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课题结
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目前,教育科研越来越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学校和教师也对于教育科研充分无限期待,一些学校确实以“校兴科研”促成了“科研兴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别学校,教育科研流于形式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正在降低,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受到质疑。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管理盲点,学校教育科研虽然已经建章立制,已经制定学期教科研计划,但是这却形同虚设,目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同时教育科研与教师教学实际的脱结,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科研知识欠缺,科研理论素质不高,也严重制约着小学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关注。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本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本课题研究适应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需要,旨在探讨增强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教育科研管理实效性的运行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促进“科研兴校”战略深入实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原理
马斯洛指出,人的自我实现及价值取向是人个体最高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利于挖掘人的内部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取向。
2.“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孤立的部分功能的综合。系统是各要素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整体,不
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即从整体着眼,把具体事物放入系统的整体中来考虑,认识系统各要素的关系和作用,可以带动和促进部分的改善与优化,抓好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可行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带动和促进各项教育工作的提高与转变,从而有效发挥学校工作整体功能。
美国韦纳的“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指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对象,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状态,以实现控制者目的的行动过程。它研究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而控制则是根据信息的选择目的性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控制就是传递信息,并使之产生我们需要的变化过程。
上述理论观照下的此课题研究,则是基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之需求来激发教师研究热情,借助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进一步指导学校、教师全面科学对教育科研进行管理和实践。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学校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与评价实效性研究,应从学校发展整体观出发,注意发挥局部与整体优势,从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自主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与评价活动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及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主体地位及作用,从而在活动形成教科研基本能力。
3.目标激励原则
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调控和定向功能,让教师在目标管理下,有序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并利用激励理论充分调动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向管理要质量,以科研上水平”的设想。
4.研修一体化原则
它是指将教育科研活动及教师的业务培训纳入到一个整体来考虑,“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带教研”,通过科研、培训、进修三者有机结合,完成师资队伍的优化与建设。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制科研规划,确立管理目标和科研目标,明确管理和研究方向; 2.抓住科研过程的基本环节,以目标管理和组织管理为基础和保障,以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为重点和关键,注重科研条件和信息资料建设与管理,努力追求管理实效,探讨科研管理实效性内容、方法和途径,引导教师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真正实现以科研指导各学科的教学改革;
3.强化课题管理,重点放在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管理与检查指导; 4.加强科研知识培训,提高科研教师的科研素养。5.切合实际,突出特色,积极开展“校本科研”;
6.注重成果宣传推广及评价奖励,加快成果转化,发挥成果效应。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
五、具体操作与实施办法:
1.与教师座谈,了解他们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以及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
2.坚持教育科研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以科研指导各学科的教学改革,开展课堂教学中探究型教学的专题研究。开学初,指导教师制定出本学期的教科研专题,并且在平日的教学中多关注自己的专题,注意留存资料,期末指导教师写出个人关于科研工作的总结。
3.将科研知识培训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终:通过培训指导教师进一步理解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指导教师如何将平时的教学与教育科研相结合起来;通过培训促使
教师更加明白如何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如何扎实有效地搞好这次课题研究。
4.寓教育科研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教导处与教研组平时的听课评课、教师的教学比赛等多关注教师的研究专题,并予以指导,以此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5.认真组织课题研究,促使课题研究扎实、高效:(1)指导课题研究教师确定好课题名称,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填好立项申请书;(2)指导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写开题报告,组织好课题研究开题会。(3)指导实验教师按照课题实验方案认真操作,将课题研究寓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注意搜集、整理、留存资料。(4)指导课题研究教师做好课题结题准备。
6.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科研文章,进行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向区、市及全国级刊物投稿。
7.在研究中,研究人员要将反思调整贯穿始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落实检验方案,再在新的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新的研究加以解决。整个研究过程就是教学不断改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思渗透其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8.注重成果转化。一旦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后,要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在学校管理中加以运用,通过运用展示研究的成果,彰显研究的魅力,激发教职工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动力与愿望。
9.加大科研评价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科研奖励办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有机结合,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
六、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成果
(一)加强学习培训,教师科研能力普遍提高
教育科研是由坚定的科研意识,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的科研方法与执着的献身精神交融而成。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必将根据
科研的需要进行主动的学习,而且因为教育科研的需要而进行的学习,最有可能接触学科前沿的,先进的思想,这样就更能够达到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目的,使教师由“匠师”转变为“能师”,最终成为“人师”。
