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朗教育的现代化历程
付国凤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在世界历史上,伊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国家,伊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其文化和教育在变革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恺加王朝、巴列维王朝以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三个时期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出发,简要概述了每一时期教育的发展变化,以此得出伊朗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特征。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伊斯兰传统教育;民族主义;西方化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216-03 伊朗拥有悠久的历史,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政府就开始大力推进国家的教育发展,在经历了外族入侵、宗教信仰的改变之后,伊朗由传统的波斯教育转化为伊斯兰宗教教育。但是,世界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伊朗传统的教育已经跟不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经历了恺加王朝的衰败、西方列强肆意凌辱,伊朗后来的领导者,在执政时期就特别重视伊朗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教育,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伊朗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恺加王朝时期为其起步发展阶段,该时期伊朗的教育有一些变化,但还是以伊斯兰式的传统教育为主;巴列维王朝时期是现代化教育体制正式建立时期,但是这一时期教育现代化之路充满了西方化与民族化两种思想;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时期是其全面改革,推行伊斯兰化教育发展的时期。
一、恺加王朝时期——伊斯兰传统教育
自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军队毁灭之后,伊斯兰教在伊朗境内开始传播,加之阿拉伯人和伊朗人在抵御中亚的突厥人和口厌哒人①有着共同的利益,在这种形势下,特别有利于阿拉伯、伊朗文化在伊斯兰框架下进行融合。②伊斯兰文化开始渗入到伊朗的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从此之后,伊朗开始了其伊斯兰教育之路,并且逐步变为其主要的教育模式,一直持续到恺加王朝时期。
在17世纪恺加王朝时,虽然伊朗的教育是以伊斯兰传统教育为主,但是也已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伊朗的教育开始与一些欧洲国家发生联系,主要的标志是19世纪在伊朗按照西方学校的模式建立了一些教育机构,最著名的就是道如福农技术专科学校(Daralfonum),这是由政府建立的第一所西式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代表着伊朗向西方学习的成就。③但是教育在这一时期仅仅是贵族与当权者提升社会地位的一种途径。这一时期伊朗主要的教育是由阿訇在宗教小学(古兰经私塾,MAKTAB)中完成,并且以宗教教育为主,阿訇只教授少量的陈旧的与商业有关的知识。在这一时期没有一所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只在库姆和伊斯法罕有宗教方面的高等教育机构——神学院。
在恺加王朝时期,伊朗的教育开始由传统的宗教教育转向西方式的现代化教育,但是仍以传统教育为主,从其设置的课程中就可以看出,主要是以传统的伊斯兰教育课程和军事科目为主,而且此时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年轻人成为家庭领导者,而且新式学校并不是向所有的人开放,在这一阶段宗教学校仍然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大部分的小孩仍然是通过宗教来获得知识。
二、巴列维王朝——民族主义与西方化并存
巴列维王朝时期,经过巴列维父子二人的努力,伊朗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现代化的教育体制最终建立,但是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与西方化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伊朗教育的发展。1925年底伊朗立宪议会宣布礼萨汗为伊朗国王,标志着巴列维王朝的正式建立。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礼萨汗与其子一直在努力推进伊朗各个领域的改革,如教育、经济、工业等。礼萨汗时期所推行的世俗化改革,伊朗的现代化模式定型;而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则让伊朗进入了全盘西化的模式之中。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国家主义或国民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塑造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
礼萨汗从一开始就在教育政策中强调国王与安拉并存,在许多方面宣扬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且试图通过道德教育来强化伊朗人的民族主义。1928年,随着礼萨汗政权的稳定,民族主义在国家生活中逐渐成为主导思想,外国教育在伊朗的角色和地位都受到了影响。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令来管理外国学校和本国的私立学校,1930年,政府出台命令要求非波斯的学校必须将校名改为波斯校名。1941年,巴列维国王执掌伊朗政权之后,为了让教育推行的改革,恢复伊朗光荣的梦想,也为了研究伊朗教育现代化体制,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了自己的计划,通过对教员和教育专家的调研,研究学校组织、教学计划、学习期限和理论、技术及专业学习方法,从而制定整个国家的教育方案。在1927年,政府开始施加压力给那些主要使用非波斯语进行教学的学校,要求他们必须将波斯语作为教学的主要语言。在教学的内容上,宣传伊朗过去的光辉灿烂(波斯帝国时期)的文化占到了25%,爱国主义占到了23%,④波斯文化以及阿拉伯语言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的课程之中。民族主义在留学上也有所体现,在选拔留学生时,首要要求就是必须为伊朗本民族,且要通过相关的测试之后才能被选派出国,对留学生的所学课程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巴列维国王时所推行的白色革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扫盲教育,国王试图通过这种做法,来让伊朗人民热爱这个国家,以巩固其政权。
西方化,又称西化、西洋化、欧美化,是指社会在产业、技术、法律、政治、经济、生活方式、饮食、语言、字母、宗教、哲学及价值方面西方化。西方化通常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受到影响的社会驱使西方的影响力使之变成更加西方化的社会,以希望获得西方的生活或它的某部分。
西方化是巴列维王朝推行改革的一个特征之一,也是伊朗教育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形势,伊朗教育从教育体制、课程设置以及师资方面都存在着照搬西方模式的问题。新政权在教育方面的第一次立法的活动是在1921年成立了高级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就是“认真思考关于欧洲的学校课程”。1921年,伊朗教育部制定了第一个完整的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规划,该计划还包括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级教育的12年的课程规划,这与现代教育体系很相似,12年的教育被分成了基础教育(6年)和中级教育(6年)这两部分。初级教育主要是沿袭了恺加王朝的课程设置,而中等教育主要是模仿法国Lyee⑤的课程设置,改变了伊朗传统的课程设置,引入了新的课程,如建筑几何学、动物学、基础经济学等。在师资方面,伊朗派遣留学生前往欧洲和美国专门学习教学法以及后来的教育学,并且模仿法国的ecole师范学校,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所男女分校的师范学校,并且引入法国教师来进行监管。到1934年止,这也是伊朗唯一一所培养教师的学校。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德黑兰大学的建立是教育现代化的最明显标志,同时,也体现出了伊朗教育现代化中的西方化特征,模仿外国大学设置院系,培养学生,教师几乎都在国外接受过培训教育。在后来,伊朗大力发展专业教育,模仿外国专科学校设立了采矿、畜牧等专科学校,学生人数从800多人增加到15000多人。⑥伊朗政府计划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以此来继续发展专业教育。伊朗教育的西方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妇女也能进入课堂,接受教育。
三、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时期——全面伊斯兰化的充满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伊朗脱离传统教育体制,建立起充满民族主义的全盘西化的现代教育制度之后,伊朗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1979年,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伊朗伊斯兰共和成立,伊朗的教育转变成全面伊斯兰化的充满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巴列维王朝强调伊斯兰之前的波斯传统,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该文化终结的时间作为伊朗伊斯兰历史的开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强调其原始状态的信仰,以保护其重新恢复的原始的伊斯兰信仰。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宗教仪式成为了国家生活的一部分。宗教教育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教育中的一大特色,课本的体系和内容设计是相当严肃和谨慎的,伊斯兰之前的传统已从课本中消失,伊朗的教育进入阿拉伯穆斯林的掌握之中。⑦波斯特点转换为阿拉伯特色,且更加强调伊斯兰信仰问题。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课本中多次提及宗教的主旨、对安拉的赞美以及对殉道的推崇(10%)。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始,其领导人霍梅尼一上台就开始纠正巴列维王朝时期过度西化的风气,恢复伊斯兰国家的传统,培养伊斯兰式的民族特色。因此在1980年伊朗的大学开展了清校运动,废除学校里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课程,关闭了以德黑兰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机构,并努力将大学伊斯兰化,而且对大学的教授和大学生进行审查,考察他们对宗教和政治的看法。在此之后,中等教育和初级教育也实现了伊斯兰化,在中小学教育中努力的灌输伊斯兰思想,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宗教拥护者,提升宗教忠诚度。
伊朗教育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之后,成为充满伊斯兰特色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教育体制。教育的目标被描述成不仅是为了本民族,而且还是为了全世界。两伊战争之后,伊朗民族凝聚力得到提升,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得到了空前巩固,这就为伊朗推行全面伊斯兰化民族主义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伊朗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重视高等教育,并于1989年制订高等教育5年发展计划,通过提供贷款和给予物质、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当前,伊朗教育部计划对教学中人文学科进行伊斯兰化改造,使伊斯兰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树立起伊朗教育的民族特色。著名学者阿亚图拉穆罕默德?亚兹迪说:“伊朗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来一次思想清理。教学整顿的目标是使各种思想认识达到可以控制的水平。你们看看,有多少青年在入学和毕业之后还对宗教文化﹑伊斯兰和敬畏真主有浓厚的感情?”从2006年开始,根据伊朗总统艾哈迈德·内贾德的要求,对大学中的自由化和世俗化思想内容进行一次审查和清洗,清理工作主要在一些重点大学中进行,并改换课程,劝退一些教授。
