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撤乡镇政府 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步

时间:2019-05-13 23:3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撤乡镇政府 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撤乡镇政府 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步》。

第一篇:重庆撤乡镇政府 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步

主题:重庆撤乡镇政府 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步(转自中华网)

适度取消基层政府组织已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新思路。据重庆市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重庆已启动取消乡镇政府的试验,这项改革在重庆已酝酿多时,目前改革时间表已基本形成,将于今年启动。

香港《大公报》报道,中国现行政权体制结构分为五级,即中央、省、市、县、乡镇,过多的政权层级给行政、司法和政治的运作带来诸多问题,譬如直接增加居民负担,信息传达缓慢,政权运作成本上升等。乡镇政府臃肿带来沉重的负担,仅重庆市就有八百九十个乡镇,拥有近十万名基层公务人员。

这位参与制定改革措施的消息人士透露,作为直辖市,重庆已实现市、区(县)、乡镇三级管理体制,具有较好的乡镇政府改革基础。而取消乡镇政府这项改革将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乡镇整体转型改革。推进乡镇政府由以前的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计划耗时五至八年,在此期间,乡镇政府不增机构、编制、人员和负担,不搞招商引资、迎来送往,实现乡镇政府人员自然削减。第二步,推行乡公所模式。在乡镇政府人员减少至一定程度后,开始撤销乡镇设立区县政府派出机构———乡公所,负责协调区县各部门在乡镇机构的关系,原有的政府职能大部分由区县政府通过各部门在乡镇的下属单位履行。此阶段计划约需时五年。第三步,实现乡镇自治。大力倡导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和专业协会,从而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按市场规律调整农业结构,解除对土地使用、农用生产资料、金融服务等不合理管制,彻底实现改革目标完成乡镇自治。

重庆对乡镇政府改革的探索,实际上去年已迈出试探性 步伐。该消息人士表示,重庆去年对乡镇政府职能进行了全新定位,主要突出以社会管理为主的三类执法监管,以及服务三农为主的九项公共服务职能,目前已取得理想的效果。消息人士认为,这项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乡镇行政管理关系,全面划清了区县与乡镇两级职责权限,在全国首次对乡镇一级政府的运行作了“总体定位”,既对其职能作了定性介定,又作了定量安排,对未来探索“乡公所”模式积累了经验。他表示,改革在迈出试探性步伐时遇到空前的阻力,由于改革涉及近十万人的切身利益,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改革后农村的治安等问题难以处理,重庆将于下月召开全市乡镇长会议,集体协调处理对改革的意见。

第二篇:浅析重庆行政体制改革的法治化途径

浅析重庆行政体制改革的法治化途径

政治学院

2014级

李昶

指导教师

胡斌

摘 要: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重庆直辖以来通过调整区划,省管县与权力下放,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党政分开,改进重庆政府工作作风以提高行政效率。但也存在着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问题,法治化程度不高。为了更好的贯彻党中央十八大与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重庆市行政体制改革应沿着法治化的途径快速推进,加快制定行政法规,转变行政职能,建设法治重庆政府。

关键词:法治;重庆;行政体制

Abstract:Reaction and the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enters deep water area.Since adjustment divisions, delegated by the province tube county power, change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separated, separation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work style,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in the absenc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degree of the rule of law is not high.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central eighteen and eighteen fourth plenary session,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reform in Chongqing should rapidly advancing along the way to the rule of law, accelerate the formula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of Chongq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Key words:government by law;,Chungking;Administrative system

行政体制改革往往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来分析,本文笔者从法治的角度来强调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沿着法治化轨道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初级的理论构建,提出了行政体制的法治化途径,包括完善政府行政法规,依法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建设法治政府。

