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湖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管理规定》、《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是指以汽油、柴油或者其他可燃物质作为燃料,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的轮式车辆,农用拖拉机、铁路机车除外。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排气污染,是指由排气管、曲轴箱和燃油燃气系统向大气排放、蒸发各种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
第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和协同管理体制,加大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投入,统筹协调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第五条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对全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当地市、县人民政府所属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机构及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各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日常监督管理。
发展与改革、商贸、公安、交通、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六条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应体现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并明确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第七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健全机动车监督管理体系,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总量。
第八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倡导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出行方式,提高公众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意识。第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对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与控制
第十条
机动车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省规定的排放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机动车。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鼓励使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型机动车。鼓励高排放车辆提前淘汰。
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城市公共客运和道路运输经营等单位,在新购机动车时,应优先选用严于国家现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优先选用电力车、混合动力车、天然气车等污染物低排放或零排放车辆。
第十二条 本省鼓励、推广使用清洁车用能源和优质车用燃油。销售车用燃料的单位和个人,应明示燃料质量标准。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进口、销售或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车用燃料及清净剂。
第十三条 在本省初次注册登记的新购机动车,应符合本省执行的新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保达标车型目录。
新购机动车在办理注册登记前,应进行排气污染检测,但属于国家免检范围的除外。
未列入本省执行的环保达标车型目录的新购机动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
未达到本省执行的国家新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外地在用机动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机动车转移登记。
第十四条
在本省办理变更或转移登记的机动车,应符合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转入本地的外地机动车,应符合我省机动车同类车型注册登记执行的排放标准,并进行排气污染检测。不符合排放标准或者排气污染检测不合格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转移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 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及道路客运经营,应配备符合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现有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应进行维护治理或者更新。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及道路客运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在本省行驶的机动车不得排放黑烟或者其它明显可视污染物。第十七条 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不同类别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程度,对机动车采取限制通行区域、通行时间的交通管制措施。
第十八条 在用机动车的所有人、使用人应加强对机动车的维护保养,保持排气污染控制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得拆除、闲置、擅自更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
第三章 检测与治理
第十九条 在用机动车应进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并受省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 在用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应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和周期到已取得相关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检测。
第二十一条 在用机动车实行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管理,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分为绿色标志和黄色标志。检测合格的机动车,应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相应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由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或委托市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作核发。禁止转让、转借、涂改、伪造环保分类合格标志。
第二十二条 对未进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不予核发环保分类合格标志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对机动车进行治理并复检。
第二十三条 未参加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机动车安全技术定期检验手续,不予办理营运车辆定期审验合格手续。
第二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抽检。抽检时,应设置明显标志,不得妨碍道路交通安全和通畅。
经抽检机动车超过排放标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其机动车行驶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复检。
第二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在机动车停放地和车辆集中的单位对在用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抽检。被抽检单位、被抽检机动车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不得拒绝抽检。
经抽检机动车超过排放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复检。
第二十六条 机动车排气污染抽检,应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排气检测情况应在排气检测证上进行记录,并当场出示检测结果。抽检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经抽检机动车超过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到具有相应资质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企业进行强制维修治理,并在三十日内进行复检。
