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美丽家园,构建和谐乡村
打造美丽家园,构建和谐乡村
——阳山村环境长效管理现场推进会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随着阳山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突出“特色农业、生态宜居、休闲度假、文化养生”为特色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而村(社区)环境卫生状况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和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建设整洁、优美、健康的村级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提升地区对外显示度,提高地区整体竞争水平的重要内容。阳山村总面积3.14平方公里,现有1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611人,常住人口共3600余人。村周边有安阳山、狮子山、长腰山等多座山丘,山明水秀,土壤肥沃,自然环境优美,现有果园面积2630亩,是以水蜜桃种植为特色的乡村,2013年被评为无锡市十大美丽乡村之一。自今年村级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开展以来,我村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政府对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认真组织,狠抓落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现将工作开展和推进情况作一汇报:
一、建章立制,精心组织,构建长效体系
2012年至今,我村先后完成了朱村、郭庄、砻坊等7个江苏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的创建和达标工作,其他自然村正在创建和提升过程中,维护好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一直都是我村管理工作的重点。今年以来,区镇两级都高度重视村级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年初镇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村(社区)环境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村(社区)长效管理的方案》,并专门召开了村(社区)环境长效管理推进会议,镇城管办也多次来我村调研,指导解决环境长效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我村按照上级要求,对照工作标准,认真开展村长效管理的各项工作,早在镇城管委文件下发后,就立即成立了以村书记为组长,由村委主任主抓,1名村副职干部专职负责,聘用1名村退休干部协助管理的长效管理工作小组。同时,积极落实长效管理环卫保洁队伍的建立,明确职责,分片包干,制定了“日常保洁”,“垃圾清运”,“河道保洁”,“绿化养护”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构建了立体式的环境长效保洁体系。
二、统筹管理,细化职责,完善管理机制
我村现建有专职环卫队伍共12人,其中村巷道路清扫保洁员8人,河道保洁员1人,绿化养护管理员2人,公用设施维护管理员1人,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待遇加部分考核奖金的标准签订用工合同。在制度管理上,我村与每个保洁员订立了分片分工包干责任制,明确了保洁内容、范围以及要求,并设立了卫生保洁责任牌,确保管理全覆盖。在考核管理上,平时由分管长效管理工作的村干部具体负责工作的安排、检查、协调,每月由村主任牵头对保洁情况进行两次考核,对发现的问题,按照职责范围以图片形式落实到人,随即告知,随即处理,并将考核情况进行小结和公示,在年终统一汇总,按照具体的考评情况进行奖罚。通过队伍的完善和一系列制度的推进,确保我村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有序、高效、精细化,杜绝以往“带得过”、“粗直络”的应付现象。
三、全民参与,注重实效,提升管理水平
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工作。一方面,我村加大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村民树立“村庄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意识,充分发挥村民对环境长效管理的自治作用。利用村民组长、党员干部、村民热心代表等组成15人的宣传队伍和义务监督队伍,挂牌上岗,定期督查村巷、河道保洁,公用设施维护,绿化美化等情况,鼓励村民自觉改变一些陈旧的生活习惯,自觉参与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平时由村委组织到周边管理先进的单位进行学习参观,学习一些好的理念和做法,提升他们做好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村委在年终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方面,我村把村民素质教育与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朱村、郭庄等自然村制定了村民普遍能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并上墙公示,使村民对有损村容村貌的行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提高村民素质,珍惜整治成果,目前效果良好,下一步我们将在其他自然村推行。同时,我村还积极开展“美丽庭院星级户”评比活动,在村公示栏内公示评比标准,并与每位农户签订环境卫生责任书。下一阶段,村委将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对门前屋后干净整洁的家庭和有损村容村貌的家庭,进行相应的奖惩,并在年底进行全村的评比活动,由村委对表现好的家庭户给予表彰及奖励。通过活动提高村民自觉维护家前屋后环境卫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村民树立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
另外,对于在我村居住的外来人口,我们也经常和他们进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于配合支持长效管理工作的,在工作和生活中村委给予实际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村委对他们的关怀,鼓励他们融入我们的大家庭,为共同打造美丽和谐的乡村环境作出贡献。
各位领导,同志们,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既是一项综合性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场“攻坚战”。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村将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不懈,长治久抓,扎实推进,确保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争创江苏省美丽乡村,为全区“三优三宜”新惠山建设,为打造我镇“青山绿水、亦农亦景、益商益游”的田园乐活小镇作出积极贡献。
我的发言完了,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村书记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2011综治汇报打造“平安乡村 构建和谐家园”
打造平安乡村 构建和谐家园
以社会管理新成效促进平安发展新跨越
