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夏农业面源污染管控中公共体系的构建
目录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什么是面源污染..................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面源污染的成因...................................3
三、宁夏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
(一)农村环保法制、制度建设明显滞后..................4
(二)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机构缺位........................5
(三)资金缺乏、投入不足..............................5
(四)以工程建设为主,后续管理服务不足................5
(五)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科技支撑体系供给缺乏............5
(六)监管力度严重不足................................5
(七)缺乏整体规划....................................5
(八)农业面源污染公众参与力度不够....................5
四、农村环境立法与面源污染..........................6
(一)农村环境立法概况................................6
(二)农业面源污染之立法之现状...........................6
(三)面源污染公共政策之构想..........................8
五、积极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9
(一)呼吁新环保法加入农业防治相关内容................9
(二)急需细化完善农村环境立法........................9
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其他建议..................9
(一)强化地方治理环境法规的作用......................9
(二)发展新技术为管控提供技术支持...................10
(三)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10
结束语..................................................10
1
宁夏农业面源污染管控中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面源污染主要是农业污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对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水体和土壤污染源,不仅退化了农业生态系统,危害农业安全,也通过水和食品损害到居民健康。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农户生产形态使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处于困境,这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强大的阻力。近几年,伴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开发,防治面源污染已经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然而相关管控措施仍未出台,尤其是针对农村、农业立法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将探讨农村、农业环境立法对于面源污染管控的介入,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农村环境污染管控法律制度。
一、什么是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始于70年代的美国。在综合整治水体污染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地在更正“工业造成了环境污染,而农业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的传统观点。目前,面源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面源污染一般理解为没有明确的排污源,它主要借助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击(刷)作用,将土壤颗粒、土壤有机物、化肥、农药、有机肥料或城市街面堆积物等带入水体,引起水质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以及农膜、农作物秸秆、人粪尿,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农业、农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受降水时间及地表径流循环过程的影响和支配,由此产生的污染具有随机性,污染影响因数众多,排放的污染物及排放的途径具有不确定性;污染物种类多样及发生时间和条件具有随机性。从技术角度来说,农业面源污染起因于农业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其后果是增加了面源污染物的流失潜能;从管理角度来说,农业面源污染起因于农业环境配套施设的不完善,其后果是造成了面源污染物的实际流失。
二、面源污染的成因
2
从形成原因看,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分为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污水污染、农膜污染和水土流失污染,其中前4种污染是由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粪便、生产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滞后所导致的水体、土壤和周边大气污染,农膜污染是指农膜残留于土地难以降解引起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虽然不是农业面源污染源,但农业污染物是经土壤渗透进入水体,水土流失率高,则化肥等物质被植物吸收的较少,流入水体增多,从而加重污染状况。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均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悬殊,使各地农业面源污染具有不同特征,防治重点与防治手段也应有所区别。
宁夏情况看,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膜、农药,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以及人粪尿,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对农业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黄河宁夏段主要污染物分析:水质污染主要因子为氨氮、磷、石油类,农业面源排放的氨氮占氨氮排放总量的30%~55%,2003年氨3~7月超标,农业面源污染占有较大的比重。境内水域富营养化严重,沙湖、西湖、银湖水质年均未达到功能水体要求,各排水沟污染物排入量已超过水体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污染十分严重。全区污水灌溉面积达13000hm2,且成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三、宁夏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的诸多成因中,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畜禽粪便及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农膜地膜、生产和生活用污水等都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宁夏的各项指标分别为:化肥投入的密度为272 kg/hm2,农药投入密度为1.45kg/hm2,畜禽粪尿排泄密度3518kg/hm2,单位面积秸秆产出量为5796kg/hm2,水土流失率为0.7093%(第一)。整体而言,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农业资源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污染严重,属于水土流失型污染区域。宁夏对面源污染立法、政策及管控的现状
(一)农村环保法制、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当缺乏。虽然全国一些省份出台了地方性的农村环保法规,但是国家级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尚属空白。3
农村基层环保无法可依,执法更无从谈起,环境管理基本没有。
(二)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机构缺位
我国最基层的环保系统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部门偏重于环境执法的职能,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农业部门主要关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角色冲突;地方政府对经济利益更为重视,没有激励进行农业环境管理,甚至为了保证地方经济发展,时有保护污染行为发生。
(三)资金缺乏、投入不足
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投入极少。一是缺乏直接公共开支渠道。尽管近年来在农业和环保两方面都不断加大投入,但是由于农村环保的交叉性以及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直接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公共投入明显不足,甚至在排污收费用于环境建设的支出科目中,都没有农村环境保护项目。二是缺乏基础建设公共投资。以三个试点区域之一的吴忠市金积镇为例,其对于预防治理农村面源污染资金共需292万元,而自治区专项资金全区仅有120万元。致使新建推广节能沼气池、农村改厕项目、新建生物高效有机肥料等项目无法实施。
(四)以工程建设为主,后续管理服务不足