治理后经抽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复检合格的,凭其出具的复检合格证明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领取机动车行驶证。逾期未进行复检或者复检不合格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禁止其上路行驶。
第二十七条 达到使用年限的机动车经维护治理,或采用排放控制技术后,排放污染物仍超过规定标准的,应依法强制报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延缓使用年限,并收回机动车号牌和机动车行驶证。
第二十八条 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的检测资质,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检测设备应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二)检测人员经过专门业务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三)按照规定的排气污染检测方法、技术规范和排放标准进行检测,并出具客观真实的检测报告,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档案;
(四)建立检测数据信息传输网络,与市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系统对接;
(五)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检测费;
(六)不得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业务;
(七)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九条 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机构,应依法取得相应的维修经营业务许可,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配备机动车排气污染维护技术人员和符合规定标准的检测维护设备;
(二)维修治理与检测技术人员经过培训,熟悉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业务、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三)按照机动车排气污染维护的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从事维护业务;
(四)建立完整的维护档案,对机动车号牌、维护项目及维护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与交通、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联网;
(五)对经维护的车辆出具出厂合格证,并按照规定承担质量保证责任。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对车用燃料的生产、销售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并公布监督检查情况。
第三十一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网络监控系统,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单位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并对经其检测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抽检。
第三十二条 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机构管理规范,并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维修企业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物价部门应对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机构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规范。
第三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与公安、交通、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联网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第三十五条 对通过举报或拍照(录像)等方式发现的冒黑烟车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向该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发出排气污染检测通知书。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收到检测通知书后,应在十天内进行排气污染检测,在检测之前不得上路;检测不合格的,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维修治理。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部门应按照规定予以处理和答复。被举报的行为查证属实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聘任义务监督员,协助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车用燃料的,由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转让、转借、涂改、伪造或者使用转让、转借、涂改、伪造的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用机动车排放黑烟或者其他明显可视污染物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限期维护,并处200元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用机动车的所有人、使用人拆除、闲置、擅自更改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资格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本条例规定,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单位在检测中弄虚作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第四十二条 在污染物排放抽测中,机动车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维护和复检,并处50元罚款;逾期不复检或者复检不合格上路行驶的,处2000元罚款;一年内连续三次检测不合格上路行驶的,处5000元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机动车排气污染维护单位在维护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罚款、对单位处3万元以上罚款的,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六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转移登记、注销登记的;(二)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车用燃料的行为不依法查处的;(三)不按照规定核发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的;
(四)对未进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的;
(五)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情节严重的;(六)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维护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情节严重的;(七)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护和销售车用燃料等经营活动,或者违反规定要求机动车的所有人、使用人到其指定的场所接受机动车检测、检验、维护服务或者添加车用燃料的;
(八)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在市外登记在本市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的机动车,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八条 本细则引用国家的有关规定,如有修改,按修改的执行,未明确的事项,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执行。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20 年 月 日起施行。
二〇一一年八月八日
第二篇: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本站推荐)
北京市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
(1989年8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6号令发布 根据1997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8号令修改)
第一条 为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本仁大气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加油站和制造(含安装,下同)、销售、维修、使用的各种机动车辆(电驱动车辆除外,以下简称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机动车扩气净化装置(以下简称排气净化装置),均按本办法管理。
第三条 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是本市对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各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对机动车进行初次检测、检测和道路行驶中的检测(以下简称初检、年检、路检)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状况进行检测和监督管理。