——新宁县飞仙桥乡2011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汇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乡社会综治工作创新之年。今年来,我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全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统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创先进,保平安),深入推进“三个重点工作”(即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实现“四个新的突破”(即坚持严打整治方针,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上、在增强群众安全感上、在群众满意度上、在促进基础工作上有新的突破)。以“打造平安乡村、构建和谐家园”为主题,以法制宣讲、信访维稳、服务管理为载体,举全乡之力,汇全民之智,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我乡创新了综治模式,提升了服务水平,扩大了管理成效,切实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保驾护航。现就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做好法制宣讲文章,创新了社会管理大平台 法制宣讲是提升综治工作成效的基础和前提。一年来,我乡在增强群众法制意识,提升群众法律素养,营造知法守法社会氛围上下功夫,始终坚持以法制宣讲为综治工作的切入点,着力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突出集中宣传,强化道德、法制教育。
1、我乡为打造和谐家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用榜样的力量引导群众,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见义勇为(如3月20日郑海良勇救两名女学生);用送戏下乡节目感染群众(在岩口冲等村下乡建设文化广场);用浅显明的宣传方式教育群众(利用乡文化站,村级活动中心和远程教育终端等资源为载体,把政策法律法规文明礼仪转化为明了、生动、平等的大实话),让群众听得懂、吃得通、记得住。
2、我乡开展了“新宁是我家,我把新宁夸”的主题宣传活动、综治“双月”宣传活动、结合党的90华诞举办的庆“七一”“治安杯”篮球赛。三项活动中共悬挂横幅12条,张贴红纸标语200余幅,散发综治传单5000余份,出报刊4期。
3、我乡开展了禁赌禁毒 “春雷行动”,在行动中分发了倡议书3000余份,张贴标语、宣传挂图50余套、横幅5条。
4、我乡同时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活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6000余份,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赌博、服毒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5、中、小学聘请了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全年授课8次。同时全乡全面开展的“无邪教村”、“无赌无毒村”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二)突出民情走访密切了干群关系。
我乡今年出台了《建设旅游强县,齐为崀山喝彩“大走访”工作方案》和“新宁是我家,我把新宁夸”综治主题宣传活动方案。根据方案,全乡1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乡全体干警分别到困难群众、特困党员等特殊人群320人(固定电话320个)家中走访。这项工作与群众工作站无缝对接,接待了群众500余名,答复了来访问题150个(包括一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89个,村民诉求事项118件,解开了群众心结,凝聚了民心,促进了干群关系回暖。
(三)突出村民自治优化了社会环境。
我乡推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在村民自治的原则下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委班子着重抓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模式。乡、村两级对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吸毒人员、精神病重症病人、邪教人员、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员实行台帐跟踪管理,制定和落实了帮扶、管理教育措施,开展上门走访并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
二、舞活信访维稳龙头,打造了综合治理大网络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社会综治工作的纵深推进,必须有一支作风硬工作实的干部队伍。我乡以创先争优互动为契机,以阵地建设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出了乡、村、组三级横向到边、纵向
到底的工作网络,为信访维稳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力保障。
(一)创新组织建设,确保了责任到人。
新一届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综治工作的重要性,将“创先进,保平安”作为2011综治工作目标,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乡党委每月专题研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针对该乡离城区近的特殊性,综治维稳中心针对不同地域制定综治维稳工作预案,通过签订责任书并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义务,要求做到每天值班督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治安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确保综治工作措施落实。综治维稳中心建立了每月15日召开的综治信访维稳联席会议的制度。通过搭建乡中心平台,定期研究综治工作,为它把脉诊断,既分析全乡信访稳定工作得“病”的原因和特点,又集中研究该吃什么“药”,怎么对“症”去抓预防和对策。明确提出“和谐建设,守士有责”,有效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度,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制度。
(二)夯实阵地建设,促进了工作开展。
乡党委书记喻建平同志、乡长文德贤同志亲自研究部署综治维稳工作,分管领导黄朝润同志12次深入各村组、乡属单位及乡民营企业一线办公调研,进一步健全完善乡综治办硬件建设和7个内保单位的综治机构建设,以及19个行政村综治机构阵地建设,各机构配备了数额不等的综治力
量,全乡综治队伍达289人,规模较大的村综治人员达9人。针对新一届村支两委新当选的24名中青干部,实行充分授权选聘制度。目前,以综治、信访、维稳专干为主导,调解、治保、联防、应急队员积极参与,为解决村综治“盲区”问题,在全乡19个村174个村民小组9家民营企业建立了“群众工作站”的群众线索链,构成了覆盖全乡范围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治安联防信息联络立体防控网络。在此基础上,乡中心主任统一协调的平安建设基本框架和组织网络初步形成。在全乡实行治安中心户长制,同时开展平安互动、和谐邻里大家庭评选活动。目前新选聘的从事综治工作的干部已业务培训两期,推动了村级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不断深入开展。
(三)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了措施到位
年初,乡党委书记、乡长带领中心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指导综治办理清了“五个公开”“四位一体”“六点监控”的综治工作模式。即重大项目评估、招标公开、各类风险矛盾纠纷排查公开、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公开,所有案件结案公开,当事人回访公开的“五个公开”。“四位一体”是指乡综治维稳中心、村综治工作站、乡部门综治联防站、组、经营性企业综治工作室。并规定每月15日组织联席会议,掌握本辖区社情民意,制定信访、治安、维稳、反邪工作预案。“六点监控”是指邪教人员,重复信访人,涉赌、种毒、吸毒、贩毒者,犯有前科的盗窃者,刑满释放者,社区矫正者。乡村(部门)综治机构实现从比较完善到较好完善的突破,综治维稳力量空前壮大。
三、深化服务管理成效,营造了和谐发展大格局 稳定是发展的基石,和谐是幸福的指针。我乡坚持在服务上保稳定,在稳定中谋发展,在管理上创和谐,在和谐中促跨越,坚持矛盾纠纷调处和严打整治两手抓、两手硬,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净化了风清气正环境,营造了安居乐业氛围。
(一)紧扣矛盾调处重点促平安。
