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合并的有关法律问题

时间:2019-05-13 23:0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合并的有关法律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合并的有关法律问题》。

第一篇:商业银行合并的有关法律问题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商业银行(法人)通过订立合并合同,依法定程序,归并成为一个商业银行的行为,应当遵守民法平等自愿原则,但由于商业银行具有的特殊性,不能听任商业银行根据意识自治原则任意合并。因此,人民银行在商业银行合并中行使商业银行合并的审批权和合并过程的监督权。境外中资商业银行合并,其总管理机构应报经人民银行批准后办理。外资商业银行管理机构合并,需向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及时报告。上市的商业银行合并,应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同意。商业银行合并后,依法承继合并前的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利义务。商业银行合并时不适当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不清偿债务或不提供担保,则不得合并。人民银行要在商业银行合并的过程中,依法履行商业银行合并行为的审批权和监督职责,不能强令商业银行合并和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合并过程。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并法律问题

银行合并是优化银行资本结构和组织机构,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的合并风起云涌,新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形成了国际金融业的新格局。为迎接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挑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商业银行的合并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在我国,广东发展银行合并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银行部分合并中国投资银行等,都是影响较大的金融机构合并案。为使商业银行的合并能依法健康进行,研究商业银行合并中的法律问题十分必要。本文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展开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合并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依据。

一、商业银行合并的基本内涵及其合并的法律根据

(一)商业银行合并的基本内涵

所谓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通过订立合并合同,依法定程序,归并成为一个法人的行为。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商业银行(法人)通过订立合并合同,依法定程序,归并成为一个商业银行的行为。本文所探讨的商业银行合并主要是指作为法人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并。对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我国有许多现行法律法规作出了规定。商业银行合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优化银行资本结构和组织机构,提高资源配置效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合并的法律依据

合并是商业银行的民事行为,应当遵守民法平等自愿的原则,但由于商业银行具有的特殊性,不能听任商业银行根据意识自治原则任意合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定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中国人民银行在商业银行合并中应行使商业银行合并的审批权和合并过程的监督权,以确保金融机构合并符合经济效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及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原则。

至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制定任何专门规范金融机构合并的法律和行政规章,但为规范企业合并行为,国家颁布了许多规范企业合并的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合同法》,等等,这些关于企业合并的法律同样适用于商业银行合并。由于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从法律性质上讲,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公司,是企业法人,因此,商业银行的合并适用《公司法》和上述与企业合并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1.规范企业合并行为的法律有许多,涉及商业银行合并的法律主要有《民法通则》、《商业银行法》、《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比如:《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法人合并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的合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合并,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在中国人民银行接管期限届满前,商业银行合并的,接管中止(《商业银行法》第六十八条)。商业银行因合并需要解散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并附解散的理由和支付存款的本金和利息等债务清偿计划,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解散;商业银行解散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清偿计划及时偿还存款本金和利息等债务;中国人民银行监督清算过程(《商业银行法》第六十九条)。

目前,我国《公司法》对公司合并的程序和条件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合并,如,公司的合并是公司股东大会行使的一种职权,应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公司法》第三十八条、一百零三条、第一百八十二条);公司的合并须经三分之二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公司法》第三十九条、一百零六条);董事会有权行使拟定公司合并的方案(《公司法》第四十六条、一百一十二条);国有独资公司(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商业银行,笔者注)的合并,必须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笔者注)决定(《公司法》第六十六条);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笔者注)合并,必须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公司合并应当依法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公司解散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注销登记;设立新公司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设立登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八条)。因公司合并需要解散的,可以解散(《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

《公司法》还规定,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之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九十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

2.规范商业银行合并行为的行政法规

为严格规范商业银行合并行为,在我国除法律规定外,还有国务院根据商业银行合并的需要而制定的许多行政法规,通过这些行政法规对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加以规范。目前主要有以下几部:

(1)规范商业银行合并程序和实体方面的行政法规。如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该《条例》规定,因合并而存续的公司,其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当申请变更登记;因合并而解散的公司,应当申请注销登记;因合并而新设的公司,应当申请设立登记。公司合并应当自合并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90日后申请登记,提交合并协议和合并决议或者决定及公司在报纸上登载公司合并公告至少三次的证明和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还应当提交国务院授权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第三十四条)。变更登记事项涉及《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载明事项的,公司登记机关应当换发营业执照。公司因合并解散,公司清算组织应当自公司清算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第三十五条)。

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该《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企业法人合并,应在主管部门或审批机关批准后30日内,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开业登记或注销登记。因此,商业银行合并,应在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审批机关批准后30日内,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开业登记或注销登记。《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适用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该《办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合并应当依照本办法,自变动之日起30日内办理变动产权登记。商业银行合并应遵守此规定。

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经整顿后组建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合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后,原农村信用社取消法人资格。合并金融机构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该《决定》对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工作没有大范围展开,目前我国只在几个县搞农村商业银行的试点工作,以期取得经验。

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进行兼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参股的商业银行进行兼并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中规定,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时,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新发布的《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行用合作社,都必须加入城市合作银行。

(二)城市合作银行实行全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入城市合作银行的城市信用社,相应取消独立法人地位,其债权债务转为城市合作银行的债权债务。

(2)对商业银行合并中违法行为的处罚的行政法规。国务院《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五条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金融机构合并的,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对该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

3.规范商业银行合并的行政规章

为解决商业银行的合并中的操作性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是人民银行,颁布了许多规范商业银行合并的行政规章,主要行政规章及有关内容如下:

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现已将城市合作银行改为城市商业银行,笔者注)合并,适用《商业银行法》规定;股东大会对城市商业银行合并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金融机构合并,应事先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变更手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对于支付风险严重、资不抵债、拯救无望且资产负债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可允许有关金融机构自愿兼并或收购,在冲销该机构股东权益后,由兼并或收购的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的受法律保护的债权债务。兼并或收购金融机构须经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

