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比对生命起源认识的不同观点,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生命观的教育,自觉抵制非科学的观点。
2.在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基础上,归纳总结、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3.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认识人类的生物学地位。
4.在学习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进化的知识过程中,了解研究生物进化课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系统比较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2.生命的起源是本小节学习的难点。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如地球起源的问题一些化学知识,等等。此外,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假说阶段,缺少有力的实验证据。所以,一些问题不容易向学生交待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介绍人类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过程,了解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研究方法,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激励学生关注这一科学难题并建立正确的观点。
3.有关“人类的出现”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在教学中只能介绍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总趋势,可以告诉学生进化的一些细节问题还不清楚。
总之,这节课所涉及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类进化的几个方面都存在许多未解决、未定论的问题。一些人利用科学不能解释这些难题,宣扬唯心论,甚至攻击进化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人类对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发展的过程来说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手段的提高,人类最终会揭开这一自然之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特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
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
(一)生命的起源
1.人类对生命的起源的早期认识: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请设计一个实验。
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地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
地球之外确实发现有有机物,也有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还没有证据能证明生命来自天外。即使来自天外,天外的生命又是怎样形成的?
2.人类对生命的起源的现代认识:
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
投影片:原始地球状况。
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以上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为现在的大部分人所接受。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2.动物进化的历程:
科学家适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人类属于动物类群。人类是如何形成的?
(三)人类的出现
了解人类的起源首先要了解人类与哪一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讨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哪一类?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学生讨论: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
本课小结并提出问题:(1)以上我们所讨论的动物(包括人类)的进化历程和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在与现代生物特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获得的。是不是有证据证明这一进化历程?是不是有证据证明生物进化的规律?如果没有有力的证据,以上的解释就不能成立。(2)如果生物界的发展存在这种进化的历程,是什么因素决定着生物的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篇:第二章第一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比对生命起源认识的不同观点,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生命观的教育,自觉抵制非科学的观点。
2.在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基础上,归纳总结、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3.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认识人类的生物学地位。
4.在学习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进化的知识过程中,了解研究生物进化课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系统比较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特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
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
(一)生命的起源
1.人类对生命的起源的早期认识: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请设计一个实验。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
投影片:原始地球状况。
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2.动物进化的历程:
科学家适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上获得的。是不是有证据证明这一进化历程?是不是有证据证明生物进化的规律?如果没有有力的证据,以上的解释就不能成立。(2)如果生物界的发展存在这种进化的历程,是什么因素决定着生物的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讨论。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第三篇: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教学设计
课题: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冀教版 唐山 中 1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概括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情感性目标: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化石证据。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介绍了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那么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讲授新课:指导学生自学48页资料和小辞典,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获得的信息,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化石的证据:
1、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层(强调在新生代以后没有);
2、始祖鸟化石的发现(提醒学生注意始祖鸟与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区别与联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课本以外有没有看到过关于化石的资料或实物,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4、通过资料和“小辞典”掌握化石的概念.(重点)
5、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谈”谈谈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什么作用?
6、通过课本介绍,同学们找出各地层中化石发现的规律?(重点)
7、得出结论: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是由原始生命进化来的。
过渡语: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化石的存在证明了生物的进化由一定的规律,生物进化的具体过程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进化树。
二、生物进化历程(进化树)
1、组织学生观察49页“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 ”
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1)进化树的作用?
