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花台区河道整治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完成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8)
雨花台区农村河道整治 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雨花台区水利局
水利科娄杰
2003年以来,在省、市水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关心下,雨花台区紧紧围绕“水安全保障、水环境建设、水资源管理”三水统筹治水思路,以城市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为目标,以全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统领,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认真扎实的做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
一、基本情况
雨花台区位于南京的南大门,紧靠长江,秦淮新河穿境而过。区内河湖密布,圩区内水系发达,交织成网。主要骨干河道包括长江、秦淮新河、南河、南南河、板桥河、江宁河、工农河、送驾河等;另外,还有乡级河道40条,村庄河塘163面,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水系网络,为全区防洪、抗旱、引水灌溉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水环境保障功能。
在农村河道整治中,全区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狠抓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截止到2009年2月份,共完成疏浚整治土方504.21万方,占规划总数的102%,总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其中完成县乡河道疏浚87条,长178.68公里,土方351.59万方,村庄河塘整治159面,土方152.62万方,提前1年完成了规 划内的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任务,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树立了农村的新形象。
二、农村河道整治的几点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落实到位
面对日趋恶化的农村水环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河道疏浚整治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并把农村河道疏浚列入农村新八件实事之一,2007年又列入城乡三年水环境综合治理(即“1144”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通过召开工作布置会,签订责任状,制定专项考核办法等形式,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区属各部门、街道通力合作,及时制定配套政策,在项目审查、计划拟定,政策协调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2、坚持科学规划、明确目标任务
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中,全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自2003年系统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工作以来,先后编制了《雨花台区2003—2007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雨花台区2007—2010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明确提出了整区推进、点面结合的疏浚整治方案,做到疏通水系、改善环境,打造农村水环境整治的亮点。全区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注重点型的示范带头作用,选择居民集中居住村实施连片整治,打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美化农村居住环境,每个街道选择三至四个行政村,作为重点整治村,三至四条河道作为重点整治河道,通过清除河塘淤泥,沟通了水系,调活了水流,清洁了水源,并结合绿色村庄建设、村庄道路建设、垃圾收集、排污系统建设等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着力打造特色典型,涌现了铁心桥街道高家库村、板桥街道永安村等一批水环境建设示范村。
3、依托景观建设,打造文化品牌
水景观是最直观、最容易、最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体验水文化内涵的有效载体。随着现代水利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水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满足除害兴利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色彩、文化韵味和艺术品位;既要发挥防洪、抗旱等方面效益,更要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陶冶情操的高雅去处。近年来,区水利局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始终坚持科学整治的指导思想,人水和谐的理念,先后对南河、板桥河实施了景观改造、建成了铁心桥街道高家库村农民公园、开发区湿地公园等水景观示范区,努力打造水清、景美、富有文化蕴涵的水文化景观。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环境保障。
