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关于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穗府办[2008]36号)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8]36号 【发布日期】2008-07-03 【生效日期】2008-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关于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穗府办[2008]36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公安消防局《关于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公安消防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三日
关于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市公安消防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2008年全省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8]22号)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消防安全工作,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决定从2008年6月至12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部门联动和基层组织主体作用,全面排查治理火灾隐患,落实火灾隐患治理的工作责任和整改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消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市消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各自分工抓好消防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并组成排查治理工作督导组,指导和督查全市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各区、县级市政府和各镇(街)要参照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三、治理的重点和内容
(一)治理重点
1.“三小”场所(指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
2.人员密集场所;
3.易燃易爆单位(指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单位和场所);
4.“城中村”、“三合一”场所、出租屋和消防基础设施;
5.高层建筑(指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
6.地下空间场所(指使用性质为生产加工、旅馆、出租屋、商场、市场、娱乐场所、库房、汽车库等的地下空间);
7.废品回收加工场所;
8.文物古建筑(指列入国家、省、市、区政府保护的文物古建筑)。
(二)治理内容
1.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贯彻执行情况;
2.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的建立及落实情况;
3.单位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4.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的预案及演练情况;
5.建筑的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防火分区设置情况;
6.消火栓、自动消防设施、灭火器材配置等情况;
7.电气线路敷设以及电气设备运行情况;
8.建筑室内的装修、装饰材料防火性能情况;
9.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场所设置情况;
10.“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措施落实等情况;
11.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情况;
12.销售和使用领域的消防产品质量情况;
13.《广州市“一畅两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中“三小”场所和出租屋整治10项内容的落实情况。
四、工作步骤
治理工作从6月下旬至今年年底,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和调查摸底阶段(6月下旬至7月底)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动员部署的同时,要对所有列入整治范围的场所进行分类普查,全面排查火灾隐患,摸清底数,逐一登记造册。要充分调动公安、安监、监察、教育、建设、文化、卫生、工商、旅游、广电、质检、财政、供水、供电等行业或系统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按照各自职责,分类、分片、分区落实。
(二)集中整治阶段(8月上旬至10月底)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及时分析火灾隐患排查情况,对应当立即整改的一般火灾隐患,要督促当场整改;对需要限期整改的火灾隐患要下发限期改正通知书,并督促落实防火应急措施;对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要挂牌督促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火灾隐患,要督促隐患单位作出整改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监管;对于危险性大、不能及时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采取果断措施,责令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
在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黄金周期间,要加强消防安全保卫措施,加大错时检查的力度,严防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从10月中旬开始,要针对冬季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大量增加,风干物燥极易发生重特大火灾的特点,将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冬季防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各项冬防措施,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检查验收阶段(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
各地组织对本地区开展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火灾隐患整改不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责任人要给予相应处理。各镇(街)要建立排查治理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三小”场所、出租屋及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巡查,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防止出现监管疏漏或隐患反复现象。市政府将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综合验收,公布验收结果,制定有关措施,巩固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及时分析火灾隐患排查情况,对应当立即整改的一般火灾隐患,要督促当场整改;对需要限期整改的火灾隐患要下发限期改正通知书,并督促落实防火应急措施;对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要挂牌督促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火灾隐患,要督促隐患单位作出整改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监管;对于危险性大、不能及时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采取果断措施,责令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
