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的家乡-梅州丰顺改革开放的成果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的家乡-梅州丰顺改革开放的成果调查报告
前言
为响应学校号召,本次社会实践的重心在亲身体验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本次社会实践于2014年7月14日开展,至8月31日结束。这次社会实践由本人完成。社会实践地点在梅州市丰顺县内的乡镇,居民小区等。于汤坑、汤南镇以及一些小乡村等小地方小细节着手。实践主题是调查家乡改革开放前后的各方面的变化,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
一、丰顺县基本信息与资源状况
(一)、基本信息
丰顺县,始建于1738年(清乾隆三年)。位于广东省东部,梅州市南端,东毗潮州,南邻揭阳,西连五华、兴宁,北接梅县、大埔,地处东经115° 30’-116° 41',北纬23° 36'-24° 13',县中心位于北纬23度78分,东经116度18分。是梅州市的赣南、闽西地区通往潮汕沿海的必经之地,全县水陆交通便利,客货运输快捷,广梅汕铁路、梅汕高速公路和国道206线贯通南北,县城南端有火车货运站、客运站。距丰顺最近的机场为揭阳伙计机场(距丰顺仅50公里。半小时车程可到达)。省道1940线、1935线以及韩江水流横贯东西。县内实现村村通公路,县城到各镇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全县占地2710平方千米,人口60万(2008年),主要方言有客家话、潮州话、粤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资源状况
丰顺县是著名的侨乡,华侨逾50万,主要旅居东南亚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尤以泰国为多。
丰顺县位于广东省东部,梅州市南端,是一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小山区,素有“九汤十八寨”之称。自然出路温泉14处之多,在广东省是最多的县份,地下温泉存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要用疗效高,出应用于地热发电(中国第一座地热发电试验站在1970年建于丰顺县城南郊)与水产养殖外,复函氮元素的温泉还广泛用于旅游、疗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的开发的利用价值。
丰顺县地下矿产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钨矿、铅锌矿、锡矿、辉钼矿、铜矿、伴生金、银、砂金、叶腊石,高岭土、陶瓷土、钾长石、石英石及稀土等矿产;还有遍布全县的花岗岩,种类达20多种,其中黑色辉绿岩和翡翠红花岗岩藏量可观,是具有极大开采价值的高级建筑装饰材料。
【以上摘自:http://baike.so.com/doc/5566717.html】
丰顺风景秀丽,名胜颇多。主要人文景观有省级温泉旅游假区、龙鲸河漂流、冰臼奇观、龙归瀑布、揭岭飞泉、铜鼓峰观日出、把香山风情游、相思河生态游、济公殿、太平古寺、地热发电、温泉浴畲族风情、浦寨火龙、丰良斜塔、普济船桥、金日温泉度假村以及清代政治革新家丁日昌和周恩来、朱德、陈毅、李坚真的革命前辈的珍贵史迹。
【以上摘自:http:///fsx/lanmu08/lanmu03/2009/07/03/7431.shtml】
二、变化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丰顺的变化有目共睹。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人文方面都焕然一新。其中以人民生活的水平的变化为最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深化,丰顺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绿色崛起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完美收官。丰顺县的经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具体变化如下:
(一)、人民生活
2010年,全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0834万元,比上年增长23.6%;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2259元,增长9.7%。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892元,比上年增长26.0%。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为45.95%。新开发就业岗位3404个,新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3404人,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35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8%。全县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2.42亿元,比增31.02%。将城镇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15900户、42400人纳入低保救助。全面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将优待金由2800元提高到3800元。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89749人,参保率98.1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379人。全县销售家电下乡各类产品22656台、4632.6万元,财政发放补贴622万元;投入资金300万元建设廉租房2幢,投入资金420万元建经济适用房4幢。坚持打击防范犯罪,大力实施“南大门平安建设工程”,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共立刑事案件322宗,比降14.8%,破194宗,比增9.1%。其中抢劫、抢夺案件分别比降45.7%和63.2%,一批影响大的社会治安案件及时破案。信访工作成效显著,连续多年实现全国和省“两会”期间、重大节日、敏感时段非正常上省进京“零上访”。实行县政府24小时值班制度,积极防控和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全年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2383件,调解成功2340件,成功率98.2%。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努力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预防重大事故发生,全县发生各类事故42宗、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65.7万元,分别下降73.9%、32.6%。
