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城镇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我省100个示范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培育优势特色支撑产业,把100个示范小城镇打造成城乡统筹发展的融合点,特制订2014年工作方案。
一、工作要求
加快综合配套改革,推动示范小城镇在土地、户籍、教育、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加快绿色小城镇创建,推动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物为特色的示范小城镇率先出形象;加快产业要素聚集,推动示范小城镇创业特区建设,促进产城共融、产城共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以省级示范小城镇为主力军,把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成为全省小城镇改革的试验田、建设的主阵地、发展的领头羊。
二、工作目标
——建设目标。继续推动并建成一批“8个1”和“8+3”项目,建立示范小城镇“8+X”项目库(见附件3),省级示范小城镇新开工“8+X”项目不少于9个,市(州)级示范小城镇新开工“8+X” 项目不少于7个。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加20%以上,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6%以上,100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8万人,完成项目投资300亿元,新增企业(含个体工商户)200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融资50亿元。
——绿色生态目标。开工或建成一批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污水、垃圾收集系统,示范小城镇新建或完善一条以上绿色景观道路,加强城镇环境整治,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全面推进示范小城镇绿色创建工作。
——城镇管理目标。在示范小城镇综合设置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管理、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法制)、综合行政执法、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等党政办事机构,鼓励各地探索建立示范小城镇城镇管理机制。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改革兴镇。以改革释放活力,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100 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的通知》(黔委厅字〔2013〕68 号)(以下简称《十条意见》),在扩权强镇、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率先突破机构、户籍、土地、财税、人才等体制障碍,推动示范小城镇加速发展。
(二)坚持绿色靓镇。以绿色彰显活力,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加大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田园绿色小镇。
(三)坚持产业强镇。以产业增添活力,集聚发展要素,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小微企业,促进产城互动、镇园合一。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促进示范小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贯彻落实《十条意见》。省相关部门按照《关于对加快100 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十条意见进行责任分解及督办的通知》(黔委督查字〔2013〕48 号),出台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1+N” 配套政策。各地要制定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将省级示范小城镇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十条意见》的示范点,在扩权强镇、产城互动等方面率先突破。省政府督查室会同相关部门适时开展贯彻落实《十条意见》专项督查,并将各地、各部门完成情况进行通报。责任单位:省有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仁怀市、威宁县人民政府。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8个1”和“8+3” 项目基础上,建立“8+X”项目库,制定“8+X”项目建设标准指导要点。制定《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试点方案》,编印《贵州省示范小城镇建设指导图册》,编制《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配套电网规划》和《贵州省100 个示范小城镇水源地规划》。根据《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交通联络规划》,加快示范小城镇与高速公路或国省干线公路的交通联络线建设。各地结合“8+X”项目建设要求,提前谋划2015年项目安排。适时召开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专题现场观摩会,推进项目化建设、实物化落实。
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仁怀市、威宁县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贵州电网公司。
(三)推动产业发展。根据《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产业发展指引》,结合各地实际,推动示范小城镇建设或完善一批产业园区或创业园,推动全民创业。在“3个15万”指标任务分配中,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示范小城镇申报对象。发展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动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产业。
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仁怀市、威宁县人民政府,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农委、省旅游局。
(四)加快实施示范小城镇绿色创建。制定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创建绿色小城镇实施意见。推动示范小城镇建设与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三结合”试点,促进示范小城镇“山、水、林、田、路、村”协调发展。推进示范小城镇环境整治,实施景观绿化和建筑节能工程,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景观、绿道系统、生态湿地、游览体系等建设。
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仁怀市、威宁县人民政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
