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我出生在豫西南的一个城镇,在还不会唱流行歌曲的年龄,就会哼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但由于时代原因、也由于学业紧张,对于豫剧的了解一直没怎么进步。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我做了认真的文献调研,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豫剧的特点、发展历史、文化底蕴、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和表演风格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一:豫剧概述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声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轻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二:豫剧的发展历史
开封地处中原,自古人烟稠密,生产发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两宋时期,“百戏”繁衍,“京瓦会议”兴盛。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当时的开封“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噪杂十余里”。而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两宋以后,一方面由于民间乐舞开始为新兴戏曲和曲艺形式所融合;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转向南京、北京。所以,河南的民间乐舞相对衰落,但从民间乐舞中吸取了大量滋养的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却迅速成长起来。豫剧——“河南梆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中由地方民间音乐不断改进而形成的。
明末清初,开封是中原有名的商业重城,文化交往非常昌盛,如《清稗类钞》中所记:“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清末民初,豫剧已经成熟,不仅有了班社、名演员、剧目,而且因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是豫剧的兴旺发达时期。此时战争频仍,军阀混乱,灾祸不断,而豫剧却靠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20年代后期,豫剧班社开始从农村乡镇的“地摊”、“高台”进入城市,并建立固定的演出剧场。30年代初,涌现出大批女演员如陈素真、司凤英、马双枝、常香玉、汤兰香等“五大坤伶”,为豫剧唱腔和表演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常香玉,把豫东、豫西两大唱腔流派揉为一体,使豫剧音乐面目一新。
解放后豫剧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特别是60年代,涌现出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作,如《刘胡兰》、《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李双双》、《朝阳沟》、《冬去春来》、《杏花营》等。近年来,豫剧艺术更为精湛,79年,由省豫剧二团的牛得草、吴碧波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参加北京国庆30周年演出,获创作演出一等奖。
三:豫剧的文化底蕴
豫剧产生于河南的腹心地带,地处河洛文化区,河洛文化区是以黄河、洛河相交的内外三角为中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活动的主要领域。特别是在夏商周这几个中华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河洛地区都是国都的所在地,奠定了河洛文化在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豫剧的艺术品格是河洛文化精神在具体艺术门类上的拖放。其特色是与河洛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河洛文化的包容性与豫剧艺术的吸纳力和辐射力。由于河洛文化在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量时间是国都所在地,河洛文化具有国都文化的性质。丰富性、包容性是这种文化的突出特点。产生于河洛文化土壤中的豫剧继承了这种文化品格,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它吸纳了罗戏、卷戏、戈阳腔、昆曲、京剧等剧种的表演语汇和剧目,吸纳了鼓子曲、河南坠子、大量的民间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艺术营养,正是由于它的包容性,泰山不辞小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能容万物者必为众物所近,具有兼容性的文化艺术必然具有极大的辐射力。豫剧秉承了河洛文化那些为炎黄子孙都能接受的深层意识,同样具有很强的辐射力。作为一个地方剧种,不仅能够在河南的邻近省份如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山西、陕西安家落户,而且能够在贵州、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等边远省份安家落户。
