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山前村简介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首先,欢迎梁书记一行到三山前村视察指导工作,下面,我把山城街道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按照我区“美丽乡村三年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要求,我们街道采取连片建设、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共建成省市区级美丽乡村23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46.9%。按照工作计划,今年我们正在推进王峪、花泉、南庄3个片区12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各位领导现在视察指导的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三山前村。
三山前村辖新生、五座窑、良山空、三山前等4个自然村,全村540户、1860人。村民以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2017年4月,三山前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总投资340余万元,建设村头牌坊、乡村记忆馆、五福广场等重要节点,提升村庄的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水平,打造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环境整洁优美、风气健康向上、文化生活丰富,宜居、宜业、宜游,具有浓郁鲁南风情的山居乡村。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既坚持颜值,又注重内涵,在充分保留乡村原貌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乡土文化,使美丽乡村凸显了乡村风情,留住了乡村记忆。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为民服务相结合。加快村级活动场所、村内道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充分利用村内废弃的寨墙、河道、蓄水池等老物件,变废为宝,打造休闲节点,建设了乡村记忆体验区。二是环境美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村内绿化上,选择有经济价值的油菜和国槐等进行美化,由贫困户管理,帮其脱贫;利用村内洼地,修建藕池,承包给村里的贫困户。美化了环境的同时,还帮助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积极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薄皮核桃和花椒产业,美化了村外荒山,使全体村民大幅增收。初步形成了春天赏花,夏天观荷,秋季摘果的局面,实现了环境美化与脱贫攻坚的完美结合。三是美丽与文化相结合。精心设计了涵盖24节气的村头牌坊,象征着村里一年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建设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果”为主题的五福广场,祝愿全体村民五福齐全,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集合乡村民俗文化,村民家庭陈设、老旧物件,结合家风、家训评选和四德工程建设,建设乡村记忆馆,让群众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美丽乡村建成后,我们将结合全域旅游、民宿体验、休闲采摘等概念,为村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第二篇:三坡村联村联户简介
邵寨镇三坡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情况简介
三坡村紧邻镇区北面,全村共15社525户1936人,有党员77名。15个社中有纯山区社1个,半山半塬社11个,塬区社3个。耕地面积4294亩,人均耕地2.2亩,现有果园420亩。该村由于地形南北狭长达6.5公里,农户居住分散,收入以外出务工、粮食种植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92元,大部分群众相对比较贫困。该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由县委政法委、县计生局和镇政府90名干部职工联系帮扶,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化组织,广泛宣传。为配合县上部门更好开展帮扶工作,镇上确定4名班子成员和15名干部分社包抓、联络;村上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及时反映村情户情,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组建了由社长组成的协调联络队,负责群众政策宣传和民意上报,为帮扶单位进村入户提供便利,为制定帮扶计划提供决策依据,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与党建项目化管理、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创新年”活动紧密结合,初步确定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村级阵地规范建设扫尾项目、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远程教育提升、五星党员创评和夺旗争星6个党建项目,并将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互支互促。县、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帮扶部门和镇、村采取上门入户、印发资料、座谈交流、以会代训等方式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召开党员、群众会12场次,农户座谈会6次,印发宣传资料400份,制作悬挂横幅8条、喷绘宣传标语50面,通过多渠道地宣传,营造了社会高度关注、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调研,明确重点。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按照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程序,经农户申请,通过对群众收入倒排,不符合条件农户剔除,初步确定贫困户154户,一榜公示后对群众反映有异议的47户作了剔除,二榜公示后对15户仍有异议的户再作了剔除,确定联系户92户,进行了三榜公示,经认真研究政策,对不符合帮扶贫困户界定标准的17户作了调整,进行了第四榜公示,最终确定联系户92户并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明确了工作的对象。同时,经过走访、调研、分析,找准了制约三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山地耕作条件差、单家独户的传统生产模式突出、“等靠要”守旧思想严重,明确了工作的主攻点。在调研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了活动阵地,建立了贫困户现状调查、产业和贫困分类、民情连心卡等台账,形成整村调研报告3份,干部整理到户帮扶计划100多篇,记写民情日记500多篇,夯实了“双联”工作的底子。
三是强化创新,增强实效。通过反复调研,镇、村提出三坡村“双联”工作要以“联村联户联产业,为民富民解民难”为载体,长远要围绕临近邵寨煤矿的独特优势,建成服务煤矿二、三产业园和以食宿为主的农家乐示范村。在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上要坚持“靠苹果、三产强化基础,靠劳务输转、林地开发脱贫致富,靠技能培训提升素质”的思路;抓好苹果产业、劳务输转、二三产业、林地开发(林地养殖和种植)4项重点产业,成立“双联”互助合作社,协调筹集10万元建立产业发展互助基金,“双联”互助合作社发展的稳定增收项目,以基金资金为主,贫困户以100-200元小额入股,年终分红。围绕贫困户相同的耕地、林地资源基础,采取土地流转、入股、代管等方式,壮大林果产业,帮带贫困户致富。成立苹果及林下种植产业合作社,对有能力、有技术的户,扶持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大户承包,发展规模经营,树立示范典型;对没有劳力,缺少技术的户,通过合作社代管,确保见效;对无劳不栽的户,可通过土地入股取得效益。在劳务产业发展上,镇村对现有富余劳动力进行统计,利用各种机会,根据技能分类,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发放技能证书,镇村通过联系建立劳务基地,进行订单输出,建立流动党员党小组,有组织进行劳务输转,创建劳务品牌,有效提高劳务收入。在二、三产业发展上,依托邵寨煤矿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服务业,着力开发名优小吃、农特产品,以村为单位成立运输队,在商贸流通,物流运输、汽修电气等方面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以解决贫困群众、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生产生活困难为宗旨,成立以镇村社干部、党员代表为骨干的便民代办服务队,发放爱心便民服务卡,为群众提供生活需求、子女上学、医疗救助、农事务作等便民服务,义务办理医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惠农政策等事项。镇村计划对困难、弱势、年老群众免费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提高困难群众的健康水平。广泛开展科技文化进村活动,传播和谐理念,弘扬社会风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年内,三坡村计划实施旧村庄改造、村部扩建、老庄基复垦、小城镇建设4项普惠性项目,抓好“双联”行动4项重点产业。近期,已拆除旧庄基21户,村部扩建已完成图纸设计,即将动工,老庄基复垦完成了摸底和宣传,动工修建二层商住楼13栋280间。围绕春耕生产,按照“进村抓产业、入户帮增收”的要求,帮扶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入户劳动、惠农信息宣传、致富技能培训5次,调处民事纠纷8起,为贫困学生送去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具100多件,为贫困户投放了价值21000元的地膜、化肥等农资,帮助种植地膜玉米、蔬菜850亩,参与落实果园精细化管理,完成了拉枝、刻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使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双联”行动带来的实惠。