政府或机构在投资和建设完这些项目后,项目管理和运行维护就移交到村级层面,但是由于村级财政不足,导致其中有近一半处于半停滞或者停滞状态。政府或者机构投资建设了一些处理设施,但是没有责任主体负责进行后续的运营和维护。因此建设之后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也是污染治理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科技支撑体系供给缺乏
目前一方面环境农业技术的研发供需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技术广机构是“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农业新技术推广无法有效进行。
(六)监管力度严重不足
全国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农村环境状况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有1/3的县级环保局没有监测站,环境监测仪器装备陈旧落后,甚至不如中学的实验室;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员,乡镇环保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境地。
(七)缺乏整体规划
政府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和总体规划,部门分割严重,地方疏于管理。缺乏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考虑。
(八)农业面源污染公众参与力度不够
4
主要问题包括:公众参与的发展对政府依赖性过强,自我参与意识不够;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环境保护活动发展缓慢,组织程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体制不全;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程度不高等等方面。
四、农村环境立法与面源污染
(一)农村环境立法概况
目前农村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虽然国家目前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一些也涉及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一是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一些重要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很不健全,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物种遗传资源保护、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区域性农村污水排放标准和垃圾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填埋标准等。二是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改善农村环境的现实需要不配套或滞后,对破坏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远低于城镇,对损害农村环境的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对农村环境损害的社会保险法规缺失。三是基层环保机构执法存在着监测能力弱、人员不足、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基本处于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的“三无”状况,因而对农村环境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测与评价。
(二)农业面源污染之立法之现状
我国没有对面源污染单行立法,有关预防和控制面源污染的条文散见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之中,而且这样的条文并不多见。法律方面主要有:
1、《环境保护法》。该法第二十条规定:“各地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工地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硫化、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该条作为环保法的总则性质的条文,不具有操作性。
2、《水法》。《水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 5
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上述条文客观上有利于面源污染的防治,但是对于产生或预防、治理面源污染的各种社会行为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3、《水土保持法》。该法没有防治面源污染的明确规定,但第二章预防的相关规定对防治面源污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第十八条的规定就是要求一些地方和部门履行水土保持法律义务,承担水土保持的法律责任,不要人为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避免大量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加重面源污染。
4、《农业法》。该法第五十七条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进行了规定,第五十八条对保护耕地、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进行了规定,第五十九条对加强小流域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也进行了规定。
5、《水污染防治法》。最近施行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虽然提及了农业面源污染,但仍然主要是针对来自点源污染的排放进行控制,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体系对企业建设项目的控制、生产环节的控制和污染物处理、对城市生活用水的处置都只体现了“末端控制”、“点源控制”的指导思想。虽然《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条和第五十一条对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进行了限制性规定,第五十二条对船舶污染进行了规定,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六条对防治城镇污水作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仅仅倡导的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实际上仍局限于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和治理上,根本无法体现“源头控制”,对面源污染的控制只是点到为止。
6、行政法规及其规章。如关于农药化肥施用的规定,虽然涉及了面源污染问题,但其主要目标是保障农产品安全;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在巢湖、太湖、滇池流域全面禁磷的规定,虽然也涉及了面源污染,但不够细化、针对性不强、且缺乏法律强制效力,所以收效甚微。
7、国家环保行政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近年来,农村大规模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引起政府的关注,国家环保部已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正式发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我国在面源污染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但对于日益严峻的面源污染形势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8、省、直辖市和一些计划单列市也制定了一些加强面源污染管理方面的地方行政法规。如2006年12月26日深圳市政府四届四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深府〔2006〕264号文件公布了《深圳生态市建设 6
规划》。该规划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大力控制面源污染。加强城市径流设计,收集处理城市初期雨水;限制果园化肥、农药使用,控制面源污染。
(三)面源污染公共政策之构想
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公共管理制度:
1、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从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来说,环保部门偏重于环境执法的职能,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而农业部门主要关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角色冲突;地方政府对经济利益更为重视,为了保证地方经济发展,时有保护污染行为发生。所以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其面源防控的职能。这样既能使面源防控工作高效运转,同时对于地方也是十分有力的监督。
2、资金制度的保障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投入极少,缺乏基础建设。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全球环境保护已成为发展的最强音时,农村环保投入的苍白无力,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应对目前这种状况,一项专门针对农村环保的资金制度的设立,将会给我们的农村环保注入一剂强心剂。当然面对中国广阔的农村来说,完全的财政负担是不现实的,应该是一种多元的解决方式,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一种“共同负担为主,污染者负担为辅”的财政负担规则,这样会使整个制度更加合理和科学。
3、建立完善农村环境规划制度