同一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合并的,合并前各分支机构的债权债务,由合并后的机构承担。对合并前各分支机构持有的《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应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收缴,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国有商业银行省(自治区)分行与所在城市分行合并后,省(自治区)分行所在城市分行的《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本、外币许可证未合并的含《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由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分行代缴;合并后的一级分行《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继续使用原省(自治区)分行许可证。

对因严重违法违规经营、内部制度不健全或长期经营管理不善,被迫合并的金融机构的负有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人民银行可根据情节轻重及后果,取消1至10年(包括1年)直至终身的任职资格(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

境外中资商业银行合并,其总管理机构应报经人民银行批准后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通知》)。

外资商业银行管理机构合并,需向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及时报告,公告重大事项后一个工作日内报告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合并,应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同意。公司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的情况下,经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通过,并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购回本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的合并由出席股东大会的有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上市公司合并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董事会拟定合并方案;

(二)股东大会依照章程规定作出决议;

(三)各方当事人签订签订合并合同;

(四)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五)处理债权债务等各项合并事项;

(六)办理解散登记或者变更登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城市商业银行在合并过程中,购买方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差额作为商誉的入账价值,除此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非专利技术的计价应当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确认(国家税务总局《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实施办法》)。

二、商业银行合并的类型及其与商业银行股权收购的区别

(一)商业银行合并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商业银行合并作出不同的分类。

1.根据合并后商业银行法人资格是否仍然存在,将商业银行合并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如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用公式可表示为:A+B=A,A+B+…=A,笔者注)。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用公式可表示为:A+B=C,A+B+…=C)。

2.根据是否是商业银行平等自愿合并,将商业银行合并分为强制性合并和平等自愿合并。行政强制性的商业银行合并,不符《民法通则》从事民事活动的平等自愿原则,有拉郎配之嫌,严格来讲,此种合并违反了《民法通则》规定的自愿原则,因此是无效的。商业银行的货币应当是平等自愿的合并,符合《民法通则》从事民事活动的平等自愿原则。我们常说的商业银行合并应为此类。

在实践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合并方式称为兼并。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对兼并与合并的关系存有争议。笔者认为,兼并是合并的一种,我国现行行政法规对此也有所规定,如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兼并是一种有偿的合并形式。企业被兼并须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被兼并企业的债权债务由兼并企业承担。

(二)商业银行合并与商业银行股权收购的区别

所谓商业银行股权收购是指收购者以现金、股票或者其他有价证券为对价,向某商业银行的股东收购股份,获取商业银行全部或部分股份,进而取得对某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其和商业银行合并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商业银行的合并是商业银行间的行为,合并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股权收购是从事收购的商业银行与被收购的商业银行的股东之间的交易行为,主体是从事收购的商业银行与某商业银行的股东。2.商业银行合并使被吸收的商业银行解散,主体资格丧失,新设合并中,合并各方解散,丧失主体资格,其债权债务发生变化,由存续的商业银行或新设的商业银行承继;商业银行股权收购是使某商业银行的股东发生变化,某商业银行本身不发生变化,主体资格继续存在,其债权债务不发生变化。3.商业银行合并一般是各方平等自愿,商业银行股权收购则不尽然。4.商业银行合并,被合并的商业银行完全并入存续的商业银行或者新设的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股权收购则可能收购某商业银行股份的全部或部分。5.商业银行合并是一种法定合并,要严格遵守公司法等法律规定的程序,如董事会提出合并方案,股东大会特别决议通过,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实施债权人保护程序,办理合并登记等,而商业银行股权收购则不受此限制。商业银行合并与商业银行股权收购的区别,也是商业银行合并的法律特征的表现。

三、商业银行合并中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一)关于对合并的商业银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范围。商业银行合并使有关物权(如财产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义务主体和债权(如存款合同、贷款合同)的债权债务主体发生变更,必然影响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使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我国法律对在商业银行合并的情形下,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作了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合并后,因合并而消灭的商业银行的一切债权债务,依法由合并后的商业银行承担。其他权利义务,如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对国家的纳税义务等,当然转移给合并后的商业银行。如,早在198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撤并金融性公司债权债务工作的意见》中就规定,凡合并的公司(含商业银行,笔者注)合并前所签的各种业务合同,一律由合并后组成的公司(含商业银行,笔者注)继续执行;凡确定合并的公司(含商业银行,笔者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行的各种债券及其他负债一律由合并后组成的公司(商业银行,笔者注)负责按期偿还。另外,我国《合同法》第九十条还规定,当事人(含商业银行,笔者注)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含商业银行,笔者注)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金融机构合并引起的债权债务转移,应由转让、受让债权的金融机构分别持有关证明文件,报请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中作变更处理。综上可见,对合并的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范围采用了债权人保护程序既适用于解散的商业银行,也适用于存续的商业银行,有利于合并的商业银行债权人的平等保护

(二)关于对合并的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利益保护。我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之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九十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另外,《合同法》第七十条还规定,债权人合并没有通知债务人,致使履行债务发生困难的,债务人可以中止履行或者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对商业银行合并的有权要求商业银行在合并前清偿债务(如提取存款)或提供相应担保。由此可见,我国对合并的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具有事先防范的性质。

(三)商业银行合并时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序

1.商业银行合并时对债权人的告知义务。《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此处从略)、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公司在合并时,不按公司法规定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的,责令其改正,对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此外,《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公司在合并时不按规定通告或者公告债权人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由此可见,我国对债权人的告知采取公告与个别通知并存的双重保护,且不但要报纸上公告,而且要公告三次。

2.债权人对商业银行合并享有异议权。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合并,其债权人有权提出异议,债权人提出异议的,商业银行应进行清偿或提供相应的担保。

