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振兴 “浙里”先行 浙江日报
乡村振兴 “浙里”先行 浙江日报
乡村振兴 “浙里”先行
从“1707”到“0”,温州提前攻下全省四分之一“消薄”任务
从“1707”到“0”,温州提前攻下全省四分之一“消薄”任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恰似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理想家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春天里,草长莺飞,最是好风景——蓝天白云下,阡陌碧野,汩汩溪水延绵村里;乡间小路、庭前屋后干净整洁;路边花坛爬满了青苔,茶花、三角梅随风摇曳……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画面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浙南之滨、瓯江之畔铺展开来。
就在不久前,17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钳制着数百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遐想;短短时间内,从“1707”到“0”,温州提前攻下了占全省四分之一的“消薄”任务。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一股蓬勃奋发的生机和活力,正在广袤的瓯越乡间勃发——
党建引领、抱团取暖、村村摆擂比拼,全市围绕增强村干部战斗力“金十条”、驻村干部真爱严管“双十条”和不适任村干部退出办法,不断掀起基层干事创业热潮。
领导挂牌、项目领办、周研月督季考,全市今年以县为单位举办了6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新增村级集体发展项目904个,覆盖1738个村,总投资额95.8亿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9亿元。
政策下乡,村企结对,数万乡贤归故里,全市248家企业、67家社会组织相继结对村庄帮扶发展,一批强村公司涌现,“大数据+”布网助阵,为发展“增肌造血”……
看乡村振兴,“浙里”先行;望瓯越大地,动能澎湃!
A
谋在深处
凝心聚力图振兴
温州有5404个行政村,其中集体经济薄弱村1707个,大约每三个村便有一个特别需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消薄”任务占全省总量四分之一。
农稳安天下,而村不强则民不富。如何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考验温州基层发展的关键问题。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机遇。温州市委研究出台《关于坚决打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工作责任与干部考核、提拔使用捆绑。市县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领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创新开发“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特别是对17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集中攻坚,全面吹响温州“消薄”号角。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在温州北部,永嘉县岩坦镇岩门下村曾经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如今,一个集度假、观光、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区呼之欲出,成为温州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的一个生动注解。这个转变,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基层组织凝心聚力图振兴!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员带头,真抓善抓,巧干实干,就能事半功倍。在瓯海区新桥街道,新桥村抓实“五议两公开”制度、推进驻村干部抓党建制度、开展“清廉村居”建设,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打出“阳光村务”组合拳,累计清缴拖欠租金407.6万元,有效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洞头区东屏街道,金岙村在村党支部调研谋划和引领下,以“古村石韵·写意金岙”为主题,全力发展旅游经济,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7.5万元,同比增长436.3%。乐清市白石街道下马岭村则发动党员带头招引项目,打造“仙源”乡村旅游品牌,成功壮大村集体经济。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一幅乡村发展画卷的背后,都有一组挥洒汗水的群像:全市各地纷纷建立“消薄增收”责任制,挂上“周研月督季考”作战图,全力推进“联村包村蹲村强村”活动,搭建乡村比拼大擂台,对干得好的给予奖励,给后进者施加压力,有效掀起了乡村振兴干事创业热潮。
B
抓在要处
小村兴业有大计
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经温州全市人民的巧手,正在编织成美丽幸福的家园。今日之温州,乡村建设新曲正酣——
推进乡村振兴,已不是简单的“多予”和“少取”可以解决。“消薄”只是及格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我“造血”能力,实现村级集体自主经营、稳定收益。
温州将大量优势资源整合集中,投向“消薄增收”主战场。通过整合同类型的资源和优势,抱团确立发展项目,尽可能地放大资金、资产、资源的效用,确保每个项目都能产生持续的经营性收入。全市深入实施“两新”组织“帮扶八法”,将资源、资金、信息等导流入村,企业与社会组织结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助其谋划实施村级发展项目;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创业能人、乡贤志士回报家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小村兴业各显高招——鹿城区藤桥镇渡头村强村发展尝试BOT,洞头区元觉街道花岗村扮靓石屋彰显海岛风情,文成县周壤镇岭南村“点土成金”富乡邻,泰顺县包垟乡林岙村一株中草药激活村集体经济……