1989年12月颁布的《环保法》总结了“三同时”制度的经验,在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止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针对现有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不高、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的问题,该条还规定,“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第36条还对违反“三同时”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4、建立完善农村环境评价制度
针对目前全国缺乏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农村环境状况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基层农村环保监测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状态。在确立了相关的职能部门,首先应该完善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层层落实解决三无状态,其次我们认为应该引进我国环保法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对该活动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制定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害的措施,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 7
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一种规定,它是防止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法律措施。
五、积极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一)呼吁新环保法加入农业防治相关内容
我国1989年12月颁布的《环保法》中并没有对农村环保设置单独章节进行规定,而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不断增加,随着它们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不断积累,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水体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应该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对于将要修改的《环保法》,应该单独章节将农村环保重点归结,统一归入《环保法》中,进行指导型的立法。
(二)急需细化完善农村环境立法
目前各省都出台了《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但是规定的都比较粗,大多为基础性的总则式的规定。对于当前日益恶化的农村环境,急需要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和出台以《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为重点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中农药、肥料和农膜污染的标准体系,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农药、肥料、农膜质量、灌溉水质量、产品质量、生产技术规范等标准及相关监测规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对农药、肥料、农膜及灌溉用水使用情况实施全程监控,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不受污染。
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其他建议
(一)强化地方治理环境法规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广阔,各地方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巨大,自然地貌也是差异巨大,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也不近相同。如何平衡治理地方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环境法规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地方法规的制定要比全国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更适于地方的长期发展。
综合以上,目前各地方法规的制定都没有具体化操作,没有相应的 8
实施细则对于目前渴望改变面源污染现状,地方要寻求改变,必须出台更细化的规则来,这样才能顺应目前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新技术为管控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我国环境农业技术的研发供需不足;农业技术广机构是“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农业新技术推广无法有效进行。要遏制面源污染技术力量不可或缺,对于面源污染的关键是绿色生产和加工为核心的工程技术尤其是绿色农业技术支撑。
为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和支持把优质高效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未来重点发展。
(三)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里,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要加强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广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切实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公德和法制观念。
建议我国目前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要改变占绝对优势的村镇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自身参与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提高村镇居民的环保自救经济能力和维权意识,尽量避免污染。2.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同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意识,彻底清除“先污染后治理”等的错误观念,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计算环境价值,包括有形的资源价值和无形的生态价值。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都应该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和改善。严格征收排污费,大力加强排污处罚力度。
结束语,通过本课题一系列的探讨研究,最终形成一份符合宁夏面源污染预防和治理的实际的可行性的、综合性的建议稿。本课题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院同学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同时也要特别感谢张强老师在本课题申请和写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9
第二篇:农业面源污染251
目录
1.定义......................................................1 2.污染现状..................................................1 3.污染类型及危害............................................2
3.1化肥污染及危害......................................2 3.2农药污染及危害......................................2 3.3农膜污染及危害......................................3 3.4禽畜粪便污染及危害..................................3 4.治理措施..................................................4
4.1生物治理............................................4 4.2化学治理............................................4 4.3推行循环利用........................................4 4.4积极进行宣传教育....................................5
I
1.定义
广义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它是一种常见的面源污染。随着人口数量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农业中施肥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日益加剧。为了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恶化,许多有效的措施被应用。为了更好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必要对目前治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污染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都存在很多问题,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很多。所以,在农业生产中,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现在的情况,总体上叫不容乐观,但是污染种类多、分布广,各种类型在不同地区差异是比较大的。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农膜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在中东部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特殊的生活气候条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的问题相对就比较突出;在南方地区,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相对来讲农业畜禽粪污污染问题就比较突出。
