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3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的教学设计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两个专题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加深对中国经济现代历程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以问题探究的方式,通过对近代和现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考察,构建起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形成历史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通古今,通中外,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考纲要求及课本导读】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创办极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5.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极其意义(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6.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教学方式】以问题的探究贯穿课堂,点对点回顾归课本,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图片张謇与大生纱厂、一五计划时期的宣传画、邓小平与改革开放,请你为这组图片命一个主题,谈谈你的依据。问题解决:这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而要讲出依据则需要学生调动已学习的知识,理解图片的内在逻辑,从而建立起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探索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840—1949)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受苏联模式影响,既有成就又有失误。第二阶段(1978—

现在)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专题的标题以及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画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图,并分析各阶段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检查学生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的落实。

设计三个探究题深入理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探究一: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经济结构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动?之前是什么样子?

(2009安徽文综高考)材料: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成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0分)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建立起和经济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内在联系,理解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转型。

探究二 : 任选一个历史时期,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一股新气息。辅助理解材料: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于是两千年来的清一色变成了斑斑驳驳的杂色。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而缓缓发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三: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的特点,翻阅教材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各个阶段的表现,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1、双重压制,曲折发展:中国近代化受国内封建势力和外部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起步由地主阶级领导:中国近代化是从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开始的。(区分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3、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技术、人才的准备不足。

4、后天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平衡。

5、直接吸收外来成果

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理解近现代中国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近代化。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受苏联模式影响,既有成就又有失误。第二阶段(1978—

现在)

探究一:20世纪50到70年代是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二十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中共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哪些成功探索?出现了哪些失误?

特点:中国经济曲折发展。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纠正农村工作“左”的错误、八字方针、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探究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思考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政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政治稳定

经济: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探究三:“以史为鉴”,从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纵观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在实践方式上大体经历了近代时期的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学习苏联模式再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 • 最后展示必修二中的专题一、二、三、七的标题,要求学生能讲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理顺,并学会用长时段的眼光来观察与分析历史现象。深入理解由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这一主题。同时告诉学生如何感悟历史,历史要通古今,通中外,通政治、经济、文化。

三、课后拓展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这是一道阅读量较大的题,通过对此题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细致认识分析经济现象,同时和必修二的专题七建立联系,将两种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进行对比理解,有助于建立知识网络。

第二篇: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

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 1、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2、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

二、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②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③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其中,英国以自由主 1 义改革著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

(2)以俄、日、德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

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内专制主义和对外扩张主义;日本呈现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的特点。

4、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1)、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2)、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1、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2、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

3、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4、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6、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7、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8、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三)、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1、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2、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4、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

6、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7、20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三、经济工业化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年~1945年)

(1)、战后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4)、二战时期(1939年~1945年),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945年~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1950年~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倔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为美日欧三足鼎立。

(3)、1973年~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4)、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5)、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

1、重商主义(略)

2、自由主义:19世纪以后在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3、凯恩斯主义:当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凯恩斯1936年提出。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的统治。b、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c、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

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陈旧,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不愿用于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b、英国广阔市场,对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造成生产率低下。c、美德工业迅猛发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使英国逐渐失去“世界工场”地位。

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20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经济危机、侵越泥潭)。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四、思想的多元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

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3、自由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发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4、社会主义----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

5、民族主义----在欧洲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表现为反殖反封的民族独立运动.6、凯恩思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为核心

内容经济工业化西方(15世纪中期—1918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英国的殖民扩张(16世纪开始)3.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20世纪初)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3.法国共和制(1875年)、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中国(1840—1919年)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840—1895年)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政治民主化思理化科化想性、学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戊戌变法(1898年)3.辛亥革命(1911年)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生活近代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14—17世纪)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17—18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1848年)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9世纪初(上半叶)浪漫主义: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检视和抨击当时的社会19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真实再现社会现实,对当时社会矛盾和弊端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世俗文化方面正式进入“中西合璧”阶段 4

