的主动权,打造邮政报刊发行核心产品。各省公司要按照集团公司制定的标准,做好非全国统一接办报刊和区域性报刊的全省接办、要数、结算及费率管理;突出抓好全国重点报刊的发行;积极培育地方产品,发挥区域优势,做好当地重点报刊的发行工作,提升邮政在区域市场中的地位。
2.推进体制改革,做强零售业务
报刊零售是报刊发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和扩大读者市场、提高报刊发行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益、掌控竞争主动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连锁经营。我们要认真落实安东总经理“用改革的思路加快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指示,加快推进零售体制向连锁经营的方向改革;调整运营机制,实现全网“三统一”;强化终端管控,落实“五统一”,取消承包经营,规范经营行为;加快网点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销售终端,尽快做大做强零售业务。
集团公司层面,一要按照三种既定模式,大力推进零售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督促实行连锁经营和专业经营模式的相关省公司在年底前将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二要下大力气抓亭点整治,组织自查自纠,开展集中整治和抽查督导,规范亭点的经营行为,提升整体竞争力。三要加强产品组织,加快已选定的100种零售报刊的谈判进度。争取两年内统一运作200种核心产品,实现“全国统谈,各省分签”,争取更好的费率政策和代销政策。四要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总部统谈、全部交邮政发行的报刊,逐步建立统一批销费率和区域内同日上市制度。五要加大对终端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体制改革到位、经营管理有序的省公司,给予亭点建设补贴。
各省公司一要按照集团公司的总体要求,确保零售体制改革按时到位。实行全省连锁经营的12个省要在明年1月份实现接办、要数、结算“三统一”。暂不实行全省连锁经营的省公司也要逐步推行“三统一”,力争在明年7月1日全部到位。二要为省级报刊零售经营管理机构配好报刊接办、要数、结算人员,落实岗位职责,强化“三统一”工作。三要加强经营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和办法,建立健全渠道及网点监督检查体系,确保管控到位。四要加强零售终端建设,用2-3年时间,使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邮政报刊零售网点达到3000个,省会城市达到500个,其它地市达到200个;在加大邮政报刊零售网点建设的同时,将超市、便利店等社会终端也纳入邮政报刊零售网点体系,省会城市和大中型城市要发展300家、一般地市发展100家超市、便利店终端;地级以上城市要至少建设1个较大的报刊批销展示中心。
地市局要严格按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的原则,加快建立市内连锁经营体系,坚决收回报刊亭经营权,取缔承包经营、以包代管和私自进货行为。100个重点城市报刊零售连锁经营改革年底前必须到位,其它城市明年7月1日前到位。
3.巩固合作关系,抓好党报党刊发行
党报党刊发行是党和政府交给中国邮政的特殊服务任务,党报党刊的政治地位也是其他报刊所无法取代的。集团公司将继续加强与中央级党报党刊的合作,合理设置分印点、减少运输环节,加快传递速度,主动提供订户分布数据,改善邮发服务。各省公司和地市局要积极协助地方党委和宣传部门,做好省级和地市级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巩固邮政与各级党报党刊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高邮政报刊发行的政治地位和市场影响力。
4.开发专项市场,做大畅销报刊
畅销报刊具有市场需求大、经营效益好的特点,而第三方订阅、校园市场、高端人群市场、社区市场、文化礼品市场等专项市场的读者相对集中,发行成本低,是社会发行渠道争夺的重点。突出开发专项市场,能够有效促进畅销报刊的规模发展。
一要规模开发第三方订阅市场。2011年全国第三方订阅要实现10亿元流转额。其中,东部各省会局要达到1000-2000万元;一般地市局要达到300-600万元;中部各省会局要达到1000-1200万元;一般地市局要达到300-400万元;西部各省会局要达到600-800万元;一般地市局要达到200万元;所有县局都要实现“零”的突破。集团公司将统一策划组织全国重点项目,并大力推进行业总部客户的开发。各级发行部门、大客户中心要联合组建营销团队,积极开发大型总部客户。
二要进一步加快校园市场的开发。2011年,全国校园报刊流转额要新增8亿元,总规模力争达到20亿元。集团公司将加强产品组织和协调,制定相关政策,统一组织全国春秋两季校园报刊集中开发竞赛活动。各省公司要积极与当地教育出版集团合作,争取优质校园报刊品种和优惠的发行政策。各地市局要摸清当地校园市场情况,组建专职营销团队,突破传统发行方式,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发展业务,力争每个地市局实现1000-1500万元流转额。
三要开展数据库营销,积极开发高端期刊和城市高端人群个性化市场。2011年,全国数据库营销实现的流转额要超过2亿元,省会局要达到300-500万元,其他重点地市局要达到200万元。集团公司将加强报刊客户数据系统建设,并将选择高端产品,精心策划营销方案。各省公司、各地市局要利用金融、通信、汽车等高端人群数据信息,采取直邮推介、报刊试读等手段,组织好分类营销。同时,要加强效果跟踪和反馈,提高数据库营销的成功率。
四要深度开发社区市场。要借鉴大庆等地的经验,发挥社区干部、物业管理员等的作用,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营销体系,深度开发社区市场。各省公司要选树2-3个标杆,形成经验后在省内推广。各地市局要在大型居民社区建立邮政社区服务站,为居民提供报刊收投服务,积极发展私费订阅。
五要做大报刊文化礼品市场。要创新期刊盈利模式,推广文化礼盒的销售。各级邮政企业要利用“五节联送”营销平台,发挥大客户中心、报刊专业营销及收投人员等的作用,实现板块联动、订零协同,力争全国销售文化礼盒210万盒、实现流转额3亿元、收入1.5-2亿元;每个重点地市局要销售1万盒、其它地市局各销售5000盒。
5.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期刊发展
期刊投递频次少,收益高,是社会渠道抢夺的主要阵地。要彻底转变重报轻刊、重流转额轻收入的传统观念,调整优化业务结构,集中力量做大期刊规模,使期刊流转额达到8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市场份额达到40%。集团公司将加强与大型期刊集团、期刊社的合作,积极发展发行量超100万和50万的大型期刊;并将加快培育新产品,争取一批高码洋的生活、服饰、娱乐类期刊回归邮发,逐步将国内品牌期刊牢牢掌控在邮政企业手中;还将进一步优化期刊作业流程,减少分发层次和省际间作业环节。各省公司要根据当地实际,选好重点期刊,精心设计企业形象期刊和礼品套装,促进期刊量的增长。东中部省份要发展5-10种发行量在10-50万的大刊,西部省份要发展5-10种发行量在5-20万的大刊。各地市局要通过数据库营销,开发高端期刊市场,利用学生会和团委等组织,大力拓展大学校园期刊,积极参与图书馆招投标,并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递服务。每个重点地市局要培育发展5种发行量在5-10万份的期刊,每个一般地市局要培育发展5种发行量在3-8万份的期刊,确保期刊增幅高于报刊整体增幅、期刊收入比重逐年提高。