其次,河洛文化的崇尚道德伦理与豫剧剧目的惩恶扬善。河洛文化是一种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河洛地区是一个具有长期农耕历史的地区,也是一个长期保持宗法制度的地区。为了维持农业社会和宗法社会的和谐,让大家互不侵犯,相安无事,人们找到了以“孝亲”为中心的一套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在河洛文化土壤中出生成长的豫剧,从母体中带来了崇尚伦理道德的意识,把惩恶扬善作为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豫剧舞台上,不关善恶伦理的剧目极少,大都是些宣传爱国、爱民、集体主义、自我奉献和其他体现孝亲伦理的剧目。
再次,河洛文化尊重自然与豫剧的自然之美。河洛文化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对于自然具有更强的依赖性,更需要与大自然和谐统一,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这就自然产生了崇尚自然的社会心理。根植于中原大地的豫剧,天生一副朴素自然的本性。豫剧是一个贴近生活、具有泥土气息、乡土气息的剧种,这是其令人感到自然质朴的基本原因。它的演唱常常唱中有说,半说半唱,唱中有笑,唱中有哭;它的表演,不像其他大剧种有那么高的程式化,常把生活中的动作加以节奏华,纳入表演语汇;语言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妇孺能懂。
最后,河洛文化的恢宏大气与豫剧的阳刚之美。河洛文化恢宏大气的风格的形成与河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状况关系甚密。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带在山陕高原与黄淮平原的结合部,有苍莽的大山、高原,有无际的平原,不同于南方的青山秀水,也不同于黄土高原的单调、荒漠,能够给人既雄浑又开阔的感觉。从历史渊源上看,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又让人自然有了崇拜英雄、崇武好斗的心理。在这样的文化、自然背景下形成的与豫,也无疑要有和这一文化相一致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激昂,以呐喊为主调,不同于南方戏的莺歌燕语,不用于陕北高原以哭泣为主调;它的表演幅度大,力度强,最善于营构热烈红火的气氛、激昂慷慨的场面。
四:豫剧大师常香玉
说到豫剧,就不能不说豫剧大师、人民的艺术家——常香玉。
常大师是河南巩义人,九岁学戏,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福各调,并吸收曲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晰、细腻大方、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常大师的代表作为:“红(《红娘》)、白(《白蛇传》)、花(《花木兰》)”。在50年代后期创作的《大祭桩》、《五世请缨》、《破洪州》,也是影响广泛、遐迩闻名。她演出的现代戏《人欢马叫》、《李双双》、《红灯记》、《杜鹃山》等,都很受观众欢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拷红》是常香玉的成名作。她在这出戏中最出色的表现是,塑造了红娘这个古代小女子机智勇敢、热心快肠的可爱性格。她把红娘对崔莺莺的忠诚与调皮,对张君瑞的同情与调侃,对崔老妇人的顺从与以理相辩,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是豫西调与豫东调融合的结晶,不仅曲调优美,而且通过改革了的音乐唱腔,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原特色的红娘的艺术形象。
常香玉先生的另一代表作《花木兰》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和历史背景。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当时,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常香玉的伴侣、剧作家陈宪章先生凭着他政治上的敏感和写作才华,以及对香玉表演艺术的熟悉,将马少波先生编写的京剧剧本《木兰从军》改编成适合豫剧演唱的脚本,搬上舞台,果然一炮打响。1951年,常香玉在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捐献一架飞机的180多场义演中,仅《花木兰》一剧,即演出120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都很高。花木兰女扮男装、征战12年的英雄行为和人民群众要求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紧密吻合,尤其是常香玉真情投入、豪情满怀的表演,和她那一系列韵味悠长、动人心魄的优美唱腔,让人百听不厌。