第三篇:村简介
村简介
**村地处信宜市南面、离市区4公里、镇5公里,位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信宜四大主干线、两大高速出口和信宜火车站均在**村或附近。**村共有自然村18个(其中20户以上自然村17个),农户598户、总人口3146人,其中劳动力1675人,外出务工人员1018人,妇女1233人,残疾83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79人。全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4亩(其中有效耕地面积689亩),山地面积2572亩,林地面积1200亩。山地主要种植油茶、松树以及少量的荔枝、龙眼,耕地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木薯为主。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21元,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殖业为辅。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约1.5万元,以铺位、山场出租为主。
2016年,**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经核查,全村共有贫困户94户、260人。其中五保户27户、29人,低保户29户、80人(无劳力14户、19人,有劳力15户、61人),扶贫户38户、151人。有劳力的低保户和扶贫户53户、212人。去年五保户和无劳力低保户已全部落实政策兜底脱贫,余下的有劳力的低保户和扶贫户53户、212人为今明两年脱贫对象。在广东省农业发展银行的帮扶下,扎实推进脱贫
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兜底政策。2016年底,全村对符合条件的扶贫户全部纳入低保、“五保”供养;二是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贫困户子女按标准领取生活补助费,没有因贫辍学学生;60岁以上的贫困人员全部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27户泥改贫困户完成改造。三是加强主业种植。对全村种植户免费发放高产量水稻种子1800多斤,并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四是施行一户一策,进行产业帮扶脱贫。今年,全村共申报116个产业帮扶项目,涉及奖补金额40万多元。五是壮大集体经济。帮扶单位投入24万元在村委会办公楼顶建设2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增加村集体收益。2016年全村脱贫42户、49人,超额完成全年脱贫任务。
**村以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的为目标要求,推进村庄规划、房屋建造、道路修缮、卫生保洁、生活污水处理、治安管理等最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建设;18条自然村的主干道全部实现路灯安装;成立保洁队伍,对全村垃圾进行收集,建立起“日产日清”的可持续运作的长效机制;全村实现饮水安全。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投入16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村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全市村极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亮点,全面实现“一站式”窗口服务;配合市公安局构建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实现主干道出入口治安视频监控全覆盖;建成4个文化广场和1间农家书屋。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实现村村有水管员。四是全面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乱堆乱放、卫生死角等150余处;清理沟渠河道8.5公里;整建乱搭乱建、建章建筑7处,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60多处,拆除危旧房及废弃猪舍、牛栏等120多间;关闭禽畜养殖场13个,搬迁大型养猪场5个,发放奖补资金6万多元;整治污水排放1.2公里,整治畜禽污染20余处;全村已完成道路扩建3.5公里(由3米扩改为6米),并有约6公里的村道种植花卉,实现村道、庭院及房前屋后绿化美化。
第四篇:村情况简介
**村简介
**村位于**镇东部,距离***2公里,全村总住户数504户,总人口2161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以蔬菜大棚种植业为主,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7668元。**村党支部共有46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包装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村内道路整治等等工作,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2011年在村内开展了美化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0余盏,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方,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并且在2010年获得了“红旗村(街)”的称号,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第五篇:三十里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巉口镇三十里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巉口镇三十里铺村位于镇区以南4公里处,距安定区15公里,陇海铁路、31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515户2030人,总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15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
近年来,三十里铺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眼于新农村发展,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着眼于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农民增收新渠道,把三十里铺村建设成为“生产专业化、住宅小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典范示范村。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省市区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省、市、区、镇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将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2007年以来,村两委班子结合实际,围绕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新民居建设为突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关键”的思路,整合各类资金230万元,在三十里铺村大堡子社规划建设集住宅、养殖于一体的新农村示范户27户(其中原示范户20户,新建户7户),每户占地350平方米,其中住宅区164.5平方米,养殖区185.5平方米,户型设计科学,外型优美。同时投资33.6万元建设占地面积为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办公室8间,94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1间的集管理、培训、活动、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村级活动场所一处。通过探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新农村住宅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域设计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卫生所、车库和工具房等公共服务机构,在建好住宅的同时,不断完善了小区内道路、绿化、通信、电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人居、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住宅小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我镇乃至全区的新农村建设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