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绿园区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23:4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春市绿园区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春市绿园区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第一篇:长春市绿园区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长春市绿园区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反馈意见整改问题销号的公示

按照《长春市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规范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工作的通知》,我区有8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任务经过检查验收,达到销号条件,现予公示:

整改任务一:

一些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治站位不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认识不够,在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上,仍然存在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有相当一批干部认为吉林生态环境本底较好、优势明显,对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缺乏清醒认识,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重视不够,讲成绩多、谈问题少,环境保护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强。

整改目标:全区上下形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良好局面,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提升,生态环保战略位置更加突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协调,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保护忧患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显著增强。

整改措施: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好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特别是在视察吉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二)强化生态环保工作组织领导,研究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提高工作合力和执行效力。完善科学决策制度,建立生态环保工作高位统筹、科学决策、综合协调机制。

(三)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中,强化“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硬约束,科学布局绿色发展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四)持续加强学习培训,区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区委党校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对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课程,教育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认清全区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 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

整改效果: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加强生态建设写入区委五届五次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将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各专项规划中,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特别是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组反馈整改任务以来,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并反复修改《绿园区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形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清单》,细化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单位,将整改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整改工作有人负责、有人推进、有人监督。

2.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研究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发《中共长春市绿园区委 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关于成立绿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通知》,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相关区领导任副主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开发区主要领导组成。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分局,办公室主任由区环保分局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区政府办公室、住建局、市容局、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5月17日,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重点研究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快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强化落实河长制工作及推进环保常 态化管理工作。区生态环保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会议4次,先后就环保常态化管理、烧黑包工作等进行研究部署。

3.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月23日全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召开以来,先后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1次、区政府常务会议4次,重点研究全区黑臭水体治理、河长制落实、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作。先后下发环保相关文件5份,区党政主要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就全区黑臭水体治理情况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实地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环保相关工作,确保问题及时发现解决,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见到实效。

4.持续加强学习培训,区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区委宣传部已经将该内容纳入绿园区理论中心组2018年度学习计划。结合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突出贡献、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特别是全面落实好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绿园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学习时间安排在2018年7月,学习形式为专题学习,邀请相关专家作辅导报告。区委党校全面加强区内各级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教 育,已经把生态环保内容纳入到2018年培训计划,在今年公务员班、绿园区学习党的十九精神专题轮训班、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各个班次上,全部安排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全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认清全区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整改任务二:

有的部门和地方在环境保护上喊的多、做的少,发文件多、具体落实少,有的甚至说一套做一套,不敢动真碰硬,不抓落实。

整改目标: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建立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构,健全生态环境工作机制。

整改措施:

(一)建立研究生态环保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常委会每半年、政府常务会每季度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区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区委、区政府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 格局。环境保护委员会每季度要召开一次委员会议,专题研究环境保护工作。

(二)层层压实生态环保目标任务。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年度环保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各镇、街、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制定详尽的工作方案,明确各项措施和时间节点,并作为区委、区政府的年度重点督查内容,确保任务分解到位、压力传导到位、跟踪督办到位。

(三)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强化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管理,严格落实《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要求,指导督促各级各部门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重要责任,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考核重要内容。

(四)全面落实生态环保工作责任。严格执行《长春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对不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盲目决策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加快推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离任环境保护责任审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履行。整改效果: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加强生态建设写入区委五届五次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是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组反馈整改任务以来,先后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1次、区政府常务会议4次,重点研究全区黑臭水体治理、河长制落实、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作。先后下发环保相关文件5份,区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环保相关工作,确保问题及时发现解决,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见到实效。

2.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研究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发《中共长春市绿园区委 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关于成立绿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5月17日,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重点研究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快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强化落实河长制工作及推进环保常态化管理工作。

3.按照《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春市绿园区落实水污染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长绿府发﹝2016﹞6号)、《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春市绿园区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长绿府发﹝2016﹞22号)、《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绿园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长绿府发﹝2017﹞ 13号)将任务分解压实到各镇、街、开发区,各有关部门。2018年3月12日绿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第二次会议,会上专门讨论绿园区开展燃烧汽车内饰件下脚料专项行动相关工作,会上就开展此专项行动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2018年3月15日绿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第三次会议,会上对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部署;2018年4月12日绿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第四次会议,会上就燃烧汽车内饰件下脚料专项行动开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深入讨论;2018年4月19日绿园区召开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会议,对绿园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调整进行了充分讨论。

4.绿园区委组织部于2017年12月8日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2017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长绿组通字﹝2017﹞27号),将重污染环境应对情况纳入区管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2018年3月9日绿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第一次会议,积极讨论修改《长春市绿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进一步明确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制定发布了《绿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常态化管理实施方案》(长绿府发﹝2018﹞16号)加强绿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日常监管工作,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管理机 制,明确职责分工。

5.中央环保督察期间,绿园区纪委对36批次409个交办件进行了核实,共追责94人次(处级干部19人次,科级干部33人次,其他干部42人次),其中,约谈47人次,通报27人次,诫勉3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7人(6名处级干部)。

整改任务三: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在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中存在不作为问题,在启动应急预案后没有及时通知相关工业企业执行应急响应措施,对企业应急响应情况没有进行检查,对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应急预案予以备案。

整改目标:建立高效严格的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停产、限产等应对措施。

整改措施:

(一)2018年3月31日前,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修订工作。强化工业企业应急响应的指挥、协调、调度,快速启动停产限产等减排措施,提高应急响应的可操作性。

(二)严格预案备案审核,2018年3月31日前,对审核合格的重点监控企业应急预案给予备案。

(三)2018年4月15日前,对全区2户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及各属地建立联络机制,提高应急响应工作实效。

(四)2018年5月15日前,制定完成《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加强督查走访的行动方案》。

(五)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停产限产减排措施,重污染天气期间,强化重点监控企业停产限产减排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确保各项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整改效果:

绿园区发展和改革局按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要求,认真落实整改环保督察反馈问题,自2017年10月至今,绿园区发展和改革局正视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整改落实,成立了绿园区发展和改革局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绿园区发展和改革局工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绿园区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加强督查走访的行动方案》;建立全区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及各属地的联络机制;完成对审核合格的重点监控企业(2户)的应急预案备案工作;将全区7户建材行业企业和1户工业企业列为出现重污染天气情况下的重点监控对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建立完善了绿园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管理体系,在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小组作用,按照《绿园区发展和改革局工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绿园区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加强督查走访的行动方案》,做到积极响应,采取果断措施,完成重污染天气出现时的应对工作。整改任务四:

全省目前仍有70%以上的行政村尚未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乱堆乱放问题突出,严重污染周边环境,群众反映强烈。

整改目标:实现生活垃圾户集中、村收集、镇管理、区统运、市处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整改措施:

(一)加快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及设备建设,完善村屯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加大投入力度,平均每10户配备1组容积不低于30升的便于分类的垃圾箱,每个镇按50平方米/万人的规模建设至少1处垃圾转运站。

(二)本着“村聘村用、镇村共同管理、区市容局考核”的管理机制,按照每个自然屯至少配备2名保洁员的标准,由镇村负责组建农村保洁队伍,将四环路以外16个村、151个自然屯、537万平方米纳入保洁范围。

(三)在各镇、村开展大规模的环境主题整治行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

(四)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台账,实施治理工作月报和季查制度,每年年底对治理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五)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日常监督和考评机制,采取明检与暗检相结合,周检与月检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排名,年底综合考评,通报考核结果。整改效果:

1.绿园区坚持以建促管,以管带建,推进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至今,累计投入4326万元用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化设备购置,建设垃圾移动箱站60座、建筑垃圾池427个,购置勾臂车14台、移动箱60台、小金刚运输车辆24台、大柴车5台、大型铲车5台、钩机3台、密闭式四轮垃圾收集车20辆、密闭式三轮垃圾收集车260辆、农户用垃圾桶5000个。根据居住人口密度及日产垃圾量,在移动箱站选址方面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合理建设移动箱站及建筑垃圾堆放池。目前城区垃圾移动箱站服务半径为800米、农村垃圾移动箱站服务半径为1500米,基本满足了垃圾分类、收集、运输需求,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2.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按照每个自然屯配备2-3名保洁员的标准,由镇村负责组建了269人的农村保洁队伍,将四环路以外16个村、151个自然屯、537万平方米纳入保洁范围。出台了《农村保洁队伍建设管理方案》,明确出勤时间、清扫频率、清扫标准,达到路面净、边沟净、墙体净、林带净、公共场所净、河道净和禁止焚烧垃圾、禁止乱倒乱卸及禁止向河道内倾倒牲畜粪便的“六净三禁”标准。

3.区政府将农村保洁员工资、保洁工具配备、人员、车辆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村环卫工作落实有力、开展有序、运行高效、效果显著。各运行环节紧密衔接,全面提升农村环卫保洁工作水平。以“区负总责、镇抓落实、村屯 具体实施”为原则,将农村环卫各项责任落实到部门,下沉到个人,保证农村环卫工作高效运行,形成了一套“户集中、村收集、区统运、市处理”的管理运行模式。尝试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动政府通过承包、特许经营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

4.采取明检与暗检相结合,周检与月检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排名,年底综合考评,兑现奖惩制度。建立农村环卫工作指挥调度微信群,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督办,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在期限内未完成整改的单位进行扣分处理并在当月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简报中进行通报。同时,将农村环卫工作纳入全区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年底统一排名,每年拿出50万元,对排名第一的镇和前四名的村分别奖励10万元。

整改任务七:

全省煤质监管领域存在盲区。

整改目标:严格落实劣质煤炭退出市场监管责任,有效消除煤炭监管领域盲区。

整改措施:

(一)2018年8月31日前,质监部门组织开展对加工、制作煤炭产品企业质量专项检查行动,对达不到煤炭产品质量要求的依法进行查处,将抽查检查结果通报相关部门;工商部门组织开展煤炭经营类企业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对无照 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依法处置库存散煤。

(二)定期对生产、流通领域煤炭质量进行抽检,禁止劣质煤在绿园区生产、销售和使用。

整改效果:

1.绿园区质监分局成立了长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绿园分局关于煤炭产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质监分局局长任组长,并制定了《绿园分局关于煤炭产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此项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部署、调度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截止到目前,检查中未发现辖区内有煤炭生产企业,今后,绿园质监分局依然会定期、不定期派出执法小组,对辖区内的煤炭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2.依据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8年全省煤炭经营类市场主体抽查任务清单,绿园工商分局对长春市绿园区鑫河煤炭经销处和长春市钰鼎衡器销售处2户商户开展企业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执法人员对其主体资格、经营范围、经营情况等进行检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谁检查、谁录入”的要求,已于5月15日完成抽查工作任务;同时对辖区煤炭经营主体进行排查监管,截止目前共处罚无照从事煤炭经营4户,共罚没人民币10800元。

3.定期对流通领域煤炭质量进行抽检,禁止劣质煤在绿 园区生产销售和使用。2018年4月2日,绿园工商分局联合质监分局组织开展流通领域煤炭质量进行抽样检测,此次抽检共对吉林省灵灿经贸有限公司、绿园区大伟煤炭经销处、绿园区万盛煤炭经销处、绿园区兴顺煤炭经销处4户商户进行了抽样检测,抽检样品正在检测中。今后将继续加大煤炭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对流通领域煤炭质量的抽检力度及频次,有效净化煤炭经营市场。

整改任务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4个配套办法落实不到位。

整改目标: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严格执行4个配套办法,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提升环境执法效能。

整改措施:

(一)强化环境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4个配套办法执法培训,积极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专项督查工作,全面提高环境执法人员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分析判断、文书制作能力,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按日连续处罚、限产停产,直至停业关闭。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打击偷排偷放、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等违法行为,对涉嫌环境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2018年8月31日前,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坚决制止和惩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四)制定并落实《绿园区关于集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方案》,2019年12月31日前,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任务。

(五)强化工业污染源日常监管。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排污许可管理”作为环境监管重要措施,依法加大超标排放、无证排污和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

整改效果:

1.按照省市环境执法队伍建设要求,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4个配套办法的学习,积极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2018年4月26日-28日绿园环保分局安排6名环境监察骨干参加吉林省环境保护厅举办的全省环境监察执法培训班,此外,多次在局内组织对环境执法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努力提升环境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2.针对吉林东北热力有限公司的环境违法行为,绿园环保分局已上报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对该企业启动按日连续处 罚程序。

3.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区环保分局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针对此项工作部署,绿园环保分局展开多个专项行动。2018年4月4日按照《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处置、销售、焚烧汽车内饰件下脚料(俗称黑包)等固体废物或危险废物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长绿府发﹝2018﹞13号)及通告内容,绿园环保分局开展整治“黑包”专项行动。2018年4月27日印发了《绿园区商品混凝土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长环绿﹝2018﹞6号),并在绿园区商品混凝土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向各参会企业进行传达此方案,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执行各项规定。

4.在征求24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绿园区关于集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长绿府发﹝2018﹞25号),发布了《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的通知》,并按照方案和通知的时限及要求认真开展工作。

5.依照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对辖区内工业企业进行排查,加强监管。绿园环保分局对辖区内65t/h以上燃煤锅炉供暖企业进行过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评估,除此之外开展了VOCS专项排查行动、秋冬季供暖企业排查行动等多个 专项排查行动。

整改任务十:

生态保护监管执法薄弱,毁草毁湿毁林问题时有发生,一些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整改目标: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执法,加大毁湿毁林案件查处力度,着力解决生态保护突出问题。

整改措施:

(一)加强森林管护。严格执行《林业行政案件类型规定》加大巡查力度,对毁林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制止,落实管护责任。2018年12月31日前,开展破坏林地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地违法行为。

(二)加强湿地保护执法。严格贯彻执行《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要求,对毁湿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制止,落实管护责任。2018年12月31日前,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整改效果:

1.绿园区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执法,加大毁湿毁林案件查处力度,着力解决生态保护突出问题。持续用力,加大对毁湿毁林案件巡查、查处力度。

2.绿园区林业水利管理服务站召集全区各镇(街)林业站执法人员开展业务培训,逐条学习《林业行政案件类型规定》、《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增强执法能力。出台下发《绿 园区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执法落实环保督察毁湿毁林案件整改实施方案》,落实整改任务。

3.2018年4月16日下发《绿园区严厉打击破坏林地湿地违法行政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林地湿地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没有发现毁林毁湿案件。同时,建立起每两周对全区湿地进行巡查一次的长效机制。

整改任务十一: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秸秆禁烧工作还不够到位。2017年春季焚烧秸秆问题明显反弹,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整改目标:坚决遏制秸秆露天焚烧现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整改措施:

(一)扎实抓好秸秆禁烧责任落实,2018年3月31日前落实各镇街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和镇(街)、村、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绿园区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目标责任书》和禁烧区域责任划分表将禁烧责任分解到人,做到责任落实全覆盖。

(二)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2018年3月31日前,下发《绿园区2018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召开全区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会议。每年3月20日至5月10日,开展春季秸秆禁烧专项行动。每年10月10日至11月20日,开展秋季秸秆禁烧专项行动。

(三)继续发挥区、镇、村三级巡查监管队伍作用,实行全天候巡查,发现火点第一时间处理,建立禁烧情况日报制度,加强区级督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继续对秸秆禁烧工作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对管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约谈,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责。

(四)加大宣传力度,继续组织镇(街)、村、组三级干部入屯入户广泛宣传秸秆禁烧工作要求,与农户签订禁烧承诺书,采取悬挂条幅、标语,发放禁烧通告、宣传单,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办法营造禁烧工作氛围。

(五)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2018年3月31日前修订下发《绿园区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管理扶持办法》,提高补贴标准,给予打包企业每公顷400元的补贴,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逐步扩大秸秆捡拾打捆范围,在重点区域设立收储站点4个,收集田间剩余秸秆。

整改效果:

为坚决遏制秸秆露天焚烧现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绿园区持续用力,抓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

1.下发《绿园区2018年秸秆禁烧巡查工作方案》、《绿园区加强秸秆禁烧包保工作方案》,落实镇街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建立镇(街)、村、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3月份全部完成绿园区政府与市政府、区政府与各镇街签订《2018年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目标责 任书》。依据禁烧区域责任划分表(绿园区秸秆禁烧网格管理区域名单)做到责任落实全覆盖。

2.制定《绿园区2018年秸秆禁烧宣传工作方案,开展春季宣传、巡查,制作悬挂禁烧宣传条幅200条,张贴宣传画2500份,通告1000份。

3.召开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会议,成立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绿园区2018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全面启动春季禁烧专项行动,制定《绿园区2018年秸秆禁烧巡查工作方案》。春季禁烧期间出动区、镇、村三级巡查监管队伍车辆1350余台次,人员2499余人次,实行全天候巡查,建立禁烧情况日报制度,发现火点第一时间处理。农业局联合督查室定期督导,以简报形式通报督导结果。春季禁烧工作5月10日完成,共教育训诫露天焚烧秸秆行为人6人,劝阻32人,切实完成了秸秆禁烧目标任务。

4.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落实秸秆收储点4处。完善《绿园区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管理扶持办法(暂行)》,将打包企业补助从每公顷200元提高到每公顷400元。