《花木兰》一剧对于豫剧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至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几乎成了流行曲,在全国各地到处传唱。《花木兰》历经50多年的舞台实践,至今仍常演不衰,足以说明其艺术魅力的深厚。
1957年,是常香玉艺术创作的丰收年。继《五世请缨》上演之后,常香玉又排演了《破洪州》,进一步弘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杨家将从严治军、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此剧由常香玉演25岁的穆桂英,赵义庭演杨宗保,赵锡铭演寇准,郭兰生饰八贤王,名角集中,满台精粹,可谓珠联璧合。剧中有文有武,亦庄亦谐,表演难度很大,但演出效果特佳。
从9岁开始学戏走上舞台,至常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历经72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常香玉演过的剧目上百,演出的场次愈万。她本着“戏比天大”的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反复磨砺、不断创新,在演出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豫剧诞生至今300年间,一直走着一条顺畅平坦的道路。当前豫剧与其他剧种一同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日,各种音像制品以其快、精、活充满市场,戏曲相对来说就成了慢而笨拙的传媒了,在快节奏生活的城市中,市场越来越小,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时代变革促使对自身的冷静审视。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在中国剧协代表大会上曾说过:“如果我们看不到戏剧界这点不景气,那是盲目,我们看到了,而不敢正视,就是懦弱。我们看到了,而又不去探讨、研究、解决它,那是不负责任。看见了,敢讲了,但又拿不出办法改变这种局面,那么,就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这个时代”。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并充满信心地看待和审视豫剧以及各种剧种的变革与发展,真正以足够的勇气看待当前豫剧的现状,让豫剧沿着自身的规律去发展,生命力及变革能力都很强的豫剧,定会有光明的前景的。
参考文献
1. 王幸勋·浅谈豫剧的变革与发展·中国戏剧
2. 刘景亮·河洛文化精神与豫剧艺术特色·东方艺术·2005
3. 荆桦·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中国戏剧
第二篇:豫剧五大音乐流派范文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1.祥符调。是标准的中州正韵,是豫剧的母调。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
2.豫西调(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李树建。
3.豫东调。慷慨、激昂。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代表人物:“红脸王”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刘忠河。
4.沙河调。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印、唐喜成、安金凤。
5.现代调。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代表剧目: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艺术家风格流派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以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大名旦为代表的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古朴典雅、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其他旦角及生、净、丑行的卓越艺术家也开创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豫剧流派大全
《风雨故园》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不幸的,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朱安大致经历了喜悦、企盼、等待、失望、绝望这五个阶段。