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是却在波折中不断前进。综观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历程,可以发现伊朗的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伊朗的教育改革是与国家的政治紧密相连的。恺加王朝及以前的朝代,都是以传统的伊斯兰教育为主,而巴列维王朝时期则与国王的世俗化现代化改革紧密相连,因此出现了民族化与全盘西化的矛盾特征。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时期,由于国家的性质,转变为具有全面伊斯兰化的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
第二,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同伊斯兰教育紧密相连。伊朗伊斯兰教育在伊朗已有超过1000年历史,要对该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那么教育现代化同传统教育模式的冲突就必然存在,怎样平衡二者的关系,使教育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保持自己的特色,这是伊朗教育现代化中的一个障碍。
第三,伊朗教育自恺加王朝起就开始进行改革,但在经过巴列维王朝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改革之后,伊朗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仍然非常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同社会阶层所接受到的教育的质量差异很大,教育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第四,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步调基本一致。在恺加王朝的末期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紧密相关。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都影响到后来的伊朗教育的改革。巴列维王朝的全盘西化与民族主义的发展,也与欧美列强的影响有关。但是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在巴列维王朝及以前一直都是持续发展的,但是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之初,伊朗教育现代化却出现倒退,在经过近10年的停滞不前之后,伊朗的教育现代化之路终于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已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伊朗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很快,伊朗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增多,由一个封闭的伊斯兰国家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较开放国家,但是伊朗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因为其近100年来的改革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伊朗的教育在21世纪存在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注 释:
①口厌哒人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中亚古国。口厌哒人是古代中亚游牧部族。
第二篇: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
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 1、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2、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
二、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②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③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其中,英国以自由主 1 义改革著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
(2)以俄、日、德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
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内专制主义和对外扩张主义;日本呈现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的特点。
4、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1)、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2)、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1、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2、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
3、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4、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6、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7、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8、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三)、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1、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2、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4、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
6、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7、20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三、经济工业化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年~1945年)
(1)、战后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4)、二战时期(1939年~1945年),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945年~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1950年~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倔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为美日欧三足鼎立。
(3)、1973年~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4)、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5)、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
1、重商主义(略)
2、自由主义:19世纪以后在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3、凯恩斯主义:当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凯恩斯1936年提出。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的统治。b、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c、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
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陈旧,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不愿用于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b、英国广阔市场,对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造成生产率低下。c、美德工业迅猛发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使英国逐渐失去“世界工场”地位。
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20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经济危机、侵越泥潭)。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四、思想的多元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
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3、自由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发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4、社会主义----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
5、民族主义----在欧洲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表现为反殖反封的民族独立运动.6、凯恩思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为核心
内容经济工业化西方(15世纪中期—1918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英国的殖民扩张(16世纪开始)3.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20世纪初)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3.法国共和制(1875年)、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中国(1840—1919年)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840—1895年)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政治民主化思理化科化想性、学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戊戌变法(1898年)3.辛亥革命(1911年)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生活近代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14—17世纪)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17—18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1848年)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9世纪初(上半叶)浪漫主义: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检视和抨击当时的社会19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真实再现社会现实,对当时社会矛盾和弊端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世俗文化方面正式进入“中西合璧”阶段 4
