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总工程师研讨班上的讲话(代拟稿)-2010年福州

时间:2019-05-13 23:4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总工程师研讨班上的讲话(代拟稿)-2010年福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总工程师研讨班上的讲话(代拟稿)-2010年福州》。

第一篇: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总工程师研讨班上的讲话(代拟稿)-2010年福州

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总工程师

培训班上的讲话

(代拟稿)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李金发 2010年12月12日,福州市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上午好!

局党组非常重视这次研讨班,在今年年初研究工作计划时,汪民副部长明确指示要举办好全国地调院院长、环境总站站长、总工程师培训班。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大调查十二年来水工环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监测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新的形势,研讨“十二五”水工环地质工作。

我原在武汉地调中心工作,到地调局刚4个多月。这次,受汪民副部长的委托,主要来看望大家,并感谢大家在抗击今年西南百年大旱、4•14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过程当中所付出的辛勤汗水!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今年大事急事多,大家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同志们,由于极端气候变化,今年西南地区出现了长达数月的干旱导致大范围人畜饮水困难,同时,局地强降雨引 发多处特大地质灾害,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过程当中,大家充分发挥自身队伍优势、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应急打井找水、地质灾害排查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值得赞誉的是:

今年3月,针对今年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在国土资源部的精心组织下,大家发挥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国土资源系统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此次行动,直接参与抗旱找水打井队伍上百家,技术和施工人员万余名,各类钻机千余台。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156个县区,共完成钻孔2703眼,成井2348眼,成井率高达87%,取得这样高的成井率实属不易。累计总出水量36万立方米/每天,解决了520万人的饮水问题。西南抗旱找水工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的高度肯定。6月23日,温家宝总理批示:国土资源系统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做得好,很有成绩。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要求紧密结合是个大方向,不能动摇。12月7日在甘肃召开的《全国防汛抗旱暨舟曲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局水环地调中心荣获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这是对大家工作的充分肯定。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发生。当天晚上,从青海、甘肃、陕西国土资源系统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调集340名专业技术人员,自备车辆、装备,连夜赶赴灾 区,对受地震影响的6个县开展了全面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地震断裂和地表破裂调查。先后有30支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队伍,克服高原缺氧、余震不断、交通不便等困难,完成了21万平方千米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任务,排查出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95处,影响3万余人。野外详细调查了地表破裂的规模和分布,确定发震断裂是一条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裂,证实了玉树地震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突发错动的结果。这些十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国家制定“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今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因局地暴雨诱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导致1700余人遇难和失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发生后,甘肃、四川、陕西三省的地勘单位和地调局的专家第一时间赶赴舟曲,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臵、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及时服务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同志们,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再次表明我们这支队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是一支勇于打硬仗、值得信赖的队伍。

二、地质工作正面临新的形势,既是难得机遇,又是重大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候,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对 地质工作的需求十分强劲。去年8月17日,李克强副总理在视察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地质矿产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从今年开始,地质调查工作已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费也有了大幅度增加,2010年中央财政批复了三批地调项目,总经费达54个亿。水工环经费比往年也增加了一倍,达9.7亿。

10月18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尤其是对地质灾害和地下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正式写入了规划文本,这在国家规划中还是第一次;此外,规划中还将气候变化与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并列为全球性问题,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等等。这些新的形势和要求,充分说明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资源环境保障,体系了中央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经费每年60亿—70亿,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经费与“十一五”相比也会有大幅度增长。此外,“十二五”期间,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 程也会相继实施。最近(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对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将重点安排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这方面,国家也将投入大量资金。

可以说,“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需求十分强劲,经费投入巨大。这既是全国水工环地质工作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三、“十二五”地质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必须精心组织实施。

按照部党组的要求,今年地调局组织全国地质调查队伍完成了大调查十二年成果的总结与集成,认真制定了《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实施方案》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及长远规划框架》(地质调查部分),从矿产资源、基础地质、水工环、科技、信息等方面对未来五年的地质调查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将按照加强基础、拓展服务,以面为主、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地下水主要开发利用区、重大工程区等中比例尺水工环基础地质调查,显著提高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建设完善国家级地下水、地质灾害、矿山环境监测网络,构建 区域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水文地质工作。基础性水文地质调查将重点部署在南方岩溶石山地区、主要平原(盆地)和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尽快提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全面完成中西部重点地区和东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摸清全国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继续推进北方缺水区、饮水型地方病区、南方红层缺水区的地下水勘查示范,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实施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为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提供动态数据。

(二)地质灾害工作。全面完成我国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详细调查,查清地灾发生的地质背景条件,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估,完善群测群防早期预警体系;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建立一批地质灾害早期监测预警区;继续完善长三角、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面沉降重点区立体监测网络,开展珠江三角洲、东北平原等地区地面沉降调查,全面服务于国家减灾防灾战略。

(三)环境地质工作。重点开展我国主要经济区、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查明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专题研究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建立可视化信息平台,为我国主要经济区和城市群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开展我国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潜在的矿业基地或重要成矿区(带)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信息系统,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开展重要活动断裂带调查和地应力监测,为重大工程设计、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数据。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十二五”国家规划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继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调查研究。按照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关于做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与对策”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抓好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地质碳汇潜力研究、CO2地质储存潜力研究与示范工程、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同志们,“十二五”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已经明确,希望大家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精神,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与监测、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以及支撑国土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再立新功。

四、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尚需进一步加强。

地调局于2009年10月开展了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评估工作。到目前,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独立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院(总站),江苏地 质环境监测总站2008年被省编办注销,人员并入江苏地质调查院,上海、天津两个直辖市的地调院和总站为同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各省总站17个隶属于国土资源厅(局),占57%;12个隶属于地勘局,占40%;1个(贵州监测站)由国土资源厅和地勘局共同管理。

截至2010年11月,30个省级总站,已经评估了20个,还剩下重庆总站等10个单位没有进行评估。这10个总站中,有7个因为规模太小,没有申请评估。从已经评估的整体情况来看,总站建设总体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单位性质、人员结构、经费投入、技术装备、业务资质及基地保障等方面,普遍得以改善,公益性事业实体的特点得到加强,服务于中央和地方的能力得以提高。具体存在以下特点:

(一)归国土厅管理的监测站,队伍、经费、管理、业务等方面都比较稳定。

一是归厅管的总站,事业费都直接纳入了财政预算,保障了事业费的稳定来源。二是归厅管的总站,在人员配备、基地建设和设备配臵方面一般都能有长远考虑,特别是在硬件建设上能得到更多的投入。

(二)积极、主动、快捷地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总站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步伐,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为地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站作为一支专业从事地质环境监测的队伍,不仅在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和监理、地质环境管理规划编制常规方面主动积极快捷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经济社会建设,而且在应急工作中迎难而上、作用突出。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西南应急找水打井、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各地总站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到应急救灾工作。

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比,目前各总站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队伍规模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有些总站编制偏小,队伍规模与工作任务不匹配。如:青海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编制30人,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广东监测站,人员规模过小,致使单位工作力量薄弱,难以满足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环境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人才结构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急需调整充实。如广西总站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专业骨干技术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地质灾害预报人才和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2.单位资质缺乏或偏低,与总站要承担的任务不相称 部分总站资质条件有欠缺,有些单位不具备具体职责要 求的资质或者资质级别较低。比如,部分总站没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乙级以上资质。该项资质的缺失,造成总站的业务能力与主要职能任务脱节,将对接受相关业务带来严重障碍。

3.部分总站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运行起来,资料汇交不及时

部分被评估总站,尚未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这项工作。部分总站虽然已经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按照严格的要求规范推进,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明显不完善。大部分被评估的总站在地质成果资料汇交方面都存在问题,不能及时汇交成果资料的现象比较严重,需要加强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希望大家以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为契机,以这次能力评估为抓手,从人员结构、经费投入、技术装备、单位资质、单位基地及业务能力等方面积极推进总站的能力建设,希望大家切实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好,以适应当前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巨大需求。地调局将进一步加强与总站的项目联系和业务指导,建立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沟通联系机制。

同志们,2011年很快就要到了,借此机会,预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二篇: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站长李彦武在2007年全国交通质监站站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站长 李彦武在2007年全国交通质监站站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转变工作作风 加大执法力度 开创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2007年12月3日)同志们:

这次全国交通系统质监站站长座谈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交通部的部署,回顾了一年来交通质监工作历程,交流了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就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大家对今后的工作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上还安排了专家进行业务讲座。总的来说,这次会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对形成共识,团结一心做好质监工作,谋求质监工作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结合会议讨论情况,我讲几点意见。