鲁迅携许广平走后一场,朱安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不幸的,她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同情的悲剧性人物。豫剧现代戏《风雨故园》,是以鲁迅先生和原配夫人朱安的不幸婚姻为素材而创作的。剧中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
“该剧最后一个唱段是全剧的核心唱段,朱安的反思、绝望、醒悟均在此唱段中予以体现。我在演唱过程中细心琢磨力度、音色明晦、节奏顿挫、色彩对比、情绪张弛等诸多变化,力求充分展示人物情感上的波澜。”汪荃珍说。
多年积蓄的痛苦要宣泄,因此必须要有夸张的肢体动作来作为感情的爆发支点。在形体设计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创作编排了一组以扯裹脚布为内容的系列动作,通过一系列抓、扯、挣、裹绸布等身段动作,把旧时代妇女要挣脱束缚人性的精神枷锁这一强烈愿望而又难以实现的悲苦一并展现给观众,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新版《白蛇传》从文学剧本到舞台形式都作了突破性的处理,是对传统经典的颠覆和重新打造。主演虎美玲从不同的性格侧面重塑了白娘子的
舞台形象。在“西湖相遇”一折中,虎美玲着重表现白蛇初到人间,无拘无束,既执著又清纯,充满着美好愿望和欢愉心情。喜遇许仙的表演,凭借一把雨伞推让、开合,把白娘子表现得柔情似水、甜美可人。当面对断桥又遇许仙时,那种爱恨交加、肝肠寸断的复杂情感,深深感染观众,令人为之动容。尤其是最后白娘子向许仙表述心迹的浅唱低吟,如泣如诉,凄婉悲凉,把人物的万种感伤之情极力抑制在心灰意冷之中,含蓄而深邃,丰富而隽永。
(必正与妙常)《陈妙常》是王素君的成名作
是写潘必正与陈妙常恋爱的故事
豫剧《必正与妙常》剧情:青年书生潘必正落第归来,无颜归家,因其姑母为女贞观的观主,遂借宿于此,观中遇避难至此的陈妙常,潘必正惊其艳丽而生情,又经送经、琴挑、偷诗等一番试探,得知妙常心中也有自己,两人遂私定终身,不料,却被其姑母发现,姑母担忧侄儿的前程,欲加阻拦,赶潘必正出观,陈妙常得知后,顾不得礼教和佛法的约束,在秋江,追潘必正而去,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朝阳沟》诞生在大跃进年代,写的却是人间真情。其中既有银环与拴保的爱情,也反映了婆媳、姑嫂、邻里等感情,还有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等,表现了中原淳朴热诚的民情民风民俗,这使得它能超越时代而不衰。
朝阳沟》久演不衰的原因:“这是一出有生活、反映人间真情真爱的戏,这正是老百姓百看不厌的原因。” “《朝阳沟》有很多段好的唱腔,如'亲家母对唱''人也留来地也留''高兴得我心里没法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是它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基础。”许欣说,“《朝阳沟》在豫西豫东调的基础上,吸取了吕剧、武安落子、道情等多种戏曲元素,形成了新的唱腔风格和豫剧流派,它呈现出的清新、明快、活泼、热烈、豪放的舞台气氛,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您参加由彪马京剧社及喜洋洋小乐队举办的“南阳市龙吟乐坊二月二新春音乐会”。
请大家稍作调整,我们的演出马上开始 八面威风增国力,九州春风启龙年。欢
迎各位尊贵的嘉宾来到我们新春音乐会演出现场。
今天,在二月十五土地庙会这个吉祥的日子里,我代表本次演出的所有工作人员祝福您阖家幸福,团团圆圆!祝福您在龙年,龙腾四海,喜气洋洋!大家对李玉刚一定不陌生,对他的《新贵妃醉酒》也一定很熟悉,下面请大家欣赏京剧传统戏:《贵妃醉酒》新贵妃唱段:“海岛冰轮”。有请蔡淑荣!这传统的和现代的差别就是大呀,接下来我们就欣赏一段现代的吧,有请 唱得真好,大家的掌声在哪里?我们的清唱节目往往是一个传统的和一个现代的安排在一起,那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段传统的京剧程派名段《锁麟囊》薛湘灵唱段“春秋亭外风雨暴”,有请蔡淑荣女士!
真精彩啊,过去我们对戏曲了解得真是太少了,安妮。京剧不愧是我们的国粹
啊!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
下面有请大家欣赏京剧《空城计》诸葛亮唱段“我本卧龙岗散淡的人”有请
那接下来咱们就来一段温婉的唱段让叶子继续陶醉吧,请大家欣赏《诗会文》唱段“。有请
今天我们欣赏到了京剧票友们的精彩演出,我们的节目也将近尾声了,请欣赏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我们的“南阳市龙吟乐坊二月二新春音乐会”就要落下帷幕了,也许您还沉浸在美好的回味里,也许您还陶醉在音乐的氛围里,那就让一切的美好,成为您心中的珍藏!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是一种缘份,更是一种情谊。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期待的日子充满希望。让我们带上彼此美好的祝福,迎着2012年龙年的阳光,祝福您龙腾虎跃,龙兴凤举,龙举云兴,龙年大吉!:“南阳市龙吟乐坊二月二新春音乐会”
到此就要和您说再见了,衷心的祝福您及家人阖家幸福,万事如意!亲爱的朋友们,愿我们来年再相会!再次感谢朋友们的光临!