一、重庆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运用权力,为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通过领导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和手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1]行政体制又可称作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指的是政府的系统内部中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行政关系和制度的集合体。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是指行政机关与立法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划分。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着行政体制。在2014年的两会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行政体制改革应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一)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快速持续快速增长,截止到2013年,重庆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亿元,同比增长12.3%。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是民主,平等,富有活力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政治体制的相对滞后性。在经济发展的倒逼下,只有全面推进重庆市的行政体制改革,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重庆市的市场活力,增加重庆企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对经济的反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二)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答不答应、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是判断一切制度、体制是否完善的最高

①,基本完

标准。重庆市行政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和维护广大重庆人民群众的权利与利益。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了重庆市政府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最终使得广大重庆人民收益。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下放了审批权,简化了审批流程,分权并约束了权力,减少了重庆市各级政府的公共权力对公民社会的干预,真正的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保证了重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二、重庆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的必要性

从战略高度上来说,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从共产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具体的来部署依法治国,充分说明了当下推进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有利于在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建国百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而在改革开放百年发展为为高等发达国家水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有利于保障重庆人民的权利,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人人平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在重庆市的发展。

重庆市行政体制改革走法治化道路,可以增加重庆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与权威,是为政治民主化的前进道路保驾护航,防止民主的发展出现极端与多数的暴政情况。可以增加重庆市人民对各级政府的信任感与支持度。法治化的道路可以使得广大重庆市领导干部克服自身官僚主义作风,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受到更为强有力的法制监督。通过法治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实现重庆市政府部门的分权,改变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充分调动重庆市企业、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活力。法治化道路可以避免人治所产生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不利局面。有利于用法治来推进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规范化与固定化,精简机构,提高重庆市政府的行政效率。

之所以要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走法治化道路,因为在重庆市各级政府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旧存在这一些的问题。一、相关具体法规不完善,给少数人钻了制度的空子,法规更新缓慢,与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不相符合,显示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如网络普及以来,重庆市关于网络安全,网络行为规范的法规还没有完善,应加快制定。

二、社会不稳定事件增加,群体性事情多发,关于拆迁等敏感问题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政府对社会团体干涉较多,社会团体登记困难,且必须要寻求政府的支持。公司经营过程中需要的审批事项过多。政府部门权责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出现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局面。

三、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较少,部门重要政务信息以保密为由没有公开。特别是重庆基层政府,政务信息更新慢,价值性比较低。

四、权力过于集中各级党委,各级党委的权力又过于集中“一把手”。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没有充分发挥,对权力的制约力量不足,重庆极少数基层地区甚至出现了权倾一时,一手遮天的状况。

五、重庆市各级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极少数执法人员出现了暴力执法、不文明执法,乱收费、以权谋私的现象,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三、重庆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具体途径

(一)完善重庆市政府法规

重庆市政府应加快制定法律法规,根据国家的法律,中央的政策制定出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具体的政府行政法规,应突出公正性、针对性、时效性、权威性。法律、法规应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法律要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地方法律法规,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法律法规。人大与政府应该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密切合作,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务必最大程度的防止投机分子钻政策的空子来打“擦边球”。重庆市政府行政法规之间应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法规整体来指导具体各项日常工作。制定政府法规应坚持民主化、科学化的原则,充分征求专家、学者与广大重庆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制定法规政

策之前务必广泛的征求民意,充分的了解民众的心愿,诉求。在法规实行中进行科学的量化的动态民意评估分析,在实施后邀请社会各个阶层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众点评与评价分析法规政策的价值性与可行性。党内的法规制度建设应加快推进,进一步完善发展,充分发挥重庆市各级党委的先进性与模范带头作用,用党内法治化带动政府法治进而引领重庆全社会的法治化。

