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力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

时间:2019-05-13 23:3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电力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电力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

第一篇:加强电力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

加强电力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

【摘要】:抓好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涉及的工作很多。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紧紧的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理和管控的力度,尤其针对体制机制变革期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要着重在教育防范、制度约束、监督检查以及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文章针对目前的国家电网公司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根据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情况,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谈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供电企业党风廉政防控

1.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结合行业的特点,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但鉴于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把促进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企业基层党组织重点研究的问题。

2.电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一般电力企业都朝着“主辅分开、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受到“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股份化”情况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体制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阻碍,因此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下所述:

2.1缺乏持久性和一贯性

电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缺乏持久性以及一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长期坚持贯彻执行企业内部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一般会出现前紧后松、头重脚轻的现情况。

(2)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老化却没有依据员工干部的思想变化和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及时调整和修订,致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无法持久有效的开展。

2.2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企业的管理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就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企业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一般表现在:对于领导干部以及很多重要事项的监督管理制度还不够严厉和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网络,致使“下级监督管理显于形式、同级监督管理互相包容、上级监督管理精力不足”的现象产生;对于违章违规人员的惩处力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某些企业的监督管理惩处力度很小,不能产生威慑力,致使违规违纪的成本不断降低,最后必定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2.3责任意识淡化

某些企业领导自以为企业改革了,有些问题已经突破了,处在廉政建设的“边缘”。某些领导以为体制转换了有些问题可以不追究了,企业能够迅速发展,效益能够大幅攀升就好了,其他事情都是不值得探讨的,并且以为不要管得太多,尤其是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不严肃,为了自己的子女、配偶、亲朋好友等经商办企业以及推销商品提供方便等等。

总而言之,因为“观念、监督、机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体制改革以后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面临更大的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加强推进电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认识

3.1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效重点是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首先,要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因为效能监察不但能解决企业腐败问题,还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开展效能监察与企业管理层工作的目标一致,较为容易获得上级领导的欢迎及支持。在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中,必须要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理性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选题立项,要和相关专业人员一起,制定严厉详尽的监察制度,通过详查问题,理清责任,落实整改措施,杜绝管理漏洞。其次,要加强物资采购及财务管理的监督管理制度。物资采购资金要占取企业生产成本重要部分,根据控制程度不同,对企业会有直接影响,并且采购管理人员又是各厂商生意上争取的对象,受到不良影响会很多,是腐败的多发领域。

3.2发挥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作用

发挥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作用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第一,要完全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依据党章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的活动和改革,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来确保监督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落实,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国网公司的“以人为本、大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目的是相同的,甚至要求更高。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提高,就能够很好地发挥党内监督职能。第二,要完全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要主动探求新形势下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有效方法,要从制度和机制上下功夫,找到最好结合点。选取企业精英来充实纪检监察队伍,选择多种手段来达到显著提高纪检监察人员的素质。要把支持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的工作状况和党风廉政建设当作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良好进行。

3.3夯实各项基础工作

夯实各项基础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前提。第一,强化宣传教育。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及治本性工作,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任务起着关键的思想促进作用,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工作制度。在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中要逐步建立教育的长效制度,以便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要和企业宣传部门、政工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2)紧紧跟进主旋律和发展主题。要“以提高干部党员素质”作为目的,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要适时了解企业职工当前的思想倾向,以便及时采用恰当的措施;要显著提高宣传教育的实效性,管理好超前教育,具备预防能力。

第二,要狠抓制度建设,具体措施如下:(1)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建立规章制度以及落实执行党的基本政策规范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相关联的制度的结合,要求使其制定的廉政制度,成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2)把建章立制和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结合起来,对于一些改革措施出炉后会显现出的薄弱环节和空隙,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来填补漏洞、缝隙,让深化改革及反腐倡廉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第三,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制度建设和宣传教育都是外部的约束因素,真正的内在制约因素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只有两种因素相辅相成,才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和效果,尤其是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在工作中要严厉约束,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坚持“高标准、高要求”,从严规严范来约束。利用召开的会议或者谈话等形式,对领导干部开展经常性的教育;要坚持“集体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来督促领导班子对于重大问题的集体讨论决定,避免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及时督促干部领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2)严格管理。采用建立关于干部、领导廉政档案的方案,把他们“端正党风、遵纪守法”的表现录入档案,作为评估重用干部的根据,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当有良好积极的表现要及时总结表彰,有问题也要及时发现批评。