一、今年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质量监督工作成效显著,监督作用不断提高。

今年,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各地抓住交通发展机遇期,继续加大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力度,建成了一大批质量优良的工程,新开工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也顺利进行。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各级质监机构的艰苦努力,展示了质监工作者为确保工程质量“宁当恶人,不当罪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按照去年座谈会上确定的工作思路,出色地履行了职责,很好地发挥了政府监督作用。冯正霖副部长日前也对质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质监工作抓的紧,抓的实,很有成效。总结今年的监督工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质量督查范围更广,重点更突出,对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起到较大作用。今年的监督抽查工作,涵盖了更广的项目类型和更细的工程部位。从部的层面上,公路工程方面先后组成了10个督查组,对16个省市区28个在建项目2580公里高速公路、特大桥梁隧道工程及13个项目220多公里农村公路开展了质量监督抽查;水运工程方面针对重点工程督查了23个项目。各省市区也将质量督查作为监督工作重点,在配合部进行监督抽查的同时,在省内开展了更广、更细致的检查活动。今年,总站为加大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修订了《公路工程质量督查办法》、制定了《水运工程质量督查办法》,着重加强质量法规的贯彻执行,重点检查参建各方的质量保证体系,监督工程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工序,一方面重视发掘质量管理的好做法,另一方面重视发现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并跟踪处理情况。今年的质量安全专项督查工作,得到地方交通主管部门、质监机构和有关参建各方的高度重视,对照督查发现的问题和督查组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落实,及时进行整改。总体看,督查工作促进了地方交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推动了参建单位质量意识和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各省级、市级质监机构根据本地交通建设的实际情况,均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质量督查计划,严格落实监督责任,高频率深入工程一线,坚持严格依法监督,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在交通建设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了政府监督的职能作用。

二是质量监督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监督模式不断创新,监督工作走上依法监督、有效监督的良性发展轨道。各地相继发布了适合本省的质量监督办法,制定了《监督责任人制度》、《监督问题报告制度》和《监督档案管理规定》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完善了监督人员的行为准则,并注重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配套执行。形成了上下衔接、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监督工作制度体系,保证了质量监督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在监督方式上,采用设立高速公路现场监督办公室、驻场监督、分开监督、召开监督工作会、一票否决制、现场驻点抽查,以及事前预控、事中检查、事后复查等新办法、新措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成果,督促从业各方全面履行质量职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质量监督工作绩效。

三是重点工程质量稳中有升,质量通病得到进一步治理。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质量统计分析表明,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工程质量稳中有升。三年来,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抽检合格率到99.2%,提高了9.2个百分点;路面工程抽检合格率也达到99.2%,提高了5.2个百分点;桥梁工程抽检合格率达到96.5%,提高了4.5个百分点。

在工程实践中,建设各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努力创新管理模式,在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制订施工操作指南、编制通俗易懂的质量文化手册等,提高一线人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执行能力;实行首件工程认可制、重点部位足尺试件制、专家咨询制,加强对关键、重点和难点工程的质量控制,推进项目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保障了工程实体质量。一些大型重点项目参建各方从思想到行动都对质量高度重视,在技术人员和施工设备配备等方面予以倾斜,严格施工方案审查和工序验收,结合工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创新了施工工艺,解决了技术难题,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从对上海长江隧桥工程、舟山连岛工程、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京津二通道等项目督查情况看,总体质量控制较好,特别是项目管理精细化、质量控制信息化、施工设备大型化、施工工艺标准化和构件预制工厂化等方面成效突出,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

今年继续在全国推广了营口港治理水运工程质量通病示范项目经验。各地积极加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出台了专项治理方案,树立典型示范工程引路,明确质量控制重点,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保证了重点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推动内河工程项目与沿海港口项目逐步缩小质量差距。

(二)监理和检测市场的培育和监管走上规范化轨道。

今年以来,总站按照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严格资质审查,全年共完成74家公路监理企业资质评审,有效缓解了监理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对监理取费标准进行了测算,促成了监理取费标准的合理调整。同时还结合项目质量督查,对监理履约情况进行抽查。开展了监理信用信息收录工作,逐步完善监理信用体系平台,初步构建了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框架。为贯彻公路建设新理念,组织修订了《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发布了《关于在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监理中增加施工安全监理和施工环保监理内容的通知》,把环保、安全监理纳入工作范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规范宣贯并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培训。今年的全国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也已顺利完成考试、阅卷、成绩汇总等工作。

为贯彻落实李部长在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严禁试验数据造假”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下发了以保证检测数据真实性为重点的为期三年的专项治理方案。按照统一部署与分级实施、行业督查与企业自查、专项治理与建立长效机制、宣传引导与查处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各级交通质监机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对部分公路水运工程在建项目的施工、监理单位工地试验室和从事试验检测业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了抽查,对发现的数据

及报告造假、人员无证上岗、试验检测机构管理不规范及实际能力与资质要求不相符等情况进行了查处,对有关问题提出整改要求,使行业对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有效遏制试验检测数据造假行为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全年共完成4次约6万人的检测人员考试,为提高试验检测行业管理水平和检测人员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强化。

一是以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主线,夯实安全监管基础。年初出台了《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07年1号部长令),并在全国范围内及时组织宣贯。同时,积极参与《水运工程施工安全防范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努力推动《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的修订工作。去年开展了《公路水运工程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今年又争取了《安全生产的评价与预警预报技术研究》等四个课题的立项,加速推动建设安全管理标准化进程。

二是以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为重点,安全督查工作贯穿全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推进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建设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年初出台了《2007年深化交通建设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两项达标”、“四项严禁”及“五项制度”,量化整治工作考核目标;各地认真落实交通建设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截至9月底,全国在建桥隧项目中有1626座桥梁和392座隧道纳入专项整治范畴。据初步统计,各地发出了2246个文件或信息进行动员布置,对2669个在建公路工程中的10547座桥梁、810座隧道进行了隐患专项督查,查找出6703个安全隐患,下发了1616条整改通知书,处罚236个项目,现已整改5332个隐患,整改率达79.5%,不能立即整改的项目也已制定了整改计划,落实了责任和时限。

三是推动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集中解决了不少突出问题,但对“反复性隐患”和“习惯性违章”等管理顽疾,以及对依法落实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建设管理行为等,还需通过建立行业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来解决。为此,今年对在建工程项目提出了五项制度建设,即工程安全监理制度、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专项施工方案审查制度、设备进场验收登记制度、安全生产费用保障制度;对省交通主管部门则通过安全督查、法规宣贯等方式,积极推动地方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积极落实行业监管责任。目前已有30个省市区明确了现场安全监督机构,其中18个地区落实了专职管理人员。

(四)行业作风建设和文化建设开局良好。

伴随着质量监督工作20年来的发展,积淀了广大质监工作者们多年来所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甘甜,逐步形成了我们质监行业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严格监督、质量至上的工作作风,质监文化的凝聚和提炼也已成为做好今后工作的客观要求。一个行业有了优良的作风和浓郁的文化,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为贯彻落实全国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广泛开展“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活动,推进质监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今年6月制定印发了《交通质监系统“学树创”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要求。目前,已有吉林、山东、福建、湖北、江苏等省级质监机构积极部署了本省的“学树创”活动并制定了具体方案。在今年举办的质监人员培训班上,开展了征集质监文化文字表述作品活动,得到学员们的积极支持,征集到文字作品近80条。这次会上,我们遴选了部分作品征求各位代表的意见,大家在认真评议的同时,又创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新作品,充分反映了质监工作的实际,也反映了质监队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根据“方案”,目前开展了质监系统优秀质监站和质量监督工作者模范典型的选树工作。争取在质监系统内,推出一批先进的典型模范,带动质监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监督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服务”对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给予了新强调。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就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逐步实现发展观念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三个服务”正是部党组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交通发展规律和趋势,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交通为什么而发展和向着什么目标发展的新理念,是透过现象把握交通发展的本质属性,前瞻性地把握未来交通发展趋势,体现了交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目的。

“三个服务”凸显交通行业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将成为新时期交通人的价值观和战略使命。为此,在监督工作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服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交通发展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保持质量效益和规模速度相协调的需求,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将是我们长期的工作重心,抓好公路水运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监管工作,是做好“三个服务”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也是落实“三个服务”的最好体现。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为实现“三个服务”做好基础工作。

新形势新要求,给监督工作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工程质量稳中有升,但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仍有差距。

v通过近年来的监督工作实践和质量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状况稳中有升,路面路基、桥梁工程和水运项目抽检指标的总体合格率逐年稳步上升,发展势头良好。而新时期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公路水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公路出现了新的不适应,纷纷加宽改造或另辟通道;中西部地区山区高速公路桥隧比例增加,工程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选择交通方式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对交通提出了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等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工程建设中,自觉贯彻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工程缺乏合理工期,一些地区搞“政绩工程”,违反科学规律,盲目要求提前完工的现象依然存在;管理水平落后与发展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施工质量意识和法律责任仍须强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建设市场主体合同意识淡漠,市场行为不规范;一些工程由于中标价格过低,施工单位通过弱化必要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降低施工设备数量和性能、以农民工代替熟练工人等办法降低成本;个别工程施工工艺水平和实体质量控制仍须加强;规范监理市场任重道远。在各省积极支持与大力配合下,总站刚刚完成了今年下半年农村公路质量监督抽检数据的汇总工作,初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农村公路总体质量不够稳定,路基工程、主要原材料抽检合格率比上半年分别下降了1.2和2.6个百分点。

