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 要: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国家便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因此,本文便对教育现代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大学生 创业能力
引言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性思维,创新型大学生能够加快中国现代化步伐,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大学生得到社会普遍关注,国家需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程度培养。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大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并不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教育便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将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国际上的威望将逐渐增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教育现代化概述
1.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与特点
现代化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折射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反映人类的生活水平。在现代化基础上,能使我国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得到相应的推进。现代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时期,教育现代化呈现不同的?l展趋势,在经历一段时间演变后,现代化又将呈现另一番景象。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现代化动力目标便会发生相应改变,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育现代化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1]。
2.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点
教育现代化与其它现代化程度不同,它有着基本运行规律,在遵照一定程序的基础上,使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相应人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现代化的时代特点,随时调整相应的奋斗目标。现代化能呈现国家的基本意识形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体现国家的整体发展特征,使国家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不同时代中,教育现代化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变能得到相应的呈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
1.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校便需要开展相应的科研训练计划。在学校中,老师可以使学生进行相应的科研实验。在科研训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便被培养。在科研训练后,大学生便会有相应的科研成果,在学生看到这些科研作品后,便会有一定的喜悦之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便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
2.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便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大多数企业会聘用拥有技能的大学生,因此,学生在社会中便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结束后,学校可以为学生颁发职业技能认证证书。在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后,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便会明确,会为自己制定一份合适的人生规划,人生道路将会变得越来越光明。在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在学生知道自己的缺点后,便能够进行相应的改进,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发展的越来越好。
三、在教育现代化条件下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
1.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教育现代化条件下,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学校便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学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每节课中,大学生学习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便能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活。因此,高校课程应该设立一些创新性科目,在学生上此科目时,便能具有相应的创新性思维。在课程设置上,每门课应该涉及到学生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的知识,在学生学会这些知识后,便能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此外,在学习就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学习其它课程,如历史知识、物理知识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知识便会变得更加丰富,当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便能合理的处理。在创业课程的开办过程中,学校聘请一些专业的教师基础上,在具有知识丰富教师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广度与深度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
2.开设创新创业训练课程
现今,大多数高等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在此训练课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文化知识、创新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会高涨,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就业之路有很好的铺垫作用。目前,大多数知名高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其它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在具体实行过程中,高校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从而使创新创业课程得到合理的开展。在课程不断开设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更加顺畅,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3.打造创新型师资团队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聘请更多的具有专业师资资格的教师。学校在拥有优秀教师的基础上,学校的整体教育层次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高质量的优秀教师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得更好,使学生的创业之路变得更加顺畅。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在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下,学生的学习能力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便能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资本。在打造创新型师资团队的基础上,学生的综合素质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应重视高校创新能力课程,打造创新型师资团队,使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更加顺畅。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便会逐渐加快,社会将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于合理的运行状态中。
参考文献
[1]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02):143-147.[2]沈新建,付校宾.浅谈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6,09(24):242-246.[3]鄢占财,王福军.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3(07):60-70.
第二篇: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
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加强自我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挑战。自主创业能力需要经过一个培养的过程。创业能力既不是一个人先天的潜能,也不具有遗传的特征,是创业者在创办事业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具有进取性的、科学利用各种条件的、善于捕捉机会的、全面把握国家政策和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综合协调分析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自主创业
一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已突破200万大关,达212万人,2005年又突破300万大关,达到338万,2006年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13万人。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早在2004年就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大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2001~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是34万,2002年是37万,2003年是52万,2004年是69万,2005年达到了79万。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依赖父母的心理逐渐消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又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创业是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要完成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实际上,自主创业需要哪些能力,应该由具体的创业性质、目标、内容、方式、环境以及创业者的个性特点综合决定。对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认识,有综合能力说、认知能力说、心理品质说、整合能力说、基本能力说、综合素质说等观点,其中综合能力说更能够突出能力的实际应用方面。
综合能力说认为,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专业能力就是基本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这是从事一切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方法能力主要指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对象;社会能力是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这些往往是我们在校大学生所欠缺或者需要加强培养的。
三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1)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
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2)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3)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训练项目。去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全国6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万名在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每个学生团队大约可以获得1万到2万元的经费资助,这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组织的国家级项目;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项目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校级项目。通过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我们大学生可以逐步掌握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和原则。
此外,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 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这样将提高我们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发现适应自己的科研问题,促使自己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4)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目前,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当今,国家和社会上都十分注意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或认可。在参加竞赛活动时,可能会受精神和肉体的考验,经受一些痛苦。象我们土建学院有关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对我们土建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大学生就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第三篇: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 它所蕴含的生机和发展趋势势必引发一系列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不仅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教育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 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 是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 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祖国的呼唤, 作为高等学校, 理所当然地要探寻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意识, 迎接新世纪挑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是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谁掌握了知识, 谁就掌握了最有价值的资本。而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培养下, 可以说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具备了从事某一职业的基本能力, 是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 可谓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很显然, 高校若能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就能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更好更准的挑到自己心仪的职业, 就能更加理性的采用一种独立的更加成熟的自我就业方式。通过开办自己企业来成就自己事业,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