(3)召开民主生活会,自觉进行严格自我批评。定期督促领导干部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4.结束语

努力强化党的建设,力求做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的工作,显著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认真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努力强化作风建设。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开展以“为民、清廉、务实”为关键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且结合监督机制建设,建立“五防三控”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使电力企业基层党组织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并且使电力企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向军,关于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4)

[2]赵元宝,如何做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J].价值工程,2013(09)

第二篇:努力探索党风廉政建设规律

努力探索党风廉政建设规律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但是,成为执政党以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而是面临着新的更为复杂和严峻的考验,面临着脱离群众甚至出现腐败变质的危险。如果对党的自身建设放任自流,不坚决地反对腐败,不下大气力搞好党风廉政建设,那么“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腐败带来的极端危害性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和警觉,将反对腐败作为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不断完善反腐制度,努力探索党风廉政建设规律,在认识上日益深化,在实践上大胆创新,巩固了执政基础,赢得了人民支持。

一、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历程

19491976年:以运动方式为主进行党风廉政建设。

建国初期,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惩治贪污犯罪、禁止铺张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党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方面,1949年11月,党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各地县以上党委也相应成立了纪检机关。在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又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规定,“党的监察委员会应当不限于受理案件,而且要积极地检查党员遵守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状况”。尽管党内专门监督机构建立的时间不长,但它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执政初期的7年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共查处各类违法乱纪案件30多万起。然而,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这些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党出台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关于追缴贪污分子赃款赃物的规定》、《惩治贪污条例》等政策法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 “三反”、“五反”和“四清”运动等。其中,“三反”运动由于处决了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而产生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对于惩治腐败行为和纯洁社会风气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党风廉政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从196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错误引导下,党内家长制、个人崇拜现象登峰造极,党风廉政机构遭到全面破坏,反腐倡廉工作无法进行。尽管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初衷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防止腐败,以保持各级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清正廉洁与维护党的纯洁性,但实践证明,这种以“大民主”形式出现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并不能真正地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大民主”形式之下,党的领导被抛到一边,国家的法律制度被无端废除,国家处在无序混乱之中。正如董必武老所分析,“群众运动是不完全依靠法律的,甚至对他们自己创造的表现自己意志的法律有时也不太尊重。”

1978年至今:以完善制度为中心的党风廉政建设。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针对长期和平条件下执政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如脱离群众、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消极现象,党着重健全各种制度,使反腐倡廉工作进入了一个制度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一,在党风廉政机构建设上,恢复和建立了党内“维护党规党法”的专门机构。搞好反腐倡廉建设,离不开健全的制度,它们为消除腐败特权现象和违法乱纪问题提供了依据。“十年**”结束后,针对纪委无端被解散的惨痛教训,邓小平及时提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在他的倡议下,根据十一大党章的有关条款,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重新建立。邓小平对重新建立纪检机关寄予厚望,指出,“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组织部门的任务不只是处理案件,更重要的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把我们的党风搞好。”十二大党章中专设了“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一章,增加了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各级纪检接受“双重领导”,协助党委整顿党风等内容。十二大之后,作为专职机构的各级纪委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保障了党的方针和政策的落实与实施。

1993年,中纪委确定了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三项格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从而使得党内的反腐倡廉建设与监督职能更加明确化。1996年,中纪委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机制作了明确规定: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和支持。此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体系日益完善。1998年通过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促进了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第二,为遏制严峻的腐败行为,创新性地实施了巡视制度。借鉴中国古代的巡按制度以及国外的有益做法,党内实行了巡视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之后,巡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关于设立专门巡视机构的请示。为更好地规范巡视工作,中纪委、中组部还制定了《关于巡视工作的暂行规定》,对巡视制度的具体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200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也都设立了巡视机构,组建了专职巡视队伍。此后,省一级对市、县一级党政班子的巡视工作也已逐步展开。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纪检机构在维护党规党法、遏制腐败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以2009年1月至11月为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接受信访举报1318362件(次),立案115420件,结案101893件,处分106626人;在受处分人员中,给予党纪处分85353人,给予政纪处分29718,挽回经济损失44.4亿元。这些数据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和反对腐败行为的坚强决心与鲜明态度。