3.商业银行合并时不适当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的后果。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合并时不适当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不清偿债务或不提供担保,其后果是商业银行不得合并。

四、商业银行合并中对股东利益的保护

商业银行合并中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也要保护股东的利益,不得以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而损害其股东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关规章对此作了规定,如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发布的《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中规定,在企业兼并中,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可将资产作为股份入股到兼并方企业中,将兼并方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兼并方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其他企业控股,实现兼并,将被兼并方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商业银行合并时可以适用此《办法》。中国证监会《关于执行lt;公司法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通知》中规定,兼并属于应予披露的重要事项。因此,上市商业银行的兼并应予披露,从而保护广大投资者(股东)的权益。

五、对合并中的商业银行的债权保护

商业银行在合并过程中及合并完成后,均面临着保护银行债权的问题,任何疏于债权的保护,均可能造成商业银行的债权损失。这里主要涉及到债权由谁主张,商业银行的授权问题,以及各种时效和期间。各种时效和期间均与时间密切相关,而时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勇往直前,永不停息,一旦疏忽,可能造成超过诉讼时效、上诉期限等规定以及保证期间的逾越等等,将会给商业银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关于合并后商业银行债权由谁主张问题

商业银行合并后原来的所有债权均应由合并后的商业银行来向债务人依法及时主张。在诉讼方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执行lt;民事诉讼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商业银行合并,要及时变更诉讼当事人,企业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新商业银行作为诉讼当事人。

(二)关于银行合并后原商业银行总行的授权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授权的商业银行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合并的,原商业银行总行授权应终止。

六、商业银行合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要在商业银行合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监管职能,依法履行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的审批权和监督职责,不能强令商业银行合并和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合并过程。尤其是不能强令一个健康的商业银行超过其承受能力吸收合并问题严重的商业银行,导致健康的商业银行被拖垮或者拖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在依法行使商业银行合并审批权时,要严格把关,对旨在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合并,应注意合并是否会导致垄断,妨碍公平竞争;对旨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合并,要注意防止将若干有问题的商业银行捆在一起延缓金融风险爆发的权宜之计,此中合并可能将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合并走向合并愿望的反面。对此,我们有深刻的教训。即使对一定有能力吸收合并有问题的商业银的健康商业银行,也要考虑其实际承受力。

第二篇: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法律问题初探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法律问题初探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为支付并购价款而向银行贷得的款项,我们称之为并购贷款。企业并购通常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关系,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从而完成并购。在一般的并购项目中,企业很难一次性以其自有资金支付并购所需的全部价款,因此在遇到并购资金瓶颈时,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则成为了企业并购融资中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在国外的银行业市场上,“并购贷款”这一名词并不多见,其通常并不作为一项特殊的贷款存在,而是与一般的贷款同样作为银行的贷款业务之一。但在我国,并购贷款作为一项独立的贷款类别,特指用于企业并购价款支付的贷款,从而与一般的商业贷款进行区分。

我国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在1996年颁布的《贷款通则》禁止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1由于企业并购涉及比较复杂的法律关系,风险相较于一般的贷款更大,因此在当时的背景下《贷款通则》禁止了贷款用于股权投资。然而,随着并购活动的不断升温,传统的融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大额并购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于2008年12月9日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成为我国禁止并购贷款的破冰之举。《指引》将并购贷款作为一项特殊的贷款类别,放开了对企业在并购项目中向商业银行贷款的限制。2015年2月10日,银监会对《指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加强了对并购贷款的规定。

一、并购贷款的概念

根据《指引》第四条的规定,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或其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和费用的贷款。2可以看出,《指引》对并购贷款概念性的阐述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并购贷款的发放对象为企业并购中的并购方或其子公司;第二,并购贷款的用途仅限为用于支付并购交易的价款和相关的费用,而不能挪作他用。

二、并购贷款的特点 1《贷款通则》第二十条第3款,“对借款人的限制:……

三、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2《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或其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和费用的贷款。并购贷款在我国作为一种特殊的贷款类型存在,其与一般的贷款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企业并购这一商业行为的特点带来的。《指引》第三条对并购作出了界定:本指引所称并购,是指境内并购方企业通过受让现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或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方式以实现合并或实际控制已设立并持续经营的目标企业或资产的交易行为。并购可由并购方通过其专门设立的无其他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进行。

从本质上看,并购贷款与一般贷款并无区别,银行对于并购贷款的审查及关注点仍然集中在借款人能否按时还款付息。但并购贷款与一般贷款在风险把控方面具有一些不同,鉴于企业并购通常涉及较多的交易主体、复杂的法律关系以及庞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导致银行向企业发放并购贷款时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也需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因此可以说并购贷款的特殊性主要是由于并购的特殊性所致,具体而言,并购贷款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并购贷款受股权融资的不确定性影响。

企业并购的方式通常有三种:资产收购、债务承担以及股权收购。由于现在并购项目中通常需要对目标公司从股权的层面进行控制,进而取得目标公司整体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技术、人员等,因此股权收购成为现在并购市场上投资者十分青睐的并购手段之一。然而股权收购不同于资产收购仅需要对公司资产的价值、权属等予以关注,其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包括其资产情况、债权债务等。而对一个公司进行全面的掌握在信息并不对称的情况下本身便属于一个存在较大风险的事项。因此,商业银行在向企业进行股权收购提供并购贷款的时候,其对于股权收购的风险需要进行充分的预估。而当股权收购涉及的被并购方为上市公司时,更是将二级市场的直接融资风险通过并购贷款输送至了信贷市场,对于发放并购贷款的商业银行来说更加需要专业、细致的判断。