市经济委员会、市交通局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机动作制造、维修行业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加油站必须销售无铅汽油,禁止销售含铅汽由。
第五条 凡制造、维修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从国外违口机动车,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本市规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排放标准)。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市环境保护局制定。
第六条 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排气净化装置的新产品鉴定,必须由市环境保护局参加、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不合格的排气净化装置,不准投产。
经销外地生产的新型机动车、车用发动机,经营单位必须将该产品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资料报市环境保护局审核、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不准在本市销售。
第七条 机动车、车用发动机的制造、维修企业和排气净化装置生产企业,应严格出厂产品的质量检验制度,出厂的产品应分别符合本条二、三、四款的规定,机动车、车用发动机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和排气净化装置不合格的,不准出厂;已经出厂的,在下列规定的期限内,按《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和本市有关规定处理。制造出厂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二年或者行驶五万公里内不超过排放标准。维修出厂的机动车和车用发动机,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一年或者行驶二万公里内不超过排放标准。制造出厂的排气净化装置,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二年或者五万公里内不超过排放标准。从国外引进机动车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应当同时引进排气净化技术。第八条 机动车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加强在用机动车的保养和维修。机动车数量较多的单位,应当配备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设备,定期对本单位的机动车进行检测,发现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的,应当及时保养和维修。安装排气净化装置的,应当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安装使用。
第九条 建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登记制度。机动车检测厂(站)、维修企业以及机动车数量较多的单位,必须按照市环境保护局的要求,对机动车污染物的检测情况进行登记,建立档案,并定期将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检测情况报告市环境保护局。
第十条 机动车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接受车辆检测,并在规定期限内妥善保管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核发的《检测记录单》。车辆初检时排放污染物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不予核发车辆牌照;年检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不予核发年检合格证。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市环境保护局应当加强对机动车的路检,路检时,对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法对机动车驾驶员处以警告、20元以下罚款或者吊扣一个月以下驾驶证的处罚,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治理或者限期安装排气净化装置。对机动车的路检,凡不超标者不收检测费。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部门对制造、维修和在用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排气净化装置,应进行抽查检测;被抽查检测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并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检测执行国家和本市颁发的排放标准和检测方法。机动车检测的单位从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业务的,须经市环境《保护局审核批准,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销售含铅汽油的,由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局处以1000元至1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至3万元罚款。
第十四条 制造、维修出厂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或者制造的排气净化装置不合格的,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改正,处责任单位1000元至1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责任单位1万元至3万元罚款,处责任单位负责人500元以下罚款。
在用机动车经抽查、检测(路检除外)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改正或者限期安装排气净化装置,并按每超过一项标准处以100元罚款”超标一倍以上的,加1倍处罚。未经市环境保护局审核批准,经营单位在京经销外地生产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市环境保护局处以1万元至3万元罚款。
拒绝接受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处责任单位1000元罚款,处直接责任人200元罚款。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执行本办法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组织执行本办法的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当恪尽职守,严肃执法。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1989年9月15日起施行。
第三篇:233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2007-09-0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本市大气环境,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是指以汽油、柴油或者其它可燃物质作为燃料,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
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排气污染,是指机动车排气管、曲轴箱及燃油系统等向大气蒸发
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
第四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进口、销售、维修、使用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车用燃油经营单位,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单位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 南京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称市环保部门)是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政主
管部门。
市公安、道路运输、质量技术监督、市政公用、工商、发展改革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机动车及车用发动机排气污染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体系,改善交通环境,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总量,防治环境污染。
第二章 排气污染控制
第七条 对本市在用机动车实行环保分类标志管理。
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分为绿色标志和黄色标志。具体办法由市环保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
后实行。
第八条 不得涂改、伪造、转让、出借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不得使用超过期限的机动车环
保分类标志。
第九条 根据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无环保分类标志或者黄色标志的机动车采取限制区域、限制时间行驶的交通管制措施。具体办法由市环保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机动车上牌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气污染标准和省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以下称排放标准)。