【摘自:http://】
(二)、旅游开发
改革开放前,丰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休闲误乐的好去处,每天忙碌地为生活奔波,没有什么心情去考虑娱乐。改革开放以后,丰顺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绿色崛起为主题,建造了许许多多的旅游胜地。如:省级温泉旅游假区、龙鲸河漂流、冰臼奇观、龙归瀑布、揭岭飞泉、铜鼓峰观日出、把香山风情游、相思河生态游、济公殿、太平古寺、地热发电、温泉浴畲族风情、浦寨火龙、丰良斜塔、普济船桥、金日温泉度假村以及清代政治革新家丁日昌和周恩来、朱德、陈毅、李坚真的革命前辈的珍贵史迹等等游览名地拔地而起,有休闲误乐的,有安抚心灵的,有舒缓身心的,有惊险刺激的。各类娱乐实施,应有尽有。每年都会有从国际内外的旅客,其中以根归丰顺的侨胞们为主,来到这座绿意盎然的小山城。2010年,全县共接待旅客7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3.3亿元,分别比增30%和32%。餐饮、旅店、交通运输、商贸、娱乐、金融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教育
全县有幼儿园19所,在园幼儿11119人;小学223所,招生6652人,在校学生42963人,毕业生10504人;普通中学36所,招生15304人,在校学生42273人,毕业生12619人;职业中学1所,招生2555人,在校学生3141人,毕业生160人。2010年,丰顺县高考上省线(3A线)1530人,上线率达到50.16%。教育“创强”工作有效推进,汤坑、小胜两镇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全县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为26936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9%,顺利通过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年末全县企业和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203人,比上年末减少7.9%。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3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679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091人。2010年,丰顺县被省确定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县”。
【摘自:http://】
(三)、招商引资
丰顺是著名的侨乡,自改革开放以来,丰顺主动出击招商,大力宣传市、线招商引资的优良环境、优惠政策、优质服务。成立了由纤维副书记挂帅的招商工作队,突出以商引商,以情招商,大力实施“向西安徽贵工程”动员丰顺及企业家把企业迁回老家。吸收了来自海外侨胞的资金与技术,加快发展丰顺的经济。2010年,共洽谈意向进入畲江工业园的项目4个,总投资额达13.07亿元;引进企业总部12家,创税3800万元。培英、泰昌、旺兴达已将在外地生产线搬回丰顺,可增加年产值2亿多元,创税1500多万元。全县民营工业总产值55.88亿元,比增20.6%。其中,电声产业产值21.53亿元,比增12.31%;木具产业产值42.6亿元,比增29.98%。重点项目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投资1.2亿元的昌盛轧钢厂即将投产;投资1.2亿元的广东塔牌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项目已动工建设;重点采矿企业八乡山铁矿安全有序开采,宝丰公司正全力做好上市工作,潘田尖笔岽探矿顺利推进。
【以上数据摘自: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四)、文化
全县有文化站16个,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各1个;有广播电视台一座,播映内容丰富,节目多彩。全年发行各类报纸191.6万份,比上年增长7.0%,各类杂志18.1万份,比上年减少1.0%。全年出版的书刊主要有:县委办编辑的刊物《丰顺调研》,县政协编辑的刊物《丰顺文史》,县委党校编辑的刊物《丰顺学刊》,广东丰顺商会编辑的刊物《丰顺商人》,宣传部门编辑的刊物《丰顺宣传》、《丰顺乡情》、《丰顺文明》、《丰顺文苑》等。潮客文化、宗教文化和老区文化的挖掘、宣传不断深入。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不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继续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开展清除非法音像制品专项行动,净化了文化市场,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大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力度,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
(五)农业