现在我国的化肥农药用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而若化肥过量使用就会造成土壤酸化,进而会诱发土壤重金属离子活性的提高。土壤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重金属镉的活性就会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难病症的患病风险。
另外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污染类型及危害 3.1化肥污染及危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近年来世界粮食翻了一番,化肥起了50%的作用。我国在1965~1988年间,化肥施用对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达4.17%,对土地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达41.43%,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53.89%。而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使用量第一的国家。由于其增产作用明显、使用方便,所以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广泛而又大量的使用化肥,化肥用量不断上升,有机肥用量则随之锐减;而且我国生产力较低,化肥施用不够合理,利用率偏低,大量流失迁移,不仅不利于培肥土壤肥力,还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农业成本,而且严重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降低了产品质量。
氮肥的利用率为30%~40%,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0%~15%,钾肥的利用率为40%~60%。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3.2农药污染及危害
据对农药的使用及污染情况调查,当前农药使用品种较多、乱、杂,约有30余个品种,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我国对农药的依赖性还特别强,其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农药的利用率普遍偏低,绝大部分都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作物体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
3.3农膜污染及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地发展,农业种植水平的提高,塑料地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残膜率达42%,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覆膜5年的农田每公顷农膜残留量可达78公斤,目前我国有670万公顷覆盖地膜的农田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进而对农作物也产生污染。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也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绝大部分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又没人收集处理,在农村地区随风飘扬,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3.4禽畜粪便污染及危害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各种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尤其是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是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畜禽粪便及粪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根据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显示,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逐年增多,其排放的固体废物数量也十分庞大,已经超过了工业的产生量,粪便污水的COD大大超过工业废水鱼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之和。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病源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进入江河湖泊,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更是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4.治理措施 4.1生物治理
在农村建立稳定塘,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总称,主要通过菌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而且该方法投入少,运行成本低,适合在农村地区开发运用,并且对当地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美化作用。
4.2化学治理
该方法主要通过向土壤中施加土壤改良剂的方式减少土壤中N、P的流失。改良剂主要包括硫酸亚铁、聚丙烯酰胺(PAM)和生物碳(biochar)等。但是化学措施是否会造成另外的污染还有待研究。
另外就是通过化学研究改善化肥的配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多渠开辟有机肥料;改善施肥技术。
4.3推行循环利用
国家应该加强管理,大力推行新型绿色种植,养殖模式;比如桑基鱼塘的养殖模式,“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鸭)”、“猪-沼-果(菜)”等新的模式,还可以技术推进规模经营,以便于对废弃物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这样做既
可以增加产量,还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
4.4积极进行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尤其强调对人体的危害,使之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从而自发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另外,现在网络较为发达,可以多选取一些农业面源污染的真实实例进行宣传,让人们有切身的感受;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篇:农业面源污染
控制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确立和认真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2005国家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种植业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农业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湾)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衰退。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农业面源污染还引起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二是湖泊富营养化和酸雨导致了经济损失。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面临很大的挑战,恰当的控制政策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农业气候、耕作制度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同省区需要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控制措施。
对此,建议重点针对15个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的省、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在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控制。在政策方面:建立恰当的粮食安全政策;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示范。在法规方面: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建立有机废弃物排放法规。在技术方面: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流域综合管理。