(二)安全管理得到全面重视,但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按照宜昌会议确定的“管建设管安全”的指导思想,今年交通建设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各级监管机构逐步建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收效明显,安全意识普遍提高,安全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受“8•13”凤凰堤溪沱江大桥事故影响,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上升,今年前10个月,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上升2%和76.7%,建设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造成今年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除凤凰堤溪沱江大桥事故(一次死亡64人,占死亡总数的1/3以上)外,还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务院《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今年颁布施行,明确了瞒报、迟报、漏报的法律责任,我部也建立了事故快报系统,落实了各省交通主管部门责任人,事故报告工作不断规范。二是山区项目持续增加,施工难度不断加大,工程安全风险越来越高。三是持续近十年的大规模、高强度公路建设积聚了一些影响质量和安全的问题,堤溪沱江大桥垮塌事故可以说是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和解决了不少事故隐患,但缺乏长效机制,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还远远没有得到落实。

当前,山区、远海工程比例不断增加,农村公路建设大规模展开,地方道路安全投入水平低,施工机具少,从业者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意识差。今年的事故统计显示,贵州、甘肃等地农

村公路建设已经出现3人以上事故多发的情况。

(三)行业管理不断加强,但检测市场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控制和评判的重要基础,对保证工程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工作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队伍不断壮大,监管不断加强,为提高公路水运工程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当前试验检测市场现状与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调查表明,一些从业单位及管理部门对试验检测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试验检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监理平行试验得不到保障。工程一线检测人员素质较低且人员变更频繁,检测操作规范性差、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标准规范的某些要求难以落实,检测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普遍不足,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待提高,假

数据、假报告现象客观存在。个别从业单位受自身利益和追求优质工程的驱动,要求改、补试验检测报告等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个别机构和人员职业道德差、诚信缺失。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进入检测市场缺乏有效约束,一些质量低劣的仪器设备充斥着检测市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试验检测健康发展,影响了公路水运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四)质量安全监督力度加大,但面临艰巨任务和巨大压力。

近年来,质量安全监督机构逐步健全,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监督人员面对责任重大的繁重任务,超负荷努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公路水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工程质量被赋予了新内涵,监督工作面临新挑战。目前,全国部、省、市三级监督机构专职监督人员只有4000多人,却要面对每年八千多亿元投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每人每年在工地的时间超过半年,很多人从未休过节假日。近3年,先后有2位省站一把手因忙于工作、劳累过度倒在了监督岗位上,有2位省站领导在岗位上突发心脏病。面对监督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我们深感做好监督工作责任重、困难多,人员不足,手段缺乏,压力巨大。

三、2008年的重点工作

同志们,在日前部召开的全国公路建设会议上,冯正霖副部长提出继续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并分析指出,到2020年,公路网里程在现有基础上,至少还需增加百万公里以上。只有保持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提升高质量的有效供给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目前,公路建设已进入高成本,高投入时期,土地、资源和资金问题已逐步显现并将日益突出,只有抓紧建设,加快建设,才能发挥交通基础设施以较低成本的代价,服务社会发展全局的保障作用。在加快发展这一大背景下,必须注重发展质量,强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工程品质,对此,大家一定要形成共识。为此,质监系统明年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执法作用。

质量监督与安全生产监管是政府行为,体现着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监督观念,探索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必须坚持依法监督,解决目前面临的权责不一致的主要矛盾。必须调整工作思路和监督模式,以项目法人为主要对象,以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为主要内容,努力实现监督重点由工程实体向项目管理责任主体质量安全管理行为的转变。明年起,总站质量督查主要是检查各省在质量管理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并通过个别工程项目实体质量来反映省内质量管理工作情况。各省监督站(局)则应对各地市的质量管理情况加强督查,对省直管项目要以项目法人为对象加强质量监督。各省一方面要加强建设项目督查,深入工程一线,针对不同建设阶段实行差别化动态监督,重点做好技术风险高、质量安全隐患大的桥隧工程、水下工程的监督,加强对工程关键部位和环节的质量抽查。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建设单位质量管理行为、从业单位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情况的监督检查。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按照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总要求,研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

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管是行使政府监督职能的行政执法行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践交通“三个服务”的根本保障之一,是政府执政能力与负责任形象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坚持依法监督、严格执法,不断加大处罚力度,严肃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的职能作用和权威性,具体体现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强制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向党和国家负责,向全行业和人民生命财产负责。对不重视安全生产、忽视工程质量,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重拳出击,果断出手,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查明真相,严肃追究,索赔损失,让始作俑者真正受到触动,付出昂贵代价。甚至借助司法程序,让直接责任人受到法律的惩处,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基本的质量意识。

(二)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逐步建立长效机制。总结经验,完善方案,重点做好桥梁、隧道、高边坡和码头等结构物施工安全隐患排查。督促落实重大风险源辨识、专项施工方案审查等安全措施,逐步把隐患排查和治理纳入施工过程管理,形成监管规定和督查标准。

二是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彻,形成制度标准体系,实现安全管理法制化。建立健全安全监管责任制度,配套相关督查办法,推动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建设,开展施工现场和驻地安全防护标准化试点。

规范事故报告和统计工作,完善安全应急制度。

(三)加强检测市场整顿,提高检测数据真实

性、准确性。

一是继续深化试验检测专项整治活动。在第一阶段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数据真实性的因素,完善监管制度和措施,在检测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方面,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制定信用评价办法,对试验检测市场和从业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监控。

二是继续加强试验检测机构评审和人员考试工作。培育检测市场体系,不断提升检测机构管理水平,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素质。

三是研究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用表格和管理软件,用技术手段规范检测行为。

(四)推进质量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健全诚信体系。

建立诚信体系,引导从业者自觉遵章守法,是我们强化监督实效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部批准立项的“质量安全监督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之中。届时将与各省建立的信息平台互为依托,在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的同时,创建监理、试验检测、安全生产和建设项目管理平台,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为此,首先要落实信用信息征集制度和联络员制度,互通信息,上下联动,把诚信管理工作推向深入,使渠道更加通畅,信息更加及时,充分发挥全国质监体系一盘棋的作用。其次要探索诚信体系与奖惩挂钩的有效机制,把诚信体系建设与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紧密结合起来,在市场准入、招投标工作中充分发挥信用平台的作用。三是要与从业单位和人员的市场退出机制结合起来,用企业自身的市场信用表现决定其出路和效益,使好的从业单位尝到甜头、真正获益,使不规范的企业吃到苦头、付出代价。

(五)全面细化和落实质量安全责任。

质监机构承担着政府监督职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各地必须按全国公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从岗位职责入手,明确监督工作计划,层层分解落实监督责任,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工作内容,积极主动地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或实施办法,如监督问责制、监督评议考核制度等,有条件的可以尝试制定地方的监督工作岗位规范,依靠制度建设,来细化落实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细化监督责任,是落实监督责任的前提,是全面提升监督工作者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的动力。落实监督责任,不仅是规范行为,做好质监工作的需要,更是界定参建各方责权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于一些质量安全事故,如果之前有明确的责任制、签定了责任书,就会划清责任,免受累及。当然,这里讲的划清责任绝不是责任的逃避。有些省站在这方面已经做过尝试并取得一定经验。希望大家互相交流,也可以就此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落实。

(六)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提高监督队伍素质。

在交通向服务型行业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交通建设质量监督和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专职机构,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依法监督来规范参建各方行为,提高工程质量,防范安全事故,促进交通建设科学地发展。这是监督机构的神圣使命,是践行“三个服务”的立足点。而监督工作又面临着人员少、任务重、责任大,以及自然环境艰苦等困难。要完成好我们的工作,必须不断加强质监队伍的作风建设,全面提高人员素质,进而提高实践“三个服务”的能力。

1.坚持求真务实,严格履行职责。求真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就是要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地干实事、求实效。从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就是要立足本职,真抓实干,以促进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严格履行监督职责,把好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两个关口。我们每一位监督工作者,一定要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敢于面对各种压力,切实履行好肩负的使命,充分发扬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监督,扎实工作。要深入工程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质量、安全问题,要敢于直言,不留情面,宁当恶人,不当罪人。要在全行业提倡严谨、再严谨,细致、再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履行好我们所肩负的神圣职责。

2.坚持作风民主,讲究工作方法。从目前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看,各地也不尽平衡。一些省区的工作作风转变及时和工作方法不断创新,适应了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工作作风和方法的转变,是以理念创新为基础的。以新的服务理念、质量理念带动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坚持作风民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聚广大监督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加上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处于有利地位。各省的交流材料已在会上印发,请大家认真研究参考。各省都有自己的工作特点,相互取长补短,相信会有所收获。

3.坚持反腐倡廉,牢固树立监督队伍良好形象。各级监督机构必须始终坚持反腐倡廉,自觉加强廉政建设。一是要通过召开有关廉政会议,传达反腐倡廉精神,加强对质监人员的廉政教育,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二是要建立监督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保障质监人员公正执法,严格履行职责。三是通过政务公开,建立透明完善的工作程序,消除腐败隐患。作为一名合格的监督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始终做到廉洁、奉公、守法,坚持扎扎实实地工作,真正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秉公办事,严格监督,牢固树立监督队伍的良好形象。

4.搞好干部培训,不断提高监督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监督队伍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是做好我们本职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完成好职能任务的内在要求。要把提高素质同日常业务工作相结合,同提高管理水平相结合,切实搞好干部培训。不仅要学理论、学法律、学管理、学技术,还要开展讨论、剖析案例、总结经验、查找差距。通过培训和工作实践,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更要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等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创新监督模式、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品德好、有能力、会干事的高素质监督队伍。

(七)关于机构问题。

监督机构的定位一直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因为这是关乎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以前我们注重提倡“有为才有位”,经过十几年的质量监督工作实践证明,质量监督工作在保证工程质量全面提高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管理机制。现在,面临新的形势,我们普遍认识到,有位才更能有为,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践“三个服务”。各省在机构定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部分省站纳入或执行参照公务员管理,继浙江、湖北、辽宁更名为局之后,河北省水运站也于今年11月16日正式挂牌改局。这些成功典范说明,监督机构的重要性和其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已经得到有关各方的充分认可,监督机构已从成长期步入发展期,面临着给予责权相符的合理定位的有利时机。总站在机构定位方面,也一直在做着不懈的探索和推动工作。当然,其中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经过努力,在今年的事业单位改革中,部同意将总站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并已上报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相信通过总站和省站、局的互相支持,齐心协力,上下联动,监督机构定位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监督执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光明!

