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历程

时间:2019-05-15 04:2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历程》。

第一篇:教学历程

教 学 经 历

十年前,我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第一个工作地点是我们村的小学。工作之后才知道当一名老师的辛苦。学校五个班,仅3名老师。我教的是一年级,所有的课全包。虽然很累很累,但我很快乐!因为我真的爱这份工作,也爱我的孩子们!更珍贵的是家长们的体谅,记忆最深的是我刚上班第一个周,学校收保险费。很多孩子都在家入了保险,但学校要求都入。所以很多家长来学校找,我们班也来了很多家长。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架势,我很紧张。可是一位家长看到我以后说:“算了,不是老师的问题,不要为难这个老师了。”于是所有的家长都跟着走了。第二天,保险费全都收齐,那时候起,我就暗暗发誓,好好对待这些孩子!

说句大实话,我打过孩子。我的教育步骤是:一劝说,二训话,三动手!我班里有个孩子,很调皮不爱学习,但是他很爱助人为乐!那一年他染上了网瘾。一放学就冲进网吧。我与孩子们的关系很“铁”。所以我很快就知道了。第一次,我把他叫进我的宿舍,苦口婆心的好说歹说,把上网的敝处说得很严重。他低下头郑重的答应我以后不上了。我原谅了他,半月后的一个小假期,他故态重犯。这次我把他叫进办公室,狠狠的训了一顿。让他自己说了说上网的坏处。并告诉他,做错一次,老师可以原谅,两次也可以,第三次就不行了。原以为这样就可以了,谁知道有一个周末,他又去了网吧!我没有给他面子,在教室里用小棍敲了他的小手,虽然不使劲,但是我让孩子们都知道同样的错误不可以犯三次。谁说打不管用?那次以后他再也没有上

网。

还有一个孩子,他父母离异了,这孩子变得脆弱,经常不写作业,放学不回家!他爸爸为他筋疲力竭,面对我竟然流下眼泪。于是我决心教育他,陪他一起到校,一起回家。慢慢的他变了,年末考试他考了有一点成绩。记得又一年放暑假,我和同事没在办公室,他偷偷的溜进去,在我的办公桌上,摆满了他与爸爸亲手种出来的甜瓜。这是我做老师一来收到的唯一一份“礼”!

其实我想说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些感动常常让我回味无比!教师节宿舍被孩子们装饰的好美,我发烧孩子们在课堂上乖乖的表情,冬天孩子帮他们的笨老师生炉子等等~~

我被孩子的爱与尊重感动着,我也用心的教育这些孩子。同时也感动于家长对我的支持、理解!我也知道,年青的我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很完美。但我一直以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而骄傲,我一次次告诉自己做好我自己!

第二篇: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

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

作者:李吉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85 更新时间:2006-8-14

一、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

为了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到到早期开发,当时李吉林提出了“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观点,但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在苦苦求索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外语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李吉林产生了将外语的情景教学移植到汉语教学中来,使小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文字,不至于那么困难、枯燥、苦恼的念头。外语与汉语虽是不同民族的语言,但是作为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总是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密切联系的。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儿童从婴儿时期牙牙学语,到学龄前期学会说话,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科书,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的。可见,学习外语和学习汉语,其源泉及其要素,都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汉语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讲究情致、意韵,更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以及汉语特点分析,人为地创设的情境,不仅可以成为儿童学习外语的特定环境,更可以成为中国儿童学习汉语的生动场景。经过这样的分析,又凭着多年教学实践的直觉,李吉林便大胆地把外语情景教学移植到汉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试验开始,起初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情境、一个动作,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第一次试验是在二年级上学期执教《小马过河》的那一课。《小马过河》这篇教材,以对话为主,并用了许多“提示语”:“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老马亲切地说”等等。为了引起学生对“提示语”的注意,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说话时的神态,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提示语,李吉林创设了两个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情境(1):指名吴洲小朋友演示动作,欢蹦着走进教室,同时说:“我们班上得红旗了!”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句子。演示时,全班学生一个个凝神注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促使他们观察得持久、真切,学生积极思考、努力,用一个个合适的词加以描述:“吴洲连蹦带跳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吴洲欢天喜地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兴高采烈地说”、“兴致勃勃地说”、“一边走一边喊”、“连声说”、“喜气洋洋地说”等生动词语形容吴洲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情境(2):教师微笑着向学生问好:“小朋友好!”要求学生描绘老师的神情语言,学生更乐了,表达各不相同:“李老师微笑着说:„小朋友好!‟”、“李老师满面笑容地说:„小朋友好!‟”、“李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好!‟”、“李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小朋友好!‟”等等。仅提示语就用了十多个不同的词语,有效地促使学生把词和形象结合起来了。