梦想无疆,凿路前行。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底子薄、力量弱,立项如果没有政策上的扶持,也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温州给出了一揽子政策,让薄弱村优先享受红利——市财政在原有专项资金基础上,每年增加2000万元奖补资金;同时,引导各级涉农金融机构设立专项信贷资金,对村级集体经营或参股的项目优先资助;各地还引导村集体通过提供保水渔业、水域养护、林业巡养等劳务服务获得政府补偿。
乡村发展因时而变、因时而新。眼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创业者大量涌现……这些新“农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最近,就在文成县二源镇湖底村,“邱老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全新农业综合体项目已现雏形,村党支部书记邱茂聪对此满心期待。去年初,党员带头流转了200亩土地,跟着发展农业综合体。村里拥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15%的股份,去年拿到了5万元的股息。效益出来了,村民主动要求一起干,完成土地流转600亩。邱茂聪说,今年村里预计可以再流转300亩土地,基地总规模可达900亩,发展空间和竞争力更强了。
新“农人”传承经验、创新思维,在乡下落地生花。在永嘉鹤盛镇西炉村,90后大学生周珊珊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她的爷爷和爸爸都曾任西炉村党支部书记,从小在饭桌上,听到谈论最多的便是村里的大事小事。如今,她的新思路是,在父辈的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开拓发展路子,做“乡村旅游+”和电商平台。目前,村集体年收入已达38万元,人均收入达12160元。
C
干在实处
乡土澎湃新动能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就在年初,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时指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而就在上个月,温州乡村振兴实施路线图——温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18~2022)》正式出台。这是温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春拂瓯江,气象万千。新时代乡村振兴,呼唤新作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万工程”,温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核心,组织实施“六千六万”行动,并深化农业农村十大领域改革。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要立足各地发展不平衡这个现实。温州将目光锁定深化农村改革,激发温州人血脉中的改革基因,激发乡土澎湃活跃因子,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温州把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主抓手。”温州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这是推动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的破题之举、出彩一招。
今年,温州将抓好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196个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围绕“高标准打造100条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带”这一目标,鼓励先行先试和典型引路,选择若干不同类型的地方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先行建设10条,确保今年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再谋划一批。
值得关注的是,在实施“六千六万”行动中,温州挂出了清晰的作战图。增收:千村经济“消薄”防滑,万元农民收入新增;产业:千亿社会资本下乡进村,万家农业经营主体提质。
广袤乡野,蓝图绘就——
未来5年,温州在确保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10万元以上且年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的基础上,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总和比2016年翻一番。从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等方面入手,力争5年时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万元。
未来5年,全市吸引10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投向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休闲旅游品质工程和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工程。
听,大地律动是春声;看,乡村振兴正当时——挖机挥舞臂膀,工程车来回穿梭,永嘉48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集中开工,泰顺117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紧扣高质量标准全面摆擂……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伴随着又一年春天的脚步,温州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姿态,托起乡村美好生活。
(本版图片由永嘉县委宣传部提供)评分12345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900号
第二篇:乡村振兴,辣椒先行
乡村振兴,辣椒先行