4、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确保工程质量,全区借鉴基建工程的基本做法,把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作为工程项目来实施、来管理,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做到工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一是明确责任。将农村河道疏浚工作列入 “农村新八件实事”建设的考核内容,区政府与各街道签定责任书,强化目标考核。其次是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合同制,做到工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实行工程监理。自农村河道疏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专门聘请河海监理公司作为工 程的现场监理,明确要求监理单位对甲方负责、对工程质量负责,严格实行监理跟班旁站制度,规范了监理方在控制投资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权力和责任,从而有效保证了清淤整治的质量和标准。我们还适时组织各工程队现场观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从而取得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疏浚整治工作的整体成效。三是严格工程验收。在工程实施中,我们采取推进一段验收一段和最后进行总体验收相结合的办法严把验收关,工程每个环节必须经监理签字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工程竣工必须经区水利局、街道、监理三方签字认可方可退场。区水利局制定详细的河道整治检查验收办法,细化考核评分表,由区水利局牵头,区委组织部、农工办、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单位组成复验小组,通过听取汇报、收取村民评价意见、查看现场、查看验收资料进行区级验收。对验收过程中查出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真正将农村河道整治工作使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满意。四是注重绿化配套。在按要求完成疏浚整治的基础上,我们同步配套做好了河道周边环境的美化工作,按照“淤泥清光、垃圾清走、坡面整洁、水保到位、配套齐全、美化跟进、标牌醒目、责任落实”等八个方面的标准质量要求,对疏浚整治工作中所涉及的大部分河道、河塘,择优选择了有资质的绿化公司进行绿化配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工程档次,最大限度地发挥疏浚整治的综合效益。几年来累计投入绿化配套资金1200余万元,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5、落实管护机制,加强长效管理 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中,全区始终坚持疏浚整治的高标准,并提出了“淤泥清光、垃圾清走、坡面整洁、水保到位、配套齐全、美化跟进、标牌醒目、责任落实”等八个方面的质量要求。通过加大宣传、聘请保洁员、建立村规民约等形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长效管理责任。在每年的大禹杯评比中,将河道、河塘长效管理情况列入考核范围,作为评定等级的重要依据。同时各街道、各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抓好河道的管理。如铁心桥街道高家库村在清淤完成后建成了一个垃圾中转站,三个垃圾屋,十六个垃圾箱,各村民小组都有专门保洁员,负责河塘、河道在内的全村卫生保洁工作,并同环卫所签订了垃圾转运协议,将生活垃圾全部集中收集并运送到水阁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从而减少了生活固体垃圾对环境的污染。2009年4月16日《南京市雨花台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办法》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正式出台,为下一步全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制度化、常态化提供了政策保证。
三、主要成效
通过近六年多的河道疏浚整治,特别是近几年连续掀起的疏浚整治高潮,使雨花台区农村河道的水环境质量、排灌标准、防洪水平、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村容村貌也大为改观,显现出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疏通了水系。通过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不仅改善了灌溉面积,同时,还增强了河道的引水排水和蓄水的能力,有效降低了洪涝旱渍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和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农村经济 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证。通过河道的疏浚整治,清理了多年沉积的淤泥和泛滥的水生植物,沟通了水系,改善了农村河道的引排条件,提高了水体的交换能力,增加了河道的蓄水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各级河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使得农村水系的水质得到极大改善,消失多年的人水和谐的景象又重现水乡。
二是改善了人居环境。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卫生村、文明村的创建,通过清淤泥、清垃圾,控制污水排放,提高了水体自静能力,整治中共清理垃圾1000多吨,改变了往日污水横流、恶臭四溢的现象,呈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景观。通过河道的疏浚整治,河道恢复了其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许多以前鱼虾绝迹的农村河塘又重新恢复了生机。同时配合进行水生植物、垃圾的清理以及岸坡的绿化,减少了水土流失,美化了环境,极大的改善了区内的生态环境,不少地方双再现了水清岸绿、鱼虾畅游、风景如画的水乡风貌。
三是改变了农村面貌。农村水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改善了农村投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全区通过科学规划,把河塘整治与村庄建设、农业旅游、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提升农村整体环境的品味。铁心桥街道在前两年结合春牛首农村旅游项目打造高家库农民公园的基础上,今年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对龙泉寺水库及周边4个塘进行了疏浚整治,并安排绿化、美化,使得高家库水环境示范村建设范围不断延伸、扩大,并在去年成功创建全国“绿 色小康村”。开发区在三桥附近结合河道疏浚整治,建设三桥湿地公园,目前堤防加固、河道清淤、整形造景等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为进一步改善当地环境、提升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四、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大规模的河道综合整治,全区河道的淤泥状况、水土流失和河岸清洁程度都有较大改善,有害的水生植物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虽然水环境整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水法制意识看,还存在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公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
