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时间:2019-05-14 00:1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第一篇: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农业污染 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11年 第3期 发布时间:

2011-08-10

许 静1 陈永快1 曹志全1 邹 晖2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中国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过去50多年中,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包括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进,大棚温室面积的增加。然而,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据调查,我国是世界上农药、化肥使用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事过程中农药、化肥残留污染已经扩散到农田、湖泊、河流的各个地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生产中的化肥残留和薄膜残留,也致使土壤板结硬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污染的程度已经影响到农田、水域和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

当前,世界各国对农业面源污染都十分重视,为应对污染,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尤其,欧美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果取了包括政策、技术、市场调控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这个问题。

我国面源污染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经在面源污染负荷模型计算与评价、GIS技术模拟、工程技术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面源污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我国面源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都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境地,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或超强度利用。面源污染的控制,已经关系到农业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对面源污染研究也由零散治理逐渐向综合集成转变,人们更加重视流域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研究,提出了土地结构优化利用、设置植被过滤带、建设和保护湿地,以及很多不同类型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与对策。面源污染将日趋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保护环境和资源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目标。本文在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将有利于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我省的农业面源污染也日益严重,农业面源沔染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土壤污染,包括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残留等。其次,表现为水环境的污染,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重金属污染。第三,表现为畜牧业排泄物及种植业废料污染。第四,表现为固体不可降解垃圾污染,如塑料地膜的“白色污染”等。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硝酸盐、亚硝酸盐残留

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的大规模使用,给土壤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研究表明我省耕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和硝酸盐残留。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农业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土壤重金属通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后,最终进入食物和人体中,给人类健康造成影响。调查显示,我省多个地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2005年,黄功标对全省23个城市46个蔬菜基地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1 4个调查土样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为26.4%,其重金属含量超标污染因子依次为Hg、Cr、Pb。2003年,郭义龙对漳州市的土壤重金属调查和评价指出,漳州市农业土壤重金属中的Hg、As、Cd、Pb含量高于背景值1~4倍,其中Hg和As为高污染元素。按土壤类型划分,水稻土重金属含量高于赤红壤(Hg除外),按土地利用方式划分,水田>菜地>果园,污染源以农业污染为主。2007年,林芗华对漳州部分菜园土进行调查显示,部分菜园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单项污染指数的顺序为Cd>Hg>Pb>Cr>As,污染重金属元素主要为Cd、Pb、Hg,其中Cd、Hg为中度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但影响菜园土,还影响到其他类型土壤,如福建省莆田市枇杷园土壤的Cd和Zn达到重度污染水平。福建林竹土壤的1 56个样品,重金属轻中度污染的达到5.77%。闽东等沿海滩涂的土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土壤化肥的过度使用,尤其氮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及作物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过量累积。硝酸盐的累积对作物本身影响较小,但对人体影响较大,因为进入人体后经细菌作用形成亚硝酸盐,使血红蛋白的低价铁变为高价铁,而失去应有的功能,亚硝酸盐也会和次级胺物质结合形成致癌物质。同时,亚硝酸盐还是造成土壤氮肥淋溶损失的重要原因,导致封闭或半封闭水域的富蕾养化和半营养化。研究显示,我省土壤和蔬菜存在不同程度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残留,黄东风、高树芳等在2000年、2003年对福州市郊的蔬菜进行了硝酸盐含量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郊蔬菜硝酸盐残留严重,尤其是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2009年,邱孝煊等的研究显示,福州市郊16种蔬菜的硝酸盐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上限的2.76倍。

1.2 水体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养殖废弃物不当排放,不仅污染了土壤,也污染了我省的河流、近海和水库等水域。2008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省1 2条主要河流水系I~Ⅲ类水质所占比例为94.4%,全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8.1%。对福建省9大湖泊以及福州西湖、厦门贫笃湖的调查显示,其I~Ⅲ水质比例从2002年的77.8%下降到2008年60.0%以下,Ⅳ、V类的比例则不断提升,其中龙岩棉花滩水库、泉州惠女水库、泉州山美水库、福州山仔水库和东张水库水质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域功能标准。以湖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福州西湖和泉州惠女水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宁德古田水库为贫营养状态,其余湖库均为中营养状态。

