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展望:“三座大山”压顶 银行转型何去何从

时间:2019-05-13 23:3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展望:“三座大山”压顶 银行转型何去何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展望:“三座大山”压顶 银行转型何去何从》。

第一篇:2014展望:“三座大山”压顶 银行转型何去何从

2014展望:“三座大山”压顶 银行转型何去何从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压缩息差,民营资本抢夺市场空间,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更是从各个方面蚕食着银行业的生存资源。

“三座大山”压顶,银行业的传统优势正在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不管是发力中间业务、深耕小微,还是主动拥抱互联网,银行业的变革与转型,就在眼前。

2013年,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最火的三个关键词,它们正从不同方面改变着目前的金融业态,打破原有的竞争关系。

息差收窄倒逼转型

“目前来看,中国利率市场化一定会导致银行的息差收窄,主要体现在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市场化。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对负债端造成一定压力,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化负债比重增多。”中国银行(601988)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道。

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也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后,资金存贷利率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存款利率将上升;同时,银行基于争夺优质客户,增加信贷的吸引力等方面的考虑,贷款利率上行空间有限。

随着息差收窄,银行业盈利增速将下降,这将倒逼银行业快速转型,逐渐发力零售及中间业务。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也指出,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预计此次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2013年银行业净利润的静态影响为200亿~400亿元,会使其利润增速降低1~1.5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随着利率逐步市场化,银行将从以拼贷款、拉存款为主要特征、过于注重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发展方式转变;从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和批发业务,向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型。

首批民营银行落地待细则

2013年8月,苏宁率先表示正筹办民营银行。随后,民间资本申办民营银行的热潮此起彼伏,一直绵延至年末。期间,监管层也不断表态,支持和鼓励民资进入银行业。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35家带有 “银行”字眼的企业名称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核准。7月以来,有1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参股银行的公告。2013年初至今,A股有超过30家的上市公司发布了参股民营银行的公告。

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奚君羊看来,民营企业热情高涨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民营企业成立银行有望解决自身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其次,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有产

业多元化的需求;最后,民营企业也受到银行业高盈利高回报的诱惑。

对于民营银行的发展方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民营银行未来发展需要错位竞争,如果仍是同质竞争且不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失败的概率比较大。

目前,有消息称,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已经上报,尚待批复。作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头戏,民营银行试点有望较快推进,预期首批牌照即将出炉。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某地区金融办主要负责人处获悉,上述说法并不靠谱,细则未出,且民营银行的诸如存款保险制度等前提条件都还未落地。

互联网金融将重塑体系

2013年,互联网金融火了!

规模已超千亿元的余额宝带动市场热情,各种宝纷至沓来。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认为,随着类“余额宝”产品的盛行,中资银行当前垄断利差的最大来源,即活期存款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分流压力。

除存款面临互联网金融的抢食,今年大热的网上借贷平台p2p,也与银行的贷款业务展开竞争。2013年,P2P的成交量预计超过1800亿元,而2012年只有300亿元。

虽然大多数P2P人士只将自己定位为对银行的补充,但银行也开始重视这块市场,如招行此前就在官网推出类似P2P的投融资平台。

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线上金融在体量上还很难和传统银行抗衡,但还是会刺激银行进一步变革。

国泰君安赵湘怀等人在研究报告中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境界,包括网络渠道拓展、大数据运用和虚拟信用平台。其中,虚拟信用平台可以革新传统的金融中介及货币发行体系,借助P2P网上借贷平台、众投模式、社交网站、电子货币等形式,实现新生代金融生态圈的重构,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颠覆和重塑。

专家观点

2014:中国银行业“二次转型”元年

温彬(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

2013年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金融和技术“双脱媒”加剧了银行业经营压力。随着市场利率持续攀升,银行储蓄不断向各类理财产品分流,存款波动性增加;在信贷额度和贷存比的约束下,影子银行快速扩张,人民币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至50%左右;自2013年6月份以来,流动性紧张多

次来袭,对银行的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造成重压;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汇等业务构成直接威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改革措施,将使当前的金融业格局发生两大根本性变化。

首先,银行进入高成本时代。2013年以来,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贷款利率管制取消和大额同业存单发行都是标志性事件。银行负债中市场化定价的理财产品已达到10万亿元,特别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对银行赖以生存的活期存款产生了致命冲击,迫使银行主动提高活期存款利率,从而大幅推高银行的融资成本,中国银行业开始进入高成本时代。这将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业绩、发展战略和策略带来新的挑战和变化。