教学研究是一个历程。而不断学习是做好研究工作的根。学校借助五届“读书节”活动,开展读书益智活动,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以校本培训为抓手,营造学习氛围,全方位开展科研知识培训学习活动。1.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是引导教师自我发展,走向成功的有效手段。我们努力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教师都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种内驱力,主动地学,自觉地学,使学习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2.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校每学期初都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任务,结合《自我发展计划》,制定自己的科研学习计划。教师们根据学习要求选择学习资料,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学校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即读一本书、记一本笔记、参加一个专题、写一篇论文、上一节好课、写一篇好的教学案例,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广大干部教师,从教育教学需要出发,借助理论书籍、教学杂志、网络文化等,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教师们广泛涉猎,不断积累,形成了每学期不少于2万字的教科研笔记。科学、实用、指导性强是这些教师教科研笔记的特点。学校1名教师被区教育局评为“读书节优秀教师”。学校有多篇读书体会在国家级网站及市区报刊及评比中获奖。
3.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经过学习、理解、内化后才能外化为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学校保障教师不错过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保证足够的经费,安排学习的时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广大教师多学习、多创新。
4.分层培训,提高科研能力
学校采取分层培训、分层提高的策略,采取重点培养带动全体的思路,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教研组长是各个科研专题的负责人,又是课题研究的中间力量。学校从如何确立科研专题、撰写开题报告、结题报告、阶段小结、积累研究资料、调整研究行为等方面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按照教师的科研能力基础,将教师们分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三个层次,以不同层次教师的科研功底为基础,对教师们进行科研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中,让学校的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做“如何扎实教学基本功”、“如何撰写教案”等培训。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
5.营造氛围,呵护研究热情
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就能不断的进行教育反思,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补救的途径;不断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善于总结、提炼、推广;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突破旧有框架,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推动学校教学工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在本学年的市区级课题的开题会议上,我们将课题的开题论证和科研通识培训一齐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会议首先由教导处《个性化数学作业教学研究》课题组组长刘娟代表全部区级立项课题进行了本课题的开题陈述,接着孙其进主任针对自身多年从事教育科研的经验,向全体与会课题组人员详细对此次立项的区级课题进行了论证,从课题的选题、研究方法的确立、参考文献的搜集、课题成果形式、课题组的小组建设及人员分工等进行了充分论述,点出优点提出不足,讲话极具针对性。在孙主任的论证结束后,学校领导顾召平校长进行了讲话。讲话
中强调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并且向全处科研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二是找准方法,为科研深入研究选取有效途径;三是立足实际,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从乐趣中搞好科研;四是贵在坚持,相信自己能够在坚持中成长与提升。最后教科室孙玉亮主任围绕着此次开题论证活动开展的现实意义以及规范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专题讲座,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课题研究的基本模式、教师课题研究的追求定位、课题研究方案的规范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规范等内容。讲座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入讲解,又有结合课题方案及开题报告实际的针对性论证,使与会人员进一步深化了科研规范知识,提升了个人科研觉悟。此次会议的召开有效推动全处小学科研工作规范有序并且富有成效的开展,促进一全处小学教育的教研科研一体化、教育科研实效化。
(二)加强管理指导,科研氛围日渐浓厚
1.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研究质量
学校教科室充分发挥管理职能,认真组织开展好省市级课题的跟踪与指导。山东省创新实验课题《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在沂蒙名师孙其进主任的直接参与下,深入落实科技校本材料的开发、授课与反思修订工作,使校本课程更加完善,有效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加大对市级课题跟踪指导与管理。教科室经常深入各课题组了解课题进展情况,指导课题实验教师提高科研质量。本年度先后有两项市级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鉴定,成果得以展示推广,学校先后承办了两次市级现场会。在区教科室的帮助指导下,在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中我校教科室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科室,一个课题组被评为优秀课题组,一名教师被评为优秀课题实验教师。
2.科学规划,推进重大课题研究
学校根据区教体局整体工作部署,积极落实科研服务职能,努力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围绕着自能高效课堂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和校园文
化建设等学校热点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服务。围绕着自能高效课堂构建,加大了校级课题开发研究力度,积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加大典型扶持力度,引领课题实验教师专业成长。陈冰冰单元整体教学是其中的一项成果,参加了山东省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展示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校园文化体系,积极推进山东省教育学会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并成为山东省教育学会名校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单位,参加了在济南历下区召开的全省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在文研中心的指导下,学校进一步理顺文化建设思路,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3.强化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进一步完善问题教研机制,细化并下发了《大元小学“生成-发现-解决”教学问题记录表》及《问题解决记录表》,落实好教学问题征集、研究解决、逐级上报、形成课题的研究思路,通过各级教研确立主题横向解决。积极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个人思考与实践、教研组研讨交流、学科中心组专题教研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以学科中心组研讨活动为抓手,举行主题性突出的教学教研活动,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环境,争取教学出成绩、教研出成果。
(三)立足实际,促进教师研究方式的转变
在 年4月的全街道科研课题负责人培训会议上,“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为主题思想,给与会科研人员一个信号:“我们的科研工作要脚踏实地,要立足根本”。这个理念也自此根植于全体科研人员心中。我们科研工作更立足于自身实际,科研的方式更富有实效。
科研推动,深入推进课改研究。我校结合区教育局自能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我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大元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了全处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及重点,并成立了高效课堂科研领导团队,面向全处积极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制定结
合自身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以课题研究为支撑,加强高效课堂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学习,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深入开展。围绕着高效课堂的构建,全街道各小学共确立了29项校级课题,里面有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作文自主赏评教学研究、分层教学研究等,立足课堂实际,解决教学难题。经过教师扎实有效的自身研究,今年5月份共有13项成果通过结题鉴定,并在全街道进行推广。陈冰冰的单元整体教学成果斐然,在省市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省教科所组织的创新课堂教学研究会上进行了展示交流。