二、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律

毋庸讳言,建国六十多年来,在反腐倡廉的艰辛历程中,我们党曾遇到过一些挫折,但总的来说,仍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初步揭示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党风廉政建设规律。

规律之一:坚持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树立起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坚决惩治腐败,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早在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就明确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但是,建国初期,某些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党员干部,忘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目标,在党取得政权后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短短几年就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化、浪费和官僚主义等违法乱纪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深恶痛绝。刘青山、张子善等案件的出现告诉了人们一个严酷的事实,即执政后,党一定要管好党,一定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用血汗换来的江山不变颜色。正是鉴于党的自身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毛泽东才反复强调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党的十二大强调,“党风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强调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江泽民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政风廉洁,从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这是对兴亡规律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在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进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展开,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各级纪委重点开展了纠正行业和部门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 “三招”(即招工、招干、招生)、“三转”(农转非、农村青年转下乡知青、临时工或民办教师转国家正式职工)以及“一住”(即职工分配住房)问题进行了集中清理,深得民心。

十六大以来,党不断适应发展的形势,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重点,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2004年1月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将沿袭多年的“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改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因此,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纠风工作更加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教育收费、医疗服务、劳动安全、农村土地承包、企业重组改制、环境保护、公路“三乱”、社保基金、“三公”消费、工程建设等,纠正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将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取信于民。

规律之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反腐倡廉体系。

中国是个十分重视个人修养的国家。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与制度相比,人更重要,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表明,由于忽视制度的建设,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行为。当统治者拥有优秀品质和过人才华时,国家往往昌盛;相反,如果统治者昏庸无能,国家就会衰亡。儒家理论将修身排在第一,位列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就是要求个人有极高的道德水准,而制度建设如何则处在次要的地位。

从历史上看,人治在中国历来占据社会的主流,如何通过健全制度进行反腐倡廉建设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在国际共产主义史上,苏联对这一问题做过探索,但并没有摆脱人治的窠臼,制度体系非常不健全,这是导致它亡党亡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受严酷战争环境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如何反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防止“公仆”蜕变为“主人”的方式上,毛泽东忽视了制度建设,采取的方法就是发动群众搞大规模的运动。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对各级干部的监督问题,并在会上宣布,党准备在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以此来保持党的先锋模范作用。1958年后,他频繁地发动了各种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包括“文化大革命”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他对党可能出现蜕化变质的担心。

然而,1949年至1976年长达27年的执政生涯证明,毛泽东通过大搞群众运动遏制腐败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从现实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都有其长期性、顽固性和伪装性的特点。在民主法治不健全的状态下,依靠突击性的群众运动进行反腐倡廉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往往只能一时见效,难以持久下去。每当群众运动出现沉寂、中断或转向时,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就会死而复生、再度蔓延。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建设时期和革命时期有很大的不同,经济建设比革命战争更为复杂、更有难度,它需要秩序和法律等一系列制度上的保障。尽管毛泽东在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但他未能及时将这些思想转化制度。简言之,他未能将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置于一个更为宽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中来定位,未能认识到执政党自身首先必须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党规党法,并自觉地把党置于严格社会的监督之下,才能遏制腐败,实现廉洁勤政。

重视党内制度建设,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不能采取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而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要靠得住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纪委相继建立,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也时有发生。鉴于此,重新建立国家行政监察体制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1986年,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恢复国家行政监察体制。1987年,国家监察部正式组建。之后,县级以上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也都设立了行政监察机构。随着法律法规制度的逐步健全,各级人民检察机关又在其内部相继设立了法纪检察厅,以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乱纪行为进行监督和起诉。由此,我国形成了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察机关三位一体的反腐倡廉专门机构体系,在维护党纪政纪、预防惩治腐败、确保经济良好运行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3年4月,为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权威性和效率,经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中纪委和国家监察部实行合署办公,实行两套班子、一套工作机构的工作方式,执行党纪检查和政府监督两项职能,集中力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反腐倡廉制度。

