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与引导,尤其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但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问题也不断出现,“空壳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空壳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诞生与政府的市场准入政策、扶持优惠政策、审核监管政策、绩效考核政策等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是政策诱变的结果。因此,各地政府必须通?^政策调适,适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改善扶持优惠政策、强化动态监管、调整绩效考核指标等,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健康规范发展之路。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对策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校级课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将一家一户单独进行同类生产或服务的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0多万家,然而,光鲜统计数据背后,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那就是“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而真实地存在。为充分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真实状况及运行中出现的空壳化问题,近期笔者在河北省赵县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赵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赵县是河北省梨果生产大县,全县梨果面积25万亩,以历史久、面积大、品质优、产量高而成为全国闻名的梨果生产大县。近年来,在国家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赵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赵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呈现规模扩大和类型多样化发展格局,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末,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86家,位列石家庄市第一,其中,种植类330家,养殖类40家,其他类16家,入社农户7810户,社员出资总额3.4亿元。在赵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梨果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占50%以上。梨果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梨区,乃至赵县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对赵县东部梨区的谢庄乡、范庄镇等产梨乡镇的梨果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这里几乎每个村都有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在范庄镇、大安村等比较大的村子里成立着各种名目的梨果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达六七个,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但是真正发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统一生产,规范经营的屈指可数。这里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只是为了享受国家的资金支持等政策,或者利用规模化的优势,从中收取各种“服务”费用,或者赚取梨果销售的差价,并不存在任何实际的经营行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我们实际调研中发现的梨果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乱象,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注册登记后没有实际运营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
走访中我们发现,赵县梨区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场所、设备、资金、人员,也不开展实质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交的资料完全是一纸空文。这种纯粹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所有“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在赵县梨区所占比例并不太高,但是它的危害却最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政府部门主导成立的,也有其他组织或个人牵头成立的。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政绩考核和套取补贴催生出的结果,由于其目的不正当,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大。政府出于政绩需要而支持或默许成立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有损政府的信誉,引发更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而且会给社会其他群体和成员形成示范效应,加上本就存在的套利机会,使得其他组织和个人也效仿成立虚假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中牟利。不仅如此,它也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能够注册这种“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多半是些“能人”或有一定权势之人,利用自己的人脉疏通关系,从而造成权利寻租等问题。
(二)有名无实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是,挂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牌子,也有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并不具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有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也不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和原则开展活动。我们对赵县的调查中,发现这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也就是说该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这种类型。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都是依托在该地建立大型的冷库而建立起来的。他们所谓的“经营方式”只不过是利用自己的规模贮存优势,把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农户的梨产品统一存放,然后利用集中优势统一出售。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实能发挥规模效应,通过农产品的统一出售,使农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但是,由于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相应的组织框架和规章制度,通常都是进行“家庭式”管理。绝大多数农户,只是扮演了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储户”(即储放农产品的农户),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员身份。因此,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售的价格“剪刀差”实际上都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控制者“私吞”了,并没有使广大社员受益。这类被冠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人冷库,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角度来说,便只是一个空壳,其危害性在于侵占了国家资产,掠夺了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享有的财政扶持资金,也降低了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任。
(三)运营中难以为继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好的,或是政府怀着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美好愿望而推动建立的;或是农户等想借合作实现规模效益,改变自身市场弱势地位和经济贫困状况而自发成立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中经营困难,发展难以为继,逐渐成为名存实亡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时虽然将其包括在内,实质上徒具空壳而已。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虽不占很大比重,危害也远不及前两种“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严重,但它的存在一是让我们看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真实发展面貌,加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繁荣的虚假表象;二是容易使农民丧失信心,打击他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的治理对策