长期农药、他肥的大量使用,养殖废弃物无处理排放及工业三废排放等原因,造成我省部分区域的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严重。以流经龙岩、漳州、厦门的九龙江为例,全流域畜禽类养殖污染年排放量(以猪粪当量计)达397.9万t,CODcr年排放量为15.7万t,氨氮年排放量为2.5万t,年施肥量折N 14.6万t、P205 6.5万t,使局部流域水体受到污染和富营养化方东阳对莆田市东圳水库库区面源污染调查表明,过度、无序地开垦山地建果园和水土流失中的农家肥、化肥、农药以及居民生活生产污水、垃圾入库是造成水库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畜牧业排泄物及种植业废料污染

畜禽粪便无序、无处理排放是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子。在某些地区畜禽污染物排放量甚至已超过居民生活、种植业、乡镇工业和餐饮业的污染物排放量,成为重要水源地及江、河、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养殖业不断集约化发展,一方面提高养殖效益和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则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压力。如每公斤猪粪中含有83万个大肠杆菌、69万个肠球菌以及一定数量的寄生虫卵等。福建省2009年猪和牛的存栏数量分别达到1315.79万头和70.28万关(数据源自福建省统计年鉴),在某些县市畜牧养殖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如在南平某些县市的畜牧业产值占到大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因此,规模化畜牧养殖要配套进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争取零排放。

福建省是食用菌生产大省,主要食用菌产量从2000年的46万多t上升到2009年的72万多t(数据源自福建省统计年鉴),其下脚料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子。食用菌废料又叫菌糠、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料。目前,食用菌废料无法做到定点堆放,只能沿公路堆放,或倾倒到河流内,或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造成交通堵塞、河道堵塞和环境污染,还影响到其他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虽然采取了食用菌废料还田、集中堆放等措施,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成本费用高,收效甚微。未及时处理随处堆放的废料,轻则造成对环境污染,重则导致病虫害蔓延。1.4 固体不可降解垃圾污染

农业生产中的固体不可降解垃圾主要为地膜及其他塑料制品,又称为“白色污染”。我省2009年,塑料地膜使用量达到5.84万t(数据源自福建省统计年鉴),其中绝大多数地膜使用后直接废弃于田间地头未回收处理。农膜属于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在土壤中难以降解,残留于土壤中会破坏耕层结构,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对农作物发育不利,即使降解也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危害人类健康。现有的塑料地膜和农业塑料制品降解难度大,降解周期长,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彻底降解。在城乡结合部位,由于城市蔬菜、花卉的需求大,许多农民都建立薄膜大棚或地膜来种植蔬菜、花卉。许多农膜都很容易破损,造成碎片残留,且不易回收。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农膜的大量使用固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给农田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2.1 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地膜

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就成了必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政府就以补贴的形式鼓励化肥生产企业的发展,国内化肥生产快速增长;80年代农材实施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上升,对化肥的需求量大增。过量使用化肥,超出了农学、环境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最佳施肥量。另外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的生产增加,也促进了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其使用量远远超出了果蔬的吸收利用限度,造成非点源污染高水平发生。

据统计,从200 1年以来,我省化肥年使用量(按折纯量计算)均在120万t左右,其中以2008年的农作物化肥施用量核算,为每公顷施肥量880kg,为当年国内平均水平的2倍多。2001~2009年,我省的农药使用量均在5万t以上,而且呈上升趋势,2009年我省农药的使用量达到5.78万t,为国内平均水平的2倍多。而研究显示,我国对氮肥的利用率为30%~35%,磷肥和钾肥分别为35%~50%和10%~15%,农药的利用率在20%以下,残留的化肥、农药则挥发到空气中或通过水体等形式污染土壤或者水体。另外,我省塑料地膜的使用量也从2000年的2.21万t,上升到2009年的5.84万t,多数地膜使用后残留在土壤中,未回收利用。

2.2 畜禽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排放污染

我省畜禽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畜禽养殖业由衣民个体饲养逐步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由于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畜禽养殖污染主要是畜禽粪便的污染,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COD、BOD、NH4+、TP等,都会造成土壤与河流的污染。据有关资料显示,养殖1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人的生活和生产废水,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人的生活生产的污水。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水系,会造成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物质增多,水质恶化。2007~2009年间,我省猪、牛的存栏数均保持在1300万~1400万头之间(福建省统计年鉴),绝大多数为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其中相当一部分养殖厂未建立有效的废水、废弃物无公害处理设施,或由于无公害处理费用高昂等原因不用或少用已有的无公害处理设备。