2004年,为实现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中纪委将派驻机构由中纪委、监察部和所住部门的双重领导改为由中纪委、监察部直接领导,使各级纪检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更加有职有权有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巡视制度具有特殊的意义。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就提出了建立党内巡视制度的问题:“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根据需要向各级、各部门派出巡视小组,授以必要的权力,对有关问题进行监督检查,直接向中央和省、区、市党委报告情况。”1996年召开的中纪委六次全会重申了这一制度,并将其作为加强党内监督的五项制度之一。1997年,中纪委关于《重申和建立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实施办法》将巡视制度列为五项制度之首。为使巡视制度进一步规范化,中纪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关于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巡视工作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配套规定。2003年,按照十六大的部署,中组部和中纪委联合向全国派出了巡视组,重点对省级党政领导班子进行巡视,重要内容就是检查群众反映最多的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问题和干部选拔任用中出现的问题。

规律之三: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以党章为中心的党规党法。

作为执政党,党的性质、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使命,要求党必须通过完善党内法规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直致力于健全以党章为中心的党规党法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

第一,党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更加完善。邓小平十分重视党章的统领作用,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为给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依据,党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修改党章,使其规定更加完善。十一大党章规定,从中央到县级以上的各级党委都要设立纪委;各级纪委由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并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工作。由于这种领导体制很快就暴露出与纪委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十二大党章作了修改,各级纪委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中纪委在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地方各级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并新增加许多条目,如基层委员会也要设立纪检组,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也设立纪检员。更为重要的是,十二大党章还第一次增加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这对规范各级党组织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此后,从十三大到十七大,党章经历了多次修改,而贯穿党章修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体现了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例如,十六大党章增加了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和保障党员权利的内容。显然,这些规定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是十分必要的。又如,十七大党章不仅增加了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和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的内容,而且增加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的内容。把巡视制度写入党章,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工作,遏制当前腐败的蔓延趋势。

第二,以党章为中心的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日益完善。1978

年以来,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党制定了一系列党规党法,完善以党章为中心的党规党法,如《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纪律检查工作的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以及2010年3月通过的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三个与之相衔接的办法等等。这些以党风廉政为主体的党规党法既有综合性的规定,涵盖面广;也有单项条例,针对性强,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特点。它们的实施,表明了反腐倡廉建设日益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利于反腐倡廉工作依法、有序、规范、健康地开展,体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第三篇: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供用电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本文基于项目教学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是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继电保护;项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M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10-2

0 引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研究输电线路(线路)、变压器、发电机、母线等元件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整定计算原则和维护调试技能的课程,是高职院校供用电专业核心课之一。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面向电力行业及企业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从事变电站和电厂生产第一线保护调试、安装与管理等方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理论复杂,涉及的知识广泛,要求学生具备电工、电机学、短路计算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保护的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唯一答案,只有方案优选。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学习上存在很大压力,学习犹如读“天书”。

为改善教学效果,国内很多院校都在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其中电力系统高职院校,职业方向定位于电力网络高电压、大电网的发、供电环节,某些院校把继电保护作为精品课,在整合教学资源,建设理实一体教学环境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非电力系统院校的供用电专业,职业方向侧重于用电和自备电厂的发电环节,不适合照搬他们的经验。

作为非电力系统院校供用电专业,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并吸收国内研究经验,对继电保护课程和教学进行研究。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为供用电专业更好的实施教学提供参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存在问题