在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黄金周期间,要加强消防安全保卫措施,加大错时检查的力度,严防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从10月中旬开始,要针对冬季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大量增加,风干物燥极易发生重特大火灾的特点,将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冬季防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各项冬防措施,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检查验收阶段(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
各地组织对本地区开展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火灾隐患整改不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责任人要给予相应处理。各镇(街)要建立排查治理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三小”场所、出租屋及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巡查,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防止出现监管疏漏或隐患反复现象。市政府将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综合验收,公布验收结果,制定有关措施,巩固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州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穗府办〔2008〕3号)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8〕3号 【发布日期】2008-01-16 【生效日期】2008-01-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穗府办〔2008〕3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州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编委办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一月十六日
广州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改革水的管理体制”精神以及国家水利部制定的《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组建广州市水务局的函》(粤机编〔2007〕13号),为提高市政府对全市涉水事务的综合统筹能力和行政管理效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结合广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动力,整合政府涉水行政管理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职能,理顺水务管理体制,构建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和水利综合监察保障体系,实现政府对水务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功能,为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基本原则:
(一)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整合涉水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加强统一管理,建立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水务管理体制。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全面统筹城区、农村的水务建设和管理,推动水利进城、供排水下乡,形成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水务管理格局。
(三)政事和政企分开的原则。界定涉水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职责,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水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有效模式,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积极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充分考虑实际,把握好改革的时机、步骤和力度,积极稳妥地解决问题和矛盾,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二、主要内容
(一)调整设置市水务机构。
撤销市水利局,组建市水务局。将原市水利局承担的全部行政管理职能,市市政园林局承担的城市供水、排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水企业行业管理和城区河涌管理职能,市建委有关的水行政管理职能划入市水务局。市水务局为市政府主管全市水行政的工作部门,接受省建设厅、水利厅的业务指导。
通过上述职能调整,整合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归并城乡防汛、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地下水管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五大职能。市水务局主要职能是:
1.统一管理水资源;
2.主管“三防”工作;
3.负责全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
4.主管全市河道(河涌)、堤防、湖泊、水库;
5.负责水务行业的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水政执法和水政监察工作;
6.负责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7.负责建设和管理各类水务工程;
8.负责水库移民工作。
(二)划转相关机构和人员编制。
1.按照人随事走、编制随职能划转的原则,将原市水利局(成建制)和市市政园林局涉及水行政管理工作的内设机构及其人员编制、内设机构中的综合部门相关的人员编制划转市水务局。市水务局人员编制由市编委核定。
2.将原市水利局属下的事业单位和市市政园林局属下的涉水事业单位(市市政工程维修处负责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的机构和人员)成建制划出,归市水务局管理。将市市政园林局监管的涉水企业划归市水务局监管。
3.市市政园林局机关服务中心人员编制的划出按以下原则办理:(1)经费由财政核拨的事业编制,按局机关划转行政编制15%的比例划出;(2)经费自给的事业编制,按一定比例划出。市水务局后勤服务人员数由市编委按比例核定。
4.原市水利局机关离退休人员划转市水务局管理。市市政园林局机关离退休人员,按办理离退休时所在岗位是否涉及水务管理,并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划转市水务局管理。市市政园林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的调整,根据划出的离退休人员数量等情况,按规定的比例划出。市水务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由市编委核定。
市市政园林局主管的市政工程维修处离退休人员,按办理离退休时所在岗位确定是否划转。原则上离退休时所在岗位属于水务管理的,与在职人员一起划转市水务局交相关单位管理。其他成建制划出单位的离退休人员随单位一并划转。
(三)改革整合涉水企事业单位。
市水务局组建后,要按照创新机制、增强活力、强化服务、提高效率,加快水务企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区分资源性、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不同情况,积极推进属下事业单位和监管企业的改革与整合。
(四)调整改革区、县级市水务管理体制。
