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梳理稿)
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张 霞
(根据录音整理,2012年4月9日)
同志们:
这次,我们召开高规格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目的就是要审时度势,加大工作力度,紧抓发展机遇,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中把握先机,争得项目,赢得发展。首先,要充分肯定各级各部门前期所做的工作,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县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谋划早、行动快、对接实的阶段性成果。“谋划早”,是因为我们在国家战略出台前,就已经谋划*****的发展规划了;“行动快”,我县在2月份就成立了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并拨付工作经费、抽调专人、调剂办公场所,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对接实”,刚才听了汇报,我认为在项目对接上还是有实效、有成果的,特别是南蛟同志,工作非常主动,牵头跑省进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认识上还不够深刻。当前,有些部门甚至有的分管领导还没有真正地把思想统一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上来,对重大机遇的敏感性不够,没有深入地去研究各口的战略规划,认为这是协调办、发改局、扶贫办等部门的事 情,特别是一些部门还没有主动深入研究如何与国家、省战略对接问题,还是等字当头,工作简单地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主动研究政策、主动对接项目的积极性还不够强,思想上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二是在信息上还不够灵敏。刚才扶贫办主任也汇报了,去年我县只争取到了210万扶贫资金,今年2月20日省扶贫办研究了第一批资金的使用问题,给相关县市下拨了1个多亿的项目资金。我得知消息后于2月22日带队去省里,结果还是晚了,争取到的扶贫资金不多。虽然我们以前的扶贫资金基数较低,省里也就此做了解释,但我们不能把这个当做理由,因为*****县已进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是进入规划范围内的43个县市区之一,除了省里同意比照执行武陵山片区相关政策的邵阳市一县三区,*****市洪江区、鹤城区、洪江市等12个县市区外,片区内的其余31个县市区包括我们*****县均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可以获得扶贫资金转移支付、扶贫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在对接上还不够快速。我们在规划的对接、项目的对接,包括与人的对接上还不够迅速。主要表现在*****县的《规划》编制尽管启动早,但跟省相关部门对接还不够快,省里面2月21日还没正式出台《规划》,就要拿到草稿,这才算是快。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沅陵县学习,2月17日,我在长沙参加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时候,沅陵县的同志就拿到了省里《规划》的草稿,我复印了1份回来传阅给相关部门。其实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在第一时间拿到这些材料,早研究、早布局。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这一块工作,我们凡事要讲个早,项目包装要早,对接工作要早,规划编制要早,加强汇报衔接,做好项目引进的前期工作,不要等,一等也许便错过了机会。四是在沟通上还不够多。目前我县个别部门工作主动性不够,不是主动地去对接横向联系的相关部门,而是被动地等着其他部门来找他,此事在对你的部门也许是件小事,但对其他部门来说可能是件大事。在一些规划资料的收集整理上,编制部门一定要主动沟通,主动协调,主动落实,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把数据摸准搞实。基础数据非常重要,《2011-2020年规划》的数据基期是2010年,也就是说2001-2010年的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的采用,是以我们各相关部门上报数据为依据的。下一步上报的数据能不能达到扶贫开发政策倾斜的标准,那就要看我们的数据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与县里各部门、与上级部门协调沟通不好,不及时,不准确,会造成部门之间的统计数据不一致,形成数据打架,就会影响省里对我们*****县的整体看法,认为各部门既没做到统一协作,也说明工作不细致,会对*****的项目申报带来很大的障碍。现在到国家、省发改部门、银行机构及相关部门跑项目,争资金,他们首先就是要看你的规划、可行性报告,这些材料都涉及大量的数据。所以,财政局和发改局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要时刻与上级部门保持联系,一有什么资金、项目信息,要及时同各部门协调沟通数据,做好资料资料的收集、项目的编制,确保我县项目资金的申报成功。下面,就如何抓好下一阶段的扶贫攻坚工作,我再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我县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范围,是加快*****发展的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将给我县带来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有利于我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可以说,我县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处在科学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进入了新的十年扶贫开发攻坚时期,我们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贫困群众吃饱穿暖、脱贫致富,这是实践党的宗旨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作为后发展地区,我县经济基础仍然薄弱,部分群众生活仍然贫困。我每次下去调研,看到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都寝食难安、食不甘味。不实现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谈不上全县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切实把加快扶贫攻坚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作为重中之重的紧迫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扶贫攻坚承担着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任,超过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不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以实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建设和谐稳定*****的要求。如果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我们不仅愧对一方百姓,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很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贫困造成的。只有彻底消除贫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才能趋于稳定、和谐。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中央和省市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了新十年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即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年3月31日,省委在湘西州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市委也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打牢基础、抓好基层、完善机制的总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要进一步加快规划对接。国家出台实施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是武陵山片区发展的总纲领,各部门要认真加以研究,进一步加快规划对接。要把握好中央精神。首先,要把握规划的基本思路。国家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我们要组织人员认 真学习《规划》,了解《规划》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工作举措,要研究透彻,入耳入脑入心,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因为《规划》字里行间都有实际项目对接的。《规划》的基本思路就是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发展,这也是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点。其次,要把握三大重点。绿色发展、扶贫攻坚、民生保障是《规划》确立的三大重点,我县的规划编制、配套政策、项目工作都要围绕这三大重点来做。虽然国家具体政策还没有出台,但大体方向已经定了。我们提出的“生态立县”完全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符合绿色发展的大方向。绿色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总的来讲就是要实行森林碳汇政策。县林业、环保等部门要深入研究我们要达到什么指标才能符合绿色发展,达到森林碳汇补偿标准。现在看,森林碳汇政策还没有进省《规划》的笼子,但国家《规划》里有句话,说是“适当时期出台碳汇补偿机制”,说明森林碳汇政策肯定会出台的。目前国家正在对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试点,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对这个补偿政策有些意见,因为同处一个区域,有的县享受到了,有的县还没有,总之,政策惠及还不均等。我认为,下一步国家会改进方式,考虑以各地的数据为依据,比如森林覆盖率、环评达标率、污水排放率等,谁达标了就补偿给谁,谁没达标谁就要付钱买单。这也是我再三强调数据要统筹的缘故。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中央扶贫开发政策肯定会有大的调整,在这个问题上,扶贫开发工作部门要当好县委、县 政府参谋,及早谋划、及早应对,把握好数据的调整。按照国家制定的《规划》,民生事业是重点保障领域,包括农村低保、医保和新农保都要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推开。