中国农业在短短20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在沿海发达省市出现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愈演愈烈,跨越了欧美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农业发展中走过的历程。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首先是累积于饮用水源和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对沿海省份的广大居民健康构成了威胁。2002年有六个省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的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15个省、直辖市(增加了河北、天津、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其次是引起湖泊、河流、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同时,氮肥的气态损失(目前中国农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产生的N2O气体逸失量约占世界的1/3)作为温室气体影响了气候变化。此外,过量施肥和施用农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的净收益。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在占世界不到1/10的耕地上使用的氮肥量占世界的1/3);过量灌溉引起损失,特别是蔬菜种植业;广泛使用的肥料品种易于形成面源污染;施肥技术落后,施肥不平衡;化肥和农药包装没有使用说明或者说明不恰当;缺乏推广服务,农民缺乏相关的施肥知识;公众尤其是农民缺乏环境意识。
由国务院和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正逐渐限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目前正在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措施。然而,除非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全面的控制措施,由规模化养殖业导致的点源污染和作物种植导致的面源污染将成为水体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控制农业种植业导致的面源污染涉及千家万户,比较复杂,其中的关键是完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强化推广机构建设,鼓励和推动农民采用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控制和治理中要贯彻4个原则: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综合规划、管理农村地区的环境;在农村规划体系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估的观念;对农业采用循环经济的观念。在政策方面:
(a)建立恰当的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促进面源污染控制。考虑到粮食安全、面源污染以及其它环境问题,控制方案应该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减少环境压力。同时进行农
艺学和经济学的分析论证,考虑将国家粮食增产的重点恰当转移到中西部中产地区,如山西、江西、广西。
(b)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促进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
(c)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
(d)全面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在环境立法方面,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法规,制订强有力的法规体系。
(a)建立国家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拟定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包括:(i)制订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ii)建立农业优良耕作技术体系,针对作物确定化肥、农药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
(b)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城镇的污水排放和规模化养殖场牲畜粪尿的排放。同时,开展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在技术体系方面:
(a)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主要措施包括:(i)在面源污染高风险区(15个省、直辖市)建立监测站,监测土壤、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含水层中的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的含量,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ii)开展污染高风险区的面源污染现状调查,提供全面的可靠信息。(iii)在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b)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i)确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重点避免在作物生长早期大量施用氮肥;(ii)恰当应用长效缓释肥,鼓励使用有机肥,并采用改良的施肥方法;(iii)采用免耕和其它农田保护技术(缓冲带和生态沟渠),减少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磷酸盐和农药损失。
(c)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提高化肥和有机肥的利用率。包括:(i)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商业活动(如经销化肥和农药)分离;(ii)引进对政府和私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提高推广人员的技能;(iii)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iv)拓宽农民的培训方式;(v)增强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环境意识。
(d)在污染区域实施流域综合管理计划,统一规划面源污染
控制政策,设立执行部门进行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采用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隔离带等技术,同时开展面源污染控制最佳措施体系的研究和示范,尤其是开发适合农村及农田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吸取国家环保局和农业部发展绿色农业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态县(市)作为面源污染控制试点区。在流域的综合管理中,由当地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村居住区的环境,控制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地表径流
第四篇:农业面源污染调研
关于XX县农业面源污染的
调研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化肥、农药、禽畜养殖粪便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土壤、水层、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面源污染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县以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养殖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使农村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绿色XX”发展,进一步治理我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打好自然禀赋牌,我们通过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我县面源污染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调研。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目前,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污染五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化肥使用现状
我县农业生产以小麦、棉花、果树为主,其中,粮食播
第五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定稿)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阜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巾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给我市农村环境带来的危害随处可见,必须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一、阜新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肥的连年施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业化肥施用量15.2万吨。其中氮、磷、钾的比例平均为1:0.5:0.5。我们仅以氮肥的利用为例,氮肥施用为7.6万吨,而平均利用率仅约35%,剩余部分除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其余大都随降水和灌溉进入水体,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水色变绿、变黑,严重时会发出臭味;进入土地中,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 在环境中,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二)农药的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药使用总量达504.4吨,利用率仅为10%一20%,而80%一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各环境要素中循环,并重新分布,污染范围极大且易扩散,从而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这些残留的农药不但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破坏农田生态平衡,而且由于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严重的甚至危害人们生命健康。