在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空壳化”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否则,愈演愈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乱象,势必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使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生存。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
当前,不能再一味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准入门槛,应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或者起点进行相应的提高。首先,应增加“工商部门实地勘验“这一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不经实地调查勘验,或经调查发现不符合条件以及提供和编造虚假材料的,一律不予登记。另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提出一定的要求,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民平均年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出资总额的最低限度。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持续发展,自身至少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单纯依靠成立后的国家财政扶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难以保障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优惠政策的调整
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极大地诱惑了一些企业资本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幌子,或实际控制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套取补贴、逃避税费,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对现有的财政支持政策应予以调整,尽可能减少直接资金补贴。首先,注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条件的培育,坚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其次,不能仅侧重于对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补助或补贴,而要转向对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科技、人才、培训等服务的公共平台的有效支持上,由“输血式”补贴,向“造血式”支持转变。第三,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用奖励这种事后的支持取代事前的补贴,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管惩治政策的调整
加强政府监管对治理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乱象极为必要。除了上述的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外,最重要的是要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监管,并且对弄虚作假、违法经营等活动加大惩罚力度。如规定通过编造虚假材料或采取欺诈手段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发起人若干年内不得再作?榉⑵鹑硕懒⑸昵肷枇⑴┟褡ㄒ岛献魃纾?也不得作为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发起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其他成员则一年内不得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按章程运营,侵犯农民利益的,三年内的任何项目申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都不予通过。三是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解散退出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应到工商部门进行一次年审,如果不进行年审,经过一定期限后即可对其进行注销,以此减少“空挂”现象。在动态监管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成立不合法、运行不规范、发展无活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对其提出整改意见,拒绝整改或整改无效的,可撤销其营业执照,将不合格“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出去。
(四)政府绩效考核政策的调整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遍地开花,但良莠不齐,真假并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政府疏于监管、放任自流,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制造虚假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这又归因于当前“以数量论英雄”的绩效考核政策。因此,必须予以调整,再不能单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数量的多少或数量的增长速度来考评政府绩效,而应将评价指标重点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和发展的规范性水平上,以及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引导、扶持、培训、信息提供、技术引进等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上,使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同时,由于各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条件不同,即便同一个省内,不同市县在经济发展程度、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农民思想观念等方面也存有差别,因此,对政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也应有所区分,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一些地方政府将会迫不得已地弄虚作假,以完成它实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结语
本文主要梳理了当前形势下,河北省一些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空壳化”问题,并提出了笔者的几点建议。需要说明的是,河北省赵县梨果专业合作社存在的“空壳化”问题,并不仅仅是个例,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会严重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的新形势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修订步伐,如何杜绝“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这需要所有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淑英,王征兵.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的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7(06)
[2]孟飞.农村大户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成、影响及其规制.农业经济问题,2016(09)
[3]黄祖辉,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07)
[4]马惊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属性反思及法律制度创新.政法论丛,2016(02)
作者简介:
米聪姗(1991.03-),女,河北赵县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难点及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难点及对策
------------------
日期:2010-06-02 作者:罗正学 来源:五峰国税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政策出台背景
为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该法实施后下发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通知规定了四项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难点
一是设立不规范,合法经营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构成模式当前主要有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干部+农户等模式,牵头主体呈现多元化,合作社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形同虚设。经与工商信息核对,登记类型有内资、其他联营、股份合作、个人独资等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未及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不利于规范经营。更有部分企业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的办法设立合作社,以获取贷款,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资格。