6.强化能力建设,提高竞争实力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促进报刊业务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快推进零售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一期系统建设,尽快规划启动终端联网建设;整合报刊发行信息系统与名址信息系统资源,提高地址匹配成功率和名址信息质量。二要提高市场营销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懂市场、会管理、能分析、善策划的营销队伍。各省报刊局要配备3-4名专职营销策划人员;各地市局大客户中心要将报刊营销列为重要工作,有专门人员负责报刊市场的拓展。努力构建以综合营销人员和专业营销人员为骨干,以投递员、零售员、营业员为基础,以社会报刊发行站、社区服务网点、三农服务站为补充的立体化营销服务网络。
7.发展网上订阅,探索数字发行
报刊是第一项实现电子商务化的邮政业务,虽然目前网上订阅的业务量还不是很大,但发展势头强劲,在线支付流转额每年都以60%以上的速度增长。集团公司将重点做好网站流程优化、后台服务支撑、资金清分结算和业务宣传工作。各省公司和地市局要加强网上订单的跟踪服务,及时匹配订户名址信息,确保报刊准确投送。同时,对于网下支付要及时上门取费,反馈收订信息,避免用户投诉。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和出版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我们要研究、跟踪数字媒体发行的新模式,以中邮阅读网为切入点,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利用与报刊社的良好合作关系,丰富网站内容;发动全网力量,组织好中邮阅读卡的销售,力争三年销售1000万张,扩大网站的影响,将其建成国内大型数字发行平台。
(市场经营部)
第二篇:加强战略创新 加快做大做强
加强战略创新加快做大做强
——一论企业创新
本报评论员
战略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的灵魂,是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事实证明,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为维持其发展优势,必须不断地追求成长,而战略创新则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更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可以说,企业的战略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要实现跨越发展,更离不开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的强力支撑。临沂大企业集团数量偏少,主要原因就在于战略创新不足。市政府提出“153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最关键的路径是搞好存量支撑,把现有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当前,我市很多企业缺乏顶层设计的“路线图”,在战略发展目标设计上普遍存在着境界不高、定位不准、模式不新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要完成“153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战略创新至关重要。
加强战略创新,企业家境界要高。作为企业战略的关心者和制定者,企业家是战略创新的灵魂。可以说,企业家的创新境界高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高度。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是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家,必
1须具备创新性思维。如果说,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是“1”,金融、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0”。没有企业家的境界这个“1”,“0”再多还是“0”;只有“1”立住了,后面“0”越多,企业规模才能越大。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境界和水平,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底线思维,来谋划企业发展目标,把企业引向正确方向。要分层次、分领域抓好企业家培训,着力培养企业家洞察力、决策力和意志力,加快打造一支具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
加强战略创新,企业发展定位要准。企业定位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走向和命运,一个企业应有自己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的战略定位。要对市场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找寻需求亮点,探寻发展趋势,立足挑战机遇,分析自身优劣,确定发展思路。要坚持顶层设计,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系统性”的原则,进行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把战略目标转化成任务,一步步往前推进。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创新的意识,盯住世界产业发展最前沿,加快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抢占产业制高点。
加强战略创新,企业盈利模式要新。利润最大化
是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企业在寻找和创造利润时,关键是要设计一个高度有效的盈利模式。现在我们好多企业家没有很好研究自己的盈利模式,靠什么盈利,靠哪个环节盈利,一概不清楚。要认真分析自身利润源、利润点、利润杠杆和屏障在哪里,研究制定差异化、特色化的盈利模式,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要选准盈利模式,抓住盈利环节,制定科学有效的经营手段、经营体制和经营策略,实现企业效益爆发式增长。