同志们,交通事业的发展,对我们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切实做好监督工作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要注重加强两个能力建设:一是实践“三个服务”的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自我保护能力,要以清正廉洁保护好人身自由,以工作业绩保护好生存空间,以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来实现劳逸结合,呵护好个人健康。

我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只要我们胸怀发展的紧迫感、时代的使命感、历史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做好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途径,只要大家团结一心,调动和发挥全行业的力量,人尽其责,努力拚搏,就能够不断开创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第三篇: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2012年7月10日在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规范市场秩序

提升服务质量 旅游业发展要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在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2012年7月10日)

同志们:

两天来,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国家旅游局党组对办好本次研讨班非常重视,局党组决定把第二季度党组中心组集体学习和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的主题同时确定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今年上半年我们还相继召开了全国旅游监管工作会议和全国旅游纪检监察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对旅游监管和行风建设工作分别作了部署。研讨班期间,王志发同志通报了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重点工作,杜一力同志通报了旅游法草案基本内容和起草工作进展情况,杜江同志通报了当前旅游市场秩序情况。分组讨论中,与会同志都作了充分准备,讨论的很热烈,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畅谈体会,交流经验,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见与建议。对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归纳整理,充分吸收到实际工作之中。从同志们的发言中也看得出来,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重点旅游城市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想了很多的招数,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 很大的成效。我借此机会代表国家旅游局党组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两天来的研究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是全国各级旅游部门长期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要以此进一步统一全行业思想。总的看,本次研讨班时间虽短,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效果很好。下面,我谈几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一、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是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工作必须坚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旅游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宗旨同样是为了造福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内容,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要求旅游产品进一步多样化、特色化,旅游服务进一步标准化、人性化,旅游设施配套进一步便利化、专业化。随着人民群众旅游参与度的提高,旅游满意度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之一。从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要做到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抓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游客满意不满意应 当成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然,这也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但从发展质量和综合水平看,我们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9年国务院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两大战略目标,三年来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这个问题上全国基本做到了认识一致,措施到位,成效明显。但如何把旅游业发展的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实现旅游业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在这方面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重硬轻软”、“重建轻管”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应该看到,重视服务质量提升、重视软件建设,不仅不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反而会长久地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发展旅游业必须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诚心诚意为人民谋福利,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脱离了这一根本,就难以建成真正的世界旅游强国。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工作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工作方式,不转变工作方式就难以转变发展方式。从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来讲,同样必须加快转变工作方式。而转变工作方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必须“软硬并重”,两手都要抓。既要抓硬件,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又要高度重视抓软件,抓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让 人民群众更加满意。这样,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游客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就会不断的提高。因此,必须要始终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

二、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这是抓好规范市场秩序和提升服务质量工作的基本方针

当前旅游市场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既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在旅游业中的反映,也是旅游业发展供给和需求结构性不平衡的反映,这里既有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客观原因,也有旅游业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等主观原因。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基本方针,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实践的总结,也是发展的需要。

在规范市场秩序和提升服务质量工作过程中,治标与治本是辩证的关系,治标可以为治本创造基础和条件,治本可以不断巩固治标的成果,两者缺一不可。治本是从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包括建立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旅游标准化体系,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和执法队伍建设等。治标是严厉整治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地、有针对性地采取阶段性的措施与对策并取得成效。不治本,治标的成果就难以巩固;不治标,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阶段性效果就体现不出来,人民群众就不满意,因此必须标本兼治。同时,要从“疏”、“堵”两方面寻找标本兼治之策。总的看“堵”比“疏”简单,但却容易忽略解决深层次矛盾,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而“疏”周期较长,短期内成效不明显,治标不力,治本也难奏效,因此必须疏堵结合。

当前我们正在全力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做好《旅游法》起草工作,争取早日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旅游法》出台后,接下来就要抓紧研究《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三部行政法规和一些部门规章的修订工作。同时,要运用标准化手段引导旅游企业提高质量、优质服务,针对旅游市场中的薄弱环节,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切实发挥旅游标准规范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的作用。要继续组织好“文明旅游、理性消费”的旅游公益宣传活动。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协会,特别是客源地的城市和地区,在旅游旺季前,应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向人民群众宣传旅游知识,提高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鉴别能力,引导广大游客文明旅游、健康旅游、理性消费。各级旅游部门也要在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主动服务上做好表率。

同时,要严格执法,突出抓好执法监督和违法查处工作。旅游市场失范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有的地方行政不作为。治理恶性低价竞争、挂靠承包、强迫和变相强迫消费,包括重点城市的“一日游”,都有法律依据,旅游部门要克服为难情绪,更不能袒护违法行为,要敢于较真碰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特别是《旅游法》出台后,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我们将很难向各方面做出交代。从现在开始我们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就要做好思想准备,把贯彻执行《旅游法》的准备工作做好。

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完善旅游监管体制机制

随着时代变化和旅游业发展,旅游监管工作也需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地制宜。要把握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规律,立足旅游行业特点和优势,积极利用新技术,通过制度、管理、方式和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来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监管体制机制。

一是要持续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诚信是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组织与组织之间必须具有的社会道德和必须遵守的规则,其主要特征是市场主体在实现个体利益时,不以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代价。在旅游业发展中,诚信就是要让游客放心消费,诚不诚信就是要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旅游诚信活动。要抓好今年在全行业开展的“讲诚信、促发展”主题活动,营造“规范经营、理性消费”和“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旅游环境。要完善诚信约束机制,对不诚信的经营服务行为要曝光,要组织业内媒体设立旅游诚信曝光平台,定期将旅游投诉处理信息、旅游行政处罚信息、星级饭店和A级景区复核退出信息、旅行社和导游员监督检查信息等向社会公布,通过社会监督促进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诚信经营。

二是要加强旅游市场依法准入退出制度机制建设。要严把旅游市场依法准入关,提高旅游市场主体的“出生”质量,推动一批旅游企业做优做强。完善和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并形成常态化,对违法违规、不合格、无许可无资质经营的旅游企业和无资质、素质差、道德败坏的旅游从业人员要坚决的清理退出。要加大对星级饭店特别是高星级饭店和4A、5A级景区的检查复核力度,对硬件不达标、软件不过关、服务质量差、管理水平低的,该警告的及时发出警告,该退出的坚决予以退出。对那些长期扰乱市场秩序的人员,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坚决将他们从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清理出去。

三是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和创新绩效考核指标。市场监管不能一味的“管”和“压”,要积极探索奖惩结合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动力机制。对于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质量提升方面成绩优异的地区、企业和个人应进行宣传和奖励。国家层面可研究设立国家旅游质量奖项,省级旅游部门可研究设立旅游服务质量引导和奖励资金。要探索创新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工作业绩绩效考核指标,探索将产业质量和效益、旅游服务质量及游客评价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四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整体提高旅游现代服务业水平。要善于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市场监管工作中。特别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旅行社、导游服务的全程监控、对旅游企业服务过程的全程监控等。要积极推动“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全面应用,研究开发“全国旅游景区动态监测与游客评价系统”。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个人游、自驾游等非团队游客,完善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并将其作为中长期旅游品质提升工作的重点。

四、必须坚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求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取得实效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但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持久作战,善于积小胜为大胜,力争从局部攻坚突破,每年切实 解决1-2个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管用、治本的措施。实践证明,集中一段时间,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旅游市场秩序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结合当前正在做的工作,有三项是需要集中力量抓紧突破的。