教师教学思考更趋于实际,更多关于自身教育教学的案例反思与论文先后在各级报刊中发表。立足实际的科研活动,更助推教师研究思路的转变,课题实施以来,先后有一项省级课题、两项市级课题较好的完成研究任务,顺利通过结题鉴定,并在实际教学中予以推广。顾子龙老师的课题“以信息和科技教育为依托,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被推荐参与全市社科类成果的评选。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虽然对本课题作了一些可谓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于此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比如怎样确保我们实际教学中设计的科研活动行之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由于课题实施时间跨度较小,作为扎实推进科研基层建设的此项研究活动,要想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有时间保障等等。总之,学无止境,研无终点,面对困惑,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研究与探索。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要对学生有明显的成效。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1、课题研究背景
(1)、当前的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小学生接触的环境既丰富又复杂,他们能够有所感受和评价。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受和评价有差异,极端的感受和经历往往会导致不少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有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有1/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也说明了:当前的教育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2)、小学生的成长极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据有关小学生的调查,有异常心理问题的倾向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占到了20%,主要体现在学习、情绪、交往三个方面。学习上,由于少数班级作业量大,内容单调,学生感到学习累、心理烦,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上,出现恐惧心理,特别是考试时,焦虑、自卑,他们认为自己“不如人”,不少学生总被失败笼罩着;交往上,不愿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即使和同龄人在一起也不感到快乐,对同伴不关心,与人交往不主动,得不到同伴的友谊,显得苦恼、抑郁。这些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如不加于重视,无论对其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后果,这一点应成为我们的共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维护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少年儿童排解各种心理问题,从更深层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课题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过程,其中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能给予被教育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作出心理调整。(罗杰斯Rogers)本课题研究中所指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其知识和技能给小学生以适合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使其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增强适应性。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和法规依据
(1)、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本课题研究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为指针,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为指导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研究。
(2)、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让老师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自觉地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并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而能够很快地适应新课改的“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对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3)、学生身心发展理论
人的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完善的人格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属于人的素质的中介层面,舍弃心理素质的培养,道德与文化素质的培养,就犹如空中楼阁。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本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如何通过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实现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具体目标:
(1)、探索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具有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和特色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构建高效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本课题研究将从实际出发,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从班主任工作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探索适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一种适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开展个案研究,寻求更多高效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2、校园环境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3、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
4、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个案研究。
六、课题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不排斥个别心理需要疏导的学生,不对任何一个学生有所歧视或忽略。
2).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前提,实效性是目的。就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落实到行动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心理辅导的主体,教学方法、内容选择都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4).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同,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寻求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法。
七、课题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及教育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八、课题研究实施
本课题的研究不设实验班;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全体班主任和各 任课老师参与课题研究。要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针对我校的现状,学校首先在教师中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构建以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核心,学科教师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水平和技能。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优化
我校很早就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我们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位于:以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辅导为主,矫正性心理辅导为辅,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渠道实施,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健全学生的人格。
2,构建适合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课题研究是从我校实际出发,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从班主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探索适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图构建一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学生人格逐步完善,良好心理素质得到培养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克服困难,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参与活动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的认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品质得以改善,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每年学校文明学生、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等占全校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