第三篇:伊朗教育的现代化历程

付国凤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在世界历史上,伊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国家,伊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其文化和教育在变革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恺加王朝、巴列维王朝以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三个时期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出发,简要概述了每一时期教育的发展变化,以此得出伊朗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特征。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伊斯兰传统教育;民族主义;西方化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216-03 伊朗拥有悠久的历史,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政府就开始大力推进国家的教育发展,在经历了外族入侵、宗教信仰的改变之后,伊朗由传统的波斯教育转化为伊斯兰宗教教育。但是,世界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伊朗传统的教育已经跟不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经历了恺加王朝的衰败、西方列强肆意凌辱,伊朗后来的领导者,在执政时期就特别重视伊朗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教育,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伊朗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恺加王朝时期为其起步发展阶段,该时期伊朗的教育有一些变化,但还是以伊斯兰式的传统教育为主;巴列维王朝时期是现代化教育体制正式建立时期,但是这一时期教育现代化之路充满了西方化与民族化两种思想;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时期是其全面改革,推行伊斯兰化教育发展的时期。

一、恺加王朝时期——伊斯兰传统教育

自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军队毁灭之后,伊斯兰教在伊朗境内开始传播,加之阿拉伯人和伊朗人在抵御中亚的突厥人和口厌哒人①有着共同的利益,在这种形势下,特别有利于阿拉伯、伊朗文化在伊斯兰框架下进行融合。②伊斯兰文化开始渗入到伊朗的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从此之后,伊朗开始了其伊斯兰教育之路,并且逐步变为其主要的教育模式,一直持续到恺加王朝时期。

在17世纪恺加王朝时,虽然伊朗的教育是以伊斯兰传统教育为主,但是也已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伊朗的教育开始与一些欧洲国家发生联系,主要的标志是19世纪在伊朗按照西方学校的模式建立了一些教育机构,最著名的就是道如福农技术专科学校(Daralfonum),这是由政府建立的第一所西式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代表着伊朗向西方学习的成就。③但是教育在这一时期仅仅是贵族与当权者提升社会地位的一种途径。这一时期伊朗主要的教育是由阿訇在宗教小学(古兰经私塾,MAKTAB)中完成,并且以宗教教育为主,阿訇只教授少量的陈旧的与商业有关的知识。在这一时期没有一所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只在库姆和伊斯法罕有宗教方面的高等教育机构——神学院。

在恺加王朝时期,伊朗的教育开始由传统的宗教教育转向西方式的现代化教育,但是仍以传统教育为主,从其设置的课程中就可以看出,主要是以传统的伊斯兰教育课程和军事科目为主,而且此时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年轻人成为家庭领导者,而且新式学校并不是向所有的人开放,在这一阶段宗教学校仍然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大部分的小孩仍然是通过宗教来获得知识。

二、巴列维王朝——民族主义与西方化并存

巴列维王朝时期,经过巴列维父子二人的努力,伊朗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现代化的教育体制最终建立,但是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与西方化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伊朗教育的发展。1925年底伊朗立宪议会宣布礼萨汗为伊朗国王,标志着巴列维王朝的正式建立。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礼萨汗与其子一直在努力推进伊朗各个领域的改革,如教育、经济、工业等。礼萨汗时期所推行的世俗化改革,伊朗的现代化模式定型;而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则让伊朗进入了全盘西化的模式之中。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国家主义或国民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塑造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

礼萨汗从一开始就在教育政策中强调国王与安拉并存,在许多方面宣扬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且试图通过道德教育来强化伊朗人的民族主义。1928年,随着礼萨汗政权的稳定,民族主义在国家生活中逐渐成为主导思想,外国教育在伊朗的角色和地位都受到了影响。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令来管理外国学校和本国的私立学校,1930年,政府出台命令要求非波斯的学校必须将校名改为波斯校名。1941年,巴列维国王执掌伊朗政权之后,为了让教育推行的改革,恢复伊朗光荣的梦想,也为了研究伊朗教育现代化体制,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了自己的计划,通过对教员和教育专家的调研,研究学校组织、教学计划、学习期限和理论、技术及专业学习方法,从而制定整个国家的教育方案。在1927年,政府开始施加压力给那些主要使用非波斯语进行教学的学校,要求他们必须将波斯语作为教学的主要语言。在教学的内容上,宣传伊朗过去的光辉灿烂(波斯帝国时期)的文化占到了25%,爱国主义占到了23%,④波斯文化以及阿拉伯语言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的课程之中。民族主义在留学上也有所体现,在选拔留学生时,首要要求就是必须为伊朗本民族,且要通过相关的测试之后才能被选派出国,对留学生的所学课程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巴列维国王时所推行的白色革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扫盲教育,国王试图通过这种做法,来让伊朗人民热爱这个国家,以巩固其政权。