市水务局组建后,由市编委办牵头会同市水务局深入调研论证,提出区、县级市水务管理体制调整改革的指导意见,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根据各区、县级市的不同情况,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实施。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苏泽群常务副市长任组长,陈国副市长任副组长,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等有关单位领导参加,负责研究协调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负责水务局的组建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编委办具体负责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实施步骤。
市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于2008年3月底前完成。
第一,准备阶段。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与涉及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单位就职能调整、人财物划转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机构和人员的移交、接收,提出市水务局领导班子人选的建议名单。
第二,实施阶段。成立市水务局,由市水务局领导班子负责拟订广州市水务局“三定”规定并按程序报批。市水务局“三定”规定经市编委办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尔后由市水务局组织实施。市水务局“三定”规定实施中,不进行人员分流工作。市水务局纪检监察机构由市纪委、市监察局派驻,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编委办、市监察局关于实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和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穗办〔2006〕13号)进行设置和管理。
第三,总结验收阶段。市水务局向市委、市政府呈报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告,市编委办会同市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负总责亲自抓。要增强大局观念,自觉服从改革,正确对待机构及人、财、物的调整重组。要严密组织实施,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改革期间,冻结有关涉水部门机构和人员编制,严禁突击提拔干部。要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严肃党纪政纪,保证改革过程人心稳定、秩序良好、工作连续、财物完好,圆满完成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任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广州市创建星级卫生街道工作实施方案(穗府办〔2008〕39号)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8〕39号 【发布日期】2008-07-29 【生效日期】2008-07-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创建星级卫生街道工作实施方案
(穗府办〔2008〕39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创建星级卫生街道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爱卫办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广州市创建星级卫生街道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为巩固创卫成果,激励全市人民参与清洁家园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市爱卫会决定在全市各区开展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发挥基层街道的职能作用,总结和发扬创卫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努力成为全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二、创建范围
全市10区120条街道是创建星级卫生街道活动的主体,各区人民政府和市、区各有关职能部门是推进创建活动的主要责任单位。县级市可参照各区的做法开展创建活动。
三、创建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我市实际,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确定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制和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市民满意度等8个方面的创建标准。
(一)组织管理。街道创建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清晰、工作网络完善、资料收集齐全、组织协调有力、宣传氛围浓厚,辖内单位和居民对创建星级卫生街道的知晓率达95%以上。
(二)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辖内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落实政府关于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及设置烟草广告等法规规定,依法开展控烟工作;主要公共场所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开展控烟、预防艾滋病等宣传教育。
(三)市容环境卫生。环卫设施设备完好,垃圾收集容器设置合理,做到定期清扫保洁、消杀,周围整洁无蝇;路面清扫保洁率达100%,粪便、垃圾定时、定点收运,日产日清,实现12小时动态保洁;公厕管理责任落实,达到卫生标准;垃圾收运车辆车容整洁,实行密闭化运输。市容环境整洁,路面平整,沟渠畅通,无污水坑洼;绿化、美化良好;街(巷)内乱搭建、乱堆放、乱拉挂、乱涂写、乱张贴、乱停放、乱堆挖以及随地吐痰现象得到控制;河涌、池塘无飘浮垃圾,周边环境清洁;公共场所和单位的环境卫生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对责任区的知晓率达95%以上,沿街(巷)单位(店档)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落实,保洁良好;临街(巷)楼房阳台整洁、规范;辖内无卫生死角,无违章饲养畜禽。肉菜市场管理制度完善,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保洁人员;商品划行归市,摊位摆放整齐,无占道经营和乱摆卖;给排水设施完善,环卫设施齐全,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厕和垃圾收集(运)点;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达标,食品摊档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建筑工地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文明施工达标率达100%。
(四)病媒生物防制和传染病防治。街道有专(兼)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经费落实、责任到位,防害除害设施完善;病媒生物防制资料完整,监测数据可靠;鼠、蝇、蟑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蚊密度不超过国家标准的3倍;无与病媒生物有关的传染病暴发疫情;辖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中心镇卫生院实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及时,处理规范,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小于2%;计划免疫实行周门诊制度,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达100%;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率不小于95%,儿童计划免疫单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不小于95%。