其次,银行进入多层次时代。目前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银行经营偏爱大企业、国有企业,而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从银行体系获得的金融支持有限。因此,建立多层次银行体系,宏观层面就是银行机构股权性质多元化,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参与的混合经济,促进竞争和金融覆盖。微观层面就是设立民营银行,通过发放有限牌照和限制经营地域,鼓励和引导银行差异化定位,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上述变化将使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亟须进行 “二次转型”。2014年或将是银行业深化改革转型的元年,在战略和策略方面发生改变:一是差异化经营,二是多元化经营,三是国际化经营,四是网络化经营。

第二篇:城投转型何去何从

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成立的城投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是融资与投资职能并重的。随着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重大变化,城投公司职能从最初的国有产权管理、资本经营和城市投融资建设逐渐集中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2008年后,政策放松加上投资任务过重,各省、市、县级政府纷纷通过设立新的融资平台募集建设资金,城投公司的平台性质远远超过企业性质。2014年底,国务院紧接着新预算法的公布发布了43号文,要求建立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城投公司长期承担的地方政府职能的历史使命向临终结,城投转型已箭在弦上。

重新定位

新预算法作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起点,重点梳理了城市投资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投融资体制的重新建立,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城投公司这一曾经的投融资主体的重新定位。同时,43号文收紧的仅仅是过度承担融资职能而没有任何实质投资业务的平台类企业,对于具备投资职能的城投公司,只需把融资的任务交还地方政府,主动完成市场化转型成为实体企业,就依然能够赢得持久的生命力,获得社会的重新审税和定位。

城投公司有必要继续作为城市投融资上体。城市建设涵盖面广,需要不同经济需求的投资主体参与进来。43号文后,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虽然能通过政府债券解决,但在新的投融资体制形成中,由于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的天然联系以及历史因素造成的企业在投资决策上将服务社会让步于收益追求,使得城投公司在项目投资主体承担方的选择中成为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城投公司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融资方面饱受垢病,但实实在在承担着重要基建项目投资的主体,其盈利让步于服务社会的理念令其在多层次的城市建设中依然具有相对优势。

城投公司应继续作为国有资产经营主体。城投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土地与公共基础设施两部分,对这些存量资产的合理经营,能带来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是城投企业重塑自身盈利模式、进行市场化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城投转型应发挥手中的优质国有资产,将静态的资产变现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如土地、房地产、公用事业实施等,均存在较大的价值挖掘空间。

城投公司是具备自主经营实力的准市场化主体。城投公司过去由政府官员负责企业管理,更多是以地方政府附属机构的身份自居,企业行为预算软约束特点尤其明显,与同样条件的市场化主体相去甚远。目前,尽管稳增长压力下的城投公司仍要承担主要的基建投资职能,但未来的长期存续依然在于成功转型为具备自主经营实力的准市场化主体。将城投公司定位为准市场化主体,与绝对的市场化主体区分开,在于其作为重要的地方国企,重民生而轻盈利,强制要求其转为一般生产性企业,既否决了城投公司长期以来对城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也大幅提高了其转型风险。

投融资职能重构

城投转型中,旧有的投融资的转变最受关注,也是43号文中主要涉及和规范的职能内容,成为新时期转型任务的重中之重。

重新分配投资领域,规范并创新投资模式。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一系列政策放松,引导城投公司投资领域由以往偏重的公益性项目转向政策指向的准公益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等经营性项目,增强其盈利能力。这些项目能帮助城投公司在脱离政府担保的同时.作为社会资本出资方以ppp形式参与项目运作以期获得收益,实现市场化运营。此外,在地方政府注入资本金、财政补贴等政策的扶持下’城投公司下一步应大力拓展多元化业务,以摆脱城市建设开发类业务的局限,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bt模式是城投公司项目建设的主推方式,但存在项目投资效率不高且质量无保障、预算软约束导致的融资成本过高、地方债务高等弊端,鉴于此,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选择新的投融资模式、厘清两者间的责任关系势在必行,ppp模式成为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