保护水环境不仅是全体公民应尽的的责任,而且还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是公民普遍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水法律观念淡薄,有随意在河道上乱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现象,尤其是农村河道脏乱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公民的水环境保护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二是河道整治工作还不能充分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尽管河道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共识。少数人把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看作政府的职责,提要求作评论的人多,实际参与管护的人少,在河道施工中有极少数村民不怎么配合,存在着与已无关的思想。
2、从污染源的控制来看,全区的污水排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除几条大的河道外,其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水污染控制能力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但由于污水收集网络不配套或不健全,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另外,还有少部分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违法、超标准排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3、从河道长效管理来看,河道保洁工作与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河道保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自2003年以来全区各街道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了此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机制不完善,考核制度不健全,投入力度有限等原因,造成部分区域内河道保洁工作存在突击性、应付性、局部性,影响了河道保洁的整体效果。
五、对下一轮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是一项全局性工作,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加强河道整治工作的宣传发动显得十分重要。要动员各各街道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公开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市民的水环境意识和水法治意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同时要积极倡导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引导市民参与到保护水环境的行列中来,使“爱水”、“护水”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2、要完善水系规划,坚持综合治理
在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要用统筹的观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扎实有序推进河网水系建设,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同时,要把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与村庄环境整治、改善村庄面貌有机结合起来,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与农村环保、卫生防疫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建好配套工程,着力打造“清水通道”,不断提高河道引排能力和自净能力。另外,要积极开辟增收渠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从多方面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来源,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3、要优化设计,注重河道的自然性、生态性和多样性 河道整治首先要突出生态这一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方针,要在提高水环境对市民的亲和度上做好规划指导。河道整治不能只注重河堤的驳坎砌石和河岸的美化,更应体现河流的传统和个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上应尊重河流的自然性,要重视河道整治中的环境问题、景观问题和生态问题,尽可能地采取生态护岸、疏浚等方式整治河道,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着力体观水环境的特色和个性化。
4、要规范建设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规范建设程序,是工程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要从目标任务、原则要求、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管理和竣工验收等6个方面规范农村河道整治的建设管理程序。其中,资 金一定要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并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工程建设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同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以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保证工程质量。
