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二轮 热点7 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热点小专题 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热点问题关注:
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
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归纳】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化
▲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1)经济(工业化)
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
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
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2)政治(民主化):
①维新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军事近代化:
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 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 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
(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发展过程:
1、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3、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
(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
(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
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应从华夏文明在政治领域显示出来的相对停滞状态的历史、国民的国家观念极为薄弱的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去理解。
第二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赋税制度
①内容
A、“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实行,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B、“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C、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在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或交纳更赋代役。
D、租庸调制:隋唐实行。即向农民征收田租、人头税,并可纳绢(或布)代役。E、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实行,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F、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募役法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实质是按亩纳税。
G、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徭役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H、地丁银:清朝雍正帝在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特点
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比例越来越小。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D、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银代役。
E、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课以重税。
2.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
强调以农为本,商业为末;
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
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课以重税。
②认识
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该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经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经济重心的演变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过程:
A、先秦到东汉: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农业区居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的农业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C、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出现为标志,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E、元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认识
经济重心的迁移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关系密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基本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时期。
人口的迁移是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转移有密切联系,但不完全同步。
2.近现代经济重心
①概况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的民族工业形成并发展,东部地区首先开始以工业为特征的近代化。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放在东部沿海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的建设重心置于东北地区,形成重工业基地。但全国经济中心仍在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兴起,东西部差距扩大。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的崛起。
②认识
近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保持了我国经济重心地位。其原因有:
近代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外商企业集中;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文化先进,有利于经济发展
国家对东部地区投资较大,政策优惠
自然条件较好
三、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历程
1.中国近代的工业化
①近代前期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阶段)
②近代后期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相继受到日本侵华和美国资本的冲击,以及官僚资本的排挤,发展艰难。
③认识
中国早期工业化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排挤,发展缓慢,经历曲折最初由洋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未能掌握现代化的领导权
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技术、人才准备不足,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部
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
2.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的探索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规定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
①1949-1956年
A、工业化成就:
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置于东北地区,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B、经济体制:
内容: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苏联的影响;重工业建设的需要。
影响:对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过积极作用,但日益显露出严重的弊端。②1956-1966
A、工业化成就: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实现石油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
B、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
③1966-1978
受“文革”干扰,经济建设损失巨大,但仍有一定成绩。
④1978-1992
A、工业化成就: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
B、经济体制
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作用:增强企业活力,解放生产力,工业成就显著。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
作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迈向21世纪。
四、中国近现代重要土地政策
1.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建立“人间天国”。②评价:
A、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空想性(落后性):绝对平均无法实现;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固定小农经济,排斥商品经济。
③未能实行的原因
A、没有安定环境(客观、直接)
B、空想性(主观、根本)
2.民族资产阶级:民生主义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②评价:
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①民主革命时期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
目的: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基本任务;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
核心措施: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
B、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目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根据地困难。
核心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C、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
原因:抗战胜利后,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土地。
核心措施: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建国后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措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巩固政权;解放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1953-1856年: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措施: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核心措施: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作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改革开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措施: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城市化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征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发展,处于分散的手工工场阶段(简单协作)。
②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即集中的手工工场时期,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时期。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前):从英国开始的、以蒸气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蒸汽时代或自由竞争阶段)。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垄断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⑤动荡与调整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⑥当今世界和信息时代(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I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除美国外的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的发展。
II 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联邦德国和日本速度最快。III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滞胀后,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恢复。IV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明显地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两种趋势。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①前提:社会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条件
科技:如三次科技革命。
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资本:如资本的原始积累;普法战争赔款对德国经济的促进。
二、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1.基本史实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由英国扩展至欧美各国。主要有棉纺织机器、蒸汽机和交通运输工具等重大发明。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和化学工业的建立。③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开始):表现为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及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出现。
2.共同条件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稳固
②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③市场的扩大导致社会对技术革新的要求迫切
3.影响和后果
①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②导致生产关系的巨变:如工厂制、垄断组织
③对工运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④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影响巨大
⑤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含义
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的过程。
2.过程
①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
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重要条件。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海外殖民扩张从此开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西方加紧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证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最终形成时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
①16-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占据主导地位。②19世纪前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占据主导地位。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美共同主导。
