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阶段。语文学习究其本源就是个习惯的问题,再聪慧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也很难学好语文,甚至影响其他学科。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适应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叶圣陶先生还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位教育界人士说,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开启语文大门的钥匙。可见,低年段的语文老师重点不是教孩子语文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发的表现出来。我是一名在农村基层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学生(尤其是从低年级的小学生)抓起。本文就从习惯的概念和特点、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入手,以本校低年级学生为案例,着重调查现今低年级小学生所突显的不良语文学习习惯,并分析其中原因,力求寻找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促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本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可以使之终身受益,对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后的工作也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习惯的概念和特点
(一)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过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培养低年级
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促使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部动力因素。
(二)习惯培养具有的特点
1、习惯培养具有微观性,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早抓起,从低年级抓起,从小事抓起,起点低一点儿,要求严一点,固本培元。如: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因而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由此产生的内部动力,对其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
2、习惯培养具有长期性,必须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明代学者王廷相在《慎言》中说的好,“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人们按照一定的规矩行事,久而久之养成习惯,逐渐成为较为稳定的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的本性,平日一点一滴培养成的习惯性格就是素质了。因此,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学习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进行训练。
3、习惯的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拧成一股绳”。“新课标”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课件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
二、小学生为何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于能力转化的关系
通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习能力更好的转化。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但它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推动力。
(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效率的影响
能力的转化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来就能在没有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情况下,自觉
地、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学习。正如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了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了我们。”
(三)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之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它将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地处西南边陲,群山起伏,林海茫茫。我就从教于这个西南边陲小县城的坡脚镇山车鱼塘寻中心学校学。在三月份,我对本校鱼塘村中心学校低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又了解了本片区马额、盐塘村中心学校低年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结合本校老教师和课题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总结了低年级小学生中突显的不良语文学习习惯问题并初探了造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三、低年级小学生中突显的不良语文学习习惯
(一)不喜欢课前预习
我在调查中发现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会预习的学生只有13%,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都不喜欢课前预习。一方面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其次是教师没有严肃并正确地引导;再次是当今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二)不认真听人说话
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还不够理想。就鱼塘小学来看,上课时会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话语并喜欢思考做出相应回应的学生占32%,43%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不太认真的听讲并思考听课,剩下的有时会认真听,听课凭兴趣,上课还容易走神。在平常与本片区的上低年级课的老师的交流中也发现,近一半的学生听课全凭兴趣,缺乏意志力,上课容易开小差走神,一半多的学生能认真听,但不习惯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三)不爱动脑筋思考
鱼塘小学的调查情况显示,会积极参与教学内容的有一半,他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这部分学生里面只有少数能做到想好再说,很多都是人云亦云;30%的学生表示有时会积极参与讨论,却不愿意发表意见;还有20%左右的学生不敢或是不喜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根本没有自己动脑筋的想法,比如不爱发言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在低年级表现很明显。
(四)不仔细书写字词
在我所调查的低年级学生中,45%的学生知道正确的书写姿势并能做到看清楚弄清楚笔顺再写;还有43%的学生表示知道正确的书写但平常自己没看清楚就写,觉得自己的书写还不够认真;还有10%以上的学生还不知道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平常作业都是写完就了事,让老师批改。这可能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写字不够重视,布置的作业量大,学生做作业也马虎了事。
(五)上课不专心听讲
我班上就有些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喜欢开小差、讲悄悄话,其实都是些特别聪明的孩子,他能清楚的知道老师什么时候注意到他了,什么时候又没注意到,之后便自由的“表演”了。但是对待学习又是另一种景象了,比如说,我在一堂语文课堂上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当时只有几个人举手回答,而我认为能回答出来的还有学生没有举手,于是便叫了一个这样的学生起来回答,你没想到他站起来后,一定要我再把问题重复一遍,这才答对。原来他并不是不会回答,二十没有认真听讲,连老师问什么他都不知道,自然就无从谈回答了。想这种情况有很多次出现在我的教学中,我的同事也常遇到类似的问题,生发同样的感慨。
(六)课外不主动阅读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就拿我们班的学生来说,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喜欢主动去阅读课外读物,大多数的学生根本没有主动阅读的想法,甚至觉得那是浪费游戏时间的。
(七)课后不及时复习
根据我校的对低年级学生的调查,只有21%的学生会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多数学生则表示不知道要复习什么,还有少数几个学生表示不会去复习。
四、造成小学生不良语文学习习惯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
1、教育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学校很少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日常听课评课活动也不太贯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只顾教学内容的推进
不少教师较多的把注意力投放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只顾教学内容的推进,忽视了学生的习惯培养。他们没有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也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没有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就学习习惯进行自评和互评,而是当成额外的负担。
3、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有些教师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比较急功近利,训练一段时间后看不出来学生明显的变化就泄气了;有的还没有摸索出良好的训练方法就放弃了。
4、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习惯
部分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阅读、倾听、认真书写等习惯,起不到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态度和效果。
(二)家庭和社会方面
1、留守儿童增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中产生了很多的剩余劳动力。本校地处偏远山区,很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交与老人看管,老人大多文化素质偏低,不识字的
占到90%以上,更谈不上对孩子学习辅导以及学习习惯培养了,另外老人多数又溺爱孩子,生怕他们吃半点儿苦,受丁点儿委屈,这些导致孩子的习惯问题更加多。
2、孩子过早入学
当下有这样一些家长,他们特别注重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认为自己的孩子提前入学,会比别的孩子聪明。由于不及龄入学,学生年龄偏小,自制力差,导致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不好。
五、从小学生自身出发,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一、二年级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1、生理发育特点
低年级学生一般为6---8岁,在生理上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但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同时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写字时,不仅速度慢而且不工整。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在训练写字、弹琴等这些小肌肉运动的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2、心理发展特点
低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
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对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会放到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理,一会就恢复到原始状态。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
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
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老师说了„„”。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因作业、考试分数引起挫折的情绪不像中、高年级学生那么强烈。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他们很少能顾及到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依赖感,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同时,要在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的这种依赖感能够更加持久。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艺术在于用真情去感染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对老师没有感情,很容易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因因此,教师成为学生最真诚的朋友,方能在共同的生活、学习当中将“良好的习惯”传递、感染给他们。