(五)公共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对外经营单位持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亮证经营率达100%;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五病”(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调离率达100%;各类公共场所卫生设施完备,室内外环境整洁,清洗、消毒、通风等各项卫生措施落实,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六)食品卫生。辖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含集体食堂)持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亮证经营率达100%,无超范围经营;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100%建立食品采购索证和台帐登记制度,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五病”调离率达100%;餐具清洗、消毒、保洁及食品保藏等设备设施齐全,食品加工流程布局合理,操作规范,符合卫生要求;销售的定型包装食品标识齐全,无销售过期食品。
(七)单位和社区卫生。街道辖内单位和社区(含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区)积极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环境整洁,庭院绿化美化良好,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车辆按规定停放;道路硬化,路面平整,下水道通畅;环卫设施完善,厕所达到卫生标准,有专人负责保洁;室内卫生状况良好,楼道整洁,无乱堆、乱贴、乱画现象,门窗无破损;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落实;无违章建筑,各类飘篷、招牌广告和防盗网设置整齐;辖内商业服务设施设置合理,经营符合卫生及环保要求,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落实。
(八)市民满意度。辖内居民对街容街貌、路面保洁、公共场所、公厕、饮食行业等方面卫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
四、创建程序
(一)暗访调研。街道提出创建星级卫生街道申请,经区爱卫办审核同意后报市爱卫办进入创建程序。市爱卫办在接到街道创建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依据创建标准对申请街道进行暗访调研。暗访调研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由市爱卫办书面反馈暗访结果。通过暗访调研的街道,可进入技术评估环节。未通过暗访调研的街道,必须实施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方可再次申请暗访调研;如仍未通过暗访调研,则终止创建程序,1年后方可再次提出创建申请。
(二)技术评估。根据市爱卫办暗访调研结果,经过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创建街道可提出技术评估申请,经区爱卫办初评通过后报市爱卫办。市爱卫办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技术评估。创建街道在接受评估时,应提供依据创建标准所作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区爱卫办的初评意见。技术评估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由市爱卫办书面反馈评估结果。通过技术评估的街道,可进入考核鉴定环节。未通过技术评估的街道,必须实施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方可再次申请技术评估;如仍未通过技术评估,则终止创建程序,1年后方可再次提出创建申请。
(三)考核鉴定。通过技术评估后,经过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创建街道可提出接受考核鉴定申请,经区爱卫办初评通过后报市爱卫办。市爱卫办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考核鉴定。考核鉴定结束当天,由市爱卫办书面反馈鉴定结果。通过考核鉴定的街道,可进入社会公示和正式命名环节。未通过考核鉴定的街道,必须实施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方可再次申请考核鉴定。如仍未通过考核鉴定,则终止创建程序,1年后方可再次提出创建申请。
(四)社会公示和正式命名。市爱卫办将对通过考核鉴定、拟以市爱卫会名义命名为“广州市星级卫生街道”的单位在市属媒体上进行不少于2周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报市爱卫会正式命名,并给予相应奖励。
五、制度保障
(一)申报制。“广州市星级卫生街道”共分3个等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根据创建标准和程序要求,经各区爱卫办初步审核,各街道于每年6月30日前向市爱卫办提出创建申请(2008年截止时间为8月30日)。为保证我市创卫工作的连续性,2008年3月20日前已获“广州市模范卫生街区”的街道,如申报一星级卫生街道,可不经过暗访调研,直接申请技术评估;如越级申报二星级及以上的卫生街道,仍按创建程序执行。
(二)晋级制。根据创建标准和程序要求,创建街道可以逐级或越级申报星级卫生街道。
(三)交叉考核问责制。由市爱卫会统筹、市爱卫办牵头组织实施,采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区循环交叉检查的模式,每半年对全市所有街道开展一次国家卫生城市达标情况大检查,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实行分项评分排序,经技术分析后通报全市,以此推进星级卫生街道的创建工作。凡巩固创卫成果措施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以及影响星级卫生街道创建工作的部门、单位,由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奖惩制。经市爱卫会命名为“广州市星级卫生街道”的街道办事处可获得市级奖励(具体奖励标准由市爱卫办会同市财政局等单位研究确定)。市爱卫办每3年对星级卫生街道进行一次复评,同时开展不定期的明查暗访,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街道,将降级或撤销其“广州市星级卫生街道”称号。
(五)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参与创建的街道主要领导一旦出现违纪等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市爱卫办将立即取消该街道的创建资格。
(六)《广州市星级卫生街道考核评分标准》和《广州市星级卫生街道考核命名办法》,由市爱卫办根据本方案中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的标准和程序另行制订。
六、责任分工
市爱卫会负责全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的统筹和协调,市爱卫办具体负责对创建街道实施暗访调研、技术评估、考核鉴定、社会公示和正式命名。
各区爱卫办负责辖内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初评和申报,并根据全市统一安排,每半年组织辖内街道参加一次国家卫生城市达标情况大检查。
各街道办事处对本街道创建工作负总责,并按照考核验收标准和本地实际,分解任务,明确责任,逐项落实。
各区政府和区有关职能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推进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其中,各区政府为推进创建活动的牵头单位,区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推进创建活动的责任单位。中心城区到2010年底要有90%以上的街道完成“广州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目标;城乡结合部到2012年底要有85%以上的街道完成“广州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目标。