西方化,又称西化、西洋化、欧美化,是指社会在产业、技术、法律、政治、经济、生活方式、饮食、语言、字母、宗教、哲学及价值方面西方化。西方化通常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受到影响的社会驱使西方的影响力使之变成更加西方化的社会,以希望获得西方的生活或它的某部分。

西方化是巴列维王朝推行改革的一个特征之一,也是伊朗教育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形势,伊朗教育从教育体制、课程设置以及师资方面都存在着照搬西方模式的问题。新政权在教育方面的第一次立法的活动是在1921年成立了高级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就是“认真思考关于欧洲的学校课程”。1921年,伊朗教育部制定了第一个完整的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规划,该计划还包括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级教育的12年的课程规划,这与现代教育体系很相似,12年的教育被分成了基础教育(6年)和中级教育(6年)这两部分。初级教育主要是沿袭了恺加王朝的课程设置,而中等教育主要是模仿法国Lyee⑤的课程设置,改变了伊朗传统的课程设置,引入了新的课程,如建筑几何学、动物学、基础经济学等。在师资方面,伊朗派遣留学生前往欧洲和美国专门学习教学法以及后来的教育学,并且模仿法国的ecole师范学校,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所男女分校的师范学校,并且引入法国教师来进行监管。到1934年止,这也是伊朗唯一一所培养教师的学校。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德黑兰大学的建立是教育现代化的最明显标志,同时,也体现出了伊朗教育现代化中的西方化特征,模仿外国大学设置院系,培养学生,教师几乎都在国外接受过培训教育。在后来,伊朗大力发展专业教育,模仿外国专科学校设立了采矿、畜牧等专科学校,学生人数从800多人增加到15000多人。⑥伊朗政府计划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以此来继续发展专业教育。伊朗教育的西方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妇女也能进入课堂,接受教育。

三、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时期——全面伊斯兰化的充满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伊朗脱离传统教育体制,建立起充满民族主义的全盘西化的现代教育制度之后,伊朗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1979年,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伊朗伊斯兰共和成立,伊朗的教育转变成全面伊斯兰化的充满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巴列维王朝强调伊斯兰之前的波斯传统,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该文化终结的时间作为伊朗伊斯兰历史的开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强调其原始状态的信仰,以保护其重新恢复的原始的伊斯兰信仰。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宗教仪式成为了国家生活的一部分。宗教教育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教育中的一大特色,课本的体系和内容设计是相当严肃和谨慎的,伊斯兰之前的传统已从课本中消失,伊朗的教育进入阿拉伯穆斯林的掌握之中。⑦波斯特点转换为阿拉伯特色,且更加强调伊斯兰信仰问题。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课本中多次提及宗教的主旨、对安拉的赞美以及对殉道的推崇(10%)。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始,其领导人霍梅尼一上台就开始纠正巴列维王朝时期过度西化的风气,恢复伊斯兰国家的传统,培养伊斯兰式的民族特色。因此在1980年伊朗的大学开展了清校运动,废除学校里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课程,关闭了以德黑兰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机构,并努力将大学伊斯兰化,而且对大学的教授和大学生进行审查,考察他们对宗教和政治的看法。在此之后,中等教育和初级教育也实现了伊斯兰化,在中小学教育中努力的灌输伊斯兰思想,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宗教拥护者,提升宗教忠诚度。