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
第十一条 在本市初次登记上牌的机动车,不符合本市执行新的排放标准的,公安机关交通
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非本市籍机动车,经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达到该车制造时排放
标准的,可以转入本市:
(一)机动车车主户口迁入本市的;
(二)本市居民和单位的机动车在外地登记的;
(三)驻本市的境外机构自用的;
(四)法院判决给本市单位或个人所有的;
(五)用于反恐、安全、急救、卫星通信转播、特种检测、防弹运钞等特殊用途,且发动机
型号符合现行国家环保达标目录。
第十三条 机关、事业单位购买公务用车应当采购排气污染低的车辆。第十四条 鼓励城市公交、出租和道路客运使用排气污染低的车辆。第十五条 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不得排放黑烟或者明显可见大气污染物。
第十六条 使用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定期对机动车进行维护、修理。在用机动车的发动机及排气污染控制装置应当保持正常的技术状态,排气污染符合排放标准。机动车所有者和使用者不得擅自拆除、闲置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第十七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维修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防治大气污染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对机动车进行维修并自检,维修后的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符合排放标准。
(二)排气污染防治使用的测量器具,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
(三)二类(含二类)以上车辆维修单位,需配置符合规定的机动车排气检测设备。
(四)对机动车大修、发动机总成修理以及排气污染防治专项维修的,应当建立维修档案。
第十八条 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车用燃油及清净剂。
第十九条 鼓励、支持和推广使用低污染燃油、替代燃料等清洁车用燃料。销售车用燃油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明示油品质量标准。
第二十条 鼓励城市公交、出租汽车优先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第三章 排气污染检测
第二十一条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在用机动车的用途、载客载货数量、使用年限等情况,可
采用简易工况法进行定期检测排气污染。
排气污染定期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不予通过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并应当责令其及时治理。
第二十二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检测单位具有法定检测资质;
(二)具有法定检测资质的技术人员;
(三)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应经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检测设备应当接受环保部门组织的定期比对试验;
(四)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档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排气污染
检测,如实出具排气污染检测数据报告。
第二十三条 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路检可以采用目测、仪器设备检测、自动检测、自动识
别或者拍摄数字影象等方法。
目测和拍摄数字影象检测适用于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排放黑烟或者有其他明显可见污染物的机动车。
目测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市环保部门取得相关资质的人员实施。第二十四条 市环保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状况进行抽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环保部门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排气污染状况进行
检测。
市环保部门应当及时将抽检、路检结果通知车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
第二十五条 定期检测、抽检、路检不合格的机动车,车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自收到检测结果通知之日起30内维修治理,并按规定进行排气污染复检。不维修、不复检或者复检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上路行驶,并不予通过环保定期检测。
第二十六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抽检、路检和复检的,不得收取费用。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得要求机动车车主到指定的场所维修治理排气污染,不得指定单位和个人使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的产品。
第二十八条 市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单位的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并对经其检测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抽检。
第二十九条 市环保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车辆维修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车辆维修单位依法做好对维修车辆排气污染的检测工作。
第三十条 市环保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抽检、路检信息,方便群众查询。
第三十一条 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单位应当建立检测数据传送网络,同步向市环保部门
申报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实时数据。
第三十二条 城市公交、出租及客运单位应当建立排气污染控制制度,减少排气污染。车辆维修单位应当向车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公开服务承诺,保证经其治理的机动车在维修保
质期内排气污染达标。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市环保部门举报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市环保部门接到
举报后应当及时依法处理,不得推诿。
第三十四条 市环保部门会同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举报联合处理制度。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超标的,可以向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发出
排气污染超标通知,督促其治理。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由环保部门处以警告或者一百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六条 在用机动车在停放地经排气污染检测不合格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
期不治理的,可处以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路检不合格的车辆,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其行驶证;逾期不治理的,由环保部门处以二百元以下的罚款。治理合格的,由当事人凭环保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领取行驶证。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
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环保部门或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1998年5月10日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和1998年4月1日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南京市禁止销售和使用含铅汽油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2007-09-07
《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于2007年8月2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了第257号南京市政府令,新的管理办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市的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任务也越来越大,新的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有助于
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控制和防治工作。