《小学教育学》里说“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于变化的复杂过程”。要了解他们的共性,又要了解其个性差异。在语文课上,教师尽量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的刺激学生学习。如:“读了课题,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还有谁觉得自己比刚才的同学读得更好?”“还有哪个同学
想试试?”“你的想法真好!”等等。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兴趣,慢慢形成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将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求学生听课时眼睛看着老师;听学生发言时,要求学生看书,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认可,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教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小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强,总以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学生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谁在说,怎么说的,而忽略说的内容,甚至只想着自己的回答,而不听他人发言。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到对学生进行引导:(1)要求学生听同学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要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2)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也要以“我以为„„”“我的想法是这样的„„”等方式参与交流。由于受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的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教给方法:(1)猜想要发言的同学说些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2、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一年级起,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在每节语文课上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机会,并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设计了“学习小卡通,发言小能手,小小书法家等等各种各样的小奖章。此外,低年级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低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说话不完整的习惯,所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与学生交流时,我都启发学生说话要完整,这样才能使别人听清楚听明白,才能更好的与别人交流。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千万不能小看它。只有让一、二年级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学好语文,会学语文。
3、认真阅读的习惯。
低年级的教材文字优美、富于童趣。这就给朗读训练提供了一个有利和条件。课标在朗读方面提出了三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老师应紧扣这三点要求展开朗读训练,从而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1)、初读。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文字障碍,通读一遍课文。遇到较长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接着标出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通顺、读正确。
(2)、精读。让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课文中优美的句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也可以同桌互相比赛读。老师再把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较长的句子出示出来,集体练读,师指导读。读书时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并且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提出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动笔的方法,教给学生方法后,还应当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次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3)、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范读、领读、伴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何停顿,怎样处理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及速度的快慢等),使学生读得入情、读得入境,养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培养学习态度、习惯的过程,孩子们的情感会从中得到熏陶。郭沫若曾说过“培养中小学
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可见抓好写字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何等重要!
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态度,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等。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和“先入为主”的特点,格外注意他们的坐姿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常强调:眼要离书本一尺远,胸要离书桌一拳远,手要离笔尖一寸远。但是不管怎么嘱咐,总有孩子做不到。坚持不到10分钟,很快就又把身子贴到了桌子上。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坐姿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还有他们小肌肉的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因此,教师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执笔方法:大拇指的指肚和食指的指肚弯曲地从笔杆的左右两侧捏住笔杆,中指的第一关节的左侧从笔杆的下方抵住笔杆,无名指、小指依次紧贴中指,自然弯曲,拇指指尖朝着正前方,和食指尖应留有间隙。拇指和食指的各骨节自然突起,握笔的高度约离笔尖2~2.5厘米(如果使用铅笔,应在削笔削成斜面的上方),不要握得太紧。笔杆的角度大约是45度,笔杆大约搭在食指根部的左侧。正确的书写姿势:头部端正,不向左右偏侧,肩膀自然下垂;上身自然挺直,略往前倾;前胸不要挨在桌沿上;双臂对称张开,自然弯曲;臀部稳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双腿自然弯曲(90度);双脚分开,脚尖朝前,与肩同宽,平放在地上;写字本放正。然后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书写时“头正、身直、肩平、足稳”。再把书写姿势的基本要求和执笔方法写在黑板上,要求熟记,自我检查。每节写字课和学生作业时我先抽查学生的书写姿势,然后让学生按要求摆好姿势再开始写,以强化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意识。在写字过程中,我经常表扬书写姿势好的学生,纠正差的,并提醒学生观察纠正自己的写字姿势。在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养成了较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质量也不断提高。
5、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二至六年级每册教材均有查字典的练习,以便使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务必翻阅字典。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另外,《词语手册》也是小学生常用的工具书,教学中也应加强指导,使学生正确使用,防止养成抄袭、依赖《词语手册》的不良习惯。
6、勤于背诵的习惯。
背诵是大量积累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不可错过。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对于课本中规定背诵的课文,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佳句名篇,也提倡学生背下来。
7、主动识字的习惯。
对大多数一、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语文的最大任务是识字,这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困难。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鼓励学生自创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尤为重要。多采用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中,出现新字,教师可以问问学生:“谁有记住这个字的好办法?”“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看见这个字你们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哪个字?”等等。同时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首”、“增减笔画”、“联系生活”等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的效果越好。拥有一定的识字量,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和保证。
8、课前预习的习惯
低年级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课前预习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监督。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反复强调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不住校的学生回到家中,家长要监督孩子去认真完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须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杜绝学生产生“老师也不知道我有没有预习”的想法。从而达到使小学生首先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过关”的硬性要求,逐渐形成自觉课前预习的习惯。
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校固然负有主要责任,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各属于不同形式、不同范畴的教育活动,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因而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也各有各自的特点。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好,就会影响良好习惯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得房子一样塌下来”,因此我们不能重视一方而忽略另一方。良好的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要树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作的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培养,确定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促进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从早抓起,强化认知
《汉书.贾谊传》写到:“少年若成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习惯须自小培养才会不花多少力气而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与其晚操心要花费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不如早操心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早抓起,需要学校和家庭统一思想,注意强化孩子对习惯的认知,使他们知道每一个习惯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操作有哪些要领,怎么样一步步地完成。
(二)激发兴趣,启发自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乐于学习,就是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机会,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验成功学习的甜头。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窍门。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懂的为什么要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对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很多好处。另外必须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欲望”转化成“习惯的养成”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学”,而非“要我学”。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点滴抓起,树立榜样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时间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这说明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抓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日积月累,才能达到习惯培养的目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积累需时刻贯穿于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习惯要求。