(2)找出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3)找出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4)总结生物进化的总趋势(重点)
三、简单介绍“澄江动物群”化石,加深对化石的理解。
四、学生谈自己今天的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通过课堂检测,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的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1、了解恐龙化石与始祖鸟化石的发现
2、化石(1)化石的概念(2)发现化石的规律:
3、进化树:(1)总结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总结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课堂检测:
1.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从水生的无脊椎动物发展到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可以充分说明动物的进化()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少数到多数 2.古生物学对各种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证实()
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②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一次出现的
③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
④生物的进化总趋势是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始祖鸟的身体结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A.爬行动物
B.古代的爬行动物 C.两栖类动物 D.古代的两栖类动物 4.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A.鸟类和哺乳类
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C.鱼类和两栖类
D.古代爬行动物和鸟类
5.有关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A.结构简单一——结构复杂
B.单细胞生物一——多细胞生物
C.水生生物一——陆生生物
D.个体小的动物一——个体大的生物 6.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
()
A.数量越多
B.种类越丰富 C.越简单、越低等
D.越复杂、越高等
课题: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冀教版 唐山四十九中 何丽娟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学会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资料分析的出正确的结论。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了解了关于化石的相关知识,接下来一起复习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学生经过回忆回答问题:
1、化石埋在地层中的规律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不规范,教师及时加以补充与调整。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
讲授新课: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54页资料分析:
从教师提出的问题,具体到长颈鹿长颈原因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长颈鹿反复使用脖子,因此越来越长,并且逐代遗传; 第二种解释:长颈鹿一开始就有长颈和短颈之分,因为长颈更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易存存活,并逐代积累这种性状,因此成为今天所见到的长颈鹿。看完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尝试判断哪一种解释更科学(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在没有完全认可同一种解释的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关于深、浅亮色桦尺蛾的例子,并提出以下问题:
1、最初,深色桦尺蛾的出现对于自身和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深色桦尺蛾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多,而浅色桦尺蛾数量逐渐减少,主要是受什么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师生达成以下共识:
1、首先,深色桦尺蛾的出现是一种变异现象,随着外界环境的逐渐变化证明该种体色对于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2、随着环境被严重污染,树皮变成黑褐色,深颜色相对不易被天敌发现,可以起到保护色的作用;而浅色却易被天敌发现,所以存活的机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天敌决定了他们各自数量的变化。
3、与先天的变异和后天的环境严重污染有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教师做小结:通过这个典型事例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时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所以要想使浅色桦尺蛾数目不减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关闭当地有污染的工厂,恢复良好的环境,浅色桦尺蛾就会原来越多。教师提出问题: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同学们课下要多关注并且要尽量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过渡语:接下来同学们考虑一下长颈鹿的例子,哪一种解释更科学呢? 学生异口同声“第二种解释”。
教师,其实很多生物学家在此方面已经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请大家自学达尔文 的“自然选择学说”并概括其中的主要观点。
同学们经过讨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绝大多数生物有过度繁殖倾向,同时存在变异与竞争;
2、在生存竞争中,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并繁殖后代;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3、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师生共同归纳什么是自然选择。
三、教师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拓展一些实际事例如:从狼到犬的进化,犬的不同品种的变异;玉米品种的不断变异,引出什么是人工选择。
四、学生谈自己今天的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通过课堂检测,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
二、生物进化的原因
1、资料分析长颈鹿长颈的两种不同解释;
2、资料分析不同背景下两种体色的桦尺蛾数量的变化原因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课堂检测:
1.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是()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遗传变异
D.生存竞争 2.我国金鱼品种很多,形成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A.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B.我国水域辽阔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3.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A.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4.自然选择的实现是通过()
A.生存竞争
B.过度繁殖
C.遗传变异
D.原始昆虫 5.生物间存在着生存竞争的根本原因是()
A.生物的本性
B.生物的强弱
C.适者生存
D.生物生存条件有限 6.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
A.人工选择
B.天敌的影响
C.环境的改变
D.温度的改变
第四篇: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 库、基因频率、隔离、物种的概念。(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阐述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4)尝试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5)分析并阐述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6)描述分子 进化的中性学说和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2.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4)对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必修1,苏教版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我们都知道生物是进化而来的。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有200多万种,这么多的生物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呢? 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进化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引出现代进化理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现代达尔文主义
阅读课本P94-P99相关内容,结合图例,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和根本对象是否相同?
【讲述】不同。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变异的性状,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问2〗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讲述】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过程中变异在前,选择在后,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问3〗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为什么? 【讲述】是表现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问4〗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讲述】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问5〗为什么说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讲述】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的基因型不变,无论它在自然选择中具有多少优势,其基因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传给下一代个体,这是因为个体的基因型组成来自双亲。但是就一个种群来说,种群中全部基因的总和(基因库)却可以在传宗接代过程中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问6〗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讲述】地理隔离是把1个种群分成许多小种群的最常见方式。地理隔离使种群变小,不同的小种群处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频率可发生不同的改变,加上不同环境条件的选择,使各个小种群向各个方向发展,这样就可能形成新的物种。
〖问7〗为什么说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呢?