共同祝福苍溪的明天更加美好!朋友们,再见
吃亏歌》是《村官李天成》的经典唱词,唱的是“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 《吃亏歌》是豫剧《村官李天成》中的一段经典唱词。曾有媒体评论:“这段戏曲应该成为现在党员干部的座右铭。”熟悉豫剧的人可能都了解,这段戏出自以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为原型的《村官李天成》,《吃亏歌》是它的经典选段,唱的是“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其中几句经典戏词“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更是因为深入人心而广为流传。吃亏歌的忠实实践者——豫剧王子贾文龙
贾文龙以饰演党的基层干部而闻名全国,他演唱的吃亏歌成了流行曲,就连我们的“求实、亲民、爱民、为民”的省委书记卢展工也学会了。舞台上演出了人物甘愿吃亏的精神,舞台下实践了自己一贯的领导作风——以大局为重、谦恭让人。今天,在我们较为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文学艺术界,贾文龙的这种让台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学习。翻翻网上新闻,偶然看到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学唱豫剧《吃亏歌》的帖子,作为一个封疆大吏,能够认真的学唱《吃亏歌》,其心可鉴,其情可表,读过之后,心内一震。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追求,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造福是领导干部的天职。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做到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能够做到执权力之柄而富其地,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能够做到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吃亏让人,那么,他必定会成为一个无畏的干部,必定会成为一个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领导。学唱《吃亏歌》,本是戏剧圈的事,但省委书记学唱《吃亏歌》,却意义深远,这至少表明了他是一个肯于吃亏的人,也是一个真心为民的领导干部。卢展工书记为领导干部们带了一个好头,有这样的书记,是河南省人民的幸福,也是全中国人的幸福。希望所有的领导干部乃至全中国人民都能唱响《吃亏歌》。
这段36句唱词表现了王银环经受不住劳动的磨炼,一念之差想跑回城去,在下山的路上又触景生情,引发出了她留恋、羞愧的心情,表现了犹豫、徘徊、矛盾的心理状态。
第三篇: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一个地区的现代文明史,往往与这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史息息相关。没有教育就没有文明的出现和存在,更谈不上文明的发展。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不仅是育人的沃土,成才的摇篮,还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渊薮。今天,我们追溯XX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XX教育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源远流长
宁波港扼南北水路要冲,北宋时期就设置了市舶司,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之一。自开埠以来,乡人去外地谋生者渐多,视野由此开阔,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文化教育之重要,纷纷出资办学。据《XX区志》记载,早在两百多年前的1793年,就有里人杨人模、石干、郑修璇等人在XX的土地上创办了芦江书院,此后,灵山书院、云衢书院、振文书院、九峰书院以及小港的李氏义塾等相继开办,至19世纪末,位于今XX境内的书院和学塾达13所之多。
清朝末年,朝廷始兴新学,1902年制定蒙学堂和小学堂章程。自1903年XX首办务实女学堂起至1910年,先后有两级芦渎公学、时敏学堂、灵山学堂、云衢学堂等学校共26所。1931年,各类小学发展至75所。从它们所分布的地域来看,已遍及今日XX的各个乡镇街道。
XX历史上的老学校,为近现代以来本地学子的启蒙求知,为XX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为今天XX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功勋卓著
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这些老学校又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宣传抗日救亡,培养革命人才的主阵地。解放前,中共本地党组织领导人大多担任过小学教师。蔚斗、石湫、延陵、闻韶等小学先后成为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机关所在地。如小港蔚斗学校就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一些失去组织关系、隐蔽在镇海各地的中共党员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时蔚斗小学的教师中就有不少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3月,中共浙东临时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共蔚斗小学支部,8月成立中共镇海县工作委员会,蔚斗小学为县工委机关所在地,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中共领导机构,卓子英任书记。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为人民的自由、革命的成功而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甚至生命的志士仁人。今天,这些老学校依然是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乡贤共襄
在XX数百年的办校兴学历史上,老校是乡贤达人出资 出力、报效桑梓的见证。早期众多乡贤以普及家乡初等教育为己任,通过集资、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纷纷开办小学。如 “两级芦渎公学”就由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北大教授、柴桥人钟观光等人于1905年创办。各地大族亦以资助当地办学为荣,创办了李氏养正学堂、虞氏述志学堂、陈氏思本学堂等有影响的学校。小港李氏家族不仅创建了养正学堂,还一直关注其生存和发展,以李善祥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多次为学校捐款助学。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捐物,助教兴学义举又盛,祖籍XX的张敏钰、顾国和、顾国华、严信才、孙卫民、王绍成、王明康等乡贤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共计人民币达五千多万元。