(二)并购贷款更加关注被并购方的发展前景。

与一般的贷款不同,并购贷款中银行不仅关注并购方的资金及运营情况,同样对被并购方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关注。如前所述,对于任何的贷款项目,银行最为关注的就是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是否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在一般的贷款中,银行更多的是考察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而在并购贷款中,由于被并购方的未来发展前景对于并购完成后并购方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银行通常对被并购方的资金情况以及其行业位置、发展前景等都要做出充分的预估,以综合判断并购贷款项目的风险。

三、并购贷款流程

目前我国并购贷款流程主要可以分为贷前管理、贷中管理以及贷后管理。

(一)贷前管理

贷前管理包括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以及审查审批这几个步骤。在商业银行受理了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应由并购贷款团队组织开展对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其中对并购方、被并购方等都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从而保证对并购项目和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商业银行通常会关注并购方以及被并购方的资金情况、合法合规情况、市场结构、经营战略、管理团队、股东支持、在行业中处于的位置以及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等从而预估其未来的还款能力。通过尽职调查了解的情况,商业银行需要进行慎重的风险评估以及审查审批。

(二)贷中管理

贷中管理通常包括贷款合同签订、发放并购贷款、变更产权、划转并购交易价款,并购交易结束等步骤。在商业银行完成并购贷款风险评估后,如评估结果为可以发放贷款,则其需要与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合同是并购贷款中最为关键的文件之一,银行需通过贷款合同充分明确借款人及贷款人的权利义务,如借款人需对并购贷款专款专用、做出涉及重大资产处理需经过银行同意,如违反合同约定可提前要求偿还贷款等,保障自身的权益。此外,根据《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原则上应要求借款人提供充足的能够覆盖并购贷款风险的担保,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抵押、股权质押、第三方保证,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形式的担保。以目标企业股权质押时,银行应采用更为审慎的方法评估其股权价值和确定质押率。

贷款合同签订后,商业银行应向借款人发放并购贷款。借款人取得贷款后,应将该笔贷款用于支付并购交易的价款,从而完成企业的并购。

(三)贷后管理

发放并购贷款后则来到了并购贷款的最后一个阶段,即贷后管理阶段。在此阶段,商业银行主要需持续关注并购方的资金情况及偿债能力,包括对抵押物或质押物价值变动的关注,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从而确保贷款能够按时收回。

图1 并购贷款流程图

四、并购贷款中对商业银行的要求

并购贷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属于风险较大的贷款业务,因此《指引》对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笔者简要梳理如下:

(一)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应符合的条件 1.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控机制; 2.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

3.其他各项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4.有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

(二)商业银行应充分评估并购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应在全面分析战略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评估并购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涉及跨境交易的,还应分析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和资金过境风险等。

其中,商业银行评估法律与合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分析以下内容: 1.并购交易各方是否具备并购交易主体资格; 2.并购交易是否按有关规定已经或即将获得批准,并履行必要的登记、公告等手续; 3.法律法规对并购交易的资金来源是否有限制性规定; 4.担保的法律结构是否合法有效并履行了必要的法定程序; 5.借款人对还款现金流的控制是否合法合规; 6.贷款人权利能否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

7.与并购、并购融资法律结构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合规性。

(三)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0%。

(四)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

(五)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提款条件以及与贷款支付使用相关的条款,提款条件应至少包括并购方自筹资金已足额到位和并购合规性条件已满足等内容。

(六)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借款人有义务在贷款存续期间定期报送并购双方、担保人的财务报表以及贷款人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

五、并购贷款中对借款人的要求

在并购贷款中,借款人按照《指引》的要求,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借款人申请的并购贷款在并购交易价款中所占比例不应高于60%。

(二)并购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

(三)借款人提交的并购贷款申请应符合以下条件:

1.借款人依法合规经营,信用状况良好,没有信贷违约、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记录;

2.并购交易合法合规,涉及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反垄断、国有资产转让等事项的,应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取得有关方面的批准和履行相关手续;

3.借款人与目标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产业相关度或战略相关性,借款人通过并购能够获得目标企业的研发能力、关键技术与工艺、商标、特许权、供应或分销网络等战略性资源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四)原则上借款人应提供充足的能够覆盖并购贷款风险的担保,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抵押、股权质押、第三方保证,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形式的担保。

六、结语

并购贷款从实质上与一般贷款并无区别,但由于其贷款专用于企业并购,因此并购所带来的高风险、不确定性导致并购贷款在银行贷款业务中属于比较复杂的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时应按照《指引》的规定,对并购项目进行充分的核查及风险评估,着重关注并购方及被并购方资金情况、合规性问题以及企业发展前景等,切实地保障并购贷款能够得到偿还。

第三篇:公司吸收合并的法律问题

有关企业吸收合并的法律问题

一、公司法关于公司吸收合并的规定

第一百八十四条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

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二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九十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相应的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第一百八十八条公司合并或者分立,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公司解散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注销登记;设立新公司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设立登记。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第一百九十条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

(二)股东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

第一百九十一条公司依照前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解散的,应当在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大会确定其人选;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指定清算组成员,进行清算。

二、吸收合并的税务问题

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

为适应企业合并、兼并、分立、股权重组、资产转让等改组、改造的需要,推进企业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现对企业改组、改制有关所得税纳税人认定、资产计价、税收优惠和亏损弥补等问题,明确如下;

企业合并、兼并的税务处理

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吸收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时,其中一个企业吸收了其他企业而存续(对此类企业以下简称“存续企业”),被吸收的企业解散。新设合并是指两个以上企业并为一个新企业,合并各方解散。兼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合并、兼并,一般不须经清算程序。企业合并、兼并时,合并或兼并各方的债权、债务由合并、兼并后的企业或者新设的企业承继。企业依法合并、兼并后,有关税务事项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纳税人的处理

l、被吸收或兼并的企业和存续企业依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符合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条件的,分别以被吸收或兼并的企业和存续企业为纳税人;被吸收或兼并的企业已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条件的,应以存续企业为纳税人,被吸收或兼并企业的未了税务事宜,应