第三篇: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定义: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目标: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指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基本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①教育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打破小学--中学--大学这种单一纵向的学校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更多地向企业、向社会招生,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来扩大教育场。②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向实践效益开放,向社会经济效益开放。③教育经费来源从围家财政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开放。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国家无偿性的财政拨款,将逐步改为有偿的价值补偿。学校是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应该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式办学就是在信息上与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输出。怎样实现:
1.更新教育观念
要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首先要辩证地去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树立竞争、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鼓励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张扬与发展的环境,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其二,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种种现实原因,人们对个性发展存在着一些偏见,担心由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出乱子。因此,须解除这种疑虑,认清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懂得鼓励人的个性发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怎样引导,怎样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其三,认清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诱发人的创造力,不断完善教育对象的人格。2.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学校是否具备办学特色,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个性化教育的课程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优化课程体系须做到:一要突破传统的单
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对各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归并,陈旧的内容删除。二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学以致用。充实活动课,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三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选修课。四要加强课程的“校本开发”。目前,中小学已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把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针对各地差异和实际情况,课程管理体制重心必须下移,学校课程开发亟待解决。3.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是体现个性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课堂教学,逐步建立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探索最优化的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质疑,以激活思维,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创设各种新颖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二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需要,如采用问题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探索世界,发现真理。三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转变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合作者,应实施民主化教学,确保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8] 4.完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完善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为此,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个性化教育需要一大批有个性的教师,“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因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教育过程,学生的个性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教师的个性的痕迹。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应建立起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二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把钱用在刀刃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先进的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等。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9]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对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个性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国际的例子
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它的个性化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家庭、学校、社区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注意平等地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成长中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替孩子作决定,因而孩子从小就不完全依赖父母。家长很注意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肯定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反抗行为。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说。
第四篇:教育现代化
概念: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特征: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6)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7)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进程:
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代化起始于19世纪中叶,它是大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为使教育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从体制到课程、从教育规模到教育投入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例如课程方面,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科体系得以确立,理化、生物等学科首次取代了传统的人文学科(如拉丁语、希腊语等)成为学科体系中的“高地位知识”;与此同时,现代国语、现代外语也成为重要学科,这一切都是为适应当时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需要而出现的变革。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段时期,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为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例如美国,在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20世纪初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而编制的,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生活关系密切,怎样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来编制课程。经验主义课程观一直影响美国的课程改革,德国在本世纪初出现的“合科教学”运动也出于适应科技革命时代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扣年代以后,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革命为标志,高科技含量空前之高是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60年代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世界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课程改革运动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经典性教育现代化运动。此次运动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着眼于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成就,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的方法的课程设计。例如美国高中理科课程改革在美国科学财团和产业界的巨额资助下,设计出了PSSC物理、CBA化学、ESCP地球科学、BSCS生物等具有“现代化”内涵的课程。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如拉美、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开始着手进行教育现代化运动,从教育设施的改善到教育规模的扩大、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远程教育的开播等等,教育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政策: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五篇: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 1.关于教育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学术界众多学者大都从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过程、结果、功能及特点等多个角度加以界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述。但从总的来看,这些表述的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如著名学者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教育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不同阶段中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杨东平则撰文指出,教育现代化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以及在办学条件如校舍、设备、技术手段、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先进程度;二是教育在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三是教育价值、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冯增俊从比较的角度提出了广义论和狭义论,认为: ‚教育现代化是从适应宗法社会的封建社会的旧教育转向适应大工业民主社会的现代教育的历史过程,是大工业运动和科技革命的产物,是一切有关进行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总称。在狭义上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教育家积极倡导的一种运动及理论,在这里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新独立的落后国家如何学习发达国家推动本国教育现代化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运动,上述研究者尽管从不同角度表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但我们如果提取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共同要素即教育的转型与发展,那么就可以这样表述:教育现代化实质是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过程,并在器物、制度、观念、功能等层面发展出现代性特征。2.关于教育现代化特征的研究