5、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明确管护责任 河道整治是基础,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河道整治成果的关键。如果疏于管护,即使整治好的河道,仍会出现大的反弹。因此要坚持建管并重,及时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要健全河道管理网络,明确管理责任,强化河道巡查制度,按照行政区域统一建立河道保洁管理队伍,做到整治一条保洁一条,使河道整治与河道保洁同步进行。二是要落实养护经费,区财政要加大河道保洁养护经费投入,实行区、街道、村三级共同承担养护经费。三是要实行管养分离,培育养护市场。在落实养护经费的前提下,尝试运用市场机制,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四是要科学管理、长效管理。对事关防洪排涝和城乡供水安全的重要河道,要逐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为河道的科学调度和动态管理提供依据。
6、要加大投入,多渠道解决河道整治资金
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资金投入方面一定要用开放的观念、创新的思路、灵活的机制、市场的办法,同时发挥民间力量,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探索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破解整治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要把河道整治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的总“盘子”,优先给予保证。其次,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社会 参与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参与河道整治,确保河道整治这一民生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7、要进一步加大监督与考核力度
河道、河塘清淤要做到政府搭台、各部门相互协作,政府要将其纳入考核目标。河道清淤与村庄河塘整治应像防汛一样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它纳入领导考核目标任务。区、街道两级要成立督查小组,加强对河道整治和管护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做到绩效挂钩,奖优罚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河道整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效能。
二OO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群租房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整治对策
“群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但随着群租群体的不断扩大,群租房引发的各类治安和消防问题日趋突出,群租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媒体和广大居民的关注,也成为当前消防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工作中了解的出租屋消防安全现状和参与群租房综合整治的感受,试图从法律法规、机制建设等方面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与广大同行交流。
1群租产生的背景
1.1定义
居民或村民住宅类房屋在租赁过程中,承租方为不特定的若干人,在一户内形成一个群体居住的租赁方式。
1.2产生背景
群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房屋租赁市场新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大量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流动人口激增。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规划调整,大量以投资为目的的商品房短期内难以售出获利。于是,受租赁市场上高额利润的驱动,部分房屋拥有者和房产中介将空置的房屋转售为租,并将整体的大空间住宅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小空间,分别出租,以获取利益最大化。同时,城市的扩张也使城市周边的农村获得了扩展的空间。农民耕地被征收,但供居住的宅基地依然保留,形成了“城中村”。城市的土地是国有土地,而“城中村”的土地仍然保留着农村集体土地的属性,村中大部分居民以失地、下岗困难和生活无保障为由,擅自非法占地建房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或破墙开门开店用于经营。而外来务工的低收入群体为了降低生活成本,缓解房租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大多选择“群租”的方式合伙租房。对于房东和房客来说,他们是双赢的,群租理所当然成为了双方需求的结合点,这是这个现象出来的原因。正是这个原因使“群租”现象逐渐出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已成为一个社会突出现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新焦点。
2群租房的分类
2.1按建筑类别分按建筑类别,“群租”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大居室“分割型”群租——中高档住宅区内的简装修房分割成若干间,以阁间形式逐一出租。二是村民住宅违章连体搭建出租。前种形式是在100平米左右的房间内居住了十几至二十几人不等,人均面积一般都不到7平米。后种形式是房东直接搭建小面积房间,村民在自己的主体建筑外围扩张搭建附体建筑,该类建筑大多2-3层,底层多带有商铺,每个房间10-15平方左右,设独立进出的门或走道,房内煮食与休息在同一区域,底楼房屋作店面出租,形成人气混居和住宅与营业性场所互通的局面。
2.2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分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出租屋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员工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以单位名义租借房屋,由单位出资为单位职工提供住宿场所。二是地下旅馆。有专人或者专业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房东,把零散的房源做成地下的旅馆,有专人来管理,收取租金,未经工商注册,属非法经营;三是多户集中居住。以家庭为单元,至少在三户以上,多的甚至于十几户。四是“三合一”场所。为满足群租户集中区域人员的生活需求,借用村民住宅从事经营活动,同时也用作居住场所,形成集经营、住宿、炊烧于一体的“三合一”场所。