由存续企业承继。

2、企业以新设合并方式合并后,新设企业符合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条件的,以新设企业为纳税人。合并前企业的未了税务事宜,应由新设企业承继。

(二)资产计价的税务处理

企业合并、兼并后的各项资产,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能以企业为实现合并或兼并面对有关资产等进行评估的价值计价并计提折旧,应按合并或兼并前企业资产的帐面历史成本计价,并在剩余折旧期内按该资产的净值计提折旧。凡合并或兼并后的企业在会计损益核算中,按评估价调整了有关资产帐面价值并据此计提折旧的,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调整,多计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

(三)减免税优惠的处理

1、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合并、兼并,都不是新办企业,不应享受新办企业的税收优惠照顾。

2、合并、兼并前各企业应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且已享受期满的,合并或兼并后的企业不再享受优惠。

3、合并、兼并前合企业应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未享受期满的,且剩余期限一致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合并或兼并后的企业可继续享受优惠至期满。

4、合并、兼并前各企业庞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未享受期满的,且剩余期限不一致的,应分别计算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按税收法规规定继续享受优惠至期满,合并、兼并后不符合减免税优惠的,照章纳税。

(四)亏损弥补的处理

1、企业以吸收合并或兼并方式改组,被吸收或兼并的企业和存续企业符合纳税人条件的,应分别进行亏损弥补。合并、兼并前尚未弥补的亏损,分别用其以后的经营所得弥补,但被吸收或兼并的企业不得用存续企业的所得进行亏损弥补,存续企业也不得用被吸收或兼并企业的所得进行亏损弥补。

2、企业以新设合并方式以及以吸收合并或兼并方式合并,且被吸收或兼并企业按《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不具备独立纳税人资格的,各企业合并或兼并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在税收法规规定的弥补期限的剩余期限内,由合并或兼并后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

三、资产转让、受让的税务处理

资产转让是指企业有偿转让本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资产受让是指企业有偿接受另一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

对企业资产转让、受让所涉及的有关税务事项,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资产转让损益的税务处理

企业取得资产转让收益,应依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其它有关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资产转让所发生的损失,可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有资产转让净收益凡按国家有关规定全额上交财政的,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二)受让资产计价的税务处理

企业受让的各项资产,可按照取得该项资产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三)减免税优惠的处理

资产转让和受让双方在资产转让、受让后,其生产经营业务范围仍符合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承继其原税收待遇。但其中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不得因资产转让而重新计算减免税期限。

(四)亏损弥补的处理

资产转让和受让双方在资产转让前后发生的经营亏损,应各自在税法规定的亏损弥补。不论企业转让部分还是全部资产,企业经营亏损均不得因资产转让和受让在双方间相互结转。本暂行规定从发布之日起施行。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办法,并报国家 税务总局备案。

四、公司合并的操作方法

吸收合并是最常见的合并类型。在吸收合并中,被兼并的公司将消灭。公司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公司的资产、公司的股权和公司的人格。公司的消灭最终表现为公司人格的消灭,而在公司人格消灭之前,可以先将被吸收公司的资产转移给吸收公司,或者将被吸收公司的股权转移给吸收公司,而无论资产转移还是股权转移,吸收公司可以支付的对价一般是现金或者公司股份,这样,在逻辑上,就可以划分出两类四种吸收合并的方式。

(一)资产先转移

1、以现金购买资产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现金购买被吸收公司的全部资产,包括全部权利和义务(债权和债务),被吸收公司失去原有的全部资产,而仅拥有吸收公司支付的现金,被吸收公司解散,因债权和债务已全部转移,无须清算,被吸收公司股东依据其股权分配现金,被吸收公司消灭。

2、以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自身的股份购买被吸收公司的全部资产,包括全部权利和义务,被吸收公司失去原有的全部资产,而仅拥有吸收公司支付的自身的股份,被吸收公司解散,因债权和债务已全部转移,无须清算,被吸收公司的股东分配被吸收公司所持有的吸收公司的股份,并因此成为吸收公司的股东,被吸收公司消灭。

(二)股权先转移

1、以现金购买股份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现金购买被吸收公司股东的股份,而成为被吸收公司的惟一股东,然后,解散被吸收公司,被吸收公司的全部权利和义务由吸收公司承受,而无须清算,被吸收公司消灭。

2、以股份购买股份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自身的股份换取被吸收公司股东所持有的被吸收公司的股份,而使被吸收公司的股东成为吸收公司的股东,吸收公司成为被吸收公司的惟一股东,然后,解散被吸收公司,被吸收公司的全部权利和义务由吸收公司承受,而无须清算,被吸收公司消灭。[5]

不论上述哪类方式,吸收公司这继受被吸收公司的资产或股权而支付的现金或股份,均直接分配给被吸收公司的股东,被吸收公司的股东因此获得现金或成为吸收公司的股东。[6]

五、公司合并的程序

(一)订立合并协议

对合并协议应包括哪些主要条款,公司法没有规定。对此可以参照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以下简称合并与分立规定)

第21条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合并协议的主要内容,即:

1、合并协议各方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

2、合并后公司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

3、合并后公司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

4、合并形式;

5、合并协议各方债权、债务的承继方案;

6、职工安置办法;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式;

9、签约日期、地点;

10、合并协议各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二)通过合并协议

合并协议是导致公司资产重新配置的重大法律行为,直接关系股东的权益,是公司的重大事项,所以公司合并的决定权不在董事会,而在股东(大)会,参与合并的各公司必须经各自的股东(大)会以通过特别决议所需要的多数赞成票同意合并协议。我国公司法第39条、第66条、第106条分别对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合并需要股东(大)会特别决议通过。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对公司合并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国有独资公司的合并应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决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对公司合并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论文公司合并应注意的问题来自