2010年初建立了乡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19个村和7个部门综治工作站(室),改变了过去综治信访维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力量分散、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局面,整合了乡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国土所、林业站、卫生院等部门组成的七位一体或多位一体的综治维稳中心平台。对各部门力量由中心统一调配使用,推行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处理问题、一个领导跟踪负责形成统一受理群众诉求和调节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格局。这个平台建起后,乡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从2010年的761件下降到今年的301起,同期相比下降39.3%。这样各类矛盾纠纷在中心得到了统一受理,分流处理和归口办理,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办结效率。
(二)破解严打整治难点保稳定。
今年以来,乡派出所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始终保持对辖区内刑事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态势,相继在“春季攻势”“亮剑行动”和打击“两抢一盗”“春雷行动”“扫黑除恶”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中,侦破了一批刑事案件,收禁了吸毒者2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起,破盗窃案件3起,调处轻微刑事纠纷、伤害赔偿等纠纷共36起,追回逃犯12名。针对全乡9个治安混乱的村和经营性企业开展专项斗争和重点整治,出动车辆10次,警力120人次。对7起不稳定因素及时处置,消除社会不安定的乱源,在“春雷”行动中,对历史上有种植罂粟地区的金童、罗源、龙潭等村进行地毯式的排查铲除,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
司法所在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乡村和谐稳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乡中心每月一排查,村综治工作站坚持每10天一排查,做到排查有记录,有台账,调处有案卷。调解中,推行矛盾纠纷成功调处化解“以奖代补”制度:一般纠纷补20元,疑难纠纷补50元,重大纠纷补150元。对调处不了的纠纷及时疏导并引导当事人走合法渠道。截止目前,全乡共排查24次,排查出各类矛盾301起(其中派出所36起),化解成功259起,2起已交乡调处中心,正在协调化解,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8.1%。乡中心坚持调解工作注重社会效应,让周围的群众旁听,让他们在案
件中学法、守法,同时工作人员把工作做细,向多角度宣传信访条例、民法、婚姻法、物权法、土地、林权、禁毒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他们依法办事。
“三调联动”全年共受理案件3起,成功调处,调解率达100%,他们是夏家宅基地案中案、梅塘月光岩碎石场五宗坟山纠纷案、飞仙桥雍泰砖厂质量纠纷案。其次,是通过群众工作总站息访平台。针对全乡闹访、复访、重访人员多重性,为首骨干4人,中心认真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有效可控信访维稳预案,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制,责任到人,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力量,全力解决越级复访老大难问题,集中清理化解多年沉积的“老案”、“骨头案”、“钉子案”,采取“五盯一”反上访与下访,定点与流动,咨询与疏导的工作措施,实现了零越级上访。书记、乡长分别对“79”临战补充人员李玉芬、大圳伤残民工夏云鑫上门探访。思想工作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今年县两会期间成功处理平息刘治国为首的群访事件和李玉芬为首的“79”临战补充人员闹访事件。接着妥善解决了高速14标段阻工、罗源水库除险加固征地、飞仙桥中学创合格制学校施工、征地等复杂纠纷、飞仙桥中心小学创合格制学校征地纠纷、隘头村一小学女生溺水事故、飞仙桥一村民在安山乡高压线路施工中意外死亡事故、大飘村戴某宅基地上访案、双罗邻里纠纷斗殴案、黄河碎石场过路纠纷等一系列矛盾纠纷,确保全乡持
续稳定发展。
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综治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综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乡经济社会建设打牢了基础,注入了活力,抢抓了机遇,树立了特色,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与创建“平安和谐飞仙桥”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综治工作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始终坚持宣传教育、走访调处、严打整治三管齐下,深化和谐稳定发展新局面,为构建小康和谐发展新农村,打造旅游强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飞仙桥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2011年11月1日
第三篇: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2013年7月以来,秀英区率先在海口市开展“美丽乡村、洁净家园”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把这项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提前实践,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标准化配置,制度化管理,农村垃圾清运实现“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区处理”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累计投入资金8820万元,使活动有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农村环卫管理标准化运行。在全市率先统一配备村级保洁员,按照各村(居)每5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和一辆环卫手推车,全区共配备村级保洁员503名和环卫手推车503辆,保洁员每月补贴600元由财政保障;统一为镇(街)配备垃圾清运车30辆,配发垃圾桶5200个。
推行垃圾收运“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区处理”。在各村(居)按照10—15户设置1个垃圾收集点,各镇(街)设置垃圾中转站或临时垃圾中转点。各镇(街)、村(居)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卫生管理制度、保洁员管理制度等,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二、集中整治,全面覆盖,扭转垃圾“围田、围路、围村”现象
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各镇街、村居积极进行了集中清理,共清扫路面29000平方米,清运生活垃圾900多吨。
开展积存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区、镇、村三级密切配合,共投入了80万元,清理积存垃圾2.6万多吨。
三是加强“三无”小区管理。制定“三无”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全区68个“三无”小区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1500车次,建立了由各个小区配备专职人员自行清扫、区环卫局配置环卫设施保障清运的管理机制。