3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
由于大部分出租屋承租人员文化水平低,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缺乏,加上出租屋经营者消防安全管理“缺位”,致使当前城乡出租屋火灾隐患丛生,使出租屋昌渐成为火灾事故的“重灾区”。一旦发生火灾,可能波及多户,随之而生的经济纠纷也非常复杂,一旦处置不当,极容易引发群访群诉。
3.1居民住宅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是群租导致居住人口密度过大,火灾危险性增加。一旦有其中一户发生火灾,将会直接蔓延至同室的其他住户,危害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容易引发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二是电气线路过负荷。众所周知,居民住宅内的电路设计是按照常规居民住户的标准来设计,而一套房内住四、五家甚至更多住户,就很容易造成电器负载状况的产生,导致火灾的发生;三是使用大量可燃、有毒材料进行分隔,一来使火灾荷载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上升,二来一旦发生火灾有毒的烟气很容易引发人员窒息死亡;四是群租房内租客的流动性相对较强,人员成份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管理,一旦发生冲突,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3.2村民住宅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是村内基础消防设施缺乏。无市政消火栓,村庄外围天然水源无消防车停靠平台,消防车取水难度大;二是消防通道堵塞现象严重。村民擅自扩张搭建的违章建筑占用了原有村民住宅间的防火间距,致使消防通道严重变形,消防车无法进入扑救;三是人员密集场所消防设施缺乏。一些饭店、网吧等人员密集的“六小单位”内基本没有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一旦起火,无最直接的扑灭初起火灾的工具。四是人气混居。大部分房客只租一间房,将液化气钢瓶放在居室内,火灾危险性大。也有将钢瓶放置在屋外,通过皮管穿墙或直接从门缝中拉出使用,易磨损皮管造成气体泄漏引发火灾;五是乱接乱拉电线,易引起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火灾。
4群租现象的整治对策群租现象是消防部门面临的新问题,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很难界定对房东或房客的处理。因此,对群租房的整治和管理,应当着眼大局,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循其特性,落实对策,为长效管理群租房打开良好的局面和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4.1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行政责任主体。消防部门要积极当好政府参谋,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区、镇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为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作为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的行政责任主体,治安(派出所)、安监、消防等部门积极配合其做好工作。明确责任主体,方能改变目前多个部门管理、但谁都不管到底的局面。
4.2强化源头管理,明确租赁双方责任。对刚开始动工的违章搭建和违章装修,物业管理或职能部门一定要及时制止,从源头上加以规范,将防范措施落实在前,避免事后补救。在即成事实的管理中,要求出租方和承租方在签订租赁合同时明确双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强化“谁经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以便处理出租房火灾引起的各类纠纷。
4.3完善法律法规,填补消防管理盲区。积极推动出租屋租赁双方或一方法人化,使消防部门可以管理单位的模式加强对群租房的管理,同时,通过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群租市场。
4.4安装消防设施,推进安全技术防范。要求在公共区域配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在一定规模的出租屋安装简易烟感、简易喷淋和多功能消防逃生软梯等设施,使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人防、技防相结合,切实提高出租屋抗御火灾能力。
总之,群租房出租是继闲置厂房出租后又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派生出的新现象、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多策并举,才能逐步收到成效
第三篇:群租房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整治对策
“群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但随着群租群体的不断扩大,群租房引发的各类治安和消防问题日趋突出,群租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媒体和广大居民的关注,也成为当前消防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工作中了解的出租屋消防安全现状和参与群租房综合整治的感受,试图从法律法规、机制建设等方面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与广大同行交流。1群租产生的背景1.1定义居民或村民住宅类房屋在租赁过程中,承租方为不特定的若干人,在一户内形成一个群体居住的租赁方式。1.2产生背景群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房屋租赁市场新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大量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流动人口激增。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规划调整,大量以投资为目的的商品房短期内难以售出获利。于是,受租赁市场上高额利润的驱动,部分房屋拥有者和房产中介将空置的房屋转售为租,并将整体的大空间住宅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小空间,分别出租,以获取利益最大化。