我们能不能争取保障配套问题,新农保是需要地方政府资金配套的,由于以前我县不是贫困县,配套资金比例就高,现在我县进入《规划》范围,那我们的配套资金比例就应该低了,县人社局要好好研究配套资金能不能享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把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二是把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一个重点,是一个大的方面;三是把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与跨省协作结合起来。要站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高度,要融入《规划》来统筹考虑*****的发展定位。我提出的“跳出*****看*****”就是要以*****乃至武陵山片区的视野来审视*****的产业优势,比如油茶、葡萄产业,还有文化旅游,要通过产业布局、产业调整的进一步优化,来加快我们的产业发展;四是要把握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规划编制、项目申报方面,一定要注重群众自力更生的力量,比如申报水利建设项目,要突出农民义务投工投劳,如何自筹资金的内容。要把握好规划体系。武陵山片区43个县市区中,进入国家级《规划》笼子的只有*****县在内的37个县市。进了《规划》就等于是贫困县,就可以享受同等国家级贫困县的扶持政策,大家要深化*****已是贫困县的意识,不要妄自菲薄。要进一步了解国家《规划》的发展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实现“两 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第二个层面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指标接近全国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关于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已经明确: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因此要增强工作紧迫感,进一步加强与省级部门的衔接汇报,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规划》。我县《规划》布局的项目能不能挤进省里的《规划》,关系到今后*****的具体项目能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因为进了省《规划》也就等于进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要加快*****《规划》的编制。前段时间,由于同志们的努力,我县《规划》编制工作初步铺开。现在省《规划》草案出来了,由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以县发改局为主,会同县扶贫办抓紧对接好省里《规划》,逐一对照分析,不能有漏项,别人有的,要想办法争到,别人没有的也要力争,比如要把*****作为鹤中洪芷一体化先导区纳入省里《规划》。并积极谋划,仔细筛选,把一些事关我县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项目挤进去。至于*****《规划》如何定位,我以为,经验来源于基层,很多新思路、新改革也来源于基层。*****作为全市最年轻的县,并且曾经是全国最年轻的县,县城建设规划是高标准、高品位的,彰显了生态宜居特色。通过近年来旺市融城战略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人居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已经初步具备向省里申报创建生态先导区的条件,在全省率先打造成为低碳型、生态型的新县城,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城 市。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安排,明确任务,全力推进。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各位副县长都担负着分管工作的政策对接、项目衔接、项目申报、上传下达的任务,大家要认真研究政策、研究规划、研究项目,尤其是要主动到省里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加强沟通。谁积极研究、超前准备、主动对接,谁争取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就多。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协调办公室成立以后,要正常运行起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各部门主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三是健全工作机制。要实行目标管理机制。协调办公室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和分工,根据省市会议精神以及规划文件,列出单子,对所有涉及到的相关领导、成员单位进行分工,签订目标责任状。要实行绩效考核机制。我们在这一轮能不能有更多项目进入规划,关键要看大家的工作。部门有没有争到上级的转移支付,有没有争到上面的项目政策,要跟资金调度结合起来,跟干部使用结合起来。县委衡量干部的绩效主要是看群众对你评价有多高,看上级部门对你评价有多高,看你争取的项目有多少。在这里我要进一步明确,在新一轮竞争中,争项目、争政策、争资金是县直部门的责任,是县直部门的基本任务,县里对此进行绩效考核。要实行例会协调机制。这次协调会后,协调办公室要实行例会制,一季大调度,一月小调度,大家一起研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形成工作常态化。最 后希望大家强化时效意识,倒排时间,加快进度,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第二篇: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第六章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完成**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3 农村危房改造
重点产业园区 改造规模。湖北**户,湖南**户,重庆**户,贵州**户。
改造标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为坚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片区内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拓宽片区外异地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提供就业跟踪服务。
促进务工农民融入城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缩小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第二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改扩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重点支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院校,改善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产业发展专门人才。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津贴。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人每年再予适当补助。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补助。鼓励本地区企业以“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乡土人才培养。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鼓励创业兴业。开展“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人员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大力发挥远程信息网等现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专栏14 雨露计划
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从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一个中心城市办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建设力度,保障偏远村落学生寄宿条件,提高伙食补贴。将中心城市高校建设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对9年义务教育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并逐步扩大到3年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支持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偏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偏远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数量。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个行政村建一所幼儿园。
义务教育。重点改造教学条件薄弱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学校,加快提高县城高中设施水平,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
职业教育。建设黔江、怀化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区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实训条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恩施职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市(地、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市(地、州)县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疗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创办“三甲”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筹资和保障能力。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特色文化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活动。专栏16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
农村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完善农村书屋。城镇文化设施。改扩建中心城市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电影院,实现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数字电影覆盖。