顾明远从静态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现代化具有九个主要特征和标准: 一是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个性;三是教育的终身性四是教育的多样性;五是教育的开放性; 六是教育的国际性;七是教育的创新性;八是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九是教育的科学性。而在谈松华看来,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两方面来思考。从时间维度看,教育现代化有五个特征:一是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二是教育整体转化的运动或教育形态的变迁过程;三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四是全球性的历史演进过程;五是人自身现代化的实践活动过程。从价值维度看,教育现代化也有五个特征:一是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其根本目的;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是教育的民主性; 四是教育的科学性;五是教育的开放性。我们从前两位学者的观点可以找到共同点,即教育现代化体现了现代社会特征。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从静态的角度分析问题,后者则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种体现时代价值的向上的运动变化过程。(顾明远)
第一, 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第二, 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 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 也没有年龄的限制, 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 处处学习。第三, 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
第四, 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第五, 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第六, 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 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第七,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第八, 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 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 教育行为都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
3.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的研究
从国际来看,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现代化进行评估衡量的指标体系有三种权威的观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指标体系(()))年版)。它采用&*++ 分析模式(背景,-./01/———投入2.34/———过程35-,066———产出35-74,/),用一系列指标动态地显示出来,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简单到复杂的投入产出式分析,由人口背景、教育经费、受教育机会参与与进步、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组织管理、个人产出和社会产出以及劳动力市场产出、学生成绩六类31项指标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指标体系。它确立世界教育指标体系的三个理论框架:首先,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的关系是总的理论前提; 其次,教育供给和需求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因素;第三,在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过程中,教育质量与公平是教育走向现代化必然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这个指标体系分教育供给、教育需求、入学和参与、教育内部效率、教育产出五个部分21项指标。#世界银行的教育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教育指标是由教育投入,受教育机会,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性别与教育五项组成。“:”仔细比较可以看出,三个指标体系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教育投入、教育的参与和受教育机会、教育的成果及产出。
从国内来看,众多学者对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的见解。谈松华、袁本涛撰文指出,由于教育现代化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阶段性)特征,它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程度,不存在一个衡量教育现代化实现与否的绝对值,因此把教育现代化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教育现代化应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其中定性指标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设备、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和理性化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教师队伍强大且整体师资水平高;定量指标则参照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量表,并考虑信息化的因素,选定了八个方面的指标,包括9!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每9)万人口中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公共教育经费占的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水平4.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共性或普遍性,但教育现代化对于不同的时空却有不同的实施模式,这就是教育现代化的个性或特殊性。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正是关注这一类问题。
5.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现代化概念的基本涵义:
按照现代化理论, 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 首先是19 世纪初及以前的蒸汽机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 要解决的主要是要不要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其范围主要在欧洲;其次是19世纪中叶至20 世纪二战前的电动机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 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开展教育现代化运动的问题, 其范围扩展至美洲、亚洲的部分国家;再次是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信息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 要解决的主要是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创建符合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问题, 其范围已扩大到全世界。(一)教育现代化的类型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作用机理,我们把教育现代化分为四种类型: 世界教育现代化。主要是从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审视教育现代化。因此, 世界教育现代化主要指自大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教育从适应小农经济和传统宗法社会的封建旧教育, 转变为适应工业化的民主社会的新教育的历史演化进程。这个定义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上概括了自大工业革命以来的各种各样的现代教育的革新, 是对教育现代化全部演进进程的一种统称。
国家教育现代化, 或称区域教育现代化。这里, 主要是按国家或特定区域的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代化问题, 特别是注重于某一落后国家教育赶上先进水平的问题, 因此,国家教育现代化主要指落后国家, 如何变革教育, 使之实现现代化, 赶上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重点解决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这是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特定方式。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教育现代化形式之间有着重大区别, 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这里, 主要是指在世界上发动时间最早并主要依靠本国内部因素来推行的教育现代化运动, 其范围为参与第一阶段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的欧洲国家, 如英国、法国、德国及俄罗斯等。这种教育现代化不仅发起时间最早, 而且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自发性, 二是渐进性, 三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发展, 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这里, 与早发内生型相反, 主要是指发动时间较迟且注重采借外域先进模式为特征的那种教育现代化, 包括第二和第三阶段卷入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它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革命性, 二是示范性, 主要是通过大量模仿引进先进国家教育经验来推进教育现代化, 从而斩断了原有的自然发展逻辑, 产生跳跃式发展;三是走由上而下的道路, 依靠政府行为发动教育改革, 从中提高民众觉悟, 因而政府首脑的现代教育观有重大作用。(二)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教育现代化是改革进程。这种改革指的是现代教育改革, 尤其是指从旧教育模式走向新教育模式的转变行为, 是一种以指向未来为特定目标来改进教育实践的有意识的行为。至少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必须不断革除旧教育观、旧教育制度及方法;二是制定和提出新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和教育体制;三是赋予教育新的职能和作用机制。