三、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建立“财政经费包干,环卫检查考评,镇社会化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出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建立“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和村有保洁人员,镇有环卫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财政经费包干,环卫检查考评,镇社会化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政府“花钱购买服务”,实行“财政经费包干,环卫检查考评,镇社会化管理”:生活垃圾清运推行社会化管理清运经费878万元由区财政负责;各镇对清运公司和辖区村(居)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以镇为单位委托社会企业运营。目前,海秀镇、长流镇、石山镇和永兴镇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西秀镇和东山镇正在进行。
四、强化领导,常抓不懈,形成“全区上下齐动员,全民齐参与,多方扶持合力攻坚”的工作态势
区领导及区直部门发挥挂点帮扶作用。区级领导干部深入各村(居)进行挂点帮扶、一线指导,帮助协调解决有关
问题,57个部门与94个村(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镇(街)一线发挥推动作用。各镇(街)高标准、高效率地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各创建了1—2个示范村,全区共12个,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如石山镇把春藏村作为村级示范点,推动施茶村委会8个自然村连片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秀镇率先在全区推行社会化管理,把全镇6个村的保洁和清运承包给企业,有效地改善了环境卫生。
村(居)干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将整治活动作为基层组织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平台,村(居)干部以身作则,把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引导和带领群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
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推进会和现场会7次;各镇(街)也根据本单位实际召开有关整治活动考核及动员会、点评会、座谈会等。
营造全民参与整治的浓厚氛围。每个村(居)建有宣传栏,全区共有宣传栏90多个。开展“三美”采风行动,邀请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围绕“美丽的人、美丽的景、美丽的家”多层次、多角度对区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报道164篇次,头版刊登21篇次。开展主题创建活动。开展“美丽乡村•排球赛”、“美丽乡村•文艺晚会”等共15场,开展“青年志愿者美化家园”和环境综合整治PPT制作大赛;举办“美丽乡村 幸福家园”摄影大赛,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栏和编印《秀英印象画册》展示获奖作品,扩大“美丽乡村”的影响力。
加强督查考评。建立督查工作机制,每月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进行督查21次。建立考评工作制度,对
各单位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项考核。
五、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增产、增效、增收”
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以石山镇火山口片区和永兴镇建群村片区为重点,结合市领导和市有关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全力推进贫困村文明生态村创建,全区41个贫困村27个已经实现脱贫。截止目前,全区279个自然村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占全区自然村的85%,基本形成了三大片区,即:以海秀镇、长流镇、西秀镇为主的城郊型文明生态村片区;以永兴镇、石山镇为主的羊山生态型文明生态村片区;以东山镇为主的农业观光型文明生态村片区。
做大做优乡村旅游。整合石山和永兴两镇乡村旅游资源,通过绿道慢行系统和乡村农家乐,把美社村、美贯村、美孝村、美梅村等古村落串联起来,举办“走进羊山 感受秀英生态美”旅游月活动,提高秀英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共完成22宗农村生产用水工程,切实解决生产用水问题。技术帮扶促增收,在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种植等方面进行技术帮扶,共举办29期农民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12631人次,帮助农民掌握1-2门生产实用新技术,增强科技致富本领。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引领、帮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多种合作经营模式。东山镇统历岭村全村70户农户全部入股成立统历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建设常年蔬菜生产基地550亩,年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6000元提高
现在的11000元。全区共有4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六、多策并举,协调推进,实现“基层党建”与“美丽乡村、洁净家园”两促进、双丰收
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形成合力。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抓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突出村党支部书记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能力。
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召开村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大力宣传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意义,让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更加深入人心。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号召全体村民养成良好习惯,自觉保护环境。
党员率先垂范,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各村党员积极主动,率先垂范,石山镇施茶村委会党员干部带头主动让出自家宅基地支持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全区深入开展在职党员“三亮三服务”活动,735名在职党员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自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区的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秀英美丽乡村将进一步散发魅力。
第四篇: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家园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家园
——向化镇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调研报告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对于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了绝大部分的崇明来说,要实现十二五期间提出的生态岛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0月初,趁国庆假期,根据本次青年干部培训班的要求,我到向化镇北港村就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成果作如下报告:
一、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的理论基础
(一)项目建设是继续推进向化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村庄改造工程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实现村庄“生态环境优美、民宅村容整洁、乡村特色浓郁、居住安全文明、设施配套完善”的目标,是推进向化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求。
(二)项目建设是推进向化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村庄改造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向化镇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风文明和谐美”的美丽乡村建设。
(三)项目建设是促进向化镇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 通过村庄改造工程,提升向化镇乡村旅游软硬件环境,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力度,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推动向化镇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
二、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明确职责
向化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了由镇长汤学锋任组长、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镇长丁玲杰兼任办公室主任。创建村北港村同时成立工作小组,并根据创建要求,明确工作职责、人员分工,对照前期排摸出的问题逐项落实责任,确定整改时限,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深入发动,全民参与
为了确保向化镇北港村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工作的有效推进,镇政府及时召开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会议,镇相关责任部门参加,会议根据创建要求,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北港村两委班子把创建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门召开了由全体村民代表、生产队长、全体党员参加的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动员大会,向与会人员宣传了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并要求大家在思想上与村委会保持高度统一,做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三)对照申报要求,及时做好前期整改
向化镇紧紧围绕崇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对照入围条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梳理,根据申报创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了及时整改,为创建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建中基本符合条件的内容有:
1、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北港村2014年在全县党组织晋位升级中被评为“好”;2012、2013被评为市县级生态文明村。
在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方面,北港村经县农委检查考核已达到规范化的管理要求。
2、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
1)农村公路。经对北港村全村18km农村公路的、17km农村道路实地检查,农村道路路面比较整洁,对部分道路两侧堆放物和农作物,北港村近期发动全体村民进行清理,部分路肩有缺土和桥梁损坏的由专管部门及北港村加紧还土和维护。对道路破损的,经核实全村农村公路和道路有1445㎡需维修,作好标记并委托专业队伍做好维修工作。
2)农田水利。北港村已完成了农田水利规划,其中镇级河道6.4km,村级河道48.95km,圆涵φ60×8m28道,改造衬砌支渠3km,同时做好全镇农田水利规划及轮疏方案的调查摸底工作。对六滧渔业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委托专业公司社会化养护管理,对镇河道采取河道保洁专业化养护。
3)土地流转。根据县政府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北港村可耕地面积5800亩。该村截止至今年一季度为止,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共签订流转合同76份,流转面积4047.41亩。流转用途为粮食、蔬菜、瓜果以及生态林等,对原有二户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户的流转合同进行整改。通过整改使全村的土地流转合同合法、规范。经核查,该村没有不规范的土地流转,均符合创建要求。
3、生态环境和“两违”整治方面
向化镇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和“两违”整治工作,把上述工作作为全镇工作的重点。
1)在拆违止违方面,镇政府多次召开拆违止违工作会议,并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检查力度,形成镇、村二级巡查网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效地遏制违法建筑的发生。由于镇村二级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北港村未出现违法用地行为,也无新增村民未批先建现场发生。
2)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为了美化北港村的生态环境,北港村与全体村民签订生态环境建设承诺书,北港村村民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对部分存在的小粪坑污水乱排放、河平台农作物违章搭建和路肩农作物乱种植等现象,农户都表示自愿清除。同时镇、村做好监督和检查,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现象要及时制止。
4、文明创建方面 2012、2013北港村已被评为市县级文明村,全村户籍家庭数1170户,实有家庭数1130户,参与创建家庭数1130户。创建率80%。
5、社会管理方面
近年来,向化镇对北港村加强社会管理,有关部门加强对北港村指导。为确保工作得到实效,特成立社会管理工作小组,村支书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通过全村共同努力,北港村未发生失控或工作不当而引发的群体性非正常上访事件和极端个访事件,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事件以及“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宣传煽动案件,也未出现食物中毒、重大动物疫情的环境污染等事件。在村实有人口登记准确率达90%以上,且实有人口管理工作考核排名在全县前列。村内重点人员居住登记信息准确率达100%,管控达100%,村内来沪人员所持有的居住证均符合办证要求。全村育龄妇女627人,已婚502人,2013年新生儿中报户口25人,其中当年新生儿16人,出生率9.8‰,计划生育率100%,外来育龄妇女出生87人,无计划外生育,计划生育率100%,符合创建条件。
6、村民自治方面
根据美丽乡村整改要求,为使北港村全体村民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2014年3月20日北港村召开村民会议,对北港村村规民约采取表决的方式,表决通过了北港村村规民约,并于2014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综上所述,根据美丽乡村创建入围要求,向化镇对北港村在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使之基本达到创建要求。