一是恶性低价竞争问题。恶性低价竞争是旅游市场中的难症、顽症。恶性低价竞争问题既有部门职责交叉、执法部门不明确等体制问题,也有旅游部门监管不到位的责任问题,还有旅游企业自身缺乏诚信以及部分旅游者不能理性消费的原因。遏制、扭转恶性低价竞争要结合本地实际,抓好关键环节。要会同工商部门加强对旅游广告的监管,一旦发现恶性价格竞争和欺诈游客等不法广告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理。要加强对旅游合同的监督检查,督促旅行社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与游客签订并严格履行旅游合同,坚决打击不依法签订旅游合同和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强迫或变相强迫游客消费和违反合同增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行为。要加强研究分析,存在问题比较多的重点地区,要加大整治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同时要从旅游投诉中反映出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二是畅通旅游投诉渠道问题。旅游投诉难已成为目前人民群众对各级旅游部门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之一。有些地方旅游投诉电话无人接听、接听不及时,有些地方相互推诿、接后不办。我们一定要畅通投诉渠道、及时认真处理投诉,规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形成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倒逼机制。国家旅游局今年将重点加强旅游投诉处臵体系建设,进一步建设好旅游投诉和咨询服务热线,明确各 级旅游部门处理旅游投诉的责任,特别是抓好黄金周和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间的游客投诉处理工作,努力做到“有诉必查,有诉必复”。

三是导游体制改革问题。在所有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的数量不是最多的,但其影响力却是最大的,也是最受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好的导游,如文花枝、李静娜、王新慷、许欢欢等,能感动整个行业和社会。而一个表现差的导游,有可能成为影响整个行业形象的“害群之马”。近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导游的准入退出、监督管理、薪酬福利待遇、执业机制和培训机制等问题,山东省在三个城市进行了导游体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湖北省在导游薪酬、评级激励、职业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等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都为全国层面的改革积累了经验。国家旅游局除了继续做好全国导游大赛、导游等级考试、名导进课堂、“中国导游网”优化升级等工作外,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研究突破导游依法准入与退出机制,导游职称体系和职业技术等级制度,导游薪酬保障机制,以及完善导游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

五、必须坚持夯实基础、狠抓队伍,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和旅游执法队伍建设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服务能力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平均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和整体能力素质都有待提升,特别是各级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导游、景区讲解员、宾馆饭店的主管领班等一线人员目前都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旅游从业人员队 伍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从质监执法队伍情况看,目前全国旅游系统执法机构共769家,专业执法人员4664名,2011年全年受理和协调查处的投诉案件和和咨询多达500万件次,人均约1100件次。旅游执法队伍的现状也很难适应市场发展和执法需要。

要严格旅游从业人员依法准入门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管理,提高从业人员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强化工作业绩、诚信服务、游客感受的评价考核。要以提高一线旅游人员职业化水平为目标,组织实施旅游培训计划,特别要抓好各级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线员工包括导游、旅游汽车司机和各类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要加强一线旅游人才职业化引导和管理,建立和完善职业能力与职业发展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只有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水平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才能真正上得去。各级旅游部门要抓住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重视旅游质监队伍的建设和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明确性质、加强职能、稳定队伍、改善条件”的改革目标,为做好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统筹协调,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工作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旅游市场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旅游部门要做到该管的一定要管住,该管好的一定要管好,认真解决“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旅游市场秩序是管出来的,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中,管理就是硬道理。当然单靠旅游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要作用,在政府(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形成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以及居民、游客和媒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和局面。

同时,还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工作。一是要善于用好“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积极督促引导各旅游城市特别是优秀旅游城市政府加大旅游环境整治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面的工作力度。二是要善于用好媒体。一方面要运用媒体宣传推广各地和有关部门、企业规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好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要运用媒体披露、批评扰乱或破坏旅游市场秩序的典型案例。

同时善于应对舆情,发挥各级旅游部门及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及时核实和查处舆情所反映的市场秩序问题,及时建立回访和反馈机制。三是要善于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旅游已经进入大众化、产业化时代,仅仅靠各级旅游部门想把这么大的市场监管好、规范好肯定是不够的,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这也是国务院41号文件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行业协会是实施行业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是政府的重要帮手。行政执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才能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四是要善于运用监督检查制度。国家旅游局近几年先后制定实施了重大旅游投诉台账和督办制度、旅游行政管理与行政监察协调配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机制。这两项制度要加大执行力度,坚决纠正旅游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诉不应、有错不究的行为。

同志们,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只有将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价值追求落实到旅游发展之中,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每个旅游要素之中,把优质服务的行业精神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游客对旅游业的满意度才会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做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2012年7月9日在2012年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当前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

——在2012年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 杜 江(2012年7月9日)

同志们: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国务院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我国旅游业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广大游客对旅游市场规范和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41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推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旅游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游客满意度逐步提升,为保障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开展的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8.6,处于“基本满意”水平。2011年全国立案调查的旅游投诉案件10003件,每百万旅游人次投诉件数为3.89件,同比下降了10.37%。

在旅游市场秩序逐步向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旅游市场秩序还没有根本好转,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一些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旅游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广大游客、旅游从业者和各级领导对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还存在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当前,解决旅游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服务品质,不仅关系到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特别是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也是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的迫切需要。

下面,结合这期研讨班的主题,我谈三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各要素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已有旅行社2万多家,星级饭店近1.4万家,各类旅游景区2万多家,这些旅游企业和旅游餐饮店、社会旅馆、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娱乐场所、农家乐以及旅游交通企业等几十万家相关企业和单位作为旅游市场的经营主体,共同形成了我国巨大的旅游供给市场。

在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各种旅游市场经营主体良莠不齐,还存在很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一是无照经营。目前市场上还存在很多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现象,一些未取得经营资质的“黑社”、“黑车”、“黑店”、“黑导”坑骗、欺诈游客的行为屡禁不止,尤其是城市周边游和一日游欺客宰客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

二是超范围经营。一些企业通过发布虚假旅游广告、散布不实信 息,超范围经营旅游及相关业务,并且采取不法手段误导广大消费者,欺骗游客,给游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是非法转让经营许可。一些旅行社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转而采用挂靠承包的方式非法转让经营许可并从中渔利,致使企业管理不到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问题严重,旅游服务质量问题突出,并严重干扰旅游市场秩序。

四是恶性价格竞争。一些旅行社利用游客对价格的过度敏感心理,通过降低直观价格来吸引客源,然后再通过安排购物和推销另行付费活动获取回扣来弥补成本和获取非法利润。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正逐渐成为常态,并已经由侵蚀旅行社业运行机制向整个旅游行业渗透。

五是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消费。一些旅行社在安排的线路中,随意增加购物或其他另行付费项目,一些购物商店、旅游景区、医疗点等接待游客的单位,与旅行社、导游联手诱导、误导游客消费。目前,强迫或变相强迫游客购物和消费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旅游业的声誉。

六是履约不到位。部分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服务过程中存在擅自更改行程、降低服务标准的现象。在恶性价格竞争的背景下,一些旅行社在接待旅游者过程中降低或变相降低旅游合同约定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标准,擅自缩短游览时间、增加购物次数和时间以及增加自费景点等自费项目,严重影响到服务的品质。

七是服务质量不高。相对旅游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旅游服务质 量提升滞后。旅游饭店行业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倾向。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不稳定,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各种服务质量问题更加突出。旅行社行业在低价竞争盛行的状况下,接待服务质量难有保障,部分游客甚至对旅行社行业服务已经缺乏基本的信任感。此外,涉及到旅游产业链条中的旅游餐饮店、旅游购物商店及旅游娱乐场所等也都存在旅游产品质价不符、旅游服务质量无保障等问题。

(二)旅游市场消费主体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内游、出境游和入境游三大旅游消费市场并行的格局。由于三大旅游消费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我国国民旅游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旅游市场消费主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消费心理不成熟。很多旅游者在选择产品时过分偏重价格因素,贪图便宜;一些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常常致使自己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之间出现较大偏差。

二是消费行为不理智。消费心理的不成熟会导致消费行为的不理智。一些旅游者明知旅行社报价远远不及出游的正常基本费用,但参加旅游时仍然优先考虑报价低的旅行社,而对旅游产品的内容、旅游企业的信誉考虑不充分。特别是在参加低价团和旅游购物方面,经常出现冲动消费后又感后悔的情况,进而引发投诉。

三是维权失当。一些旅游者维权意识淡薄,在发生旅游服务质量问题时,感到身处他乡异地,忍气吞声,使一些不良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一些旅游者则过度维权,因小问题造成滞留和行程延误,影响了 旅游合同的顺利实施,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是存在不文明行为。一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尊重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行为不文明,引发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对旅游者的厌恶、不尊重,严重的则引发双方的语言和肢体的冲突。

(三)旅游市场监管主体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国务院到全国各省(区市)、地市和多数县级政府,都设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分级担负着旅游市场的监管责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旅游监管执法的专门队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区市)、地市、县四级旅游监管执法体系。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旅游监管的职能和手段有限。目前由国务院颁布的旅游行政法规有《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旅游部门据此监管的范围限于旅行社、导游人员和团队旅游,对其他旅游相关服务的提供方尚没有监管依据和手段。旅游监管法定授权的不足和统一市场规则的缺位,致使旅游部门“大市场职责”与“小市场权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出台了地方旅游管理条例,但针对旅游发展各相关要素市场的监管,赋予给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也很有限,旅游监管的手段也较少。