二是经营不景气、财务核算不够健全。目前,农民合作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有实力、能有序经营的很少,勉强维持个体经营。有的是村委会组织的,基本上有名无实,没有形成具体的组织章程、制度等,未能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没有实现共同销售和二次分配,导致财务不规范,核算不健全。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没有专职财会人员,即使有,设置的会计账簿也非常简单,凭证不完整、不规范,真实性低,有的甚至连账簿都没有,对如何建立会计账簿进行准确核算、如何纳税”一片空白。
三是政策不明朗,导致执法存在风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管理,在程序和办法上都缺少具体详细的规定。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设立合作社时不需要提供验资报告,只要“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办理税务登记时是否参照执行也没有明确规定。同时纳税申报不真实,发票使用率低,要么不申报,要么长期零申报。代开发票管理也存在较大风险,以农民个人名义在当地村委会申请开具自产自销证明,直接到国税机关申请代开免税农产品发票的现象时有发生,自产自销证明的真实性无法准确核实。
四是税收优惠难以界定,征管难度大。已成立的农民合作社数量不少,到税务机关咨询政策的却不多,同时,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税收户籍管理还不到位,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少数税收管理员也认为农民合作社对完成税收任务基本没有作用,加强税收征管的积极性大大降低,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在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上,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员以外其他人员收购货物销售的应税行为,由于财务核算混乱,免税范围难以准确界定,存在农业产品深加工形成工业品仍按农产品免税等管理漏洞。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对策
一是严格税务登记制度,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户籍管理。依据工商登记信息,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对已注册的提醒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经税务机关调查核实确属不从事生产经营的空壳企业,建议不列入税收征管,避免带来系列税收征管问题和浪费有限的征管资源。对初次办理税务登记的,必须认真审核注册资料,重点了解经营范围、经济规模、经营方式、组织结构和成员构成的真实情况,据以实行分类管理,认真核定应纳税种和征收方式,防止虚假农民合作社骗取税收优惠待遇。
二是强化纳税服务,督促企业规范财务管理。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为促使专业合作社合法享受税收优惠,要督促其按规定进行财务核算,建立健全账簿凭证,分别核算应税、免税项目。在向农民合作社提供良好的政策咨询服务、辅导建账服务的同时,在日常办税上做到文明服务,优质高效。根据农民合作社的特点,简化办税流程,精简报送资料,缩短审批时限,落实“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制度,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三是规范税收执法,引导企业依法纳税。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因此,应要求每个合作社都必须按时申报实际经营销售收入,并准确划分应税、免税收入、社内交易和社外交易收入。对不能准确核算收入或成本费用的,应按照规定实行核定征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对税收政策知之甚少的特性,可组织召开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辅导培训,指导、督促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建章立制、准确核算,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四是加强日常管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帮助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和减免税资格认定,以利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加强农产品收购和销售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通过对产品品种、产量的评估,确定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督促其按照真实的交易及时开具发票,不虚构交易虚开发票,不为他人抵扣税款提供方便,对其发票的开具加强监控管理,降低税收管理风险。符合企业所得税减免条件的,及时进行备案登记,落实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注:本文被《湖北国税》2010年3月第三期刊登。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帮助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但随着发展其财务管理的问题愈发突出,成为阻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X县为例,根据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对其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融资管理及盈余分配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建立合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力量。据统计,全国目前有15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说明其发展又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但在质量发展上还是差强人意,尤其是财务管理层面,始终是薄弱环节,研究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问题,对丰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理论及促进合作社健康长远发展,乃至推进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1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1.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与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起来的,起源较早,《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个人或团体生产、经营、销售同类农产品或提供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依据自愿建立及自主管理的原则,形成的一种互助型市场经济组织称之为合作社。”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主导力量以农户为主;第二,具有互助性;第三,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第四,资合与劳合相结合。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在企业中,财务管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是在秉承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投资、融资、经营、分配等一系列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自愿建立、自主管理的原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这其中必然会涉及经济财务活动,因此必然也需要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虽然与其他企业稍有不同,但宗旨都是为了利益,因此财务管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2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县地处山东省中部,由泰安市所管辖,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6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35家,社员总共9.5万户,带动农户23.8万户,增加社员收入2.7亿元。近年来,X县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的提升,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优一接二连三”。2.2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分析。2.2.1基础财务工作方面。虽然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重视,但每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对于发展的速度也是有所限制,比如X县虽然政策落实的不错,设有专门的财务机构,也配上了财务人员,但大多水平不高,而且存在兼职情况。