教育现代化是复杂的系统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教育诸因素构成的系统的变革和整合的过程。教育现代化包含了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一切方面, 不仅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互作用, 而且教育自身的各种因素也盘根错节,一因素的变化总会影响另外因素的变化, 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演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是全球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光明前景。它既体现着人类走向美好的必然趋向, 也体现为教育发展是一种国际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全球性运动。教育现代化酝酿于十六七世纪, 发生于18 世纪的欧洲,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演进, 已席卷全球, 并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整体演进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在教育领域中推行的一种整体社会进化运动。因此,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入学人数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社会进化进程。在教育现代化看来, 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提高至少必须包含六大方面: 一是国民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二是国家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识字率和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三是学校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国民的道德行为水平;五是国民潜能发挥的水平及成就取向的水平;六是国家教育模式的转变及水平是否转向以注重社会功效、服务社会、推进科技进步为主导向。
教育现代化是长期进程。即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顺应, 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长期发展不断演化的结果。
教育现代化是不可逆进程。即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民族素质的提高, 其趋势是不可逆的。
教育现代化是适切化进程。即教育现代化在其本质上表现为消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产的对立, 促使教育从封建的学术堡垒中走出来, 转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之从依附于宗教和政治转向相对独立, 从作为等级和阶级的象征物转向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 不断趋向于建立一种与国家发展目标一致、与经济发展一体的协调适切的体系。
教育现代化是循环递进进程。即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不是呈直线发展的, 而往往是多阶段的循环往复、逐步递进的进程。(四)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基本趋向
生产性将日趋强劲。教育现代化以工业化为起点决定了它的生产性, 即以推进工业化、建设工业化社会作为举办教育的中心任务, 自工业革命以来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历史进程实际上都在促使教育走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经济发展服务。
革命性将愈显突出。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场变革旧教育的革命运动, 它不仅要革除旧的教育观念, 更重要的是彻底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 实现教育的根本转型。
发展性将更受重视。教育现代化另一重要趋向是更一步强化其发展功能, 不仅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核心目标, 而且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再生性的可持续增长过程。
综合性将趋重要。教育现代化是适切化进程, 因此随其深入, 将日益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综合社会运动, 不仅教育自身各种因素如观念、目标、体制、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社团等将寻求最佳的互动形式, 而且教育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将达到更高程度的协调
国际性将日益加强。教育现代化是全球化进程, 在走向全球的进程中将呈现出巨大的开放性。
教育现代化的墓本内容有哪些
目前国内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种角度来理解: 一种是把教育放在宏观的大教育内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其代表性的观点是, ‚ 教育现代化内容包括教育民主化、教育普及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多样化、与教育经济化相一致的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最好的表现形式是社区教育‛。“一种是把教育局限于微观的学校教育内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如我国最新出版的较有权威的教育科学工具书《教育大辞典》中就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观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结构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及其规定
现代化起于大工业运动, 主要指大工业革命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 即一种促使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经济体系从古代转向现代的全面的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这种进程不仅表现为传统体制的变更, 也同样引发人们心理状态、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但就其本质看, 现代化是以大工业为特征的, 是以经济的发展或工业化水平来衡量的: 第一, 现代化由大工业革命运动为历史起点,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化水平制约着现代化的进程;第二, 工业化也是推动社会变迁、引发社会革命的最重要的动力, 是最能表征和归纳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概念,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日所有国家都毫不例外地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最重要目标, 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途径。这就规定了教育现代化与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要提高生产力, 就应极大地提高工业的科技水平和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乃至推进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 这就需要发展教育, 大力推行教育现代化。
所以, 工业化作为制约现代化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 其发展水平就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和推进步骤, 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促进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而也规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的最重要表现就是使教育发展服从并适应现代经济发展, 为现代经济服务。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现代化是以获取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或最大效益为最高目的的。
但是随着7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现教育迅速扩张而经济却未能实现预期增长, 还引发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由此暴露出早期教育现代化概念中的两大缺陷: 一是盲目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传统教育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二是教育现代化不是西方化, 一味搬套西方发展模式包括政治经济模式是该次现代化运动的致命伤。早期教育现代化运动由此衰退。
年代后期教育现代化研究再次复苏, 带动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再勃兴。通过对危机的反思和调整, 人们对教育现代化有了新认识, 开始从非此即彼的、直接的经验性思维进入体现历史发展的辩证理性思维, 建立起注重人类整体演进的新概念, 使新的教育现代化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是在理论上得益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突破了投资教育= 经济增长、以一时一地教育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作为现代化唯一指标的早期模式, 强调改革传统教育, 实现从增长转向‚发展‛ 二是在形式上摈弃了早期全面西方化的发展模式, 特别是放弃沿袭套搬所谓样板国家政治体制的错误, 注重在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的指导下,适当借鉴吸收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 结合本国实际创立有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三是在实践上对早发型与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演进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认识到两种不同现代化特性及其在演进不同阶段将发生转型, 从而开始强化区域间的互助互动, 产注重整体规划的教育战略研究, 使教育逐步具备了面对未来的发展特性。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凸显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 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通过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保障在社会各项事业中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凸显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
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一、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比较分析:
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至17 世纪的欧洲, ①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作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起始标志。到了19 世纪, 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欧洲已经基本确立。在这样的背景下, 赫尔巴特把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入教育领域, 创立了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学。至此, 人类社会的教育从实践到理论都开启了一个现代化的历史新进程。