第二次试验,是结合复习一组“看图学文”的教材,加大难度,设计一个情境,一组动作训练说一段连贯的话。

李吉林和一个学生作了这样的动作演示:情境是夜晚,灯下,小红正在做功课。李吉林自己作小红的妈妈,走到小红身旁,问:“小红,你昨天数学考得怎样?”小红作低头惭愧地,答:“因为我粗心,错了两道。”演示后,要学生将刚才所见所闻的情况表达出来。动作虽然简单,但它却在课堂上再现了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鲜、亲切,吸引着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描绘这一情境。有个学生这样描绘“一天晚上,小红正在做作业,妈妈问她:„你昨天数学考得怎么样?‟小红难为情地说:„我因为粗心错了两道题‟。”学生的叙述清楚、完整。为了结合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李吉林又进一步提出:“小红说话时的神态还可以怎么说?”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小红低着头说”,“小红惭愧地说”,“小红嘟着嘴说”,“小红红着脸说”,“小红愁眉苦脸地说”……。把小红当时说话的神情、心理状态用确切的词语生动地刻画出来了。接着,李吉林和学生继续演示妈妈帮助小红的一组动作,演示后再练习表达。当最后一个情境出现时--夜静悄悄,只听见小红在灯下写字的唰唰的声音,就有学生主动要求从头至尾讲述一遍。

简明的片断训练,使李吉林深感到情境为儿童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加上要求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因而促进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使其积极性大增,教学出现热烈的现实场景。李吉林由此朦胧地意识到,以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过于理性,从而开始关注情感在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倍增。同时表明,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句篇,具体形象,易于运用,效果显著。

二、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在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刘勰在《明诗》篇、《诠赋》篇中写道“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古代意境理论中有关“物”、“情”、“辞”具有能动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见解,以及现代心理学关于语言与思维紧密而又相互作用的理论,使李吉林逐渐悟出“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的相互作用的联动关系,并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在她看来,儿童作文虽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但就其写作题材来说,同样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世界的认识。若以大自然为情境,引导儿童观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这样儿童写话必然是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开始,感觉其“趣”与“易”。“给图画一看,教室里就谈得起来”,更何况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巨幅图画呢!情景交融,有利于词与形象的结合,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过渡。于是,情境教学迈出了第二步,即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真正地让儿童用自己的笔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李吉林发现一旦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时,学生情绪热烈,带着情感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且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李吉林带领二年级的孩子去认识秋天的田野。近处,大片丝瓜棚、扁豆棚,棚上,金黄色的朵朵丝瓜花,紫里夹白的串串扁豆花,花上蝴蝶飞舞。不远处的小河畔,是一排整齐的芦苇。远处是宽阔的棉田与稻田。孩子们站在郊外大桥旁,近看一大片丝瓜棚--他们先看棚上花的色彩、形状和花上飞舞的蝴蝶,然后看棚下挂着的一条条大丝瓜。李老师当即提问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你们看,那大丝瓜该多大啊,你们伸出手臂和它比比看,哪个粗?”“那些小丝瓜躲到哪儿去了呢?”孩子们一个个好奇地去找绿叶丛中的小丝瓜,兴致勃勃地伸出小手臂和与大丝瓜比粗细。他们这样描述丝瓜:“我们站在郊外大桥上,眼前是一片丝瓜棚,棚上开满了一朵朵小黄花,真像一只只金色的小喇叭。棚下挂着一条一条大丝瓜,有的比我们的手膀子还要粗呢!小丝瓜呢,它比不过大丝瓜,就不好意思地躲到绿叶背后去了……”凭借这一情境,李吉林还帮助孩子们理解了“一朵”、“一朵朵”、“一串”、“一串串”、“一大片”等数量及数量词的重迭。对“金黄色的”、“嫩绿的”、“紫中夹白的”、“雪白的”、“银白的”表示色彩的词以及“小喇叭似的丝瓜花”、“卫兵似的芦苇”等比喻,都以丰富的感知为基础,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丰富了词的形象。在这样的境界中,儿童非常容易地将情境中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所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莺之声,嘎嘎学草虫之韵”。这就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词语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这些词贮存在他们大脑的词语仓库里,是那样的活跃,可?quot;呼之欲出“。这些充满生活情绪的表象,带着绚丽的色彩与音响,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每次观察归来,孩子们总是那样恋恋不舍,兴奋的情绪,丰富的感受,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儿童作文由“难”变“易”,由“苦”变“甜”。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情感素养也同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在课堂上,通过再现生活的情境,同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在李吉林当时执教的班级有一个名叫缪普的小朋友,在河边洗砚台,不小心把砚台掉在河里了。他想到晚上不能写字而急得哭了。同班的倪伟小朋友,正巧从这儿路过,知道后连忙拿出妈妈给的零花钱,买了一瓶墨汁,热情地送给缪普。这是发生在实验班的一件真人真事,孩子倍感亲切。这件事本身突出地反映了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精神,也值得赞扬一番。到作文课,李老师便请当事的两名同学小伟和小普把当时的小普洗砚台、砚台掉在水中、小伟送墨汁三个场景演示一番。全班学生觉得非常新鲜、有趣。他们观察一段,描述一段,猛然觉得发生在眼前的人和事,自己能够表达出来。于是他们从这儿开始懂得生活中的人和事该怎么用恰当的词语去描绘,促使他们把学生的字、词、句、篇知识和生活的图画结合起来,这对他们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次飞跃。