④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主导世界市场。
⑤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认识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③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发明与创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
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世界市场的形成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瓦解着东方各国旧的经济结构,客观上促进东方各国近代化。同时也给东方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三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范文)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
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
第二阶段:停滞阶段
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
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
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筹账户在发养老金时的不足,且和统筹账户一并存入银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基金作用。这种模式必然会影响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运营效率,也会导致养老保险金的头筹层次难以提高。)
4、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督弱)
5、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 对策
1、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制度健全与否的标志之一。是看其是否将应该覆盖的保险对象全部覆盖。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看,社会保险的扩大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将已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人群纳入,即现在制度内的城镇职工;第二步是将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人群纳入,包括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城乡结合部即将农转非的居民、乡镇企业及各类收入比较稳定的中小企业职工;第三步是将从事种植业的农民纳入。而且应该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同时,应该尽早的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2、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职工医保、城局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组成,即“三险一助”,新农合与城居医保制度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城市化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按照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积极推进两项制度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保制度的统一性。)
3、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措机制(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社保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基金征缴率,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结余,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包括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等。)
4、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应尽快加强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健全社会保障基本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社保基金的征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及时和足额到位,必须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征收管理制度和强有力的措施为保障。当前,在社保费的征收中时常出现协商缴费、拖延缴费、拒缴社保费的现象就是由于社保法律不够健全。结局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实施税费改革,尽快的健全社会保险的法制建设。同时,积极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建立统一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小组看法及启示
1、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减震” 与“稳定”功能
2、重视弱势群体与贫困人口
3、“社会保障制度”也要贯彻公平正义
4、“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建立联动机制
1、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减震” 与“稳定”功能
目前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立法缺失、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覆盖范围有限、统筹层次偏低、资金的筹措及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在現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扣完善現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发展社区化的社会保障服务等。可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作用。
2、重视弱势群体与贫困人口
重点考虑弱势群体,要用公平的理念来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主张起码在城乡的贫困人口的救济制度应该是统一。
3、“社会保障制度”也要贯彻公平正义
保障公平正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处理好分配领域中的关系和矛盾。
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注意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4、“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建立联动机制
商业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推进,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亟待转型,政府有必要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与创新
第四篇: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
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 1、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2、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
二、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②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③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其中,英国以自由主 1 义改革著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
(2)以俄、日、德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
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内专制主义和对外扩张主义;日本呈现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的特点。
4、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1)、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2)、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1、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2、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
3、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4、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6、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7、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8、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三)、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1、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2、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4、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
6、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7、20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三、经济工业化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年~1945年)
(1)、战后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4)、二战时期(1939年~1945年),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945年~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1950年~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倔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为美日欧三足鼎立。
(3)、1973年~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4)、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5)、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
1、重商主义(略)
2、自由主义:19世纪以后在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3、凯恩斯主义:当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凯恩斯1936年提出。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的统治。b、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c、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
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陈旧,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不愿用于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b、英国广阔市场,对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造成生产率低下。c、美德工业迅猛发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使英国逐渐失去“世界工场”地位。
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20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经济危机、侵越泥潭)。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四、思想的多元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
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3、自由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发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4、社会主义----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
5、民族主义----在欧洲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表现为反殖反封的民族独立运动.6、凯恩思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为核心
内容经济工业化西方(15世纪中期—1918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英国的殖民扩张(16世纪开始)3.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20世纪初)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3.法国共和制(1875年)、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中国(1840—1919年)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840—1895年)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政治民主化思理化科化想性、学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戊戌变法(1898年)3.辛亥革命(1911年)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生活近代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14—17世纪)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17—18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1848年)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9世纪初(上半叶)浪漫主义: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检视和抨击当时的社会19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真实再现社会现实,对当时社会矛盾和弊端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世俗文化方面正式进入“中西合璧”阶段 4
第五篇:菏泽市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会议
菏泽市高三政治
二轮复习会议在鄄城一中召开
2013年3月15日至16日,菏泽市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会议在鄄城一中召开,会议围绕“高三二轮复习备考”这一主题,首先听取了鄄城一中刘丹、菏泽一中李丰莹两位老师的讲课,然后分别由菏泽一中宋巨华、巨野一中张广良、郓城一中王爱霞、鄄城一中周慧丽等各县一中的备课组长老师介绍本学校的复习策略,最后由菏泽市教研员韩力军同志做总结发言,他指出了今后二轮复习重点:
1.在一轮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基础,明确高考考点,制定备考策略,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2.感悟高考,把握高考频点,研析高考考向,针对高考,明确目标。3.关注重点、热点,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把握“两会”热点与政治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重点、热点问题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多角度分析,进一步把知识问题化,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4.构建系统图、找准联接点、突出重点、强化弱点、关注热点;注重让学生参与,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真正让学生去“感知”。5.注重知识点应用的条件性。培养学生在新材料、新情景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6.科学指导,强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