近代以来,“宁波帮”不仅闻名于国内,而且享誉全球,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乡贤们的心,又总被家乡的发展所牵系。所以他们在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同时,还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牵线搭桥”,为区域进步、XX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人辈出
在老校的发展史上,XX学子勤奋求学、砺志成才的足迹清晰可辨。如毕业于柴桥小学的有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的郑友揆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XX大学教授王阳元先生;以“管好国家 的钱袋子,当好人民的铁算盘”为宗旨的现任财政部长谢旭人,国际知名动物行为学家、社会生物学家、进化生物专家孙立新及夫人王波翔等都毕业于柴桥小学、柴桥中学;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乡土文学中成就最高作家之一的鲁彦、以一曲《采茶舞曲》唱响大江南北的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和学者虞辉祖等都曾就读于灵山学校;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浦发银行董事长的庄晓天先生,曾担任总政治部青年部处长、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林晖等都曾就学于蔚斗小学。
对这些乡贤名人来说,家乡的学校,作为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早已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王阳元院士的记忆中,最令他怀念、时刻梦萦魂牵的就是家乡的景物以及“桥畔河边的柴桥小学”;在作家鲁彦的散文中,小时就读的灵山学堂令他终身难忘:“二十年来,我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学校也够多了,却还没有一个学校值得我那样的深刻记忆。”
XX的教育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厚的底蕴,是值得XX人民引以为豪的。更让人振奋的是,自XX建区以来,历届区委区府领导都十分重视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各乡镇街道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请院士、名人回乡忆母校,请乡贤们为家乡发展当谋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XX的教育底蕴,丰富XX教育的内涵。正是因为有了区委区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的努 力,使XX教育丰厚的底蕴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了XX教育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才有了XX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也间接地促成了XX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传承和发展XX教育底蕴所面临的困难
缅怀XX老校的历史,无疑是让人激动的。在XX教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老校的历史和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XX教育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真正的“底蕴”,这种底蕴的传承和发展也正是XX教育内涵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我们的调研,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XX教育底蕴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进一步传承的工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得不到足够的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XX区域内已经有不少底蕴深厚的老校或被撤销,或被合并,或迁址重建。前身为民国前书院及民国初学堂、现仍在原址的老校仅存灵山学校、柴桥小学、大碶实验小学、蔚斗小学、郭巨小学、霞浦小学、新碶小学等七所。而从目前现状看,就是这几所学校,也大多已改了校名或迁出原址,校园里很少能看到悠久岁月留给我们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印迹;还有几所老校校园面积小、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条件简陋;个别的仍面临着撤销合并或易地重建的困境,老校的保留将难以为继。这些问题,急需引起政 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学校布局的调整与教育底蕴的传承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由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区内学校的布局有较大的调整,这种调整虽然也是经过有关部门反复论证后才付诸实施的,但仍免不了与教育底蕴的传承发生冲突,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建于1804年,至今已有205年历史的灵山学校,素以“师优教严,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如现代作家鲁彦所忆“在附近百里内的乡间向来是首屈一指的”。学校发展至今,办学规模日趋扩大,现有39个教学班,1700名学生,教职工115名,但学校总占地面积仅有30亩。因建筑面积远远不够,学校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及多媒体教室等功能教室严重缺少;中学部无运动场地,只有小学部有一个200米的田径场;学校食堂面积小,学生要分批吃饭„„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学部教学楼建于1982年,质量不佳,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历届区委区府领导一直都十分重视。早在XX年5月,就在灵山学校召开了区委书记现场办公会议;XX年,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了将学校附近的60亩地用于扩建灵山学校;同年7月,陈利幸书记也专门提出过要加快灵山学校扩建工作的要求;年底,在各个部门的 通力协作下,前期征地工作全部完成,其中20亩已经填好塘渣,“万事俱备,只欠XX”,广大群众和教职员工都翘首以待,希望在XX年能看到灵山学校的全新面貌。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整整一年过去,灵山学校的扩建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这中间,原因众多,有客观上的资金问题,也有相关部门在学校布局调整上的一些考虑。有很多问题可以暂缓,但是教育不能等待。作为XX区内硕果仅存的一所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老校,作为众多乡贤名人们情怀寄托、精神家园的一所老校,她最终将何去何从?