改革开放后,丰顺县政府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扶持温室、新南方、马氏、泰源等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油茶、茶叶、青榄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至2010年底,全县共种植甜玉米1.26万亩、油茶3.8万亩,高山优质茶1.09万亩,积极争取到中央、省一连三年每年1500万元资金支持,实施了丰顺县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项目。全县农业总产值25.25亿元,比增6.1%。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6.36万亩,比上年增长0.9%;粮食总产量121935吨,比上年减少1.5%。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中:花生总产量4858吨,比上年增长8.0%;烟叶总产量632吨,增长8.0%;木薯总产量43615吨,减少8.0%;蔬菜总产量182956吨,增长20.0%;水果总产量63795吨,增长20.0%;茶叶总产量1931吨,增长20.0%。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农村用电量7862万千瓦时,增长11.8%。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45万亩,增长0.6%。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8432吨,比上年增长0.1%。
【以上数据摘自: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六)生活小节
1、食品讲究质量
“民以食为天”,当前农民食品消费的主旋律是:“吃”得精细,“喝”的爽口,“补”的合理,色、香、味俱全,食品消费结构变化明显,质量不断提高。三十几年前的丰顺,人民吃不饱,田里种植的除了水稻和番薯,没有别的,没有自己的田地,也没有自己的粮食,大家一起农作,一起吃大锅饭。现在,一片接一片的田里,各色各样的果蔬生机盎然,迎风摇摆。在以前只存在想相中的鸡鸭鱼肉餐餐摆在餐桌前,以前的粗粮成了偶尔吃一餐的便于身体的调节用品,营养丰富、有利身体健康的副食比重由39%提高到54%。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见识和思想也在快速的改变,人民的饮食比重也随之变化,吃得更健康,用得更安心。
2、衣着时尚舒适
随之收入的增加,人民更注重穿衣打扮。“做件衣裳过新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思想已经成为过去式,成衣化,多样化、时尚化是先进的消费主流,面料高档、款式新颖、舒适柔软、精致华丽是多数人的选择。2010年,丰顺人的衣着消费支出180元,比978年正常了13.6倍,年均递增9.4%。
3、住房宽敞舒适
熟话说“安居乐业”,住在宽趟舒适的的环境是生活富裕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汤坑镇的千江花园、锦江花园、碧桂园等等舒适的居民小区拔地而起。一座座小巧精致,舒适的私人小别墅林立于江边,林间,田梗边。人们不再追求有面墙可以挡风就可以的,几个人人叠人睡一张床上,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和环境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4、家用电器不再稀有
改革开放前,唯一的影视工具是一个简单的放映机和一张白布,想要看电影的人可能得走十几里的山路到县城去。现在,家家户户多有彩电,有空调,有冰箱,人手一部手机,ipad不再是遥远的梦。随时随地可以看视频、听歌、聊天。路程不再是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到对方家做客,几百里、几千里甚至几万里的距离都成为空虚,随时一个电话,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出行也不再是靠双脚,小康些的家中都有摩托、自行车等代步工具,有钱些的家中会有私家车,街道上还有公交车,摩的等交通工具。
三、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不足与建议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丰顺和全国各地一样,忽略了环境的保护。但是丰顺毕竟是一个小山村,污染没有别的地方严重。但是河水臭气熏天,黑乎乎的,几十年前的小鱼小虾都没影了,山上的表土裂出了一道道伤疤。但是在丰顺县政府和上级领导的指导下,丰顺的环境在慢慢地变化,河水随让还没有恢复到往昔的清澈见底,但是可以再河边钓到一条条的小鱼,也让人愉悦。丰顺的山,是一片一片高大的速生林,绿绿葱葱的让人心旷神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环境的发展,还大自然一片净土,换自然一份清新。总结
本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包付出了自己和周围朋友的汗水,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微信,QQ,询问长辈的形式采访了周围的朋友。在这其中,深深地体会到家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变化。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丰顺的人民生活质量节节上升,安居乐业。同时,这样的社会实践除了让我们能够让我们提升时间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家乡,加深了我们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附录:
关于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变化的问卷调查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5岁以下 B.25—44岁 C.45-55岁 D.55岁以上 3.您的职业是:
A.退休人员 B.教师 C.企业员工 D.农民 E.公务员 F.个体商户 G.外出务工人员 H.其他 4.您的居住地是本市的:
A.市区 B.乡镇(县)C.农村
5.(1)目前,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500以下 B.500-1000 C.1000-3000 D.3000-5000 E.5000以上(2)80年代初,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100 E.100以上 6.您及您身边的人现在着装样式如何?