2020年作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年,对于未出列县区是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住房、饮水、教育、医疗,强力补短的最后一年。播州区乌江镇作为已出列地区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强化巩固脱贫成效,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要致富,先修路”,乌江镇已全面实现组组通公路,户户通道路,全镇x个产业示范基地已完成所有机耕道路建设,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辣椒作为播州区大力发展产业,政府对种植辣椒的精准扶贫户给与400元/亩,非贫困户200元/亩的政策补助,充分调动群众在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培训,强化农业生产技术。播州区乌江镇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以固定讲习、流动宣讲的模式,对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讲解辣椒种植、管理技术,规范辣椒种植程序,实现标准化生产,力争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产业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勤劳苦干。春雨过后,正是辣椒地膜覆盖的最佳时机,近期由于雨水频繁,对辣椒地进行覆膜能够起到保湿增温,提高辣椒苗的成活率,还可以减少杂草和病虫侵害,促进辣椒苗的生长发育。乌江镇坪塘村的辣椒种植大户王世强等人,为了辣椒有个好收成天还不亮就带着媳妇儿子到山头上,对辣椒地进行翻犁与覆膜。经各位农户辛勤的劳动,坪塘村大水井辣椒种植示范点俨然形成了由薄膜覆盖的白色画卷。
产业发展离不开农业市场的蓬勃发展。进入新时代,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已经从过去的“为吃而生产”转变到“为卖而生产”。播州区作为“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中国辣椒之都”、“全国辣椒标准化示范县”,拥有老干妈、新佳裕等辣椒加工企业做引领作用,辣椒种植不仅销路有保障,而且价格不菲。2019年未经加工的新鲜辣椒能够卖到每公斤24元,乌江镇2020年计划种植辣椒2000亩,预计产量500000公斤,产值1200万元以上,将惠及贫困户xx户xx人。
第三篇:乡村振兴精神先行
解放思想,乡村振兴立论
感谢主席,我方观点认为,乡村振兴必须精神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首先,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97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系列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其次,理念的引领是必须的。实现乡村振兴,要切实从广大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要出发,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入手。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差异性,迫切需要理念的创新,精神先行。例如,一些地区、部门、单位由于思想不够解放,在具体工作上简单的照抄照搬,复制城市乃至外来的设计理念显然无法与乡村既有的村容村貌以及实际的日常生活相匹配,这不仅无法产生一种理想状态中的“美丽”效果,也无益于村民的日常生活。适得其反,致使村民哀声怨道。
再次,乡村振兴是由主体地位所决定的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只有先提高农民素质,点亮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积极投身于建设美丽乡村中去,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良性循环。忽视了农民主体地位,是要犯错误的、是要走弯路的。不少地方,舍弃了维系乡村凝聚力的传统文化,造成人心涣散,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下降,各种丑陋黑恶势力沉渣泛起,犯罪率明显上升,更谈不上经济发展。缺乏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等、靠、要”的严重思想现实,甚至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致使经济社会停滞不前。不解放思想、不能精神先行,何谈乡村振兴。
第四篇:焕发文明气象 滋养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
焕发文明气象 滋养乡村振兴 浙江日
报
焕发文明气象 滋养乡村振兴 ——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陆遥 通讯员 梁贵
春到江南。行走在浙江乡野,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村文化礼堂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盆景到风景……已成为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把文明乡风播进了农民心田。
自2013年起,浙江打造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一座座文化礼堂在浙江广袤的田野上悄然生长,让人们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连续6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将新增农村文化礼堂3000个。
穿梭于青山绿水之间,行走在白墙黑瓦之下,浙江农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根”就深扎在这一片精神文化的家园中。
由内而外,改变了乡村的“颜值”
恰如一阵春风吹遍,白墙黛瓦、绿树掩映的农村文化礼堂在浙江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绘成一幅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丽图景。
一座百年建筑、一家收藏了侨乡居民旧时家什的博览馆、一片画有淡雅粉墨画的外墙……走进温州市鹿城区七都街道樟里村,以文化礼堂为核心,形成了一派清新淡雅的江南水乡风光。