又如郭巨小学,前身为1851年所建的云衢书院,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一所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学校。今天的郭巨小学,虽然面临种种客观问题,但是在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依然呈现着鲜明的学校特色。XX年9月,学校全面启动了以篆刻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XX年,学校被评为XX区“首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老校,也正处于发展的困境中:校舍陈旧,生源萎缩,区域发展规划的影响等,都将左右她最后的命运。是去?是留?„„
同样的问题,深深牵动着所有关心XX教育、XX历史文化的人们的心。
校史室或陈列室建设缓慢,遗址旧物难以保留。
还有一些老校,因校舍不足、专项经费缺少、资料搜集困难、缺乏专人管理等,校内没有设立能全面反映办学历史、特色、成果的固定的校史陈列馆,学校发展与活动等史料的典藏和展示就无从落实,校史、校友相关档案、资料的搜集和保存等工作也难以开展。长此以往,“传承XX教育底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据统计,目前已经建有专门的校史陈列室的老校仅有灵山学校、蔚斗小学等几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外来文化与XX教育底蕴的有机结合还得不到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XX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区,给教育、医疗、治安等部门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区委区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多渠道多方位的努力下,这两年,关于外来工的问题正得到有效的解决,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新老XX人也在经历了必要的“磨合”后逐渐走向和谐,“创新、争先、包容、守信”的XX精神日益鲜明。这些现象的背后,令我们担忧的是,外来文化与XX教育的底蕴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孩子之间依然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以上问题的存在,必然会让那些曾经为学校的建立尽力相助、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的有识之士深感遗憾,会让前 来母校瞻顾遗迹旧物、感受发展新貌的新老校友感到失望,会让创建中的教育内涵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我们认为,区域教育底蕴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是我区教育内涵发展这一重要命题的应有之义,是我区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并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对历史上为XX的文明进步有过贡献现已消亡的老校,我们应该肯定并以一定的方式纪念之,让这些老校名垂青史;而对那些历经沿革、校名更替至今依旧开办的老校,应珍视其历史传统,积极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充分发扬老校特色,扩大老校声誉。此外,我们还应挖掘、保存好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设立校史馆、校友会,积极搜集、细心保存老校遗迹轶事,不让教育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出现断层乃至消失,不让这股文明文化之“脉”就此断裂。力求让当年尽力创建、捐资兴学的前辈贤人能目睹自己或前辈的办学成果和历史遗迹;让学业有成、返乡重游的老校友能在熟悉的校园中回顾学习生涯,忆念师友恩情;让如今就读老校的莘莘学子能受到学校悠久历史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校爱乡爱国教育,并更好地传承祖辈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站在抢救和保存文化遗产的高度,在进 行发展规划、建设布局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留存的关系,正确处理体现现代文明与保留传统文化的关系;在下一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时,处理好老校保存、兴盛和新校建造、发展的关系,在决策上适当地向老校做一些倾斜,以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让XX区域内的老校能永葆青春,把XX的教育底蕴更好地传承下去。
建议尽快尽好地解决灵山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让这所百年老校也能像镇海中学、宁波中学、武陵中学等老校一样,成为本区域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继续在海内外发挥她的影响力。
建议全面妥善地规划好郭巨小学的出路。即使校舍、校名等物质上的东西实在无法保留,至少可以致力于留存祖辈精神上、文化上的巨大财富,古为今用。在这一点上,对蔚斗小学老校址的利用是值得借鉴的。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老校的办学条件
政府对办学条件较差的老校要加大扶植力度,在校舍设备等硬件上增加投入。解决一些老校校园面积小、设施不足、条件差等现实问题,方便学子就学,让当地百姓得益,让新老校友满意。
3.挖掘教育底蕴,促进老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具备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的特点,其文化内涵也是教育内涵、文化强区内涵的有机组成部 分。要充分挖掘、有效整合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兼顾,通盘规划,将其纳入文化强区建设的发展轨道。要充分挖掘以老校为载体传承下来的教育底蕴,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和校友资源,为建设民富民安、宜居宜业的和谐新XX服务。
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尽早设立柴桥小学“名人博物馆”,以更好地挖掘、保存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近距离地给后人以实实在在的精神教育。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成立柴桥中学“校友联谊会”,为广大的老校友提供一个聚会、交流、碰撞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一个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平台。
4.加强规划统筹,解决闲置校产流失的问题
因学校规模缩小及撤并等原因,目前全区有多所学校的房产或闲置,或被占用。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明确闲置校产的产权归属,仔细清理核查,做好资产的登记评估工作,通过拍卖、置换等途径盘活闲置多年的学校资产。所筹资金也可用于老校的校舍改造、老校校史室的建造。
无论何时何地,文化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大笔财富,是无价之宝,可是同时又是极度脆弱且不可再生的,很容易被我们自己轻率地毁掉。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教育底蕴”这项事业确实称得上“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为XX教育底蕴的传承尽一份力吧!