以上整改情况向社会公示,如有异议,请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向绿园区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邮寄以邮戳为准,直接送达的以送达日期为准。公示时间:2018年5月21日至2018年5月27日,共7天。

受理部门:绿园区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电话:0431—87608660 联系地址:长春市和平大街2288号

绿园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2018年5月21日

第二篇:云南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云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情况

201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对云南省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环境保护督察工作,11月23日向省委、省政府反馈了督察意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现将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公开如下。

一、高位统筹、全面部署,狠抓整改任务落实

(一)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安排。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意见反馈后,省委主要领导立即部署整改落实工作,要求把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落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以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和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整改落实,确保所有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到位,不留任何死角和盲区,同时要举一反三,更加严格要求,进一步查找存在的其他问题,一并加以整改。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省领导任副组长的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环 境保护督察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整改以来,省委常委会会议共7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共10次专题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其中7次专题研究部署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强化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不打折扣、不讲条件,坚决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全面整改落实到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现场督促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重点事项的整改,对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重大事项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

(二)建立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为确保整改工作有序开展、执行到位、取得实效,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的整改落实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综合协调组、责任追究组、宣传报道组、整改督导组和办公室,在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专门负责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的组织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后,多次研究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具体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的要求,把整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全力推动问题整改。各工作组和办公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有序推进整改工作开展。

(三)强化督导,推动整改落实。省委专项督查、省政府专项督查双管齐下,加大跟踪问效力度,对各州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3轮现场督导检查。建立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制度,2017年实现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对所有州市全覆盖,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督察内容纳入其中。根据有关要求,各州市党委、政府积极制定整改方案,建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整改落实考核机制,出台了有关配套考核办法,对区域整改任务实行领导包干负责制。

(四)全面调度,定期汇总整改进展。建立问题台账,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46+4”个问题细分为立行立改类(34项)、2017年6月底前完成类(33项)、2017年底前完成类(16项)、中长期类(25项)共4类108项整改事项,逐一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建立定期调度制度,每月调度一次整改进展情况,落实一项、销号一项,对未按时限完成整改任务的,实行挂牌督办,限期完成;对重点、难点问题,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研究,提出解决路径。

(五)公开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了整改信息公开机制,在环境保护部网站、省政府网站、省环境保护厅网站 以及云南日报、云南卫视等省级主流媒体上公开报道整改方案;在省政府网站、省环境保护厅网站、云南日报和云南电视台等省级主流媒体共同开设了“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要求云南在行动”专栏,定期更新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重要信息,持续播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情况和部分典型环境案例查处情况;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定期登播有关整改情况,重点报道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环境监管执法以及典型案例整改落实情况,推动形成全民监督、全面整改的良好氛围。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报道了与督察整改有关的新闻、信息1205条,其中,省级146条、各州市1059条,制作了《云南环保督察宣传报道情况专报》21期。

(六)严肃问责,强化责任追究。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的12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件进行严肃问责。经过深入调查、逐一厘清责任,依法依规、从严从实从速作了处理。根据核查的事实,依据有关规定,对33个责任单位、110名责任人进行问责。被问责33个单位中,厅级单位10个、县处级单位13个、乡科级单位10个。被问责的110名责任人中,厅级干部25人、县处级干部50人、乡科级干部31人、其他干部4人。其中,9人已被追究刑事责任、4人已移送司法机关 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5人、免职2人、停职检查1人、诫勉问责25人、通报问责5人、批评教育9人。

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积极推进整改

按照整改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精准发力,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截至2017年12月底,108项整改事项已完成79项,正在整改29项。其中,“立行立改类”34项全部整改完成、“2017年6月底前完成类”33项全部整改完成、“2017年底前完成类”16项已完成12项,2017年底前应完成整改事项完成率为95.2%,“中长期类”25项整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把绿色发展纳入理论学习内容。深化党校和行政学院生态文明教学内容,省委党校2017年相关干部培训班增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专题;云南农村干部学院2017年的12个班次中增设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课程;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在培训计划班次中安排了2期生态旅游村镇建设专题研讨班;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的平台增设了34门“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标准课件。拓展全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利用各类新兴媒体,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活动。主动接受 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2017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了省政府关于2016年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进展情况的报告。

2.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未来10年全省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生态红线;编制了《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提出通过产业培育,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体系建设;在《云南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增设绿色协调发展专篇。发展壮大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印发了“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开展取缔“地条钢”专项督查,退出生铁产能30.5万吨、粗钢产能50万吨,取缔产能551.6万吨;2017年进一步关闭12个煤矿项目,淘汰煤炭行业过剩产能154万吨。

3.全面压实环境保护责任。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3个专项小组,切实加强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环境保护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 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研究环境保护工作次数明显增加。强化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明确把生态文明考核作为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县市区党委书记工作实绩量化考核指标中,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所占权重由5分增加至9分,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制定《云南省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常态化的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制度,2017年对所有州市实现全覆盖。

4.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2017年省级共筹措环境保护资金27.43亿元,主要用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2017年对九大高原湖泊投入比2016年增加7.39亿元,增幅近1倍,“十三五”期间每年筹措安排6亿元滇池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017年资金已下达;2017-2021年,每年筹措安排6亿元洱海保护治理专项资金,2017年资金已下达;每年筹措安排6亿元抚仙湖保护治理专项资金,连续补助5年。2017年在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中安排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1310万元,同比增幅超过1倍。根据全省耕地资源状况,积极申请国家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和补助资金,已获国家批复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30万亩,造林补助资金从每亩300元提高到400元。累计筹集“森林云南”建设资金77.52亿元,其中省级预算资金17.03亿元。持续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选取 南盘江开展流域横向补偿试点,加强水质监测,实行按月通报,建立核算兑现补偿资金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沘江流域建立流域横向补偿试点。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区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2017年下达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51.51亿元,比2016年增加6.68亿元。积极推广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治理,截至2017年底,全省PPP项目库中储备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项目共有50个,总投资规模549.22亿元。

(二)切实加强污染综合防治

1.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出台《云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负责的五级河长制责任体系,全省六大水系、牛栏江和九大高原湖泊河长全部由省级领导担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除了分别担任省级总河长、副总河长之外,还分别担任保护治理任务艰巨的抚仙湖、洱海的河长。按照“保护好水质优良水体、整治不达标水体、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深化九大高原湖泊污染防治。大力清理九大高原湖泊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抚仙湖沿湖13个中央和省属企事业单位中已有11个完成退出工作;老鹰地、仙湖锦绣等位于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的人工沙滩恢复成自然岸线或湖滨缓冲带;对九龙晟景项 目样板区处于抚仙湖一级保护内的别墅进行拆除;滇池周边部分违规项目调整为生态湿地管理和宣传展示用房。加快九大高原湖泊“十二五”规划治理项目进度,加快实施“十三五”规划治理项目,截至2017年底,九大高原湖泊“十二五”规划治理项目完工率全部超过90%;滇池流域569个自然村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洱海保护开启抢救模式,对洱海周边约2500户餐饮客栈开展停业整治;异龙湖退耕还湖5711.91亩,建成流域林业生态林10.1万亩,生态补水八大工程全面建成。2017年,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继续保持Ⅰ类;洱海、阳宗海水质为Ⅲ类;程海(氟化物、pH除外)水质为Ⅳ类;滇池草海、杞麓湖水质为Ⅴ类;滇池外海、星云湖、异龙湖水质为劣Ⅴ类。

深化流域水污染防治。紧盯水质目标,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密切跟踪水质状况,强化水质分析;开展精准治污与水体达标试点示范,制定实施针对18个不达标水体的达标方案;整治滇池流域海河,黑臭现象已基本消除;积极实施《沘江河水体达标方案》,2017年2-12月,怒江州金鸡桥断面未出现重金属镉超标情况;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工作进度。2017年,地表水纳入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考核断面水质总体保持稳定,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为76%,劣V类水体比例为9%,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对46个州市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发现4类共17个问题,对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昆明、普洱、德宏、迪庆等4个州市进行通报并督促整改。2016年46个州市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164个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8%,比2015年提高1.2%。制定了《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期评估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利用渗井、渗坑等倾倒含有毒污染物废水等违法犯罪行为。

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施策,分解落实大气环保约束性指标,筛选确定2017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重点项目351个;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情况考核评估,每月对各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执行情况进行调度、预警;督促2015年不达标城市蒙自市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加强工业、道路扬尘、燃煤锅炉、非煤矿山等多污染源综合防控;加快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积极落实国家下达的指标任务。重点整治,加大对钢铁、水泥企业监管力度,2017年上半年对昭通、玉溪、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等5个州市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共39户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提高脱硫、脱硝设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严格管控城市建设施工扬尘,着力解决个别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实施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管控。区域联动,加强滇中城市群区域联防联控,建设完善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全省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2017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2%,完成国家下达的97.2%目标任务。

3.加强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制发了《云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对全省土壤污染防治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编制了《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编制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实施农田、污染场地风险防控和治理修复等50个项目。加快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涉重金属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奖补制度,以达标排放促企业转型升级,个旧市沙甸地区拆除40座粗铅冶炼鼓风炉;对个旧市超拓有限公司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全部工艺装备进行拆除;永久性关闭陆良龙海化工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5条硫酸生产线。多措并举,减轻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建立了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大 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源解析工作;上大关小、减量淘汰,严格涉重金属建设项目审批;编制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作方案,加快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快治理项目的实施,完成鸡街镇倘甸甸尾片区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面积100亩。

4.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红河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于2017年2月开始试运行;曲靖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于2017年正式建成投运。集中整治不规范运营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企业,临沧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5吨/日处理医疗废物搬迁重建项目于2017年6月建成投运;昭通市实施过渡性处置方案,通过建设昭阳区处置点,保证全市医疗废物得到规范处置;制定了德宏州医疗废物过渡性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全州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置。强化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参与全国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开展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

(三)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组织制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率先开展《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新建1个极小种群植物迁地保护园。扎实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工作,2016年兑付理赔金额共计4256万元,受益农户3.8万户。编制完成滇金丝猴、亚洲象等多个个别种群的保护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重要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2.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森林云南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工程,2016年完成营造林610万亩、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16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135万亩,2017年完成退耕还林180万亩,2018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210万亩。加强湿地保护,完成2016湿地面积增减和保护率核查,制定了全省湿地生态监测管理办法,新增国家湿地公园试点4处,在12处湿地区域开展保护与恢复工作。强化矿山生态修复,落实矿山治理配套资金,加快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治理面积4500余公顷。

3.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流域保护区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加快制定《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启动《云南省 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修订工作;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批复实施2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将全省非林业部门管理的7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管理范围,由省级提供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增加人员编制194名;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由各州市县区参照《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进行规范管理。深刻汲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教训,省委、省政府派出5个督查组,对昆明、红河等8个州市25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专项督查;开展“绿盾201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全面清理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拆除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处旅游设施和9处养殖场;制定《西双版纳州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投资100万元退出在保护区内的部分经济林木,逐步改善保护区内经济林木居高不下的局面。加强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优化调整云南元江、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增加面积3870.77公顷;将昌宁县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已调整但还未使用的3488.4公顷林地,重新划入保护区;撤销《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通海县秀山自然保护区(县级)的批复》《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江川县大龙潭自然 保护区的批复》文件,对原通海县秀山自然保护区、江川县大龙潭自然保护区恢复设置,分别恢复自然保护区面积9333.3公顷和6660公顷。加大重点流域保护区环境监管力度,持续开展牛栏江、金沙江等重点流域环境专项执法行动;与四川、贵州、西藏等相邻省区开展联动执法,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对位于牛栏江控制区的寻甸县云南安一精细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年草甘膦项目、位于核心区内的云南常青树化工有限公司6000吨/年氟化铝项目和5万吨/年磷酸盐项目全部进行拆除。

(四)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1.进一步完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编制了《云南省城乡发展规划》,立足“两个百年”发展目标,将“山、水、林、田、湖”要素融入城乡发展,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科学确定城乡发展定位、谋划城乡发展空间,提出覆盖全域、统筹城乡空间发展的指引措施。编制《云南省空间规划》,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在巩固23个县市区“多规合一”试点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在其余106个县市区开展“多规合一”,强化空间“一张图”管控,把握生态环境优先、开发强度合理、城乡一体发展三个关键环节,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城乡规划建设和空间管控的精细化管理。2.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狠抓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全面整改全省管网不配套、截污不彻底等问题。“十三五”计划新建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3870公里,2016年已完成1141公里,2017年计划新建1000公里,2017年12月底已全部完成,完工率100%。加大建制镇“两污”设施建设力度,建制镇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到89.65%,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66.49%,共建成垃圾处理场295座、中转站268座、污水处理厂(站)394座、污水管网4272.27公里。

3.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出台了《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截至2017年11月底,全省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93.31%,同比提高43%;自然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88.20%,同比提高65%;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58.05%,同比提高32%;乡镇自来水供水设施覆盖率达87.94%,同比提高33%;1155个乡镇建成2座以上公厕,覆盖率达95.38%,同比提高54%;12605个建制村建成1座以上公厕,覆盖率达95.46%,同比提高64%;累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738.62万平方米。全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共计63827.0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共计16933.44公顷,现有公园累计1136个。4.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出台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及牛栏江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等文件,层层细化任务,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对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面加强以九大高原湖泊和重要水系为重点的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力度,2017年筹措650万元在禄劝、武定等22个县市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建设;争取中央资金1.2亿元用于大理市洱海西北部入湖口区域、洱海海西、洱源县罗时江流域和永安江流域4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

5.积极推动“三创”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州、1个国家级生态县、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州、2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61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29个省级生态文明村。实施“绿色细胞工程”培育计划,推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环境教育基地等系列绿色创建工作的开展,累计建成绿色学校3182所、绿色社区530个、环境教育基地70个。编制《云南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积极争取纳入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

(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1.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策部署,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及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等重点改革事项取得突破。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中明确的126项改革已累计完成94项。

2.强化源头严防制度。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涉及的7州市18个县市区研究提出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优化环评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法审批,把好环境准入关,将2015年、2016年全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未取得环评审批的项目,退出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2017年全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开工建设前100%完成环评审批。编制了《云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严守资源消耗上限。高度重视“三江”流域中小水电开发强度过大的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水电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原则上不再开发建设25万千瓦以下的中小水电站,已建成的中小水电站不再扩容,建立健全生态运行监管机制。严格清理环境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全省6600个环保违法违规项目,已完成清理整改6592个,完成率为99.88%。

3.强化过程严管制度。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1234件群众举报环境问题逐条逐项进行“回头看”,逐件落实责任,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整改落实到位,杜绝反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督促检查常态化,对各州市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施意见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严格执行环保排放标准,强化工业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和“排污许可管理”作为环境监管的重要措施,制定了《云南省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施方案》,完成了全省8大行业企业摸底排查以及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评估工作。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出台了《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快67个县级空气质量自动站、50个重点水域州市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强化全省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全面开展“网格化”环境监管,制定全省环境监管网格化工作方案。对昆明市东川区因民镇、汤丹镇20座尾矿库进行全面综合整治。

4.强化后果严惩制度。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016年全省环境监察系统共出动97387人次,检查企业38376户次,对1279户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共处罚款7195.39万元,按 日计罚6户、查封扣押生产设施35户、责令限产停产48户,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6起,适用行政拘留移送公安机关42起。2017年共对2073户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共处罚款14304万元,适用环境保护法及配套办法典型案件380件,处罚案件数、处罚金额和典型案件数同比增长62.1%、98.8%、177.4%。

5.深化环保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基层环保监测监察机构及队伍建设,全省共新增编制623名,县级环保监测监察机构人员编制平均为12名。加快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环境保护督察机构和能力建设,保障督察工作需要。强化全省环境执法统一管理,推行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优化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环境执法体系。加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环保科技人才支撑。强化全省环境监测、监察、应急、宣教、信息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监管等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环保装备、应急装备保障和基层标准化建设。

三、持之以恒、整改提高,推动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政治责任。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全面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抓紧抓好,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加快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二)以问题为导向,坚决完成整改任务。始终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继续以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和钉钉子精神抓好整改落实,坚持工作力度不减,措施手段更硬,确保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所有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到位。继续实行定期调度和督导检查制度,切实强化对整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加大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督促督办。对正在推进、尚未完成的整改任务,倒排工期,挂账督办,不完成整改决不罢休;对 长期坚持的整改任务,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公开整改落实情况。加大典型案件的定期曝光力度,敢于揭短、敢于亮丑,同时积极推广整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压实环保责任,坚决防止问题反弹。采取全面督查、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适时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回头看”,全面掌握实际情况,严防已经整改完成的问题和正在整改的问题出现反弹。对整改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问题出现反弹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抓环保工作不力的,绝不姑息迁就。完成对各州市的省级环境保护督察,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强化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不打折扣、不讲条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

(四)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环境交流合作,强化与周边省份的环境监管执法联动。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强化空间“一张图”管控,构建“三屏两带 一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库渠管理保护机制,争取早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森林云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矿区及周边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森林、湿地、草原、农田、水域等生态系统功能。深刻汲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教训,全面清理各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