2.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2004年底2006年, 高校招生急速增长, 全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6年的430万,但由于毕业供给超过社会需求,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失业”已经不 再是一个空虚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高等教育大众化, 最大的困难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如果大家都等待国家, 企业给予的就业机会, 那么未就业的人员就等于是智力资源, 同时, 对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的国家来讲, 如果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而无法找到工作, 高等教育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 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现状是一方面有业不就, 一方面无业可就, 存在着“宁要都市一张床, 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就业心态。因此, 作为高校, 一定要适应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 把就业指导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 不仅可以自己就业, 还可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大学生择业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高校送出毕业生, 在社会上就业如何, 创业能力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声誉。而对这种严峻挑战,作为高校, 需转变教育思想,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 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思想, 在教学内, 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就业观, 艰苦奋斗, 有胆有识, 有眼光, 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以此,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增强创业意识。
4.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
对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 使他们在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具有远见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以及一定的理论知识,经验积累和扎实的技能, 业务基础等创业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 对他们创业的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意志、毅力得到培养, 使他们对就业可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不仅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要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样, 可以使大学生具备生存能力, 真正成为服务提高综合国力 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个体和群体, 在毕业后走向社会能担负起创业的重任,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1.理解创业涵义, 创业是指创造新的职业, 创办新的企业
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所学的知识, 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 技术入股, 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由被动求职到主动创业, 把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
2.增强创业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 大学生毕业去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创业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模糊意识,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与农民工进城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差不多, 有自己追求生活的稳定和舒适。不愿承担创业的艰辛和风险, 有的非常羡慕创业者, 自己都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尝试。转变就业观念, 尤其是在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时, 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帮助学生打破安于现状的就业观念, 树立开拓进取, 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3.创业知识教育
进入大学后, 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基本理论,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创意知识比较薄弱, 实践表明: 创业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初期的学生创业者, 不可能坐在宽敞的办公室, 高薪聘用众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他们不得不在长期时间充当管理人和“ 技术人”的双重角色,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 人才引进市场开拓, 管理、法律咨询, 资产评估等等都是必须通过自己一个又一个门槛。因此, 必须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必须的创业知识教育。让他了解和增加创业大学生必须的创业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和增加创业风险, 创业技巧、创业法律等知识, 以及经营管理, 市场营销策划, 公共关系, 保险等。做好知识经济创业的储备, 同时, 要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创业案例, 汲取创业者成功经验, 寻找其成功的共同点, 避免日后走弯路。
4.创业能力培养
成功创业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 市场开拓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经营能力, 决策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等, 创业能力培养, 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智力因素方面, 通过创业教育, 让学生拥有创业基本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培养学生善于抓住机遇能力,勇于抗挫能力,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艰苦创业能力, 这些能力不是天生, 必须通过科学的途
径才能培养出来, 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既注重知识的传授, 又注重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5.创业实践教育
创业实践教育既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践, 也包括创业经营性的实习实践, 在实习地方, 让学生参与专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从原材料的购进到成品出售, 以及核算、预算、经营管理等, 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 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专业生产的同时, 领略到市场经营的风险, 学会预测市场变化,掌握市场信息, 为今后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及途径
1.创业课程设置
①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高校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完整体系, 门类众多, 领域广泛。每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教育内容, 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 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课堂资源, 拓展了学科教育的应用领域, 另一方面又节约了教育时间, 优化教育内容,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教育中, 渗透创业教育, 注意关 键在“渗透”, 不能本末倒置, 必须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课堂内容, 主要侧重创业社会知识, 专业技能知识, 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知识等内容的渗透。
②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首先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开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 其次, 将原来在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课贯穿为大学期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课, 以必修或限制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 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的知识, 再次, 加大选修课程比例, 推行辅修制, 增强课程的选择与弹性, 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空间,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 培养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与创业意识。
2.掌握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①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利用学校广播、校报、橱窗等宣传工具, 进行创业宣传, 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 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 他们不仅可以以自己的创业精神感染学生, 成为激励学生创业的楷模, 而且可将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直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③成立创业者协会, 未来创业者协会要组织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刊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活动来宣染创业氛围。
3.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或实践活动,养成学生的创业个性心理特征。但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 培养自己人才缺乏严谨的科研训练, 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强。因此,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尤为重 要。如成立模拟公司,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 模拟签约, 模拟交易, 模拟结算等训练, 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 设计方面, 给企业取名, 确定市场与市场定位,判断集目标, 制定营销策略, 讨论预算广告策划, 通过这些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的实践, 可以培养更多的创业综合性人才, 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4.广泛宣传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各级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不同的优惠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如驻马店市政府为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对有创业需求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息, 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对毕业生创办中小企业等自主创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 设立“高等毕业生创业资金”, 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对自主创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 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明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 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两合建筑工程系地测1111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来自个人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对策思考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是一个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的世纪,创新是这一时代的主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在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造就一大批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无疑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客观地说,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值得引起重视并应寻求可行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笔者在本文中界定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前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的能力。大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东西的探索、掌握并加以完善,都是可以看得到的一种创新活动。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就目前来说,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人和学校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应引起我们关注。
(一)个人因素