伊朗教育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之后,成为充满伊斯兰特色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教育体制。教育的目标被描述成不仅是为了本民族,而且还是为了全世界。两伊战争之后,伊朗民族凝聚力得到提升,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得到了空前巩固,这就为伊朗推行全面伊斯兰化民族主义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伊朗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重视高等教育,并于1989年制订高等教育5年发展计划,通过提供贷款和给予物质、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当前,伊朗教育部计划对教学中人文学科进行伊斯兰化改造,使伊斯兰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树立起伊朗教育的民族特色。著名学者阿亚图拉穆罕默德?亚兹迪说:“伊朗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来一次思想清理。教学整顿的目标是使各种思想认识达到可以控制的水平。你们看看,有多少青年在入学和毕业之后还对宗教文化﹑伊斯兰和敬畏真主有浓厚的感情?”从2006年开始,根据伊朗总统艾哈迈德·内贾德的要求,对大学中的自由化和世俗化思想内容进行一次审查和清洗,清理工作主要在一些重点大学中进行,并改换课程,劝退一些教授。

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是却在波折中不断前进。综观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历程,可以发现伊朗的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伊朗的教育改革是与国家的政治紧密相连的。恺加王朝及以前的朝代,都是以传统的伊斯兰教育为主,而巴列维王朝时期则与国王的世俗化现代化改革紧密相连,因此出现了民族化与全盘西化的矛盾特征。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时期,由于国家的性质,转变为具有全面伊斯兰化的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

第二,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同伊斯兰教育紧密相连。伊朗伊斯兰教育在伊朗已有超过1000年历史,要对该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那么教育现代化同传统教育模式的冲突就必然存在,怎样平衡二者的关系,使教育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保持自己的特色,这是伊朗教育现代化中的一个障碍。

第三,伊朗教育自恺加王朝起就开始进行改革,但在经过巴列维王朝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改革之后,伊朗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仍然非常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同社会阶层所接受到的教育的质量差异很大,教育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第四,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步调基本一致。在恺加王朝的末期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紧密相关。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都影响到后来的伊朗教育的改革。巴列维王朝的全盘西化与民族主义的发展,也与欧美列强的影响有关。但是伊朗的教育现代化在巴列维王朝及以前一直都是持续发展的,但是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之初,伊朗教育现代化却出现倒退,在经过近10年的停滞不前之后,伊朗的教育现代化之路终于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已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伊朗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很快,伊朗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增多,由一个封闭的伊斯兰国家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较开放国家,但是伊朗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因为其近100年来的改革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伊朗的教育在21世纪存在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注 释:

①口厌哒人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中亚古国。口厌哒人是古代中亚游牧部族。

第四篇:《现代化的牧场》教学设计

《现代化的牧场》教学设计(新教材)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天宁中学 冯苏丽

一、课标解读

课标:

1-2-8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本课通过了解现代化的大牧场,初步学会分析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草原生活入手,体会澳大利亚牧民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感受他们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能够通过各种图表和地图描述出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较容易的认识到澳大利亚发展草原畜牧业的优势。但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有必要加深他们对于“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思想的认识,为此,老师要通过展现澳大利亚牧民们的生活方式来和同学们一起再次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大牧场的自然条件及当地牧民独具特色的机械化生产、生活方式,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澳大利亚牧民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的能力和学会识别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设置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草原文化案例的学习,感受草原的广阔无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通过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的重要性,体会“因地制宜”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原因以及澳大利亚牧场的最突出特点。

难点:体会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实现人地和谐关系的。

五、教学策略

1.主要采用地图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归纳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优势以及牧场最突出的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区域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出示袋鼠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它的家在哪里?以此导入澳大利亚国家。

环节一: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

活动1:出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图,让同学学会描述它的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活动2:出示澳大利亚大陆地图,引导同学得出结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活动3:出示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让同学计算出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进口得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通过计算,即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有利于巩固已学知识。

活动4:出示澳大利亚的地形图、气候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对下一步澳大利亚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5:提问:澳大利亚若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发展什么产业比较好呢?该怎么发展呢?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得出要依靠现代化的机械发展畜牧业。

环节二: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状况 活动1: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找出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是怎样的?通过此活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得出澳大利亚是一个“羊比人多”的国家,所以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与现代的农业机械。

活动2:出示课本资料“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以及“美奴羊”和许多羊毛制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养羊业给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的实惠。