供用电专业是传统专业,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1 现有教材不适应高职教学要求

现有教材无论名称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还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基本上是本科类教材的缩减版,删减掉部分内容。内容布置基本都按照以下顺序:继电保护的基本元件;输电线路的电流、电压保护,输电线路的纵差保护,输电线路的距离保护,输电线路的自动重合闸;电力变压器、发电机、母线、电动机、电容器的保护;贯穿一些微机保护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类院校,尤其已经实行“二加一”教学模式的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单纯学习时间只有四个学期,课程经过整合,很难再把理论知识系统讲述,又不能沦为纯技术培训,教师采用这样的教材安排教学内容,会面临三大问题

一是课本内容大而全。因为是本科框架,涉及内容广、范围大,又达不到那样的深度,某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结果势必打乱了认知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二是理论部分比重大、深奥难懂。由于课时和学情原因,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不擅长理论思维,学习这些内容非常吃力。三是不能体现职业教育侧重职业能力的特点,没有相关操作内容。

1.2 实验教学不适合目前职业教育需求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需求,更需要大量针对岗位需求实践环节的训练。

目前继电保护课程,总共72课时。相关理论,包括线路的电流电压保护、纵差保护、距离保护、重合闸,发电机、变压器、母线等设备的保护原理介绍清楚,需占用大量课时,实验教学上的学时很少,影响教学效果。

实验课模式,教师讲完理论,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接线,验证保护原理,上交实验报告。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实验做完不知道所做内容在现实工作中的作用、怎么应用,效果差强人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2.1 岗位分析

供用电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主要有三个,检修电工、运行电工和安装电工,当然细化还有仪表电工、继电保护电工、外线电工等。分析对应岗位群,对本课程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

①能够理解各种保护动作的现象并进行相应处理。如运行电工,过电流动作和速断动作,处理的方式是不同的。

②能够维护、检修保护线路,当出现误动或拒动时能够排除故障。如检修电工,或者更专业化的继电保护工。

③能进行大规模的保护接线,并对安装情况进行校对。如安装电工。

本课程作为供用电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尤其是用电环节中继电保护的设置原则,能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分析岗位群对课程的核心要求,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探索一体化教学思路。

2.2 研究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学习电力系统各类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的认识、掌握电力线路、变压器、母线、异步电动机和电容器等设备保护的原理分析、整定计算,能够进行传动试验、故障查找以及相关操作,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以及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等相关职业能力。

2.3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

根据上述课程目标,首先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体现认知规律和职业特点。然后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强化教学内容主线,结合当前发展,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调整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要紧贴企业生产实际,明确能力要求。

教材是课程内容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教学的依据。为把学生培养成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的高端技能型供用电专门人才,要求教师更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去掉复杂装置或元器件原理的介绍,增加电气设备的典型继电保护配置图、保护的原理图和展开图。同时,增加学生去现场学习的机会,增加模拟保护设置以及事故分析案例等方面的大作业,来充实教学内容。

根据能力要求和实际生产过程,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项目。本课程共设计六个工作项目和相关工作任务。这六个项目分别是了解继电保护课程认识、了解继电器分析、整定电流电压保护、认识距离保护、分析自动重合闸、分析纵差保护电路。

2.认识电磁型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1.线路过流保护

2.4 改革教学方法,研究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和切入点。学院有单独的继电保护实训室,设备为THKDZB-1型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装置,根据现实条件,我们把课堂搬到实训室,实施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中我们发现,实训室里操作,完全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因为实训室设备虽然比现场分布集中,但原理相同的保护线路,生产设备接线有线路编号,实训室没有,接线和处理故障的难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表2)

2.5 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任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实验课,教师讲授相关理论,讲解电路图和接线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动手。由于高职类学生的生源情况,他们对被动接受知识不感兴趣,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包括制作精美的课件、案例讲解、课堂提问等,由于参与度不高效果并不理想。

采用基于工作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后,教师退到幕后。为保证效果,班级学生分成3-4人的学习小组。每次上课,教师根据项目要求布置工作任务,给定研究方向,讲解工作任务中的相关支撑理论。各小组学生在组长组织下对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分解,协同工作,最后填写任务报告单或大作业作为成果。组长保证每个成员的参与度并根据参与程度对成员打分,这个分数是学生课程分数中占一定比重。工作任务完成后,小组内进行总结,哪部分做的好哪部分做的不好。在课堂的最后20分钟,教师根据各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部分再次强化。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先要利用各种渠道了解工作任务相关知识,各种保护在现实中的引用,本质是解决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然后去看图,再去接线,研究保护的适用环境,考虑各种误差因素。每个学生在里面都有任务,必须主动承担自己那份工作,小组才能进展顺利。教师掌控教学进程,必要时进行示范。