(五)推进特色风貌建设。根据《贵州省100 个示范小城镇风貌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和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生态优势、山水脉络和民族风情,推动示范小城镇“一镇一风貌”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延续古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结合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实施示范小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每个示范小城镇开展一条以上主要街道风貌整治工作。
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仁怀市、威宁县人民政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
(六)加强小城镇管理工作。制订《100 个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导则》,规范示范小城镇建设程序。探索建立示范小城镇城镇管理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监管,加大示范小城镇的违法建筑查处力度。
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仁怀市、威宁县人民政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七)多渠道筹集资金。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支持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100个示范小城镇系统性融资规划。按照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7 家银行签订的金融支持贵州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政银合作备忘录,各金融机构要落实“3 年内每年安排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贷款不低于框架协议金额的10%”政策。发挥省、市、县融资平台对示范小城镇融资的担保支持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打捆+分拆”招商引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省级层面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各地结合实际开展自主招商工作。
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投资促进局、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仁怀市、威宁县人民政府。
(八)加快推进新增示范小城镇建设。新增的示范小城镇要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和“六型”小城镇的特点,提升优化总体规划,6 月底前完成规划审查,并按要求报批。按照2014 年工作要求,加快年度重点项目建设,同步实施“8个1”和“8+3”未建项目,实现后发赶超。
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仁怀市、威宁县人民政府。
(九)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帮扶单位(见附件2)要制定2014 年帮扶计划,开展“点面结合”的帮扶工作。对帮扶的省级示范小城镇,在项目建设、产业培育、改革发展等方面从“点”上进行帮扶;对100个示范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产业培育等方面从“面”上结合职能给予帮扶。帮扶单位按季度向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帮扶工作纳入省政府2014 年重点工作任务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
责任单位:省级示范小城镇帮扶单位。
(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开展示范小城镇增补、调整工作,建立示范小城镇备选库(见附件1)。按照《贵州省示范小城镇建设绩效考评办法(试行)》(黔财建〔2013〕80 号)对示范小城镇进行绩效考评,通报考评结果,考评结果作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专项引导资金的重要分配依据。各级统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绩效考评工作。
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仁怀市、威宁县人民政府。
(十一)办好第三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围绕统筹城乡改革和创建绿色小镇两条主线,紧扣“活力小镇•美丽乡村” 的主题,做好第三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筹备工作。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确定第四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承办地。
责任单位:省城乡住房建设厅、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联动作用。各地认真梳理2013 年工作完成情况,结合省2014年工作要求,制定2014 年度工作方案,明确示范小城镇年度建设项目清单(见附件4),及时调度示范小城镇的改革发展、项目建设、绿色创建等工作,确保政策、资金、人员落实到位,有序推进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省级财政安排专项引导资金用于100个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各地设立示范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增加。发展改革、财政、国土、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委、水利、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示范小城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项目向示范小城镇村寨倾斜。
(三)强化督促检查。加强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跟踪、监控评估和动态管理,实行“月调度、季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将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各地政府责任目标,工作成效纳入各地和省直帮扶单位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
(四)强化人才支撑。建立100个示范小城镇重大事项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水平。组织相关人员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城镇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将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内容纳入省委党校“主体班”课程设置,组织示范小城镇专题培训班,对各地分管负责人、示范小城镇班子成员、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等进行轮训。