战略无定式,战略创新无止境。只有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企业,才能敢为人先,做大做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勇立潮头。我们相信,随着“153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的顺利推进,我们一定能够培植出一批骨干大型企业集团,支撑起临沂经济的“大厦”!
第三篇:报刊发行创新的“温州模式”
报刊发行创新的“温州模式”
吴锋
温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这里孕育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和“温州人精神”。温州虽是一个地级市,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年收入过5亿元,报刊期发行总量达80万份,集团所属《温州都市报》日发行量突破30万份,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地市级报纸。“在小地方做大报业,在小城市做大发行。”报刊发行创新的“温州模式”值得关注。
一、市场化体制
所谓体制,即经济学上的“制度安排”,是一个组织单位的管理与运营机制及其分配模式。体制创新是报刊发行改革的先决条件,所谓“好的体制能使坏人变好,坏的体制能使好人变坏”、“体制决定体力,体力决定能力”。国内大多数报刊社发行部仍沿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这虽然能够合理利用行政资源,规避部分税费,但作为报社的附属机构,发行部缺乏自主经营权和决策权,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报刊发行经营徘徊不前。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在改制前也存在有编制和无编制两种身份,虽然两者的工作业绩并无明显差别,但前者年薪可达7万元,后者不到2万元。这种只看身份不看业绩的“身份偏见”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2003年起,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大胆改革,将原来的发行部改制为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主要进行了三项改革:一是授权制度,即发行部由附属部门向市场主体转变,集团授予公司独立的人财物支配权,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集团对公司实行宏观绩效与目标考核,微观经营决策权全部由公司决定,这就明确了集团与公司之间的权责关系;发行公司总经理对社长负总责,具有独立的用人权和财物支配权,这样就可以放活思路,放开手脚,大胆改革。二是聘任制度,即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公司内实行全员聘任制,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对员工进行重新洗牌,彻底打破身份差别,实行同工同酬。三是激励制度,即分配模式由平均主义向按劳分配转变,以奖励先进、多劳多得、末位淘汰的制度对员工进行动态管理,确保团队战斗力。报业发行公司化改制带来了两个巨大变化:一是发行公司领导层观念的变化,对发行部门的定位也由过去的后勤部门转变为前沿部门、由耗利部门转变为创利部门。公司成立4年来,在集团发行费率不断降低、员工收入不断提高、办公硬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公司自筹资金,自找项目,经营业绩不断升高,自主创利能力不断增强,彻底扭转了“等靠要”式的发行经营,开创了“自主造血”式发行的新路径。
二、高层次团队
当代报刊发行的竞争已不是某一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发行价值链的竞争;已经不是某几个发行精英之间的血拼,而整个发行团队之间的综合实力的较量。国内正规的报刊发行专业教育尚未起步,报刊发行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为打
造一流的发行团队,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落实了四项措施:一是不断引进专业人才,使发行公司的管理日趋规范化、专业化,使刊发行的流程得以优化,管理效率得到提高,新的发行管理理念得以实现。二是挖掘内部潜力,把技术人员放到生产的第一线,参与到公司管理中去,技术与业务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重视发行人才的学历背景,要求管理层必须有大专以上学历,基层发行员必须有初中以上学历,公司通过考核辞退了数十名学历比较低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发行员队伍,改变过去以外来工为主的做法,主要聘用本地户籍员工,并适当提升进入门槛,实现了由“丐帮式”发行队伍向发行“正规军”的转变。四是为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待遇,公司管理层的待遇与同级编辑记者基本相当;基层发行员平均月收入达1600多元,优秀发行员达到3000元(不包括订报收入),在全国报刊发行界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发行公司还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为所有管理人员配备手机并享受套餐话费;公司投入100多万元,为所有发行员配备了自行车和工作服,大大提升了发行队伍的品牌形象。
三、数字化技术
传统发行观念认为报刊发行是体力活,报刊发行挣的是血汗钱。但实际上,现代发行业是一个更需要智慧、需要科学技术介入的行业,利用当代先进的计算机对传统的报刊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提升已经当务之急。为了落实数字化管理理念,温州报业发行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购置了电脑设备,公司管理人员人手一台电脑;购置了北大方正报刊发行管理系统,使发行业务实现数字化管理;配备网络硬件建设,内部发行网服务器达到11台,为全部发行站点的信息互联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硬件设施齐全,发行站无论是地处偏远的高山、海岛,还是坐落在繁华闹市,都可以做到信息无障碍对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良好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温州报业发行公司在管理和业务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突破:
一是逐步在30多个发行站全部安装监视器探头,这样公司领导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站的工作状态,大大改进了管理监督的效率。