4.发展了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心理测试和分析,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对于良好性格特征和不良性格特征的认识,努力改善自我个性上的弱点,进行自我疏导、自我锻炼,培养良好性格的自觉性。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只要通过辅导,得到及时解决,就能使自己的个性品质呈优化发展。
5.增强了控制和调节自我的能力。有些特殊学生,严重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偏差,通过关爱、个别咨询等方法,在他了解了不良情绪对自我身心健康危害的基础上,通过辅导使他掌握一些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在学习生活中就能主动地、有意识地采用较恰当的方法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努力减少或使自己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调控自我、发展自我能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6,促进了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
经过一身时间的实践提升,我们的研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得到了教育同行的肯定。实验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实践,开展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班主任的素质有了较大改变,能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级管理科学有成效。课题研究,促进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全体老师理论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九、课题研究反思:
班主任工作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我们学校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展现了广阔的前景。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乃至现代化教育的重要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忽略,教育,要从“心”开始。
课题研究有效推动了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初步形成我校自己的教育科研特色。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1.学校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社会有时则不断伤害孩子的心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给学校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如何构建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育机制网络,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我校是城乡结合小学,教师的老龄化和流动性较大,班主任更换濒繁等原因,造成对极个别学生心理辅导的长效性不明显。
3.新闻宣传不够,以至学校的心育特色影响还不够深远。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将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不断努力创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提高党校教育实效性的途径研究
提高党校教育实效性的途径研究
摘 要 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而且“90后”逐渐成为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尤其强烈,传统的党校学习模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要,教育的有效性也在逐渐削弱。本文在立足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队伍等三大环节分别探索提高党校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 党校育人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应建立党校,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这是对党校任务的明确界定,为高校党校这一“校中校”指明了方向。鉴于目前各个高校的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本文将重点探讨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校教育。
1创新高校党校教育形式的必要性
1.1信息化时代要求高校党校必须进行改革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进入21世纪后,信息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而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互联网的普遍化。网络文化已经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其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入互联网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历史的必然。对个人来说,加入互联网将成为“心理年轻”的标准;对教育工作而言,加入互联网将是教学手段的一大技术突破。正如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所说:“在信息时代,教育必然信息化,而且必须率先信息化,由此去推动和引导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在网络文化面前,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几乎处于“边缘”地位。教育创新不及网页更新,教育对象正逐步“网络化”,传统的教育“阵地”正在逐渐丧失。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让“网”为我用,为教育服务,努力消减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的塑造。
1.2学生群体特征要求高校党校必须进行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进,“90后”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成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综合影响,“90后”呈现出自身所独有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思想开放,价值观念多元;渴望成功,抗挫能力不足;依赖网络,感情表达私密。正因为“90后”这些鲜明的特征,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填鸭式、灌输式等方法正逐步失去它的吸引力,靠权威也难以行得通。只有创造一种轻松自由、平等交谈、相互尊重、互相学习的民主环境,才能发挥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好时代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创新党校的教育形式,使党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大熔炉,成为为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场所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高校业余党校办学现状
早在1953年,清华大学就建立了党课制度,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央对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比例近全国发展党员总人数的40%,高校的党校办学也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目前已相对比较系统。但就本文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业余党校这一校中校的育人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程度,学生的接受面也较窄。综观各高校党校办学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现行的高校党校基本实行学校统一部署、各二级分院自行管理的制度,除设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组织制度等相关章节的讲学外,还开设录像观影、小组实践等活动,形式上已突破单一性的界限,但从内容上看,仍缺乏吸引性。如录像观影基本上还局限在《焦裕禄》、《共产党宣言》等老影片,缺少时代新影片的充实,学员们将观看这些影片当做一项任务去完成,达不到内化理念的效果。
2.2实践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虽然党校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限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但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员平时的课业压力大、业余生活繁忙等原因,党校各小组的实践活动基本限定在打扫卫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方面,活动形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而正由于活动形式的单一性,党校学员失去了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2.3师资力量来源固定,缺乏灵活性