(二)依法转变重庆市政府职能

政府的职能分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也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管理等只能。政府职能的履行,长期以来政府职能存在着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等严重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各种事务管的过紧,束缚了企业活力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公民社会的自由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办好,但统统拿到党政机关就很难办。” [2]法治化的改革,应该给重庆市各级政府职能以明确的规定,特定的界限,使其不越权,不缺位。职能的运用就是权力的使用,要给重庆市各级政府职能套上法治的“紧箍咒”,给予其引导与制约的重要的作用,做到权责统一,责任分明,将职能的履行,权力的使用制度化明确化法制化,重庆市政府应将化解社会矛盾作为自身重要职能。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倾听民众的利益诉求,完善信访制度,增进与重庆群众的双向互动沟通,吸引重庆人民参与到政治生活,社会管理中来,有序引导城市区民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源头,实现重庆动态的社会稳定,安定团结。

(三)依法行政建设法治重庆政府

行政信息应当公开,涉及到重庆民众切身利益的如产权,重大项目审批,社会福利、医疗、养老、教育等事项的具体决策过程,应全部对人民群众公开并接受监督。重庆市各级政府应当加快实现集中化、一体化的便民服务大厅的硬件与软件升级,以为人民服务为高标准来制定各项服务准则、细则。提升重庆人民享

受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在办事大厅各个窗口设立打分评价系统,接受服务的人民可自愿对公职人员进行评分。以法治化制定制度淘汰每年积分过低的公职人员。着力加强网络重庆政府建设,大力增加网络政府可办理的业务数量。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争取早日实现审批一条龙服务,服务的具体进程可以随时更新显示。全部的办理流程争取实现高效化,公开化。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应该用权力来制约权力。着力完善重庆市地方法律,用法律法规制度来制约权力,特别是制约重庆市“一把手”的权力,尤其是制约人事权,财政权等重大权力。使得权力在法治的规约下运行。具有法律授权资格的行为主体才能使用权力,使用权力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法律规章的要求,使用权力后要对其使用的效果进行全面、综合、充分的评估,以决定是否继续授予其权力。应该着力发展重庆市社会团体,公民组织成长为权力效果评估的主体。大力吸引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加入到监督权力的体系中来,加入到评估权力的组织中来。用固定的法治的制度来保障评估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滥用权力的重庆市相关领导干部,直接负责人要建立终生追责制度。加大对重庆市贪污、受贿者、行贿者的惩治力度。重庆市法治化政府的建设,应该使得广大重庆市公务人员不仅要懂法知法还要敬法畏法。即把法治化作为高处的追求目标,也将法治化作为不可后退,不可逾越的最后底线。使重庆市公务人员明确触犯法律的危险性。增加其危机感与廉洁奉公的紧迫感。

行政决策应坚持科学决策,依法决策,与重庆市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等广泛协商。人民群众的行政审批程序应该大幅度的简化,让利于民,方便人民群众办事。但是应当将重庆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过程复杂化。在经济社会问题多样化复杂化的当下,“拍脑袋决策”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不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还是日常工作的微观决策,都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决策程序,领导的决策应该一步步的通过程序审核,最终才可实现决策并正式实行。好的法制政策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法治重庆政府建设应依法执政,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执法应该有固定的制度、程序、原则来遵循,执法应最大程度的减少人

治的因素的不利影响,对重庆市全体公务员特别是重庆市执法队伍加强法律培训与教育,使其树立法制观念。将法律考核的成绩纳入到进入重庆市执法队伍的重要门槛标准。将日常法律培训的成绩纳入绩效考核之中。对于执法不严,知法犯法的行为零容忍,一次性将其清洗出重庆市执法队伍以保障队伍的纯洁性。使其成为专业化的可以信赖的队伍。重庆市执法队伍应提高准入的门槛,增加其专业化水平。直辖市的执法队伍应加强与各个县级执法队伍的交流,必要时组织联合执法队伍密切合作。执法队伍是部署在最前线的捍卫法规的力量,层级应该扁平化,工作应该高效化。重庆市工商、卫生等不同类别的执法队伍应密切合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合执法,尽量杜绝执法空白区域的出现。执法队伍应大力改变在重庆市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将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应服务人民,微笑阳光执法。