下面便是观察情境以后儿童的写话。

一瓶墨汁

放晚学了,晚霞满天,河水哗哗地流动着。小普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小河边洗砚台。洗着,洗着,小普一不小心,砚台掉到河里了。小普呆呆地望着掉到河里的砚台,心想:今天我回家不能写描红了,还要给爸爸打一顿,想着,想着,小普就“呜呜”地哭起来了。这时候,倪伟听见了哭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小普在哭。他跑上去,关心地问:“小普,你怎么哭了?”小普哭着说:“我砚台掉到河里了,晚上不能写描红了。”说着又“呜呜”地哭起来了。倪伟摸摸口袋,拿出妈妈给他零用的两角钱,跑到附近的商店里买了一瓶墨汁,送给了小普。小普不好意思拿,倪伟说:“你拿了吧,以后不要一个人下河边,做事不要粗心。”小普感谢倪伟的帮助。倪伟说:“我做这一点小事不用谢。”

小伟帮助了我

有一天下午,我高高兴兴地来到小河边洗砚台。

我洗呀,洗呀,洗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砚台掉进河里了。我望着掉下去的砚台,哭了起来。

小伟听到哭声,走过来一看是我,我问:“你怎么哭了?”我吞吞吐吐地说:“我的砚台掉进河里了,晚上不好写描红了。”小伟说:“那你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又来了,他说:“这瓶墨汁你拿着吧。”我双手接过墨汁,不知说什么才好。

这一阶段的实验表明:观察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观察情境,把孩子带到了永不枯竭的生活的源泉中。在这翻腾着绚丽浪花的源流中,孩子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贮存的词语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爱用那些生动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境。那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学习,也是美的享受。从这里,孩子一步步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描绘世界。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李吉林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①以生活展现情境;②以实物演示情境;③以图画再现情境;④以音乐渲染情境;⑤以表演体会情境;⑥以语言描绘情境。