2.3 农村生活生产废弃物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结合地带面积越来越大,生活污水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约有9亿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更多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几乎都是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物经土地系统渗出约有10%进入水环境。我国每年产坐的6亿多t秸秆,约有2/3被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另外,农田地膜等“白色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废弃物,同时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对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投入过低;推广投资经费使用不合理;推广人员队伍过于庞大;推广人员素质低,执行与推广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由此造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有限经费分散面大,大量的经费用在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上,而没有受到合格教育和培训的推广人员又无法满足推广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无法对农民进行化肥农药使用方面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过量的推广人员由于没有经费而从事一些与推广无关的行政事务或商业活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3.1 提高农业效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高芗、生态农业不但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为农民降低生产开支,还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政府可以加大相关研发投入和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引导农民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生态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和作物的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业资源浪费,从而降低消耗、增加利润,且保护环境,使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和优化养分管理的基础性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区域条件的、简便易行的施肥新技术,采用平衡施肥、深肥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以及避免在作物生长早期大量施肥,重点使用于生长旺盛时期等,以降低氮肥施人农田后的损失。加强畜牧产业和食用菌产业的废弃物处理,建立绿色、环保、节能、循环的产业体系。合理设计以畜舍、饲料管理、废弃物综合治理为主的生态畜牧、环保畜牧。建立以食用菌废料综合开发利用的新技术体系。坚持生态环境利用与倮护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增进健康三者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2 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政策及管理体制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环境立法、农村政策和管理体制,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条例。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有机废弃物排放,可以制定与商品有机肥生产和使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农村发展规划,制定规模养殖业的环境质量标准,提高规模养殖场牲畜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限制人畜粪尿的随意排放。进一步完善我国农药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在农药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农药污染监测体系,对农药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农药使用上,制定农药使用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系统,推广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同时加强农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规范农药的使用方法。

3.3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民众体会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3.4 借鉴国外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经验

国际上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从政策上和技术上两方面进行。美国在农业污染控制方面有系统的法律框架,如美国环保局实施了非点源污染管理计划,美国农业部实施了乡村清洁水计划、国家灌溉计划、农业水土保持计划等欧盟通过市场和农村发展两个方面控制肥料和农药的使用,1993年欧盟开展农村发展计划,发展有机农业,制定了环境安全的良好农业措施系统;日本建立了发展农业的新政策,旨在推进农业环境保护、环境友好农业;加拿大立法规定每年农田允许使用的厩肥(以N计)不得超过100~150 kg/hm2;荷兰立法规定1995~1999年农田容许施用的厩肥(以P计)限额为:粮食作物55 kg/hm2、草地76 kg/hm2,2000年以后为:粮食作物31~33kg/hm2、草地48kg/hm2。许多发展中国家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采用自愿方法或者结合经济上的奖励或者处罚。欧盟国家首先采用控制化肥和农药污染的污染税,但并不苦遍。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也可以借鉴国外成功方法,结合我省自身情况,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技术引进和扶持力度,从而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的压力。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土壤和水体的重要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是刻不容缓。受到污染的土壤、水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很难达标,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已有一些被欧美、日本等国拒之门外。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才能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农业面源污染251

目录

1.定义......................................................1 2.污染现状..................................................1 3.污染类型及危害............................................2

3.1化肥污染及危害......................................2 3.2农药污染及危害......................................2 3.3农膜污染及危害......................................3 3.4禽畜粪便污染及危害..................................3 4.治理措施..................................................4

4.1生物治理............................................4 4.2化学治理............................................4 4.3推行循环利用........................................4 4.4积极进行宣传教育....................................5

I

1.定义

广义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它是一种常见的面源污染。随着人口数量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农业中施肥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日益加剧。为了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恶化,许多有效的措施被应用。为了更好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必要对目前治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污染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都存在很多问题,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很多。所以,在农业生产中,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现在的情况,总体上叫不容乐观,但是污染种类多、分布广,各种类型在不同地区差异是比较大的。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农膜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在中东部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特殊的生活气候条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的问题相对就比较突出;在南方地区,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相对来讲农业畜禽粪污污染问题就比较突出。