行政体制改革的法治化具有艰巨性,复杂性,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它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深化。我们要做到理论研究,制度建构与改革实践的良性互动,才能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化保驾护航。[3]重庆市应充分发挥其直辖市等一系列优势,在行政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先行先试,用法治化来推动重庆市的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法治化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注释:①引用与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李景平.行政管理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张显伟.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的理论建构力作[J].广西社会科学,2010,3

第三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之回顾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之回顾

一、1982年的行政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二、1988年的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三、1993年的行政改革——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1998年的行政改革——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五、2003年的行政改革——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六.2008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七.201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行政体制改革

1.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新组建部门“三定”规定制定和相关部门“三定”规定修订工作。组织推进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意见。

2.简政放权,下决心减少审批事项。抓紧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质资格许可等事项,对确需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简化程序、限时办结相关手续。严格控制新增审批项目。

总结:回顾近30 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

第四篇: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举措和实效性

行政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这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这就是:“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要着重抓好以下方面的改革:

(一)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是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二)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要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机构进行合并,对职责交叉重复、相互扯皮、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机构进行合并调整,以利于权责统一、提高整体效能。同时,要对职能范围过宽、权力过分集中的机构进行适当分设,以改变部门结构失衡和运行中顾此失彼的现象。要进一步理顺部门关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三)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

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继续进行探索,要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正确引导。二要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三要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一要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二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三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四要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五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六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五)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创新体制机制,尤其要着力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要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在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进一步优化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效性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要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相互关系,把握好各方面改革相互适应、相互支撑的规律性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高体制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增强各方面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配套性、实效性,确保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行政体制改革也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每一个时期都要有一定的改革任务,突出重点,不断突破。因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有长远目标下的近期目标,在总体规划下体现一个时期的重点安排,做到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三)鼓励创新,勇于实践

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我们党和政府的许多重大政策和做法都源于人民群众的创新,源于基层的实践。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要鼓励和支持地方、部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推进创新,为深化改革积累经验。

(四)总结经验,注重实效

在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认真加以总结,以更好地把握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规律。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注重实际效果,既要鼓励和支持地方、部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勇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又要高度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大胆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用发展着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推进新的改革实践,把各方面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之回顾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也逐步推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进入一个深刻的变革时期。从1982年起, 我们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即1982 年、1988 年、1993 年、1998年和2003年。应该说每一次改革, 面临的环境和任务是不一样的;同样每一次改革的结果, 也是有差异的, 总体上, 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从过去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今天大体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

一、1982年的行政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1982年开始的第一次改革历时三年, 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实现干部年轻化,减少层次, 压缩编制。

(一)改革背景

1982年,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第二,国务院机构庞大臃肿。据统计,从1976年到1981年,国务院工作部门从52个增加到100个,人员编制达到51000人。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的编制也随之增加。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现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议》,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二)改革内容

1982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改革了国务院领导体制。为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副总理的人数,设置了国务委员,由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二,根据重叠的机构撤销、业务相近的机构合并的原则,精简了国务院机构,裁减合并了一批经济部门,大大减少了直属机构。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第三,打破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退休制度,使一大批老干部退出了一线;第四,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四化”方针,选拔了一大批年轻的领导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各级领导班子干部的职数也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的要求。

总结1982年的机构改革,最主要的成果: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这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年的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 年的政府机构改革, 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性的命题。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 开始突破只注重数量增减和单一组织结构调整的局限,向政府职能的重新选择、重新定位的转变。

(一)改革背景

1984 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通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首次明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政府机关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要求国家机构按照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1986 年, 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邓小平多次指出要搞政治体制改革,认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1987 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政府行政改革的任务。1988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88年的中央政府改革便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进行的。