二是利用内部局域网和OA系统,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包括公司新闻、内部文件、管理制度、业务进展、财务管理和上下沟通全部实现数字化。在局域网上,只要点击鼠标,便能对温州全市发行站工作情况一目了然,包括当天报纸的增减、报纸进站出站的时间、运输车辆的线路安排和运输时间、报纸出PS版和印刷的时间、投诉的处理、报款回笼、征订进度、站务管理等,报纸发行管理效益有了质的飞跃。
三是利用报社的发行网站开发出电子订报卡。该技术是基于目前宽带普及、短信人人会用的现状,采取让订户通过网络自行录入或发送手机短信录入的方式进行报纸订阅。较之传统订报卡需要订户将户名、地址等资料填写在卡片上,再将其送至各发行站进行数据录入的陈旧方式,新型订报卡的便捷操作既可以为订户提供方便,又可以减轻发行中心的录入压力,并且有效提升发行的网络附加值。
四是建立呼叫中心,充分利用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的多项集成功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话系统中,并与数据库连为一体的完整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完成传统人工电话所无法进行的多种增值服务。同时,呼叫中心与发行公司的管理、服务、调度、生产等结为一体,可以把从用户那里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尤其是数据库信息)全部储存在庞大的数据仓库中,供领导者作分析和决策之用。此外,利用呼叫中心这一完善的网络体系,还能开拓附加产业的发展,如机票代购、市场调查等业务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开放化运营
传统的报刊发行是“为发行而发行”的封闭式经营理念,但在市场越来越开放、报刊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这种思路只能越走越窄,最终必然是死胡同。现今的报刊发行要求我们走出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思维模式,摆脱单一报刊发行业务局限,合理开展多种经营,以产业化的、开放的、“大发行”的经营思路开创报刊的“蓝海市场”,进而实现发行由耗利部门向创利部门的转型。从2007年开始,为改变基层发行站的破旧面孔,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投入巨资,陆续将全市30多个发行站、发行分站的门面进行全新的包装设计装修,统一塑造品牌新形象。依托这些面貌全新的终端站点,发行公司开展全方位的经营活动,挖掘发行渠道的经济价值。
一是发展DM广告业务。传统的报纸广告主要是大版面的工商广告,它是一种面向所有读者的大众传播模式;但有的广告主希望做面对特定区域读者的“精确广告”,DM广告恰好满足了这种分众传播的需求。国外报业发展实践证明,由
二是代理分类广告业务。分类广告具有规格短小、价格低廉、信息丰富、行业细分等特点,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甚至普通消费者的信息需求,虽然每笔广告额少,但它“面向每一个普通的人,满足每一个人的立体生活需要”,是典型的广告“长尾市场”。温州各报的分类广告非常火爆,《温州都市报》单日分类广告可达7个版面,年分类广告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但传统的广告代理站点少,客户到报社广告部办理时还要排队等候,不够便利,发行公司借助呼叫中心和发行站点遍布温州各个角落的优势,代理各报分类广告业务,并采取“只要客户一个电话打到呼叫中心,发行员便上门取回分类广告的内容”,次日就可马上见报,发行公司从中获取10%左右的代理费,又增加了不少收入。
三是进军旧报回收业务。旧报回收既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又可以辅助订户数据库的建立,还可赚取适当的利润。温州报业发行公司自2007年起开始大规模介入旧报回收,目前月回收量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
四是挺进票务递送业务。温州商人遍布全国,温州机场客流量已超过300万人次,机票市场潜力巨大。温州报业发行公司发行网点覆盖全市城乡,具备开展机票配送的网络优势。并且,机票配送服务的是高端消费群体,这就为“三高”读者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数据来源。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从2007年起开始积极谋划机票配送业务,力图在高端消费者市场抢占先机。
五、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强调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管理理念。它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细节创造价值,细节决定成败。在报业利润不断摊薄、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发行精细化管理尤为迫切。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开展精细化发行管理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倡导节约型发行理念。一方面在日常开支上精打细算,严格控制非必需花费,采取适度从紧的支出政策。如发行公司规定领导到基层检查或督导工作时就餐费自理,发行站人员到总公司办事的,由公司办公室统一安排在集团餐厅就餐。另一方面,从细节入手改进经营模式,减少习惯性浪费,发行公司对发行中的运输路线进行重新设计,淘汰了6辆耗油大、维修费用高的“老牛车”,大大降低了发行运输费用。
第二,引入精细化管理软件。发行公司站点分布广泛,每年要消耗大量办公用品。为加强对办公用品的科学管理,公司专门引进一套仓库管理软件系统。该软件具有强大的库存分析功能,能够随时掌握当前办公用品的库存情况和各发行站材料的消耗量,并有直观的图表显示。此外,软件还能跟踪材料品质并提出有效的办公用品采购计划。利用这套软件的智能控制功能,发行公司减少了库存积压,降低了库存资金占有,节约了发行成本。
第三,践行日志式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工作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不断提升。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在发行局域网上开辟《站长日志》,要求公司所有管理人员和各发行站站长每天(双休日除外)必须亲自撰写“网络日志”,总结当天工作,并及时在网上发布。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八大科室负责人,及时在网上给予“回复”,纠正《日志》中涉及工作无关的事项以及错别字等等,使《站长日志》渐渐规范成熟。网络日志纳入工作考评范围,每月进行一次打分,并分“优、良、中、下”四个档次评比,并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网络日志,公司每天便知晓各站都在做什么工作、有什么工作思路、公司出台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得怎样、征订工作存在什么题等详细情况。网络日志不仅加强了上下左右的密切联系,加快了解决问题处