【讲述】在环境改变以前,生物就存在变异,有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即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作用是使对生物生存有利的变异基因得到保存并遗传给后代,一些对生存不利的变异基因被逐渐淘汰,从而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生物朝着对生存有利的方向进化发展。可见自然选择决定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问8〗物种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是一回事吗?
【讲述】①判断标准:基因频率只要改变,生物就进化,但不一定能产生新物种。只有当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了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才标志着新物种形成。
②两者联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其结果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而新物种的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问9〗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计算该群体中各基因型频率和各基因频率并填入表中。【讲述】 基因频率:
A%=(2×AA+Aa)/2(AA+Aa+aa)×100% a%=(2×aa+Aa)/2(AA+Aa+aa)×100% 基因型频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A%=AA%+1/2(Aa%)a%=aa%+1/2(Aa%)基因型频率:0.3,0.6,0.1,1.0 基因频率:120/200 = 0.6,80/200 = 0.4。
〖问10〗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能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讲述】不能。变异是不定向的。〖问11〗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个物种?
【讲述】是。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结婚,都能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问12〗马和驴是不是一个物种?
【讲述】不是。马与驴交配产生的后代骡没有生殖能力。探究二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 阅读课本P99-P100的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3〗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是否是自然选择? 【讲述】不是。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问14〗中性学说认为,什么情况下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表现型进化? 【讲述】当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问15〗中性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有无危害?
【讲述】中性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也无害,当这些随机漂变的突变,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会使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间出现巨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物种。
〖问16〗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揭示了是细胞水平的进化规律还是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
【讲述】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
〖问17〗中性学说与现代达尔文主义是否矛盾?它们各自的方向是什么? 【讲述】中性学说与现代达尔文主义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现代达尔文主义侧重于个体、群体即宏观水平,中性学说侧重于分子即微观水平,二者相互补充,更好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现象及本质。
〖问18〗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人类从事控制和改造生物的实践活动。
【讲述】生物进化理论为良种选育、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控制生物性状、创造生物新品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实践的价值。〖问19〗生物进化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它揭示的内容是什么?
【讲述】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物种可变论与物种不变论、在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揭示了生物与环境、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必然与偶然、结构与功能等的辩证统一关系,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也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在初中已经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进化的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其进化的观点,既能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能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课后习题
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C.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地理隔离 D.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2.现代生物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点是()
A.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下列关于现代进化理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D.变异都有进化价值
4. 某群体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有2000个、2000个和6000个,则A的基因频率是()
A.0.7
B.0.3
C.0.6
D.0.35 5.抗生素被广泛用于各种炎症的治疗。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实验证明,细菌在不接触抗生素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抗药性的变异个体。滥用抗生素的负作用之一是()
A.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产生适应性 B.抗生素抑制人体自身产生抗体
C.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抗药性病菌获得生存优势 D.抗生素可以增加人体细胞的突变,导致癌变 1.A 【解析】
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B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共同进化,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内容。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现代生物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共同的内容;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只有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观点。C正确。故本题选C。3.D 【解析】 4.B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A的基因频率=A基因数目/(A基因数目+a基因数目)=(2000×2+2000)÷[(2000+2000+6000)]=0.3.故选B 5.C
板书
第五篇:《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
第二节
生物的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了解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教学难点】
用比较的方法,利用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一团迷雾,世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一起学习了5种,比如?
学生:神创论、小水滴、外星球或星际尘埃、热泉喷发……
教师:虽然生命的起始点还找不到源头,但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生物逐渐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演变成现在的万物。生物进化的历史是久远的,没有人能在历史的隧道中畅游,所以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失去了见证人。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教师: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主要看以下几种。首先,大家翻
/ 5
开书55页;仔细观察课本上所提供的图6-3-6生物化石和图6-3-7不同地层化石示意图,动动脑,能否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呢?