(二)改革内容

1988 年的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转变政府积能,下放权力,调整机构,精简人员,搞好配套改革。在改革政府机构的同时,推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办行政学院,培养行政管理人才。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成为改革的重点,在经济管理部门中,又以裁减合并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司局为重点,非经济管理部门也被要求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内部结构和精简人员。如,将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合并,重新组建国家计委;撤销了煤炭、石油、核工业、机械、电子等一批专业经济部门。第二,加强宏观调控部门、经济监督部门、社会管理部门以及资产、资源和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能、机构和编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计委成为宏观调控的“三驾马车”。第三,通过试点进行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三定”),在取得经验后总结推行“三定”制度。第四,力图解决、理顺中央政府各部门间的关系。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此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在于按照转变职能的方向和原则,本着加强综合管理与宏观调控,减少直接管理与部门管理原则, 着重对国务院的专业经济部门和综合部门中专业机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合并,为建立一个适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行政管理体系打下了基础。

三、1993年的行政改革——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993 年国务院进行的第三次机构改革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把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市场经济发展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一)改革背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并要求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组织机构。1993年3月十四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机构改革方案。这是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讨论通过机构改革方案。随后,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从1993年开始,又一轮自上而下进行的全国性的行政体制改革开始。

(二)改革内容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务院综合经济部门、专业经济部门、社会管理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 进行具体的改革调整。具体为:一是转变职能,坚持政企分开。要求把属于企业的权力下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做到宏观管好,微观放开。二是理顺关系。要求理顺国务院部门之间、尤其是综合经济部门之间以及综合经济部门与专业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职责权限,避免交叉重复。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划分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使地方在中央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三是精简机构与人员。对专业经济部门,一类改为经济实体,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一类改为行业总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保留行业管理职能;还有一类是保留或新设的行政部门,这些部门的机构也要精干。对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除保留的外,一部分改为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一部分并入部委,成为部委内设的职能司局。四是规范机构类别。明确原由部委归口管理的15个国家局不再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而是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作为一个机构类别,并进一步规范了国家局与主管部委的关系。

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其主要成就在于,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对传统的计划、财税、金融、流通、社会保障等体制进行了改革。初步构建了政府宏观调控体系。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从1993 年10 月1 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初步建立了对国家行政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四、1998年的行政改革——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1998年的改革是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解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等弊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改革背景

1997年十五大报告再一次提出要“推进机构改革”,认为当时“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在这种背景下,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序幕在1998年被拉开了。

(二)改革内容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职能。明确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制定行业规划和政策,进行行业管理,引导本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二是调整部门分工。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在部门之间划转了100多项职能,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尽可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过去长期存在而没有解决的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等问题有了很大改进。三是精简机构编制。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各部门内设司局级机构减少200多个, 机关人员由3.2万人减为1.6万人。省级政府工作机构由平均55 个减少为40个,平均减少20%;人员平均精简47%, 共减编7.4 万。

这次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较前四轮改革有了更大的进展, 突出表现在不仅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 而且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同时, 完善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五、2003年的行政改革——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一)改革背景

2000年世纪之交,形势有很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2003年2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随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这样的形势下,2003年开始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二)改革内容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二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三是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__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四是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此外,2004年各级政府还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大了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4月颁布的公务员法,也对规范行政管理主体、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从量的要求转向了质的突破,从重视形式转向了重视内容的调整,从表现层次转向了深度层次。此次改革没有对政府机构人员精简提出具体的数量指标,而是抓住重点,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部门,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第二,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要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从整体上讲,本次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国务院、中央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政府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的变化。总结:回顾近30 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六次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J].四川改革.2010年第6期.[3].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 年: 思考与展望[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4].汪玉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1982年至2003年中国的5次政府机构改革.新华网, 2008-3-11 [6].唐铁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新视野,2008年第6期.[7].孙浩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改革[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8].乔耀章.政府行政改革与现代政府制度—1978 年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9].薛刚凌.政府权力结构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10].李军鹏.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时政经纬,2009年第5期.

下载重庆撤乡镇政府 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撤乡镇政府 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