同时,城市的扩张也使城市周边的农村获得了扩展的空间。农民耕地被征收,但供居住的宅基地依然保留,形成了“城中村”。城市的土地是国有土地,而“城中村”的土地仍然保留着农村集体土地的属性,村中大部分居民以失地、下岗困难和生活无保障为由,擅自非法占地建房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或破墙开门开店用于经营。而外来务工的低收入群体为了降低生活成本,缓解房租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大多选择“群租”的方式合伙租房。对于房东和房客来说,他们是双赢的,群租理所当然成为了双方需求的结合点,这是这个现象出来的原因。正是这个原因使“群租”现象逐渐出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已成为一个社会突出现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新焦点。2群租房的分类2.1按建筑类别分按建筑类别,“群租”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大居室“分割型”群租——中高档住宅区内的简装修房分割成若干间,以阁间形式逐一出租。二是村民住宅违章连体搭建出租。前种形式是在100平米左右的房间内居住了十几至二十几人不等,人均面积一般都不到7平米。后种形式是房东直接搭建小面积房间,村民在自己的主体建筑外围扩张搭建附体建筑,该类建筑大多2-3层,底层多带有商铺,每个房间10-15平方左右,设独立进出的门或走道,房内煮食与休息在同一区域,底楼房屋作店面出租,形成人气混居和住宅与营业性场所互通的局面。2.2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分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出租屋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员工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以单位名义租借房屋,由单位出资为单位职工提供住宿场所。二是地下旅馆。有专人或者专业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房东,把零散的房源做成地下的旅馆,有专人来管理,收取租金,未经工商注册,属非法经营;三是多户集中居住。以家庭为单元,至少在三户以上,多的甚至于十几户。四是“三合一”场所。为满足群租户集中区域人员的生活需求,借用村民住宅从事经营活动,同时也用作居住场所,形成集经营、住宿、炊烧于一体的“三合一”场所。3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由于大部分出租屋承租人员文化水平低,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缺乏,加上出租屋经营者消防安全管理“缺位”,致使当前城乡出租屋火灾隐患丛生,使出租屋昌渐成为火灾事故的“重灾区”。一旦发生火灾,可能波及多户,随之而生的经济纠纷也非常复杂,一旦处置不当,极容易引发群访群诉。3.1居民住宅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一是群租导致居住人口密度过大,火灾危险性增加。一旦有其中一户发生火灾,将会直接蔓延至同室的其他住户,危害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容易引发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二是电气线路过负荷。众所周知,居民住宅内的电路设计是按照常规居民住户的标准来设计,而一套房内住四、五家甚至更多住户,就很容易造成电器负载状况的产生,导致火灾的发生;三是使用大量可燃、有毒材料进行分隔,一来使火灾荷载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上升,二来一旦发生火灾有毒的烟气很容易引发人员窒息死亡;四是群租房内租客的流动性相对较强,人员成份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管理,一旦发生冲突,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第四篇:群租房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整治对策
“群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但随着群租群体的不断扩大,群租房引发的各类治安和消防问题日趋突出,群租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媒体和广大居民的关注,也成为当前消防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工作中了解的出租屋消防安全现状和参与群租房综合整治的感受,试图从法律法规、机制建设等方面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与广大同行交流
。群租产生的背景
1.1 定义
居民或村民住宅类房屋在租赁过程中,承租方为不特定的若干人,在一户内形成一个群体居住的租赁方式。
1.2 产生背景
群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房屋租赁市场新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大量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流动人口激增。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规划调整,大量以投资为目的的商品房短期内难以售出获利。于是,受租赁市场上高额利润的驱动,部分房屋拥有者和房产中介将空置的房屋转售为租,并将整体的大空间住宅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小空间,分别出租,以获取利益最大化。同时,城市的扩张也使城市周边的农村获得了扩展的空间。农民耕地被征收,但供居住的宅基地依然保留,形成了“城中村”。城市的土地是国有土地,而“城中村”的土地仍然保留着农村集体土地的属性,村中大部分居民以失地、下岗困难和生活无保障为由,擅自非法占地建房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或破墙开门开店用于经营。而外来务工的低收入群体为了降低生活成本,缓解房租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大多选择“群租”的方式合伙租房。对于房东和房客来说,他们是双赢的,群租理所当然成为了双方需求的结合点,这是这个现象出来的原因。正是这个原因使“群租”现象逐渐出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已成为一个社会突出现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新焦点。
2 群租房的分类