正是借鉴了古代”意境说“的理论,情境教学才迈出了比外语情境教学更为宽阔的、以我们民族的”情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关键一步。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在探索的第二阶段中,李吉林直觉地感到儿童在观察、体验、想象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小学语文教学,因其本身饱含美感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那些优美的诗篇,有趣的童话,蕴藏着哲理的寓言,描写了许多美的人和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乃至艺术之美,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文,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教材,又是帮助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师益友。美,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而一般说来,都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在前一阶段教学实践中,已显示出情境教学形象鲜明、美感丰富的特点。于是,新的设想又开始酝酿:即运用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发展儿童的一般情感,而且进一步培养起儿童的高级情感。从美学原理中,李吉林悟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必须让儿童感受美。美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的形式来表现的。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学龄期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去感受美的。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必须在儿童眼前充分显示审美对象鲜明的形象,因此,结合教材、作文题材为儿童创设情境时,需要有意识地选具有一定形式的美,也蕴藏着一定内在美的客体,构成情境,使情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李吉林在80年春曾为来自上海师大的、被称为“上师三女将”的恽昭世、谢淑贞、柴崇英三位教授以及当时就很有名的袁容、倪谷音等二十多位专家执教的 《小白花》,可以说是完整地运用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节试验课。《小白花》这篇课文,描写了1976年4月初,“我们”一家人和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三个场景,表达人民对周总理无比的爱,对“四人帮”的切齿之恨。教材蕴涵的美感因素十分强烈。但这一历史事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怎么使学生有所感受呢?李吉林根据教材特点,设置情境:出示了一张的当时拍摄的照片,让学生一边听这一节课文的录音,一边提示他们他们观察照片上花山、人海、人群肃立、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情境,而后进行朗读和语言的训练。课文中描写了“我们”一家人面对周总理的亲笔题字默哀的气氛被渲染得那么强烈,听着听着,孩子们仿佛觉得自己也来到纪念碑前,正在向周爷爷默哀。孩子们深情地读着:“敬爱的周爷爷啊,我们想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欲表达的话语,李吉林老师自己也好像进入了那个情境,不禁潸然泪下,学生忍不住哭了起来,晶莹的泪珠挂在他们的脸上。这样的情境,实际上就成为审美客体。当老师把儿童带入情境时,儿童即成为儿童的审美主体。这样,在一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一次又一次地倾听与观察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起儿童的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儿童的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当儿童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时,就形成审美体验,引起联想或展开想象,使儿童由直觉而渐次地理解美的实质,即情境内在而深广的意蕴,形成”审美意象“。从全班学生的情绪,朗读的表现力和片段的句子训练,看出学生如亲临其境,受到很深的感染;而这种强烈的情感,更加深了对教材语言的理解。这样,儿童从起始阶段的愉悦,到产生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作出“美”与“丑”、“是”与“非”的判断,“理”融入“情”中。而这一切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读写教学、凭借语文教材和作文题材进行的。美学原理丰富了情境教学的内涵,使情境教学在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时,又迈出了新的一步。81年5月,谢淑贞教授推荐李吉林参加全国教育工作实验小组在上海举行的学术活动,并安排李吉林的一场题为《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报告。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情境教学正是利用儿童的情感活动,加深了对课文语言及字里行间的情感理解,并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引导儿童表达这种渗透着对客观世界的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这就使单调而枯燥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成为儿童的审美活动。而在这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便受到了很好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与感染,他们的高级情感,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得到培养。

在这一实验阶段,李吉林概括出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以及“五种类型”: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语言情境。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当李吉林回过头来看实验走过的路时,她立即发现前三个阶段虽是每一个阶段探索一个具体的课题,但并非孤立单一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而情感则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每一过程中,都包含着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诸因素。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即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情境中。同时,儿童凭借进入情境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获得整体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作为纽带、作为动因,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联结在一起。此刻,李吉林已经深切感到,没有情感,儿童就不会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于是在实验进行了四年后,即在1982年,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任何事物都有是相互联系的哲学观点特别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论为依据,李吉林便提出了”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的课题,为第二轮的整体实验从理论与实践上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的实验中,李吉林又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原则”,也即①诱发主动性;②强化感受性;③注重创造性;④渗透教育性;⑤贯穿实践性,并进一步从情境教学与儿童语言学习,以及情境教学如何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都一一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初步构建了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

不难看出,语文情境教学的实验是从教育实践的实际出发,一步步地提出问题,并从语言学、意境说、美学及哲学等方面得到及时的理论借鉴,集诸家论述,对情感的认识一步步加深,一步步具体和系统化。语文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第三篇:《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反思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反思1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亲身经历。学生普遍对该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同时也存在诸多疑问。因此,我就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和查阅图书等方式,了解关于化石、研究生物进化方法、生物进化历程、恐龙灭绝的原因等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好这节课作了铺垫,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增强学习的欲望。

2、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关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3、在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图片,用心设置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思考。另外,将课本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例如:展示始祖鸟图片的同时,一起展示家鸽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将第3则资料中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以表格数据形式展现,最后,学生通过归纳这几则资料所用到的共同的研究方法,认识到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重要作用。