基于工作项目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继电保护技术就在自己的身边,明白所学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着怎样的应用后,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课堂中,学生的身份类似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需要协同合作,建立了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也会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小结

经过多年教学,我们对继电保护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尝试。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到多媒体的应用、现场认知到动手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学校有专门的继电保护实训室,相关生产单位专家提供大量的保护案例,所有这些条件为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改革,探讨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操作方式,自主学习探索,提高了职业能力。同时,课程改革能够推动学校供用电专业的专业建设和社会影响力,提高教育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职业教育本身是个不断发展的课题,我们的经验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教学也需要不断探索。

第四篇: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概况

通过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身为电气专业的大学生,我对电力系统又加深了理解。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可以了解到,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的系统。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化成电能,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能供应到各用户。由于电力系统在社会生活上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电能用来照明,取暖,交通工具代步,带动机器运转……因此,电力系统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在电能应用的初期,由小容量发电机单独向灯塔、轮船、电力系统车间等的照明供电系统,可看作是简单的住户式供电系统。白炽灯发明后,出现了中心电站式供电系统,如1882年T.A.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纽约主持建造的珍珠街电站。它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总容量约670千瓦),用110伏电压供1300盏电灯照明。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输电系统研制成功,并很快取代了直流输电,成为电力系统大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扩大电力系统的规模可以在能源开发、工业布局、负荷调整、系统安全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于是,电力系统的规模迅速增长。到1991年底,电力系统装机容量为146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750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四位。输电线路以220千伏、330千伏和500千伏为网络骨干,形成4个装机容量超过1500万千瓦的大区电力系统和9个超过百万千瓦的省电力系统,大区之间的联网工作也已开始。

电力系统的主体结构有电源(水电站、火电厂、核电站等发电厂),变电所(升压变电所、负荷中心变电所等),输电、配电线路和负荷中心。各电源点还互相联接以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电能交换和调节,从而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输电线路与变电所构成的网络通常称电力网络。电力系统的信息与控制系统由各种检测设备、通信设备、安全保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以及监控自动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组成。电力系统的结构应保证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电能生产与消费的合理协调。根据电力系统中装机容量与用电负荷的大小,以及电源点与负荷中心的相对位置,电力系统常采用不同电压等级输电(如高压输电或超高压输电),以求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根据电流的特征,电力系统的输电方式还分为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交流输电应用最广。直流输电是将交流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经过整流后采用直流电传输。

电力系统的出现,使高效、无污染、使用方便、易于调控的电能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变化,开创了电力时代,发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系统的规模和技术水准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至于电力系统内部的各项技术原理,限于知识水平有限,尚不能清楚地理解,这里不做讨论,只对电力系统的概况进行如上总结。

第五篇: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三级联动实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突破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和政府的国际国内声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2006年10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是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及农村现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就如何走出困局,实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突破谈一点认识,尽供参考。本文所指的三级联动是指:县(市)、乡(镇)、村(社)三级组织的联动。

一、县(市)级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取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市)治是农村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键。我国自古就有“郡县治则天下安”的说法,中国数千年发展演变的历程已证明了这一点。

县(市)政是我国农村发展稳定中矛盾和问题的主要聚集点。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和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同时进入社会管理的调整期和探索期,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这对县(市)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县(市)在成为发展稳定基础的同时,往往也成为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和爆

1发点。各种现象表明,县(市)政已经成为农村基层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聚集点,是基层施政的关键和薄弱环节。虽然乡镇、村社的问题也很突出,但其中要么与县(市)政问题有关,要么有赖于县(市)政的改善才能解决。

县(市)政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和枢纽地位,决定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以县(市)级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