(三)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四)通知债权人和公告

我国公司法第184条第3款规定了通知债权人的程序和公告的方式。

该条规定,参与合并的公司“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相应的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表明我国公司法赋予了参与合并的公司债权人异议有阻止合并程序进行的效力。

为了保护债权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2条规定:“企业进行吸收合并时,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了债权人。企业吸收合并后,债权人就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隐瞒或遗漏的企业债务起诉兼并方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笔债权,兼并方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行向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笔债权,则兼并方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

(五)主管机关批准

公司法第183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或者分立,必须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所以,主管机关的批准是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的必经程序。

(六)办理公司变更、注销登记

公司合并后,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被吸收公司因解散应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六、异议股东的回购请求权

异议股东的回购请求权,是指反对公司合并的股东,有权要求公司按照当时公平价格购买其股份。

第四篇:中资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审批申请材料目录

中资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审批申请材料目录

1、申请书。

2、吸收合并双方股东大会关于吸收合并的决议。

3、吸收合并方案。

4、吸收合并双方签订的吸收合并意向书。

5、吸收合并后一方解散的,应提交解散方遗留业务处置及风险控制方案。

6、吸收合并双方及吸收合并后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7、公告样式。

8、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9、金融许可证复印件(A4规格)。

10、涉及需要批准的其他变更事项的,应同时提交其他变更事项应提交的材料。

11、申请人的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12、银监会按照审慎性原则规定的其他文件。

第五篇: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小编推荐)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副标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数:1630 更新时间:2005-3-27

一、有关银行查验票、章、证中的法律问题

在商业票据的实务中,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主要是银行)付款时,应当审查票据记载事项、签章及提示付款人身份证件的真伪。然而,我国有关法律却有不同的规定。根据我国《票据法》第57条的规定,银行付款时,“应当审查汇票的连续,并审查提示付款人的身份证明或者有效证件”。构成恶意或者重大过失付款的,应当自行承担责任。但是,《票据法》对银行工作人员未能识别身份证件的真假而错误付款的,是否构成付款人的“重大过失”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我国《支付结算办法》第17条的规定,银行对票、章、证的审查属于形式审查,只要银行以善意且符合规定的正常操作程序审查,对伪造、变造的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以及需要交验的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未发现异常而支付金额的,即视作银行方面已尽了普通善良人的谨慎注意义务,不再承担责任。否则属于“重大过失”,应自行承担责任。司法实践也一直采纳此意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0〕32号,下称《规定》)第69条,银行承担实质审查义务,即必须识别票据或身份证件的真假。如果“未能识别出伪造、变造的票据或者身份证件而错误付款,属于票据法第57条规定的“重大过失”,给持票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法院审理票据纠纷案件,首先应适用《票据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行政规章只能作为审判的参照,其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部分,则根本不能适用。因此,发生票据纠纷时,司法实践将适用《规定》,要求银行承担审查票、章、证的义务和责任。该《规定》无疑加重了银行方面的审核票据、验明章证的义务,是一种严格责任。从法理上看,如果银行应当能够辨认票、章、证的真伪而错误付款,自当承担风险责任;如果银行工作人员履行了必要的审验手续,即尽了普通善良人的谨慎注意义务仍未能辨认出真伪,则不属于民法上的“重大过失”错误付款的风险看似不应当由银行负担,至少不应当由银行独资负担。但银行是票据业务的结算机构,其处于较能辨别票、章、证真伪的有利地位,要求银行方面负有辨别票据真伪的义务,进而要求银行承担识别签章甚至身份证件真假的责任,并无不合理性。

二、票据背书问题

(一)空白背书问题

贴现票据没有记载被背书人(贴现行)名称,理论上称为空白背书。解决空白背书问题,实务中有三种做法:其一,由于“被背书人名称”属于背书人的记载事项,一旦发生空白背书问题,找到、说服背书人(贴现申请人)补记,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其二,欠缺法定必要记载事项,属于背书要素不完整或背书要素不连续,贴现行自然不能主张自己是通过背书转让方式取得票据的票据权利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持票人就不享有票据权利。由于《票据法》第3条规定,“非经背书转让,而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汇票的”,可以依法举证,证明其汇票权利。所以,诉讼实践中,贴现行往往通过提交汇票的申请书等材料,并举证已支付合理对价,属于善意取得票据的合法持票人,来主张票据权利。但是,这种主张并不为司法实践所认同。其三,有时,持票人(贴现行)贸然在票据被背书人栏记载自己名称,以作成完整背书。但是,“被背书人名称”本质上应由背书人记载,持票人自己记载,其法律效力如何,《票据法》并未规定,司法实践则有不同认识。《规定》第49条明确规定:“背书人未记载被背书人名称即将票据交付于他人的,持票人在票据被背书人栏内记载自己的名称与背书人记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见,由贴现行补记自己名称,是当前弥补空白背书瑕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背书日期瑕疵问题

票据贴现时,经常出现票据上未记载日期或背书日期与实际贴现日期不符的情况,即背书日期瑕疵问题。根据《票据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背书未记载日期的,视为票据到期日前到期。”因此,贴现票据是否记载背书日期,不影响贴现行的票据权利。但是,在背书日期与实际日期不一致时,根据票据的文义性,应以票据记载日期为准来确定票据权利的转让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第〔2000〕23号关于票据上诉案的判决也从司法实践上确认了这一处理原则。