市直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和参加各区街道创建活动,按照创建星级卫生街道的考核标准,按期完成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任务。组织和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巩固创卫成果、参加创建星级卫生街道活动的履责情况,并将其纳入干部考评,对于不履行职责或行政不作为的,要追究相应责任。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加大市容环境卫生的资金投入,按照提高资金利用效能、引导基层投入的原则,相应安排部分城市维护资金,促进创建街道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广泛发动。开展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延续,也是发挥街道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创卫成果、把民生问题解决在基层的重要载体。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广泛宣传发动,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二)加强领导,明确标准。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强对街道创建活动的领导,明确创建标准、申报程序、考核办法,引导基层街道科学、依法和高效行政。
(三)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各街道、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围绕创建星级卫生街道8个方面的创建标准,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协同配合,注意将外来经验本地化、本地经验特色化,切实提高创建工作水平。
(四)巩固成果,长效管理。各区、街道要坚持创建活动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相结合,对城市环境卫生实行动态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致力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爱卫工作的日常化、经常化、制度化。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推荐)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安全工作指示精神,推进“安全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深入开展安全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狠抓隐患整改,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长.二、工作目标
以预防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为中心,以幼儿园人员聚集场所为重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摸清各类事故隐患底数,不断加大隐患整改资金投入,彻底整改幼儿园各类事故隐患,进一步加强幼儿园重点要害部位监控技术建设,建立实行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为一体的防范格局,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工作任务
(一)对幼儿园防火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消防设施、应急照明、指示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落实情况。
(二)对幼儿园交通安全进行全面检查。
(三)对幼儿园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水电、体育场地与器材等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质存放设施,以及实验室、楼梯、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重要场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四)对幼儿园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治安状况、道路交通和经营场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学校附近的企业进行环境评估,消除幼儿园周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五)对幼儿园危房改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危房仍在使用,对于一般危房是否及时加固检修,园舍是否位于可能受到塌方、水灾危害的位置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对由于冰雪、凝冻原因新增的危房,是否建立档案并落实了防范措施。
(六)对幼儿园卫生设施、餐饮设施、日常饮用水、自备水源及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情况。重点检查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
(七)对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落实情况,开学初、放假前进行安全教育情况,开展“安全教育日周月”活动情况,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情况,教师安全培训开展情况。
(八)对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幼儿园安全稳定领导机构是否健全,责任制度、检查报告制度是否落实,校园安全防控系统设备、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否健全。
(九)对幼儿园应对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防范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应对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建立预案情况,防雷设施安装和定期检测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幼儿园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各单位主要领导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承担起安全管理责任。要明确工作目标,把责任分解到每个岗位和个人。对没有按要求组织实施隐患排查治理和排查治理走过场的,要及时纠正,对因此导致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大投入,及时整改。对检查出的各类事故隐患,要加大整改资金投入,落实整改责任人,限时进行整改。对因资金困难一时解决不了的历史遗留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死看死守,确保安全。
(四)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要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原则,对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认真进行总结,完善相关安全制度,逐步健全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情况反馈,按时上报信息。要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和每月安全事故零报告制度,遇有重要情况或突发事件,迅速启动预案并妥善处置的同时,要及时、如实上报相关信息。
沔城回族镇幼儿园
二〇一八年一月
第五篇:广州市食品放心工程体系实施方案(穗府办〔2004〕6号)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4〕6号 【发布日期】2004-02-02 【生效日期】2004-02-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农业部
广州市食品放心工程体系实施方案
(穗府办〔2004〕6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广州市食品放心工程体系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二月二日