“樟发有香、传承历史铸成文化新地标,里仁为美、不忘乡愁筑就精神好家园”。眼前的古建筑至今已有129年历史。2015年,樟里村以此为基础建成文化礼堂后,这里已成为樟里村的“文化地标”和侨乡村民的“精神家园”,还吸引了30多家文创企业入驻。
“文化礼堂的活动可多了!大家每周都会过来转转。”村民们说,如今,樟里文化礼堂特设了讲习所、樟里词场、樟里书吧、樟里会客厅、百姓大舞台等功能性场所,樟里纪念馆还原了旧时村民的起居生活场景,成为返乡华侨体味乡愁的必到之地。樟里文化礼堂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入驻管理,将七都街道的6家文化礼堂划入共享圈,推动了“多堂合一,一堂多用”。
除了樟里村的这种改建模式,浙江建设文化礼堂还有新建、扩建等多种形式。各地因地制宜,建出特色,推动各种资源向文化礼堂集聚。(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北望青山如屏,南领瓯江入梦。括苍龙脉环抱处,瓯江玉带舞升平……走在永嘉县瓯北街道珠岙村的乡间小路上,满眼都是秀丽的自然风光,村落依山而建、村容干净整洁,美丽乡村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珠岙村文化礼堂前,当地村民跳起了排舞。
让大家难以想象的是,这幢仿古建筑的文化礼堂,过去曾是一片又脏又臭的垃圾场。珠岙村投入200多万元,于2015年建成了这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场所。
珠岙村有着“温州童装第一村”的美誉,村里有童装企业220余家。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如今,珠岙文化礼堂集文娱设施为一体,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成了村民欢聚的首选场所。
2013年,我省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创新性地在全省部署建设集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916个,这些文化礼堂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逐步改变着乡村的“颜值”,丰盈着村民的生活和心灵。
润物无声,从“要我来”到“我要来”
近年来,一个新的文化现象正在浙江大地悄然蔓延:逢年过节,农村百姓最爱看的是自己村里由乡里乡亲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
今年春节期间,在全省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村民们用5000多场“村晚”迎来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一个个充满年味、农味、文化味的节目,记录着浙江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描绘着开拓与创新的发展蓝图。
台上的“主力”,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演员。如今,每逢文艺演出,许多村都能拿出一台完整的节目,舞蹈、独唱、小品、戏剧、腰鼓……从过去政府花大精力“送文化”,到现在农民自主“秀文化”,文化礼堂功不可没。
浙江文化礼堂融进浓浓的乡土内容。一支支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培养农村文化能人,让他们真正成为基层和农村文化的耕耘者。
“在文化礼堂,通过培训提升,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村风好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一位村支书说。如今,浙江农村传诵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多写一个字,少打一张牌;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一场演出,少一场纠纷。
文化礼堂建得好,更要用得好。为此,各地拿出“看家本领”,吸引老百姓主动走进文化礼堂,通过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文化浸润,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永康市推出“乡村小康学堂”,在全市开设书法培训班,以书法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引发各村村民踊跃报名;岱山县推行“群众点单”式服务,通过管理员和网络两种点单方式,让海岛群众在家门口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遂昌县推出广场舞沙龙送到乡和文化走亲等活动,激发百姓“亮相于舞台”的热情,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开化县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打造“老年茶馆”、“放学馆”和“手工作坊”,让大家在文化礼堂找到精神归宿……从“要我来”到“我要来”,村民不断增强对文化礼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效果怎么样?老百姓的口碑便是最好的答案。
日前,省委党校舆情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在线舆情中心,联合发布2017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全国影响力及口碑指数白皮书,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建成7916个文化礼堂,总面积相当于一个西湖;近八成浙江网民点赞我省文化礼堂的建设发展情况;在全国主要省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项目热度对比中,浙江热度值为96.82%,位居第一。
乡村文化,在此传承赓续
农村文化礼堂传承文化,留住乡愁,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为美丽新农村增添了光彩、凝聚了力量,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文化礼堂——我们的家”。
在这个“家”里,散落乡间的民间技艺、民风民俗、传统曲艺得以传承、发扬,敲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锣鼓。