规范并创新融资模式和融资工具。近年来,直接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城投公司发行债券的规模也在快速增长。相关的债券监管部门在不断提高政府平台的发债门槛抑制地方政府债务过快增长的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可以不增加政府性债务的替代产品。在直接融资模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投公司也进行了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增加直接融资的效率。在企业债方面,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项目收益类债券、专项债、绿色金融债等创新品种应运而生,同时,发改委正在酝酿支持创业创新型企业直接融资的专项债券。在公司债方面,2015年证监会正式发布了新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重新规范公司债市场。此外,基金类产品也开始被纳入城投公司的投融资结构体系之中,ppp引导基金、城镇化基金等相继出现。

发挥国有资产经营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改革方式是增量改革,但随着渐进式改革的逐渐推进,增量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逐渐衰竭,改革领域逐渐转移到存量部分。具体而言,盘活存量资产的必要性体现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的压力以及现有存量资金作用的暂时性,但盘活存量资金只是暂时性措施,难以缓解长期财政压力。

准经营性资产兼具公益性与盈利性,是城投企业资产组成的重要部分,对现有资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应主要着眼于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解决准公共物品建设在现金流方面的时间错配,将未来可预期现金流入提前变现,提升城投企业的偿债能力与再投资能力,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第二,如何盘活城投企业中沉淀的存量资产,提高存量资产的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经济收入。此外,具有商业价值的经营性资产是城投企业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已有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但仍可通过运营模式的改进提升该类经营性资产的盈利能力。

加强自主经营创新

开拓经营业务。43号文后,城投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用关联性大幅削弱,地方财政拨款的大幅减少使城投企业通过直接转制或合并改制的模式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尝试新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模式。城投转型虽然压力渐增,但大环境也给予其积极的推动:第一,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去杠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私人资本进入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城投企业的融资优势则恰好与“降成本”的初衷契合,是改革背景下项目投资的重要主体;第二,相比于一般国有企业直接影响当地就业与社会经济稳定的情况不同,城投企业改革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小,改革阻力主要源于政企不分的治理结构以及自身债务风险的合理去化,改革内容主要是存量政府债务化解、公司运营脱离政府干预、投资决策弱化公益性质,而这些内容均已有相关政策安排;第三,随着债务置换的逐步推进和完成,地方政府不再通过城投为新增项目融资,城投企业的公益性项目占比逐渐下降,借助改革的政策优惠,有更大空间选择具有相对稳定收益的公共投资项目,债务置换后城投企业在转型中更能轻装上阵。

金融控股逐渐盛行。43号文之前,为提高多元化融资能力、降低政府信用与政策依赖性,部分城投已经开始正式布局区域性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打造一个综合性的金融平台、整合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资源,来增加利润增长点、提高抗风险能力,大型城投公司金控平台已初见雏形,中小城投金融板块布局也在加速。43号文后,城投公司开始提高其直接融资比例,置换高成本融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而产业基金也逐渐成为城投公司融资的新渠道。同时,金控平台虽然在优化资产配置、解决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具有优势,但也会给转型中的城投公司带来主业与金融资本的协同风险、内幕交易冲突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产业投资新探索。在新形势下,城投公司开始积极探索新业务,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城投企业显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第一,新业务主要关注于一些特定领域和特定行业,比如旅游、教育、生态环境和服务业等利润率较高的产业,这些新的业务模块大多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探寻依托于区位优势,区域性明显,从最初都关注于城市基建项目,到各公司纷纷依循地域优势,借助特有资源抢占市场,园地制宜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项目。同时,新产业的探索过程中也面临了新风险,具体体现在城投公司对项目的独立识别能力较差、应对一般经营性风险的能力较差、地方政府不当行为掺杂其中以及城投公司缺乏专业性人才和相关经验等方面。

在新形势下城投转型是大势所趋,即便面临众多风险与挑战。在近几年的转型尝试中,城投公司已经找到了自身的全新定位,投融资职能重构也逐渐步入正轨,发挥国有资产经营优势,加强自主经营创新成为城投转型的必经之路。

第三篇:银行网点转型后,柜员该何去何从

弘新教育

农信社招考培训专家

www.xiexiebang.com

“互联网+”时代下,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以及“远程柜员”的出现,使得银行电子替代率一路上升,物理网点转型已成为大型银行的应对之道。应对网点转型,柜员该如何通过自我升级赢得胜利?