二、县(市)级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范围局限在乡村两级,没有把县(市)级明确纳入“农村基层”的范畴。二是责任不落实。一种是少数县(市)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经济增长而轻反腐倡廉。另一种是县(市)级党政主要领导本身不廉洁甚至走向腐败。三是工作思路不适应。一些地方对县(市)以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缺乏战略思维和理性,尤其是不能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思路和措施,丧失抓基层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动权。四是监督力量薄弱。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传统的管理监督手段在减少或失效,而新的监管手段和机制没有与时俱进,导致监督需求与监督能力严重失衡。五是监督动力弱化。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纪违法案件表明,“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的问题在县(市)级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其根源是:县(市)级机关臵身于“熟人社会”中,监督者的前

途命运越来越受到监督对象左右,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和影响不断扩张。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包括县(市)级在内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面临一些基本和持久的深层次障碍,导致农村基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体制机制层面更是举步维艰。

三、对加强县(市)级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

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主动适应形势的深刻巨变,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加强县(市)级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许多问题“症在下而源在上”、“事在下而责在上”、“责在下而权在上”。这个“上”主要是县(市)委、县(市)政府。因此,要把加强县(市)级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县(市)级问题的解决为乡镇、村社问题的持久解决奠定基础。

进一步强化和提升责任机制。明确县(市)委不仅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监督者,更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责任承担者。一是继续加强县(市)级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和改革创新。二是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科学发展观在县(市)、乡镇的贯彻落实。三是切实加强县(市)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查办案件工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四是着力加强对县(市)委、县(市)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监督,确保权力规范、正当行使。

四、三级联动,县(市)重点驱动,乡村有所为,防微杜渐,合力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县(市)最重要大胆放权,该管的就管、不该管的不管,力戒不切实际的作秀和形式主义。目前的反腐倡廉的一些措施规定大多是针对县处级以上的党员干部,对乡科级的比较少,在农村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时不能硬套硬推,做没有实际效果的无用功。其次要强化乡镇纪委班子的建设,尤其是要选好用好纪委书记,强化责任,在其位谋其政,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敢于担当,有正义感。同时,在政治上应给予相应的待遇。在现阶段要加强立法,为纪检办案人员人身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乡村要有所为,防微杜渐,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

1、要深化认识。首先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基层的反腐败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直接接触群众,一言一行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更应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其次要克服认识上的误区,就是认为基层干部“权小不腐”。

2、措施要有针对性。一是在基层政权建设上推行坞坎式选举,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做到一个“早”字;二是

推行党务政务公开,阳光操作,做到一个“真”字;三是在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做到一个“公”字;四是在落实政策、制度上做到一个“严”字;五是在惩治腐败分子上做到一个“狠”字;六是在用人的问题上唯才是举,做到一个“贤”字。(城北街道纪工委)

下载加强电力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电力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兴衰成败。多年来,净石沟煤矿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建设中心任务,改革发......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党风”,是党在思想上、工作上、政治上、组织上、生活上等各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党的原则、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世界观在党......

    电力系统仿真

    1、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是指在给定电力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元件参数和发电负荷参量条件下,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电压在电力网中的分布。通常给定的运行条件有系统中......

    电力系统基础[定稿]

    输电线路 输电是用变压器将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升压后,再经断路器等控制设备接入输电线路来实现结构形式,输电线路分为架空输电线路和电缆线路 按照输送电流的性质,输电分为交流输......

    电力系统管理制度

    电力系统管理制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为了加强电力系统的管理,明确电力系统管理职责,确保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1.2 适用于公司供配电系统包括电力对外转供各单......

    电力系统就业

    [转帖]【电力】各高校电力专业现状---考电力系统的电气兄弟来看看 各高校电力专业现状 最近几天好像讨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兄弟多了起来,虽然见识较浅,但也想抛砖引玉一下:......

    电力系统规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电力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电力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电力规划的......

    电力系统题

    一 填空题 1 、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主要有电压、波形和( 频率) 2、在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计算中,习惯上是直接用三相功率和(线电压)来计算 3、频率的二次调整是由发电机组的(调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