4、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并归纳P55页中各种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了解这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这一步做铺垫,在课堂上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进化树的贴图活动和动植物进化大致历程的归纳练习,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5、以“恐龙灭绝之谜”为例来评价证据和假说,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展示他们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也从中感受与同学分享信息的`快乐。但假说是否成立,要靠证据证明,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先有的假说呢?通过P57“技能训练”的练习来引导学生评价证据和假说的关系。

在对学生的差异评价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节重难点掌握地比较好。但从学生和其他老师的反馈意见中,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和改进有三点:一是要强化教学用语的简练、生动和形象,二是要更多地运用鼓励性教学,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反思本节课程实施的现实状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我是采取图片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要想加深学生对此的深入认识,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层中化石的分布特点;也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名片,准备地层纵剖图,让同学分组,将这些化石图片或名片贴到相应的位置,看哪组贴得最快最好,通过游戏,让学生更深理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也体会合作的快乐。

2、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为了方便学生更好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课前设置一些连线的练习或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各种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比较认识动物或植物之间的进化水平。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反思2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实践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不断地实践、摸索、领悟、改进、完善我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下面谈谈我利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演绎的第一节公开课《生物进化的历程》一课的感受。成功与缺憾并存。反思如下:

满意之一:引言达到了效果。

播放影像,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大自然风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神奇的动、植物画面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应,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真正能引发学生思考:形形色色的.生物是如何由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而来的。从心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引出探究主题。以往本节的引课,要么复习问题引入,要么用苍白、乏味语言引入,或者用一些图片引入,与此相比,我感觉本课引言的影像找的恰当,用此引入可以说达到了最佳效果。

满意之二:以恰当的手段突破难点。

关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此处是难点,难就难在涉及的内容都是以前学习的动、植物类群知识,大多数学生基本遗忘。以往此处都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来完成,牵着学生走,教师说的多,学生被动听,费时,知识也枯燥,课堂会很沉闷,效果不好。本课此处我采用了利用进化树拼图竞赛形式,精心设置了问题、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事先精心准备了动、植物卡片,完整进化树框架,要求学生分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三组前台展示,下边的同学也以小纸条的形式合作拼图,而且给每组同学都发了旧知链接,辅助学生从旧知中获取新知,在此过程中,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又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突破难点,省时高效,较理想地实现了知识、技能目标。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拼图游戏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扩大了参与面,让学生在动中、玩中领悟进化历程、总结进化趋势,使知识活起来,不枯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满意之三:结论不前置。

最初领悟四步教学法的自主学习部分:即凡是学生在书中能找到答案的知识点均以问题形式放在自主学习部分,那么本课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结论学生在书中可一目了然,但并不明白、理解,所以我并没有将此放在自学提纲中,而是放在了探究问题之后,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上边的探究游戏来总结得出这个结论,这样水到渠成,结论不前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知识的递进、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概括能力,知识技能双丰收。

再满意、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瑕疵,本课感觉设计的很好,但由于本人能力、素质有限,演绎上仍有欠缺。

语言不精,不相信学生,叮嘱、强调的语言太多,今后小组讨论探究问题及要求明确之后,就无需再强调。

辅助教具:化石标本太小,后边的学生看不清,今后可以让学生传递一下,让每位学生都能亲眼看到化石上的遗迹,还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发下去,辅助学生讨论,这样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另外不敢大胆彻底放手,这是新课改后最大的欠缺。比如:学生拼图采用分三组,事先卡片三组已分好,只需学生对号入座,拘限了学生。今后可以将动、植物卡片打乱,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更能检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内化程度。今后要继续反思、探索、领悟、适应新课改,不断提高、完善自己,让自己在新课堂上游刃有余。

第四篇: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系

一、我国教学设计的历史

教学设计在国外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7年《外语电化教学》杂志刊登了第一篇有关教学设计的文章,教学设计开始被引入国内。在这短短的20年里,国内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进展。我们根据国内教学设计发展的特点将其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次引入,蓬勃发展(1987—1994)

教学设计与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在其发展之初就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和介绍了一些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

2、开设了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成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3、出版了一批有关教学设计研究的专著,为实际的工作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4、进行了一些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改革实验。第二阶段:遭遇挑战,发展日趋缓慢(1994—1997)。