与美国等新兴移民国家相比, 欧洲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相对而言有更多的传统教育因素被保留下来。英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自一开始就一直是在传统和现代相互妥协中渐进地向前推进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较少受到传统因素的制约。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美国人既学习英国, 又学习德国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 从而在借鉴与创新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在英国重商主义传统的基础上, 美国人进一步发展其实用取向, 最终形成了实用主义这一美国本土哲学。美国的高等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美国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英国人认为大学是培养贵族的地方, 传统的法国人则认为大学是培养领袖人物和学者的地方, 而美国人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很快就抛弃了这些传统理念, 转而强调大学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现代社会职能。这一新型的高等教育理念给美国大学的办学方式、课程设臵、学分制形成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教育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而言, 包括美国、日本以及后来的第三世界国家, 教育现代化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一个外源与内化的转变过程。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也是走了这样一条‚ 引进—创新‛的发展道路。几乎所有的历史都证明, 无论是外源的还是内生的, 决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还是本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状况, 别国的经验只是起到了一种诱发和引导的作用。
二、影响教育现代化历史因素的比较分析 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地理位臵和宗教)英国作为一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岛国家, 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贸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广泛经济往来而在文化上形成的兼收并蓄和宽容自由的社会氛围, 为其教育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空间。德国, 在海洋扩张时代却并非处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带, 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推动力固然存在, 但如宗教改革这样一类精神上的革命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 既有漫长的海岸线, 又有辽阔的腹地, 长期不间断的文明积累使其具有很强的文化创造力, 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包容和消化能力。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或者惰性, 而其文化变革过程也往往更多地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 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用及体、十分复杂的变革过程。在基督教文明传统的欧洲, 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一直是在相互独立的状况下互相对峙的。这是基督教文明与东正教、伊斯兰教或亚洲诸宗教的不同之处。在后几种文明中, 要么是宗教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 要么是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少有相互独立对峙的状况。欧洲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独立对峙的格局使得欧洲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呈现出多元的、自由的和个性选择的特征。为了通过教育来传播新教思想, 基督教新教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以及其投入教育的热情也是东方诸宗教中比较少见的。在东方宗教文明背景下, 无论是宗教权力还是世俗权力独占统治地位, 都易于形成对文化教育的专制, 教育多在一种思想的主导下展开, 异己思想很难渗透, 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也往往呈现出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特征。
三、教育现代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教育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欧洲历史学家把大约1, 500 年前后作为分界线, 将这之后的世界历史称为现代史。
但是, 现代化理论的真正提出, 则是在20 世纪50 年代。到20世纪60 年代, 这种理论在西方学术界达到了鼎盛。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对1, 500 年以来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解释模型或解释思路, 对‚现代化‛的具体涵义, 学界至今仍然见仁见智, 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指人类自科学革命以来所经历的知识迅速增长和社会高速变迁的过程。‚现代性‛是‚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的国家水平所共有的特征。‘现代化’则是指社会获得上述特征的过程‛;也有学者这样描述现代化的特征: 生活方式都市化、价值取向世俗化、政治生活民主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谓‚实现教育现代化‛, 也无非是指一个朝向进步的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不同于现代化初期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取向。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西方学界提出‚后现代社会‛的概念, 将其作为继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之后的第三个历史阶段。这类思想逐渐演变成一个内涵极其庞杂的社会思潮,这股思潮中的各种流派思想不尽相同, 但在反思人类社会现代发展的历程和批判现代性理念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各种局限等方面, 却呈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在教育领域我们看到, 一方面是理论领域出现了各种有关后现代的论述, 这些论述在很多方面仍然含混不清, 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层面, 网络教育发展迅速,近年来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家庭学校‛(homeschool)和‚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现象。种种迹象表明, 在教育现代化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同时,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向已经出现。现代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开始突破现代学校的时空框架, 重新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拓展。人类教育的未来发展道路究竟怎样? 我们这些仍然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努力的人们, 也需要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
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方面,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并不总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 而是处于交叉互动的共存状态, 传统对于现代化并不都是有害的, 而是利弊兼备的, 明智的作法是利用传统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
一、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 对立还是兼容
传统与现代性既存在着对立关系也存在着传承关系。教育传统是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教育观念、制度、内容和方法,它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教育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一些典型特征如世俗化、民主化、科学化、福利化等方面。任何现代社会都不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 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兼而有之的社会。传统的东西并不总是同现代性矛盾的, 在传统社会中已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也保留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因素。然而这些东西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性, 因为这些做法和观念所依托的社会背景是传统的, 要在现代社会使之发挥作用需对之进行某种‚转换‛。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具有可转换性。同时, 社会和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也会形成新的传统, ‚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也创造自己的、也许并不那么持久的传统‛ 传统向现代性的转化绝非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经历一个时间不短的历程。在此转变历程中, 传统与现代性处于并存状态, 这种状态并不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消极状态而是共存的过渡状态。正是在这种共存的过渡状态中, 传统与现代性发生互动, 使传统发生变化和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二、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的互动方式
英国和美国作为内生型现代化国家,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教育传统与现代性不是不存在冲突, 然而冲突较小, 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不是同时出现的, 国家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比较从容地处理这些问题, 往往教育发展无大起大落现象, 传统与现代性的互动是比较舒缓平静的
德国和俄国的现代化被艾森斯塔德称为‚分裂型现代化‛, 艾氏认为这种现代化的发展,推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力量, 来自英、美等一些社会变迁的冲击, 不是土生土长、自发形成的。之所以被称为‚分裂型‛, 就是指传统与现代性的共存状态而言, 日本现代化的推动力来自外部, 受西方扩张的影响, ‚但它却是唯一的没有表现出分裂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的非西欧国家和‘新手’‛[‚和魂洋才‛就是这种取向的集中反映。