(五)落实工作措施,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坚持重拳治理、有效治污,紧盯薄弱环节,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确保出境跨界水质安全。在滇池、洱海、抚仙湖先行开展“三湖生态圈”建设,严禁一级保护区和核心区经济开发活动,加快推动区域内违章建筑拆除,有序推动人口转移;以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和重建为重点,建设“水下草场”;以入湖河口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为重点,实施湖滨带湿地连片建设工程,提升湿地环境效能;以湖滨缓冲区、饮用水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裸露山体、可视面山、“五采区”恢复为主,开展林地建设与植被恢复,提升沿湖陆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污染截留能力。全面 排查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落实农村饮用水各项管控措施,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分类进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

(六)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走“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推动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园区优化布局,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深入推进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持续开展生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绿色系列创建。抓好环境信息公开,不断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拓宽舆论监督渠道,切实保障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践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七)盯住薄弱环节,着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以建设“七彩云南、宜居胜境、美丽家园”为主题,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属地管理,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在城乡全面实施治 乱、治脏、治污、治堵、改造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面积的“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突出抓好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优化提升城乡自然生态功能,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家园。

(八)强化制度保障,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上狠下功夫,健全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实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狠抓考核问责,完善生态文明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准确划分市场行为红线、政府行为底线,推动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绿色发展责任,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推动最严格的源头预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制度落到实处。

附件:云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具体

问题整改情况

附 件

云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反馈意见具体问题整改情况

第一部分 整改落实类46项问题

一、云南省2015年、2016年“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至目前尚有2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未取得环评批复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云南省2015年、2016年“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中未取得环评批复的26个项目,其中,昆明市9个、曲靖市1个、玉溪市1个、保山市2个、楚雄州2个、红河州3个、大理州1个、普洱市1个、怒江州1个、西双版纳州2个、临沧市3个。截至2017年底,26个项目中昆明火车新南站出入通道工程、武定至倘甸至寻甸高速公路等16个项目完成环评审批、备案(含1个依法不需要环评项目);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桥头堡”信息产业服务基地、神农国际农产品物流商贸城项目等10个项目未开工建设(含2个退出项目)。2015年、2016年云南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至今未取得环评审批的项目,已经从2017 27 年云南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退出。

二、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部分规划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在2016年底完成的《云南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设绿色协调发展专门篇章。按照要求,云南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有关7个具体行业规划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12个规划需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截至2017年底,此项工作已完成。

省交通运输厅完成了《云南省高速公路网中长期布局规划(2016-2030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持续开展“十三五”实施的高速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三五”开工建设的74个高速公路项目,已全部完成环评审批。

省农业厅针对《云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省辣木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云南省蓝莓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4个规划未开展规划环评审查问题,制定印发《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环评工作的通知》,厘清了需要开展环评的规划 28 目录,落实了规划环评工作责任,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要求,4个规划环评工作已完成。

三、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30个园区尚未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其中规划修编后未通过规划环评审查的有23个),25个园区规划环评通过审查时间在规划审批后,57个园区尚未建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一)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部分园区规划环评未通过审批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62个已通过规划环评审查、8个已报审。

(二)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57个园区尚未建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昆明市18个省级工业园区中,安宁工业园区、海口工业园区、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宜良工业园区、禄劝工业园区、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盘龙都市产业园区、空港经济区等8个园区未执行园区总体规划或规划修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昆明市18个省级工业园区中,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呈贡信息产业园、海口工业园区、宜良工业园区、富民工 29 业园区、盘龙都市产业园区、昆明倘甸产业园区等7个园区未配套建设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曲靖市12个工业园区中,宣威特色工业园区、陆良特色工业园区、马龙工业园区、师宗工业园区、曲靖市麒麟区越州工业园区、罗平特色工业园区、会泽工业园区、富源工业园区等8个工业园区未按照规划环评要求建设废水集中处理设施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25个已建污水处理设施、16个正在建设、29个正在开展相关前期工作。

四、云南省人民政府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的工作中督查督办不力的问题

(一)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的工作中督查督办不力,未落实对相关工作的督查督办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政府督查室自2017年3月开始,组织省环境保护厅等部门,开展对全省各州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情况督导检查,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 30 管执法的通知》情况纳入督查内容,并已开展了3轮督查督导。

(二)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环境监管网络划分及“土政策”清理工作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一是全面实施环境保护大检查,开展全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共出动检查人员59400余人次、排查企业12150余户;全省共排查工业园区129个,排查出问题198个;排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项目12238个,排查出问题5800个;排查化工、冶金、有色等工业重点行业废水、废气、危险废物处理企业3760户,排查出问题1656个;排查受过处罚、发生过污染事件、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1438户,排查出问题1081个;排查饮用水水源地238处,排查出问题187个;对167个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开展了水质监测,159个满足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达标率为95.2%;排查重点环境信访案件609起,排查出问题701个;对2个工业园区实施挂牌督办,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946件,办理适用新环境保护法及四个配套办法环境违法案件103件,共处罚款3475余万元。二是全 31 省16个州市和129个县市区政府均制定了环境监管网格化工作方案,并在本级政府网站公开,方案制定率和公开率为100%;全省共划分一级网格16个、二级网格83个、三级网格413个、四级网格1234个,五级网格3430个;网格方案中明确了监管区域、对象、内容、责任,实施分片包干到人,加强规范执法,巩固监管成效,实现“三清三到位”的总体目标;制定了随机抽查实施方案,建立污染源动态信息库。三是清理废除阻碍环境监管执法“土政策”13件。

(三)云南省《关于加快推进煤矿机械化的意见》中部分内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废止,截至2014年6月30日,已完成全省31个机械化改造煤矿项目(均扩大了产能并改变了生产工艺,均未获得云南省环境保护厅环评批复)的现场核实验收,其中15个机械化改造煤矿项目已获得了验收批复文件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煤炭工业局对全省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进行了清理,向省政府提交了《2017年云南省煤炭行业去产能实施方案》。全省31个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中,列入煤炭去产能关闭退出项目5 32 个(2016年关闭退出4个、2017年关闭退出1个),2016年底前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项目8个,未取得验收批复和生产能力公告(确认)的项目7个,取得验收批复和生产能力公告(确认)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项目11个。2017年4月,印发《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关于撤销机械化改造项目验收批复及能力确认文件的通知》,对获得已验收批复但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11个机械化煤矿项目,撤销其批复文件,并通过省煤炭工业局网站予以公告。

五、云南省人民政府对全省煤矿整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省《关于印发云南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未将环境保护厅、林业厅、水利厅等部门纳入联席会议成员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为加强全省煤矿整顿关闭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中的环境管理工作,省政府已批准将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纳入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擅自批准在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煤矿的转型升级改造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经清理,涉及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煤矿项目转型升级煤矿项目共23个。截至2017年底,23个煤矿项目已退出4个,保留项目还有19个。按照国家相关要求,2017年4月,省煤炭整顿关闭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关于撤销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叠水煤矿等19个煤矿项目转型升级方案确认意见的通知,撤销了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未履行环保、水保等手续的叠水煤矿等19个煤矿项目转型升级方案确认意见的文件;曲靖市印发关于撤销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有关煤矿项目审核意见的通知,撤销了同意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保留煤矿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的审核意见文件;省国土资源厅、省煤炭工业局联合印发关于撤销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转型升级煤矿已下发矿区坐标范围的通知,撤销了涉及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煤矿已下发的矿区坐标范围。

六、部分湖泊保护条例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第三十四条对一级保护区内允许建设的滇池保护设施的规定不明确,第四十五条对二级保护区内允许建设的“生态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和禁止建设的“其他房地产项 34 目”也没有明确界定;《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对一二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的项目作出了规定,而没有制定历史遗留项目的退出措施,严重影响条例执行和保护工作开展。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环资工委,省法制办已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修订《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阳宗海保护条例》的修订建议已纳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17立法工作计划》和《云南省人民政府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

七、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八文件”不力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委、省政府将环境保护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整改以来,省委常委会会议共7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共10次专题研究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积极组织传达学习和研究部署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理论学习内容,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党委(党组)学习活动中。

八、《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 35 年)》对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任务、优先领域和保障措施都作出了具体安排,但没有按要求对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多数地区和部门没有按照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一些纳入近期目标(2015年)的工作任务没有按期完成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2017年3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等26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加强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

2017年3月15日至21日、4月17日至28日、7月3日至13日,省政府督查室组织省环境保护厅等部门,开展对各地区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情况督导检查的同时,先后3次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财政厅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2016年选定南盘江流域(昆明市与曲靖市交界断面)开展流域横向补偿试点,积 36 极协调流域上下游,将横向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推广到全省生态价值较高的怒江、澜沧江以及跨省的赤水河流域等地区。

加快推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已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列入省政府2017年立法计划“一档”项目,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力度,2017年已下达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1310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比上一年明显加大。《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立法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新建了1个极小种群植物迁地保护园;编制了全省及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国家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工作,2016年兑付理赔共计4256万元,受益农户3.8万户;编制完成滇金丝猴、亚洲象等多个个别种群的保护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重要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九、云南省虽然印发了《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但省农业厅等个别牵头部门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37 “水十条”中关于“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的内容也没有落实到《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安排部署存在漏项

(一)云南省虽然印发了《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但农业厅等个别牵头部门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水十条”中关于“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的内容也没有落实到《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农业厅印发了《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制定了《云南省农业系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及牛栏江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云南省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减少畜禽污染整改方案》,落实了国家“水十条”关于“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的有关要求。

(二)云南省县级及以上城市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执行率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发展改革委已将居民用水阶梯价格纳入重点价格改革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加强通报督促和培训。截至2017年12月,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已全部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推广率达到100%;129个县市区已有126个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推广率达到97.7%,同比提高了27.1%。

(三)建立健全畜禽养殖环保基础信息平台、制定产能规模标准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编制了《云南省2017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完成2017年建制村环境整治任务;印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定期调度工作机制的通知》,建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定期调度工作机制,督促各地区加大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畜禽规模养殖环保基础信息平台。省农业厅制定印发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改造农村牲畜养殖圈舍实施方案及《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及牛栏江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 39 划定方案的通知》;出台《云南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规模标准和备案规定》。

(四)部分州市未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工作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截至2017年11月底,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启动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工作,已划定禁养区1417个,划定的禁养区内需要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4396个,已关闭或搬迁3936个,占82.7%。

十、云南省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淘汰工作进度较慢,2015年底时全省仍有30692辆,和国家要求差距较大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认真落实《云南省治理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黄标车淘汰工作力度。公安部门严格执行黄标车注册、转移限制措施;公安、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等多部门配合,加强针对机动车拆解和二手车交易企业的监管,加大对达到年限机动车的强制报废力度;公安部门对黄标车及老旧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加强机动车登记管理、报废监销、安全技术检验监督和路检路查等工作。通过各种措施,2014-2017年,40 全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共42.19万辆,完成率112%。其中,2014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50万辆,完成率126%;2015年淘汰黄标车4.96万辆,完成率107%;2016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3.19万辆,完成率106%;2017年淘汰黄标车5.54万辆,完成率94%,淘汰老旧车9.69万辆。

十一、昆明市政府批转的昆明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只明确了昆明市环境保护局的责任,没有规定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责任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2017年3月,昆明市印发了《昆明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环境监管主体责任,同时,明确了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等27个部门在环境监管中的责任。

十二、《云南省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和《云南省省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考核内容,《云南省县(市、区)委书记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中生态环境质量所占分值下降

(一)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省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考核内容,以及《云南省县(市、区)委书记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中生态环境质量所占分值下降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2017年1月,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通知,将生态文明考核作为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印发了云南省省属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综合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在省属企业领导班子任期内,企业管理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落实不力、发生环境污染与重大破坏的,扣减企业管理者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得分1-10分,或直接降低考核等次;在县市区党委书记工作实绩量化考核指标中,已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所占权重由5分增加至9分,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

(二)昆明市各区市县、开发(度假)区主要工作目标综合考核中,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分值占比2013年至2015年逐年递减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昆明市重新配定2016考核权重,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指标权重配比,按区位和经济发展状况,分为3个板块进行考核,其中,核心区由2015年的9.2%提高到12%,增幅达30%;拓展区由2015年的8.8%提高到14%,增幅达59%;生态涵养区由2015年8.75%提高到2016年的15%,增幅达71%。实施“一票否决制”,凡生态建设考核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曲靖市在2011年至2015年对县市区的考核中,涉及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的分值比重呈下降趋势,资源环境占考核总分的比例由2011年的7.2%下降为2015年的7%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曲靖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曲靖市2017责任制综合考核办法》,明确综合考核中生态环境保护占考核总分权重不低于8%,考核指标由2016年的5项增加到8项。曲靖市委组织部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考核内容。

(四)红河州对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个旧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考核不够,2011年至2013年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分别占 43 环保工作分值的25%、15%、12%;从2014年开始,环保工作只考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红河州委、州政府印发《2016综合考评实施办法》,将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纳入2016县市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列为激励项目(扣分项)进行考核评分,将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辖区内水环境污染及大气污染治理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一并纳入环境保护工作考核。2017年起,红河州委、州政府与各县市党委、政府签订《红河州县市委、政府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分头抓的领导机制,将23项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市委、政府考核内容。

十三、云南省人民政府虽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的决定》《云南省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办法》,但对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力度还不到位

(一)云南省虽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的决定》《云南省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办法》,但对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力度还不到位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一是对2013年以来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各级纪委在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等方面共问责495名个人、24个单位,其中厅级干部5人。二是成立了以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省预防腐败局局长为组长,省纪委宣传部、党风政风监督室、纪检监察各室为成员的整改领导小组,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的12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件进行严肃问责。经深入调查核实,逐一厘清责任,依法依规、从严从实从速作了处理,对33个责任单位、110名责任人进行问责,并于2017年11月16日向社会进行了通报。被问责33个单位中,厅级单位10个、县处级单位13个、乡科级单位10个。被问责的110名责任人中,厅级干部25人、县处级干部50人、乡科级干部31人、其他干部4人。其中,9人已被追究刑事责任、4人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5人、免职2人、停职检查1人、诫勉问责25人、通报问责5人、批评教育9人。

(二)昆明市没有运用《昆明市环境保护“一岗双责”问责办法》(2010年5月印发)、《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问责办法》 45(2015年3月印发)追究责任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昆明市建立纪检、环境保护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加强检查,对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坚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不严不实的行为,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进行问责。2016年,共查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违纪问题88件,处理人员94人。2017年,共查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违纪问题6件,处理人员18人。

十四、2013年至2016年6月,云南省委督查室没有针对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八文件”开展专门督查,针对《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的实地督查尚未开展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委督查室向各州市印发关于对贯彻落实加强环境保护和云南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决策部署情况进行立项督查的通知,组织各州市对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八文件”以及《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 46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行自检自查。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督导组,先后对曲靖、玉溪、文山、大理等8个州市开展了实地督查,并对发现问题整改进行了督促督导。

十五、云南省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要求不严

(一)云南省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要求不严。截至2016年6月,云南省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的环境案件数量和行政处罚总额分别为1321件和5293万元,按日计罚罚款总额和查封扣押、移送拘留、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数量分别为128万元和42件、35件、8件,均位列西南四省(市)最后一位,并且差距明显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016年全省环境监察系统共出动97387人次,检查企业38376户次,对1279户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共处罚款7195.39万元,按日计罚6户、查封扣押生产设施35户、责令限产停产48户,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6起,适用行政拘留移送公安机关42起。2017年共对2073户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共处罚款14304 47 万元,适用环境保护法及配套办法典型案件380件,处罚案件数、处罚金额和典型案件数同比增长62.1%、98.8%、177.4%。对蒙自银烁矿冶有限公司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且拒不改正的违法行为实施严惩,启动按日计罚,共计罚款2300万元。

(二)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2015年对昭通市开展督查时抽查了121家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有114家,但当地发现并依法进行处理的分别仅有2家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要求立案查处的24户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除1户自行关闭、1户达不到立案查处条件未查处外,其余22户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均已查处到位。

(三)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2015年对丽江市开展督查时抽查了20家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有12家,但当地发现并依法进行处理的分别仅有0家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丽江市对督查组抽查的20户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场中发现 48 12户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严查处,其中对3户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对9户进行了行政处罚(其中4户责令立即停止生产),共处罚款16.2万元。

(四)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2015年对保山市开展督查时抽查了17家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有10家,但当地发现并依法进行处理的仅有3家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2015年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督查结束后,保山市对保山宏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保山有限公司、腾冲海华木制品厂、腾冲滇科经贸有限公司、腾冲艺缘艺术品有限公司、施甸沙坝脚红砖厂、隆新食品有限公司下村屠宰场等7户企业,均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进行了行政处罚,共处罚款28.337万元。

(五)云南省环境监察总队于2016年在红河州稽查后,移交地方处理的环境违法案件中,有2件未依法查处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红河州依法依规对省环境监察总队移交的2个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对弥勒市河湾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配套建设的环 49 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合格就擅自投入生产”的违法行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处罚款7万元,已完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对弥勒锌鑫有色电冶有限公司“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合格就擅自投入生产”的违法行为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处罚款9万元。已取得验收组的同意验收意见。