特色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馆,建设张家界旅游博物馆。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全民体育活动,选拔体育人才。创办体育节,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完善救助、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参保人数。逐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新农保保险金额。开展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的衔接。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第五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跨地区划拨、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等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和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第一节 重点生态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天泉山、云山、黔江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地貌多样性保护区。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
动植物物种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域污染。第二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乌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贵州印江、松桃、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酉阳自治县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湖南慈利县生态公益林保护试点县建设。推进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区(县)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第三节 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继续实施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群测群防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第十章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片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开透明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的准入标准、优惠扶持政策。健全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预算和税收制度。鼓励金融创新。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城镇化相关制度措施,打造农业人口随就业和居住地变化自然进城的制度通道。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落实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确保转户居民真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探索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统一身份管理。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在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林地流转,探索股份合作经营,帮助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和股份分红增加收入。开展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抵押融资试点,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农村土地处置制度,落实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保障进城农民按自愿原则处置其农村财产并得到合理补偿。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点,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保障自愿退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的具体途径。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探索扶贫攻坚与跨省合作的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片区扶贫开发进程。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各尽其责、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机制。
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探索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加强贫困识别工作,突出重点,差别对待,创新扶贫到户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得到有效扶持。第三节 协作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建立经济协作机制,统一制定规划,统筹建立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设立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的协调工作。构建对外合作机制。推动与省会城市及有关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才文化交流,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东承长沙、西融成渝、南连贵昆、北接武汉”的区域合作格局。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除湖南省鹤城区、洪江市、吉首市、武陵源区、永定区、冷水江市和贵州省余庆县等7个县(市、区)外,片区内其余64个县(市、区)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转移支付额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延长省级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执行期限。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向武陵山片区倾斜,四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也要向片区倾斜。提高扶贫项目的财政补助标准。行业部门要把规划区相关投入纳入部门预算。
税收政策。对片区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片区内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规划区内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不要
金融政策。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在片区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跨省融资平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制定并实施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相关费用补贴办法,尽快实现金融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金融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等支持。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探索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投资投入,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大现有投资中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国家投资项目,取消市(地)及其以下各级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对区外企业投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在立项上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第三节 土地政策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片区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第四节 生态补偿政策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把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大中央财政对生态林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比照农业大县补贴办法,对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县,在享受国家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同时,给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比照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对贫困村具有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经济林进行生态补偿。鼓励长江下游地区省市积极支持武陵山片区建立健全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第五节 帮扶政策
加大中央部委单位、国有企业、军队系统对武陵山片区的定点扶贫,实行集团式帮扶,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鼓励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光彩事业扶持力度。四省市要建立对片区的定点帮扶机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国家部委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挂职锻炼,开展相关培训。
山东省和青岛、大连两市在资金、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重庆和贵州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片区扶贫攻坚。鼓励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湖北、湖南两省武陵山片区地市州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明确一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一个县)。四省市要组织本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片区开展结对帮扶。