小学生模仿性强,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示范方式,提供模仿的范例,如教师的示范、同学榜样、树立榜样标兵等用于训练孩子们的外显性行为,让学生相互检查、相互纠正,促使他们更快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某某同学昨天的作业写得真好!排列整齐,书写工整,肯定是用心了!又如看得出某某同学课前预习课文了,你看,不仅给段落标示了序号,还把四字词语都画出来了。再如某某同学课前提问回答得非常好,肯定是课余时间认真复习了,大家要向他学习哦!等等。在老师赞许的话语里,同学崇拜的目光里,被表扬的学生今天就像明星一样,浑身带着光环,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增强了自信心,有了自尊心,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没有表扬的同学会暗暗使劲,在榜样的引领下,模仿优秀学生的做
法,努力在语文学习习惯各方面做得更认真、更细致,力争得到老师的点赞。另外实践效果显示:板书工整的老师,他的学生的作业也相对认真,写字也相对要工整;朗读水平高的的老师,他的学生在朗读情感方面、吐字清楚度等都比较好;爱好写文章的老师,他的学生在写作方面也会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喜欢阅读的老师的学生也会相对会去看课外书。甚至,我们还可以从学生考卷上的字迹来推断出这是哪一位老师的弟子。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做学生的楷模,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手首先做到;不让学生做得事情和行为,教师字迹要先禁止。而作为生养学生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模范的对象,是孩子的第一楷模,则更需要注意言行举止,将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在日常当中点滴地言传身教教给孩子们。
(四)持之以恒,锻炼意志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可能一次就统统养成,他是一个把认识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因此必须区分主次、难易,要似水长流,循序渐进地反复抓、抓反复。而低年级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和家长协助学生反复训练,反复纠偏,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并逐步落实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锻炼他们的意志,直至良好习惯成自然。
(五)鼓励创新,体验成功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也需创新,包括学习方法的创新、学习途径的创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此来增加孩子们的新鲜感,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如,组织学生参与写作、阅读、练字、朗诵等实践活动,并经常在班上进行评比,当获得成功,得到认可后,学生就会更广泛地阅读、更积极的写作、更认真写字、早读效果更佳等,这便促进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朗读习惯和写字的形成。
另外,今年每个班实现了电子白板教学,这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不再是可望不可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会用它、用好它。随着社会进入
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数字化时代,学校课堂对丰富的图片、视频等数字化教学材料的需求随之增加,黑板、粉笔已不能适应这种发展。而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电子白板以它多功能的自身优势,将成为我校未来现代化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
在小学低年级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电子白板制做教学课件,充分体验了白板技术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优越性:
1、电子白板改变了以往“教与学”的枯燥模式,以师生间整体的互动让教学过程更加轻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教师运用PPT、FLASH等制成的语文教学课件,因其内容无法更改而使 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对于一些发散型思维题,即使老师有预设但要按照学生的回答来演示不易做到,更不要说解决课堂突发性问题了。而用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白板上面亲自操作,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和光盘播放界面上进行标注、画图,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能与老师进行讨论,可以及时修改错题,充分发挥起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电子白板为语文课堂互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和方便,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的有效互动,建立和保证了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2、白板的视觉效果有助于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白板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是一种新型教学手 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感性知识,形象直观的教学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学习更加容易和方便。
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白板的视觉效果显著,色彩、照相、拉幕、隐藏、动画等教学功能,能极大地吸引以兴趣为先的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也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时,老师可以借助白板技术为学生提供多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其中对资源的库存、互联网连接功能,使语文教学更加方便、生动、有趣。而且在运用中,我也注
意到,白板课使原来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随意说话等现象大大减少。
电子白板既可以像传统的黑板一样任教师随意涂写勾画,也可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各项要求。因此电子白板兼具传统的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的双重优势,而且弥补了后两者的不足,以灵活便捷的实用功能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可以想见,电子白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听课和积极思考的习惯的养成。
(六)制定标准,及时激励
激励方式可以是采用物质奖励,也可以采用精神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一般采用梯度式奖励。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如在某方面习惯做得好就奖励一颗小星星,如一天里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认真就奖励一颗小星星,在星期五班会课进行统计,每五颗小星星可以换一颗大星星。每月的夺星冠军可以颁发奖品,并以短信、电话方式告知全体家长,以此来肯定学生在习惯养成上的收获,增加学生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动力。如此做法坚持下去,平日里稍纵即逝的“好的表现”都一一展现在自己面前,而容易忽视的却又很主要的行为也得以不断加强、规范并影响其他学生,逐渐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追赶的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达到了“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复习,广泛阅读”等好习惯的养成。
(七)家校配合,整体培养
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山区小学,大多数学生都住校,很多家庭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家长更多的是周末和假期的督促,如果学生周末离开学校,回到家里离开了老师的督促,家长又放纵学生的话,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学习习惯外,小学生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恨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也能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条件。
如,假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个粗心大意的人的话,要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连同生活、卫生、劳动等习惯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培养。而孩子的某些神情举止、思维轨迹,是老师不容易发现和抓住的,家长往往能入微的观察与注意到,并及时给孩子立竿见影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实际上是最好的家庭老师。所以说,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整体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时,需充分发挥家长家庭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校配合,共同启发学生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教育孩子们自觉地与自己已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不断提醒、督促、检查,并用心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靠偶尔的说教就可以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养成,需要社会、家长、教师等来共同研究和探讨培养小学生好习惯的培养方法,更要集中力量督促小学生(尤其是出于萌芽阶段的低年级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他们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最终达到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二篇: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地处银川市南部,是一所农村移民小学,在校学生160多人,全为回族。由于学生地处农村,家庭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学习条件、学习环境比较差,导致他们学习比较被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譬如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也不复习,上课不注意听讲,老师布臵的作业不是抄别人的,就是根本不交,学习不主动,全靠老师的逼迫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习惯是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让这些不良习惯漫延下去的话,不但影响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会使学生延误终身,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不负责任。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的办法就是从孩子入学时抓起。为此,我们决定开展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因为农村孩子没有进行学前教育,所以低年级学生在
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学习习惯。譬如一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了后继学习。“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小学低年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学习习惯也很难改变,因此,根据儿童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势在必行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
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能够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可以为一线低年级教师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矫 正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以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参考运用。
3.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意 义,增强培养学习习惯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
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在孩子生长的特定时期需要学习和发展特定的行为,如果在特定的关键期