理事务的速度,锻炼了行管人员语言表达和工作总结的能力,而且积累了大量难以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是国内报刊发行界落实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大创新。
第四,延伸管理末梢。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到末梢,从业务流程的源头开始处理,一直到流程结束,报刊发行的网络末梢即报刊零售终端,不少报社为减少管理费用,对零售人员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导致零售发行人员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为突破发行末梢困境,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将原来的游动报贩改造成专职零售员,街头零售发行从散兵游勇转变为发行正规军;与公交集团合作在市内设置117个公交便民兑币售报点,使公交站成为零售品牌终端。由于管理措施得力,温州日报业集团报刊日零售量超过10万份,有力地支撑了分类广告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报刊发行创新的“温州模式”概括为:体制激发活力,团队保障执行,技术提高效率,开放搞活经营,精细创造价值。这种模式也暗合了人们常说的“温州人精神”,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的自主精神和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秉承温州人精神,在活力温州创造了发行奇迹:《温州都市报》的日发行量由创办之初的5万份,到2006年达到31万份,成为当地零售量最大、自费订阅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平面媒体。伴随着发行量的攀升,《温州都市报》广告收入快速增长,2001年为0.47亿元,2005年为1.48亿元,2006年突破1.5亿元,在国内地市报中处于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鲍剑胜.报刊发行的公司化运作探析.中国记者.2005(1)
[2]鲍剑胜.报纸零售与分类广告经营的互动关系.新闻实践.2004(6)
[3]黄建敏.自办发行实行“制度管人”探析.新闻实践.2004(2)
[4]冯向荣.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网络信息化之路.中国记者.2006(9)(作者为武汉工业学院传媒发行研究中心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研究生,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我国报刊社发行管理及其信息系统开发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2007q034)联系方式:027-67166509;***
地址:武汉市常青花园武汉工业学院报刊发行研究所 吴锋收,邮编430023
博客:http://wufenghao.blogms.com/
第四篇: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做大做强城市,培育赶超发展的助推器
——区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更好地实施城市建设赶超型发展战略,推动我区城市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探索出一条大步追赶周边、迅速摆脱落后的具有临川特色的赶超型发展之路,加快富民兴区进程,现将我区如何做
大做强城市汇报如下:
一、临川区近年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临川区结合本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先后提出了以“一招三化”、“1386”、“12316”、“六项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盘活城市资产,广辟融资渠道,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为目标,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为突破口,使城市各项建设稳步推进。上顿渡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2002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5.11平方公里,人口达11.23万,绿化覆盖率达27.8,道路面积35.1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33.54。经过努力,目前我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上了新台阶。我区聘请深圳城规院编制了临川区分区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制定了实施战略和措施,为城市各项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新突破。通过多方融资,启动建设了河滨大道、罗家巷、宾馆路、中医院路、临川新城两条主干道,五条支干道等道路建设,对建设西路进行了改造,并配套建设了给水、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雨水和污水管网工程,拉开了中心城区的框架,使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展,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公用事业有了新发展。启动建设了临川区3万立方米/日给水工程,一期水源工程、二期净水厂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设备调试,今年5月底将建成供水,能够满足市民正常生活需求,有效地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4、住宅小区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开发建设了玉茗花苑安居工程、临川新城、盛世文昌、龙津购物广场等一批高档精品住宅小区,使临川区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为社区建设及管理提供了保障。
5、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有新进展。新剪子口、临川大道、玉茗路进行了绿化改造,新建了河滨广场、河滨景观工程、文化广场等绿地,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亮化了城区。