广州市食品放心工程体系实施方案
为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质量安全管理,推进食品放心工程体系建设,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通知》(国办发〔2003〕6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安全卫生的食品市场环境为核心,不断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更高要求,为市民过上小康文明生活创造条件。
(二)全程监控。以实现食品从“源头”到“终端”各环节的质量安全卫生为目标,将食品监管关口前移,抓住生产源头,切实执行标准,实现从食品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控,确保让市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管理模式
采取“政府规范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依法经营、政府执法监督”的管理模式。通过对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规范与约束,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基本目标
(一)四年计划。按照“一年建章立制、两年重点推进、三年全面铺开、四年建成体系”的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在四年内建成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体系。
(二)五大体系。食品放心工程主要建成五大体系:一是建成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即以企业自检、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对食品生产者、市场经营者等各类主体以及生产、批发、零售各环节实行全程监控;二是建成食品安全流通网络体系,即确保食品批发、配送、零售等各流通环节的安全卫生;三是建成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即及时将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类信息向社会披露,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四是建成社会监督网络体系,即建立起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监督网络体系;五是建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即政府各部门分工协作,明确和承担起各自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
四、基本策略与思路
(一)四大策略。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主要实施四大策略:一是生产标准化;二是流通现代化;三是市场规范化;四是经营品牌化。
(二)基本思路。以肉品、蔬菜等主要生活必需食品为突破口,围绕监控、监测、监管三条主线,以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退出三大环节为立足点,分阶段推进。
五、主要措施
(一)市场进入环节。
确保源头控制是整个工程的基础环节。从生产源头抓起,将监督管理关口前移,由事后查处变为事前监控,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1?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我市有关部门及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做好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食品加工企业的规划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分期分批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的农户则通过政府引导与定点的生产基地合作,促使其实行“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的模式,由企业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2?落实对生产基地资格的认定,实施源头监控。市农业局负责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禽畜饲养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农产品初级加工厂(储存场所)等进行资格认定。质监、商业等部门负责对食品加工厂、屠宰场以及食品储存场所进行资格认定。
外地禽畜及其制品进入本市销售,应携带当地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产地县动物检疫证明》或《产地县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并接受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抽检。没有上述证明书或抽检不合格的,不得进入本市销售。发现有疫情的,要依法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3?推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的生产条件,按规定程序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卫生许可证,所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出口食品按照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规定办理。
4?推进品牌经营与标识管理。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都要为其出厂食品注册商标,使用明确的品牌。其中,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对合作农户所种植的农产品也要进行品牌经营,对暂时没有条件注册农产品商标的,在当地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引导下,进行检测后再进行简易包装,并注明商品名称、种植者、产地、日期、数量等标识内容。
积极培育和扶持名优农产品品牌的生产和销售,并大力宣传,引导消费者购买品牌食品。对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标识的农产品,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允许其直接进入市场挂牌销售,并支持其建立食品销售专柜。
5?推进食品包装。通过标准化管理,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或食品批发与零售市场对即食食品实行包装生产和销售。蔬菜要推行包装运输。肉类食品进入市场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密闭、冷藏、消毒、吊挂等保鲜措施,防止运输过程中发生变质和二次污染,动物检疫部门要对不同货主、不同批次的肉类食品分别签封,进入市场时,由驻市场的动物检疫员或质检人员启封并备案,实行“一头(只)一票一编号”,检疫票据要注明产地、企业名称、编号等信息。
(二)市场交易环节。
1?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对食品安全实施从生产源头、流通过程到终端销售的全程检测与监控。
(1)企业自检。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屠宰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肉菜市场以及经营农产品的超市、配送中心都要建立食品检测制度,配备与其生产经营相适应的检测设施和专业检测人员,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代检,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要设立专门的内部检验室,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确保食品安全。
(2)行业监督。行业协会加强本行业监督、自律。