1.思想升级:从“要我做”转为“我要做”和“我会做”

临柜工作中最普遍的现象是大厅里有客户了才开始叫号服务。在银行没有硬性指标考核的情况下,很少发现临柜人员会有主动服务或者主动营销的意识,几乎都是处于“被工作”状态,并习以为常。久而久之,许多临柜人员几乎与柜台上的电脑没有任何区别。为此,临柜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改变现有“要我做”的状态,树立起“我要做”和“我会做”的意识,实现思想升级。

2.能力升级:从“偏科生”转为“综合生”和“多才生”

在银行临柜窗口,有许多员工已临近退休年龄,他们常年都做着较为单一的临柜工作,对自己窗口的业务有了娴熟的技能,但对其他业务却知之甚少,对新兴业务和其他岗位业务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欲望也逐年减弱,一旦临柜业务被机器取代,他们便会无所适从。因此,临柜人员必须从入行时就保持学习的热情,多学、多做、多练,不局限于眼前事,争取做一个银行业务的“综合生”和“多才生”,实现能力升级。

3.行业升级:从“手工型”转为“思考型”和“分析型”

银行的临柜业务,从流程上看是一种纯手工的工作。只有临柜人员把个人的优质服务、高效服务、增值服务带入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客户才能体会到与柜员打交道比与机器打交道来得舒服。为此,临柜人员在工作中要避免成为一个纯手工的机械工,办理业务时要多留意,对经办的业务多思考,每日工作结束后可分析当日的客户群体结构和客户主要诉求等,并形成有效的分析报告或总结材料,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主分析的能力,形成独特优质的服务。实现行为升级,才能成为一个客户想交流的人和银行想留住的人。

地址:郑州市东风路与信息学院路西50米明天财智名座17层

电话:*** 微信:hx88880012 个人QQ:2407657761 QQ交流群:62925550 弘新教育官网:www.xiexiebang.com

弘新教育

农信社招考培训专家

www.xiexiebang.com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时候,思想停滞不前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作为新时代的栋梁,我们有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优秀!

地址:郑州市东风路与信息学院路西50米明天财智名座17层

电话:*** 微信:hx88880012 个人QQ:2407657761 QQ交流群:62925550 弘新教育官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影子银行该何去何从

去年10月,肖钢呼吁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他在《中国日报》发表英文署名文章。文章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影子贷款之所以能在我国“枝繁叶茂”,主要是因为4200万家小型企业中97%(据推测)的企业不能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储蓄者正在寻找比贷款商为存款支付的更高回报。

据瑞士银行预测,影子贷款行业的规模,包括民间贷款、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媒介和信托基金在内,为3.35万亿美元,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45%。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则在发展高层论坛发言时指出,我国影子银行总规模大概是23万亿到25万亿元,占到国家金融总资产的1/4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认为,“影子银行是中国金融家在信贷投放存在严格管制、不同金融市场存在严格分割的情况下,发挥聪明才智开发出来的产品,它是市场的有益补充。”他表示,“跟国外一些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相比,我国绝大部分都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例如银行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每发行一个理财产品都要向监管部门报送产品的结构、规模、收益率;而信托公司、企业财务公司所开发的被视为影子银行的产品,也都要受到净资本的约束。”

由于影子银行具有高杠杆率、高风险等特点,被公众误解为投机性融资工具。不过专家表示,影子银行符合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影子的概念很容易让人产生负面联想。实际上影子银行体系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贝莱德集团董事长劳伦斯-芬克认为,中国经济在从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推动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很多资金闲置在银行账户中,这就需要有效的机制,把资金投入到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产品当中,中国需要发展影子银行体系。

“现在各大银行一般都不敢再高息揽储,尤其是北京的网点更不可能”,小张表示,“不过,还是可以有变通的方法,现在多数银行都是通过理财产品合规的给大客户较高收益的”。

据记者进一步了解,小张所说的变通的方法实际上是借定制理财产品实现揽储的目的。具体路径是:银行根据客户要求的资金停留时限设定专门的理财产品,同时,双方就预期收益率进行协商。虽然多数银行理财产品不承诺保底收益,但是高预期收益率的背后往往与银行业的刚性兑付相联系。

“影子银行”,恐怕是一个对多数人很陌生的概念,这是一个游离于传统监管体系之外的地下金融体系,但是不受监管的它,却占据了国内新增贷款数额的半壁江山,相当于GDP两成。它是中国缺少银行照顾的中小企业的生命之源,它所能产生的巨额利润,让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企们趋之如骛。而不受监管的它一旦大面积出现问题,将给中国金融体系安全带来的,将是美国“次债危机”般的巨大打击。