印度在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过程中, 传统与现代性的二元性并存更加显彰, 使得社会结构和教育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从整个社会看, 较古老的社会结构(以种姓为基础建立起的具有高度自我调节性的村庄组织)与较现代的政治体制持续并存, 二者间几乎毫无联系, 都市与广大的农村处于基本隔离的状态中;在观念上也存在着二元对立, 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是非常显彰的, 但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踏上了成功之路而有些国家(如印度)却进展太慢? 本文认为, 主要原因是整合机制的能力大小不同, 强有力的整合机制(如日本、俄国)可有助于利用国家的力量去推进现代化, 去与传统因素相抗衡, 并促进社会现代性因素的生成。如果整合机制比较软弱, 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就比较困难, 结构二元性的存在就会持续较长时间。从分化和整合的时序看, 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内生型和早生型)与后来者是不同的。先行者的进程是先有分化, 然后通过整合来协调解决由于分化而造成的混乱和冲突, 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使传统适应现代性的要求, 在比较平和的状态中使现代性不断增长。而后来者的时序与此大相径庭, 往往先通过建立整合机制并利用整合机制所具有的国家权力去推动分化, 与传统的惰性抗衡。后来者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国家政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是教育现代化的倡导者、计划者和推动者, 若无政权力量去动员利用各种资源, 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成功极其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 印度教育现代化的不成功也极为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印度政府也倡导教育现代化, 也为教育现代化设计了种种计划和蓝图, 但由于整合机构力量弱, 使政府不能成为教育现代化的较有效的推动者, 往往在资源、人口、传统制度与习俗之前束手无策, 不得不常常处于‚说得多做得少‛的尴尬状态。
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方面。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成果, 同时又必须考虑到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实际国情。国际化并不等于西方化, 不能排除其民族性。
中国20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教育现代化:
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如下特点:(l)它持革命的立场, 从变革现存制度出发, 关心的是如何加速社会的发展;(2)它持人本主义观点, 注重人的生存, 关心人的情感,强调人的作用, 趋向于主客体的统一, 采取反对传统的、以客观世界为主体的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来理解现实;(3)它持多元的标准, 反对传统的一元的政治标准;(4)它关注知识时代, 相信科学, 不再迷信权威。进人20 世纪9 0 年代后, 物质的和世俗的意识形态更被中国人所接受, 而曾经有过的对‚ 主义‛ 的追求则被人们抛弃, ‚ 现代化‛成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虽然它的内涵不是明确和确定的。总之, 整个20 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一个世纪, 也是意识形态更迭最为频仍的一个世纪。在这一世纪里, 中国经历封建社会、半殖民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种社会政治形态, 经历了‚ 西学东渐‛、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狂潮, 终于使中国人走向了现代, 融人到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
从严格意义上说, 中国教育现代化真正产生的时期则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1 894 年, 中日甲午战争后, 中国的战败和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才问题和教育问题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泰西之所以富强, 不在炮械军兵, 而在穷理劝学‛
综观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不难得出如下结论:(l)时代的进步需要教育改革, 而教育的改革最能反映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样, 主流意识形态也最易渗透到教育中, 使之服务于自己。‚ 意识形态是现世的‛ , ‚ 它不仅要说服, 而且要吸收忠实的信徒, 还要求人们承担义务‛。(2)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涉是粗暴的,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历次‚复古‛ , 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 左‛倾,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碍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3)教育应当把人文学科的相对性和教育本身的科学性结合起来, 承认并主动调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把握和谐与科学这两条原则, 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西方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
近20 年来, 我国学者对西方(主要指西欧国家和北美, 如英美德等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从文献上来看, 目前国内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视角, 可以分为以下7种: 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内容、前提、进程、趋向以及基本特点等;研究西方教育教育现代化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的关系;从社会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三者关系入手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从教育史研究的角度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从教育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角度;从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角度等。
(一)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到国内对于教育现代化的界定比较宏观, 或者说是有点笼而统之, 缺乏对本质内容的揭示, 尤其对/ 西方教育现代化0没有人作专门的界定。另外, 国内很少有人把教育现代化放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来进行动态的考察。
(二)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发展阶段
国内研究教育现代化的学者普遍都同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这就涉及到一个起点问题。目前国内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起点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1 西方教育现代化始于工业革命¼。21 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如朱旭东通过深入研究早期西方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启动,批驳了把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定在工业化的始点上的观点,认为/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各国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思想意识等多么不同, 有一个共同的表征就是教育现代化的起动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家0。½ 31 西方教育现代化是多起点的。褚宏启认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多起点的, 不仅早发型现代化国家间不尽相同, 而且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也不相同, 甚至教育现代化的不同方面的增长也不是齐头并进的,可以看到, 国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比较宏观, 缺乏对各个国家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 对各国的不同影响因素情况的分析也不够。对于发展阶段的认识, 主要有以下几种:(1)季平指出西方教育现代化从工业革命开始后经历了开创(19 世纪末-20 世纪30年代)、反思一(20 世纪30 年代-60 年代末)、反思二(20 世纪60 年代中-80 年代)、确立(20 世纪70 年代-)四个时期。À
(2)刘朝晖、扈中平等把西方教育现代化分为孕育(15 世纪-19 世纪)、形成和发展(20世纪初-50 年代)、成熟和完善(20 世纪50 年代-90 年代)三个阶段。Á
(3)冯增俊从世界教育现代化和国家教育现代化两方面分析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他认为两者都可以分为三阶段。前者可分为从17 世纪到19 世纪上半年叶、从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中叶后。后者可分为二战前、战后到70 年代、80 年代以后。(4)褚宏启从现代性的增长角度把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可分为过渡阶段、变革阶段、高度教育现代化阶段。
(三)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和目标
比较典型的有: 褚洪启认为推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较深层的动力有二: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他指出, 从国际上来说, 民族国家的形成加剧了各民族国家间的经济和国事竞争, 而教育则是民族国家之间进行竞争的有效工具;从国家内部来说, 民主化进程必然使民主的要求在教育中得到体现。里应外合, 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朱旭东通过对西方早期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指出/ 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外部复杂动力系统应当是-双元革命.引发下的政治民主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经济工业主义等构成的一个网络动力系统, 而不是一维的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工业主义动力。
(四)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类型和特征
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类型上, 国内的认识与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者比较一致, 都是以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动力为依据, 国内少有人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 不过, 从动态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话, 对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国内学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的研究。褚洪启指出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的特点: 其一, 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即起点不同。有些为先行者, 有些后进者, 还有些为迟到者。其二, 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三, 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如民主化、世俗化等。•l}而从静态的角度探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主要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下来研究的, 对此国内学者观点大同小异, 具体有普及化、民主化、科学化、多样化、开放化、国际化、终身化、世俗化、国家化、理性化、民主化、专业化、科学化等。