十六、云南全省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污染减排支出费用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由2013年的1.66%下降至2015年的1.54%

(一)省级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污染减排支出费用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下降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2017年省级共筹措环境保护资金27.43亿元,主要用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2017年对九大高原湖泊投入比2016年增加7.39亿元,增幅近1倍,“十三五”期间每年筹措安排6亿元滇池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017年资金已下达;2017-2021年,每年筹措安排6亿 50

第三篇:黔东南州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黔东南州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确保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的涉及我州的26个问题整改到位、取得实效,并以整改为契机,举一反三,解决全州生态环境保护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落实本次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重要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环保突出问题整改,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环境质量进一步持续改善,为建设“实力黔东南、活力黔东南、魅力黔东南、幸福黔东南”,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黔东南新未来筑牢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一)明确目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0年,全州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2%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小于3.6%;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灭;城市(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州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2%以上。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部分地区重金属污染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要求。

(二)狠抓落实,确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坚持问题导向,对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意见和问题清单,逐一分析盘点,逐一细化整改措施,逐件明确整改责任,拉单挂账、办结销号,做到抓紧整改、全面整改、彻底整改。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一个月内整改到位;对需要专项整治的问题,两个月内见成效;对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问题,半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效;对制度层面的问题深化改革,研究制定长效机制并长期坚持。

(三)举一反三,建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结合督察整改工作,全面落实贵州省加强环保督察“八条意见”。坚持目标导向,紧盯具体问题整改、生态环境薄弱环节和工作短板,加快建立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机制、及时整改机制、督察督办机制等工作机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 2 — 生态保护补偿等生态环境管控制度,基本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控、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建立健全环境监察跨流域区域管理体制和统筹联动、联防联控的生态环保工作机制,解决好环保执法主体分散等问题,不断提高环境风险应急防控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和环保依法行政能力。

三、整改措施

(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烈意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1.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深刻理解中央对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明确要求,在思想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真正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的重要学习内容,从2017年起,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学习,并组织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专题培训班,深刻领会守住两条底线的重大意义、思想精髓和立场方法,清醒认识我州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脆弱性,以及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复杂性,切实解决一些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盲目乐观情绪等问题,坚决纠正把发展和保护割裂甚至对立看待的错误观念,进一

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开展以“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专题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识,增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筑牢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思想基础。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将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和落实长江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及环保8个重要文件相关内容纳入主题班次培训内容,在各级各类公务员岗位培训中增设生态环境保护课程。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委党校、州人社局、州委宣传部,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要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提升不能下降作为底线;要按照《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生态环保责任划分办法(试行)》,层层分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各级党委、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州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每年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不少于4次,县、乡党委和政府每2个月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不少于1次,真正从思想上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到位,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州、县 — 4 — 两级人民政府每年分别向同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下去。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州直相关部门每年向州委、州政府专题报告履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情况。加强资金筹集和整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州级财政逐年增加州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比例,持续加大对全州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投入;各县市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保持只增不减。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财政局、州委州政府督查室,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3.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清醒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极其宝贵的优势资源,以长远的眼光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具有黔东南特色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健康养老、有机食品等生态产业。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生态红线划定和管控机制,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强化空间“一张图”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牵头单位:州发改委

责任单位:州规划局、州环保局、州林业局、州国土局、州住建

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全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负重要领导责任,具体工作部门负直接责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在各级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考核权重。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问责机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细化责任追究事项。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纪委、州委组织部、州发改委、州统计局、州审计局、州直目标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5.营造更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氛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舆论引导,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实践成果。在州级新闻媒体设置“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专栏。加快推进生态乡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建设,利用“六·五”环境日等活动,组织开展环境保护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环保共识,营造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 6 — 牵头单位:州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委网信办、州教育局、州文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全力将保护生态环境变成全州的自觉行动,坚决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重大政治任务

1.思想认识方面:

一是加强对全州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的认识,研究出台《黔东南州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并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提高干部职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和各县市党委和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情况汇报,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加快发展中出现的环保问题;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履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纪委、州委组织部、州人社局、州委宣传部、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积极办理、回应群众环保投诉和关切。持续办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环境信访投诉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强化跟踪督察和信息公开。重点加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投诉问题的查处,建立整改台账。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环境保护、工商、供水、供电等部门配合人民法院落实强制措施。充分运用环保约谈、企业社会征信、挂牌督办管理制度等手段,对存在环境突出问题的,约谈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主

要负责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指出问题、提出要求、督促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进行严肃追责。严格执行企业失信行为管理办法,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依法向社会公开曝光。构建环保问题群众举报处理常态化机制,建立完善州级、县级举报平台,设立公开、固定的环境保护督察举报电话、信箱、网址,发挥信访渠道作用,及时收集处理和回复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信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决策部署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由州委州政府督查室组织开展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情况专项督查,对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落实不够有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压力传导层层衰减的县市和部门,严格责任追究。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纪委、州委宣传部、州委州政府督查室,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新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联动机制调度,从制度层面严防“未批先建”等环保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建设项目环保执法,— 8 — 从严查处新出现的“未批先建”建设项目。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确保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到位。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3.统筹规划方面:

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城市规划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黔东南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梳理全州“一地两域十专项”规划,对尚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规划及时补充评价,尚未完善的要进行修改完善。全面梳理产业园区规划的环评实施情况,对尚未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的,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及时整改完善相关规划。对未编制产业规划或未获得主管部门批复的园区,加强督促指导,切实做好园区产业规划编制,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引领、指导产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全面梳理16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完善环境保护内容。严格规划实施,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发展系统性,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强城市油烟、噪声、污水、垃圾等规范化管理。统筹编制黔东南州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与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指导各县市编制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

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要求,加强城管执法“1+5”模式,将城市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从环保部门按照“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的要求划转到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进一步细化明确城市管理、环保、工商、交通、水务、食药监等部门在对城市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整治的职责,理顺执法管理关系,落实责任主体职责。

牵头单位:州发改委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住建局、州农委、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州工信委、州旅发委、州交通局、州规划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6年本)》和行业准入条件等有关规定,对全州淘汰落后产能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全面摸清全州产能底数。按照国家和省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的淘汰力度,推进过剩产能就地消化,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杜绝违规批准过剩产能项目,严控建设新增限制类产业项目,严禁建设淘汰类产业项目。

牵头单位:州工信委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4.饮用水源保护方面:

一是加快实施普舍寨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鸭塘街道中坝第五组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建成普舍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成普舍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中坝 — 10 — 村五组一体化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现保护区内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凯里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认真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规定,按照《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工作方案》(黔府办发〔2017〕20号),采取“一源一策”有序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在全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在一级保护区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准备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放污染物。定期开展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估。全面取缔全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农家乐、渔业养殖、农业种植活动以及与饮用水源无关的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饮用水源地有效隔离措施,严厉打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完成黎平三什江饮用水源地、榕江归久溪和三角井饮用水源地、丹寨刘家桥水库饮用水源地、锦屏小江口饮用水源地、岑巩禾山溪饮用水源地、天柱鱼塘水库饮用水源地、黄平龙洞榜饮用水源地、黄平雷打岩饮用水源地、雷山鸡鸠水库饮用水源地、台江台雄水库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综合整治和防护措施落实工作。

牵头单位:州水务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农委,黎平县、榕江县、丹寨县、锦屏县、岑巩县、天柱县、黄平县、雷山县、台江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是全力抓好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认真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规定,采取“一源一策”大力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大城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综合整治力度,依法拆除一级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基本消除污染源,全面整治二级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禁止新建、改建和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完善存在道路穿越的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配套建设防护栏、围网、事故应急池等环境应急设施,有效降低环境风险隐患。

牵头单位:州水务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交通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5.城乡污水处理方面:

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进实施《黔东南州“十三五”期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其中,2017年底前建成投运项目共43个(含“十二五”项目13个);2018年6月前建成投运项目共64个(含“十二五”项目6个)。统筹推进全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标改造工作,着重提升新建城区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到“十三五”期末,全州共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51万吨/日,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8.55万吨/日。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力度,优先解决已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足问题,强 — 12 — 化城镇黑臭水体沿岸污水截流、收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配套管网。同时,强化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和老旧管网维修改造。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州新增污水配套管网714.48公里,新增雨污分流改造管网21.22公里,完成老旧污水管网改造76.69公里,全州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置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按照“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解决再生水利用量小、面窄的问题。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州新增污水再生利用规模2.53万吨/日。

牵头单位:州水务局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工信委、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6.城镇垃圾处理方面:

认真落实《贵州省“十三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补齐“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加快推进全州城镇生活垃圾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出台《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工作方案》《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考核办法》、《黔东南州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黔东南州2017年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攻坚任务督查考核要点》等,全面开展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编制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统筹研究全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布局、偏远地区生活垃圾就地处置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项目筹备问题。督促并指导县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凯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

目正常运行,三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2017年底前实现开工,同步推进各县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建成投运一批收运设施建设项目,2017年内完成40%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力争到2017年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到2020年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全州建立“一村一点(房)、一镇一站(中转站)、一县一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片一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到“十三五”期末,全面建成凯里市、三穗县、南部片区三个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效解决全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

牵头单位:州住建局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7.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

一是完成丹寨县历史遗留52.24万m3含汞废矿渣场的固化和生态恢复,有效控制和降低环境风险。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丹寨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按照《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全州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摸清全州土壤污染底数,编制实施《黔东南州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三五”规划》,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抓好辖区内重金属建设项目的环境监察,强化源头控制,督促企业完成环保治理设施的更新和改造。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切实 — 14 — 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国土局、州农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8.医疗废物处理方面: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黔东南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通知》(黔东南环通〔2016〕124号)等工作部署,加快黔东片区和南部片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建立全州医疗废物分片收集、集中处理机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要求,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监管,确保全州16个县市的县乡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

牵头单位:州卫计委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州公安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9.固体废物管理方面:

全面完成“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建设,督促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赤泥尾矿库2#渣场加快建设,确保2017年底之前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实现与1号库堆场无缝衔接。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贵州华星冶金有限公司多次重金属超标问题处罚工作落实不到位进行调查处理。加强对天柱化工有限公司的环境监测和监管执法,确保渣场规范运行。同时,强化科技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争取早日打破全州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瓶颈,鼓励和支持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开展赤泥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天柱化工有限公司利用脱硫石膏等废

弃资源为原料发展利废建材,持续推动贵州蓝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矿渣微粉等项目建设,争取早日投产,有效解决周边工业企业冶炼废渣堆存等环境隐患问题。落实工业废渣等固体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处置利用全过程监督管理措施,强化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意识,加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力度。

牵头单位:州工信委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公安局,凯里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岑巩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天柱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10.工业污染防治方面:

一是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黔东南关于加快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黔东南环通〔2017〕22号)的实施,加快完成辖区内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确保在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2014年下达的第一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任务。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方案》,根据十大行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评估报告,制定“一厂一策”整改方案,完成十大污染源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治理,督促指导企业加快污染防治设施设备整改,通过技术改造、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能力,全面提升全州工业企业整体污染治理水平,确保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污染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查评估工作,年内完成评估任务。严格工业企业 — 16 — 环境监管执法,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1.禽畜养殖污染防治方面:

一是编制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同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项目,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促进畜禽养殖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018年6月底前完成。

二是规范粪污处理处置方式,按照国家对畜禽养殖污染工程全流程治理减排要求,开展畜禽养殖场治污情况排查,及时摸清全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排污治污情况,对污染治理未达标的养殖场进行现场核查,逐一拿出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对未完成国家认可减排的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督促业主按照要求制定有效的整治方案,加大对整改工作的资金投入,配齐治理设施。确保到2017年底,全州规模以上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物实现100%资源化利用,禁养区内的养殖场进行迁出或关停。确保到2018年6月底,建成全州畜禽养殖科学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畜禽粪污污染情况适时有效监控。

三是组织专家团队,对污染治理未达标的养殖场进行现场核查,督促和指导养殖场按照要求,逐一拿出有效整治方案,并监督实施,确保到2018年6月底前,全州规模以上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牵头单位:州农委

责任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2.网箱养殖方面:

强化责任落实,成立网箱联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联合执法工作组,建立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结合《清水江三板溪、白市电站库区违规网箱养殖治理整治工作方案》的实施,依法开展无证网箱清理治理和网箱养殖整治工作。研究出台网箱拆除奖励办法等激励性措施,采取以州、县财政投入为主,积极引入第三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和落实网箱拆除资金,加快三板溪和白市库区的网箱清理和整改工作,确保三板溪电站库区、白市电站库区网箱养殖控制在合理范围,切实降低流域的水环境承载负荷。

牵头单位:州农委

责任单位:剑河县、锦屏县、天柱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13.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方面:

严格按照《黔东南州2017年城镇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和《黔东南州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利剑”执法专项行动2017年百日攻坚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检查;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行建设单位对施工扬尘治理负总责机制,强制要求施工单位建立扬尘治理责任制,制定扬尘治理实施方案,将施工扬尘治理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工程合同中明确,及时足额支付;全面推行项目标准化建设,严格要求各建筑施工企业实行项目标准化建设管理,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在建筑工地公示施工扬尘治理措施、责任人、主管部门等信息,向当地主管部门报送施工扬尘治理措施落实情况,加大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执法处罚,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坚 — 18 — 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于不按照要求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项目,一律停工整改。加快完善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机制,推动全州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治理进入日常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全面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遏制施工扬尘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牵头单位:州住建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4.总磷污染方面:

积极协调黔南州人民政府加大境内磷化工业排污企业执法监管力度,加强源头治理,落实好各项环保措施,确保重安江断面进水水质稳定到达规定类别。

牵头单位: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 15.自然保护区方面: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快修复项目建设违规使用的林地。坚决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等森林资源违法行为,杜绝自然保护区内违建问题发生。建设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集中居住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后续稳定运行机制。全面取缔或搬迁保护区缓冲区内畜禽养殖场。对实验区的养殖场、农家乐超标排放污染物进行限期治理。责令雷山县响水岩山泉水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停业运营,依法依规完善相关手续。对大唐贵州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红阳风电场违法占用林地行为进行查处,并责令企业对破坏的林地进行植被恢复。完成达棒山风电场工程项目规划调整。

牵头单位:州林业局

责任单位: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雷山县党委和人民政府、从江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台江县、榕江县、剑河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进一步提高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全面提升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健全县级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机构,配置管理人员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加快落实林业自然保护区落界、功能分区规划等工作,科学编制全州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不断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编制全州21个州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保护区总体规划勘界立牌,建立和完善林业自然保护区信息数据库,并汇总到林地一张图上,组织专业人员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重新绘制各林业自然保护区的标准图件。

牵头单位:州林业局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6.风景名胜区管理方面:

理顺全州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管理体制,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相关规定,归口到住建部门管理,发挥好景区管理部门对景区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及利用职能。以强化景区建设项目,加大对景区详细规划编制资金的投入,尽快编制完成一批景区详规,发挥规划在景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风景名胜区违法、违章建筑的监督执法,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违章建 — 20 — 筑行为。严格按照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建设,严防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牵头单位:州住建局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7.自然生态修复方面:

一是全面查处违法占用林地行为。对台江经济开发区、三穗县产业(工业)园区、镇远县黔东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以及G211台江南宫至小丹江公路改造工程、炉山至下司快捷通道工程违规占用用材林地行为,由林业部门牵头进行调查核实,依法查处,及时结案或依法移交。督促项目业主采取异地补植复绿等方式,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后,并及时补办林地使用相关手续。

牵头单位:州林业局

责任单位:凯里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台江县党委和人民政府、三穗县党委和人民政府、镇远县、榕江县、剑河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加快推进全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2017年底前完善全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长效机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施工。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清理,加强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及管理,督促和指导矿山企业使用矿山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实施环境治理。加快凯里市鱼洞河“黄水河”治理,2017年12月底前完成已开工建设的三个矿区的煤矿废水治理工程,2018年5月底前进一步完善凯里市鱼洞片区煤矿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及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2018年6月底前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并启动实施。持续推进榕江县新华矿区锑污染治理和从江县八当矿区锰污染治理,2017年12月底前完成矿区地质环境调查,2018年5月底前制定治理方案并启动实施。

牵头单位:州国土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工信委、州水务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是狠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按照《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实施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注重工程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优化工程布局,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兼顾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吸纳更多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牵头单位:州发改委

责任单位: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8.环境执法方面:

全面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日常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工作制度,深入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模式,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办法,组织开展好环境监察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在全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继续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序衔接,在部门联合检查机制、案件移送机制和重大案件会商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违法案件行政追责、行政拘留、刑事案件办理等工作协调衔接机制,进一步增强有效打击环境违法犯 — 22 — 罪强大合力。严格环境监察执法稽查工作,对适用《环境保护法》及其四个配套办法案件查处不力的,严肃追责。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法院、州检察院、州监察局、州公安局、州司法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9.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加快产业园区配套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认真抓好《黔东南州工业园区全面推进清洁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通过财政投入与以引入第三方等方式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推进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控装置建设。确保到2018年6月底,全州纳入“100个成长工程”的15个产业园区全面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牵头单位:州工信委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0.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投入方面:

一是全面清理和对照检查2013年至2016年黔东南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污染减排总支出与节能环保支出比例情况,以及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经费的支出情况,州本级和各县市财政要在逐步增加财政预算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争取上级环保生态项目资金支持,力争全州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

资环保领域项目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将州县两级环保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经费、设施设备经费以及环保系统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作为下步环保投入的重点予以支持,做好环境保护部门的能力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快推动全州环保机构建设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

牵头单位:州财政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结合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管改革,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待全省省以下环境保护工作机构改革结束解除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冻结后,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有关环保机构改革的要求,完善环境机构设置,加快组建州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控中心等新型环境监管机构,加快配齐配强环保机构和人员队伍;同步推进三穗县、黄平县、施秉县、岑巩县、台江县、剑河县、雷山县、麻江县、榕江县9个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县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大对州级及各县市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已获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的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项目在2018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牵头单位:州编委办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网络。2018年底基本建成环保“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环保云”数字管理。加快推进水、大气、土壤、噪声、辐射、重点污染源等监测点位布设、监测数据共享、预报 — 24 — 预警能力和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2020年基本实现全州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大数据”全覆盖。

牵头单位:州财政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1.考核体系方面:

一是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州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县市目标责任任务,积极探索建立贯彻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计的制度措施,研究出台黔东南州贯彻落实《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的配套措施办法,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监察局、州审计局、州发改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细则,量化考核指标,突出水、气、土壤等重点领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认真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国家和省级考核评价制度,以及《黔东南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试行)》《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黔东南

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等相关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各县市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州水务局、州林业局、州工信委、州住建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认真贯彻落实《黔东南州州直单位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办法(试行)》,将各县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工作中,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县市党委和政府及州直各部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民主测评会议上,要求单位主要领导代表班子就环保工作进行述职,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群众测评,将测评结果作为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班子,考核中不得评为“好”班子,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对因环保工作受到问责处理的,按照有关规定不作为提拔对象和作为转任重要岗位人选。对各县市领导班子及州管干部,每半年采取“晒实绩单”的方式,围绕分管工作完成、重大领办工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情况和取得的实效,填写好《黔东南州州管干部工作实绩公示表》,报经县市党政 — 26 — 主要领导审核后,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开展民主测评。同时,督促各县市党委在本县市同步开展相关工作。

牵头单位:州纪委

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全面把握中央环保督察契机,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中央督察组反馈的个性问题紧盯不放,完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严防问题反弹;对共性问题深刻反思、举一反

三、专项整治,围绕薄弱环节和领域,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尽快补齐短板。

1.完善生态环境督察长效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环保突出问题包干督察机制,州、县市每年梳理出生态环境较为突出的问题,实行州、县市党政领导包干督察,限期完成整治。强化人大政协环保监督,同级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代表视察等方式,政协常委会通过提案、委员视察等方式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履行环保职责情况的监督。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人大办、州政府办、州政协办 责任单位:州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整改重点任务,优化改革要点,落实主体责任,紧紧把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手抓制度出台,一手抓制度落地,加大跟踪协调和督察督办力度,确保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牵头单位:州委改革办

责任单位: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3.健全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及建设项目环评之间的联动机制。坚持把规划与规划环评相符性作为项目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战略前瞻性、规划严肃性、开发有序性和建设规范性的有机统一。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4.完善源头严防制度建设。建立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水务、林业、农业等部门整体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规定,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空间、总量和准入环境管理。

牵头单位:州发改委

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国土局、州环保局、州住建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5.完善过程严管制度。加强“移动执法”建设,全面深入开展“网格化”环境监管。强化工业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和“排污许可管理”作为环境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跨区域执法、联合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积极探索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 — 28 — 运行任务相适应的投融资和预算保障机制,加快组建州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控中心等新型环境监管机构。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州财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6.强化后果严惩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完善公安、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指导调查制度,加快配套措施出台和落实,加快形成县级部门联合检查机制、案件移送机制和重大案件会商等环境违法案件查办机制,合力有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法院、州检察院、州公安局、州监察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7.深化环保监管体制改革。加快环保机构改革步伐,充分把握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契机,抓好全州环境监测、监察、应急、宣教、信息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监管等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环保装备、应急装备保障和基层标准化建设,探索实施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防治新模式。

牵头单位:州委编办

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财政局、州人社局、州环保局、州政府法制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督查督办组、责任

追究组和宣传报道组,具体统筹全州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整改工作机构,切实抓好整改工作落实。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州直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落实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逐级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对涉及多个部门或跨县域的整改任务,牵头单位要与配合单位协调构建联动机制,切实形成推进整改落实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时,要举一反三,通过推进整改全面查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职责交叉、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方面问题,研究出台有效措施,尽快补齐短板,堵塞责任漏洞。

(三)严格督查调度。州委州政府督查室、州环保局和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要切实加大对各地各部门整改落实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制定督导检查工作方案,实行挂账督办、专案盯办、跟踪问效,定期调度进展情况。采取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全面掌握整改进度。对整改工作存在重大困难的,要及时组织会商,协调有效的解决措施。对整改工作中发现的需要追责的问题线索,及时移交责任追究组处理。

(四)严肃责任追究。由州纪委、州委组织部牵头,州环保局配合,对督察组移交的问题线索深入调查,逐一厘清责任,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强化震慑警示效应,以问责倒逼履责。对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的地方、部门和个人,该通报的通报,该约谈的约谈,该追责的追责。强化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责任追究,对未按照时限落实整改工作的、未将整改结果及时报送的、反馈 — 30 — 整改情况失实的和未及时公开整改结果的,严肃责任追究。

(五)强化信息公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平台,按要求及时公开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重点问题整改、典型环境违法案例和违法违纪问题责任追究情况,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营造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附件:1.黔东南州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移交问题整改措

施清单

附件:

黔东南州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移交问题

整改措施清单

一、涉及黔东南州的全省共性问题

(一)贵州省违法建设项目清理不全面不彻底

原因分析:地方重发展、轻保护,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 整改目标:杜绝新增“未批先建”违法项目。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纪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全面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力提升项目建设源头防控水平。完善加强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意见,从制度层面严防“未批先建”等环保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联动机制调度。(2017年12月31日前)

2.对新增的“未批先建”违法项目依法从严查处,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长期坚持)

(二)考核体系有待健全。一是尚未建立横向到边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考核不够严格;三是考核结果运用不够。

— 32 — 原因分析:对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的认识还不够高。整改目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充分运用考核结果。

1.考核评价体系方面:一是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环保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三是严格按与各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签订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

2.严格考核方面:建立环境保护考核实施细则和评分细则,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的科学性。

3.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方面:认真贯彻落实《黔东南州州直单位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办法(试行)》,将各县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强化对环境保护考核结果的运用。

4.完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整改时限:第1.2.3项,2017年12月31日前,第4项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第1、2项:州环保局;第3项:州纪委、州委组织部;第4项:州发改委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考核评价体系方面:一是建立黔东南州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二是每年初州政府与各县市、各有关部门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 33 —

层层压实责任;三是结合我州实际,积极探索建立贯彻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计的制度措施;四是研究出台黔东南州贯彻落实《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的配套措施。(2017年12月31日前)

2.严格考核方面: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实施细则,量化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二是认真抓好《黔东南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试行)》、《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黔东南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等相关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三是突出水、气、土壤等重点领域环境污防防治工作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着力解决各县市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安全。(2017年12月31日前)

3.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方面:一是在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工作中,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县市党委、政府及州直各部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民主测评会议上,要求单位主要领导代表班子就环保工作进行述职,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群众测评,将测评结果作为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班子,考核中不得评为“好”班子,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二是在 — 34 — 干部选拔任用中,对因环保工作受到问责处理的,按照有关规定不作为提拔对象和作为转任重要岗位人选。三是根据《黔东南州州管干部工作实绩民主测评办法(试行)》,对各县市领导班子及州管干部,每半年采取“晒实绩单”的方式,围绕分管工作完成、重大领办工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情况和取得的实效,填写好《黔东南州州管干部工作实绩公示表》,报经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审核后,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开展民主测评。(2017年12月31日前)

4.定期公布绿色发展指数(2018年6月30日)。

(三)规划环评执行不到位。一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的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普遍没有开展规划环评,也未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导致产业发展“一哄而上”,留下区域性环境问题。典型的如网箱养殖问题、环境敏感区旅游过度开发问题等。二是产业园区规划及规划环评编制工作滞后,导致园区建设出现同质化、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园区的规划环评滞后于规划实施等问题。三是部分城市总体规划未执行规划环评制度,城市总体规划中也缺乏环境保护内容,造成规划不合理,导致产城矛盾突出,油烟、噪声、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投诉高发。

原因分析:对规划环评制度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机制不健全。

整改目标:1.完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及评审工作环保全程参与机制,杜绝规划编制与实施留下区域性环境问题;2.对全州产业园区规划进行全面审查,增加与完善全州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专篇,做

到以规划环评引领产业园区规划,指导产业园区的环境保护;3.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环评工作;4.建立规划环评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问责机制。

整改时限:第1项、第4项目标2018年6月30日前;第2项、第3项目标2017年12月31日前。

责任单位:州住建局、州发改委、州农委、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州工信委、州旅发委、州交通局、州规划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落实好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全面梳理“一地两域十专项”规划,对尚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规划及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018年6月30日前)

2.全面梳理产业园区的规划环评情况,对尚未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的,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及时整改完善;对未编制产业规划或未获得主管部门批复的园区,加强督促指导,切实做好园区产业规划编制、上报、批复等相关工作,并推进规划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引领、指导产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2017年12月31日前)

3.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黔东南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环评制度,全面梳理16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完善环境保护内容。严格规划实施,— 36 —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发展系统性,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强城市油烟、噪声、污水、垃圾等规范化管理。(2017年12月31日前))

4.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要求,加强城管执法“1+5”模式,将城市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从环保部门按照“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的要求划转到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进一步细化明确城市管理、环保、工商、交通、水务、食药监等部门在对城市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整治的职责,理顺执法管理关系,落实责任主体职责。(2018年6月30日前)

5.积极统筹协调编制黔东南州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与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指导各县市编制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制度。(2018年6月30日前)

6.加大落后产能淘汰,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本)(修正)》和行业准入条件等有关规定,严禁钢铁水泥等行业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过剩产能就地消化。(2018年6月30日前)

7.研究制定规划环评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问责机制。(2018年6月30日前)

(四)产业结构调整“转”与“赶”的矛盾仍然突出

原因分析:对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对淘汰落后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问责考核力度不够。

整改目标:1.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完成国家和省下达化解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目标任务,严防已退出产能死灰复燃;2.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对新出现的落后产能及时进行处置。

整改时限: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发改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处理好“转”与“赶”的关系,积极落实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淘汰工作。

1.对全州需淘汰的落后产能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摸清产能底数。(2017年10月31日前)

2.按照国家和省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的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2018年6月30日前)

3.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杜绝违规批准过剩产能项目。(2017年12月30日前)

(五)环境保护财政投入下降。2013年至2016年州本级财政无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预算支出情况。

原因分析:财政经费困难。

整改目标:逐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确保全州财政对生 — 38 — 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整改时限: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州财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完善环保财政投入增涨机制,积极探索多渠道环保投入方式,确保实现全州环保投入实现逐年增涨。

1.对照检查2013年至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污染减排总支出与节能环保支出比例情况,以及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大气污染支出情况,在2018年州本级并督促各县市逐步增加本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2018年6月30日前)

2.从2018年起,在部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指导部门和县市规范预算编制,将环保相关专项资金细化到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等二级项目,按实际项目精准编列预算科目。(2018年6月30日前)

3.加快财政预算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设完善环保项目储备库,提高环保项目储备能力,加强环保重点项目管理,检查环保专项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督促有关单位加快项目实施,提高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率,避免资金闲置,保障各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任务如期顺利完成。(2018年6月30日前)

4.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结合地方财力,增加安排生态环境保护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按照“大气

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工作任务以及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要求,细化环保专项资金分类,重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水污染防治专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领域,为全州环保事业提供有效资金保障。(2018年6月30日前)

5.州财政局、州审计局、州环保局等部门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强化绩效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2018年6月30日前)

(六)环境监管能力普遍薄弱,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以监测能力建设为例,全州环境监测机构共计9个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原因分析: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越来越重,环保系统人员不足、能力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整改目标:切实加强全州9个县级环境监测站建设,全面实现达标要求。

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加大对环保人、财、物的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全州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水平。

1.充实监管队伍。用好全州环保系统152名空编,进一步加强环 — 40 — 境监管能力建设,在用编计划上给予倾斜,通过招录、选调等多种形式引进环保专业人员,充实环境监测、监察队伍。(2018年6月30日前)

2.通过改革加强环境监管能力。结合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摸清全州当前环境监管能力现状,有针对性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2017年12月31日前)

3.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9个未达标县级监测站达标建设,配齐基本仪器设备,配强人员队伍,完成达标建设。(2018年6月30日前)

4.加强人才培训。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开展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应急、环境辐射监管等业务培训,切实提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和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2018年6月30日前)

(七)《“十二五”贵州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差,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滞后,导致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全省县级以上城市普遍存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管网不完善、污水直排散排的现象。

原因分析:地方财力有限,资金筹措能力不足,规划意识不够强、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够严格、运营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

整改目标:

1.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贵州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批复》下达我州城镇生活污

— 41 —

水处理设施建设尚未建成的1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入运行。

2.严格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黔发改环资﹝2017﹞594号)要求,加快老旧污水管网改造,新增实施一批污水管网工程,加快已建成污水处理升级改造。

3.分解落实“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后三年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州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置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雨污分流。

整改时限:第1项2017年12月31日前;第2、3项2020年前。责任单位:州水务局、州发改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围绕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收集设施和雨污分流设施建设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加快建成一批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项目,加快现有设施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全州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1.加快推进《黔东南州“十三五”期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其中2016年已开工建设,2017年底建成投运的项目共43个(含“十二五”项目13个); 2017年年底开工建设,2017年年底开工建设,2018年6月底前建成投运项目共64个(含“十二五”项目6个)(2018年6月30日前)。对“十三五”后三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提出规划,分解下达“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后三年建设任务(2017年12月31日)。

— 42 — 2.加快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统筹推进全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标改造工作,着重提高新建城区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到“十三五”期末,全州共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51万吨/日,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8.55万吨/日。(2020年12月30日前)

3.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力度,优先解决已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足问题,强化黑臭水体沿岸污水截流、收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同时,强化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和老旧管网维修改造。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州新增污水配套管网714.48公里,新增雨污分流改造管网21.22公里,完成老旧污水管网改造76.69公里。(2020年12月30日前)

4.积极推动再生水利用。按照“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解决再生水利用量小、面窄的问题。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州新增污水再生利用规模2.53万吨/日。(2020年12月30日前)

5.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各县市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探索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新机制。鼓励采取以县市为单位,将拟建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合理打捆,加强与国家和省无缝衔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或省级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州级水务平台-黔东南州水投公司,盘活全州水务资产,全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

— 43 —

设按时完成建设任务。(2018年6月30日前)

6.实施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55公里管网建设(2017年12月31日)。

(八)《“十二五”贵州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差

原因分析:地方财力不足,项目推进滞后。

整改目标: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补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未完成形成的缺口,力争到2017年底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责任单位:州住建局、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按照近期补齐短板,远期实现水平提升的工作思路,同步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设施完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转运系统建设。

近期整改措施:

1.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结合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开展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出台《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工作方案》《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考核办法》、《黔东南州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黔东南州2017年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攻坚任务督查考核要点》等,并抓好实施 — 44 — 工作。(2017年12月31日前)

2.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成立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专班,强化督促、调度、指导,全力推进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和设施建设工作。(2017年9月30日前)

3.编制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统筹研究我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布局、偏远地区生活垃圾就地处置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项目筹备问题,分解落实“十三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规划后三年建设任务,规划指导县市推进项目建设。(2017年12月31日前)

4.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黔东南州凯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800吨/日)正常投运(2017年9月30日);三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开工,建成投运一批收运设施建设项目,完成40%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2017年12月31日前)

5.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管理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水平。

6.强化督查考核。建立调度督查、考核通报、约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查,对重点县、重点问题采取重点督查、跟踪督办。对考核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排名靠后的县市政府县市长进行约谈。

(九)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足,违法处置现象高发

原因分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足且分布不平衡,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主体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整改目标:1.加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管理,全州

— 45 —

16县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全覆盖;2.制定边远地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规范性机制,确保偏远乡镇及农村医疗废物按要求得到无害化处置。

整改时限:第1项2017年12月31日前,第2项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州卫计委、州发改委、州环保局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医疗废物处置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加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建设,确保全州医疗废物处理尽快全面进入规范化轨道。

1.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通知》(黔东南环通〔2016〕124号)等要求,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监管,全面做好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和依法处置。(2017年12月31日前)

2.加快我州黔东片区和南部片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2017年12月31日前)