(四)“一村一方案”主要内容
1、基础实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1)新建农村道路4.6km,拓宽农村公路9km(宽度1m左右),实施河道保塌3.6km,实施危旧房改造农户15户。
2)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其中镇级河道6.4km,村级河道48.95km,圆涵改造224m,衬砌支渠3km。改造全村生活污水处理改造,全村建15座污水处理站,受益农户1170户。
3)重点扶持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一亩田专业合作社以及百凤家禽专业合作社。
4)重点推进百叶水仙花基地发展,形成具有北港村特色的水仙花生产基地。
2、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村庄改造涉及全村近900户,改造金额约为900万元,主要内容包括:农宅体整修、拆除违章建筑、河道保塌、河道岸坡绿化及道路建设等。同时实施村办事处周边环境改造,在北港村委会周围建公共绿地4000㎡,规划北港村绿化建设2000m,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
重点开展拆违止违工作,特别是对村域范围内的主要道路两侧影响市容市貌的破旧房屋和简易棚舍加大力度重点拆除。
3、文明创建
继续做好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按照创建标准,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4、公共服务发展 利用原有存量资产,实施企业转型,开发具有北港特色的书画文化,吸引游客,形成北港村特色文化的新亮点。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北港实际,准备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继续完善北港村健身设施;建设一个科普之家,改造40㎡以上的办公用房,并添置各类硬件设施,项目建成运行后,每天参与人数不少于30人;建设一个占地200㎡,建筑面积400㎡的老年活动室,投资总额约为100万元。
5、社会管理类
进一步完善村级联动工作监督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联动工作的有效推进。
在信访工作中,充分发挥村级老娘舅作用,在完善信访接待的基础上,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6、村级组织
进一步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村干部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村务、党务公开;规范村级财务制度;加强村级档案管理,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做到各门类档案齐全,整改规范、制度建设实施到位,全面提升,北港村的档案工作水平。
三、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改善农村面貌并不是政府投入资金就行,有了资金还需要村民配合,没有优秀的带头人事情肯定难办。而从目前的部分乡村现状来看,仍有一些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发动群众,部分乡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因此,我们建议要继续加强村委班子建设,尤其是乡村带头人的培养,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做表率,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员”、“创业示范员”等作用,以开拓进取、务实奉献的精神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使村级党支部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强核心。
(二)整合资源,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目前有些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能配套。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
我们建议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一是注重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村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二是建立多元化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有经济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村集体才有财力,才能有内生力推动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点作为基本思路: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招商引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鼓励农民创业,做好“休闲乡村游”;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
(四)加强道德建设,培育和美乡风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美化等外在美,也要注重乡风文明等内在美。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观念渗透到农村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帮助农民提升综合素质。要积极开展村风评比、村级道德模范评选等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促进村风、民风整体的好转。
(五)认真倾听民声,体现村民意愿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切不可以大包大揽取代群众的主体地位。
要倾听民声,体现民意,要在帮助群众明确建设理念,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下工夫。对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规划设计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充分考虑村民
合理诉求。二是要在建设项目与设施过程吸收村民参与。三是要让村民参与建设资金的有效监督。
(六)完善规划布局,稳妥推进建设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建设美丽的乡村也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指导。在当前的形势下,美丽乡村的工作不宜快速铺开,搞形式主义,而是要试点先行,稳妥推进。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避免社会财富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七)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总动员
从2013年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至今,我县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开展了美丽乡村宣传发动工作,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仍不甚了解、知之不多。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下一阶段建设中,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的宣传力度。