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片区发展。深化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武陵山片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技术研发、文化发展等方面与片区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六节 扶持重点群体
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使用的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优先开展培训,落实补贴政策。
率先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快推进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技能培训、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继续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将残疾人全部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康复等设施建设。移民、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加大残疾人康复扶贫力度和就业工程实施力度。第七节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要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贫困影响评估由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组织开展。鼓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贫困影响评估。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 组织协调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四省市人民政府对本省片区内规划编制与实施负总责。片区内各地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本片区工作联系单位。
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四省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下,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四省市片区内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中央各部委,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四省市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省级组织、扶贫开发和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规划区市、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第二节 规划管理
四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片区各县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省、县实施规划和部门规划。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以五年为期编制,与同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各部门的规划要与行业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实施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实施规划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实施规划中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和跨省建设项目按有关程序审批。各省市实施规划中的项目方案在中期调整时一并纳入本规划。第三节 监测评估
建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附表 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市)地(市、州)县(市、区)
湖北省(11个)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湖南省(37个)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石门县
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 益阳市安化县
怀化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鹤城区、洪江市 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 重庆市(7个)
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武隆县
贵州省(16个)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铜仁地区铜仁市、江口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
第三篇: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势头良好
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势头良好
袁智勇 李道政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石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积极行动,确立了“一个中心,打造三个石门,实现四个翻番”(既建设湘鄂西区域中心,打造现代石门、活力石门、生态石门,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片区发展与扶贫工作,保持着良好的势头。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的基本情况
石门县地处湘鄂边陲,武陵山脉东北端,西南与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慈利县毗邻,西与湖北恩施州鹤峰县接壤,北与湖北宜昌市五峰县、松滋市交界,有“武陵门户”与“潇湘北极”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97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区)、5个农林场、713个村居,总人口67.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7.4万人。70%以上国土面积为山区,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45.2%。石门是少数民族过半县。常住居民除汉族外,有土家、苗、白、回、侗、蒙、维吾尔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38.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7.3%,是湖南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之一。石门是革命老区县。石门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与湖南桑植、湖北鹤一起是红二方面军的核心根据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石门诞生了2182名革命烈士。1952年,被湖南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县;2006年,被认定为100%革命老区县。石门是常德市唯一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贫困县。按国家2011年确定的人平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县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7.6万人,贫困发生率29.8%。
二、我县已完成的工作
1、编制了《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在获得我县被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的消息后,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了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发改局牵头组织成立规划编制小组,在征求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草案)》,并已报送县政府常委会、县委常务会研究通过。
2、成立了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加强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我县立即成立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杨琦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谭登平、常委、副县长李庆福担任常务副组长,李金生、胡元琴、李宏岸、李绍南、陈云谋、徐郁平、伍林支、李世权、万义元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发改局。
3、完善项目入库工作,主动落实规划对接。我县在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议召开以后,全县各单位已经开始全面分析行业状况,着手掌握真实反映困难和问题的“一手资料”。同时按照省实施规划工作部署会议要求,我县集中力量对武陵山片区规划重大项目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结合“十二五”规划共筛选2012-2020年重大项目690多个,规划投资总额达1916亿元,其中:重点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117个,规划投资额818.7亿元;产业项目371个,规划投资额712.3亿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47个,规划投资额129.1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94个,规划投资额135.1亿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类项目8个,规划投资额8.7亿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56个,规划投资额112.5亿元。这此项目都已纳入省规划项目储备库,其中S303延长线、自来水水厂扩建、城区燃气管网扩建等十个项目进入了省重大专项项目库,即将先行启动实施。如总投资1.3亿元的S303延长线新闫段工程已被纳入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开工仪式宣布开工项目,将于今年6月正式动工。加强项目对接工作,截至3月底,全县申报国家和上级投资项目117个,资金计划11.9亿元,争取并到位国家和上级资金3.95亿元,部分项目已落户并进入实施阶段,壶瓶山镇申报武陵山片区示范镇,新关镇五桂村、楚江镇二天门社区申报武陵山片区示范村等项目已报省发改委核准。