现在我国的化肥农药用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而若化肥过量使用就会造成土壤酸化,进而会诱发土壤重金属离子活性的提高。土壤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重金属镉的活性就会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难病症的患病风险。

另外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污染类型及危害 3.1化肥污染及危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近年来世界粮食翻了一番,化肥起了50%的作用。我国在1965~1988年间,化肥施用对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达4.17%,对土地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达41.43%,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53.89%。而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使用量第一的国家。由于其增产作用明显、使用方便,所以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广泛而又大量的使用化肥,化肥用量不断上升,有机肥用量则随之锐减;而且我国生产力较低,化肥施用不够合理,利用率偏低,大量流失迁移,不仅不利于培肥土壤肥力,还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农业成本,而且严重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降低了产品质量。

氮肥的利用率为30%~40%,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0%~15%,钾肥的利用率为40%~60%。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3.2农药污染及危害

据对农药的使用及污染情况调查,当前农药使用品种较多、乱、杂,约有30余个品种,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我国对农药的依赖性还特别强,其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农药的利用率普遍偏低,绝大部分都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作物体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

3.3农膜污染及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地发展,农业种植水平的提高,塑料地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残膜率达42%,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覆膜5年的农田每公顷农膜残留量可达78公斤,目前我国有670万公顷覆盖地膜的农田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进而对农作物也产生污染。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也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绝大部分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又没人收集处理,在农村地区随风飘扬,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3.4禽畜粪便污染及危害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各种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尤其是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是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畜禽粪便及粪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根据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显示,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逐年增多,其排放的固体废物数量也十分庞大,已经超过了工业的产生量,粪便污水的COD大大超过工业废水鱼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之和。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病源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进入江河湖泊,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更是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4.治理措施 4.1生物治理

在农村建立稳定塘,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总称,主要通过菌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而且该方法投入少,运行成本低,适合在农村地区开发运用,并且对当地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美化作用。

4.2化学治理

该方法主要通过向土壤中施加土壤改良剂的方式减少土壤中N、P的流失。改良剂主要包括硫酸亚铁、聚丙烯酰胺(PAM)和生物碳(biochar)等。但是化学措施是否会造成另外的污染还有待研究。

另外就是通过化学研究改善化肥的配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多渠开辟有机肥料;改善施肥技术。

4.3推行循环利用

国家应该加强管理,大力推行新型绿色种植,养殖模式;比如桑基鱼塘的养殖模式,“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鸭)”、“猪-沼-果(菜)”等新的模式,还可以技术推进规模经营,以便于对废弃物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这样做既

可以增加产量,还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

4.4积极进行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尤其强调对人体的危害,使之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从而自发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另外,现在网络较为发达,可以多选取一些农业面源污染的真实实例进行宣传,让人们有切身的感受;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篇:农业面源污染

控制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确立和认真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2005国家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种植业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农业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湾)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衰退。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农业面源污染还引起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二是湖泊富营养化和酸雨导致了经济损失。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面临很大的挑战,恰当的控制政策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农业气候、耕作制度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同省区需要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控制措施。

对此,建议重点针对15个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的省、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在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控制。在政策方面:建立恰当的粮食安全政策;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示范。在法规方面: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建立有机废弃物排放法规。在技术方面: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流域综合管理。

中国农业在短短20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在沿海发达省市出现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愈演愈烈,跨越了欧美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农业发展中走过的历程。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首先是累积于饮用水源和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对沿海省份的广大居民健康构成了威胁。2002年有六个省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的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15个省、直辖市(增加了河北、天津、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其次是引起湖泊、河流、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同时,氮肥的气态损失(目前中国农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产生的N2O气体逸失量约占世界的1/3)作为温室气体影响了气候变化。此外,过量施肥和施用农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的净收益。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在占世界不到1/10的耕地上使用的氮肥量占世界的1/3);过量灌溉引起损失,特别是蔬菜种植业;广泛使用的肥料品种易于形成面源污染;施肥技术落后,施肥不平衡;化肥和农药包装没有使用说明或者说明不恰当;缺乏推广服务,农民缺乏相关的施肥知识;公众尤其是农民缺乏环境意识。