三、贴现票据项下的贸易真实性问题

根据我国《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贴现票据项下应有真实的贸易关系。但在实务中,由于种种原因,贴现行取得的上述材料可能不真实或根本没有取得材料,提示付款时,承兑行往往以贴现行“恶意”或“重大过失”为由,拒绝付款。从票据基本理论来看,由于票据具有无因性,贴现行只需审查汇票的必要记载事项是否齐全,取得汇票的票据关系是否合法成立,没有义务对其前手取得票据的基础关系或贸易关系是否真实、合法负责,否则,就是以基础关系的瑕疵来否定票据关系,有违票据无因性的基本法理,限制票据的流通,不利于发挥融资的作用。从贴现业务运作的实践看,首先,有关行政规章要求贴现申请人必须提交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但是,在预付款或逾期交货的情况下,买方出票行为早于供方交货行为,买方取得票据时尚未交货,买方(贴现申请人)及贴现行当然也就不能取得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其次,贴现行也没有条件参加到贴现申请人的业务中去,无法验证贴现票据项下的贸易真实性问题。但是,为了防范恶意持票人的非法套现,贴现行仍需对贴现申请人与前手交易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即对商品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的真实性、主要条款的相互一致性履行必要的审查手续,尽谨慎注意义务。以后即使票据基础关系存在不真实、不合法的情形,也不影响贴现行享有票据权利。如果根据商品交易合同的条款和履行情况,如存在前述预付款或逾期交货的情形,贴现行没有取得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的,也应积极主张票据权利。

四、票据质押问题

银行在票据质押业务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风险:其一,银行没有注意到《票据法》的规定,接受出质票据时,未作质押背书要求。到了实现质权时,出资人或其他票据债务人以未作质押背书、背书不连续为由不承担票据责任。实务中,银行取得票据后,由于仅有质押合同,未作质押背书,无法实现票据质权。同时,由于未作质押背书的票据形式上看似是转让背书,银行可能会自行补齐转让背书要素后行使票据权利,试图以此实现质权。但是,由于此时票据关系和基础关系同时存在与银行和质权人之间,根据票据在直接当事人之间的相对无因性原理,质权人可以基于质押合同关系(基础关系)对抗银行,即银行不得以票面上显示的背书行为向前手主张票据权利。从司法实践来看,为了协调《担保法》和《票据法》,现在法院一般不直接认定未作票据质押背书的质押关系无效,而是倾向认为,票据交付但未作质押背书,质押合同成立。但质权人仅取得依《担保法》规定的一般质权人的权利,即只能向票据质押人主张一般质权,而未取得依《票据法》规定的票据权利,即不能向票据上签名的所有债务人主张权利。需要注意的是,票据上只记载“质押”字样,出质人未在票据上签章的,也不具有背书质押的效力。其二,质权人以未作质押背书的票据贴现或再质押贷款,银行因不知票据质押情形而予以接受。到了行使票据权利时,原出质人以质权人无权再行质押或贴现票据为由不承担票据责任。理论上,质权人取得质押票据后,因其仅取得质权而未取得所有权,并无以出质票据再背书转让或者背书质押的权利。但若质权人以票据权利人的姿态,将未作背书记载“质押”字样的出质票据再行向银行质押票据或贴现的,基于票据的无因性和流通性,只要银行方面无恶意或重大过失取得票据情形且支付合理对价的,根据《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44〕号,下称《解释》)第98条,即成为善意第三人,依法享有票据质权或票据权利。原背书人则不能以与质权人之间的质押合同对抗办理贴现或质押贷款的银行。

五、“不得转让”票据的转让、出质问题

实践中,出票人或背书人经常在票据上记载“禁止转让”字样,已取消或限制其流通性。根据《票据法》第27条、第34条和《规定》第48条、第53条的规定,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该票据不得再以背书进行转让,否则,不发生背书转让的效力,出票人对持票人不承担票据责任。背书人记载的,其后手再背书转让的,原背书人对后手的被背书人不再承担票据责任,但不影响出票人、承兑人以及原背书人之前手的票据责任。所以,银行在贴现票据时,如果出票人记载“禁止转让”字样的,则不能取得票据权利,而只能通过民法上一般债权债务关系来保护银行债权;原背书人记载的,则只能对除原背书人以外的其他票据债务人主张票据权利。至于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汇票能否出质,《担保法》、《票据法》均未作规定,司法实践有不同理解。从立法精神、法学理论看,票据质押虽不属于票据转让,不一定使票据权利人丧失票据权利,但已使票据权利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一旦出质人不能履行所担保的债务,质权人即可依法行使质权,取得票据权利,优先于普通债权人受偿,付款人则不能拒绝付款。票据质押实际上可能产生与票据转让相同的法律后果。因此,《规定》第53条、第54条规定,出票人记载“不得转让”字样,其后手又进行贴现,质押的,通过贴现、质押取得票据的持票人主张票据权利的,法院不予支持;背书人记载的,原背书人对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票据责任。而且,根据《规定》第8条,记载有“不得转让”字样且用于贴现、质押的票据,仍然有被法院采取保全或执行措施的可能。所以,从考虑质权实现的可能来说,银行不易接收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票据质押。

六、承兑保证金问题

承兑保证金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保证金担保能否构成质押的问题

有—种观点认为,金钱作为特殊动产,具有一般等价物和流通的属性,银行占有保证金即取得所有权,因而,保证金担保违背动产质押仅转移占有而不转移所有权的法律原理。应该看到,与存款关系中银行享有存款所有权而储户仅享有债权请求权不同,在保证金担保中,开票申请人将款项存入银行专设的保证金账户作为承兑担保,即以保证金的形式特定化后,此时,已有银行方面占有保证金,但开票申请人仍享有所有权。只有在开票申请人没有约定的时间将开票金额存入,持票人兑付发生垫款时,承兑行才可以保证金优先受偿,取得所有权。否则,开票申请人可以所有人的身份请求返还。所以,保证金是一种特殊的动产质押方式,《解释》第85条就明确规定了保证金质押的法律效力。(二)保证金是否可以被冻结或扣划