A.简单舒适 B.精致华丽 C.一直以来没什么变化 7.您现在的饮食方面有什么变化
A.粗茶淡饭 B.丰盛多样 C.营养均衡 8.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 A.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大幅改善 B.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C.没有任何改变 D.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有所下降 9.主要的出行工具
A.步行 B.单车 C.公交 D.摩托 E.小车 F.其他 10.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您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高等教育已经走入家庭 B.有变化,专业技能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主导 C.有变化,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D.变化不大,义务教育无法完成 E.完全没有任何改变
11.您认为家乡在这30年中变化最大的是哪些方面?(可多选)A.城市(乡村)建设发展,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 B.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企业发展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社会法制化增强 D.思想观念改变,逐渐易于接受社会新鲜事物 E.其他
12.您认为改革开放30年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好之处是什么?(可多选)A.社会受到较大的文化冲击,社会风气不佳 B.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生存状态不佳 C.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不高 D.污染增加,生态环境恶化 E.其他
13.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您在工作方面? A.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越战越勇 B.不太适应,甚至下岗了
C.平平淡淡,继续生活,和过去没什么区别 14.您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A.发展迅速 B.稳步发展 C.没有多大变化 D.有所衰退,地位被其他城市取代 15.总的来说,您认为改革开放是? A.促使中国迅速发展的正确决定 B.把中国推向风口浪尖的错误决定 C.无论是否改革开放都无所谓
备注:这份问卷调查所调查的人群多以40岁以上为主,主要是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是最有权力说出改革开放前后的家乡变化的。
第二篇:爱我家乡--梅州
我是来自中国粤北的山区——梅州,我以我是梅州人而自豪,我以我是客家人而自豪。虽然梅州处于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也称不上富裕,现在虽然在清远接受着高等教育,但我对梅州的归属感是丝毫没有影响的。等我毕业之后我想回我家乡工作,讨个老婆一起在梅州生活。
有人问我:为什么毕业后还要回那个穷地方啊?
我跟他说:因为在那梅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充满着我对她的一片爱恋,充满着许多回忆。
就像一诗人所说:“为什么我们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沉!”是啊,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让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梅州的山还是那样的青、水还是那样的清、人还是那样的亲!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后来又增添了“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梅州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从这么多“乡”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所以说梅州客家人虽然并不富裕,但大家的生活幸福系数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梅州人民都“安居乐业”,安全感系数也是比较高的。梅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著名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等都是梅州人。
第一次来梅州的人会喜欢上梅州;第二次来梅州的人会爱上梅州;第三次来梅州的人就想扎根梅州。
为什么梅州会让人喜欢和爱上甚至想扎根梅州?这是因为:
梅州是一座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山城,虽然她离广州、深圳有4小时车程,但这里有负离子很高、休闲设施完备的雁南飞、雁鸣湖为代表的山地休闲度假区,有以千江温泉、五华热矿泥为代表的温泉度假区等休闲度假产品,她能给人远离城市的嚣尘,放飞心灵。同时,梅州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一座卫生整洁、秩序良好小城。这里政通人和,是全国社会治安最好的地级市之一;热情好客的客家人让第一次来到温馨小城的客人宾至如归。
更主要的是梅州还是一座千年客都,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星光灿烂,客家风情千姿百态。
这里居住着百分之九十九的客家人,梅州的客家话是中央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的标准话,这里有图文并茂详尽介绍客家人迁徙历史现状,未来的世界第一个中国客家博物馆。这里有存量大、种类多、结合了南北客家民居特点、被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的客家围龙屋。