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偏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也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和新理论,积极寻求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又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这些都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他们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有些大学生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还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3、有创新的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他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二)学校因素
1、教育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教学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专业范围狭窄,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对培养专门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知识面的狭窄也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大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3、教学目标上重视认知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大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则很不够,忽视了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二、解决对策
1、注重大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观念的创新,就是要求大学生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主体独创性、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敏锐性、开放性和活跃性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克服大学生观念的陈旧性、保守性、狭隘性、肤浅性、封闭性和片面性,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眼界开阔地看待新生事物,机敏地抓住新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意识,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幻想,敢于联想和想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创新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但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客体,大学教育仍习惯用划一的内容和单一的方法来培养人才,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应地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
2、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要转变教育观念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科学发展的新型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大学教育应重视奠定大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创新的习惯。这是至关重要的。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把过去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大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热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大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并积极动脑筋解决各种问题。3、改革考试方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考试方法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测试大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有效提高创新能力的。因此,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高校必须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大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发展大学生的特殊兴趣,提高他们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他们知识结构的优化。此外,高校还要强化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
技能的培养,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4、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教育环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阶段,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高校的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把大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把大学生当作发展主体,充分尊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还要针对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大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
是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变革时期。随着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因此,高校应通过各项改革,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迎接时代的挑战。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很好地证明了我们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知识是由人创造的,知识的创新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知识经济将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人才。
按照现代社会的分工,大学的职能体现在教育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社会服务等三方面。大学既是文化的集中地,也是人才的集中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我觉得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丛如下方面入手:
1.创新意识培养:即推崇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又是闭门造车,没办法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这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要在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适度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适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训练思维能力,认识学科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注意学生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因此,面向21世纪,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创新思维培养:即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这种可贵品质。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的创造性教学方法:
(1)潜科学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技法,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有益的启发。
(2)内容不完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的结论。在做实验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实验过程,然后让学生大胆推测实验结果,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社会探究法。是由教师提出源于社会中的某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开展调查,提出假设搜索证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从而得出解决某个问题的结论。
(4)角度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就一个问题多地点、多指向、多角度地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此外还有“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智力激励法”、“发展问题教学法”等等,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3.创新技能培养:即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创新人才必须有独立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在教学管理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发展。要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并且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4.创新情感培养:即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自我心态,在任何不利条件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等。
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应该包括自由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理想精神五个方面。大学不仅是学生求学之所,更是创新之所,它的创新对社会有引领作用.一所成功的大学,应当也能够充分展示大学的自由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和理想精神。
加入WTO,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人才培养、就业等各个领域引起连锁反应。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要求,去研究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争创优良学风,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
第五篇: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任学勇
(北京林业大学 木工05-2)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内涵,继而归纳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最后结合笔者自己的大学经历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都要靠不断创新, 而创新就要靠人才, 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活动的关键。
(三)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及物化创新成果的技能等。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
(四)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勇于开拓的精神,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质。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良好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和进行创新活动都不可或缺。
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发现并保护好奇心,养成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要使这些灵感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要的创新技能,而这正是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所缺乏的。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以及大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我们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是闭门造车,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有
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三、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2]。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
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训练项目。去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全国6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万名在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每个学生团队大约可以获得1万到2万元的经费资助[3],这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组织的国家级项目;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项目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校级项目。通过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我们大学生可以逐步掌握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和原则。
此外,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 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这样将提高我们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发现适应自己的科研问题,促使自己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目前,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当今,国家和社会上都十分注意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或认可。在参加竞赛活动时,可能会受精神和肉体的考验,经受一些痛苦。去年暑假,我为了参加2007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直在学校和参赛队友训练。开学之后,在三天的正式竞赛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封闭的机房里忙碌,总共只休息了不到六个小时。尽管花费了一些时间、经受一些苦难,但竞赛过后感觉收获很多,不仅是获奖证书,而且是顽强拼搏、善始善终的奋斗精神和经历。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