由国务院和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正逐渐限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目前正在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措施。然而,除非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全面的控制措施,由规模化养殖业导致的点源污染和作物种植导致的面源污染将成为水体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控制农业种植业导致的面源污染涉及千家万户,比较复杂,其中的关键是完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强化推广机构建设,鼓励和推动农民采用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控制和治理中要贯彻4个原则: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综合规划、管理农村地区的环境;在农村规划体系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估的观念;对农业采用循环经济的观念。在政策方面:

(a)建立恰当的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促进面源污染控制。考虑到粮食安全、面源污染以及其它环境问题,控制方案应该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减少环境压力。同时进行农

艺学和经济学的分析论证,考虑将国家粮食增产的重点恰当转移到中西部中产地区,如山西、江西、广西。

(b)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促进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

(c)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

(d)全面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在环境立法方面,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法规,制订强有力的法规体系。

(a)建立国家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拟定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包括:(i)制订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ii)建立农业优良耕作技术体系,针对作物确定化肥、农药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

(b)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城镇的污水排放和规模化养殖场牲畜粪尿的排放。同时,开展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在技术体系方面:

(a)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主要措施包括:(i)在面源污染高风险区(15个省、直辖市)建立监测站,监测土壤、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含水层中的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的含量,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ii)开展污染高风险区的面源污染现状调查,提供全面的可靠信息。(iii)在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b)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i)确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重点避免在作物生长早期大量施用氮肥;(ii)恰当应用长效缓释肥,鼓励使用有机肥,并采用改良的施肥方法;(iii)采用免耕和其它农田保护技术(缓冲带和生态沟渠),减少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磷酸盐和农药损失。

(c)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提高化肥和有机肥的利用率。包括:(i)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商业活动(如经销化肥和农药)分离;(ii)引进对政府和私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提高推广人员的技能;(iii)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iv)拓宽农民的培训方式;(v)增强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环境意识。

(d)在污染区域实施流域综合管理计划,统一规划面源污染

控制政策,设立执行部门进行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采用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隔离带等技术,同时开展面源污染控制最佳措施体系的研究和示范,尤其是开发适合农村及农田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吸取国家环保局和农业部发展绿色农业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态县(市)作为面源污染控制试点区。在流域的综合管理中,由当地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村居住区的环境,控制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地表径流

第四篇: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应对范文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应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药、化肥的废弃物,稻草秸杆,畜禽粪便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成份、过程复杂,难以控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面源污染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逾来逾烈的态势,严重制约生态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一、XXX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

农业面源污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目前,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总体水平普遍较高,部份田块每亩使用量甚至达到200多公斤化肥和20公斤农药,折纯氮400公斤,超出全国平均化肥施用水平。究其原因是部份农户贪图省时省力,不按农技部门提供的配方量,超剂量使用农药、化肥,特别是部分杀虫剂,个别农户超剂量达到配方量的2—3倍,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是人、畜、禽粪便无序排放。由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以及居民点建设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造成农村的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户畜禽圈舍布局不合理,甚至部分规模养殖场都没有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粪便中有害成份直接排入沟渠河道,直接影响公共卫生,也对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村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三是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产生的稻草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到40%左右,大部份农户采取焚烧的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大气环境,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隐患和火灾隐患。

(二)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大气质量降低,粪便垃圾未能及时清理,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累积于河道水体中的残留化肥、农药,通过饮用水、农副产品等方式进入人体,给人体带来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危害。

2、对人居环境带来危害。农业废弃物焚烧、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农田化肥、农药等排入河道后,大量的含氮、磷有机物,毒素、碳氢化合物进入自然水体、大气,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难以发挥自净功能,并使水生物大量死亡,对水产养殖带来影响。化肥、农药的长期残留,造成土壤退化,从而减少农田产量和降低农产品质量,最终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人居环境恶化。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的原因

一是相对于工业“点状源”污染,农业污染是“面状源”污染,这使之更难监测和控制,其治理难度比工业更大;

二是对农村建设缺乏监管和设计规划,对农民关于农业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宣传不够,大多数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三是由于技术、经费、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治理的手段和技术还相对滞后,一些科技成果的转化、见效还不快。

三、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所取得的成果

经过多年努力,农村也已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路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通过致力开展标准化农业的推广,推行绿色无公害认证,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科学制定畜禽发展规划,启动新农村建设,规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推广沼气池建设及格式化粪池治理。三是积极开展平衡施肥工作,实施秸秆还田技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四是努力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行秸杆繁育食用菌、秸杆饲料等新技术,稳步提高秸杆循环利用水平。