这里有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美丽、热情、贤淑的客家妹子被誉为广东旅游四大美人之一。
这里有被誉为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黄遵宪,亚洲球王李惠堂,一代国画大师林风眠,松沪保卫战杰出的抗战英雄谢晋元,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等一代名人志士。这里有令人回味无穷的客家美食,被中国餐饮协会评定为“中国客家菜之乡”。这里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万种风情的客家文化,构成了一幅幅朴实美丽的图画。所以,当您第一次来到梅州,来到这个生态迷人的山城,温馨的小城,千年的客都,沉浸在这些朴实美丽的图画面前,你就会喜欢上梅州。
李嘉市长的第二句话是投资梅州就是投资未来。这是因为:首先,梅州在未来五年将有五条高速(梅河、梅揭、天汕、汕梅、兴畲高速)穿过梅州全境,梅州将一个山城变成连接华东与珠三角的枢纽,梅州旅游的进出条件发生质的变化。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行: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行: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第五篇:梅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推荐)
梅州市桥溪古韵——雁南飞区域旅游资源调查总结
2014旅游管理 肖鹏
一、现状
桥溪古韵——雁南飞区域属于梅州阴那山片区,该区域山水生态优美,树木苍翠、山泉清澈,同时具备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因此,该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体包括水域、地文、生物等自然景观和客家建筑遗迹、饮食等人文景观。由于该区域地处山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因此交通相对不便,缺乏健全医疗设施,但水电网等其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停车场、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只能做一般性满足。据实地考察得知,该区域主要客源集中在梅洲潮汕等本地市场及珠三角(尤其广深)外延市场,主要产品定位为观光休闲。其中,雁南飞景区的休闲度假游较为成熟,但桥溪古韵主要处于观光层次。
总体而言,该区域资源丰富,属于粤东地区主要旅游目的地,但仍处于生命周期的前段,具有较大的拓展增长潜力。
二、问题
首先,由于梅州及该区域的地理位置,旅游的重要一环——交通,存在较大问题。市区内没有一个明显的客流集散中心,且市郊(县)相对距离较远,公共交通不够便捷,可进入性有待改善。其次,该区域旅游接待设施存在一定不足,如相关医疗设施、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设施相对缺乏。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景区内部,而且临近镇更是没有旅游规划,没有达到一个旅游区该有的标准。以此来看,该区域还仅仅只是将此作为景区来经营,视角相对狭隘。再者,该区域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层次较浅。由此其整体客流量较小且运营受节假日波动大。如雁南飞作为休闲度假地,但实际除观光外几无其余活动,而桥溪古韵更是纯观光。并且,相关旅游商品也较少,无特色纪念品,主要是茶叶。因此,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消费十分有限,旅游六要素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发展无力。最后,该区域内含有雁南飞、桥溪古韵、雁鸣湖、灵光寺等景点,但是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和联结,即便是雁南飞和桥溪古韵的产品联系也仅仅体现在门票上。进一步分析知,梅州整体上以客家和养生为旅游主题,但无论是市区还是景区,体现出来的元素都不够明显,内涵挖掘呈现不够。同时,各县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联结融合,没有形成有具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旅游产品或者品牌。
三、对策
要具备系统性和空间思维。这一点对于顶层设计者尤其重要,如相关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等。系统性要求将将梅州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考虑各旅游子系统,尤其要注重支撑与保障系统的完善,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将各子系统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真正打造出客家品牌。空间思维从大处则要求分析其客源市场与目的地之间的关系,了解旅游者的特征和心理需求;从小处则要求分析景区内流量分布、景观设置、设施布局等等细节,以及邻近景区的社区分布和相关六要素配置情况,既结合旅游者的视角又考虑居民的感知。
因此,根据以上原则,我将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基于生态(保护)性前提的建议。
改善交通。市场和政府可双管齐下,既要改善外部进入交通,如高铁,更需要改善市县交通和景区内交通。因此,可以对某些重要旅游区建立专线,在临近镇与景区之间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如自租单车、小型巴士等等,并且可以加入当地人与游客互动的文化性阐释环节。盘活六要素,开发参与体验性产品,增加文化内涵。当地可以搞特色美食(山泉、屋外、景中),搞遗址住宿,打造系列品牌纪念品和特色商品;同时开发历时性体验产品,如养生产品、童军产品、茶叶采摘、农耕体验、客家逃难等能延长逗留时间,容纳多种要素的产品。提高各景区和景区与临近镇的融合联结。比如同属一个片区,可共享共宣旅游子品牌,可共同开发系列产品,将各自的差异互补。而临近镇则可作为一个二级游客集散点,完善设施,提高居民参与度。同时将景区内不能做的要素给补齐,使得产品丰富化和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