(五)加强宣传引导。省(市)相关部门要加大《十条意见》“1+N”配套政策解读力度,深入示范小城镇开展政策宣讲,提升基层政策认知水平。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对有特色、有成效、有影响的示范小城镇要树立典型,引导示范小城镇比学赶超。
附件:
1、100 个示范小城镇名单(2014 年)
2、省级示范小城镇对口帮扶单位名单
3、贵州省示范小城镇“8+X”项目库
4、示范小城镇2014 年建设项目清单
第二篇: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案
猪府发„2011‟138号
猪场苗族彝族乡人民政府
关于特色小城镇“河滨苗族风情苑”建设的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1‟13号)和中共毕节地委、行署《关于印发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若干实施方案的通知》(毕地党发„2011‟2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我乡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大气魄加大投入,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推进特色小城镇——“河滨苗族风情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力争2012年底建成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完善、生态优良、经济实力较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二、建设定位
建筑样式上参照“黔西北民居”建设十八字方针,并注入苗族舞蹈、蜡染、刺绣、古歌、酒歌等苗族文化风情元素。
三、建设内容
1、道路基础设施
规划区内街道(主街道长1000米,宽20米)、巷道油路硬化率达100%,人行道铺装率达100%,路灯设施设置完善,亮灯率达100%。
2、供排水设施
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镇主要道路、公共场所、集中居住区排水设施完善,畅通。
3、公厕
按国家标准建成1个水冲公厕。
4、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规划要求,设置机关幼儿园1所,农业服务中心办公楼1栋,教师宿舍1栋,文体娱乐活动中心(文体广场)1个,图书室1个,苗族工艺展售厅1个,集贸市场、集镇超市、乡村旅馆、餐饮店、娱乐会所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做到服务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5、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建设 街道两旁每隔10米种值1棵行道树,周边山地以经果林、生态林为主全覆盖进行绿化,庭院广场进行草场绿化,安装景观灯。对整脏治乱工作实施常态化管理,保持城镇区域干净、整洁、清爽、有序。
四、融资方式
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均采用BOT模式,以招投标方式引进投资,由投资方负责土地征拨、平整、硬化、广场建设、路灯及景观灯安装、行道树种植、草场绿化等。
五、实施步骤
2012年1月10日前完成土地丈量,1月15日前完成招商,1月18日前完成土地征拨并开工建设,1月20日前完成控规,12月底前完成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完善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猪场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严格执行规划,彰显城镇特色。做到先规划,后建设。
(三)整合项目资金,加快建设步伐。整合“黔西北民居”建设、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加快民居建设步伐。
(四)优惠条件。凡规划区域内被征拨土地的农户,在购买地基时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
(五)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开辟宣传专栏,提高群众参与特色小城镇——“河滨苗族风情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六)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建立领导挂帅、单位督查的工作机制,明确督促工作职责,细化工作目标,加强对特色小城镇建设进度考核,并奖此项工作作为干部职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猪场苗族彝族乡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元月一日
主题词:特色小城镇建设 实施方案
报:县委、县政府
送:城乡规划局、住房建设局
发:各村委、乡直各单位 猪场乡党政办公室 2012年1月1日印发
共印40份 留存2份
第三篇: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案
毕节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抓好纳雍县维新镇、寨乐乡特色小城镇建设联系
点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毕节地委办公室毕节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扎实抓好2011年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毕委办字[2011]8号)和地委于3月28日召开的全区特色小城镇建设、五古建设工作座谈会议的精神,结合实际,特拟制对纳雍县维新镇、寨乐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方案如下:
一、建设特色小城镇的目标
对纳雍县维新镇、寨乐乡特色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实际,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通过工作进一步协调好相关部门指导支持好维新镇、寨乐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增强特色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企业注册职能,提高管理能力,培育支柱产业,不断夯实特色小城镇经济基础,积极协调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优质人居环境,积极支持维新、寨乐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增强特色小城镇建设活力。通过督促努力,促进纳雍县维新镇、寨乐乡特色小城镇建设有新的成效。
二、对纳雍县维新镇、寨乐乡特色小城镇建设督促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纳雍县拟建设维新镇、寨乐乡特色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定工作情况,看是否具有提炼地方特色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充分体现独具特色的黔西北民居风格和乌蒙建筑文化特色。
(二)深入调查了解加强特色小城镇供水系统、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公共厕所、供电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建设和防洪排涝、人防、消防、防震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完善特色小城镇的服务功能。