二是对旅游监管工作重视不够。多年以来,很多地方对旅游业的发展重建设、轻管理,重外延式规模扩张、轻内涵式质量提升和增长,重视搞大项目、大活动,而轻视旅游市场的监管。一些地方对吸引旅 游投资、建设旅游大项目出台了系列产业鼓励和引导政策,而对旅游发展软环境的建设、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整治、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却重视不够,不但出台的鼓励政策少,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也不多。

三是旅游监管力量薄弱。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旅游执法机构769个、执法人员4664人。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旅游监管执法队伍,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素质、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增长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要求,也大大低于相关行业的监管力度。面对旅游市场秩序长期失范的问题,很多旅游监管部门主观上有“畏难”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管不了”的现象。

四是旅游监管职能交叉。由于旅游业是新兴产业且涉及的部门较多,在进行行业监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传统产业部门产生职能交叉,而各传统产业部门针对固有市场的管理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力量较强的执法队伍,旅游部门作为“后来者”的身份和相对弱势的地位,难以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致使由旅游部门牵头的联合执法效果欠佳,并由此产生了交叉地带责任不清和相互推诿等现象,一些领域甚至存在监管真空。

二、旅游市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旅游市场问题的产生既有我国旅游行业自身管理的问题,也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背景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并把握旅游市场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我们对症下药,有效开展市场治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旅游市场秩序失范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旅游的大众化发展也展现出以下阶段性的特征:消费者对经济型团队旅游产品的需求旺盛,对旅游消费的价格比较敏感,旅游消费经验不足,旅游需求总体上呈现数量化而非质量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高回扣、挂靠承包、恶性价格竞争等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现象表现突出,成为与许多热点旅游目的地相伴而生并严重影响游客满意度、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业痼疾。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背景高度相关。因此,旅游市场秩序失范将是与大众旅游阶段伴生的现象,对其治理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二)旅游市场秩序失范是旅游业内在矛盾的突出反映

一是大众化旅游的阶段性矛盾。当前,我国处在大众化旅游发展阶段,旅游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监管的不到位,为非法经营者和非法经营行为提供了时机和空间。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旅游消费集中度过高,导致供需严重不均衡,市场秩序失范、游客和居民不满的问题更加凸显。二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性不均衡的矛盾。当前,旅游供给和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观光型旅游产品占主导地位,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尚未形成,导致多数地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不断提高门票价格就成为很多景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宝。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性不均衡的矛盾将长期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改善产生牵制作用。三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与旅游行业监管局限性的矛盾。旅游业是关联性和带 动性非常强的综合产业。旅游业不仅与服务业中的众多行业高度关联,还与第一、第二产业密切相关。旅游业先天具有的与众多行业的高度关联性,在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方面,必然会面临对各相关行业管理的高度依赖性。限于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和旅游行业监管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旅游市场秩序难以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

(三)旅游市场监管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旅游市场监管的依据尚不充分。如前所述,各级旅游监管部门除对旅行社、导游和团队旅游的监管外,在对涉及旅游产业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市场的监管方面,还缺乏充足的法律法规依据。二是进入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在涉及旅游业发展各要素行业经营主体的进入上,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还缺乏较为有效的话语权。目前能够调控的只有旅行社和导游,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则是依照标准进行管理。在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的市场退出方面,也缺乏强有力的长效机制和过硬的手段措施。三是旅游监管的执法主体力量薄弱。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主体力量是各级旅游质监执法机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近些年我国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和人员的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不但旅游监管的力量薄弱,人员不稳定,经费无保障,而且旅游质监执法机构的性质也不明确,极大地影响了执法工作效果。四是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治理机制尚未建立。旅游部门职能有限、手段单

一、监管力度较弱,协调其他部门参与管理的难度较大,还没有一个制度性的协调机制,也未形成综合治理旅游 市场的格局。五是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还不完善。由于许多地方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建设滞后、运行不畅,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制约手段不足,行业协会的威信尚未树立起来,行业协会对市场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能力不足,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四)旅游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

首先是旅游业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许多旅游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在经营过程中过于强调数量和规模,比较普遍地采用低价招徕等经营策略扩大组织接待和收入规模,不注重通过旅游品质的提升来提高企业效益。其次,旅游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旅游需求的迅速扩张和旅游产品不可专利化的特点使得许多旅游企业缺乏创新动力。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的自身素质制约了其创新能力,致使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低水平竞争盛行,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第三,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缺失。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有些旅游企业缺乏诚信意识,有些旅游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全行业服务质量提升。

(五)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缺乏合格的旅游人才。由于旅游企业的薪酬逐步走低,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幅度降低,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二是优秀旅游人才流失率高。旅游行业吸引力降低引发的优秀旅游人才的流失已成为阻碍行业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因素。三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较低。由于旅游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不 高,致使旅游从业人员对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认同感不强。

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既有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旅游业自身发展方面的因素。对此,我们既要辩证地看,更要务实地干,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通过我们自身扎扎实实的工作,促进旅游市场的规范发展和旅游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对策和建议

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旅游市场和质量工作非常重视,王岐山副总理分管旅游工作以来,对旅游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其中涉及旅游质量和市场秩序方面问题的批示就多达20余次,可见对旅游市场问题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把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作为事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进行部署和安排。邵琪伟局长在去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就将“下大力气抓好旅游质量、秩序和安全工作”列为2011年十大重点工作之首,明确提出“旅游行业监管的重点是开展零负团费、挂靠承包经营和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专项整治,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标本兼治的对策”。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邵琪伟局长又提出要“坚持不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并对旅游监管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

围绕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2009年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旅游质监执法工作和旅游质监执法队伍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制定了《旅游投诉处理办法》、《旅游市场检查规范》等专项规定,初步建立了旅游合同体系和旅游服务质量赔偿标准体系,并把2010年确定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着力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各项活动。今年6月份,为在旅游行业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贯彻质量发展纲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专项活动的通知》,联合各级质检部门共同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为将旅游市场监管和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推向深入,下面结合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

通过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引导广大旅游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首先,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针对目前旅游市场上存在的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虚假广告、恶性价格竞争、挂靠承包、合同欺诈等问题,对旅游企业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企业知法、懂法,引导全行业规范经营、诚信经营、守法经营。

其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广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方式,针对广大旅游消费者开展“品质旅游,伴你远行”、“文明旅游,理性消费”等公益宣传活动。通过建立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为旅游者提供真实、准确、实用的旅游信息服务,便利旅游者出行,引导旅游者的消费。通过播放公益广告片,编印、发放旅游宣传品,开展有奖征文活动、不定期地发布旅游服务警示等对旅游消费者进行旅游公益宣传,引导广大游客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合理维权。

今年下半年,国家旅游局将继续与商务系统就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联合开展“诚信兴商月”活动,还要与国家质检总局就实施《质量振兴纲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联合开展“质量月”和“旅游服务质量宣传周”等活动。希望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积极配合我局和相关部门的各项宣传活动,切实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企业和公众的质量意识。

第三,各级旅游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规范和引领作用。各级旅游协会可通过制定和实施行规会约、行业标准等途径,引导和帮助旅游企业转变经营观念、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形象。各地旅游协会可结合各地的市场情况,定期向广大消费者发布热点旅游产品行业指导价格和旅游提示、警示信息等,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并由此推动旅游企业转变经营方式。

(二)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

各级旅游监督管理部门要通过完善各项监管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手段,进一步加大旅游监管力度,约束旅游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

首先,要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质量监管、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旅游投诉等方面的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其次,要创新旅游监管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媒体、行业内的专家、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消费者等对旅游企业的服务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从旅游行业监管向旅游目的地综合监管的转变,从重视投诉监管向旅游全过程监管的转变,从单一的旅游部门监管向多部门联合执法和监管转变,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多维市场监管体系。

第三,要建立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逐步建立以各项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基础的科学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其次,通过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建立覆盖旅游各要素的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体系,制定调查评价的标准和实施办法,依托专业调查机构进行调查评价,定期分级发布以优质服务企业为重点的游客满意度评价报告。通过政府的公信力和媒体的影响力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引导市场的消费选择,推动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旅游服务品牌。

第四,要健全旅游监管和纪检监察的联动机制。去年,国家旅游 局印发了《关于旅游行政管理与行政监察协调配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的通知》,通过行政监察部门督促旅游监管部门更好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解决广大游客和旅游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旅游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对于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并执行到位;另一方面,旅游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把各级旅游监管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实际效果作为纪检监察的重点工作来推进。

第五,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旅游市场监管水平。为了使旅游市场监管适应旅游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在旅游市场监管中不断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先后建立了“中国旅游诚信网”、“旅游质监与投诉管理系统”、“中国导游网”、“导游管理系统”、“旅行社业务管理系统”、“星级饭店统计调查管理系统”、“出境游备案系统”等旅游信息化监管平台,还在全行业开通了“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来要覆盖全国所有的旅行社,涵盖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旅游市场的旅游团队数据信息,我们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对所有旅游团队的实时动态管理、团队电子行程单管理、旅游服务电子合同管理和游客在线查询及评价系统建设,通过这些信息化监管系统的建立,可以实时监控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