2.1 按建筑类别分按建筑类别,“群租”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大居室“分割型”群租——中高档住宅区内的简装修房分割成若干间,以阁间形式逐一出租。二是村民住宅违章连体搭建出租。前种形式是在100平米左右的房间内居住了十几至二十几人不等,人均面积一般都不到7平米。后种形式是房东直接搭建小面积房间,村民在自己的主体建筑外围扩张搭建附体建筑,该类建筑大多2-3层,底层多带有商铺,每个房间10-15平方左右,设独立进出的门或走道,房内煮食与休息在同一区域,底楼房屋作店面出租,形成人气混居和住宅与营业性场所互通的局面。
2.2 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分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出租屋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员工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以单位名义租借房屋,由单位出资为单位职工提供住宿场所。二是地下旅馆。有专人或者专业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房东,把零散的房源做成地下的旅馆,有专人来管理,收取租金,未经工商注册,属非法经营;三是多户集中居住。以家庭为单元,至少在三户以上,多的甚至于十几户。四是“三合一”场所。为满足群租户集中区域人员的生活需求,借用村民住宅从事经营活动,同时也用作居住场所,形成集经营、住宿、炊烧于一体的“三合一”场所。
3 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
由于大部分出租屋承租人员文化水平低,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缺乏,加上出租屋经营者消防安全管理“缺位”,致使当前城乡出租屋火灾隐患丛生,使出租屋昌渐成为火灾事故的“重灾区”。一旦发生火灾,可能波及多户,随之而生的经济纠纷也非常复杂,一旦处置不当,极容易引发群访群诉。
3.1 居民住宅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是群租导致居住人口密度过大,火灾危险性增加。一旦有其中一户发生火灾,将会直接蔓延至同室的其他住户,危害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容易引发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二是电气线路过负荷。众所周知,居民住宅内的电路设计是按照常规居民住户的标准来设计,而一套房内住四、五家甚至更多住户,就很容易造成电器负载状况的产生,导致火灾的发生;三是使用大量可燃、有毒材料进行分隔,一来使火灾荷载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上升,二来一旦发生火灾有毒的烟气很容易引发人员窒息死亡;四是群租房内租客的流动性相对较强,人员成份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管理,一旦发生冲突,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3.2 村民住宅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是村内基础消防设施缺乏。无市政消火栓,村庄外围天然水源无消防车停靠平台,消防车取水难度大;二是消防通道堵塞现象严重。村民擅自扩张搭建的违章建筑占用了原有村民住宅间的防火间距,致使消防通道严重变形,消防车无法进入扑救;三是人员密集场所消防设施缺乏。一些饭店、网吧等人员密集的“六小单位”内基本没有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一旦起火,无最直接的扑灭初起火灾的工具。
第五篇:群租房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整治对策
群租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及整治对策
队次:消防工程系十五队 姓名:陈树潮 学号:200921530053
时间:2010年8月
群租房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整治对策
调查地点:广西北流
调查原因:群租房引发的各类治安和消防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当前消防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话题。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调查时间:2010年8月3日—8月25日
“群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但随着群租群体的不断扩大,群租房引发的各类治安和消防问题日趋突出,群租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媒体和广大居民的关注,也成为当前消防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本人结合自身在工作中了解的出租屋消防安全现状和参与群租房综合整治的感受,试图从法律法规、机制建设等方面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让人们引起重视。
一、群租产生的背景
1.1定义
居民或村民住宅类房屋在租赁过程中,承租方为不特定的若干人,在一户内形成一个群体居住的租赁方式。
1.2产生背景
群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房屋租赁市场新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大量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流动人口激增。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规划调整,大量以投资为目的的商品房短期内难以售出获利。于是,受租赁市场上高额利润的驱动,部分房屋拥有者和房产中介将空置的房屋转售为租,并将整体的大空间住宅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小空间,分别出租,以获取利益最大化。同时,城市的扩张也使城市周边的农村获得了扩展的空间。农民耕地被征收,但供居住的宅基地依然保留,形成了“城中村”。城市的土地是国有土地,而“城中村”的土地仍然保留着农村集体土地的属性,村中大部分居民以失地、下岗困难和生活无保障为由,擅自非法占地建房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或破墙开门开店用于经营。而外来务工的低收入群体为了降低生活成本,缓解房租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大多选择“群租”的方式合伙租房。对于房东和房客来说,他们是双赢的,群租理所当然成为了双方需求的结合点,这是这个现象出来的原因。正是这个原因使“群租”现象逐渐出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已成为一个社会突出现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新焦点。