(学生阅读,教师出示挂图或标本。)教师:挂图上所示是课本上两幅图的放大图,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物化石。大家注意比对,把你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A: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里面介绍了一些有关化石的问题。有些化石是生物的遗体,像琥珀里的昆虫;有些是遗物,例如恐龙蛋、粪便等;还有的则是它的生活痕迹,例如已经发现的恐龙大脚印。这些化石都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教师: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为什么它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学生B:化石之所以能为研究提供证据,因为古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痕迹都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后形成了化石,而且这些化石与当时的生活年代是在一起的。
学生C:在第二幅图中,我观察到这样几个问题:
(1)地球表面在生物进化中是不断运动的,地层也随之上升、下降、扭曲等;(2)通过对地层由下到上的比较,我发现从下到上的地层中生物遗体越来越复杂;
(3)通过同一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可以大致了解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生物。教师:回答得非常好。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或同一地层中的不同化石作比较,就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教师总结: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P56图6-3-8始祖鸟复原图。仔细观察这种始祖鸟更像哪种动物?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讨论)学生D:我感觉它比较像鸟类。它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还有翅膀,嘴的外形又比较像鸟的喙,所以我认为它应该归属到鸟类中。
学生F:我认为它更像爬行类动物。在它的前肢上长有指,指的末端有爪,2 / 5
嘴里还留有锋利的牙齿,这些特征都与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吻合。
教师:F同学,你提到了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你能简单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吗?
学生F:爬行动物的体表都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体温不恒定。
教师:我们D同学和F同学各持一种观点,而且都非常有道理,到底是哪一类呢?有些学者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那么,鸟类到底是由哪一类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呢?自从始祖鸟发现以后的100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争论不休。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6图6-3-9几种动物的前肢骨骼比较土,请同学描述着几种动物的前肢特点。
学生:蛙、蜥蜴、鸟和兔子虽然长相相差很大,但是它们的前肢结构非常相似。
教师:对了,这几种虽然从外表看相差很大,但是它们同属于脊椎动物。它们前肢的结构非常相似。
教师:在对上述3个资料的学习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始终在进行上、下、左、右的——
学生:比较。
教师:通过对各种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比如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等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涉及到了许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较。
(三)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教师: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在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那么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教师:现在我这里有17个号牌,这17个号牌分别代表一种生物。一会儿发下去号牌后按4个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小组内的一位成员拿过来你们组的号
/ 5
牌,放在我们的生物进化树上,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放得“恰到好处”。
(教师发放号牌。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进化树。)教师:好了,既然同学们热烈的讨论结束了,我们就一起来帮我们的进化树结出“果实”吧。
(学生把自己的号牌贴在进化树上相应的位置。)教师:我们大家的共同杰作进化树完成了,同学们对自己选择的位置也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那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作出一个合理的概括呢?
学生A:我们都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趋势进行排列的。
教师:回答得非常正确。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就是这样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
(教师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教师: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地球霸主——恐龙曾经兴盛一时,可现在却无影无踪。关于恐龙的灭绝,现在是众说纷纭,你能说出几种来吗?
学生B:有一种假说认为,在距今6500万年前,一个直径非常大的行星猛烈地撞击了地球,碰撞后卷起的尘埃笼罩了整个地球,使得地球黑云遮日,不见阳光,气温迅速降低,持续时间长达3~6个月。植物因为没有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量死亡,植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相继死去,肉食恐龙也由于失去食物而相继死亡。
学生C:这里还有一种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使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灭绝。
学生D:现在还有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受到了一颗大彗星的撞击,产生了一个温度高达3000℃的大火球,这个大火球迅速地向外扩展,造成了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大火,把生物都烧成了灰烬。
教师:科学家们在研究一些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往往根据已有的证据提出某种假说,然后进一步搜集证据证明他们的假说。当然,找到的证据,有的支持假说,有的却不支持假说。
/ 5
教师:关于生物进化的很多问题,到现在都还是个谜,化石方面的证据也不是很全面。不过随着一些新证据的不断发现,人们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认识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接近历史原貌。不过,现存的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都已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这也是通过漫长的进化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