3.建立全州医疗废物分片收集、集中处理机制,确保全州县乡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2017年12月31日前)

4.由州卫计委会同州环保局,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省直相关部门部门出台的指导意见,编制和实施偏远乡镇、农村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指导意见,确保偏远乡镇、农村医疗废物按规定得到无害化处置。(2016年6月30日前)

5.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州县卫生计生和环境保护部门,分别 — 46 — 督促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单位,定期向《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医疗废物污染防治和经营信息。(长期坚持)

(十)产业园区配套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不足。一是部分已建成的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部分产业园区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因管网不完善不能正常运行;二是已建成的产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均未实现与环保部门联网。

原因分析:园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园区企业进驻程度不高,加之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

整改目标:全州纳入“100个成长工程”的15个产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全部实现与环保监控平台联网。

整改时限: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全面排查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存在的问题,按“一园一策”的原则制定整改方案。(2017年9月30日前)

2.完成全州纳入“100个成长工程”的15个产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并实现联网管理。(2018年6月30日前)

3.完成产业园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园区废水处理达到应收尽收,达标排放。(2018年6月30日前)

— 47 —

4.完成全州产业园区已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与环保部门联网。(2018年6月30日前)

5.落实整改责任。督促各县市党委和政府认真履行产业园区环境保护责任主体,承担属地管理责任,对辖区内产业园区配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工作负总责。结合规划要求,依法明确部门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日常监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2018年6月30日前)

6.认真抓好《黔东南州工业园区全面推进清洁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工作,将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全州工业园区全面推进清洁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考核内容。(2017年12月31日前)

7.保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所排放污水达到相关要求后才能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2017年12月31日)。

(十一)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执行不到位

原因分析:部分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主体责任落实不够,一些企业长期处于停产、破产、倒闭、异地搬迁等状态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少数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业务水平不高;环保部门督促指导不到位。

整改目标:全面完成2013年下达的第一批6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任务。

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 48 —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的有关规定,立即组织对2013年以来未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的企业进行清查、查处、曝光(2017年9月30日前),责令限期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2017年12月31日前)

2.长期停产、破产、倒闭关停、异地搬迁、技改等不具备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各县市按照有关规定于2017年9月25日前将相关材料经州环保局汇总后报送省环境保护厅备案,不再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3.对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进行月调度、季督查,确保企业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整改任务。州环保局负责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联络员每月30日之前调度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进度情况报省环保厅和州委、政府。

(十二)企业整体污染治理水平低。部分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下,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厂群矛盾突出。

原因分析:企业环境污染防治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地方环境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

整改目标: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污染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生产经营单位“三废”稳定达标排放。

— 49 —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

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认真落实《贵州省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方案》,根据十大行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评估报告,制定“一厂一策”整改方案,完成十大污染源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治理,促进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实现全面达标排放。(2017年12月31日前)

2.督促指导企业加快污染防治设施设备整改,通过技术改造,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能力,提升企业环保综合防治能力。(2017年12月31日前)

3.结合环保执法“利剑”专项行动等执法行动,深入开展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和隐患大排查,对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下、不能实现稳定达标的企业依法查处一批、挂牌督办一批、关停取缔一批、移送一批,并建立跟踪管理台账,做到“一工程一台账”、“一企业一台账”、“一县一台账”。(2017年9月30日前)

(十三)畜禽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大面广。一是畜牧业生产方式仍以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养殖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部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没有建设配套治污设施或治污设施达不到养殖规模要求。

原因分析:全州农村产业发展滞后,畜禽养殖集约化发展的投入 — 50 —

第四篇:福建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福建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根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认真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实施“三抓三促五整治”为抓手,强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精准施策、举一反

三、标本兼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以赴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二、工作目标

(一)保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良。以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责任红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到“十三五”末,全省12条主要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94%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5%,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全省空气质量保持全国领先,PM2.5等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二)确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坚持问题导向,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指出的4个方面38个具体问题,制定具体问题整改措施清单,细化为72项整改任务,逐项明确责任单位、整改目标、整改时限、整改措施,实行台账式管理,挂账督办、跟踪问效,落实到位一个、对账销号一个,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成果,将整改落实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以问题整改促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促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限度地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示范效应。

三、主要举措

(一)坚决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

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1.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牢记总书记提出的“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的谆谆告诫,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机制,坚决守住福建的绿水青山。

2.强化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体系,严格执行《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责任落实到各地各部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地落实。健全福建省地方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责任导向,强化正向激励,建立更具刚性的考核机制。完善福建省地方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评分细则,将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内容,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下达省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督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各司其职、— 3 — 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3.加强环境保护督察监察。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作为省级环境保护督察的重中之重,强化地方党委、政府整改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一季一督查”机制,每季度督查通报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重点通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进展情况。结合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环境监察制度,开展日常环境监察,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环境监察的重要内容。

4.健全责任追究体系。强化党政领导生态环境目标责任考核运用,以责任追究倒逼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着力破解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不够重视、措施不够有力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责任追究,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和我省实施细则,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对整改工作不力、进展滞后的,坚决追究责任。

——

(二)抓好污染防治“三大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抓“清新水域”工程。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针对督察反馈的一些城市内河黑臭、部分小流域污染等水环境问题,以巩固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为核心,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加快推进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项目,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全面实施“河长制”,落实“一河一策”,加快制定出台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工作督导检查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全力推进侵占行洪河道、生猪养殖污染、城市黑臭水体等“三项全面清理”整治。加快黑臭水体治理进度,到2017年底前,福州、厦门市建成区基本消除水体黑臭现象。持续推进小流域治理这项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建立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小流域治理模式。到2018年底前,汇入12条主干流及直接入海的小流域、省级考核的重点整治小流域消除劣Ⅴ类水体,到2020年全省小流域Ⅲ类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加快推动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全面实现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推动水电站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加强水电站监督管理,落实生态下泄流量,到2020年,因水电开发导致的减水、脱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抓“洁净蓝天”工程。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 —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多污染源综合防控。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的环境监管,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报。深化VOCs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石化、化工制药、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行业,实施一批VOCs治理工程项目。加快火电行业节能环保和超低排放改造,2017年底前全面实现火电行业超低排放。加强移动污染源治理,2017年底前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开展臭氧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强化科技支撑,科学精准地实施臭氧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全省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空气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完善轻微污染天气的应急机制和管控措施。

3.抓“清洁土壤”工程。认真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全省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行农用地、建设用地分类管理;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措施,公布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开展历史遗留尾矿库和重点行业企业大宗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及整治。加强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的风险管控,建立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加快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大幅削减危险废物贮存量,全面推动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三)实施促进“三大能力”提升计划,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

——

1.促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提升。针对督察指出的部分地区污水收集率低、城乡污水处理不配套等问题,(1)加快推进建成区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全覆盖、全连通,解决雨污管网混接、错接、断头问题,内河沿岸排污口实现全截污、全治理,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水平。福州、厦门市城市建成区要在2017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清淤疏浚、河道清障、沿河主要排污口截污、生态补水工程,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18年底前基本完善污水管网,达到长制久清。其他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建成区要在2019年底前基本完善污水管网,达到长制久清。县(市)城市建成区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善污水管网,达到长制久清。“十三五”期间,新建改造污水管网6000公里以上,市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以上。(2)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推进雨污分流改造。(3)加快沿海6市1区54座市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4)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启动365个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乡镇污水处理项目,2017年底前建成100个以上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及主要配套管网,力争3年全部建成投运。

2.促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升。围绕督察反馈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及其渗滤液处置等问题,(1)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妥善处置现有积压的飞灰,各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生活垃圾产生

— 7 — 量相匹配的无害化处理能力。(2)提升改造城乡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立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3)加快现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置设施建设,8个未建设渗滤液处置设施和16座渗滤液处理不达标应提标改造的填埋场中,已开工建设或完成招标的,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尚在前期阶段的,于2018年底前建设完成。(4)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善“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和多元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入运营机制,2020年底前全省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3.促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针对督察指出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匹配问题,持续实施危险废物工程包项目建设,2017年底前,厦门、漳州等地要建成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设施;福州、莆田分别于2018年底、2019年底前新建成1个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设施;到2020年底前,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100万吨/年,有效解决精蒸馏残渣、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等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到“十三五”末,构建形成种类齐全、能力相当、结构平衡的危险废物处置体系。

(四)打好“五大专项”整治攻坚战,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1.深化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整治。针对督察反馈的落后产能、——

工艺、设备等问题,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整合提升。实行清单管理、台账督办、跟踪问效、目标考核,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坚决取缔小造纸、小铸造、小钢铁、小煤矿、实心粘土砖等落后产能、工艺、设备。认真落实国家的部署要求,保持高压态势,坚决取缔“地条钢”加工企业;坚决淘汰铸造行业落后设备;按期淘汰不符合国家产能要求的煤矿,加快长期停工停产的“僵尸企业”、违法违规或不达标煤矿的退出步伐。

2.深化建筑饰面石材行业专项整治。针对督察反馈的局部地区石材矿山非法开采、一些石材加工企业污染治理水平较低等问题,从严控制饰面石材矿山开采规模,严厉打击无证非法采矿行为,全面关闭非法开采的饰面石材矿山;落实矿山生态修复制度,福州罗源和宁德古田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加快建筑饰面石材加工企业集中入园和整合提升,依法取缔关闭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强化粉尘和污水治理,完善雨污分流,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2018年底前消灭“牛奶溪”。全面关闭福州罗源、宁德古田等地113家非法开采饰面石材矿山;加快宁德古田石板材行业全面退出;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泉州和莆田市建筑饰面石材加工企业整治。

3.深化“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针对督察反馈的局部区域

— 9 — “散乱污”问题,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加强源头管控,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的“散乱污”企业,同时加快专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集聚发展、集中治污,促进形成链条完整、产业配套、循环发展的绿色产业。全面开展宁德市机砖制造、龙海市汽车拆解、尤溪县造纸、福州高新区根雕加工、永泰县蜜饯加工、长乐区钢渣加工等“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全面摸排、集中查处违法违规问题,重点淘汰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手续不全、无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整顿规范一批、搬迁整合一批、关停取缔一批。

4.深化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不折不扣落实督察指出的畜禽养殖污染小流域等问题的整治。(1)坚持生态先行,疏堵结合,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落实畜禽养殖发展和治理规划,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快推进配套治理设施建设,推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实现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2)严格落实禁养区养殖场(户)、可养区未改造或改造后仍不能达标生猪规模养猪场(户)的拆除工作,支持可养区存栏2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对已关闭的养猪场(户)坚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做到应拆全拆,确保不留死角、不留后患。(3)加强常态化监管和综合执法,加大查处力度,严防禁养区生猪养殖反弹回潮,坚决遏制生猪违法养殖和污染环境行为。(4)采取进度通报、重点督查、约谈问责等措施,确保完成拆除——

和升级改造任务。

5.深化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全力推进督察指出的石化化工园区和尾矿库等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加强环境安全监管,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1)加快应急处置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漳州古雷石化基地等风险较为突出地区的环境风险防范,2018年上半年完成4.2万立方米的应急池联通能力提升改造工作。(2)强化尾矿库管理,对225座尾矿库的环境风险开展全面评估,对存在环境风险的,督促企业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严格尾矿库项目核准、备案管理,督促企业加强日常运行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尾矿渣产生;加快“三边库”和位于水源上游尾矿库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机制,完善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切实提升尾矿库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

(五)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实施最为严格的保护和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根据国家要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划定工作,配套出台管理办法,为生态保护红线的长效管控提供制度保障。以山形水系为主框架,形成以闽西武夷山脉-玳瑁山脉和闽中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脉为核心骨架,以

— 11 — 闽江、九龙江等主要流域和海岸带为生态廊道的基本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2.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推进督察指出的侵占沿海湿地、无序海水养殖等问题整治。(1)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落实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设区市海洋功能区划与省级区划不一致的,一律停止执行。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严格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最大程度减少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2)实施“碧海银滩”工程,合理开发和保护岸线、海湾等资源,加强近岸海域典型受损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严格落实国务院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和《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抓紧出台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认定标准与管理办法、“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管理规定等制度,实施退养还湿工程,加强湿地项目用海监管。(3)制定全省海水养殖清理整顿工作方案,加快不符合规划养殖设施清退,加强执法巡查,巩固整治清退成效。2017年底前完成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海水养殖和餐饮项目的查处及清退工作;2018年7月底前完成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违法违规海水养殖清退工作;2018年8月底前,完成宁德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不符合规划养殖设施的清退。

3.严格生态敏感区监管。加快整治督察指出的部分生态敏感区违规开发问题,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生态脆弱区域的有效保护,杜绝任意改变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管理,严肃查处、清理违规养殖、违法排污口和违法采矿等问题。分类处置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非法养殖问题,对2013年以前发生的非法养殖问题,制定实施退养还湿计划,明确整改时限,按期整改到位;对2013年以来违规扩大养殖面积的,在2017年底前完成退养还湿。2018年7月底前,移除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东海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管道和排污口。专项清理涉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违规审批矿业权问题,对被侵占、破坏的森林公园实施恢复治理,逐步恢复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依法严肃查处侵占、破坏漳州市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平市樟元山省级森林公园的违法行为。

(六)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1.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对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围绕夯实筑牢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目标,认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提出的6个方面重点任务和38项改革成果要求,加大2016年“15+3”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力度,推动2017年17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实施,提前部署推进2018年6项重点改革任务,尽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力争到今年底试验

— 13 — 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将中央顶层设计与我省地方实践相结合,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按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要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社会关注度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环境治理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等改革重点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加大攻坚力度、争取率先突破,增强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3.强化改革试验经验总结推广。及时总结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和成果,加强对改革落实情况的跟踪督促和效果评估,对探索试点中取得的有创新突破、群众获得感较强的重大改革举措和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凝练和提升,成熟一条、推广一条,切实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努力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福建样板”,为增添绿色发展动能、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经验示范。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委书记尤权任组长,省长于伟国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福建省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督察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研究督察整改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挂靠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具体工作。各地成立相应的整改机构,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强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确保整改工作落实到位。

(二)严肃责任追究。成立福建省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由省监察厅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省监察厅,省委组织部等单位参加。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的责任追究问题,进一步深入调查,逐一厘清责任,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福建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规定,按规定时间形成调查报告,商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认定,提出责任追究的处理建议。处理建议由问责领导小组审核后,征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同意,落实处理意见,公开处理结果。

(三)明确整改时限。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提出的4个方面问题,制定具体问题整改措施清单(见附件),分解成38个具体问题,共72个整改任务,做到可操作、可检查、可评估。对短期内能解决的,倒排计划、加快进度,1个月内整改完成;对确需一段时间解决的,限时整改,并力争在督察正式反馈后6个月内有明显进展;对需要长期整改的任务,明确整改时限和阶段性目标,按期整改到位,确保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四)强化督查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落实生态环保“党

— 15 — 政同责”“一岗双责”,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地区本部门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部署,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严格督办落实。对涉及多个部门的整改任务,建立健全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协调联动机制,切实形成推进整改工作的强大合力。省直牵头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各部门整改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并及时梳理汇总整改落实情况。同时,要举一反三,全面查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尽快补齐短板。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加大对整改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

(五)及时公开信息。按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要求,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加强整改工作情况宣传报道,及时公开整改整治工作、典型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问题责任追究情况,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崇尚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社会氛围。

附件: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具体问题整改措施清单

——

附件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具体问题

整改措施清单 一、一些领导干部对当地环境质量盲目乐观;对当地明显存在的生态破坏、环境基础设施落后、城市脏乱差等问题缺乏基本认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把长期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归于客观原因,既没有从主观上找原因、找差距,也没有积极采取措施去研究、去解决;对群众反映的一些突出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处理不够及时,措施不够有力。

责任单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直有关单位;各设区市党委、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

整改措施:

1.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提高生态文明试验区政治站位,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守住福建的绿水青山。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环保工作;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委常委会、— 17 — 政府常务会研究环保工作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研究环保工作每月不少于一次,及时研究部署、协调解决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2.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学院)学习内容。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突出生态保护红线对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安全的底线作用。加强政策制度衔接融合,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清理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土政策”。

3.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将中央、国务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目标任务梳理分解,纳入各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并逐级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列入重点督查和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内容,强化督导考核。

4.严格执行《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强化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对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不力、未完成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目标任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到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等情形的,依规严肃问责追责。5.按照《福建省环境保护督察办法》,在2016年对3个设区市开展督察的基础上,2017年下半年完成全省其他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督察,督促各地党委、政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

主体责任,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福建省在批准厦门、宁德、莆田3市海洋功能区划时,增加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港口区、矿产与能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开发性用海面积,累计达到3068公顷,部分区域与国务院批准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规定和海洋环境保护需求相违背。目前部分填海工程已经实施,2016年以来宁德福安市在“盐田港农渔业区”和“三沙湾保留区”出让海域使用权并实施填海工程,合计用海142.75公顷。

(一)部分区域与国务院批准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规定和海洋环境保护需求相违背

责任单位:省海洋渔业厅,厦门、莆田、宁德市委、市政府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整改措施:

1.省海洋渔业厅督促厦门、宁德、莆田市严格落实国家要求,对厦门、宁德、莆田市3个市级海洋功能区划,与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要求不一致的,一律立即停止执行。

2.对正在修编的福州、泉州、平潭3个市级海洋功能区划,省海洋渔业厅督促福州、泉州、平潭按照国家海洋局《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国海发„2007‟18号)和《关于组织开展市县

— 19 — 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海管字„2013‟747号)进行编制,做到与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保持一致。

(二)宁德福安市部分填海工程问题

责任单位:宁德市委、市政府,福安市委、市政府,省海洋渔业厅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整改措施:

1.省海洋渔业厅责成宁德市、福安市对2016年以来在“盐田港农渔业区”和“三沙湾保留区”出让海域使用权并实施填海工程的,严格落实重要滨海湿地和海洋生态保护措施,依法依规实施项目建设。

2.加快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将宁德市其它未实施的工业与城镇用海区中调减相应面积作为渔业区。

3.省海洋渔业厅督促宁德市、福安市开展全面执法检查,对非法用海行为的,依法进行查处。

三、有的地方为了一时一地的发展,仍在违规出台“土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要求2015年6月底前全面清理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土政策”,但2016年莆田市——

政府仍然出台“无检查周”和“下限执行处罚”等“土政策”。南平建阳区不仅未对旧的“土政策”予以清理,2016年还连续出台3个阻碍环境执法的文件。

(一)2016年莆田市政府仍然出台“无检查周”和“下限执行处罚”等“土政策”

责任单位:莆田市委、市政府,省经信委、环保厅 整改时限:2017年9月底前

整改目标:全面清理和废止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土政策”、“土文件”,严格依法行政,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出现类似情况。

整改措施:

1.2017年8月底前,莆田市政府完成相关文件废止工作。2.省经信委在全省工业企业领域全面深入开展清理阻碍环境监管执法“土政策”工作。

(二)南平建阳区不仅未对旧的 “土政策”予以清理,2016年还连续出台3个阻碍环境执法的文件

责任单位:南平市委、市政府,建阳区委、区政府,省经信委、环保厅

整改时限:2017年9月底前

整改目标:全面清理和废止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土政策”、“土文件”,严格依法行政,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出现类似情况。

整改措施:

— 21 — 1.2017年5月,建阳区委、区政府对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并已废止2016年出台的3个阻碍环境执法文件(潭政综„2017‟155号)。

2.省经信委在全省工业企业领域全面深入开展清理阻碍环境监管执法“土政策”工作。

四、2015年12月,泉州石狮市政府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事项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认为市环境保护局虽然处罚正确、程序合法,但为避免企业与市政府产生合同纠纷,仍责成市环境保护局撤销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责任单位:泉州市委、市政府,石狮市委、市政府。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实现环境执法零干预。

整改措施:

1.由泉州市政府法制办牵头、泉州市效能办等部门配合,依法依规对该问题进行全面审查、厘清责任。泉州市政府根据审查情况,责成相关部门进行严肃处理,立即整改。

2.加强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法制学习教育工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建设法治政府。

3.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环保法制建设,杜绝类似情况发生。

五、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铸造企业落后生产设备淘——

汰工作推进落实不到位,导致一些应予淘汰的落后设备仍在生产,带来明显的环境污染。三明市大田县26家铸造企业建有28座炼铁土炉、13座炼铁高炉、2座矿热炉,均属应淘汰的落后设备,污染严重。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此召开了专题会议,但未要求当地政府淘汰关停。督察时大田县仍有19家铸造企业落后炼铁设备未淘汰到位。

(一)省经信委对铸造企业落后生产设备淘汰不到位问题 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各设区市党委、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

整改时限:2017年底前

整改目标:关停所有属于国家规定的淘汰类炼铁设备。整改措施:

1.省经信委督促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举一反三,立即在全省铸造行业全面开展摸排。

2.省经信委督促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达标排放、落后的铸造企业坚决予以淘汰。

3.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对摸排出的落后产能列出清单,限时整改、限期淘汰。

(二)三明市大田县铸造企业落后炼铁设备未淘汰到位问题 责任单位:三明市委、市政府,大田县委、县政府,省经信委

— 23 — 整改时限:2017年底前

整改目标:关停所有属于国家规定的淘汰类炼铁设备。整改措施:

1.省经信委督促三明市组成工作组进行现场核查,对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核实,列出整改清单,按照要求抓紧整改到位。

2.省经信委督促三明市对属于国家规定淘汰的落后设备,2017年底前按产业政策坚决予以关闭淘汰。

3.省经信委督促三明市强化落后产能日常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并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六、按照国家要求,产能在3万吨/年及以下以及开采范围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叠的煤矿,应于2016年底前全部淘汰,但督察发现福建省仍有4座应淘汰的煤矿未淘汰到位。

(一)三明市仍有1座应淘汰的煤矿未淘汰到位 责任单位:三明市委、市政府,省经信委、国土厅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2020年底前完成

整改目标:2017年底前,将丰海煤矿的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叠区域剔除,退出重叠区域的生产建设活动;2020年底前,实施有序退出。

整改措施:

1.省国土厅会同省经信委督促三明市立即组织开展实地调查,摸清福建省永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丰海煤矿开采范围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叠面积和范围、采矿许可时间和范围、水源保护——

区设立的时间、级别及影响程度、出现重叠的原因等。

2.2017年底前,省国土厅将丰海煤矿的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叠区域剔除。督促煤矿企业立即退出与水源地保护区重叠区域的生产建设活动,撤出该区域井下生产设施设备,并在有关连通区域(巷道)设置密闭,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严防越界开采。

3.三明市政府组织国土、环保、经信(煤炭)等部门和有关专家,深入丰海煤矿区开展现场勘查,摸清煤矿目前开采情况及对有关水源保护区的影响状况,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水源地保护方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和环境保护措施,持续做好水源保护区地面塌陷观测、监测工作,做好地表饮用水源地及备用水源地动态监测,确保饮水安全。

4.省经信委督促三明市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对丰海煤矿实施关闭退出。

5.省经信委会同国土厅组织有关地市举一反三,认真排查,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的工作要求,按期将不符合国家产能要求的煤矿淘汰到位,并加快违法违规或不达标煤矿的退出步伐。

(二)龙岩市仍有3座应淘汰的煤矿未淘汰到位 责任单位:龙岩市委、市政府,省经信委、国土厅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2020年底前完成

整改目标:2017年底前,将福建煤电股份公司翠屏山煤矿、漳平市拱桥中界石笋坑煤矿的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与饮用水水源

— 25 — 保护区重叠区域剔除,并退出重叠区域煤炭生产活动;吾祠煤矿退出重叠区域的生产建设活动,在2020年底前实施有序退出。

整改措施:

1.省国土厅会同省经信委督促龙岩市立即组织开展实地调查,全面摸清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翠屏山煤矿、福煤(漳平)煤业有限公司吾祠煤矿、漳平市拱桥中界石笋坑煤矿等3座煤矿开采范围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叠面积和范围、采矿许可时间和范围、水源保护区设立的时间、级别及影响程度、出现重叠的原因等。

2.2017年底前,省国土厅将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翠屏山煤矿、漳平市拱桥中界石笋坑煤矿等2座煤矿的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叠区域剔除。督促翠屏山煤矿、吾祠煤矿和漳平市拱桥中界石笋坑煤矿立即退出与水源地保护区重叠区域的生产建设活动,撤出该区域井下生产设施设备,并在有关连通区域(巷道)设置密闭,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严防越界开采。

3.龙岩市政府组织国土、环保、经信(煤炭)等部门和有关专家,深入煤矿开展现场勘查,摸清3处重叠煤矿目前开采情况及对有关水源保护区的影响状况,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水源地保护方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和环境保护措施,持续做好水源保护区地面塌陷观测、监测工作,做好地表饮用水源地及备用水——

源地动态监测,确保饮水安全。

4.省经信委督促龙岩市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对福煤(漳平)煤业有限公司吾祠煤矿实施关闭退出。

5.省经信委会同国土厅组织有关地市举一反三,认真排查,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的工作要求,按期将不符合国家产能要求的煤矿淘汰到位,并加快违法违规或不达标煤矿的退出步伐。

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敏感区域(含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福建省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包括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平潭等6市1区,但福建省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组织研究拟订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仅对厦门、平潭和晋江、石狮、东山等1市1区3县提出一级A排放要求。6市1区共计6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即使到2017年底全部完成既定提标改造任务,能够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的也仅有23座,处理能力218.5万吨/日,仅为总处理能力的一半。

责任单位:沿海各设区市党委、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省住建厅、环保厅

整改时限:2018年6月底前

整改目标:沿海6市1区54座市县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动工和正在进行施工招投标以及规模小、改造工艺简单的,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造;征地难度大、规模大、改造工艺技术复杂、难

— 27 — 度高的,2018年6月底前完成。

整改措施:

1.省住建厅督促沿海各设区市抓紧制定提标改造方案,综合考虑技术路线、运营成本、施工工期和涉及BOT项目合同调整谈判等方面内容。在充分挖掘现有污水处理厂潜能的前提下,以“先功能定位,后单元改造;先优化运行,后工程措施;先内部碳源,后外加碳源;先生物除磷,后化学除磷”为原则,同步开展工程设计。

2.省住建厅组织建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专家库,抽调设计院、水务公司等污水处理方面的专家,指导各地确定工艺技术路线,并适时派专家到有关市县现场指导。

3.省住建厅实行提标改造工程月调度、通报制度,建立厅领导分区包干和联络员定期督导机制,并列入宜居环境建设督查内容,定期开展督查;对进度严重滞后的,提请省政府约谈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

4.省住建厅督促有关地市按照提标改造任务完成时限,落实投资资金和运行费用,倒计时安排项目建设计划,加大人员和机械设备投入,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八、福建省水利厅对水电开发造成的减水断流问题推动解决不力。全省共有6575座水电站,其中5026座为引水式,大部分没有生态流量下泄设施,造成部分河段减水,甚至断流。2013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电资源开发管理的意见》,要求各水电站安装最小生态下泄流量在线监控装置,保障最小生态下泄流量落实到位。但截至督察时,安装下泄流量在线监控装置的仅118座,且近年来这项工作基本停滞。已安装在线监控的,管理也不到位。督察发现,安装在线监控装置的5万千瓦以下水电站98座,13座2016年数据缺失率超过50%。龙岩武平县华亭水电站未落实生态下泄流量要求,大坝下游部分河道断流,上游河道湖库化,产生大量蓝藻,水生态破坏严重。

(一)福建省水利厅对水电开发造成的减水断流问题推动解决不力

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经信委、环保厅、物价局,各设区市党委、政府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按照一站一策,对已完成和尚未完成生态下泄流量核定工作的水电站,分别在2017年底和2018年6月底前制定整改方案;到2020年,因水电站导致的减水脱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整改措施:

1.省水利厅牵头开展总装机5万千瓦及以下水电站整改工作,省经信委牵头开展总装机5万千瓦以上水电站整改工作。

2.省水利厅组织各地按照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分阶段

— 29 — 于2018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核定工作。3.2017年9月底前,省水利厅、经信委对已安装下泄流量在线监控装置的118座水电站,特别是13座数据缺失率超过50%的水电站,进行全面调查复核,落实整改措施,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及时,电站运行正常。

4.省水利厅、经信委指导督促各地按照一站一策,对已完成和尚未完成生态下泄流量核定工作的水电站,分别在2017年底和2018年6月底前制定水电站落实生态下泄流量的整改方案,明确改造方式、完成时限;根据整改方案,推动水电站加快改造,落实生态下泄流量,对无法落实的予以关停。到2020年,因水电开发导致的减水脱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省水利厅、经信委举一反三,妥善处理水电发展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发电服从生态、电调服从水调,加强水电站运行、管理与监督;会同省物价局制定生态电价奖惩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推动水电站落实生态下泄流量。6.省水利厅、经信委、环保厅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推进水电站最小生态下泄流量在线监控装置安装工作,按季度定期通报各地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执行情况。

(二)龙岩武平县华亭水电站问题

责任单位:龙岩市委、市政府,武平县委、县政府,省水利厅、经信委、环保厅

——

整改时限:2017年8月底前

整改目标:生态下泄流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整改措施:

1.省水利厅对武平县华亭水电站进行挂牌督办。

2.龙岩市督促武平县华亭水电站加快改造,确保2017年8月底生态下泄流量问题整改到位。

3.省水利厅督促龙岩市举一反三,妥善处理水电发展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发电服从生态、电调服从水调,加强水电站运行、管理与监督,制定生态电价奖惩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推动水电站落实生态下泄流量。

4.省水利厅督促龙岩市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推进水电站最小生态下泄流量在线监控装置安装工作,按季度定期通报各地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执行情况。

九、福建省一些地方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紧一阵、松一阵,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201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敖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加大对无证非法采矿打击力度,到2015年底前实现流域内石材矿山全面退出。但督察发现,福州罗源县、宁德古田县对无证采矿查处不力,113个矿山长期违法开采。罗源县72家矿山企业采矿证于2008年至2015年陆续到期,但仍未关停,非法开采问题突出;古田县41个矿山共计100个矿点2015年底采矿证到期后,也在超期开采。督察组随机

— 31 — 抽查罗源县7个矿山,发现主要生产设备和供电设施均未拆除,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不力,大量废石随意倾倒,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一)福州罗源县72家矿山企业问题

责任单位:福州市委、市政府,罗源县委、县政府,省国土厅、经信委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十三五”末完成

整改目标:2017年9月底前,完成罗源县72个非法开采饰面石材矿山查处整改关闭工作;2018年底前,人口集中区可视范围内视觉污染及水土流失严重、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2020年底前,其余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

整改措施:

1.保持打击无证非法采矿高压态势。2017年9月底前,福州市政府对72个非法开采饰面石材矿山进行全面排查,发现有非法采矿的,给予严厉查处。将已关闭矿山列为重点巡查区域每月巡查,发现有非法采矿的,立即予以制止,并立案查处。福州市政府、省国土厅不定期组织抽查、通报。

2.全面落实矿山关闭任务。福州市立即全面落实整顿关闭工作要求,拆除矿山供电、供水、工棚等生产生活设备和设施,妥善处置仍滞留矿区的矿产品和废石废渣。由福州市政府组织验收,省国土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检查,并报告省政府。

3.分区分时限完成矿山生态修复。福州市政府将废弃饰面石材矿山生态修复专项纳入当地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施月抽查、季通报、年考核。按照当地《废弃饰面石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分区分时限完成生态修复,2018年底前人口集中区可视范围内视觉污染及水土流失严重、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2020年底前其余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4.建立督查督办通报制度。罗源县政府实行矿山关闭整治工作月报制度,每月调度打击无证非法采矿情况、矿山关闭要求落实情况及生态修复进展情况。

(二)古田县41个矿山开采问题

责任单位:宁德市委、市政府,古田县委、县政府,省国土厅、经信委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十三五”末完成

整改目标:2017年9月底前,完成古田县41个非法开采饰面石材矿山查处整改关闭工作;2018年底前,人口集中区可视范围内视觉污染及水土流失严重、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2020年底前,其余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

整改措施:

1.保持打击无证非法采矿高压态势。2017年9月底前,宁德市政府对41个非法开采饰面石材矿山进行逐一全面排查,发现非法采矿的,给予严厉查处。将已关闭矿山列为重点巡查区域每月

— 33 — 巡查,发现有非法采矿的,立即予以制止,并立案查处。宁德市政府、省国土厅不定期组织抽查、通报。

2.全面落实矿山关闭任务。宁德市立即全面落实整顿关闭工作要求,拆除矿山供电、供水、工棚等生产生活设备和设施,妥善处置仍滞留矿区的矿产品和废石废渣。由宁德市政府组织验收,省国土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检查,并报告省政府。

3.分区分时限完成矿山生态修复。宁德市政府将废弃饰面石材矿山生态修复专项纳入当地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施月抽查、季通报、年考核。按照当地《废弃饰面石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分区分时限完成生态修复,2018年底前人口集中区可视范围内视觉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及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2020年底前其余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4.建立督查督办通报制度。古田县政府实行矿山关闭整治工作月报制度,每月调度打击无证非法采矿情况、矿山关闭要求落实情况及生态修复进展情况。

十、福建省海域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但近年来福建省海洋保护力度不够,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责任单位:省海洋渔业厅、发改委、环保厅、住建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林业厅,福建海事局,沿海各设区市党委、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进一步落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整改措施:

1.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沿海各设区市党委、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研究环保工作时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一并纳入研究;沿海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研究环保工作时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一并纳入研究,及时研究部署、协调解决海洋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2.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中关于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规定,对未完成海洋环境保护重点目标任务、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等情形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3.省海洋渔业厅进一步完善《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严格落实我省划定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中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全省管辖海域面积比例、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四项指标。

4.推进全省树立“五个用海”理念,省海洋渔业厅牵头组织做好海洋资源管理工作,继续实施一批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等生态修复项目,不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十一、2010年以来,福建省累计审批填海项目382宗,使用