(三)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和惩处

首先,要加大对违法经营旅游企业的惩处力度。针对《旅行社条例》中对恶性价格竞争的专门条款和法则,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旅行 社服务质量赔偿标准》,明确了对强迫消费、擅自降低服务标准、甩团等行为的赔偿标准。国家旅游局还与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三个合同示范文本,引导旅游企业合法、规范经营,引导旅游者依法、理性维权。各级旅游监管部门应依据各项法规和标准加大市场检查力度,重点打击并遏制旅游经营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非法挂靠承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擅自改变行程、欺骗、胁迫旅游者购物或参加自费项目等严重干扰旅游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行为,更要从严惩处,情节严重的采取“一次性死亡法”,吊销、停业一批违法违规旅行社和导游,使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对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其次,要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督办力度。对于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国家旅游局实行督办制度,去年共督办了26起案件。实践证明,这项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将加大案件督办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手段,严厉查处损害游客合法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

第三,要强化旅游企业质量等级退出机制。邵琪伟局长在今年年初旅游行风建设会议上提出旅游市场监管“要用好退出机制这把剑”。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重点,采取引入社会评价等方式强化旅游企业退出机制,加大对星级饭店和A级旅游景区的复核力度,对硬件不达标、软件不过关、服务质量低、管理混乱的旅游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该降星降级的降星降级、该摘星摘牌的坚决摘星摘牌。

(四)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首先,要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只有行政执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才能促进公平竞争,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各级旅游协会要要建立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积极推动行业诚信建设,不断提高旅游行业自律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要鼓励旅游企业通过标准化管理创建优质品牌。旅游企业标准化管理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在全行业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更多的旅游企业在贯彻执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基础上,建立自身旅游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服务品质的提升,创立企业优质品牌。同时,通过优质品牌的创建,促进旅游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走品牌化扩张发展道路,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第三,组织旅游企业开展诚信旅游建设活动。开展诚信旅游建设也是行业协会进行自律活动的重要内容。旅游协会要继续在全行业开展“讲诚信、促发展”主题活动,加强诚信宣传和教育,使旅游企业牢固树立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更加注重质量、品牌、形象和声誉,自觉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同志们!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精神中,为实现把旅游业建设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但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这次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将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议题,不但体现了当今我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的迫切要求,更体现了旅游全行业和国家旅游局对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决心和信心。这次研讨班上,我们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找准对策,狠下决心、落实措施,大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逐步解决长期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做出旅游行业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站长 李彦武在2006年全国交通系统质量监督站长座谈会上的讲话(2006年12月1日)

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站长 李彦武在2006年全国交通系统质量监督站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6年12月1日)

11月30日至12月1日,部质监总站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全国交通系统质量监督站长座谈会。现将李彦武站长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刊登如下:今天会议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天半的时间中,大家很好地总结了今年的工作情况,提出了明年的工作思路,也谈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大家讲的都很好,很实在,充分体现了对质监事业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让我深受启发和鼓舞,我相信,这样一支有着责任感和凝聚力的队伍,一定会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今年以来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6年,质监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确定的“又快又好,好中求快”的基本思路,结合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工作会议提出的“三个服务”、“四个理念”、“四个重点”、“两个倾斜”、“两个监管”等重要指导思想,将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耐久性问题以及切实加强交通建设安全监管作为重点工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十一五”后几年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法规体系建设步入正轨。

法规制度是我们工作的依据,是行业发展的保障。没有法规就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去年出台的《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明确了质量监督是一种行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行业发展和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年继续推进法规制度建设,经过认真调研,全面清理了现行法规文件,列出了现有及需要制定、修订(合并)、废止的法规目录及完成时间表,规划建立了新的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体系框架。目前,《公路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已以交通部5号部令发布,《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管理规定》已完成修改稿,《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即将发布。

各省也都积极配合部出台的规章,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诸如:《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和《关于贯彻交通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的意见》等一些规范性文件。为了使大家能够互相学习交流,我们这次也精选了一些各省有特色的规

范性文件在会上印发。

(二)项目督查和质量鉴定效果良好。

各地认真落实2006年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意见,着力做好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检查和质量鉴定工作。在督查过程中,深化检查、评定方法,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严格落实督促整改。在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促进和加大了有关各方的质量意识和抓质量管理的力度。在鉴定工作中,坚持以鉴定办法为依据,以数据说话,以先进检测设备为手段,全面、科学、客观反映工程质量状况,为工程项目安全运营和养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还通过创建营口港治理水运工程质量通病示范项目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方式,宣传质量意识,强化监督力度。推动了质量监督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发展。

综合项目督查、质量鉴定以及各省上报的监督抽检数据等情况,从整体上看,全国公路水运工程总体质量状况良好,在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程实体质量、施工工艺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特大型桥梁、特长隧道等特殊大型工程的建设技术和质量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重点工程质量稳中有升,其它工程整体质量平稳,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质量合格率均在95%以上,大部分关键指标合格率在98%以上;水运工程特别是大中型工程,质量状况良好;不同地区和不同项目之间的质量差距有所缩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如公路路基、路面、桥面铺装及隧道工程质量不稳定,质量指标不均衡,个别指标下滑。水运工程方面,内河项目落后于沿海项目,在房建、堆场等辅助工程中,存在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工艺落后等情况。

(三)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初见成效。

2005年以来,总站和一些省站陆续承担了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今年主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建立了交通建设工程安全专家库,制定了《加强2006年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编制了《交通建设工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创办了《国外工程安全》月刊,启动了《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和施工安全监理培训教材的编制工作,并对一级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岗位考核培训。开展了施工安全专项督查活动,截止到11月份,部组织对广东等14个省市在建的部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和重点水运工程(共36个

项目)进行了质量安全督查。

同时,按照国家安委会的要求,组织开展了交通建设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把1000m以上的长大隧道和墩高10m以上且单孔跨径40m以上的桥梁作为重点,严查隧道坍塌、涌水突泥、瓦斯爆炸以及桥梁的支架垮塌、高空坠落、基础塌陷、吊装设备失稳等事故隐患。截至9月底,25个省市区共完成对256个项目,1069座桥梁,324座隧道,34处高边坡、1处航电枢纽的检查工作。下达整改意见533条,下达整改通知书98份,停工项目14个,经济处罚78笔。在10月下旬我部牵头组织的施工专项整治七部委联合督查中,各部委代表亲眼目睹了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的专项整治活动的形式和效果,一致认为交通建设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的看,今年以来安全生产形势运行平稳,与去年同期相比,安全事故起数略有增加,但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未发生一起特大安全事故。个别隧道塌方事故施救及时,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但从检查情况看,施工现场仍然存在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安全经费投入不足、企业内部安全检查走过场、安全预案缺乏针对性、安全监测技术落后、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

(四)监理和试验检测市场管理手段不断创新。面对监理行业出现的诸多问题,今年加大了规范监理市场、整顿监理队伍的工作力度。为治理监理企业不规范行为,总站对原有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进行了资质就位。许多省重视对监理企业资质申报的初审工作,加强对监理市场的动态管理,组织对在建项目监理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监理企业业绩管理;对进场监理人员进行岗前考试,将一些考试不合格、素质较低的监理人员清退出场。为解决监理人员无序流动问题,在各省站的配合下,总站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监理从业人员执业登记制度,并着手建立监理人员诚信体系。为提高监理队伍素质,成功组织了2006年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

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控制和评价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规范检测市场,提高试验检测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交通建设更快更好发展的要求。去年《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以交通部令2005年第12号发布,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今年是贯彻实施这个部令的关键起步年,各省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尤其

是总站于4月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工作以来,各省站对考试工作都十分重视,大家积极响应,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精心组织,短短半年时间,报名参加试验检测人员考试的人数已经突破6万人。由于试验检测人员考试对我们来说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今年属于探索阶段,各省站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意见,这些都为不断完善考试工作和明年进一步规范、整顿检测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之,一年来各级质监机构积极探索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以务实求新的态度丰富监督手段,创新监督模式,在工作中不断强化工程质量监督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加强工程质量通病的研究治理;研究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工作,提高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水平;加强监理、试验检测市场管理的对策研究,并在加强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实现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政府质量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质监机构的权威性不断提高;二质量监督的理念、方式不断创新,监督手段进一步加强;三是质监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二、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二年,是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关键年,建设任务依然繁重。除今年完工的项目,公路建设方面明年续建的部重点项目还有380个,约3.4万公里,其中仅高速公路项目就有237个,约1.8万多公里,如再加上新开工的项目,则规模将更大。水运建设方面,今年新开工水运工程项目166项,完成投资822亿,新增吞吐能力约5.5亿吨,三级以上航道418公里。2007年将不低于这样的建设规模。