错过学习机会,以后该行为就不容易建立,甚至无法逆转。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受学校、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要么在智力方面,要么在道德方面,最终影响学习习惯和行为。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影响,就会反应在学校生活中,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送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期间出现了一批关于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著作、学术论文等,主要有:关鸿宇,他多年来对儿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得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定型性的行为,属于人的行为层次的最高层次;何家坚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四方面进行研究部,发现遗传、早期的不良教育、管教不当、缺少内驱力、环境恶劣、单亲或其他因素,有可能影响学习习惯的不良后果;教育家孙云晓先生长期研究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他认为父母和教师有责任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
这些研究对新时期农村移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和新动向而言,理论性很强,而适应性、实用性却不是很高,尤其是在低年级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方法上的操作性不强。我们这个课题组准备依托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结合调查与教师行动研究,力求遵循儿童学习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探索培养农村移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具体(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上的新:本课题研究的不仅是对低年级学生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还注重促进教师、家长对待学生学习习惯观念的转变,让他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研究角度上的新:当前研究者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农村学生,范围
比较大,缺少对移民学生这个群体的特别关注,而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农村移民学校低年级学生,范围小,目标明确,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实用性、可操作性比较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首先,个体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互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遵循的规则。其次,个性因素中性格也是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条件,其中意志特征的影响特别明显。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培养的黄金阶段。
(二)名人名家的有关教育思想。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教育家洛克)“人的思想大半取决于他们的倾向,他们的言谈话语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所吸收的见解。但他们的行动却遵循平日的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 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无疑,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英国其名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一)习惯:
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
(二)学习习惯:
是指学生为达到学习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自动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习得,使之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包括听、说、读、写、思的习惯。
(三)良好学习习惯:
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的持久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学习品行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严格训练、长期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随着良好学习习惯的逐渐形成、成就、定型,最终成为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将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结合我校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研究出适合我校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通过课题研究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方面:(1)转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让教师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贯穿于教育教学绐终;(2)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熟练掌握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方法;
3.家长方面:转变家长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观念,使其懂得良好学习习惯对子女学习的重要作用,并知道最基本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哪些,配合老师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对兴泾一小低年级学生听、说、读、写等学习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进行归因分析。
2.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相关教育理论,并根据小学生身心
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寻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3.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4.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地家庭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
课题开题前,通过设计问卷、召开座谈会、访谈等方式进行相关调查,了解兴泾一小低年级学生目前的学习习惯的现状,并进行归因分析。同时,还要了解与学习习惯培养有关的理论和做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
(二)理论研究法。
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三)行动研究法。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要注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中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注意边研究边总结,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估,调整方案,修改计划,再进行研究。
(四)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2013年4月——2015年4月,共分四个阶段时行。
第一阶段:研究设计阶段(2013年4月——2013年8月)
主要工作包括:根据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确立研究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方向、思路、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进行课题申报,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
主要工作包括:观察、调查与分析,对研究对象在课题研究开始前同时了解家长和其他教师对出孩子学习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的掌握情况,为本课题研究做好铺垫性和实证性工作,并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1月)
主要工作包括:
1.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启动研究; 2.运用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渐进地开展研究活动,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3.通过课堂教学考察、家访、教师观察等活动,探索
提炼小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题研究计划。
4.不断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总结,在行动研究中归纳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主要工作包括:
1.全面收集、整理和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和研究总结,申请课题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一)教师课题课例集
(二)学生作品集
(三)课题组成员论文集
(四)结题报告
1.工作报告
2.结题报告
八、课题主要参考资料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张梅玲北京出版社《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孙云晓孙宏艳主编,北京出版社。
《小学生优良习惯与培养》史德志主编新时代出版社
第三篇: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对习惯形成的解释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建立、巩固并臻于熟练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学校每个老师都担负着几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任务,要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学生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儿童刚入学即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所以应该从低年级起,老师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一、教学生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使人终身受益。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它的利息。”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孩子年龄小,他们对学习的目的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自己学习的习惯,由幼儿园的以“玩”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入学就要立规矩,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离不开学习,只有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其生命才能放出异彩,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只有学生明白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后,学生才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可能。
二、一般学习习惯的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上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整理和使用习惯等。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习惯训练。如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发言时声音洪亮。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课前准备儿歌:“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悄悄准备好,等着老师把课上。”文具摆放儿歌:“书包左边放,文具盒在右上,本堂课用书本、摆在面前好取放。”最后,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形成的技能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阶段,多以鼓励加奖励的正面强化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及时的提醒、督促、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人人养成好习惯,班级面貌自然得到发展。
三、特殊学习习惯的培养
各个学科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教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学习的方式各不相同。那么学习这些学科的习惯也不同,我们把它称为特殊学习习惯。像语文学科的书写习惯,是低年级学生必须养成的一项特殊而又重要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指导学生握笔运笔,而且要指导他们按笔顺规则书写,严格看书、写字的姿势,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语文课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表达,课堂上师生才能够收放自如。高效率利用课堂40分钟。班主任和班上其他任课老师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老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从点滴入手,循序渐进,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