四、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理建议和对策

(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力建设节约型农业和有机农业。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现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转变,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是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沼气具有本小利大,经济实用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农村清洁能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条利用率较高的循环经济实现途径。二是推广各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充分调动各类农业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关注、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三是稳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是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体现。实施秸杆还田、培育食用菌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对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土壤结构、实现无公害生产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以推广科学施肥用药为抓手,严格控制农业自身污染。

一是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加强畜禽粪便等有机资源的利用,提倡以沼气、厌氧处理加工成为无害、无臭便于施用的有机肥。推广秸杆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二是全面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积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减少碳铵等化学肥。三是全面实施节约型施药技术,以综合防治为主,从科学合理用药和提高农药利用率入手,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的应用,并控制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逐步普及灭虫灯,性诱捕器、防虫网等杀虫设备。

(三)以建设“四化型”畜禽场为载体,有效改善畜禽养殖污染。

坚持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推广适用的养殖技术和治理技术,促进畜牧业健康良性发展。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和畜禽废弃物污染治理能力,确定各区域合理的畜禽养殖总量,实行生态养殖。二是加快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化大力气建设“养殖规模化、管理专业化、产品绿色化、粪便无害化”的四化型畜禽场,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之路。三是切实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积极改善饲养技术,强化粪便无公害化治理,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粪便进行合理处理利用,将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切实减轻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

(四)以机制创新、政策引导为主线,营造良好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氛围

一要加强领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牵涉面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部门来配合协调。要树立统筹治理和循环经济理念,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要加大投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要加强监管。要整合资源,采取联合各职能部门执法的形式,加强综合执法、综合监管力度。四要加强引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加大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引导和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第五篇: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1农田尾水

1.1农田退水的现状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们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与日俱增。通过多施化肥来提高产量和收益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定式思维和习惯。为了提高粮食单产,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增加,但利用率却较低,未被利用的化肥和农药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流入地表水环境引起面源污染问题。较之工业源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得到有效治理,过量施肥导致的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最大的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影响水体质量,而且也阻碍农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是相对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 的溶解性或非溶解性的污染物,如泥沙、化肥、农药等,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方式流入受纳水体而造成的面源污染。氮、磷是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据美国环保局调查,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美国40%的河流和湖泊水质不合格的主要污染源。在瑞典,农业源占流域中氮的来源的60%~87%。在荷兰,农业面源污染的总氮、总磷分别占流域污染总量的60%和40%~50%。相比之下,我国作为化肥的生产和应用大国,氮肥的使用居世界之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亦不容乐观。据估计,在我国水体污染中,来自农业源的氮占到了水体污染的81%,磷占到93%。而农田生产中,又以水稻生产中不合理田间肥水管理方式导致的营养流失较大,其中氮肥的损失达30%~70%。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6.18%,种植区域广泛;而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秦岭黄河以南,占到70.19%。因此,由稻田直渗、侧渗、地表径流(含人工排水)等方式所带来的水体污染不可忽视。有研究表明,南方太湖流域稻季氮素环境排放总量与施氮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约占总施氮量的30%,其中径流和渗漏分别占到排放总量的25%和18%。而宁夏引黄灌区作为我国西北内陆大型人工灌区,有大小排水沟200 多条,水稻生产上的大水大肥方式导致氮肥随农田沟渠退水流失进入黄河达到20%~65%;灌溉期排水沟水

质总体为重度污染,劣吁类水质占70.0%。

1.2农田尾水的特点

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排放年内变化量较大、路径随机、排放区域广泛等特征,同时,其产流、汇流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对区域内河道、水塘等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影响较为严重,以太湖流域的直湖港为例,2007年全年水体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平均高达8.98 mg·L-1 和0.35 mg·L-1,其主要支流的龙延河近直湖港段,2009 年下半年至2010 年上半年分别平均达7.57 mg·L-1 和0.28 mg·L-1。据统计,农村面源污染是造成直湖港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其中的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到总排放量的56.8%和65.6%。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原因,造成水系堵塞、淤积,更加剧了水体水质的恶化。