从师资力量上看,党校教师一般由党务工作者担任,如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各个二级分院的分党委(或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按照专长安排相应的专题。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党务工作者在走上新岗位前多由普通教师转岗而来,教师自身缺乏对党的理论知识的系统了解,由他们去担当党校专职教师,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而反之在我们的退休教师中,不乏党性修养坚定、党务经验丰富的教工党员,这些人才理应成为党校教师人才库中的一员,发挥他们的余光余热。
3提高党校教育有效性的途径研究
正因为有以上问题的存在,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学员特点、学校实际,本文将从党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队伍三大环节实现突破,切实提高党校育人的有效性。
3.1在教学内容上,突破理论专题界限,适当增加环节
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理论教学环节仍是党校育人环节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内容上,应克服现有的不足,除开设党的理论知识专题外,增加其他系列专题讲座。其一,社会热点专题。“90后”的大学生梦想成功,他们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焦点话题,因此在党校理论教育部分可适当增加此环节,党校教师以自身独到的见解为学员答疑解惑,体现党校教育的时代性,增强党校的吸引力。其二,先锋教育专题。先锋教育培养先锋人才,通过此环节进一步树立党校学员的先进意识,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其三,开展仪式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仪式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并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特有的情境教育与学习方式,它能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以其特有的形式创设出相应的环境,以情境教化、凝聚、升华和固化对象的相关情感,通过现场营造的气氛来唤起参与者相似的内部情感而实现教育目的。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应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隐性教育运用的恰当能够更好地化有形为无形,增强教育效果。
3.2在师资队伍上,跨越学校、年龄界限,充实人才库
鉴于目前党校师资来源单一的现状,可适当扩大党校教师后备人才库,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党校教师人才库的质量。其一,聘请立场坚定、党性修养高、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退休老党员或优秀企业家代表担任教师。其二,高校党校可考虑与地方党校建立联合共建机制,实现资源上的共享,信息上的互通。其三,在党校教育环节中增加朋辈教育,安排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上党课,如科研团队、爱心团队、文艺团队的宣讲等,通过党校的平台,鼓励大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为保证党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师投身党校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将党课纳入教学评估,作为教师一年的教学工作量进行考核。
3.3在教学形式上,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为一体
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党校学员将平时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理论,升华思想,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实践中寻找赠人玫瑰的快乐,发扬先锋模范作用。针对现有实践活动形式单
一、号召力不强的不足,可从以下两方面实现突破:首先,深化实践服务内涵。为增强实践活动的吸引性,动员更多的学员广泛参与,由学校或学院牵头,与地方政府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党校教育实践基地,克服服务内容低端的不足,进一步挖掘服务内涵,让学员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服务地方经济,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拓宽实践活动形式。在实践活动形式上我们不应仅限于日常活动,也可适当拓宽。如对某一个嘉兴现象展开问卷调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为嘉兴市政府建言献策,真正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或者通过出海报等形式引发广大市民文明出行,帮助市政府打造文明城市的重大工程,创造形成“物质丰富、精神富有”这一两富社会目标宣传工作的氛围。
网络以其灵活便捷连通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因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举办网上党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网上党校,将学员自我教育与教师灌输相结合,实现现实网络与虚拟网络的共建。网上党校可开辟学习园地、党校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等模块。在学习园地模块体现最新的时事政治内容,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内容、中共十八大精神、最美司机吴斌的英雄事迹等。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将小组讨论活动进一步得到延伸,对于共性的问题得到更好地解答。
4结语
高校党校是培育学生党员的重要摇篮,是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重要平台,要增强党校教育的有效性,党校的教学形式须集严肃性与活泼性为一体,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完美互动,专家队伍、朋辈队伍互相补充,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党校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书华,刘兵勇.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党校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2] 张香君.对党校教学实施教师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3] 施永忠,邓叶芬.高等学校党校培训内容和方法创新探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4] 刘明捷,达建.高校党校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1(6).[5] 王洁敏,尹茂盛.试析仪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6).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是经前郭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前郭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11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2014年12月结题。经过近四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八九十年代,关于作文有序性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四种:一是重视“模仿”,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二是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探索出“作文分割训练教学法”和“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教学体系;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流派。有北京周蕴玉老师和上海于漪老师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的训练模式;有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规训练”体系;有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 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立的“三线(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并行”的训练体系;四是重视写作“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写作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出现“乐写、会写”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
由于这些研究的自身缺陷,都未能够转化为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群体意识,这些研究的影响是有限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定,本课题拟研究:研究初中生写作教学的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科学构建,循序渐进进行写作教
学,使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呈现一种层递式的螺旋上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1.以追求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生存发展为宗旨,改变目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现状,追求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质量。
2.通过研究中学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理论,写作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写作教学的学理认识,避免写作教学的盲目性。