三、扶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基数大。石门县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由于中西部山区和县城周边地区自然条件迥异,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全县80%以上的生产总值由县城及周边地区完成,而国土面积占70%、人口占45.2%的中西部山区仅完成20%左右,两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达1400元以上。中西部山区是石门县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是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与本省桑植、慈利和湖北鹤峰、五峰等国家、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接壤,可以说石门老、少、边、穷县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第二,自然条件较差,气候环境恶劣。石门县地处武陵山区,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土地瘠薄零散,旱、洪、风、冰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抗灾减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产量低而不稳定,经济效益差。部分山区群众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现象较为普遍。第三,基础设施落后,建设任务艰巨。石门县有32.07万农村人口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有107个村缺路少桥,交通不便,305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广播设施、学校、卫生院(室)、灌溉渠道等普遍年久失修,导致信息闭塞,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皂市水库建设也使库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破坏,恢复重建任务相当繁重。
第四,产业仅初具规模,农民增收困难。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由于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导致产品优势不突出,产业链条不长,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民增收。
第五,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群众脱贫。我县贫困地区的一部分学生由于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低。他们自身反贫困能力非常弱。
第六,缺乏生产技能,阻碍群众增收。贫困地区的群众大多数人都只掌握有简单、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能。在土家族村落调查,家家户户的经济方式、经济来源都大体相同,基本上都来源于种植或养殖收入。况且,劳动生产率低下,挣的都是来之不易的“辛苦钱”。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工作基础薄弱,无以为继,劳动者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来致富的想法实现难度很大。
四、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实施好《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施方案》。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认真实施好《武陵山片区石门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总体思路是:建好石门段“慈利——石门——澧县”的高速公路,以及S303延长线等高等级公路,结合焦柳线石门——柳州的扩建工程,宜昌——石门铁路,石门——怀化复线工程,搞好石门段的建设,加强石门火电厂的电力建设,石门东山峰的新能源建设,开发石门壶瓶山、夹山寺、皂市古镇和仙阳湖旅游业,连接石门与长江三峡、石门至桂林的精品旅游线,开发石门五香丸、石门璞谷雕彩岩画的旅游商品。搞好石灰岩、矽砂、磷矿、石膏等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打造茶叶、蔬菜、烤烟、水果、中药材、水产等特色农业基地,保证贫困村有1—2个主导产业,每个扶贫对象户有1个增收项目。
(二)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决定和影响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产位,重点抓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三)把深度开发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关键举措。石门的柑桔、茶叶、高山蔬菜、烟草、养殖、干果林等特色农业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柑橘、茶叶形成了“石门柑橘”、“石门银峰”两大品牌,是“全国柑橘之乡”、“全国早熟蜜橘第一县”、“全国名茶之乡”、“湖南省有机茶第一县”、“湖南省烤烟生产重点县“,加之石门处在武陵山区与洞庭湖区域相连的结点位臵,发展这些优势产业,既可以辐射带动武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武陵山区农产品的输出,提高山区特色农业的经济效应。
五、几点建议
1、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对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
2.要尽早出台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建立长效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机制。
3、要尽早落实扶贫开发的新规划,大力推进项目捆绑、资金整合的措施,全面实现新规划的目标。
4、尽早享受武陵山片区县的新政策,加大对石门的扶持力度。
第四篇: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推进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
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 推进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
谭徽在
2012年第3期 ——经济建设
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赋予武陵山片区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湖北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做法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当前,要围绕“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总体要求,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努力将武陵山试验区建成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先进地区、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先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民族团结模范区。
一、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形势分析
当前,加快推进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具备有利条件。
(一)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武陵山试验区区域总产值500.38亿元(现价),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全面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与2005年相比翻番的目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建成一大批交通、通信、能源等项目,特别是沪渝高速宜恩段顺利建成通车和宜万铁路开通运营,试验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社会事业显著进步——试验区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林特资源丰富——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72%;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矿产水电资源丰富——试验区拥有各类金属矿产75种,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鄂西大铁矿”所在地;硒矿储量世界第一,有“世界硒都”之誉。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八百里清江画廊、神农顶等一批核心景区;具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沉淀的“红色”文化,极具开发价值。
(三)具有叠加的政策优势。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将有力推进武陵山地区加快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研究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等一批重大政策,以及我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持续深入实施、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等举措,将为试验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四)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已实现良好开局。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两个政策性文件,省里编制了《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规划》,支持力度空前;省直各部门跟踪出台有关政策,在恩施州举行“行业支持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启动仪式”和办公会。此外,受、援双方加强沟通对接,各对口支援市2011年对口支援资金得到较好落实;同时,双方还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人才援助、产业援助、教育援助、卫生援助等多形式、宽领域的援助工作格局。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加快了脱贫奔小康步伐,在省直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民生项目相继立项和开工建设。