诸暨市东和乡十里坪村文化礼堂依托老祠堂改造而成,黑瓦木檐,碎石铺地,古色古香。在这里看一出戏,犹如回到了老时光。“在这个古老的戏台表演我们传统的‘西路乱弹’,意境非凡。”“西路乱弹”省级传承人蒋桂凤说。
留得住历史,才能望见乡愁。海盐县通元镇育才村文化礼堂特设“圆木文化”特色展厅,以育才村民生活中常见的江南水乡圆木器具为主展品,萃集圆木器具二十多种;台州市黄岩区新界村文化礼堂开出“渡船纪念馆”,重现渡船场景,讲述村内一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渡口的故事。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原乡。千百年来,不少乡村之所以能保持古色古韵、乡风淳朴,就是得益于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滋养与浸润。
通过“文化礼堂+非遗传承”,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重点挖掘每个村固有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十七房村文化礼堂将十七房郑氏历史积淀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湾塘村和沿山村则分别围绕“渔乐文体”和“百果飘香”,突出村落文化底蕴;觉渡村的“觉渡老龙”和余严村的“泥艋船”等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而随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进驻,瓯剧、温州鼓词、温州莲花、永嘉乱弹、瑞安高腔、平阳和剧纷纷走进温州各地的文化礼堂。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厚植乡土文化,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
下一步,我省将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风清气正的文明乡村。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继续迈出踏实而又稳健的脚步。就让这些璀璨如星的农村文化礼堂播撒下精神文明的种子,将蓬勃的文化生机注入人民的美好生活。
第五篇:农旅融合,带动瑞安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
农旅融合,带动瑞安乡村振兴 浙江
日报
夏盈瑜 姜路遥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金灿灿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宛如一幅油画,美不胜收。随着“油菜花热”,瑞安市围绕“花海经济”做足文章,实现了花旅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油菜花竞相绽放
乡村遍地“黄金”
上周末,家住莘塍街道的薛女士同家人来到桐浦村赏油菜花,随后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张灿烂如画的油菜花照片。“三月正值出游踏春的好时节,跟家人一起赏赏油菜花,吃吃农家乐,乐趣无穷。”薛女士说。
据瑞安农业局农业站站长郑晓微介绍,今年该市油菜花种植面积共2万多亩,比去年略有增长,主要集中在桐浦、陶山、马屿以及曹村,其中桐浦镇的桐浦村和马屿镇的天井垟拥有连片油菜花。
“今年整个桐浦镇的油菜花种植面积有近5000亩,比去年增长了25%。”桐浦镇农办相关负责人林志挺说。除了桐浦,马屿的油菜花也悄然绽放。马屿镇相关负责人庞子千表示,今年该镇油菜花种植面积3000多亩,比去年略有增长。连片的油菜花集中于马屿天井垟创意农业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近1000亩。
去年,马屿镇在天井垟打造了创意油菜花《小马过河》,将本地文化融合入创意农业。据介绍,创意油菜花面积近30亩,由黄色、淡黄色、紫色、白色和绿色五种颜色构成,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庞子千介绍,这是创意农业的发展新方向,有效推进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的有机融合。
“花海”带动乡村旅游
补助提高农民积极性
油菜花长势喜人,“油菜花海”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小觑。“最近每逢周末,桐浦村就迎来1万多的游客量,并带动周边的农家乐、采摘游等乡村旅游。”桐浦村村委会主任杨小龙说,仅该村附近就有五六家农家乐,油菜花的“吸金”能力非凡。
3月20日,为期12天的桐浦油菜花节开幕。据悉,去年举办油菜花节期间,桐浦油菜花基地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可以预见,随着今年油菜花节的举行,桐浦村将迎来游客高峰期。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户种植油菜花补助增大,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郑晓微表示,在田园种植油菜花面积达500亩或在山上种植油菜花面积达150亩,每亩均能获得补助80元,去年全市共发放补助资金13余万元。油菜花由机械播种、收割的,还可获补助40元/亩。
提升旅游品质和体验
向全域旅游过渡转型
依托油菜花的自然禀赋,借势打造和提升休闲旅游产业,是瑞安市旅游近年来着手打造的重点。林志挺表示,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欣赏油菜花,桐浦村打造了观景台,以及长约三四公里的游步道等硬件设施。这大大提升了桐浦村旅游品质,以及游客的旅游体验。
据业内人士介绍,瑞安的“油菜花经济”已从过去单纯的“走马观花”,到不断更新软硬件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感。丰富旅游内容,实现花、旅深度融合,衍生产业链,令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凸显经济张力。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传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过渡,正在成为该市近年来着力推进的旅游发展目标。
瑞安市风景旅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近年来已经规划并形成了多个赏花休闲旅游品牌。除了油菜花,瑞安市还形成了郁金花、杜鹃花等“花经济”,逐渐形成一个一年四季有看点的 赏花旅游观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