(3)法定检测。质监、卫生、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作为法定管理检测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经营进行监管以及对一些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和引发人体重大疾病的食品实施检测监控,并成立市、区两级检测中心,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许可管理的原则,分别进行监控。
2?建立严格规范的市场监测抽查制度。
市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肉品、蔬菜等重点食品进行抽检,同时在各区配置流动食品安全监测车,对辖区内所销售食品进行日常检查与临时抽查,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处理机制,发现不符合安全卫生的食品就地封存。市场自检中发现问题时,市场经营者要及时报告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并函告定点屠宰厂、生产基地及有关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市场自检和执法部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食品,要按照规定由指定单位销毁或处理,由此发生的销毁费用,属于企业责任的,由企业支付;属于有关执法部门发生的销毁费用,由执法部门通过部门预算解决。
3?培育超市食品品牌,抓好肉菜(农贸)市场的建设工作。
(1)培育超市食品品牌。超市要打造好自己的品牌,树立起市民放心消费的信心。推行超市食品安全报告制度,定期将安全卫生检验情况、安全保障措施以书面形式报告给卫生、质监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杜绝不合格食品的进入。
(2)加快传统肉菜(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和超市化进程。大力推进肉菜(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鼓励经营生鲜食品的超市进入社区,为现代零售业在我市的全面普及创造条件,为市民提供更多安全、卫生、舒适的现代化购物场所。对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它们逐步具备拍卖交易、电子化结算、配送、检验检测等设备及功能。
4?实施市场与生产基地挂钩制度。
纳入国家实施强制市场准入的食品进入本市批发、零售市场,其生产加工应与本市市场建立产销挂钩制度。批发、零售市场要建立进货索证制度和商品台帐制度。相互挂钩的企业、市场之间通过合同或其他证明文件明确供销关系和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促进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主要肉菜市场与通过认定的生产基地签订经营合约,定点采购,统一进货渠道。
5?加强废弃油脂管理。
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产生的废弃油脂进行回收、加工的企业纳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从事回收、加工的单位必须向环保主管部门办理环境保护项目管理报建手续。环保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应对从事废弃油脂回收、加工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提出具体环保要求,并对生产场点实施环境监督管理。
6?严格控制机团采购。
宾馆、酒家、医院、学校、幼儿园、机关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应采购经政府认定的生产基地生产的或经检疫检测合格的食品。因采购不合格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依法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7?全程追溯,层层落实。
按照可相互追查的原则,通过制订食品安全跟踪制度、卫生安全检验制度,建立零售、批发、运输、生产各环节的安全追溯链条,建立层层责任落实机制,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可由消费者追溯到零售市场、由零售市场追溯到批发环节、由批发市场追溯到生产环节,以明确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快速召回不合格食品并进行理赔。
建立消费者监督体系,鼓励消费者检举、投诉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品。在全市开展名优食品评选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消费者选择放心健康的食品,加大对不合格食品的曝光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监督食品安全管理的氛围。
8?信息管理,网络交易。
以信息化推进食品放心工程体系的建设。由市工商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搭建一个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系统记载食品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交易数据,实时监控食品流动的方向,以便追溯。同时生成统计分析报表,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并且定期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推介优质食品,公布诚信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名单,披露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加工)企业名单,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引导市民消费健康放心食品。
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应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进行网上采购、网上交易、信息沟通。批发市场可以通过网上对供货商发货的品种、质量、数量、编号信息进行快速认定,以封堵假冒食品进入市场。
为配合食品安全网络化管理,农业部门应加快推行农产品标识的规范化工作,应用条码技术对农产品统一编号,进行信息化管理。
(三)市场退出环节。
1?动态管理。对食品加工企业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加工活动实行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食品加工企业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应当建立质量记录档案,记载原料、添加剂、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记载防疫、检疫、检测情况,以方便产品质量问题的责任追溯。
2?警示退出。对生产和经销食品出现卫生安全质量问题的企业(业户),视情节轻重实行警示、公示及退出制度,并由卫生、工商、质监、农业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实施。
六、明确职责,协同管理
(一)组织保障。建立食品放心工程体系的组织保障制度。成立广州市食品放心工程体系领导小组,由分管商业的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商业局、工商局、卫生局、农业局、质监局、法制办的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组成。领导小组负责食品放心工程体系实施方案的推进和实施,落实有关制度和标准的制订,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预警反应机制。