活动3:出示澳大利亚的地形与降水量图,说说澳大利亚哪些地方适合养羊?澳大利亚的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通过活动进一步探讨澳大利亚适合养羊的优越条件在哪里。

活动4:出示粗放牧羊带和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的图片,给学生更直观的畜牧业写照,从而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活动5:出示澳大利亚牧业现代化机器的图片和剪羊毛、打草的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感,感受科技力量之强大。

活动6:小组合作探究:澳大利亚畜牧业为什么能迅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揭示本课主题:澳大利亚是个现代化的大牧场。

环节三:深入澳大利亚

活动1:你对澳大利亚还有其他了解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充分感受澳大利亚这个发达国家的魅力所在。

活动2:播放《剪羊毛》和学生一起感受澳大利亚牧民的幸福生活,感受畜牧业给澳大利亚人带来的财富和幸福。目的在于升华学生的草原情感,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既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整理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要领。

七、板书设计

第五篇:曲折中前进的中国经济——《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曲折中前进的中国经济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大型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对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岁月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全景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看完《伟大的历程》,我想就中国在曲折中前进的经济的发展历程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十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广袤的中华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为中国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伟大的历程》勾起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第一个经济改变时期是1949年——1956年,我国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是由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各种经济混杂向社会主义经济过度的时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鱼龙混杂,资本主义仍有残存。1949年——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1957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1953——1956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作化道路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②实施“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56年,三大改造的玩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第二个时期是,1956年——1966年:全面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党中央召开中共八大,内容是:对中国国内矛盾的分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此次会议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为探索时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金无足赤,好景不长,1958年党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并先后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1959年——1961年中国的现代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成千上万的人民因饥饿惨死街头。大跃进错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当时人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左倾错误带给我们得历史教训是建设不能离开了我国国情,超越了实际的可能性,忽视了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和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否则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损失,这值得我们在以后经济发展道路上借鉴与铭记。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口号,1962年,经济逐渐好转。

但是好景不长,我国经济最低靡的时期终于到来了:1966年—1976年,毛泽东发起了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左”倾错误进一步泛滥,不仅毁灭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也完全摧毁了长久以来积累的经济成果,10年文革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倒退50年,中国为一个人的一念之差付出了空前绝后的惨痛代价。幸运的是,1973年以后,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成功的。在全面整顿经济后,我国GDP开始逐渐回升并有增长趋势。1978年,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经济的春天正在一步步靠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正式进入新时期)。首先,党中央开始进行对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此次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具体内容: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多种所有制度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第一,1980年开放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1988年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第二、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第三、1985以后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第四、80年代末,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知识密集。第五、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二十多年开放,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体系,形成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进入现代化的起点。

这三十年为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经济的繁荣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让我们敢于承认经济探索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反思并吸取历史的残酷教训:如果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不符合国情并超越了实际的可能性,忽视了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和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我国的经济必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上百年。三十年,一个国家改变贫穷封闭的面貌,走向繁荣。

三十年,一个民族洗却醒目的历史沉疴,再创辉煌。

三十年,一代代人走向生活的富足、思想的丰饶和心灵的解放。这是翻天覆地而又惊天动地的三十年。

这是披荆斩棘而又突破重围的三十年。

这是革故鼎新而又艰难探索的三十年。

这是历经风雨而又缔造辉煌的三十年。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豪我的祖国在经历如此多坎坷与挫折

后仍能奋然前行,而且我知道,在曲折中前行的中国经济将冲破一切阻碍,勇往直前。

下载《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历程

    教 学 经 历 十年前,我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第一个工作地点是我们村的小学。工作之后才知道当一名老师的辛苦。学校五个班,仅3名老师。我教的是一年级,所有的课全包。虽然......

    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从只根据于直......

    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历程

    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历程一百年前 ,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 ,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 ,中国改换了方向 。 ”一百年来冲国共产党在领导人......

    科学的历程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一: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

    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系 一、 我国教学设计的历史 教学设计在国外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7年《外语电化教学》杂志......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冷琴花 教学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例举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重、难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教学设计

    课题: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冀教版 唐山 中 1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概括生物进化的......

    高三二轮 热点7 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热点小专题 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热点问题关注: 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