农田退水中氮和磷元素含量较高,是导致接受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 一。农田退水的氮、磷污染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田沟渠退水氮、磷污染发生与水稻整个生长季同步,且与田间施肥和灌溉时间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农田退水中氮、磷浓度指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水质标准。三是农田沟渠退水中氮、磷输出主要形态是氨氮、硝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灌溉和降雨时,农田沟渠退水中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相似,氨氮、总氮、可溶性磷和总磷均沿程和随时间呈指数递减变化,硝态氮呈二次多项式曲线变化。四是绝大多数农田退水并没有因其富集氮、磷养分回灌农田,而是自由排放流入地势低洼或下游的池塘、湖泊或河流,成为下游水体的污染源。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是湖泊、河流水质退化的主要贡献者。

1.3农田尾水的处理状况

据调查,我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从2006年的55.7%上升到2013年的99.1%,接近饱和;县城污水处理率从13.6 %上升至82.6 %,相比之下,长期以来对农村面源污染重视不够、投入很少,导致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最大的污染源。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5)》显示,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高达1068.6万吨,占比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8.06 %;农业源氨氮排放量高达72.6万吨,占比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的31.6 %。因此,农村农田退水的治理将是我国下阶段污水处理的“主战场”。

导致我国农田退水处理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粗狂型的生产模式浪费了大量的化肥农药;2)我国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导致难以实现有效统一的管理;3)长期以来,我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上,对农田退水的危害意识不足,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湖泊、河流水质退化的主要污染源。

2农田退水处理技术

农田退水中所含氮、磷污染物将沿着沟渠流向区域低位的湖泊或河流,是小流域中湖泊或河流水体污染的源。因此,在农田退水进入湖泊或河流之前,高效去除农田退水中过量的氮、磷营养物质成为确保湖泊和河流良好水质的关键。国际上,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通常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法3种。从应用趋势和综合环境效益角度,生物-生态方法是水体环境修复中最应推崇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应用于处理农田尾水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生态沟渠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稳定塘处理技术、生态滤池技术、水生植物塘与人工湿地技术等。

2.1生态沟渠技术

生态沟渠是在农田系统中构建成一定的沟渠,是农田非点源污染排放物和收纳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在沟渠中配置多种植物,并在沟渠中设置辅助性工程设施,如透水坝、拦截坝等,对沟渠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质进行拦截和吸附,其中包括沟渠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底泥吸附,以及沟渠辅助物所产生的减缓流速和沉降泥沙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植物是生态拦截沟渠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演替的方式形成。因此,植物的筛选成为生态沟渠构建中最重要的环节,应筛选根系发达、净化效果好、生长适应能力强、无休眠或短休眠期、经济价值与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其目的在于增加生物多样性,适应本地环境,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

生态沟渠的显著优点是农田退水在排水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为后续的人工湿地系统减轻了处理负荷,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果。在工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部分农田土质排水沟渠,引入生态护坡和水生植物,实现改造,可以节省部分资金。其缺点是由于排水在其中的流速较缓,因此其占地面积较硬质排水沟渠大,受地区气候条件的限制,春夏时节需要种植植物,秋冬季节需要对植物进行收割处置。

2.2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是运用无土栽培的原理,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将陆生或水生植物移栽到水面的一种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植物吸收、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的河道、水塘、湖泊等水体。生态浮床技术不仅能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也对浮游植物群落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3种生态浮床覆盖率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6%覆盖率比39%覆盖率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群落结构更复杂,随后是13%覆盖率处理。

传统的生态浮床技术除注重净化效率外,更多考虑景观需求,投入成本无法得到补偿,因此,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栽培适宜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质的改善,同时还可以通过收获水稻,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补偿了一部

分污染治理的投资成本。因此,在对农村面源污染及农业生产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当地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构建生态浮床,改善水体水质、修复水体生态,达到因地制宜、节省投资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浮床只能作为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中的一种“强化”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改善水质的修复目的,但并不是永久性的技术手段,而要持续稳定水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则需要利用构建长效的技术体系。