《办法》是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起草的,定位非常明确,重点是突出落实“上位法”,支撑“下位法”。《办法》中主要条款的法律依据完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法》、《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条例》规定的原则、精神。以此为前题条件,《办法》既对上位法有关条款进行细化,又结合实际有创新和突破;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和实
用性。有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提升了本市的管理成果。我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做法对机动车污染控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市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的肯定,甚至在全国得到了推广。所以在起起草中我们把近几年来在管理中的成果及时提升和转化成法规的重要内容。如《办法》中第10条、第11条、第12条,加强了对机动车污染源头的控制,切实把好车辆进入关,所有进入本市初次注册的车辆严格按国家标准和省、市政府的控制要求。
二是吸纳了兄弟城市的做法。我们在起草过程查阅了大量兄弟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还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外地管理机动车污染的有效经验和做法,结合最近几年本市对机动车污染控制的重点,把有关内容纳入了《办法》。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对机动车实施绿色标志管理,对低排放的机动车帖绿色标志,限制高污染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区,既对提高中心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一定程度缓解了交通堵塞的问题,我市在生态市建设、东部绿色城市建设规划中也早就提出了实施意见,因此,我们把这些内容列入了《办法》第7条、第8条、第9条。
三是注重了监管的关键环节。在起草《办法》过程中,充分考虑机动车排气监管环节和各部门职责的不同特点,把握住关键环节,对新车和二手车上牌、定期检验、路检和停放地抽检作了比较合理和明确的控制要求。如第25条规定,对尾气路检不合格车辆要求进行维修和复检,如果在一个月期限内不进行维修、不接受复检或者复检不合格,不予通过年审。路检、复检都属于监督性执法监测,全部属于免收费性质,既没有损害车主的利益,但又属
于强制性的检测,督促车主自觉进行维修保养,这样,只要在目测检查、自动监测检查或者在“冒黑烟”投诉举报中发现的超标排放车辆,都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得到有效的治理。
四是破解了管理中难点热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提高,部分破旧车辆、公交车辆、工程建设及运输车辆“冒黑烟”车辆一直是市民投诉的热点,也是执法管理的难点。在城区交通繁忙路线既不可以随意拦车检测,也没有处罚的依据,因此成为管理的死角。这次制定的《办法》第23条,将国家对机动车规定的检测方法中“目测法”列入路检方式之一,是符合管理实际要求的方法,也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存在利用检测进行收费嫌疑。第21、23、25、36条对加强“冒黑烟”车辆排放的管理有了明确的约束力,其中包括对公交车“冒黑烟”有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五是运用了网络科技手段。随着环保部门正在建设的机动车排气网络监管系统和监控中心数据库,今后在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上也可以象公安交管部门查处车辆违章曝光那样进行处理,对机动车排放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此《办法》第22、31、34条作了具体的规定。既运用了现代科技管理手段,也运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六是完善了监管和控制的措施。从2000年以来,国家和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对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的措施和标准。如《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285-2005)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2005)等国家标准及省制定的机动车排放限值地方标准(DB32/966-2006)。《办法》第21、22、28条,吸收了国家和省政府制定的的一些标准和措施,规定了定期检测单位的要求和检测标准方法等,对于进一步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新标准及推广先进的检测方法创造良好的基础。
七是突出了方便群众和人性化执法。《办法》中除了国家规定的定期检测收费政策外,没有任何给车主增加负担的新收费规定。所有的管理过程中发现超标或不合格,只要求车主对车辆自行维修和保养,就不会受任何的处罚或者检测收费。但如果不按规定的期限进行维护和保养和复检,超标排放,污染了环境,那车主必须承担一定的检测费用及接受处罚。一般来讲,车主对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都是自觉关注的,但对机动车排放的关心却比较忽视,因此要求车主承担维护、保养以及关注尾气排放的义务是必要的。第26、36条作了明确规定。上位法中明确的处罚规定在本《办法》中不再重复。
第四篇:榆林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榆政发〔2009〕54号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榆林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7月15日市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榆林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居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及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是指以燃油、燃气为动力的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工程机械车等各种机动车辆。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排气污染,是指机动车排气超过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所造成的污染。
第三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公安、交通、质监、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并对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工作予以配合。
第四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公安、交通、质监、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协调制度。
第五条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体系,改善交通环境,控制机动
车排气污染总量,防治环境污染。
第二章 排气污染控制
第六条 本市执行的国家新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保达标车型目录由市政府根据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予以公布。
新注册登记或外地在用车转入本市的机动车,应当达到本市执行的国家新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七条 本市在用机动车实行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管理。
外地机动车在本市使用三个月以上的,应当申领环保分类合格标志。
第八条 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由省环保厅统一印制,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核发,不收取费用。环保分类合格标志应粘贴于机动车前挡风玻璃右内上侧位置。
禁止涂改、伪造、转让、出借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禁止使用超过期限的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
第九条 新购机动车及外地迁入本市的机动车辆应当在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或转入手续前,向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机构申请机动车排气污染初次检验。经检验合格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
在国家机动车环保车型目录范围内的新购机动车,免除机动车排气污染初次检验。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在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前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核发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
第十条 鼓励、支持和推广使用低污染燃油、替代燃料等清洁车用燃料及清净剂,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车用燃油及清净剂。