(三)结合维新镇和寨乐乡的农业特色和实际,积极支持当地政府着力培育企业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立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引导企业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积极引导私营经济投资特色小城镇等经营活动,积极推进餐饮、商贸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努力督促维新镇、寨乐乡提高管理水平,创新小城镇管理方式,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管理,提高特色小城镇综合运用效率,增强特色小城镇文化内涵。
(五)努力抓好民居房改造工程和12315维权体系及“一会两站”推进工作。
三、督促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为了确保对纳雍县维新镇、寨乐乡督促特色小城镇建设
工作顺利进行,地区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杨晓铁(地区工商局局长)
副组长:周杰(地区工商局副局长)
蒋春光(地区工商局纪检组长)
成员:杨琴(地区工商局副调研员)
刘英(地区工商局副调研员)
费明(地区工商局办公室主任)
李贵书(地区工商局财务科科长)
李卫宏(地区工商局注册科科长)
刘宁(地区工商局商广科科长)
陈定江(地区工商局市场合同科副科长,主持工作)
宋勇(纳雍县工商局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由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相关科室调整组成,办公室负责整个工作的协调及投资资料报送。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三个工作组:
1、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房改造工作由财务科牵头,责任人:李贵书,责任单位:财务科、信息中心。
2、培育支柱产业工作由市场合同科牵头,责任人:陈定江,责任单位:市场合同科、注册科、商广科,责任人:李卫宏、陈定江、刘宁。
3、12315维权体系及“一会两站”建设工作由消保科牵头,责任人:张燕玲,责任单位:消保科、消协办,责任人:张燕玲、路灯。
4、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日常工作开展由纳雍县局及维新工商所负责。
(二)具体工作方法方法步骤1、4月8日至20日由局相关领导率有关人员深入纳雍县维新镇、寨乐乡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接洽,并按照地委下发的相关文件进行调研。
2、5月20日前,按照毕委办字[2011]8号文件精神编制出各项工作实施的子方案,并开始实施。
3、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月、季、半年、年终的方式深入督促点进行调研指导工作。
4、12月25日前将督促点工作情况拟制成文向相关部门报送。
5、在督促工作开展后根据两乡镇推进特色城镇建设中涉及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协调地直相关部门努力解决。
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是地委、行署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好相关工作措施,强化督促考核,推进两乡镇的特色小城镇建设。
第四篇:国外小城镇建设方案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小城镇建设做法
美国的小城镇建设
1.1重视规划的作用
美国小城镇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四点。—是首先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
1.2重视基础设计建设
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其资金主要靠对纳税人征收汽车关税、汽车消费税和汽油税等来筹集,资金来源稳定、合理。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建设资金来源于当地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收。必要时,政府还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措资金。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为确保开发商能够承建基础设施,州和城市政府规定开发商要缴纳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金,如果开发商不履行承诺,政府可以取消其开发资格。
1.3重视环境建设
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美国的环境建设的内容比较广泛,并不仅仅局限在种花种草、植树造林等园林绿化方面,而且更注重城镇景观环境的设计。建筑物的外观设计、道路的线形、沿途景观以及路标等既是构成城市整体景观的要素,也是环境建设的内容。此外,美国的小城镇建设非常重视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先进完善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上解决了环保问题,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美国的小城镇不但拥有与大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而且还有大片的森林、绿地和更为接近自然的、令人感到优雅舒适的环境。
1.4重视城镇特色
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住宅多以一二层为主,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得体,并且十分重视旧建筑物的保护和维修,在维修传统的建筑物时,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外观,而且还注意保留传统的室内装饰。
1.5重视建设管理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的小城镇中见不到违章建设的现象。即使要改建自己的住房,也必须要按照当地的规定,征求所在住区居民的同意,否则就要受到控告。
1.6重视公众参与
在策划小城镇的各种开发建设项目时,美国的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当地的居民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尤其在项目的策划和规划设计阶段,政府会尽可能地听取公众的意见。通常的方式是政府相关负责人员、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当地的居民共同召开恳谈会、论证会等,共同讨论项目的立项和规划设计方案。首先由政府人员或规划设计人员就项目的立项意图、规划设计方案等进行说明,然后再征求居民等的意见,最后再进行修改,如此需要反复多次。
德国的村镇建设
2.1村镇改造和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为解决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避免农村人口过疏和大城市人口膨胀的问题,德国政府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改造和建设好村镇,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把农民稳定在村镇,安心发展农业的战略,并制定了相关措施。首先,是以(《农业法》为基础,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等法规;其次,是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第三,是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村镇改造或建设的投资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分担。对于基础设施、公用建筑以及住宅等建设项目,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补贴总投资的35%,剩余的30% 由农民个人负担。充裕的财政支持、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为德国的村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正因为如此,大城市没有过度增长,而小城镇发展得很快,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