总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农耕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县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这既是落实县委关于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为崇明广大农村老百姓早日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一个重大民心工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因此我们要力戒只做表面文章,搞“一阵风”式的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崇明县经济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岛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西双版纳构建美丽和谐家园
西双版纳构建美丽和谐家园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坚持从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工程、村组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
“雨林茫茫孔雀起舞,南腊河畔竹楼栋栋,这就是我美丽的家园,就是美丽的西双版纳„„”当初冬的太阳收去最后一缕晚霞时,中老边境线上的勐腊县勐满镇曼赛囡村委会曼粉勒村民小组广场灯光溢彩,欢歌曼舞。老年歌舞队、青年文艺队、少年歌舞队100余名表演者轮番登场,优美的傣族舞,娓娓动听的民歌,流露出傣族村民心中的幸福、欢乐。党支部书记波香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里是一个有127户667人的傣族寨子,现在日子好过了,村民们都喜欢用唱歌跳舞的方式来表达心情。响应县委的号召,我们以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边疆基层党建工作,建一个活动场所、修一块篮球场、建好一个党员书屋、打造一支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一套歌舞节目,做到了主要节日有晚会,重大活动有演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促进了边疆稳定、和谐发展。” 建强组织 巩固阵地
沿着蜿蜒山路,记者驱车来到距中缅边境仅7公里的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戈牛村委会。这里山峦叠翠,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村党总支的80多名党员正在召开民主生活专题会,议题是加快推进村组道路硬化、农业增产技术推广等。“我们村有9个村民小组2397人,各村寨之间相距较远,党员居住分散,过去在路上要花大半天时间,现在骑摩托车20多分钟就到了。参加支部活动,党员们就像过节一样来得齐、来得快。”党总支书记克朱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道。
据克朱介绍,该村所属的9个寨子都成立了党支部,党总支、村委会建盖了多功能会议室,4个寨子党支部的党员活动阵地正在建设。过去,村民对党务、村务、财务不够透明有怨言,自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以来,村里完善了民主管理制度,将党务、村务、财务、民政救济、政策补贴等信息整理公开,大家都明明白白,党组织的威信也更高了。同时,村“两委”还引导村民搞好传统的橡胶产业,并发展茶叶、砂仁、林下种养等多样化种植,今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收500元。
在景洪市勐罕镇曼法村委会3层“竹楼式”办公楼里,设有活动室、电教设备、书报学习材料、广播电视室,还有镇属各部门的“为民服务窗口”,窗明几净,标准办公桌上摆放着台式或手提电脑,办公条件优良。村党总支书记岩管深有感触地说:“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我们通过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村党总支和各支部的服务功能,增强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在这个有5798人的傣族村寨,村党总支以橡胶产业为主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接近200万元,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问题。近年来,村“两委”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组织帮助9个村民小组将17公里土路改成水泥路,改造了多条农田灌溉沟渠、田间道路,为小学建盖了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宿舍,多年前就率先实现了小学生“三免一补”等。
西双版纳州委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党建作为第一职责”,“书记抓,抓书记”,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就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围绕“强组织”这一主题,西双版纳州委广泛开展以“党组织科学设置、党员分类设岗定责、完善党建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体制创新工作,在建制村建立党总支,在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凡有3名以上党员的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不足3名党员的村民小组联合建立党支部,使党组织覆盖到每个村寨。目前,全州2154个村民小组设立了党支部,占村民小组总数的97.4%。通过“独建、联建、挂靠、选派”等方式,全州现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已全部组建党组织。同时,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州、县两级财政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按照每年每位党员州级财政10元、县级财政20元的标准安排全州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同时对全州每个行政村党总支每年给予2万元工作经费,明年将增加到每个村党总支3万元;每年给予每个山区村党总支2000元、每个坝区村党总支1000元的党建活动经费。在把党报党刊免费配送到建制村党总支的基础上,还把《西双版纳报》免费配送到村民小组党支部。
围绕“建阵地”这一任务,西双版纳州委把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成宣传窗口和文化阵地。活动场所建设既坚持标准,又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目前实现了全州建制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并向村民小组延伸;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今年底将实现全州乡村网络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村民小组党组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开展远程教育“入户工程”。全州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开展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把反分裂、反渗透作为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在边境口岸、活动阵地等公共场所和服务窗口悬挂国旗、国徽,在各级党校、民族干校对党员干部进行国家意识、国家形象教育,广泛开展军警民联防共建等活动,不断强化国家、国民、国防、国门意识,展示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尊严和边疆安宁。
凝聚民心 造福群众(西双版纳:边疆党建显现活力)
“电灯电话小洋楼,展望未来喜上头;基础设施大变样,富民固边扬国威。”这是勐海县打洛镇曼山村布朗族群众写的一首朴实小诗。曼山村有591户2723人,过去村民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平时想买喜欢吃的辣椒都没有钱;如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636元,家家盖起了新房,家电、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说起布朗山寨的变化,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夸奖“布朗胶王”曼山村党总支书记岩三炳:“他是我们的‘贴心人’,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中午,岩三炳正在公路边指挥群众装运销往重庆的香蕉。“今天外销28吨,村民又增加了一笔收入!”岩三炳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热情地将记者领到家里,“别墅式”的楼