第十一条 使用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定期对机动车进行维护、修理,机动车的发动机及排气污染控制装置应当保持正常的技术状态,排气污染符合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向大气排放污染物。
第十三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数据库和数据传输网络,对检测数据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提供统一的数据和信息。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机动车排气污染。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
第三章 检测与治理
第十五条 机动车所有人、使用人应当选择具有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缴纳检测费用。
第十六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按照规定的业务范围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并定期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机动车排气检测情况和统计结果。
经检测排气污染达不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检测机构不予出具达标检测报告,不得在检测报告中弄虚作假。
当事人对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检,抽检和复检均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七条 对未进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环保分类合格标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八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机构的日常检测活动的监管和技术指导,并对其检测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抽检。
第十九条 从事机动车大修、发动机总成维修的企业,应当配置必要的机动车排气检测设备。维修机动车发动机和排气污染控制系统的,应当使机动车符合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将排气污染控制指标纳入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内容。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公安交通部门应当对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以及营运车辆集中停放地或用车大户(指拥有10辆以上机动车的单位)的机动车进行环保分类合格标志检查和排气污染抽检,被检机动车辆不得拒绝,检测人员应当明示检测结果。
上路检测不得妨碍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第二十一条 经路检或者车辆停放地抽检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车辆所有人或使用人限期治理,同时将该机动车的检测结果记录在册、输入监督管理数据库,并予以公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对被责令限期治理的机动车进行跟踪监管。未治理合格的机动车辆不得上路行驶。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根据不同情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定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或者在检测中弄虚作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承担机动车船年检的资格。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车用燃料和清洁剂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 环保、公安、交通、质监、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西宁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西宁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西宁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10(2009年10月20日西宁市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9年10月29日西宁市人民政府令第95号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是指以燃油、燃气为动力的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工程机械车等各种机动车辆。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排气污染,是指机动车排气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所造成的污染。
第三条凡在本市登记的在用机动车和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行驶的外地号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机构具体负责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县(区环境保护部门按职责分工,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公安、交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经济、商务、农机、税务等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和本办法的规定,负责相关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县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交通、质量技术监督、经济、商务、工商、农机、税务等管理部门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第六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体系,改善交通环境,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总量,防治环境污染。
第七条鼓励和推广使用低污染环保车型,鼓励使用清洁车用能源和车用优质燃油,逐步推进在用机动车油改气。
第八条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保证机动车排气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不得拆除、闲置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
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应当采取安装排气治理装置、使用燃油清净剂或采取其他防治措施,确保其符合排放标准。
第九条销售车用燃料的单位,应当明示燃料质量标准。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车用燃料。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对车用燃料的生产、销售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条从事城市公共汽车客运和出租汽车经营,应当配备符合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在用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应按规定进行维修治理或者更新。
第十一条在本市登记和外地委托本市代检的机动车实行排气检测与维修制度。机动车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机动车排气检测企业进行排气定期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企业维修,并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排气复检。
第十二条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应当与安全技术定期检验同步进行。机动车排气检测不合格的,环境保护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环保分类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
志。在用营运机动车排气检测不合格的,交通部门不予办理定期审验合格手续。
第十三条在用机动车经维修或者采用排气污染控制技术后,排放污染物仍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强制报废,办理注销登记,并监督解体。