另外,由于县里下面个别发展较为落后的乡镇经济不发达,财务人员疏于对财务管理先进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严重影响了财务工作的开展;其次,了解到X县仅有国家级和几家省级的合作社有进行内部控制的部门,大多数的合作社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引起重视,甚至有几家代表性合作社也只是建立了一些简单的管理制度,并且没有随着变化而调整,如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要求必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加符合农业发展与管理的要求。2.2.2投资环境管理方面。X县在投资方面盲目性较为突出,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较差,特别是在中小型合作社中,狭隘的认为自身发展规模小,所以不需要设置复杂的投资部门,这种错误的思想更加削弱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投资失败的案例时常出现,长此以往便会使得投资渠道变窄,弱化盈利能力,资金供应不足等问题也会相继出现,所以不仅是大型的合作社还是中小型合作社都应该重视对投资环境的完善,否则会影响自身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2.2.3内外部融资管理方面。(1)内部融资管理。首先,X县关于股金缴纳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合作社制定了标准,但没有制定认股上限条款,少数合作社只制定了认股上限条款,没有制定股金缴纳的标准,这就容易造成不同成员间缴纳股金数量的差异。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员缴纳的股金并没有很多,而且大多还是固定资产,只适合于合作社刚刚成立时,若想保持长足发展,则必然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代表性的合作社盈余成绩可观,大多合作社盈利都不过百万元,说明合作社通过经营利润来积累盈余的能力还有待提高。(2)外部融资管理。首先,面对数量庞大的合作社,能给予贷款的金融机构有限,银行出于保障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于发展刚起步的合作社被认为偿还能力不足,便不会考虑放贷,另外申请手续的繁杂也会劝退一些缺乏专业财务人员的合作社;其次,虽然国家为了扶贫加大了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但是各项财政仍是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求;最后,合作社目前融通资金主要依靠资金互助社,但推广并不普及,制度规定也不够健全,所以还需进一步的发展。2.2.4盈余分配方面。首先,不是每家合作社都能按照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量比例返还,因此应该设置合理的返还比例才能鼓励社员与合作社进行交易,若合作社对这个返还比例进行限制,不仅会损害社员的利益,而且会降低他们交易的积极性;其次,盈余分配决策不明确,因为合作社人员主要是农民组成,大多数都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通常不允许参与重大决策,在盈余分配上仅由合作社的管理层来决定,但管理层大多从利益角度出发,通常有不同的分配意见,往往会使农民利益受损。
3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3.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提升财务人员专业度。首先,做好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内外监督,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合作社的行为,审计部门要加强内外部机制的建设,就内部审计而言,应及时对合作社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核,针对暴露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另外,对于财政拨款可以设立专款审计形式,对款项的使用情况能够进行及时的监督与追踪,避免一些不遵守职业操守的财务人员挪用财款行为的出现。就外部审计而言,县里的相关部门比如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应该加大对财务的审查与指导,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并做好专款的监督工作。其次,结合合作社自身的发展情况合理规范会计核算体系,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按照标准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制度等,确保资金不出问题。最后,合作社的大多数农民还是缺少专业素养和管理知识,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要求的提高,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因此相关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必须要跟上发展步调,必要时可以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考核奖励的方式督促他们进步,并且也要定期帮助他们了解熟悉国家的惠农政策,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财务工作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向社员宣传合作社知识及国家对合作社的帮扶政策,有利于加强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3.2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扶持力度。首先,要努力积极拓宽农村的金融渠道,尽量让农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普遍化,打造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其他为辅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简化手续过程,优化信用评级机制,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常融资;其次,政府可以适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比如可以扩大支持范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吸引更多资金的投入。同时,合作社内部也要将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做好对合作社资产的定期清算盘点的工作,对于重大资产项目要谨慎考虑,确保将合作社的资金最优化利用。3.3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完善盈余分配机制。首先,要根据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从而规范利益分配问题,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合作社的持股现象,避免大部分股权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尽量鼓励社员都能参股,将门槛放低,鼓励社员投入,优化产权结构,增加普通社员的活泛性,同时允许社员适当参与决策制定时的意见发表,从而有助于合作社的民主治理;其次,公共积累的提取要在盈余分配之前实现,为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提高这个提取比例更有利于积累合作社的财富,这就更加保障了社员的利益;最后,虽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模式还是相对合理的,即以营业额为基础,按惠顾额返还盈余,对社员的积极能起到积极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为了保障合作社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还是应当积极的更加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确保资本要素取得合理收益,壮大股东群体,鼓励更多人员的参与。
4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越来越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力量,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基础财务工作、投资环境、内外部融资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本文结合X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一是要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做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工作,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确保农村财务人员具有现代化的专业素养。二是要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拓展农村的融资渠道,让农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普遍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三是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提高公共积累比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第四篇: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探讨
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十堰市为例,以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对象,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应,找出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提出推进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拉动效应;十堰市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115-02