二、存在不足
尽管如此,我区在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城市建设纵深发展不足,城市功能薄弱,现代化设施水平较低;
二是城市建设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精品;
三是市容市貌不整洁,以街为市、占道经营较严重;
四是绿化、美化、亮化档次不高,景点亮化不突出;
五是城市管理效能不高,规划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到位,乱搭乱建,违章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是广大市民反映的热点和焦点,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投融资渠道单一,导至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临川的城市发展,所以尽快做大做强城市,培育抚州赶超发展的助动器是我区当前和今后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三、十一五城建工作目标
按照“一河两岸三线四区“的构想,抓好上顿渡宜黄河两岸的规划建设,搞好上顿渡旧城改造二期工程、河西开发工程、重点抓好抚八线、抚临大道、临崇线的规划;分步推进上顿渡旧城区、行政新区(文化教育)、商业物流区和居民住宅区的建设,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建成后面积增加到1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绿化覆盖率达32,道路面积45万平方米,把临川建成全省闻名的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
四、我区做大做强城市的措施和办法
为了做大做强城市,我们区坚持以打造精品的标准建设城市,从优化环境的高度管理城市,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经营城市,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挥城市规划在经营城市中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城市规划坚持市场经济观念,把城市作为一种资源,把城建作为一种产业,科学谋划,整体运作。从我区实际出发,利用规划引导、调控和促进城区健康发展;运用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城市功能,拉大城市框架;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品位提高,最大限度地提升规划区域的城市资源价值,从而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围绕争创全省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的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市场运作、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对接抚州城区,
第五篇: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人民日报记者在广东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探讨
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2013-4-28 6:00:38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28日 05 版)对话人:
人民日报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蒋述卓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
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院长张仁寿
成功之路
规划政策引领,集聚发展筑基,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改革保障
记者: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请各位专家谈一下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亮点。
张仁寿: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从大的方面讲有4点: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等;二是着力打造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四是落实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保障。
蒋述卓: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例如,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将所属的出版社、企
业和杂志社全部划转省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主办,并下放部分行政许可权;全省广电系统实现机构分设、管办分离。200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广州、深圳、惠州、肇庆、陆丰等市县成立专门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其余一些市县也在积极筹备成立相关机构。
向晓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创新性。广东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领域,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制作等发展势头强劲,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二是融合性。新兴文化产业同传统文化产业融为一体,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集聚性。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会展交易平台,文化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四是引领性。努力发挥文化产业对文化消费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升级之困
长远规划不够,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市场发育不全