四、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施策略
科学安排,由易到难,逐步积累,注重差异
我们不能因为习惯的重要,而一下子对学生提出一大堆养成习惯的要求。起先让孩子服从2---3项容易达到的要求。如果用大量的规则去要求孩子,那你就是迫使他去违反它们中间的这一个或那一个规则,因而你想使他养成的习惯也不可能在他身上扎下根来。在一个时期内(如一个学期),只能重点培养一两个习惯。例如,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入学初,应该从“明日学具,准备齐全”(每天晚上按第二天课表准备齐学具),“读书写字,姿势正确”(一尺一拳一寸和执笔姿势)等动作性习惯入手培养;“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目标,学有计划”,则应在中高段重点培养。
培养习惯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达到要求的能力有差异,老师可以分层次对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要求。让学生在进步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每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那么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这就是“正强化”。可采用以下方法:
[1].代币制。如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哪天做到了,就奖励一颗星,没做到就不奖,积累了五颗星换一个月亮,积累了五个月亮换一个太阳,积累了一个太阳就兑现事先约定的奖励。所定的行为要具体、可行,最终的“强化物”要对学生有吸引力,这个方法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2].行为契约。由父母与孩子签订(亲子契约),也可由老师和学生签订(师生契约),双方都要承诺做到的行为,做到了有奖励办法,做不到有惩罚办法,要规定契约的有效时期,并张贴在室内显著位置。这个办法要注意成人与儿童要保持平等地位,承诺的行为要具体、可观察到,惩罚办法要有针对性,讲究适度、巧妙。
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
儿童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养成的。儿童的习惯如何,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终生学校。”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父母与儿童的特殊关系,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长对儿童的各种习惯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利用家访、家长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办家教报,组织家长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增强教育效果,在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氛围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
总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只要我们每位老师都具有母亲般的情怀,在工作中多一分耐心与热情,对学生多一分宽容,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我们付出的汗水总会收获桃李芬芳。
第四篇:小学低年级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低年级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学习习惯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儿童整个学习发展的历程,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历程。从小学低年级着手有目的、有意识、全方位、多视角地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进行渗透、熏陶、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及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可终身受益。既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领悟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许多是受教师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特别是在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小,各种感官很不成熟,感知觉能力较弱,所以自主学习能力差,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就会相对偏低,作为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多引导、多扶持、多示范、多演示。
首先,教师板书一定要规范、整洁、不浮草,解题、计算认真不马虎。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老师也就形成了书写、计算方面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应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说到做到。比如,就拿检查家庭作业来说,教师说什么时候检查就一定要什么时候检查,不能因一时疏忽忘记检查或干脆不检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让一些胆大的学生乘机钻空子,下次作业偷懒不做,反正老师也不会发现。长此以往,一些学生慢慢就会养成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学习习惯的每一步做起,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引领、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持之以恒,以涓涓细流汇成浩瀚江河,功到自然成。此外,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教师还要恰当地使用一些无声语言(如适当运用眼神、手势、表情、动作、姿态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有声语言的表达,训练到让学生感悟到:只要老师一个眼神,就知道做什么,“习惯会成自然的”。
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需要经过持之以恒、有意识地逐步训练才能得以形成和体现,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造成拔苗助长的结局,最终落个埋怨声声,事倍功半。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如教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课时,统计出一班种32棵树,二班种43棵树,三班种45棵树后,解决了哪个班植树最多?哪个班植树最少?这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否试着解答出来。”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一班、二班、三班一共植树多少棵?一班比二班少植树多少棵?一班再植几棵就和二班同样多?等二十几个不同的问题,并与自己小组成员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这样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产生了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在讲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有学生发言,就一定要调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直到大家都全神贯注、准备认真听讲的时候,才会对发言的学生说:“好了,开始讲吧”。天长日久,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捕捉信息,学会了判断、评价别人的观点正确与否,学会了交流,继而逐步会反思矫正自己错误观点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4、培养“认真完成作业,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写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许多小学生写作业马马虎虎,想早些了事,出去玩玩;还有的干脆不动脑筋,拿别人做好的作业一抄了之。针对这些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平时要留心观察,杜绝它的形成。要求写作业时数字要清楚,书写整洁,格式正确,还要注重对书写的及时评价,并实行激励机制,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另外,作业中错误是难免的,关键看学生是否能发现错误,认真、及时地改正错误,并且形成有错就改的习惯。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发现错题后,把正确的答案注在旁边,加以对照,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总之,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使良好的思考、倾听等学习习惯融入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教学。因此,只要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习惯的惯性将会跟随学生走向社会,良好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从而完成教学的最根本宗旨,即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多渠道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日常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低段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课文预习的习惯,在开学初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第一,大声读课文一遍,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带生字的词语。第三,默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第四,大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语读正确。刚开始预习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就带着学生预习两、三次。慢慢等学生掌握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
在课堂上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第一,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在实验的过程中,始终以欣赏、激励的目光对待学生,让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比如用赞许、表扬、奖赏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第二,加强行为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训练的过程中,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化,即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正确认识——严格训练——形成正确行为——强化训练——形成良好习惯。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要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的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其过程为:不良习惯错误——说服教育、适当训练——正确认识——严格训练——正确行为——强化训练——良好习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工作要更耐心。他们由不良习惯转到正确行为,既需要提高认识,又需要行为矫正,特别是需要孩子的意志努力和家长的严格训练。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将活动课内容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1)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搭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舞台。教导处、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本着“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原则,提倡学生做到活动内容自选,活动方式自定,活动过程自管。如: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周、举行朗诵、演讲、书法、速算、歌咏比赛、评选国文小状元、手抄报展、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校组织学生到工厂、敬老院、联谊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形成。
3.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教师都要和家长建立联系手册,和家长搞好配合,密切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学校重点引导家长注意以下问题:
(1)从学习兴趣入手,加强习惯养成教育。(2)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3)父母要做学习的榜样。(4)注意严爱结合。
三、探索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不仅能激励学生坚持良好学习习惯,预防和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更能使学生抑制自身消极的习惯,懂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学习评价方法要突出以下特点:
1.评价标准明确而具体,便于对照评价。对应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目标,确立评价标准,力求标准条理清楚。学校拟设计多种表格,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学习习惯的各项内容。
3.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便于评价主体运用。通过探索,逐渐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的灵活多样评价方法,使评价科学规范。例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形式,记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轨迹,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举措。3.评价主体要多元,便于评价结果的公平。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全面公平评价学生学习习惯表现,力争评价结果公平合理。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要适中,不能太繁琐,否则教师和学生很难驾驭。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须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拒绝“人浮于事”,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思想中注入深刻,在实践中体现扎实。“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是在播种希望,期待收获学生一生的成功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方案 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 胡晔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大的方面。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其中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它包括四个具体指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所以我们认为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从这四个指标入手进行一系列好习惯培养,是完全可行的。
二、课题及课题界定
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因此,在小学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独立、自我能动、勇于实践、勤于创新的人格特征。
三、课题研究的原因及分析
1、家长过于强调考试的分数
我们的家长并没有从学习的真正目的和孩子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让孩子进行机械学习,只是重视孩子考试结果,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就使考试成为目的,仿佛考满分的学生就是最有出息的,反之就将一事无成。这样就使孩子的学习趋于被动,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2、低年级学生思想存在误区
低年级学生受年纪影响,容易产生和家长一样的思想,这不足为奇,但我发现不少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存在这样的思想:一年级就是在重复幼儿园的知识(一年级上册好多内容幼儿园已学过),所以上课不听也照样能考满分。长此以往,学生就难以养成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学习的习惯,对以后乃至一生的学习都十分不利。
3、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我们有的老师也受长期应试教育和“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影响,产生极端表现:一是只注意自己讲,不给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或者给了学生思考的机会,但也只是流于形式,充其量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从根本上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更别说教完之后总结反思了。
四、课题研究的紧迫性
中国科学院的心理学家曾对1560名学生进行过不良行为习惯对学习成绩影响的调查,发现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影响者占72.8%,其中轻度影响者占32%,中度影响者占20.1%,偏重度影响者占13.2%,严重影响者占7.5%。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没有科学性的,是完全必须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我们认为,如果这一课题能进行切实有效的研究,那么它将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本课题的研究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的实施将有利于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关爱学生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其次,从学校发展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上新台阶、上新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办出特色、办出风格的重要途径,是系统地总结实践中教育经验,使制之上升为理论的重要方式,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再次,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成功教师的必经之路。教师在进行研究时,必须要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生活实践,研究学生,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促使我校教师尽快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化。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及理论依据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目标:
1、学生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形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的精神,养成独立、自我能动、勇于实践、勤于创新的人格特征;
2、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转变学习方式与方法;
3、尽最大力量改变学生家长老师的错误思想,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
1、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训练学生的点滴习惯;(1)上课认真听讲;(2)独立完成作业;(3)学会预习;(4)学会复习。
2、构建良好习惯养成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观察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变化,作出相应地记录与调整;
3、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及其它方面的交互性研究;
4、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的研究。
八、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的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原则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总目标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一项进行研究,并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研究时作好3个重要环节的研究与实践:观察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的联系。探究实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2、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的原则:
(1)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原则;(2)师生平等探究的原则;(3)实效性、创新性原则。研究的方法:
案例研究法:深入学生的生活,对案例中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对学生参与面几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研讨法:对学习习惯培养的组织形式、实施程序的模式作考察,找出共性,以提炼出更有科学价值的培养模式。
行动研究法:对学习习惯培养中值得探讨的子项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整个课题研究为期一年(2006年3月——2006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
学习有关理论,形成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一阶段预期成果形式:学生转化跟踪记录袋、调查报告、教师阶段论文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
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第一阶段预期成果形式:学生转化跟踪记录袋、调查报告、教师阶段论文
(三)正式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6年9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积累资料台账;
第二阶段预期成果形式:学生个案例子,教师阶段小结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总结
(四)总结鉴定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作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账;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十一、经费的管理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从幼儿园的孩子忽然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还无法轻易适应这角色的转变。我认为首先应该从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
一、以写字习惯的培养作为切入口,老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孩子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好的教学习惯。自己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那自己在黑板上的板书也要工整,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自己就得带头说普通话。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有许多细节,如坐的姿势,两腿并拢,放在桌下,腰挺直。握笔的姿势,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寸、一拳、一尺。还有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等,这些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必须有一个过程,一个好的习惯起码要6个星期才能养成。教师除了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教师工作,在家督促孩子的行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古人说得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必须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从轻信。“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这样,孩子们就会带着问题来上课,把主要精力放在不能理解的问题上,在听课时就能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学习兴趣更浓,成绩也就会更好。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们课前预习的习惯尤为重要。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6、7岁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课堂上,难免会有“吵闹”现象,会出现“我想……我要……我来……我还有……我认为……”。这时,我尽量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于是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讲得有道理,都给以肯定。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编字谜,编生字故事等形式来进行识字教学。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识字。如在阅读中识字,在看图说话中识字,在生活实践中识字……每个孩子也喜欢用不同于别人的方法来识字。自编字谜,编故事,做加减法一样,加一加,减一减,联想法,编顺口溜等。孩子们编的字谜让我感到惊叹。如:母亲戴着帽子在水边,这是“海”字;太阳从天边升起,这是“旦”字;三个人在太阳下玩,这是“春”字,一人牵一头牛,这是“件”。虽然有的孩子编的字谜还很幼稚,但他们是真正动了脑的。编故事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他们能够用要认识的字编出一个个优美而又动听的童话故事。我尽量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我很重视的。每一位教过语文的老师都明白,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单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能形成,更大程度要靠学生日积月累的阅读。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的阅读是紧密相关的。为了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给他们推荐一些少儿读物。动员孩子们将自己喜欢读的书带来放在班上的“图书角”里与同学交换着读,每天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将自己最喜欢的书大声地朗读一段给大家听。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准备,班上的读书气氛相当浓厚,有的孩子一下课就捧着书认真读,“图书角”里也增添了不少好书,有《西游记》《水浒传》《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名着。我没有想到,孩子们已经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这些名着了。