(二)各司其职。市商业、农业、质监、卫生、工商、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按市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履行职责,做好食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流通领域的行业指导和管理;整顿和规范食品流通秩序,推进食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负责禽畜产品屠宰加工的监督和管理,以及禽畜屠宰加工厂(场)设立的审核;负责全市食品经营网点规划及其调整;协同有关部门对食品批发、零售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划和组织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负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防疫、检疫和质量安全监测;负责种子(种禽、种畜)、肥料、农药、兽药等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市饲料管理部门负责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和食品质量的监测;负责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农产品等农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实施;负责食品质量认证认可的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内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审核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食物污染物监测网络。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负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监督检查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查处无证、无照加工和经营食品等违法经营行为。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加工厂(场)、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经营场地环境状况及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承办行业协会及企业委托的食品检测事项。
宣传、公安、财政、国土房管、交通、规划、药监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食品的安全监管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将食品放心工程纳入各自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大监管力度。
(三)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行政与执法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大力发挥行业组织的督导作用,共同推进食品放心工程体系的实施。尽快制定与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有关安全标准,加强对企业、市场经营者和经营业户的监管力度。本地的生猪、蔬菜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屠宰厂(场)的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由执法部门依法处罚,直至取消认定资格;外地生产基地、企业食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以本市主管部门的名义向当地政府和生产单位致函通报,要求其改正,否则在一定时期内禁止其产品进入广州市场。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制定并推行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为规范。一是要对消费者进行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引导其购买有明确品牌、来源正当的猪肉、蔬菜、禽畜等食品,鼓励消费者关注和监督食品安全问题;二是要密切行业协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选择部分地区做试点,由行业协会协助组织分散农户所种蔬菜集中送到批发市场检验和销售,并由其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生产,逐步加大行业协会在食品生产与流通中所发挥的作用;三是要制定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
(五)加强宣传。针对食品放心工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领导小组应引导各媒体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进行宣传,提高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监督管理者对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重要性的认识。新闻媒体要加大监督力度,对假、冒、伪、劣食品和违规企业与市场进行曝光,引导消费者选择放心健康的食品。政府拨出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食品放心工程体系建设的宣传推广和培训等。
七、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一)2003年建章立制。基本完成修订《广州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广州市牲畜屠宰和肉品销售管理条例》、《广州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广州市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实施意见》,农业、卫生、质监等部门相应制订关于食品卫生标准、农产品基地建设、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等方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订生产基地认定办法,积极推进肉菜(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和超市化的试点工作。以肉品和蔬菜作为突破口,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实施监控的食品为重点,基本建成酱油、醋、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等五大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并重点抓好机关、团体、学校、幼儿园食堂和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工作。
(二)2004年重点推进。对本市及外地生产基地进行认定,全面落实生产基地与市场挂钩制度;全面开展肉菜(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超市化进程,年底争取市中心城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肉菜市场得到改造或提升。建立和完善肉品、蔬菜的安全卫生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检测结果公布制度,建立对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定期检查和公告制度。重点抓好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场的建设和品牌放心肉的推广工作。基本建成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10大类食品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三)2005年全面铺开。完成生产基地的动态管理体系,即每年对生产基地进行定期检查和重新认定,将不符合标准的生产基地从挂钩名单中删除,同时向基地所在地政府及社会进行通报。基本建成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基本完成肉菜(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和超市化进程。逐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国家纳入分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范围的食品,都要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经强制检验合格并加贴“QS”标志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四)2006年建成体系。基本完成食品的生产基地建设,全面建成食品安全的检测、流通、信息、监督及监管体系。品牌肉、品牌蔬菜等品牌食品在超市占据主要地位,并完成对全部28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