2.3生态滤池技术

生态滤池(MEEF)是利用水生微生物和人工填料上的生物膜形成的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进行污水净化的一种水处理技术,污水中的颗粒物主要通过人工填料进行过滤,生物膜与微生物主要负责污水中的可溶性污染物。这种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实际上是模仿天然的生态系统,利用各种生态关系来进行水中污染物的处理和净化,是一个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农田尾水处理终端,生态滤池的渗滤介质可以对尾水进流产生滞流作用,为随后的水分蒸腾提供时间,平均可减少33%的径流量,其截流作用对于水量控制的贡献最为突出。在生态滤池中,植被对于保持水流容量起到重要作用,因为作物根系的生长和衰老可用于对抗渗滤系统介质的压缩与堵塞,绝大部分悬浮固体和重金属污染物可以被有效去除。相对而言,N和P的去除随着生生态滤池设计结构的变化差异较大,现阶段研究也着重对有利于去除N、P污染的系统重构进行。在Bratieres等人的研究中,上覆植被种类、渗透深度、渗透介质、渗透面积、进流污染浓度作为测试因素,被整合成125种测试组合分别接受最优化测试,结果表明植被选择对于N的去除至关重要,添加有机质对P的去除效率有很大提升。

2.4稳定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是一种经过人工适当修整后设围堤和防渗层,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沉降、转化、截滤等作用去除污染物。其有效水深在1-2m,由于藻类光合作用放氧和水表面的大气复氧而形成一个上部好氧区(距水面0.6m),而塘子底部较深形成了一个底部厌氧区,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兼性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厌氧-缺氧-好氧的一个体系,可以实现同步脱氮除磷。有机物的去除一般包括沉淀和絮凝、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浮游生物的作用和水生植物的作用,氮在稳定塘内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生物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有机氮、氨氮的吹脱作用、形成生物沉淀以及硝化/反硝化等几种途径,磷元素去除涉及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氧化,菌藻及其他生物吸收无机磷合成新细胞,以及可溶性磷与不可溶性磷之间的转化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其对NH4+-N的去除易受环境温度、pH等因素影响,表现为温度和pH 较高时,硝化/反硝化以及NH4+-N的挥发作用是TN 的主要去除机制,若在冬季低温时,NH4+-N挥发作用则会受到抑制。稳定塘对P的去除主要是水生植物吸收和底泥对P的吸附/ 解吸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水力停留时间长、散发臭味、处理效果不稳定等。

稳定塘同时具有调蓄作用,因排水干渠来水包含了降雨形成的流量变化很大的地表径流,若不进行有效调节,将影响水质净化效果,甚至会对处理设施安全造成危害。因此,建设稳定塘净化调蓄系统,可以起到水量调蓄和水质净化的双重作用。

2.5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利用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绝大多数人工湿地由四部分组成:(1)土壤、砂、砾石等透水性基质;(2)芦苇、香蒲等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3)微生物种群;(4)在基质表面流动的水体。人工湿地利用基质的土壤吸附作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以及植物的吸收作用,来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无害化与资源化。

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比较复杂,其主要净化机理除植物对悬浮性污染物的过滤吸附及吸收作用外,植物根系附近的微生物对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物的去除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在脱氮上,芦苇具有通过茎秆向根系供氧的能力,可在根系附近形成脱氮所必备的好氧和缺氧区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进行,强化其净化能力。湿地系统还可以通过沉淀、过滤和吸附等作用直接去除不溶性污染物。植物的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伏击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部分挺水植物还有抑制藻类生长效应。

湿地与常规污水处理系统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只要有现成的土地,湿地的建设费和运行费用低,易维护,而且对污水处理厂难以去除的营养元素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比常规处理系统更加灵活,能更好地适应冲击负荷,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达到治污和湿地保护的双重功效。

下载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薛旭初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农业科技2006(1):16-19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

    农业面源污染调研(精选合集)

    关于XX县农业面源污染的 调研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化肥、农药、禽畜养殖粪便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土壤、水层、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定稿)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阜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巾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

    农业面源污染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概念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要工作 三峡水库淹没区范围面源污染概念......

    论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论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广南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蒙远智 663300 [摘要]近年来,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

    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荐)

    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导致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的分析,回顾了模型研究进展,总结了通过调整景观格局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2011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新技术 北京金凌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黄祥雯 2011-08-20 一、中国农业对环境面源污染的现状 “中国使用农业化肥的强度是独一无二的” 多位中外著名专家、学......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议

    贯彻环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协商建议材料之二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产业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农药、化肥尤其是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