2.2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现在,即使是最小的村镇也都具备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切设施。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公路相通,每家每户都有柏油路相连;供水、供电、供热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备完善; 幼儿园、义务教育9年制的学校以及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这些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
2.3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
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筑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但每个单体建筑富有个性,纯朴自然,而且整体景观也十分协调优美。德国的村镇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村镇建设项目的选择必须通过专家论证,建设项目的设计必须通过多方面招标,然后经乡理事会通过,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
2.4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德国是环境保护第一大国,全国森林覆盖率达33%。在村镇建设过程中,环境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重点,绝对不会为开发建设某个项目而破坏环境。为优先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项目建设是不被允许的。虽然对城镇建设用地方面,在法律上没有硬性的人均指标规定,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则有明确的规定。在建设法典中,环境保护占据重要的地位,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规定制约着建设的全过程。政府规定,任何项目的建设都要保证绿地总量的平衡,决不允许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50人以上的村庄必须进行污水处理,或设置污水处理设施或采用生物处理技术。乡镇政府所在地一般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德国政府还规定,具有200年历史以上的建筑均须列入保护之列,并拨出专款用于支持古建筑、街道的维修、保护工作。
2.5鼓励公众参与村镇建设 政府规定,凡村镇改建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公众民主讨论后,才能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立项。在立项时,首先要组成一个与此项目有关的所有居民参加的委员会,并从中选出12人左右组成理事会。由委员会和理事会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并决定是否申报立项。项目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再由该理事会负责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招标、土地调整等事宜的组织、协调和决策。从项目的立项、申报到政府批准后的规划设计、施工招标以及建设管理等,公众始终是站在主导地位的。
英国的小城镇建设
3.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
受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傅立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规划理论并发起了田园城市运动,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解决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创建新的舒适宜人的理想家园。霍华得的田园城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位于大城市周边的、人口为32 000人的卫星城:②周围为农田,即存在于田园之中;⑦中央为商业、住宅、工业混合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
20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得以付诸实施。田园城市运动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影响极大,其思想至今仍为英国的新城规划所继承。
3.2新城建设运动
1946年,当时的劳动党政府制定“新城市法”,准备在伦敦周围建设卫星城,以促进人口的分散和住宅的建设。新城市的建设由部长制定开发地区,由开发公司进行征地、建设住宅及配套设施。这些新城独立性较强,不但具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生活和就业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新城开发公司为了吸引更多居民和工厂迁入新城,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居住设施以及环境的规划建设。建成后的新城不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而且环境更优于大城市。新城的建设对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3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
据前不久公布的一项有关英国最佳工作城市的权威调查显示,2O世纪6O年代建成的新城米尔顿·凯恩斯高居第二,排名超过了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如今已成为英国闻名遐迩的经济重镇,并且还是英国新城镇建设之典范。
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于1967年开始规划建设以来,一直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政府进行先期投资,首先将该地区的土地买下,然后交给开发公司去建设。城镇初具规模后,地方发展部门将开发后的土地和房屋出售给公司或个人,收回国家投资。该城规划占地面积为8 903hm2,规划人口为25万人。与古老城镇不同,该城平面呈方形,高速公路横贯中心。方格形的道路间距为1km,平坦宽阔的大道、合理的建筑布局以及邻里单位内的人车分流,都显示出城市规划的特色。同时,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作为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城市中心还设有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现代化商务写字楼等,为该城居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经过3O余年的全面规划和有序开发,米尔顿·凯恩斯已成为拥有2O.7万人口的经济重镇。