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呈现出速度不断加快、规范程度不断提高、覆盖领域不断拓宽、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根据《十堰年鉴》统计,截止2013年,全市依法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14家,合作社社员总户数58928户,占农户总数8.77%。其中农民成员57094户,占成员总数96.89%,带动非成员农户131158户。十堰市2013年共创建部、省级示范合作社1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0家,进入部、省级项目库并已实施项目的合作社9家,扶持资金182万元。
尽管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支撑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但作为山区城市,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着地形崎岖、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等困难;同时在“软件建设”方面也面临着合作社建设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束缚了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成为当务之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与社会效应分析――以十堰市为例
十堰市作为国家生态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其“三农”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推进。自2007年以来,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紧扣山区特色,以市场为主导,推进集约化经营,激活自身发展要素,使得规模、科技、市场等产业要素的叠加效应不断显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1)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效应。合作社的集约化生产方式避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家独户难以应对的生产经营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走向致富路。据十堰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统计,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73078万元,同比增长13.3%,带动社员年人均净增收700余元。
(2)市场化流通的扩大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品难卖、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问题。以十堰市郧县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实施“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超对接”新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户的蔬菜能够更好更快的销售出去,该社“武当红”系列蔬菜已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带动郧县、丹江口等周边7县市39个乡镇蔬菜产业发展。
(3)产业化经营的促进效应。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以十堰市郧县五峰乡果丰木瓜专业合作社为例,其会员已发展到145人,辐射带动全乡22个村、4300多户种植木瓜,基地面积4.3万亩。合作社还选育出“汉江黄”Ⅰ号、Ⅱ号、Ⅲ号并成功推广,已生产出木瓜丝、木瓜酒等系列产品,正在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向木瓜牙膏、木瓜洗面奶、木瓜饮料、木瓜含片等深加工方向迈进。同时合作社已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组织协调木瓜苗木450万株,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木瓜种植3万余亩,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提高产业化水平。
(4)农业发展科技化的宣传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所呈现的带动力,已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途径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支撑。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以十堰市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统一为社员提供植桑养蚕技术培训,以最新的养蚕技术带动大家生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以科技带动农民致富。
(5)品牌化发展的拉动效应。据十堰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统计,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商标10余枚。全市新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达42个,较好地提升了产业、产品档次,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十堰市昌洁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为了开展市场营销服务,注册了“昌洁”牌无公害蔬菜商标,现已成为市民放心菜的首选品牌,年产销蔬菜6500万公斤,实现产值9000余万元,菜农亩平收入超6000元,该合作社先后获得了湖北省试点示范农合组织、湖北省知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家级示范社等称号。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不健全,政府监管难度大。目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进行正常运作,合作社创办过程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为应对上级考核等。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条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定期参加检验未做规定,因此工商部门无法通过年检获知合作社成立后的经营状况。加上山区农户分散、交通不便、各自然村之间距离较远,使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管难度加大。
(2)内部运作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中,也遇到了自身管理和运作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合作社自由松散,虽然设有管理机构,制定了章程,但大多流于形式。同时章程的规范性也难以保证,有的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等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有的合作社设立章程只是为了应付注册登记和检查验收,日常管理基本上是文化程度较高或者自身威望较高的理事长一人做主,从而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
(3)发展资金不足,争取融资困难。在贷款融资方面,在现有的政策下,农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不能参与土地流转,因此出现合作社贷款无财产可抵押的局面,加上合作社规模大小难断、信用状况不明、系统性金融风险很高等造成了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争取资金扶持难、融资难、贷款难等成为合作社扩大发展规模的障碍。
(4)社员文化素质较低,参与管理意识不高。山区农村中有文化的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社员多为一些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同时,由于山区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运作理解程度较低,致使合作社对统一开展社员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执行度较低。农民普遍市场意识淡薄,只愿共享利益,不愿承担风险,给合作社的管理运营带来困难。