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交通提出了新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交通提出了新挑战。建设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对公路水路交通提出了新要求。交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发展,缓解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但是,这种缓解和改善仍是初步的、低水平的和不稳定的,交通保障能力仍显不足,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安全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相继发生的山西太旧路、广东深汕路、福州顺利建材码头、珠海高栏港集装箱码头等部分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说明在“好”的方面仍然需要下大力气。李部长在创新会议上讲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很快,但工程质量和耐久性不容乐观。现在很多公路路面的平均寿命不到8年,早期破损问题比较严重,大修期普遍提前。一些公路桥梁建成不久就出现了锈蚀、开裂等质量问题,影响了使用寿命。公路水路交通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就是交通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这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投资效益发挥及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工程质量及环境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市场经济机制更加完善,行政监管必须依法行政,工作行为要求更加规范;公路水运建设规范扩大,一些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与量大面广的农村公路建设并存,监管范围、内容和深度急需调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工程建设中节约资源、能源的要求更加紧迫。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面对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对监管队伍的素质、监管手段、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们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要把“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交通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到我们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的各个方面。坚持质量第一,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坚持以为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从而提高质量监督检查和安全监管的作用和效果。要以创新的思维,推动质监工作的发展。我们理解,实现“好中求快”,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为交通运输提供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贯彻“三个服务”,安全是基础是前提,没有安全作保障,其它工作成绩再突出也要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努力杜绝特大事故,降低重大事故,遏制一般事故,尽可能少死人或不死人。各省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在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中开展理念创新、政策创新、质量监控手段和技术保证手段创新,并使这些措施和制度与国家大的政策有机结合,就会成为质监工作的亮点。

三、明年工作思路与打算

明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继续贯彻创新会和精

神文明会议精神,按照全国交通工作会议部署,以搞好“三个服务”为全部工作的着力点,坚决贯彻四个理念,切实体现确保“四个重点”、坚持“两个倾斜”的要求,把工作重点调整到国家规划的公路水路重点建设项目、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保障工程项目上来,转移到中西部和公益性强的公路水路项目上来。为此,我们全行业的监督力量要加倍努力,严格执法,狠抓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务求抓出实效。

(一)充分发挥政府监督职能,做好质量督查工作。

基本思路就是“四抓”(抓关键,抓基础,抓过程,抓示范)。

抓关键,就是要抓好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和沿海大型港口工程的监督管理,加强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要素指标的监督检查,促进结构物耐久性的逐步提高;抓基础,就是要抓好检测数据真实性以及主要的工程材料和交通产品的质量,从源头上预防质量事故;抓过程,就是要抓好精细化管理,追求工程内在与外在质量的同步提高;抓示范,就是要通过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和促进农村公路和内河中小型项目质量的提高和质量通病的有效治理。

总站的督查重点是部下达计划的项目和国家核准的项目,省站除了与总站共同进行重点项目督查外,要重点监督好省的重点项目和路网项目。地市站和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农村公路的质量监督工作。总站将组织有关省站编写农村公路监督手册,对路基、桥涵构造物、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监督重点、监督方法予以明确,指导基层做好农村公路的质量监督工作。

督查工作要扩大监督面,深化督查内容,完善督查程序,追求督查实效。对一些重点项目每年进行两次以上的全面检查,有些项目要派驻督查组进驻工地,严防死守,力争重点项目不出问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探索研究促进督查效果的有效途径。有些省在工作中采用了派驻制、分片制等方式,解决了任务重的情况下,人员不足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了创新的方式。明年主要考虑推行两个新机制,一是研究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督查办法及评价体系,将督查的项目打分排队,对排名前3位的项目进行表彰,并对排名末3位的项目予以通报。希望省站也能够对督查的项目进行打分排队,表彰先进,批评后进,形成激励与鞭策

机制。二是推行差别化管理方式。根据项目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重点抓好社会公益项目的监督管理。根据参建企业的质量业绩采取不同的督查模式。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受到行政处罚、通报批评的企业,要对其增加检查频率;对质量业绩平淡,有过一般质量不良记录的企业,采取正常的检查方式;对质量业绩优异、信誉好的企业以质量自控为主,减少对其检查频率。要依靠科技进步,在交通建设工程中积极推广先进、高效、安全的工艺和装备,淘汰陈旧落后、安全风险高,无质量保证的工艺和设备。明年总站要牵头在这方面做些工作,从技术、材料上为质量提供保障。

要推行行业名牌战略,树立样板工程。通过典型示范工程和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的方式,促进全行业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切实抓好质量通病的治理工作。今年营口港治理水运工程通病示范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验还要继续推广。明年公路要树立几个质量管理先进的典型项目,水运工程再重点抓好1-2个治理质量通病的内河示范项目。形成多点开花,有经可取的局面。要开展先进质量监督机构的评选工作。通过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见贤思齐,提升质监工作者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和工作水平。形成全行业互动,争学先进、争创一流的行业发展新态势。结合示范工程典型项目的树立和宣传,激励先进,积极培养和发展行业文化,形成全行业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

(二)做好试验检测工作。组织好企业评定和人员考试,开展数据打假的专项整治活动。

质量检查要以数据说话。目前交通试验检测市场刚刚形成,管理尚不完善,有水平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够,数据造假问题比较严重。明年要加大部12号令的贯彻落实力度,切实加强对检测行业的管理,促进检测机构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使检测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平等竞争的经济实体。要继续组织好检测企业资质评定和人员考试,从根本上保障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根据当前一些检测机构和人员诚信缺失,制造假报告、假数据的不良行为开展一次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检测数据造假行为,建立检测企业诚信体系,评选诚信检测企业。发现出具虚假数据、假报告的试验检测企业,坚决予以严肃处理,并限制其进入交通建设试验检测领域直至取消检测资质。质监机构在检查质量保证体系运

转情况时,除了要检查有关人员的资格条件,更主要是对试验检测数据真实性的检查。不断促进检测行为趋于规范,真正发挥其指导施工、控制工艺、客观评定工程的关键作用。

(三)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在安全监督上,基本思路就是打基础、抓关键、早预防。打基础,就是首先要完善法规制度,加快行业安全标准、规程的制修订工作,以及安全应急预案的落实;抓关键,就是要抓好高墩、大跨桥梁和长大隧道以及水上作业的安全监管;早预防,就是完善预防体系,加强对安全预防措施到位情况的监管,防患于未然。

一是开展安全法规宣贯,狠抓责任落实。待《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部令)和《交通建设工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颁布后,将及时组织宣贯活动,统一认识,明确监管职责和程序,确保监管程序和责任到位。

二是继续深化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专项整治是过程监控的有效方式。在总结今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摸索规律。计划明年继续开展桥梁、随道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深化整治内容,扩大整治效果,分阶段进行指导和监督,力求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是完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快速反应机制。突出应急管理主线,各地要制定相应的配套预案,规范应急响应职责与程序,适时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四是研究探索事故发生规律,及时分析安全形势。进一步规范事故统计工作,研究事故发生规律,查找事故原因,及时全面分析安全生产形势,指导各地安全生产工作,并为制订有关政策、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工程安全事故快报表和月度统计表已在国务院备案,必须进一步规范事故上报程序,消除瞒报、漏报现象,做到事故发生后能按规定及时报告、及时救援。

五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单位,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在调查清楚的基础上,除对有关单位追究行政责任外,我们还将根据责任各方的具体情况,在市场准入、资质等方面予以严肃处罚。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代表政府依法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自身必须守法,才能保证公正执法。同时,质量监督工作技术性、专业性强,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检查时能够

发现问题、判断问题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这是行业的生存问题。明年要按交通部的部署,通过多种形式,在行业内大力开展“学树创”活动。通过交流观摩、业务培训以及考核考试等工作,大力提高质监督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全行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加强自身建设的另一方面,在于开展诚信行业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公信力和信誉度。要严格执法、照章办事、清正廉洁,大力推行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履行好各项职责。

(五)做好机构改革的有关工作。

目前,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正在稳步进行。交通部已着手进行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设定的研究工作。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和《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等法规,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委托代表交通主管部门行使行政执法职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行政监督,是一种政府行为。根据这些依据,有些省站通过做工作,已纳入了公务员管理,像浙江站,现在已经改名为局了。我们向浙江局表示祝贺。还有一些省站,也积极进行了机构改革或更名的准备。希望大家多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力争全行业都纳入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同时,对于目前进行的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设定工作研究,请各省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力争今年打好基础,明年平稳实施.同志们!交通事业的发展,对我们行业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健全,各种社会矛盾还比较突出的环境下,履行好我们的职责,做好质量和安全工作,我感到压力重大、责任重大。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全行业的力量,努力形成行业联动的新局面,人尽其责,竭尽所能,开拓创新,努力拚搏,就能够让工程质量和安全产生得到有效控制,让行业继续得到发展壮大。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我想特别提醒大家,要为了我们的事业更珍惜自己的身体,更关爱自己的亲人。前几天,广西质监站陀永贵站长的不幸逝世,我们深感悲痛,加之几年之中先后已有几位站长倒在质监工作岗位上,还有的同志重病住院,更让我们产生震动和思索。我们这个行业,环境艰苦,压力巨大,同志们常年跑工地,很辛苦,一定要注意

休息,有病要及时去检查和治疗。要以创新的思维来调整工作方式,不仅要出色地工作,更要健康地生活。最后,对大家多年来给予总站和我本人工作的支持与关怀表示衷心感谢。

下载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总工程师研讨班上的讲话(代拟稿)-2010年福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总工程师研讨班上的讲话(代拟稿)-2010年福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