二、群租房的分类
2.1按建筑类别分按建筑类别,“群租”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大居室“分割型”群租——中高档住宅区内的简装修房分割成
若干间,以阁间形式逐一出租。二是村民住宅违章连体搭建出租。前种形式是在100平米左右的房间内居住了十几至二十几人不等,人均面积一般都不到7平米。后种形式是房东直接搭建小面积房间,村民在自己的主体建筑外围扩张搭建附体建筑,该类建筑大多2-3层,底层多带有商铺,每个房间10-15平方左右,设独立进出的门或走道,房内煮食与休息在同一区域,底楼房屋作店面出租,形成人气混居和住宅与营业性场所互通的局面。
2.2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分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出租屋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员工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以单位名义租借房屋,由单位出资为单位职工提供住宿场所。二是地下旅馆。有专人或者专业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房东,把零散的房源做成地下的旅馆,有专人来管理,收取租金,未经工商注册,属非法经营;三是多户集中居住。以家庭为单元,至少在三户以上,多的甚至于十几户。四是“三合一”场所。为满足群租户集中区域人员的生活需求,借用村民住宅从事经营活动,同时也用作居住场所,形成集经营、住宿、炊烧于一体的“三合一”场所。
三、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
由于大部分出租屋承租人员文化水平低,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缺乏,加上出租屋经营者消防安全管理“缺位”,致使当前城乡出租屋火灾隐患丛生,使出租屋昌渐成为火灾事
故的“重灾区”。一旦发生火灾,可能波及多户,随之而生的经济纠纷也非常复杂,一旦处置不当,极容易引发群访群诉。
3.1居民住宅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是群租导致居住人口密度过大,火灾危险性增加。一旦有其中一户发生火灾,将会直接蔓延至同室的其他住户,危害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容易引发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二是电气线路过负荷。众所周知,居民住宅内的电路设计是按照常规居民住户的标准来设计,而一套房内住四、五家甚至更多住户,就很容易造成电器负载状况的产生,导致火灾的发生;三是使用大量可燃、有毒材料进行分隔,一来使火灾荷载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上升,二来一旦发生火灾有毒的烟气很容易引发人员窒息死亡;四是群租房内租客的流动性相对较强,人员成份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管理,一旦发生冲突,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3.2村民住宅群租房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是村内基础消防设施缺乏。无市政消火栓,村庄外围天然水源无消防车停靠平台,消防车取水难度大;二是消防通道堵塞现象严重。村民擅自扩张搭建的违章建筑占用了原有村民住宅间的防火间距,致使消防通道严重变形,消防车无法进入扑救;三是人员密集场所消防设施缺乏。一些饭店、网吧等人员密集的“六小单位”内基本没有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一旦起火,无最直接的扑灭初起火灾的工具。四
是人气混居。大部分房客只租一间房,将液化气钢瓶放在居室内,火灾危险性大。也有将钢瓶放置在屋外,通过皮管穿墙或直接从门缝中拉出使用,易磨损皮管造成气体泄漏引发火灾;五是乱接乱拉电线,易引起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火灾。
四、群租现象的整治对策群租现象是消防部门面临的新问题,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很难界定对房东或房客的处理。因此,对群租房的整治和管理,应当着眼大局,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循其特性,落实对策,为长效管理群租房打开良好的局面和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4.1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行政责任主体。
消防部门要积极当好政府参谋,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区、镇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为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作为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的行政责任主体,治安(派出所)、安监、消防等部门积极配合其做好工作。明确责任主体,方能改变目前多个部门管理、但谁都不管到底的局面。
4.2强化源头管理,明确租赁双方责任。
对刚开始动工的违章搭建和违章装修,物业管理或职能部门一定要及时制止,从源头上加以规范,将防范措施落实在前,避免事后补救。在即成事实的管理中,要求出租方和承租方在签订租赁合同时明确双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强化“谁经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以便处理出租房火灾引起的各类纠纷。
4.3完善法律法规,填补消防管理盲区。
积极推动出租屋租赁双方或一方法人化,使消防部门可以管理单位的模式加强对群租房的管理,同时,通过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群租市场。
4.4安装消防设施,推进安全技术防范。
要求在公共区域配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在一定规模的出租屋安装简易烟感、简易喷淋和多功能消防逃生软梯等设施,使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人防、技防相结合,切实提高出租屋抗御火灾能力。
总之,群租房出租是继闲置厂房出租后又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派生出的新现象、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多策并举,才能逐步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