(三)地膜覆盖中农膜残留对环境的污染。我市干旱少雨,节水滴灌成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耕作方式,由此地膜覆盖面积逐年增加。由于地膜的连年使用,而且人工清除率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不但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和作物根系伸展,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还会破坏土壤耕层结构。并且农膜残片很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而死亡。
(四)畜禽粪便不合理排放带来的污染。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知名畜牧业生产龙头企业。因此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不断增加,我市的畜禽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有的乡镇村屯畜禽粪便处理 不当,直接排入水系或农田,造成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使地下水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五)秸秆大量焚烧废弃带来的污染。近几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总量均在200万吨以上,除去一部分作为饲料、还田和作为食用菌基质用于再生产外,每年都有约30%被焚烧或废弃。这些被焚烧的秸秆燃烧产生大量的浓烟,不但污染大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也是产生火灾的隐患。
由此看来,我市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迫在眉睫!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首先要改变不利的生产方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完善和强化保障措施,要做到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同步进行。因此,结合我市的农业生产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议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治意识,要加强对农民清洁生产的技术培训,逐步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扩大公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大家共同来减少污染,关爱家园。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因此,在确保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要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纳入各级政府工作,做到有组织、有目标的开展此项工作。建议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分工上,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管和协调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农业部门负责专业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组织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畜牧部门负责专业指导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其他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国土、卫生部门等均要各司其职,分工有序,全市上下形成紧密配合、协调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提倡和推广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近两年,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方面,我市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着实有效的工作。在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方面,我们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4年,全市农业部门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94万亩,增施有机肥650万立方米。在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草害方面,我市组织实施了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除此之外,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和农作物秸秆处理上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影响。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把好“防”“控”两个关口。建议从生产过程入手,继续加大力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继续提倡秸秆还田、秸秆沼气化、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以减少秸秆焚烧废弃对环境的污染;在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上,尤其要加大力度,要做到科学规划设计,新建养殖小区要实行相对封闭式管理,将生活区、管理与技术等公用活动场远离小区,而且新建畜禽养殖场要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做到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养殖场竣工需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广沼气工程、生物发酵床、粪便干湿处理技术、有机肥生产等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在生活污染治理处理上,要 结合我市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在建设沼气池、污水处理池,配备户用垃圾桶,设立垃圾箱等方面,加大示范村的工作力度,力争尽快做到生活垃圾处理和田间垃圾收集工程普及到每个村屯,从而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实现我市农村田园、家园、水源的清洁。
(四)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内容多,治理难度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整合农业开发、扶贫、科技等部门资源,给予相关部门立项,根据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不同因素,分类、分地区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各农业部门要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业面污染的实际情况,规定实施具体内容和预期目标,明确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序有组织推进。通过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抓好示范,为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样板和经验。
(五)完善机构,夯实能力。建议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农村环保能力建设,有选择地在乡镇一级成立专门机构,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
(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农业、环保、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还要有财政、发改、扶贫、开发等部门的财力和项目支持,体制上要有管理和监督,技术和资金上要有保障。建议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力量,落实责任制,制定责任目标,设立监督考核机制。在资金上,建议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建议政府资金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予以“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支持, 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涉及环保专项资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发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要联合高校和科研部门,搞好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示范,全市上下协调配合,以保证这项工作健康持续、有序的开展下去。
各位领导、委员们,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美丽中国”在广大农村的实践就是建设美丽乡村。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集聚全社会的力量,控制农业面源 污染, 必定能够还我们大家一个宜居、宜业、文明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