(5)整体技术水平欠缺,产品附加值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大部分合作社都是以农副产品为特色的合作社,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没有延伸到深加工,造成产品利润较低;二是科技投入不够。由于社员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三是缺乏技术人才。目前合作社生产技术基本上都是依靠农林部门技术人员直接培训传授,对于合作社的社员并没有稳定的培训机制。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规范化建设。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政府需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十堰市为例,政府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相关地方性法规条例,比如制定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以此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落实政策扶持,抓好典型示范。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增强农民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加强宣传指导工作力度,依法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此外,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定期开展合作社经验交流,对获得有机、绿色品牌的单位进行奖励和重点扶持,通过典型示范来激励和引导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3)健全组织机构,规范管理制度。首先,要规范收益分配,建立激励制度,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业务能手的利益,调动社员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完善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办法,合作社应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第三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开通农民监督举报渠道,监督社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4)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技术水平。科技人才的带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首先,应分期分批对市、县、乡、村和涉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有关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各类经营大户等骨干力量进行常态化培训,切实提高其人员素质和运作的规范化程度,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其次,依靠科技,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帮助合作社加快优势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进行标准化生产,与市场接轨。
(5)树立品牌意识,推进品牌建设。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山区农民要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着力打造优势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十堰市为例,政府应结合山区特色,通过实施“品牌兴农、商标助农、名牌强农”战略,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进行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农产品地域品牌,争创国家和省名牌产品。同时,合作社也要通过各种服务中心、电视、新闻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6)产品面向市场,加强农企对接。着力构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时掌握和发布农产品产销动态,通过网络、公共微信平台、惠农手机报等渠道广泛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产品相同或相似的合作社可以联合起来,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季节性、结构性的农产品销售困难。例如:2013年,十堰市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抱团”参加“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首届青(米)砖茶展览交易会”,全市22个农产品经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近300个种类农产品参加了展示展销,为专业合作社减免展台场租费、布展费3万元,有力宣传了十堰地方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高了专业合作社联合“抱团”闯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洪民荣.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十堰市统计局.十堰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3]宋勇,周朝斌.十堰市农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9).[4]李先权.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2008.[5]杨建军,李经文,高媛,李明,李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车文军.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7]王继权,姚寿福.专业化、市场结构与农民收入[J].农业技术经济,2005,(05).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人大副主任吕春景带领县农业局、农经局的主要领导,就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了解、查看生产运行情况等方式,走访了已经注册的所有合作社和百余名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政府为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于2008年2月23日成立了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县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从而有利地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全县共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9个,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8个,入社户数为419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1.69%,注册资金2431.64万元。申请成立的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11家,其中从事哈密瓜种植的9家,主要分布在淖毛湖镇的各村。从事蔬菜种植的1家(伊吾县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饲草料种植的1家(伊吾县春晖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养殖业的有16家,其中生猪养殖2家(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伊吾县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牛、羊育肥13家,其中吐葫芦乡1家(伊吾县清泉养殖专业合作社),盐池乡1家(伊吾县俊发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淖毛湖镇11家;奶牛养殖1家(吐葫芦乡的伊吾县雪缘情乳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项目1家(淖毛湖的兴福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哈密瓜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1家(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㈠初具规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尤其是近2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9家;从经营范围来看,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基本囊括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行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行情况较好,发挥带动作用明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他们的发展,不但使本社社员受益,且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㈡形式多元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几下几种形式:
⒈能手大户带动型。其主要是由农村能手及专业大户为核心,联络若干农户,每户以投资入股及资产折资入股的方式,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其特点是依托能手及专
业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使全体成员合作经营,共同受益。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
⒉龙头依托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龙头单位或企业为龙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或同类型的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其特点是充分利用龙头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它的前身是淖毛湖镇农机站,凭借较强的技术和设备实力,将淖毛湖60%-70%的农机动力进行整合,主要开展跨区作业,与周边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作业订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加农户“双赢”的目的。
⒊技术人员领办型。其主要方式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为核心组建的合作社。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就属于这种运作方式,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很好作用。合作社运作了三年,累计签定订单4000余亩,完成销售收入900余万元,使每亩增收300元,带动社员每人增收1000元。