除了读课外书,孩子们连语文书上还未学过的课文他们也会在课外读完,你常常在教学新课文时,他们围绕课文所思考的问题更有深度,提出的问题也更难。如在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对小蝌蚪变化的过程已提前掌握,课堂上他们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小蝌蚪为什么会和青蛙妈妈分开呢?青蛙有鼻子吗?癞蛤蟆也是小蝌蚪变来的吗?孩子们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地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宽了知识面。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爱看书,多看书已经成为他们都喜欢完成的课外作业。我认为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他们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
三、善于倾听的习惯
课堂上要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现在不少孩子不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与自己无关,我要求学生在听时坚持“三个到”:耳到、眼到、心到。眼睛看着说话人的表情,耳朵听说话人的语气,语音、语调,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说话人身上。在平时的口语交际,小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听力的训练,在午会时也给孩子们念一些动听的,有意义的故事,提醒他们要叫醒自己的耳朵,多听别人的发言,做一个有心人。
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所以培养习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否则良好的习惯之舟就会搁浅,甚至倒退。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而且将使人终生受益。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0-10-21 10:11 《奎文教育网》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低年级儿童经过学龄前的教育,认识、情感以及意志方面都有明显发展,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也逐步形成。在学校和班集体的严格要求下,集体观念、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儿童学龄前期形成的良好习惯得以巩固、发展,并通过教育改正其不良习惯。新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也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他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恰恰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可忽视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今后学习或生活的重要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进入小学后,儿童生活方式和日常活动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幼儿园的以“玩”为主变为学校的以“学”为主,这一变化对孩子来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教导孩子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学龄前教育,儿童已有一定的约束和控制能力,但对学习目的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他们虽然能够比较长时间的坚持学习,但有时会出现坐不住或感到疲乏的现象。如上课做小动作、说话、打呵欠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儿童提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集中注意力,认真做功课,自己负责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注意用眼、用脑卫生等。教师还应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趣味性活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让儿童由被动的遵守变为自觉的习惯。但良好的习惯不是短时期可以形成和巩固的,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一定要耐心细致地从点滴抓起,不断地提醒、督促孩子,有意识地使儿童明确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肩负着努力学习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自觉学习。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要从细节入手。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紧抓这些细节,从而养成好的习惯。例如:在完成书面作业时,有的孩子是写错了一个数字或做错了一道题后,就打开文具盒拿出橡皮擦,用完以后再放进文具盒里后继续完成作业,再出现问题就再按照刚才的步骤解决。这样做作业的效率会很低。因此在做作业之前教师就可以先提出要求,让孩子们把铅笔、橡皮擦准备好,如果要列竖式计算时还应要求学生拿出尺子。这样就避免了孩子因为学习用具影响完成作业,也使得学生专心作业,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求学生检查作业,有的教师就泛泛而谈说:“请同学们认真仔细检查作业。”但是如何认真仔细的检查呢?只是说两句认真检查就行了吗?还是应该从细节入手,强调检查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检查计算时,先检查数字有没有写错,在检查运算符号有没有错,最后再算一次检查计算有没有错误。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教师在教育时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抓紧。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习惯要着重从头培养,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是从模仿中学习的,而且,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我们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首先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而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随意地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第五篇: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调查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调查研究
1、提出问题 1.1 问题的提出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从事小学教师工作教了一年级低学生,但是一开始在工作中发现了孩子们的很多问题,一上课,从课前准备到下课的课堂常规,总是一团乱糟糟,老师把要求说了又说,重重复复,总是有很多孩子老是不听,还是一点不变,根本不知道规矩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上课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不停地搞小动作,玩耍,说闲话,吃喝,一节课下来老师要时不时停下来组织纪律,孩子总是哗众取宠地制造出各种小插曲。不善于也不喜欢思考和提问题。无视课堂纪律,提出一个要求总是在他们做之前就不断地提醒,否则之前定下的规矩对于他们来说都毫不起作用。作业格式杂乱无章,字迹潦草糊涂,敷衍了事,学习马虎,错误率较高,没有自觉改错的习惯••我为他们身上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感到困惑和焦虑,甚至有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在仔细考虑之后,我认为有必要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教育与一种研究态度和行动过程结合起来,尝试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日常教学作。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5.培根在《论人生》中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在这里,人在幼年时代的习惯的养成与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也赋予小学教师一种独特的责任。因此,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成为我工作和思考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活动。小学生的成长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的良好习惯也越容易巩固。小学阶段一个人的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在幼年形成的好习惯将是孩子一生的还财富,是一个人人生各方面成功的必备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经验,我结合实际工作,确定围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开展行动研究。对于我所任教的小学低年级这个特定的群体,他们学习习惯现状的如何?都有哪些因素影响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效地控制学习行为,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对广大教师和家长迫切需要的。为了使本研究尽可能深入、更具普遍性,本文首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据此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梳理出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适用方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一个人一天大约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而剩下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某种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是一股强大而顽固的势力如影随形地依附我们,并不自觉地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显出来。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研究认为,对于绝大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智力因素相关。而在兴趣、信心、习惯、意志、性格等主要的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创造学家王极盛教授曾对15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72.8%的学生都认为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影响。在这部分人中,认为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轻度影响的占32.7%;有中度影响的占21%;有较重影响的占13.2%;认为影响严重的占7.5%。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则学习自觉性比较高,学习认真,善于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则学习自觉性差,并随着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学习就会出现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就向成功迈向了重要的一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生学习的客观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质上是一种终生教育的思想。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能使学生可持续的,除了基本的思想方法、知识和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开发个人潜力,促进其后继的学习和终身发展。这些离不开好习惯的支持。
在这个前提下加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就成为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因为,学生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够将以往活动中学到的态度、习惯、方法、技能等综合经验,主动自觉运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学习效果。针对现实教育需要,解决存在问题 本研究针对现有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如前所述,在我工作中遇到了在学习习惯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低年级班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更加理性地思考其中的问题,从而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改善班级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一直以来。我们大部分小学教师缺乏研究意识。每天沉溺于琐碎繁杂的日常教学事务中,把自己深藏在备课和作业之中,客观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梳理。本研究希望找出操作性较强、具体的,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适用培养方法,为广大教师朋友提供教育教学的现实素材。