3.4农村中心村的建设
为了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搞活乡村经济,英国政府从2O世纪5O年代起开始实旋大规模的村镇“发展规划”,其具体措旋就是建设中心村。政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加强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住宅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建设,改善乡村的生活和就业的环境条件,促进乡村人口的集中,以便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中心村建设虽然对提高乡村生活的质量,改善乡村生活和就业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2O世纪7O年代中期以后,英国的乡村政策又出现了重大转变,由“发展规划”转向了“结构规划”,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作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建设。此后,英国的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建设局面。
日本的村镇建设
4.1日本村镇示范工程概况
村镇综合建设规划是村镇发展的总体规划,村镇示范工程只能适用其中的一部分,必须以村镇综合建设规划为基础进行立项。编制村镇综合建设规划需要接受国土厅的指导并由国土厅拨给补助经费;而村镇示范工程的规划则是根据村镇综合建设规划进行编制和实施,需要接受农林水产省的指导并由农林水产省拨给补助经费。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村镇示范工程适用对象的范围可以是“几个村落”、“单一的市(镇、村)”或“几个市(镇、村)”。示范工程的实施主体通常由具体实施的政府担任,但也可以由省级政府、农协等的农业团体担任。村镇示范工程的立项制度一开始就受到市(镇、村)政府的全面支持。在该项制度出台后的2O年里,全国有1 300个以上的地区立项、实施,其覆盖范围达到全国市(镇、村)总数的40%。
村镇示范工程投资费用的5O% 由中央政府负担,其余由各级政府分担。编制规划的经费也可以享受政府补助,通常为5O%。各级地方政府所负担的费用也可利用国库拨款(地方交付税)或通过发行地方债券等方式进行筹集。各级政府的负担比例因省而异。虽然也可以让地区居民负担实施费用的一部分,但是,这仅限于下水道的末端管道的直接受益者,而且,受益者所负担的费用可以利用金融公库的低息贷款来支付。
4.2村镇综合建设规划的编制和村镇示范工程的实施 4.2.1规划主题
日本国土厅要求在制定村镇综合建设规划时,最初应把缩小城乡差距作为规划的主题,以后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地调整主题,这种作法不但明确了不同时期的规划方向和实现目标,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规划水平。自2O世纪7O年代初日本实施村镇示范工程以来,规划主题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各个阶段的规划主题如下:
第一阶段(1973年-1976年):缩小城乡生活环境设施建设的差距;第二阶段(1977年-1981年):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定居社会;第三阶段(1982年-1987年): 地区居民利用并参与管理各种设施; 第四阶段(1988年-1992年): 建设自立而又具有特色的区域; 第五阶段(1993年-):利用地区资源,挖掘农村的潜力,提高生活舒适性。规划主题的变化反映了日本的村镇建设在不同阶段所突出的不同重点,也说明了日本的村镇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4.2.2规划编制
村镇综合建设项目分为编制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规划、项目实施三个步骤。希望立项村镇示范工程的市(镇、村)必须编制村镇综合建设规划,村镇示范工程只能适用其中的一部分。在村镇综合建设规划中应明确以下几项内容:村镇现状与村镇建设的课题;村镇综合建设的构想:村镇未来前景的展望、产业的振兴、生活环境建设、社会组织以及地区经营等;建设计划:村落、道路、下水道、排水施设、土地用途划分、工商施设、公共设施等的建设目标;地区行动计划:为实现村镇综合建设构想,地区居民应开展的行动目标。编制规划时,应以村落为基础单元,自下而上地进行汇总。村镇综合建设规划制定后,需要编制村镇综合建设实施规划(以下简称:工程实施规划),即相当于村镇示范工程的实施规划。
为能广泛推广综合建设项目,中央政府指定了工程项目实施。菜单,各地区政府可从“菜单 中选择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方式。目前村镇综合建设项目的指定“菜单。在编制规划时要以居民的意见为基础,一般是通过:①民意调查;②设立由居民代表、专家等组成的委员会(或协议会、审议会等);③召开村落居民座谈会这三种方式来听取居民的意见。
4.3村镇示范工程中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4.3.1村镇道路
2O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汽车的迅速普及,道路建设成为村镇居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缩小城乡差别 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首要任务。修建村镇道路的基本要求是要使汽车1毙直接进入各户住宅的用地内。
4.3.2村镇公园
由于国土狭窄,日本村镇地区的所有角落都作为耕地加以利用。除神社寺庙的庭院外,很少有可供学生练习棒球、足球或老年人休闲的开阔空地。因此,在村镇示范工程的实施地区几乎都把村镇公园列入建设项目之中。
4.3.3村镇公共活动中心
村镇公共活动中心是举行各种集会或娱乐等活动的大型多功能设施,每个项目实施地区只允许修建一所。建筑面积大都控制在1 500m2以内,设有多功能大厅,会议室、进修室、烹调实习室、洽谈咨询室,图书室、电化教室等,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文化活动需求。平时,大厅可作为排球、羽毛球等的运动场所或交际舞教室;特殊需要时,还可作为成人节仪式、结婚典礼等的会场。为保证该设施的正常运行,部分地区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但是使用费用非常低廉,不会给居民带来负担。
4.3.4村落排水设施
20世纪80年代后,加强污水的处理呼声越来越高,建设村镇下水道成为村镇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村镇下水道一般以村落为单位修建,并通过小型处理场进行污水处理,也可根据需要,几个村落共设一所污水处理场。处理后的水质需要满足环境法规定的排放标准,如再生为农业用水,还必须符合农业用水的标准。由于处理过的水在村落附近排放,有利于当地的水土保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3.5亲水空间和生态池等的建设
原来村镇修建的农业用水渠、蓄水池等设施的目的在于灌溉农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设施的环保功能和休闲功能正在加强。长期的实践证明大规模建设庭园式的人工设施不但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吸引游客近年来,采取了各种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方式。例如,采用接近自然的施工技术,在恢复或营造当地生物的栖息环境的同时,又可以保持原来的水利功能。
总 结