㈡实践意义
1.通过可操作的教学序列的探索和研究,改变写作教学的无序状态,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
2.通过研究提高的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如,写作的教学情景的营造、个性化写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作用等,使写作教学细化、实化。
3.通过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的写作教学的特色。
4.通过研究写作中,学生心理、语言、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等,达到写作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㈠教师方面
1.研究出适合不同写作需要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策略; 2.构建初中写作教学模式;
3.构建写作品质培养体系、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4.探索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㈡学生方面
1.写作品质(包括写作兴趣、习惯、态度、情感等)的提升; 2.必备的写作知识的掌握,并迁移转化为能力; 3.提升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㈠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学习借鉴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法、分析综合方法、分类比较法。
㈡研究思路
选择实验学校,选择实验教师;对教师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式,写作兴趣、动机、作文水平、个性倾向等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报告。开展理论学习,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设想,改革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及实现途径,构建新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科学的总结经验开展实验研究。
㈢主要采取的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由教研员作为组织实施的课题负责人,由校方领导参与领导组织研究工作。由语文组成员担任课题实施人员,共同协作,实施实验工作。
2.加强培训和指导:在课题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进行相关培训。
㈣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7)确定课题,课题前测,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确定人选。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辅导讲座,研究实验班情况。
2.构建阶段(2011.8——2012.7)按照方案开展具体的实验,及时分析调空,在实验中探索,并总结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3.推进阶段(2012.8——2013.7)聘请专家指导,继续开展实验和撰写总结。及时分析调控,保证朝着研究过程的预定研究目标前进。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4.总结阶段(2013.8——2014.12)完成研究的结题报告,并请领导、专家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被赞扬的欲望,受到赞扬后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这一学科超乎寻常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写的很好,对写作充满信心,越来越喜爱写作,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再修改他作文中的缺陷。经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就由“提笔忘字”转变成为”欲罢不能”了。
(二)确立合理的、可行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三年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目标为: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初中三年作文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七年级:写清事物的全过程;用不同的顺序来记事;围绕中心来记事;抓住特征写景物;根据合理想象作文;记叙中运
用抒情议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作文;写叙事散文;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片断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场景。
八年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运用合理顺序说明事物;抓住特征写人;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浅显文章读后感;简单的一事一议;写简短的演讲稿;片断说明一个小物体,一个画面,一处景观等;片断议论。
九年级:写观后感;一种现象一议;写抒情散文;写人物短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分析材料发表简短议论;对文章从词语、文句、段落及选择材料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初中记叙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议论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说明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应用文综合复习写作。
以上学生写作的能力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育过程、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初中不同阶段写作能力的由低到高,文体训练的从简到繁,训练要求的从易到难,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因此,本实验要进行的所有作文,都必须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既要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要注意写作各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构筑严密而科学的写作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写作知识掌握到写作能力形成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写作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学生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的形成,而一旦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得以形成,相关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此,本实验中首先要有意识的传授“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
“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主要有: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如观察的角度、顺序与方法,调查、访问、采访、记录、笔记等。
2、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知识。如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
3、顺利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思、谋篇、遣词、造句、修改等。
4、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
5、写作方法知识。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6、写作技能技巧的知识。如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详略、句式、语气、修辞等。
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这些写作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才能终其一生,受用无穷。
其次,要注意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真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传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既能提高学生对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而且还能从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脱笔为画,落笔为诗的名篇佳作,其写作素养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写作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教学结束时的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为此,本实验中,要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要有意识地将教读课文的艺术美感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为学生所效尤,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除了注重传统的课内教学资源外,还尤其注重课外教学资源,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实验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讲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情感激发,兴趣诱导,思辨卷入,想象展开的状态下,多进行作文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供结构化作文教学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用尽可能少的写作训练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写作训练任务。本实验从写作训练的实效性出发,将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求一条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首先,实验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各种文体写作的最一般的规律,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类文章应该怎样写,并提供各种文体最基本最典型的模式,让他们模仿、借鉴。要让学生在“模仿——再造——创造”中快捷地提高作文水平。即先向学生提供写作某一类作文的最基本的写作套路,然后让学生阅读示例的范文,增加感性认识,再经过仿写训练,完全照搬此类作文的基本写作套路,加深对一般规律的切身感知,再经过再造训练,写出结构基本相同,写法有所变异的文章来,最后经过自由作文训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由模式走向变式,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