所谓“影子银行”,是指美国金融市场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或进行信贷无限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我国目前表现为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在中国,规模较大的“影子银行”是银信合作,这一块规模大,涉及面广,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出了大量的资金。我们就以此为例来说明“影子银行”的具体运作方式,实际上与美国的“影子银行”相比,这类运作方式还比较“菜鸟”。而诸如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则是“影子银行”的更低级形式。银信合作模式:某房地产商开发房产项目资金短缺,但却从银行借不到款----银行因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受限-----信托公司以中间人角色出现---信托公司以房产商待开发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投资者购买,房产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房产商银支付给银行托管费,信托公司服务费以及投资者收益。

对于理财产品是否属于影子银行范畴,国内也有争议,但是从业务而不是从机构的角度来说,理财产品确实具有影子银行业务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此前难以监管的环节。一方面,目前对于理财产品的监管已经日益严格,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这是对的,因为理财产品不仅对于现有的金融调控产生影响,而且也存在诸多损害投资者的乱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也要考虑“疏堵结合”,比如

怎样通过推出合法的金融创新,来满足投资者理财和应对通货膨胀风险的需要,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如何适应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需要等。

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目前,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也有人认为影子银行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投资所替代,属于银行的证券化活动。

虽然目前中国尚无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行为出现,但在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依然存在。国内银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银行业务,比如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等,银行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如果监管要求这部分业务由表外转为表内,纳入银行业务的管理,本质上和正常信贷是一样的,并会被计入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额度,这样银行总体信贷投放的结构就必须进行调整。

第五篇:建筑业面临三座大山 从资质新政看建企如何转型!

建筑业面临三座大山 从资质新政看建企如何转型!

当前的建筑企业,面临的是“市场疲软、政策收紧、管理欠账”三座大山下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今的建筑业尚未处于“新常态”——旧业态将逝去,新业态未确立,因此紧迫要求企业进行“升级、转型”。下面南京融之臻带大家分析。

建筑行业现状

市场下行,低速增长。数据和感受都说明,行业衰退,已成定局。迹象从2010年开始,时滞效应正在充分释放。可能局势比预想的要恶劣,极具挑战性。正可谓“暴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一直高歌猛进的增长,怎么能始终持续呢?单纯从速度上看,由高速增长蜕变为低速增长甚至不增长,这是个剧烈的时期。

而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达"新常态"。仍是处于一个旧业态转向新业态的激烈振荡的中间态时期。旧业态具有"高增速、大规模、多机会、低利润、旧模式、恒盈利"的特征,有大量企业和人员涌入建筑业,及其紧密跟进上游的房地产业的状态;而"突然"的增速下降、规模缩减,伴随市场、政策、管理的致振因素,建筑业将处于3~5年的激烈调整期,期间行业内分化激烈:

一是从业企业和人员将大量退出,部分以“破产、重组、重整、入监、跳楼”等悲剧色彩呈现;

二是大量的建筑业企业和人员熬煎中以期重生;

三是只有少部分国、央背景企业,和产品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前瞻性提前布局分散风险且有良好信誉的民企,能够较好地顺应这一剧烈变革。对于那些认为行业洗牌正是提升业内素质,值得乐观其成的观点和态度,是看不到这次的变革对企业家整体的伤害和对社会的伤害的严重程度,缺乏高度和动荡引起的社会成本。防止悲剧产生,减少社会成本,是业界良知和责任所在。新业态,仍未可知

猜测其特点应为"低增速、靠模式、走出去、集团化、管控力",有几点基本可以肯定:

一是需求仍不是真实的社会有效需求,而是政策、规划、高利驱动的“引导”需求,也即难以探摸到市场化的内在需求;

二是经营模式演变,但没有那么快形成新模式; 三是信息化支持精细化有长足进步,但仍然无法从粗放迈步进入精细、敏捷; 四是竞争仍无法摆脱关系竞争,不仅仅惯性思维形成的方式存在,还有文化的根性,以及所形成的利益团体的操控能力;

五是新工艺产生的管理变革,需要继续研究、开发,适应,如装配化作为工业化的核心工艺,技术可靠性、经济性、社会接受性(转化为有效需求)、政策配套、规范制定推行等均需要时间孕育成熟。