二、对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反思(一)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分析模式
从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可以看到, 随着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广泛深入, 教育现代化已经形成了多种分析模式, 即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政治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人学分析和教育自现代化分析。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这种分析的一个理论假设是, 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教育现代化来实现, 而它隐藏着的另一个假设是,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由于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甚至于通过不同等级的文凭衡量个体收入的不等量性。但事实证明, 这种教育现代化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遇到了障碍。教育现代化的政治学分析。这个分析与经济学分析具有相同的理论前提, 即教育现代化可以促进政治的发展, 尤其是民主化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政治追求是, 一方面实现政治的认同, 即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信仰、价值观等的认同, 另一方面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这同样是为了实现政治认同感。•mz 31 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学分析。文化概念被运用于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几乎每个学科领域, 自本世纪初以来, 在西方学术界, 作为分析范畴的文化概念的提出也被认为是/ 现代社会科学, 的最主要成就之一0, 围绕这个概念, / 产生了一整套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则。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研究中运用文化或民族文化概念来解释人类教育行为的原则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文化分析范式是现代比较教育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 在西方比较教育学界经历了一种从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分析的过程。早期比较教育的文化分析是一元论的, 因为从教育制度之外去寻找形成的原因的目的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研究模式的挑战, 另一方面提出了 一元的文化分析模式, 这种分析模式把教育制度的形成资源视为文化的, 其基本纬度在于民族主义, 经度在于语言、习俗等构筑的民族性, 而在文化分析的外延扩大之后, 民族主义只是其分析的模式之一。二战之后,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伴随而来的是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成为教育的关注对象, 在西方现代化取得成功之后, 教育的经济分析成为主要模式, 但民族国家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多元民族构成的国家出现了内部的文化问题, 也就是多民族和多种族引发的多元文化问题, 由此多元文化的分析模式成为解释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资源。这个分析的理论假设与经济学分析、政治学分析不同, 一方面, 它是建立在教育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的表征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 现代民族国家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路径是不同的。而经济的发展或政治的发展是无法说明这种差异性的, 由于经济学分析和政治学分析的假设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价值指向, 即西方化, 因此文化学分析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解释具有反西方化特征, 通过文化的解释达致对现代民族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不同体认。另一方面, 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基本目标是, 教育是如何促使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从而促进国家现代化;教育如何吸取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如何摒弃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传统, 促使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41 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这个分析在理论假设上似乎与上述学派都不一致, 其基本前提是,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现代民族国家在共时性的空间中其教育现代化的起始点是不同的, 它的动力是不一样的, 本质上含有反西方化的意蕴。但由于客观上存在各现代民族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起始点的不同时性, 因此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则较为不一致。这里存在着几种矛盾, 一是中西教育现代化的起始在时间和空间上达不到一种共时和历时的一致性解释;二是在西方教育现代化是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还是工业革命问题上观点不同。无论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在一些问题上观点存在分歧, 但它至少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人类教育发展总趋势的新模式, •m| 教育现代化历史学分析从新的理论角度提出了人类教育发展的认识模式。
教育现代化的人学分析。这种分析认为, 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追求的最终目标, 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现代化•m}。如果教育现代化可以在国家和个人层面上来理解的话, 那么教育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和个人教育现代化, 也就是教育现代化存在两种基本的价值观, 即教育现代化的国家价值和教育现代化的个人价值, 具体地说, 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 进一步讲, 达到国家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和谐发展。事实上, 理论界在讨论教育现代化问题时也基本是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的, 所以在这里缺席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国家与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 由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不在思考的视野里, 因此把本来就处在边缘的教育结构, 如私立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被疏漏了。理论界在谈论社会力量办学问题时是指利用社会的可资组织教育的资源, 但不考虑它的社会价值观, 于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在教育现代化中是不存在的。
教育自现代化分析。无论是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政治学分析、传统文化学分析, 还是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 抑或是人的教育现代化分析都是从教育现代化的外部条件或相互关系中找到研究的立足点的, 它们无法揭示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本质, 于是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提出了教育自现代化的思想, 也就是说把教育现代化分为思想、制度和物质的现代化, 由此而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认识模式, 这种模式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教育现代化图景。•(二)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知识资源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知识资源利用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教育现代化理论的问题,(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意识
教育现代化研究缺乏历史意识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说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提出了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命题, 但实际研究并没有反映出来, 因为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的历史研究成果尚未见到。•nu 就教育现代化的动力而言, 当前知识经济、科教兴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动力, •nv 但这些动力并不是历时性的, 它是即时性的, 具体地说, 历史的某一时候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是多元性的, 多元性中有主次之分。
教育现代化的许多问题也是无法解释的, 现代化研究之所以在历史学领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是与现代化的历史规定性决定的。同样,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意识对于认识教育现代化的起源、动力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等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看来, 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现代化进行个案的历史研究是一件紧迫的任务, 因为它是揭示教育现代化的普遍和特殊规律的要求。(四)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的现代转化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研究一国的教育必须研究该国的文化传统。教育有选择、传播、发现、创造文化的功能。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既有矛盾, 又互相依存。教育现代化就是要用民族性、时代性两个标准对民族文化传统加以批判地继承,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创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民族文化。同时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教育本身的旧传统、旧观念也需要改造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