1.3相关研究综述
1.3.1国内外相关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征性行为学习内容,也就是说,某些行为的学习和发展适合在孩子生长的某个时期完成,如果在相应的关键期错过学习机会,以后该行为就不容易建立,甚至无法逆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送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国内外教育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期间出现了一批著作、学术论文等等。
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十二讲.新世纪出版社,2003,5.林格在《怎样培养习惯》认为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有:主动学习、探索、不断自我更新、“做中学,学中做”,科学运用和管理信息,基本课程同步,针对层次不同的学习者,作者更倾向于拓展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关鸿宇进行了多年关于儿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他认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定型性的行为,属于人的行为层次的最高层次。他从培养学习兴趣,分析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因势利导等方面对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提出许多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法。何家坚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四方面进行研究部;发现遗传、早期的不良教育、管教不当、缺少内驱力、环境恶劣、单亲或其他因素,有煤焦油泵可能影响学习习惯的不良后果,教育家孙云晓先生长期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他认为父母和教师有责任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研究;他认为儿童受学校、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要么在智力方面,要么在道德方面存在影响,从而影响学习习惯和行为。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影响,就会反应在学校生活中,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法国有“合同教学法”的研究;美国重视能力,鼓励“玩中学”
1.3.2相关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针对由于低年级儿童自制力差、自我监控能力弱的特点,孤立地运用单一的方法,可操作性弱的方法,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的自身素质不高,对学生的习惯重视不够;有点教师只能针对某种已发生的现象进行当时的引导,缺乏连贯性等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依托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结合调查与教师行动研究,力求遵循儿童学习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可操作性方法,为小学低年级教师提供一点参考。
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1概念的界定
2.1.1.习惯
本研究中,习惯局限于小学低年级入学前已有的,入学后经过教师的培养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趋势。
2.学习习惯
本文中的学习习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学习行为方式相关联的习惯,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个体反复练习而养成的一种在学习时主动呈现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2.2理论依据
2.2.1.心理学的关键期理论
《心理学》认为:“在有机体生命的某一时刻内,有一些能力最易习得,这一时期就称作这些能力的关键期,又叫敏感期。”
学习习惯养成的也有关键期,小学低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今后个阶段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学生的关键期的形成时期,是在学校和家庭度过的,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光靠学校是不行的,必须有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行。
学习是一项有规律的行动。重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会使其学习目的性更明确,更有条理,使学生肯学、乐学、善学。
3.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行动研究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到需要研究的课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实践来使我们的想法和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在参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知道自己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引导方式是否正确。还存在不足之处,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或补救措施。
4.研究思路和方法 4.1.研究思路
本人从事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恰巧是学生学习习惯初始到习惯成自然的重要阶段。因此这阶段涉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该如何引导。
4.2.研究方法 4.2.1 观察法 4.2.2 问卷法 4.2.3 教师的行动研究
5.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 5.1现状描述
通过对新生家长问卷调查,发现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家庭中最突出是:
5.1.1、好多家长认为好习惯养成是教师的责任。5.1.2、家长对习惯的意识比较差。5.1.3、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少。
5.1.4、学生尚不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基本的纪律要求。
这些问题是小学阶段普遍存在的。学校将怎样解决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由家庭方面带来的影响?本人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一年级是养成习惯的最初阶段,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反复抓,抓反复,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最基本的一种习惯。5.2归因分析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生在进步中不断出现新的不良习惯,教师要有针对对其进行纠正。5.2.1.学校因素 5.2.1.1 教师因素 5.2.1.2 同伴因素 5.3.家庭因素 5.3.1 家长文化程度 5.3.2 教养方式 5.4社会因素
6、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 6.1发现问题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总是不停地玩耍,身子和脚总是不停地转换姿势,不会集中精力听重要的内容和倾听别人的回答;学习的自主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性大,总是要教师不断提醒,否则大多数经常忘记写作业,不知道该怎么做,错漏百出,屡教屡败。因此纠正孩子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就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对孩子们今后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利。
6.2解决问题的过程
6.2.1.采用正确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的倾听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在倾听习惯的培养的方面,不能用生硬毫无变化的口令:“请大家看我„„”“看黑板„„”。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在上课时候有些学生坐不住,我会大声说;“谁的眼睛最亮?”学生回答:“我的眼睛最亮!”我又说:“谁的腰背最直?”学生回答:“我的腰背最直!”这样一问一答,全班学生无一例外,统统腰背挺得直直的,眼睛朝前看。或者别人在发言过后,我问:“哪个小录音机能重返一下刚才的声音?”大家就明白了,老师是让大家重复回答,就纷纷举手,这样倾听习惯就有提高。6.2.2.我对此活动的反思
6.2.2.1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在起初的课堂上,我采用了先前提到的激发学生倾听的评价语言,后来,我要求学生模仿我去评价一个人的发言,更好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大家争当小老师,更加注意了倾听,因为专心倾听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6.2.2.2 榜样作用有效发挥
上课表扬最快达到要求的孩子,让这种学习习惯的小模范在班集体中起到带头的作用,成为大家模仿的对象。
7、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的不稳定性、随意性,他们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但忘性也大,怎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达到根深蒂固,在行动研究中我总结出以四种方法。
7.1
榜样示范法
心理学认为,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心理学称之为“仿同”。小学低年级儿童对感官刺激反应比较大,在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需要利用直观、典型榜样示范。以成绩优异的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作为小榜样,来影响其他的同学。也可以通过一些奋发图强的故事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模仿偶像的学习习惯。当然教师是最好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教师说话的声音响亮清晰,要有倾听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模仿教师说话方式。要求学生写字工整、规范,我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的时候认真一笔一划书写。教师平常的言行举止作风等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把习惯好于习惯差的学生坐在一起,互相影响,好帮差,用孩子的语言去沟通,纠正不良的习惯。7.2
强化行动法
强化行动法就是通过反复、严格地训练学生的某种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并巩固习惯的一种方法。
对于坐姿不好,坐没坐相,跪在或蹲在凳子上写作业。每次看到这种情况我会夸奖一下“某某的坐姿真漂亮!”这样大家自然去模仿他。对于无法安静的长时间坐姿端正,这是天然的天性使然。因此就可以请这些同学带领大家做出标准的姿势,自己当小老师了,当然对自己的要求就得高了,所以也不敢轻易松懈。
这种方法还可用于工整书写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写字时候总是身子、手的姿势不规范,写出的字歪歪扭扭的,当家长和教师发现这样的错误,立即纠正,经历几次这样纠正过程,孩子们就知道规范书写。语言激励法
在培养低年级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评价语言是很重要的,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该以表扬为主,尤其是学生偶然间表现出来的好的学习习惯,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孩子尝到表扬的满足感,下次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会以同样的好行为表现出来,希望再一次得到认可。孩子们上进心都很强,教师和家长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评价语言。我们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明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给他们带来的被肯定满足感和对自身的好处,这样他们更加自愿地坚持这种好习惯,并且主动吸取别人的好习惯来学习。
8、研究反思
8.1 结论的实用范围
本研究的开展是笔者在一所一般水平的学校进行的,生源相对来说一般,外来工人员子女占多数,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孩子们的习惯差也是一大原因。本研究的高温导热油泵结论放到其他学校去,在学习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上也许会有不同,但是一些教育方法还是可以参考的。
8.2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中的培养小学生低年级学习习惯的问题上,对于如何引导孩子有效的利用家中的学习工具,家长如何有效地利用早教和或者课外辅导班的机会,这种学习工具和学习机会如何正面的影响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9.研究人员 9.1刘媛媛
<<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实施方案
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二小学
刘媛媛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