实践中,银行经常允许企业将保证金放在定期账户上增加其利息收入,有时司法机关将存放在企业定期账户上或银行保证金专户上的保证金作为一般企业存款冻结或强制扣划,引起法律纠纷。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保证金存作企业定期存款,银行享有其所有权,不符合动产质押的法律要求,因此,即使银企双方另有合同证明该笔资金为银行承兑汇票的担保,但司法机关却往往不予承认。所以,银行要规范保证金专户管理制度,禁止挪作他用,同时也不允许企业将保证金转作定期存款。二是根据《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法发〔2000〕21号)第9条,法院可以对银行承兑汇票或者保证金采取冻结措施,但不得扣划。如果银行已对汇票承兑或者已对外发生垫付汇票款项,法院就不应当对承兑保证金采取冻结措施。承兑保证金以丧失保证金功能时,法院可以采取扣划措施。所以,发生承兑保证金被冻结甚至强行扣划情形时,银行方面应举证说明已对该笔保证金下的汇票做出承兑或付款,并强调承兑保证金具有担保性质,不同于一般存款。

七、失票结算问题

一般来说,票据权利和票据本身具有不可分离性,行使票据权利以向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提示并交付票据为必要。但是,在票据丧失的情况下,法律允许失票人采取挂失支付、公示催告或另行诉讼的方式进行补救。下面,对这三种补救方式在实务中的运用略作探讨。

(一)挂失支付问题

票据因被盗、遗失或灭失后,失票人可以将情况通知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通常为银行),以暂停该票据项下的款项。除了《票据法》第15条第3款的简单规定外,关于挂失支付问题的具体规定主要有1996年实施的《关于施行〈票据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和1997年实施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但两者又不一致,给挂失支付运作带来了困难。例如,《通知》第6条规定,失票人挂失支付后,银行在3日内受到失票人已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提起诉讼证明的,或在3日期满的次日起 12日内受到法院支付通知的,应当暂停止付。但是,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第50条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第20条,银行收到挂失支付通知书之日起12日没有收到法院止付通知的,从13日起,即可对此票人进行付款。笔者认为,银行在办理挂失止付业务中,应适用后者。其理由为二:一是两者均属于行政规章,效力属同一层次,根据新法优于旧法适用的原则,《通知》与后者相抵触的部分当然不能适用。二是从颁布《通知》的目的看,主要是为了“做好《票据法》实施至相关配套规章制度颁布之前的衔接工作”。在《支付结算办法》颁布之前,自然不应继续适用。所以,对票据挂失支付问题的正确理解是:(1)失票人通知付款银行或代理付款银行挂失止付后,银行在3日内应暂停支付;(2)在此期间银行收到失票人已向法院申请公式催告或诉讼证明的,应从收到挂失止付通知书之日起12日内,等候法院的止付通知。未收到相关证明的,银行可以对此票人付款。(3)在12日内收到止付通知的,银行应暂停支付直至公示催告或提起诉讼程序终结。

(二)公示催告问题

目前,银行在处理公示催告票据时主要有两种错误认识:

1、银行作为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错误的认为公示催告期间届满,即可对持票人付款。实际上,只有在催告程序终结后,法院止付通知失去效力,银行才可以对外付款。而公示催告程序终结不以公示催告期间届满为标志。公示催告期间内,申请人撤回申请的,或公示催告后至期间届满直至除权判决前,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的,或公示催告期间届满后,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的,公示催告程序均宣告终结。所以,一旦进入公示催告程序,银行只有在取得法院终结公示催告程序的裁定或判决后才能对票据权利人付款或办理贴现。

2、银行作为票据受让方(如通过贴现或质押取得票据),错误地认为只要对票据丧失及公示催告情况不知情,即属善意取得票据,应享有票据权利。按《民事诉讼法》第195条,“公示催告期间,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换言之,无论银行对票据丧失及公示催告情况是否知情,只要受让票据的行为处于公告期内,银行主张票据权利的,将得不到司法支持。所以,银行受让票据时,必须向票据上载明的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查询票据是否存在失票人挂失止付或法院通知止付情形,必须查明该票据是否处于公示催告期间。

下载商业银行合并的有关法律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合并的有关法律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共5篇)

    我国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金国、第二大黄金消费国,向来有藏金于民的习俗。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黄金业务市场规模也在快......

    合并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公告及通知范本 (1)外商投资企业吸收合并公告范本 ___公司(接纳方公司)拟吸收合并___公司(拟解散公司),已于___年__月__日获得厦门市投资促进局初步同意。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合并协议

    合 并 协 议甲方:岱山县蓬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岱山县燕窝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丙方:舟山市台风乐园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丙方) 为进一步整合旅游资......

    题库合并(模版)

    万利一矿安全文化题库 一、填空题 1、安全通常是指事物对人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产生损失、不发生事故、运行正常、进展顺利。 2、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以安全理论为基......

    车位法律问题

    据调查,在诸多的小区业主纠纷中,车位纠纷占相当大的比重,而问题的核心在于车位的产权属性。《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

    以贷还贷及其法律问题

    以贷还贷及其法律问题 近年来,各级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中,借款保证合同纠纷占了很在比例,大部分得到了较公正的审理,但是,一部分以贷还贷借款合同纠纷,由于金融、担保立法的不完善......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 考试题型:填空20*1、选择10*2、判断10*1、简答4*6、论述3*10(资产管理)、案例16*1 第一章 1、商业银行的概念?(简答+判断)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

    商业银行

    网上银行与传统的银行相比,区别与优势在于以下几点。首先,网络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经营理念. 网络银行的出现将改变我们目前对银行经营方式的理解以及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