第四篇:20年代各小说流派作家及代表作品
20年代各小说流派作家及代表作品
1.文学研究会:也称人生派,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着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占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郑振铎先后主编了《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介绍研究世界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代表人物: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丐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
周作人:人的文学
《小河》(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谈酒》《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吃茶》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带泪的笑”
主要作品:《青年突击队》、《戏剧集》、《女店员》、《全家福》、《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柳树井》、《母鸡》、《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等人主演,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解放前,北京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为人耿直正派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被其爪牙打伤,逃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程宝庆满怀忧愤,但人们不理解他,都叫他疯子。只有程娘子忍辱负重,希望丈夫能等到再出头的日子。小恶霸冯狗子抢了程娘子的烟。同院的三轮车工人丁四也受到恶霸欺凌。正直的泥瓦匠赵老头为他们打抱不平,无济于事。不久,丁四的女儿小妞子掉进了脏臭的龙须沟,被淹死了。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人民政府法办了恶霸流氓黑旋风与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该片描写了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民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不同生活遭遇,歌颂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并使其过上好日子的伟大业绩。
冰心著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诗集《春水 》、《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桔灯》 《樱花赞》主张爱的哲学,“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她的散文和诗歌一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分别被茅盾称为“繁星体”和“春水体”。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写过同名)《背影》《绿》《匆匆》
徐志摩: 2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 后期倡导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理论建设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
郭沫若:大量话剧剧本(历史剧),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 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 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 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郁达夫: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成仿吾:1927年9月,成仿吾于创造社该月版《流浪》发表诗作《静夜》,表达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彷徨以及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
一、死一般的静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我全身的热血,不住地低声潜跃,我的四肢微微地战着。
二、我漂着,我听见大自然的音乐。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着他的音波,我把他轻轻吻着,我也飞起轻轻的。
田汉:《关汉卿》《名优之死》《文成公主》 《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3鸳鸯蝴蝶派
张恨水《啼笑因缘》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最畅销的小说 金粉世家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除成立大会选出的常务委员之外,后来还有茅盾、冯雪峰、柔石、丁玲、胡风、以群、任白戈、夏征农、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鲁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为人生”“二十世纪的中国巴尔扎克” 长篇小说《子夜》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寒冬》烛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短片小说《林家铺子》 柔石《二月》(被谢铁骊改变成电影《早春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夏衍《上海屋檐下》1937 《包身工》报告文学 5新感觉派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施蛰存《将军底头》穆时英《公墓》 6荷花淀
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孙犁 刘绍棠 7朦胧派
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北岛著有诗集《北岛诗歌集》、《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陌生的海滩》,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代表诗作有《回答》《一切》。《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江河
第五篇:历史年代表
版本1: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版本2:
尧舜禹夏汤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版本3:
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下接元明和清朝。
版本4: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战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民。答案补充
也就是:夏 商 周 春秋 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简明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