但同时,我们也还要看到湖北武陵山片区发展与扶贫工作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如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咸丰、鹤峰、五峰3个县未通国道,咸丰等5个县不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或铁路、国道全覆盖的骨干交通网络尚没有形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差。一些地方经济结构不优,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资拉动实现经济增长,还有的地方发展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试验区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县(市、林区)财政困难,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只占当年地方预算收入的25%左右,主要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财政运行;2010年,试验区县(市、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46元,且贫困面大、程度深。
二、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一)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和片区扶贫的重要瓶颈,破解这一瓶颈,试验区建设和脱贫致富才有希望。要统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重点推进试验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干线通道建设。未来10年,在试验区打造一个区域交通枢纽、建设12条高速公路、8条铁路、2个机场,推动长江、清江沿线港口建设,着力构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把交通建设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支持试验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施“宜居村庄”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推进试验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更加注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片区扶贫开发。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支持试验区向国家申报各类特色农业项目,重点扶持特色农(林)板块基地建设,力争把试验区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突破性发展新型工业,支持现代烟草等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把试验区作为鄂西圈旅游开发资金重点投向地区之一。大力促进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加大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力度和经典旅游产品高端创意促销力度,着力将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结合试验区建设和片区扶贫开发,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建设长远规划,支持试验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提高试验区森林质量与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真正让老百姓感到搞生态建设不仅不吃亏,而且能受益,切实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贫困”,既是经济发展之困,更是社会民生之困。要继续支持试验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试验区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试验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支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大学建设,支持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加快发展,为试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支持试验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支持试验区文体事业快速发展。
三、创新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体制机制
(一)创新组织领导体制。省委、省政府已批准成立“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武陵山办”)设在省民宗委,与省“616”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由省民宗委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省直各有关部门和各对口支援市是相关领域和相关工作的责任主体,应把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试验区相关市(州)和县(市、林区)要突出主体地位、承担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展示主体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在一些领域发挥示范作用,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规划引导机制。目前,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要搞好顶层设计,强化协作协调,强力推进各项规划的实施。在编制省级规划的基础上,抓紧指导各地编制市、县二级规划,进一步加大省县统筹、资源整合力度,确保各项规划有效衔接。有计划、分阶段、有组织地促进规划实施,抓好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抓住机遇,用足用活中央和省政策,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国家更多指导和支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完善下一步政策措施,将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三)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616”对口支援工程工作机制、“1+1”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省内发达市对口支援民族县(市)的帮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心协力在新的起点上将对口支援工作推向深入。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县(市)域经济发展数据库、区域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和科学的考评体系。制定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工作规范,各对口支援市、省直各部门和试验区各县(市、林区)也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方案。三是健全督查工作机制。抓好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区和片区扶贫攻坚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推进督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工作简报、新闻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武陵山试验区工作开展。
(四)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帮助的投资促进机制。支持金融单位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重点企业、重点农业项目及农业龙头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力度,推动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武陵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创新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
(五)创新干部人才工作机制。加大对试验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援助和支持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帮助试验区培养急需人才。定期从试验区选送一批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学习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干部交流力度,扩大上挂下派范围,增加挂职锻炼干部数量;协调省属高校、科研单位与民族地区实行结对帮扶,开展科技和人才合作。■
(作者系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
第五篇: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
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
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2月23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的云南省昭通市召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正式启动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安排部署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宣读《国务院关于对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介绍《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主持启动会,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在会上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做重要讲话并宣布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正式启动!