为何“突然”市场下行?——与其说突然,其实也不尽然

“凡大事发生,必有前奏”。从2004年的材料大幅涨价波动,2008年上半年对房地产打压,下半年则施以急救措施,2010年以降,从25%增速逐次降到2014年的10.9%,今年一定个位数,明年则可能5%左右,这就是数据,和信息。不留意或者没有数据能力,则不能明察、明断。

那为何下行“突然”? 原因之一:国际格局锁定——IMF刚刚调低全球增长率,最大消费美国疲软不振,欧元危机;

原因之二:国内增涨无序潮涌效应、新技术颠覆思维、要素平衡钟摆效应; 原因之三:政策和管理,后续再谈。所以,下行并非突然,而是“事出有因”。政策收紧,激荡振动

罗列部分新近政策,也是我们理解行业现状的依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令22号令);《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实施意见》(建市[2015]20号);《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建设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113号)《关于建设工程企业发生重组、合并、分立等情况资质核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市[2014]79号);《关于推进建设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一体化工作平台若干意见的通知》(建办市[2014]55号)。其他与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查有关的文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废止《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6号2015年11月10日起实施),核心内容是:废止焊工、钢筋工、架子工、维修电工等90个职业资格。思考1:

政策收紧不合时宜——自陈政高部长履新以来,住建部呈现高高喊起,无法落下的行政特点。其一:出台政策非常之多。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公车伊始,“两年治理、线网库信用、营改增、换证、主体终身责任、资管办法和标准、取消工法、专利、规范或国家奖、淡化法人资质强调个人资格”等等,以我愚见,建企的文化水平不算高,但是政策敏感性够强,单单企业内部的几个人学习是不够的,研读也是不够的,能够领会和融合贯穿,且认真执行,那是不容易的!思考2:

政策招招致命。单挑换证来说,最为简单。住建部说有100000多家建企,统计局说80000多家,取中位数90000家,为了换证,每家花费1000元,则耗费行业利润9个亿,特级就位,权威人士说,200亿进入了黑色通道,后来验证,果然。种种政策,成为消耗行业利润,不是加分,一定不是好政策。再举一例,延长工法6年到8年有效期的声音还没有落地,说取消了!这政策变化快如过隙之光阴。

思考3:

且看效果,且行。治理应当;线网库权力需要受限,命关企业生死;营改增注定命运多舛;主体责任最后是法人责任才能落实……在寒冬时,政策收紧了。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才是好政策。请牢记该原则。包括哪些鼓吹洗牌的专家们。(某领导发言说:政策是山雨欲来、一拖再拖、一日三变,窃以为未必是妄语!)

站在理性分析和尽量理解的角度,老实不客气地说:市场的繁荣不是发文件发出来的,在中央政策确定之后,就是行业内的人们一起齐心协力干出来的,当然也包括住建部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干部。政策好坏,有几点标准

一是是否极大地发挥积极性,繁荣市场;

二是最大限度地防止劣币,并防止其驱逐良币; 三是持续给行业加分,不是减分。以此为标准,那些改来改去的,变化频繁的,模糊不清的,难以执行,不能自洽的,跟各部门不协调的,不符合趋势和社会要求的,都属于“瞎折腾”的范围,应当“以不作为代替乱作为”。管理欠帐,终究要还

这些年,尤其最近12年,整个国家面临的发展大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毫无悬疑地处于空前发展阶段,这将在建筑历史中,会有浓重一笔。但是我们的管理,没有经历过工业化相适应的“科学管理”的洗礼,也没有进行完整的管理思想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纵观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不断翻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一波又一波,但是对建筑行业的管理提升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我们是在边干中边学的一个理由,我们没有为建筑业巨大发展机遇准备好思维、管理、操作的细致而有效的工具。因此,整个阶段充满着特色和管理启蒙时代的特点。包括部委厅局的行业管理能力,企业的守规遵纪和科学组织实施的意识与能力。也由此有诸多管理欠账要算、要补、要清偿。管理欠账终要还——建设行业的管理是最考验管理者智慧、才知、体能甚至“扯皮”能力的。不过,管理终究还是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的科学,有基本原理在。

与其它行业积极寻找新技术、新思维,包括全球整合资源能力、价值链上下端延伸、互联网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等应用相比,建设行业巨大的生产力,在"应对"换证、行动计划、就位、超速创新、政策躲防、凑齐人数,甚至学习"新"文件中,消耗了不少!更妄言集中资源搞好经营生产工作!主要的欠账有几方面:

一是基础管理构建。很多企业连基本的组织建设、制度保障都没有,凭借一股子义气,一棒子兄弟,创建筑江湖。开会一言堂,指令一电话,财务由老婆,采购小舅子。内控混乱,计划总结都没有,完全是混江龙做法。更谈不上战略、品牌、文化建设。

二是人才积累培养。三是技术创新投入。

四是盲目乐观环境。这样就对战略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导致跟风,恶性同质竞争,忽视差异化等竞争策略的应用。

资质管理政策“多变”是闹剧资质管理作为行业管理的“五项御策”,(即:政府监管、企业资质、社会监理、招标投标、业者资格),是对企业对具有管控约束力的,也是体现主体责任的重要载体。相比其它如:政府监督(在逐步松绑)、社会监理(效果欠佳)、招标投标(形同虚设)、业者资格(尚不成熟)资质管理比较成熟、配套。因此要管好行业,抓住资质管理,是个较好的抓手。也正因为如此,资质管理的政策制定、宣贯推行、政策绩效动态评估、修订完善,要慎之又慎!既要充分体现中央让市场配置资源的战略导向,又要充分体现行业特点、社会状况、业者素质、管理模式等等,贴近实际,切实可行。遗憾的是,现在给人的感受是“处于随意而失控边缘”。甚至有"折腾"之虞。细数理由,作为一家之言。

资质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也即资质的规则,主要应该体现什么?个人理解,是为了保障工程产品的质量和保证产品建造的安全。我们有必要对产品首先进行分类、分级,其次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级进行分类分级,然后适配企业的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以达到目标。表征建筑产品(指大土木范围)、建筑企业的核心要素的提取,就是制定资质管理规则的重要依据。当前,建筑产品以合同额、规模,遗漏了关键的建筑难度、创新程度、建设环境等因素,应当用建筑综合质量安全分级、分类代替合同额等参数,参加对应建企的选择;建筑企业,净资产、纳税额、人员配置、工程业绩、机械设备等不足以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原因在于:强调了硬件,忽视了软件;强调了静态,忽视了动态。净资产是个动态的参数,一计审得到的数据。并不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来保障项目的持续推进。公司的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高水平,不标志项目参建人员的高水平。

关键在于项目管理水平,尽管公司管理水平高项目管理水平可能高,实际上,更多地对项目管理进行监管,将更好地触及“达成目标的核心相关因素”。管理的问题,80~85%出在中层管理干部身上,工艺质量的问题,大多出在操作工人的身上,但是部分也归咎到管理人员身上。

建企的问题哪里来?建企自身有很多问题,前面特别谈到的关于管理欠账的问题,起主要的在于建筑企业自身。但是这个行业的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单纯。就其实,很多管理问题来自于政策的不切合实际(如定性挂靠)、业主的资金不到位和额外要求、作为产业的工人(农民工为主体)未得到培养、建设环境对于各方职责的规定不够明确(法律主体)等等。而资质管理,对于五个环节均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管理,但是针对的是以施工企业为主的管理。影响最大的也是施工企业。政策、主体、环境、自身等等因素的叠加,使得建筑企业的管理异乎寻常的复杂,对建筑企业家的身心磨耗也异常巨大,这某种程度减弱了他们对管理的研究和投入。

从源头治理开始,用系统观进行整体系统规划设计,才有可能使全行业处于良好的“在控”状态,尽管企业追随市场,不需要更多的管控,只要合法,就应该任其充分发挥。而投资者,应该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和决定权,至少在施工单位的选择上。让契约发挥更大的作用。资质困惑——其中存在问题列举 一

是余其它部委政策不一致时如何办?

首先,财政部力推营改增。笔者表达了观点是“政策不可逆、效果不可期、企业当清醒、抓紧做准备”。住建部表达了自己的部分观点,笔者认为深度远远不够,力度远远不足。其次,人社部取消了在行业看来是核心的岗位的从业资格核批。前文已述。我们资质管理在强调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资证。怎么办?最后,工商注册资本金,不采用实缴,而是认缴。我们在资质管理办法中,采用的又是什么呢? 二

是工法取消,奈何奈何?