— 35 —近岸海域9062公顷,侵占了部分沿海湿地。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明确,经批准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用地单位需“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但2016年12月以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陆续审批16宗用海项目,共计占用湿地284.45公顷,只占未补,国家湿地保护要求没有得到贯彻落实。

责任单位:省海洋渔业厅、林业厅,沿海各设区市党委、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严格落实国家滨海湿地保护措施。

整改措施:

1.暂停除交通、渔港建设、公务专用码头、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以及已形成事实填海的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内项目用海外和占用湿地没有实行“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原则的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省海洋渔业厅会同林业厅组织落实。

2.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办发„2016‟89号),由省林业厅尽快牵头制定出台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认定标准与管理办法,以及“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管理规定。待管理规定出台后,按照管理规定办理。

十二、宁德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以来,围海养殖造成保护区湿地面积减少近—

170公顷,局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责任单位:宁德市委、市政府,省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环保厅

整改时限:2018年8月底前

整改目标:责令退还非法占用湿地,恢复原状;实施退养还湿工程,加强湿地项目用海监管,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杜绝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

整改措施:

1.省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督促宁德市配合厦门海事法院执行、落实保护区围海养殖区域恢复湿地原状及并处罚金的行政处罚决定,确保占用湿地保护区的围海养殖项目按时限全部退出,确保保护区面积不减少;同时,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增加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修复遭受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

2.省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督促宁德市加强湿地项目用海监管,加强陆上和海上巡护,制订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方案,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加强保护区巡查,杜绝破坏湿地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3.省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环保厅组织各地举一反三,加强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监管,严肃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行为。

十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水养殖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防止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但福建省局部海

— 37 — 域存在高密度养殖和非法养殖,且多位于海湾、河口及水体交换较慢的海域,造成局部海域富营养化。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约为15.59万公顷,其中规划区外养殖面积约3.02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宁德三沙湾和福州连江县近岸海域。三沙湾规划养殖面积1.32万公顷,实际养殖面积1.65万公顷,禁养区仍有348公顷网箱养殖和5010公顷藻类养殖没有清退。连江县近岸海域规划区外养殖问题突出,全县近海规划养殖面积6651公顷,到2016年底实际养殖面积2.24万公顷,造成养殖区水质恶化,Ⅱ类水质比例由2014年39.4%下降到2016年的35%,Ⅳ类和劣Ⅳ类水质比例由2014年49.1%上升到60.4%

(一)福建省局部海域存在高密度养殖和非法养殖

责任单位:沿海各设区市党委、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省海洋渔业厅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十三五”末完成

整改目标:2017年底前,制定全省海水养殖清理整顿工作方案;2018年底前,修编海水养殖规划并颁布;2020年底前,清退不符合规划的养殖设施。

整改措施:

1.2017年底前,省海洋渔业厅完成不符合规划摸底排查,列出清退整治清单,制定全省海水养殖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整治任务、时限、措施、责任单位。

2.2018年底前,省海洋渔业厅完成2018-2030年沿海市、县级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编制修订和颁布,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明确可用于养殖业的水域范围,以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稳定基本养殖面积,保障渔民合法权益。

3.省海洋渔业厅细化清退任务,坚持立行立改,督促沿海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分有序推进整治任务落实,到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不符合规划清退任务。

4.加大执法巡查。由沿海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牵头,组织渔业、海警、公安、林业等执法部门加强对整治水域的巡查,防止出现新增、回流、迁移等反弹现象,巩固整治清退成效。

(二)连江县近岸海域规划区外养殖问题

责任单位:福州市委、市政府,连江县委、县政府,省海洋渔业厅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2019年6月底前完成

整改目标:2019年6月底前,完成福州市连江县不符合规划养殖设施的清退,确保“十三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

整改措施:

1.省海洋渔业厅督促福州市在2017年底前,完成连江县罗源湾南岸5980.5公顷养殖面积的清退工作。

2.省海洋渔业厅督促福州市在2017年底前,根据农业部《养

— 39 — 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完成《连江县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的编制工作。

3.省海洋渔业厅督促福州市根据重新编制的规划,制定连江县海水养殖清理整顿工作方案。在2018年6月底前,完成辖区内养殖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2019年6月底前,完成不符合规划区域养殖的清理整顿工作。

4.福州市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加强执法检查,对不符合规划及未持有养殖证擅自占用海域养殖的,责令限期整改或自行拆除养殖设施;对逾期未整改或未拆除养殖设施的,依法对其养殖设施予以拆除。

(三)三沙湾规划外养殖问题

责任单位:宁德市委、市政府,省海洋渔业厅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十三五”末完成

整改目标:2017年底前,制定《宁德市海域养殖“三区”划定方案》《宁德市湾内海域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办法》和《三都澳内海上养殖区综合整治统一行动方案》;分推进养殖清退;2020年底前,完成宁德市不符合规划养殖设施的清退,确保“十三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

整改措施:

1.省海洋渔业厅督促宁德市在2017年底前,制定《宁德市海—

域养殖“三区”划定方案》《宁德市湾内海域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办法》和《三都澳内海上养殖区综合整治统一行动方案》。2.省海洋渔业厅督促宁德市分推进不符合规划养殖设施的清退工作,2017年清退禁养区内藻类养殖1798公顷、渔排85公顷;2018年清退禁养区内藻类养殖2487公顷、渔排174公顷;2019年清退禁养区内藻类养殖725公顷、渔排89公顷;2020年巩固整治清退成效,防止养殖设施新增、回潮。

3.加大执法巡查。由宁德市牵头,组织渔业、海警、公安、林业等执法部门加强对整治水域的巡查,防止出现新增、回流、迁移等反弹现象,巩固整治清退成效。

4.引导渔民转产转业。省海洋渔业厅督促宁德市制定海水养殖渔民转产转业实施方案,引导养殖渔民按照规划发展外海深水大网箱、贝藻类等养殖。十四、一些海洋保护区违规养殖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共划定30个海洋保护区,严格禁止影响海域生态环境的用海活动。但督察发现,泉州市政府违规批准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开展海水养殖,养殖面积88公顷。

责任单位:泉州市委、市政府,省林业厅、海洋渔业厅

整改时限:2018年7月底前

整改目标:2017年底前,制定清退方案,清退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内海水养殖行为,2018年7月底前完成整治。建

— 41 — 立长效管护机制,杜绝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

整改措施:

1.立即注销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海水养殖的相关许可证书。

2.省海洋渔业厅督促泉州市在2017年底前,制定核心区内所有海水养殖行为清退方案。

3.省海洋渔业厅会同省林业厅督促泉州市在2018年7月底前,完成对核心区内所有海水养殖行为清退工作,给予养殖渔民合理补偿,确保占用核心区的海水养殖项目按时全部清退,确保保护区面积不减少。

4.省林业厅督促泉州市完善保护区管理工作方案,布局建设监控系统,提高管护能力,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5.省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督促各地举一反三,加强各级自然保护区监管,严肃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行为。海洋主管部门严格用海审批,加强用海监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管护及执法巡查,依法依规查处涉及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十五、一些地方对保护区内违法养殖查处不严,清退不力,漳州市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有养殖面积323公顷,缓冲区有239公顷,2013年以来养殖面积仍在扩大,核心区和缓冲区分别新增养殖面积约20公顷和11公顷。

责任单位:漳州市委、市政府,省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环—

保厅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2013年以来违规扩大的养殖面积于2017年底前整改到位,2013年以前的养殖项目由漳州市政府于2017年9月底前制定退养还湿计划并按期完成整改。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杜绝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行为。

整改措施:

1.立即取消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水养殖的相关行政许可。

2.省海洋渔业厅督促漳州市在2017年9月底前,制定切实可行的退养还湿计划。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非法养殖问题实行分类处理,对2013年以来违规扩大养殖面积的,到2017年底前完成退养还湿;对2013年以前的,按计划依法依规尽快实施,确保养殖项目按时限全部退出,确保保护区面积不减少。

3.海洋主管部门严格用海审批,加强用海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海行为,杜绝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用海行为。

4.省林业厅督促漳州市制订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方案,布局建设监控系统,切实提高管护能力,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杜绝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

5.省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环保厅组织各地举一反三,加强

— 43 — 各类自然保护区监管,严肃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行为。

十六、泉州市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存在两个非法海蛎养殖场,养殖面积约20公顷。

责任单位:泉州市委、市政府,省海洋渔业厅、环保厅

整改时限:2017年底前

整改目标:核心区内非法海蛎养殖场依法全面退出;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杜绝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行为。

整改措施:

1.省海洋渔业厅督促泉州市制定养殖清退工作方案,开展核心区内非法海蛎养殖场的核查、核对,确定当前核心区的养殖基本情况。

2.省海洋渔业厅督促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约谈养殖业主,责令立即停止生产,对核心区内养殖项目按时限全面实施清退,强制拆除废弃和遗留海上养殖生产设施。

3.省海洋渔业厅督促泉州市制定保护区管理工作方案,增加保护区管护专业人员配备,切实提高管护能力。

4.省海洋渔业厅督促泉州市严防养殖回潮,同时会同环保厅组织各地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保护区监管。

十七、根据《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规定,海洋保护区内不得进行排污,但2013年东海污水处理厂在泉州湾海洋保护区设置尾水排放口,日排废水约1.4万吨。

责任单位:泉州市委、市政府,省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环保厅、住建厅

整改时限:2018年7月底前

整改目标:2017年10月底前,完成工程招标并开工建设;2018年7月底前,东海污水处理厂水排放口移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整改措施:

1.泉州市立即启动东海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管道和排污口移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方案设计。

2.泉州市2017年10月底前,完成工程招标并开工建设;2018年7月底前,完成排放管道和排污口新建工程。

3.省住建厅会同环保厅督促泉州市在整改过渡期间,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省林业厅会同海洋渔业厅督促河口湿地保护区有针对性地提出施工期间减缓污染物入海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具体措施。

十八、《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明确将森林公园列为禁止开采区,但督察发现,漳州市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平市樟元山省级森林公园内长期存在矿山开采,造成林木毁坏、土壤剥离、黄土裸露,并形成多个数米深的大矿坑。福建省林业厅在东山国家森林公园设立后陆续批复占用5块、共计19.8公顷林地用于采矿。截至督察时该森林公园内旗滨玻璃有限公司和爱烁硅砂有限公司

— 45 — 3处矿区仍在开采,生态破坏面积11.7公顷,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为旗滨玻璃有限公司违规核发采矿证,采矿期到2020年4月;东山县国土资源部门4次违规为爱烁硅砂有限公司续发采矿证,采矿期到2018年9月。

(一)漳州市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长期存在矿山开采

责任单位:漳州市委、市政府,东山县委、县政府,省林业厅、国土厅

整改时限:2017年底前

整改目标:立即终止4份森林公园采矿林地行政许可。2017年底前,完成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采矿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恢复采矿区域生态环境。调查涉及违规审批的问题,依法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

整改措施:

1.省林业厅、国土厅督促漳州市在2017年8月15日前,终止4份永久使用林地行政许可,编制完成东山森林公园内采矿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恢复治理方案;2017年底前,按植被恢复方案的要求完成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2.省林业厅、国土厅督促漳州市开展实地测量,核实矿山与森林公园重叠的面积、位置关系等情况;剔除重叠矿区范围,变更矿区范围;督促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委托有资质单位编制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加快生态恢复治理并组织验收。

3.省林业厅、国土厅组织各地举一反三,加强各类森林公园的监管,清理违规审批矿业权问题,严肃查处涉及森林公园的违法违规行为。

4.省国土厅、林业厅组织对全省涉及森林公园审批矿业权问题实施专项清理。对涉及森林公园的违法审批续证矿业权予以依法注销,2017年底前一律关闭退出;先于森林公园确界之前已合法设立的,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整改的,有效期届满后矿业权不予延续。

5.省国土厅、林业厅组织开展退出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一步核实森林公园受损林地面积,逐步恢复已被破坏的森林公园生态环境。

(二)南平市樟元山省级森林公园内长期存在矿山开采

责任单位:南平市委、市政府,省林业厅、国土厅

整改时限:2017年底前

整改目标:加强日常监管,防止越界采矿行为;调查涉及违规审批的问题,依法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恢复采矿区域生态环境。

整改措施:

1.省林业厅、国土厅督促南平市进一步调查核实樟元山省级森林公园范围内矿山开采问题,加强森林公园日常监管,防止越界采矿行为。

— 47 — 2.省林业厅、国土厅督促南平市开展实地测量,核实矿山与森林公园重叠的面积、位置关系等情况;剔除重叠矿区范围,变更矿区范围。

3.省林业厅、国土厅组织各地举一反三,加强各类森林公园的监管,清理违规审批矿业权问题,严肃查处涉及森林公园的违法违规行为。

4.省国土厅、林业厅组织对全省涉及森林公园违规审批矿业权问题实施专项清理。对涉及森林公园的违法审批续证矿业权依法予以注销,2017年底前一律关闭退出;先于森林公园确界之前已合法设立的,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整改的,有效期届满后矿业权不予延续。

5.省国土厅、林业厅组织开展退出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一步核实森林公园受损林地面积,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植被恢复等治理工程,逐步恢复已被破坏的森林公园生态环境。

十九、2015年,泉州市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违法建设餐饮经营场所,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问题突出。

责任单位:泉州市委、市政府,省海洋渔业厅、环保厅

整改时限:2017年底前

整改目标:收归国有,用作公益宣教基地。

整改措施:

1.泉州市责令该场所立即停止经营活动。

2.泉州市组织清理拆除餐饮设施设备和附属设施。3.泉州市将有关违法建设场所依法收归国有,由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管理,用作公益宣教基地。

二十、福建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账较多,存在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不到位等问题。

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环保厅,各设区市党委、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十三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

整改目标:补齐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短板,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我省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水平。

整改措施:

1.省住建厅督促各地在2017年底前,明确“十三五”规划所列项目的实施时间、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资金计划。

2.省住建厅督促各地分推进具体项目实施,同时将清单内项目纳入宜居环境建设、补短板工程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内容。3.省住建厅加强调度督促,每半年巡查一次,对推进滞后的进行约谈。省住建厅建立厅领导分区包干和联络员定期督导机制,列入宜居环境建设督查内容进行定期督查,对列入省政府督查内容工作进度滞后的予以通报、约谈。

— 49 — 二

十一、福建省多数地市老城区和山区县管网改造进展缓慢,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突出。福州鼓楼区、台江区主干管网建设不到位,主城区污水管网覆盖密度低,支管接管不到位区域达78.18平方公里,占到城区总面积的34.4%,尚未建成主干管网达258公里,造成大量生活污水直排环境。全市雨污分流改造进展缓慢,市区雨污合流管网占比30%,造成大量生活污水溢流排放;管网破损和雨污混接现象突出,近年来主城区污水处理厂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逐年下降,2016年仅为141毫克/升,同比2011年下降30%。针对福州市的问题,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多次通报,但未引起重视,至今管网破损和雨污混接家底不清。据测算,福州市主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仅为66%,每天约22.7万吨生活污水直排城市内河,导致城市内河黑臭严重。督察组现场抽查金港河、龙津河、洋洽河和茶园河,垃圾、淤泥和油污漂浮水面,河水呈现墨黑色,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采样监测显示,上述内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平均高达约100毫克/升和20毫克/升。西湖公园是福州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但环西湖片区每天约有3000吨污水直排入湖,对湖体造成较重污染。

从目前情况看,福州市距离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的省会城市2017年底达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还有较大差距,2017年底前完成消除黑臭水体治理目标难度较大。

第五篇: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简介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简介

春城大地,绿园新区,有一方绿树掩映、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欣欣净土――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学校座落于长春市万福街1号,始建于1986年,占地7989平方米。现有23个教学班,1250多名学生,118名教职工。学校工作中,首当其冲的是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实干精神的校领导班子,他们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团结、开拓、创新、进取,以身示范、务实求真,具有较高的领导决策能力;学校还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创新进取的教师队伍。年年岁岁,他们执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岁岁年年,他们在讲台上挥洒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以实际行动执行着正阳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宗旨和理念,以人为本、彰显特色,追求辉煌。历经15年的求索,学校已形成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学以致用的实践观和奉献社会的人生观。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鲜明的特色定位,极大的发展潜力,营造出适合未来人才成长的一流的育人环境。学校高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高性能的微机室、语音室和多功能电教室成为学生们探求知识、启迪创新思维的学园,宽敞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更成为学生们采撷知识的乐园。优化的整体育人环境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学校取得了斐然的教育教学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科普先进单位”、国家级“绿色学校”、“省级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省级科技教育示范校”、“省岗位练功优秀校”、“长春市继续教育窗口校”、“市素质教育基地校”、“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50多项荣誉称号。教师在学生竞赛指导、软件制作、课堂教学及论文撰写等活动中获得奖励千余项,学生参加竞赛获奖三千多人次……。骄人的成绩没有让正阳人满足,站在世纪的风景线上,他们放眼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勾勒、践行着学生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快地迈进求索的脚步,正可谓:扬鞭奋蹄逐日月,励精图治谱新篇。

下载长春市绿园区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春市绿园区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