纵观上述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理论和做法各具特色,但是大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1)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总的来讲,政府的支持可以概括为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支持,这不但为小城镇建设指出了宏观发展方向、提供了建设资金和良好的技术支撑,而且还唤起了各基层政府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
(2)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小城镇规划不但具有综合性、科学性、超前性、务实性,而且还具有权威性。规划一旦得到批准,就必须按规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
(3)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小城镇始终把创造一个比城市更优美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放在首位,十分注重改善小城镇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能源供给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等,努力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4)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特殊的人文环境和生态景观是历史传承和大自然赐给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应该珍惜爱护。且保护好人文环境和生态景观,也可以突出小城镇主要特色。
(5)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小城镇建设。鼓励公众参与不但使小城镇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能充分反映民意,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也促进了公众对小城镇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既加深了公众的归属感,又可以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也保护了地方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第五篇:2011小城镇汇报
1少拜寺镇2011年沿路整治和小城镇建设工作
汇 报
少拜寺镇人民政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少拜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沿路整治和小城镇建设,坚持把沿路整治和小城镇建设、管理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拉动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去抓。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管理机制等措施,沿路整治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沿路沿线整治工作。以少(拜寺)涧(岭店)路、桐(河)少(拜寺)路少拜寺段2条县乡道路为重点,突出抓好沿路沿线违法建筑、道路堆积物和临时性建筑物的清理、整治。今年以来,累计清理路边堆积物350余立方米、处理违法占地3起,有效制止了未批先用、乱占耕地等违法行为。通过整治,境内道路两侧控制红线内无违法建筑和建筑垃圾、柴草垛等堆积物;沿路沿线集镇、村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无影响路容、路貌和交通秩序的废品收购站、粮油加工点、建材加工点以及商业摊点。
二、在小城镇建设上,严格按照少拜寺、涧岭店两集镇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全镇共投入资金3500万元,开工集镇建设项目3处,新购置安装路灯98盏、设立垃圾箱17个、新建公厕2处、修建下水道2000余米。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集镇品位明显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一是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资金1500万元,对少拜寺滨河新区进行开发建设。该项目充分利用少拜寺集镇沿河滩涂及废弃荒地,修建滨河路350米,农贸市场1处、休闲广场5处、绿地1000平方米,项目区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目前,滨河新区道路基础工程已经完工,沿河休闲广场、绿地等正在建设中。二是针对小河李村张庄、汤庄两个自然村已融入少拜寺集镇、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的实际,镇政府投资68万元,利用村内原有道路、空闲地段开发建设街道1条,长度1200米。集镇框架进一步拉大,道路交通、集镇面貌明显改善。三是结合 “空心村”改造,置换土地25亩,对涧岭店集镇进行提升改造。该项目由涧岭店村自筹资金150万元,新修高标准道路1条,全长1350米,使南北大街中部相连贯通;新建1500平方米文体休闲广场1处,建设村部、敬老院、文化大院、长廊、绿地、休息亭、汉白玉毛主席站立塑像和篮球场、健身器材以及铺设彩砖,安装太阳能灯具等。广场对面新建一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达5700平方米大型家具广场,为居民休闲、娱乐、购物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镇政府投资36万余元,对今年5月新落成的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设施配套,配置电脑3台、图书6000余册以及乐器、音响等设备,设立了多媒体放映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图书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免费向公众开放,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集镇品位。
三、在小城镇管理上,以健全机制为重点,小城镇环境逐步优化。一是领导机制健全。镇政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主抓副职任副组长的“少拜寺镇小城镇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为做好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保障机制健全。镇政府共划拨小城镇管理专项资金25万元,用于少拜寺、涧岭店两集镇环卫设备购置和环卫工人工资发放。三是管理机制健全。建立了12人的专职环卫队伍,配置垃圾转运车2台、设置垃圾堆放点3处,并启用了垃圾中转站。集镇所有垃圾定点存放、定时清理,及时转运至垃圾中转站进行无害化集中处理。对少拜寺集镇划定为9个卫生区,采取镇领导班子成员、镇直单位分包的办法,每周组织集中清理打扫一次,保证了街道的洁净、卫生。同时,组建了专职集镇管理队伍,划行就市、设定专业市场2处,并对镇容镇貌进行不间断整治,遏制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和乱搭乱建、垃圾乱倒、车辆乱停乱放、广告乱贴乱画等不文明现象,集镇面貌得到改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集镇建设正朝着文明、繁荣、整洁、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2011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