1994年以后,人们在不断反思教学设计的局限的同时,又在谋其教学设计的新的发展路径。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客观主义受到建

构主义的挑战,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逐渐陷入低谷,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科技发展,促使复兴(199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丛1997年起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也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

二、我国教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设计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教学设计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教学设计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征:

1、更注重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也逐渐渗入教学设计中,它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听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一些优秀教师讲课,以吸收他们的观点,学习他们的教学风格。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可以满足学生对专题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需要;能给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大量的典型案例和有关的设计工具,以便让学生通过浏览这些案例,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还能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创设一种情境,设置相关问题,让学习者利用网络环

境进行探索式发现学习。另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还能让师生形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2、更注重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以及理论 与技术的整合 随着学习者所学知识的逐渐专业化,一个学习者越来越难以完成一项教学设计的全过程,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往往需要分界成若干个小过程,各个小过程分别由一

个或几个设计者来协作承担,最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这项教学任务。同样,一门课程的全过程也需要老师和多个学生来共同设计完成。

学习者在学习全过程中总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他需要和伙伴们一起协商讨论、从而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同时,几个学习者在一起协商讨论、互相交流经验、心得体会,这样会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尽量协作者创设一种情境,以方便他们进行学习。

另外,教学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变化来自于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但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一些最有魅力的技术应用拓展了可以呈现的问题的本质和可以被评估的知识和认知过程。通过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和对刺激呈现的控制而丰富任务环境,进而对认知能力的很大范围进行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切实可行。技术提供的新能力包括了直接跟踪和支撑问题解决技能、把学习者解决难题的行动过程可视化、建

模和模拟复杂推理任务等,技术也使得对概念组织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其他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以及他们参与讨论和小组项目的表征成为可能。

3、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在一堂课上,学生无论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文字教材的学习,还是通过多媒体教材的学习,都会适当的做出反馈,“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反馈做出评价,也就是“反馈的反馈”,为了保证这个过程顺利进行,设计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提供充分的交互机制,以方便师生间的交互。

另外,学习者在通过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学习时,多媒体教材能够让学习者随时进入和退出学习内容,能让学习者任意选择学习内容,能够自由控制学习进度,有条理清晰的导航不至于让学习者迷航,还要能方便学习者应答。这都说明教学设计应该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新的互动技术开始于教学传递方面,它们在与录像、计算机以及电话系统、印刷系统联系。大大增加了对视听材料数字信息的密度和加工能力。这为我们实现各种形式的交互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因此,这种互动对教学技术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充分的交互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第五篇: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冷琴花

教学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2)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3)例举生物进化的证据。教学重、难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1、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预习书本资料回答)

2、资料分析:(总结采用的方法与科学的发现)

(1)比较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分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在不同地层中埋藏的顺序,由此推测它们的进化顺序?

(2)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推出这些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

(3)观察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及其复原图,与鸟类和爬行类进行比较后试推测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

(郑氏始孔子鸟既像爬行动物又像鸟。推测:鸟是由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由上述资料分析提出比较的概念。

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终极问题!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运用已学方法,横向或纵向比较呈现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自主完成p59的进化树,通过进化树总结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小结与当堂训练:

下载教学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的教学设计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两个专题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加深对中国......

    我的美术教学成长历程

    我的美术教学成长历程一、正确定位,认识自身价值,不断学习,提升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普通小学美术教师,不是大师,不是专业画工。我们的作品多数是教师内部展览或比赛,没有多少商业价......

    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金秀县桐木中心校莫燕妮内容摘要: 针对小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们对中年级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重点谈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一、学会观察—......

    科学的历程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一: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

    美的历程

    读《美的历程》有感《美的历程》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每......

    光辉历程

    光辉历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经中......

    心理历程

    我这个人很"单纯",中学阶段,从来没想过为了什么人而学习,也没具体想过将来如何的成就如何的报答父母,只是心理暗暗默认了对将来一种积极的期望.平时对学习理科有无穷的乐趣,......

    公司历程

    公司历程 2005年3月4日 2005年3月4日,中国联通唐山分公司召开周伟事迹报告会。 2004年12月26日 2004年12月26日,由中国联通唐山分公司和唐山市星光通迅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