㈢ 模式多样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⒈以资金股份入社。每个社员持相同或不同的资金金额入社,从生产到销售完全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管理活动由董事会(社员大会)负责,按入社资金比例分红。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较为典型。
⒉以土地入社。每个社员将其承包的集体或国有土地,以协议、章程约定的方式集约在一起,在统一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机耕、种子、农资、病虫害防治、供水、销售价格)进行合作,按各自土地上产品的销售量获取收入。注册资金按社员平均交纳或按入社土地数量比例交纳。目前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种模式。
⒊以牛羊入社。养殖户将其饲养的牛羊作为入社资本金,并交纳相同或不同数额的资金作为注册资金。入社的牛羊仍由养殖户自行养殖管理。目前的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类。⒋以物资入社。社员携带自有的农机具入社,由合作社统一机耕作业管理、服务,社员按收入比例,向合作社交纳管理服务费。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型。⒌以技术和服务入社。此类社员以农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经纪人为主体,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定单销售为主要内容,形成技术人员和农民互惠互利的联合体。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
以上几种模式中,除第一种为全方位完全合作模式外,其余几种只是在某些环节上的合作,有的合作内容多,有的合作内容少,均为不完全合作。
㈣发挥合作社优势,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原来只是一户较大的养殖户,通过它的带动发展成立了合作社,仅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近20万元。
三、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个别乡村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没有意识到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宣传、动员上的不足。
㈡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即便是已经入社的社员,甚至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对合作社性质、地位、作用、运行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在合作的模式上不够全面,合作的内容上较单一。有的入社社员尚不能完全履行合作社章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合作社存在运行夭折的可能。
㈢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多数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部分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够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较弱,创建品牌意识较差。个别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没有实质性的运行。
㈣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搞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㈤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力量薄弱,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启动运行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的发展。
㈥缺乏领办带动型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有能力、懂经营、会发展的领办型人才领导和组织,但我县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
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根据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建议:
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将农民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组织成专业的种植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红,这样可使少数懂经营管理的人将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那些不懂经营管理的人逐渐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年纪较大的农民将土地转给合作社以后,以股息养老,通过上述模式,可以使种植业突出品牌,结合土地轮作、倒茬,合理种植饲草料,使土地、人力资源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经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是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在农业局,通过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和基层各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㈡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建议组织开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即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章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明显的增收效果)创建活动。通过“六有”合作社创建示范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批规划布局科学,运行管理规范,利益连接紧密,合作领域广泛,服务功能完备,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要健全《章程》。合作社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健全财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
㈢建立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程
建议将我县的培训中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基地,研究出台《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每年从合作社专项经费中安排20%用于合作社培训经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典型示范演讲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开拓市场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
㈣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根据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县财政在原每年以奖代拨5万元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20%用于合作社培训,30%用于支持合作社项目,50%用于对发展好的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和一次性补助。
二是突出产业政策倾斜。鼓励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林、牧、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今后政府所有投向农村的扶持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点向合作社倾斜。
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担保门槛,推行合作社社员联保或法人形式办理信贷。积极探索创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公司和合作社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81号文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会同财税部门及时做好税法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国家有关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五是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加、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受聘合作社的在职农技人员保留原身份,允许其按贡献大小取得报酬。
㈤培育典型,抓示范带动
对我们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许多事宜,需要“因社制宜,因地制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对此,要选择若干个不同专业的合作社,作为重点典型,全方位给予扶持和培育,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