房客厅内醒目地悬挂着中央领导接见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合影。岩三炳坦诚地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领大家一起富起来才算富。”岩三炳当选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他不分白天黑夜,翻山越岭,深入到每个村寨,动员说服布朗族群众发挥自然优势,发展经济效益好的橡胶种植业;他跑州、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寻求对布朗族村民种植橡胶的扶持,他用自家的橡胶园作抵押帮助困难户申请贷款,带动了全村各寨村民开发热区资源发展民营橡胶种植业。目前,曼山村委会的橡胶已发展到2.88万亩,成了村民致富的“摇钱树”。如今,他又带领村民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村种植了1000多亩西瓜、香蕉,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子。
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根村,记者见到了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岩温,他带领群众成立了全州首个优质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加工、贮藏、技术、信息咨询、销售服务。“创办合作社时,群众曾担心是不是重走‘大锅饭’老路?会不会‘卡’粮食收购的价格谋利?”他说,曼根村的软米远近闻名,可是群众会种而不会卖,粮价由粮贩垄断,农民增产难增收。4年前,村“两委”班子牵头组织群众成立优质稻专业合作社,31家农户成为第一批社员,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耕种、统一供农药化肥、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党总支带领党员带头种植优质稻、带头学习科学种植技术,带头向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带头兑现销售合同。农民群众很快算通了两笔账:生产成本每亩降低74元,销售收入每亩增收40多元。
如今,合作社已为自己生产的大米申请了“曼根傣贡”注册商标,社员已经发展到372户,种植面积达1万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50元,仅水稻一项收入就达1472元。22岁的村民岩应告诉记者,合作社还推动了土地依法流转,自己承包了200亩水稻,今年纯收入有6万多元,真是“支部+协会,群众得实惠”。
一大批像岩三炳、岩温一样的党员在西双版纳各地茁壮成长,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通过开展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工程,以及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工程,全州有1900多名农村党员成为致富能手,999名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974名党员致富能手被培养成村干部,在他们的带领下一个又一个村寨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州各级党组织积极拓展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方法,建立了州、县市、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点)4级服务网络,全面推行党员承诺制、首问首办负责制、为民办事代理制等成功做法;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活动,建立掌握民情民意的舆情机制、解决问题的协调机制,完善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接待日制度,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坝区村、富裕村党组织和山区村、贫困村党组织、富裕党员与困难党员之间的“一帮一”、“一助三”、“十户一体”等帮带活动,向贫困群众送思路、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目前一大批帮扶对象已经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民族团结 和谐发展
西双版纳,充满民族风情的边疆和谐家园。
一幅“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村寨”的对联将记者迎进了勐腊县勐满镇曼蚌索克木寨,恰遇波坎捧家为22岁的儿子岩坎筹办婚宴,再过一天岩坎就要到10多公里外的勐捧镇团结村依旺家“上门”了。波坎捧高兴地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不仅本寨的男女老少来热闹,附近的兄弟民族朋友也会来祝贺。
村党支部书记岩勐向介绍说,前些年,克木人住的是茅草竹楼,吃的穿的都要靠政府救济。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扶下,这个克木人边寨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叫双是寨里的第一个克木人女大学毕业生,去年她被录取为勐腊县克木人工作队队员并回到山寨工作,见证了山寨在一年多时间里从“脏乱差”的贫困村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据介绍,克木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嘎洒镇和勐腊县尚勇、勐伴等边境乡镇,共19个村寨708户3165人,今年4月才归属为布朗族。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西双版纳州各级党委、政府采取超常规办法,力争通过3年帮扶,彻底改善克木人村寨基础设施,实现克木人村寨的跨越式发展。修道路、建新房、买彩电、学科技、培产业,成为克木人村寨的主旋律。
勐腊县瑶区瑶族乡是全州唯一的瑶族乡,聚居着汉、瑶、傣、哈尼、彝、拉祜、布朗、壮等13个民族共7700多人。多数村寨都是几个民族同住,有个寨子有8个民族,“一个家庭由几个不同的民族组成、一个人能说几种不同的民族语言、一间房屋有着几种不同的民族风格、一张桌子上摆着几种民族风味的饭菜”,习以为常,各民族之间互通语言、互通习俗、互通婚姻、互通文化,这正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
西双版纳,奋发向上,欣欣向荣。
景洪市以“基础工作年”、“作风建设年”为载体,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实干比贡献、开拓拼搏创一流,初步形成“抓落实、不扯皮、高质量、快节奏”的“景洪速度”;勐海县上下联动抓党建,创新机制促发展,开展“一比两看”主题实践活动,乡镇比发展,看产业推进、看农民增收;村组比做事,看说话有没有人听、做事有没有人跟,看收入增长快不快,充满生机与活力。勐腊县坚持围绕经济发展抓党建、围绕民族团结抓党建、围绕凝聚人心抓党建、围绕边疆稳定抓党建,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西双版纳经济却逆势而上,经济社会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今年1至3季度,全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1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87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增加值26.17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35.06亿元,增长12.9%。
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祥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