记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对此,应增强忧患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
蒋述卓:是的。随着形势的变化与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文化产业园区一直不能固定下来,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文化企业税负较重。一些职能部门认为文化产业是非常赚钱的行业,对文化企业的税收过高。三是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这方面的问题广东注意到了,并且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给好剧本支持40万元,但这还远远不够。
向晓梅:当前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完全适应”:一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产品种类、内容和生产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二是文化企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还不够,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完全适应;三是文化产业经营单
位规模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多,缺乏“走出去”的雄厚实力,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不完全适应。
张仁寿: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广东文化产业,可以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家底不清。广东文化企业名录库调查虽已完成,但调查方式还比较落后。二是缺乏绩效评估。广东从2009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亿元,现在已将近10亿元,但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现在还没有科学评估。三是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很合理。应充分调研、核查,构建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尽管成立了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但相对缺乏好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作支撑。
应对之策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法规政策,深化区域合作,培养高端人才
记者:各位专家刚才提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仅广东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大家有哪些好的对策和建议?
蒋述卓: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大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文化产业规划与现实之间应更紧密结合。例如,应制定长期性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使入驻企业能安心发展、做大做强,从而使园区提高层次,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文化企业起步阶段,应通过不征税或少征税来扶持其发展。三是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持力度。重视文化创意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对音乐人才、动漫制作人才等文化创意人才的资助力度。
向晓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应在推动创新、扶持新生业态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带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广东来说,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加强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进广东与香港的合作和错位发展,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深港创意产业带”,推动广深佛创意产品制造业升级换代;建立促进文化人才流动及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张仁寿:两位的建议都很好。除了这些,我认为还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首先,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研究。应通过加强研究,了解全国及本地区文化产品生产、制造、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发展状况。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地方对文化产业进行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这不利于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应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文化管理体制的研究,进一步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再次,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处于缺失状态,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尽快出台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法律法规。最后,加强文化产品传播方式研究。目前,我国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大都停留在传统传播方式基础上,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为此,应进一步培养国际视野,加大研究力度,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创新我国文化产品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