1990年推行工法以来,演变成大跃进生产工法,尤其2008、2010为盛。原因在于2007年3月13日,特级总承包资质设置了:工法、专利、规范或国级奖的条件。为了符合这个条件,企业不仅妄顾自身科技创新成果的积累与基础,甚至于连基础管理簿弱的本质,以超"大跃进"的方式,购买成果、买通渠道等不一而足。使得工法这项原本能其一定作用的积累技术成果的方式,变成了腐败、争议、无法律保护的边缘“废纸”!技术中心围绕着TQC、信息化、工法、规范和成果报奖,现在取消了重要的内容,难不成取消技术中心,回到“旧常态”?工法最致命的就是不受法律保护,连专利都不能好好保护,何况工法。工法的持有权确定,太过轻率,冒昧地问一句:单位大小和工法有关系么?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现在一张纸,一条文,取消“工法、专利、规范或国奖”,太多轻率,不慎重。三

是特级数量剧增,为何为何?

264家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2012年3月12的258家,现在332家,360项。持续增加中(均为民间统计数据,有误勿笑)……可以见证的一个事实是:特级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小,管理水平越来越X。四

是下放而非取消是一种恶劣行为

摆明了是放水,而不是简政放权。大家都知道各省都有各省的"算盘":以鼓励企业发展为原则的。举例来说:资质标准有“厂房”条款。"可以租赁",各省自负。这是很容易自证的,厂房这东西,整合资源的理念下,自有是重资产,租赁则是轻资产,何苦不取消,要让各省的主管部门和企业去背负这个“构建租赁合同的原罪”呢?

第一是资质管理办法修订不合时机。时机不合适主要是这样的观点:建筑法作为上位法,是指导建筑业一切法规规章建立的基础。修订完善的呼声日高,传闻有启动修订程序。相较之下,下位的这些规章办法提前修订,有超前和胁迫之嫌。尽管建筑法出台需要时日,但是,稳妥而积极的做法,就是不要大规模地修订现行的资质等重要管理办法。

第二个当然是经济不景气时候,不做加法而做表面加法实质减法的政策制定,是被认为有雪上加霜的成分的。

第三个当然是调查研究不足的时机,大家可能认为是座谈了一些协会、企业和专家。要是说得绝对一点,建造师、安全员、农民工,都是应该好好大范围地征询实情,征求意见的。难道过分么?他们是行业的直接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行业发展期盼

对行业发展的期盼,可以归结为“重构行业管理规则、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激励遵法守法主体、真正市场配置资源、重塑行政管理能力”,真正做到“接到地气、直面需求、对接市场、不离基础”。

总体对业态严重衰变仍缺乏认真深入研究、严肃细致政策评估、积极充分应对准备,"粗放"如行业现状。行业变革!正快步展开序幕!十年后的“十五五年规划”之时,且回头看如今的阵痛,是值得或者不值得。

下载2014展望:“三座大山”压顶 银行转型何去何从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展望:“三座大山”压顶 银行转型何去何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展望[最终定稿]

    浅析山西转型发展之路摘要:山西是资源储量和开发大省,是全国的能源基地和重化工基地,对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但是,多年来山西经济在全国始终处于落后地位。在全国......

    零售银行转型

    零售银行转型 从确定以零售银行业务为发展重点,到最终确定以高端客户理财和信用卡业务为零售银行业务重点发展对象,过去两年来,国内各家银行纷纷提出了零售业务发展战略。 从提......

    银行转型心得体会

    当前在全行积极进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如何作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因此,明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路子,......

    银行转型心得体会

    转型,树立三种意识 在经济快速发展、全体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客户对于银行网点服务、办理效率、产品开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营业网点优质文......

    银行转型心得体会

    转型心得体会 通过近期的培训,我了解到,所谓银行转型?是指网点的业务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用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点的服务营销模式,实现服务......

    上半年银行业绩不佳 银行业何去何从

    上半年银行业绩不佳银行业何去何从 上市银行半年报已经全部发布,银行利润增速全部放缓,其半年的“成绩单”并不乐观。上市银行业绩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不良贷款率......

    2019银行柜员工作总结及展望[范文模版]

    有总结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提高,年终总结还是指导、推动各项工作的一个步骤,更好地促进下一年工作的开展。下面是小编精选的银行柜员工作总结及展望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银行网点转型工作

    YZ银行网点转型工作情况 一、为何邮银要推进网点转型工作近年来,各家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普遍实现了利润的较快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