其次,实施“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体化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种完整的结构,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受到其它三种能力的制约,加强听、说、读的训练,也是低耗高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听、说、读训练后,迅速向写作迁移,就能有把从“听、说、读”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写作方面来,从而免去了单纯的讲授文章学、写作学来指导写作的枯燥做法,也可使语文课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主动介入语文学习的程度。
(五)建立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训练内容、训练途径、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们几个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孩子实际,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45分钟写出600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事实证明,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师生同命题
何谓自主作文? 就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确定作文题目,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话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题目去写作。传统的作文写法是教师公布题目,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去写作,结果学生冥思苦想后才用
一、两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把作文“熬”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一是布臵作文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题目。二是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自主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己选题,随时写作。
2.学生初作文
在自主高效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45分钟600字。刚开始训练时,学生们认为没有谁可以达到这种要求,经过我的现场下水文演示和学生模写范文体验后,学生终于在心底深处种下高效作文的种子。
在具体操作上,我要求学生这样分配时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10分钟,共用45分钟。时间一到,马上收卷,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迫感,逐渐养成高效行文的习惯。
经过作文实践证明,多数书写流畅的学生,40分钟就已完成600字文章,个别稍落后的45分钟内也都可以完成。
3.师生互评议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时要注意点拨学生巧妙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快速审题、构思。自主高效作文训练关键是思维的训练,因为自主高效作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和思维智能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快速思维训练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空前的激发,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评议后快速地进入写作修改状态。
4.反思自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学生完成作文后由老师精批细改,任教两个班的教室要改完一次作文往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评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写作的事,哪里还有什么激
情。针对这种情况,我摒弃低效的作文批改形式,代之以“学生自己修改──集体修改──教师浏览定等级”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又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5.教师总点评
在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某一类作文的写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作文中某一区域中的“渔”,以后碰到此类作文时,就可以真正做到“如鱼得水”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写,教师改”、“精批细改”的陈旧理念中解脱出来,自主高效作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会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春风。它能够成功地实现45分钟600字的写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训练内容的多样化:(1)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等。(2)进行多样题材的训练。(3)进行多样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观察积累、思考分析、联想想象等写作的基本能力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表达、修改润色等写作专门能力。
2.训练途径的多样化:(1)课堂作文训练。(2)课外作文训练。(3)文字作文训练。(4)口头作文训练。(5)网上作文训练。
3.训练形式的多样化:(1)大作文和小作文。(2)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3)指令作文和自动作文。(4)成立文学社团,编辑文学刊物,教师写“下水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四年来的实验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形成了符合我校实情的写作教学模式
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构建出一套初中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3.形成了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在作文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情感交流,(二)学生方面
1.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2.掌握了初中写作必备的写作知识 3.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四年来,一直受到县、校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学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
2.由于有的研究成员承担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作文训练是个系统工程,写作训练体系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是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但在进行训练指导时,一个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一节课,或者是集中在一周内,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是不是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是一个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克服这一差异,做到整体提高,需要任课教师有足够的个人智慧。
4.写作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怎样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并有机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还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工作。
总之,通过对《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写作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我们会以今后的教学中去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步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更强的作文教学体系。敬请教育专家们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