出席启动会的有:国务院办公厅副秘书长丁学东、国家民委主任杨晶、水利部部长陈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民政部副部长姜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国研室副主任黄守宏等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乌蒙山片区内10个地(市、州)领导及乌蒙山片区内38个县(市、区)领导;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凉清率领凉山州代表团出席会议。
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
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包括了三省10个毗邻地区的38个县(市、区),其中四川省凉山、乐山、宜宾、泸州四州市13个县,贵州省遵义、毕节两市10个县(市、区),云南昆明、曲靖、昭通、楚雄四州市15个县(市、区)。我州昭觉、布拖、美姑、金阳、雷波、越西、喜德、普格等8个县被纳入乌蒙山片区规划,面积1.7万平方公里,涉及农村人口154.2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0.7万人。
《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是继武陵山片区后,今年我国启动编制的第一个片区规划。《规划》继续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贫困人口数量减半,初步形成有利于扶贫、生态与人口统筹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到2020年,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和基本要求,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涉及到的我州8个贫困县,将在政策倾斜、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我州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最终战胜贫困注入强大活力。
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重要讲话精神
回良玉强调,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快区域发展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相结合,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和协作带动,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切实加强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发挥毕节试验区和四川省大小凉山开展了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乌蒙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
回良玉指出,乌蒙山片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既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开发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是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通道、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能源供给接续地。从乌蒙山片区的贫困状况来看,一是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耦合,二是贫困与生存条件恶劣伴生,三是贫困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并存,四是贫困与地理区位特殊叠加。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乌蒙山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乌蒙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增进当地人民福祉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启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具有突出的代表意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回良玉强调,编制好规划是前提,实施好规划是关键。要把握总体要求,明确目标任务,突出重点难点,细化强化措施,扎实有效推进。一要把握基本思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片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快区域发展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结合起来、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结合起来,通过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互促共进、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提高扶贫开发效果。二要突出重点任务。片区规划是一个综合性规划,既有加快区域发展的任务,更有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要认真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改变片区的贫困落后面貌。要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瞄准贫困群体、突出生态建设、打通交通瓶颈、强调教育优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三要强化试点引领示范。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全面总结、充分借鉴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经验,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通过重点突破与分类推进,探索一条以扶贫开发为中心,人口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四要加强区域协作带动。滇、黔、川三省要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抓紧建立乌蒙山片区跨省协调机制,把片区扶贫攻坚和跨省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分割,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资源共享、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成渝、滇中、黔中经济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以及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内联外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格局。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社会参与,以片区规划为平台,把各种力量更多地汇聚到乌蒙山片区的扶贫攻坚中来。
回良玉强调,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工作整体布局的核心。必须抓紧研究新问题,及时总结新经验,努力探索新规律,不断提高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水平。要抓紧完善片区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武陵山片区试点工作经验,加快完善组织协调、定点联系、监测评估等体制机制。要抓紧制定片区优惠政策,体现“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抓紧其他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片区规划编制和启动工作。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打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早日步入全面小康。
回良玉强调,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规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首战告捷。一要根据新十年扶贫开发“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明确各方责任。二要加大扶持力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和规划任务,搞好片区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对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上继续给予倾斜。三要强化社会参与。要以片区规划为平台,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黏合剂,把各种力量汇聚到扶贫攻坚中来。
钟勉在发言中表示,四川省将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部署,抓住机遇,结合实际,在规划期内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新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保护等“六大工程”,大力推进四川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使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进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