第十四条初次注册登记或外地迁入本市的机动车必须符合国家最新环保车型名录,不符合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外地转入本市的机动车,应当进行排气检测。对不符合本市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转移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从事机动车排气检测的企业,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并遵守下列规定:(一按照规定的排气污染检测方法、技术规范和排放标准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二检测设备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并经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周期检定合格;(三建立检测数据信息传输网络,与环境保护部门机动车排气污染网络监控系统对接,按照规定报送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数据信息,接受监督管理;(四按照价格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检测费;(五不得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业务;(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网络监控系统,对机动车排气检测单位的检测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业务的企业,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配备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技术人员和排气污染治理测试设备;(二检测设备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并经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周期检定合格;(三按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维修;(四建立完整的维修档案,对机动车号牌、维修项目及维修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在出厂时向环境保护、交通部门传输相关信息;(五实行维修服务承诺和出厂质量保证期制度,并出具维修合格证;(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交通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动车维修企业日常维修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对在本市登记和外地委托本市代检的机动车,实行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制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根据机动车排气污染按阶段控制标准划分,具体办法由市环境保护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不同类别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程度,对相关机动车采取限制通行区域、通行时间的管理措施。
第十八条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由市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制作。
禁止伪造、变造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禁止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或者冒用其他机动车的环保分类合格标志。
环保分类合格标志应当贴在机动车前挡风玻璃的右内侧,以便查验。第十九条在本市登记和外地委托本市代检的机动车,不符合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予发放环保分类合格标志。未取得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的,不得上路行驶。
第二十条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应当符合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市、县(区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监督抽检。
市、县(区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监督抽检,被抽检机动车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不得拒绝。
抽检不得收取检测费用,抽检人员应当当场向机动车驾驶人明示检测结果。第二十一条被抽检的机动车排气超过标准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下达《机动车排气复检
通知书》,收到《机动车排气复检通知书》的,应当在30日内按规定到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排气污染复检。未经复检或复检不合格的,不得上路行驶。
第二十二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交通等部门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数据传输系统以及共享数据库。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情况和有关数据。
第二十四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投诉和举报制度。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环境的投诉和举报,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15日内予以处理和答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交通等部门应当给予协助。
被举报的行为经查证属实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第二十五条机动车排气检测单位未取得合法资质擅自进行检测或者在检测中不符合规范、弄虚作假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在用机动车未按时参加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对机动车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按每辆机动车处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
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拒绝环境保护部门对机动车进行抽检或者在抽检中弄虚作假的,由环境保护部门按每辆机动车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在用机动车未取得相应的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进入排气污染防治交通管制限行区域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按每辆机动车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在用机动车无环保分类合格标志上路行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暂扣机动车行驶证,通知当事人提供标志或者补办手续,可并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在当事人提供标志或者补办手续后,应当及时发还机动车行驶证。
第三十条在机动车排气抽检中,发现在用机动车排气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维修。逾期未取得维修合格证明的,由环境保护部门按每辆机动车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本市登记和外地委托本市代检的机动车,行驶时排放黑烟等明显可见污染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暂扣机动车行驶证,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外地号牌机动车首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行驶时,排放黑烟等明显可见污染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记录在案。再次驶入本市时仍未改正的,按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委托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机构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环境保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交通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不按照规定发放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的;(二对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单位及其检测行为,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情节严重的;(三对排气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登记上牌或者不依法办
理注销登记的;(四对排放污染物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营运机动车办理定期审验合格手续,对机动车维修企业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情节严重的;(五对生产、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机动车和车用燃料的行为不依法查处的;(六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机动车排气检测、机动车维修和销售车用燃料等经营活动,或者违反规定要求机动车的所有人、使用人到其指定的场所接受机动车检测、检验、维修服务或者添加车用燃料的;(七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具体应用问题由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2000年10月13日颁布的《西宁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西宁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