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成果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200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宣传材料一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展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之三十年路线
★1978-1992: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2001:中国市场经济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2000,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
★2001-2008:入世中国腾飞
入世5周年盘点,最大的感觉首先是“出人意料”;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奥运会正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之开篇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于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中有两句话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这两句话不仅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坚定性,而且也明确了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由此可见,今后,中央对改革开放只会加强、只会扩大、只会深化,不可能倒退,不可能停滞。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实际上也是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阐明的一个全面的、发展的、深刻的改革论和开放论。
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完善改革开放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各方改革开放的共识,形成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所以在这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们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感、自豪感;展望改革开放的未来,可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为什么要隆重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因为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21万多亿,增
长了57.5倍,到2007年则是24.66万亿元。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底达1.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中国在这30年的发展中是一枝独秀。其他国家也曾有过快速发展,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是15年,但像中国这样持续30年以这么高的增长率发展是没有的。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排名已从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排在我们前面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其中德国与我们挨得非常近。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在算,如果中国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到2050年的时候,将要超过美国。
经济是和政治、军事联系在一起的,弱国在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弱国是没有外交的。国家强了,说话就有人听,国家弱了,就没有话语权。普京就曾说过,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30年的改革发展,伴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我们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话语权也更强了。比如,由西方发达国家召集的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问题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要求吸收中国参加,就证明了我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已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1978年,中国光农村的贫困人口就有2亿5千万,占总人口的30%。到2006年的时候降至2148万,仅占我们总人口2.3%。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为世界脱贫事业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改革开放30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2006年1月1日起,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改革开放也给杭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杭州的国内生产总值28.4046亿元,财政总收入9.9043亿元。到200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达到了4103亿元和778.43亿元,城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同时,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个阶层群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比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38元增至2007的21689元,增长63.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2元上升到2007年的9549元,增长57.9倍。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我们做梦都想不到!比如现在我们的私家车很多,有的人家一户就有两辆。还有些企业主是农民出身,在创业初期,他们根本不可能想到
现在还可以拥有自己的飞机,更别提手机、电脑啊这些越来越普及的电子消费品了。当时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现在都一一实现了。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识是30年前所不可想象的,特别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五光十色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人也聪明起来了,文明起来了。人的思想从僵化、半僵化,从“两个凡是”走出来了,国家也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开放和自信。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革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的局面。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富起来了,但是我们要防止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个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人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但有的时候,苍蝇蚊子也进来了。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国门要打开,好的东西放进来,不好的要拒绝,苍蝇蚊子要赶掉。此外,我们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中国改革的八条基本经验
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总结,现择其要点,阐述如下:
经验之一: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向”也没有出路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
这个基本结论,已经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践的证实。回顾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革浪潮涌来时,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忌讳改革,拒绝改革,困难越积累越大,最后引发全社会的危机,被人民所唾弃。二是积极地进行改革,也曾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把改革变为“改向”,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所谓“休克疗法”,企图在短时间内全盘照搬欧美的政治经济模式,结果经济滑坡,社会**,引发了全社会的政治经济危机。三是既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又注意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起点和归宿,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家繁荣,得到人民的真诚拥护。这方面的代表就是中国,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高度赞赏。
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更不能动摇,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停顿、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经验之二: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
可见,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
同时,我们要警惕右。右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思想上、政治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鼓吹“全盘西化”,等等,往往被外国敌对势力利用,还曾酿成政治**。正因为党中央始终警惕右,才保证了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经验之三:要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
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有改革理论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
是围绕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展开的。
正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实践,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若没有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将不堪设想。
经验之四:是“异端”,还是正途,要靠实践来检验
改革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被人们接受。因此,后来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的方针,不提市场经济的模式,而是先做起来,从最易被接受的,从原有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简政放权起步,如扩大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搞承包制,地方财政包干等。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则,使市场调节作为手段,被引入了社会主义经济之中。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取得了突破。邓小平对本次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做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是说四个坚持吗?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否则是„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解放思想,我们老同志有这个任务。”在这个新思想指导下,开展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面对新旧体制并存的复杂情况,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又进一步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原则。此后,在国内外复杂局面的条件下,市场导向的改革一度遭到非难,但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实践仍在向纵深发展。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才对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地位作了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界定,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根据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当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郑重提出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中国改革向更深的层次推进。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尊重改革实践,尊重群众创造,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同时又防止了出现大的挫折。
经验之五:“骑自行车原理”的启示
自行车骑得太快,易栽跟头,若骑得太慢或者不动,最终也会摔下来,这就是“骑自行车原理”。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改革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稳步前进。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急躁冒进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在社会主义改革史上,急躁冒进也没有一次成功的先例。在稳定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稳定,这是“二战”结束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经济建设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些后来居上的国家成功之要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在稳定中寻求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国经济建设的最主要教训就是急躁冒进。形势不好时,头脑还比较冷静,形势一好,头脑就发热。这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急躁冒进,曾经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这方面的教训要牢牢记住。
经验之六: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和巩固改革成果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我国的法律建设比较薄弱,人治的色彩比较浓厚,许多具体法规和政策往往随着领导人的改变而变更,领导人个人的好恶对政策影响过大,这是社会生活无序、政策缺乏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以往发生许多失误,包括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重大失误发生的重要根源。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这一深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启示是,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还可以避免由于人事更迭,使改革进程发生逆转。
经验之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解散党的组织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从反面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真理。
经验之八: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改革理论准备
回顾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步履艰难,曲折多变,究其根源,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理论准备不足。理论准备不足,就是理论上的不成熟,而理论上的不成熟就会导致思想上的不清醒;思想上的不清醒,又会导致政治上的不坚定;这一切又导致实践上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条主义,机械地照搬别国经验,别国理论,别国改革模式;二是经验主义,越是缺乏理论指导,就越容易忽视理论的作用,凭老经验,靠想当然;三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只注重眼前,而忽视长远,重小利而损大局,急功近利。在有些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存在的忽冷忽热,朝令夕改,顾此失彼,究其根源,盖出于此。社会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根源于思想上的混乱,而思想的混乱又源于理论上的混乱。只有澄清理论上的是非,才能解决思想混乱问题,只有解决理论和思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社会生活的混乱和无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许多党吃理论准备不足的亏是相当大的,为此我们党和国家也曾付出过巨额学费。这个深刻的教训要牢牢记取。
第二篇:改革开放成果之我见
捌九傳奇
改革开放成果之我见
摘要:1.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长期的发展暴露出了它的缺点,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2.当中央错误的发动“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1978年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改革
收效
我见 改革开放简介
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的12月开始的,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进行,又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时间过去30多年了,回想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可能很多人都不甚了解。要说我国改革开发的历史背景,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他把中国进行纵横两方面的比较后,确定开放的道路的。先说横的比较。所谓横的比较,是把中国和当时的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发达都是开放的,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才能及时发现自己和其他国家的不足,才会奋起追赶,才不会夜郞自大;纵的比较是把现在的中国和历史上发达的时候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历史上中国处于先进时期,都是海纳百川,是开放的姿态,而不是封闭的状态。相反历史上闭关锁国时,中国则开始趋向衰败。这两种比较说明中国应开放。再说改革。马克思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而当时我国的生产力的水平非常落后,农业,由于实行公社制,人们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广大农吃不饱饭,甚至发生广东地区的农民偷渡到香港的事情。城市的生产力水平也非常落后,拿中德(西德)的煤炭生产相比较,生产同样数量的煤,德需要21人,中国却需要2000多人。当时日本的大型超高有20多万种商品,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却只有5万种商品。所以中国要想不落后就必须要改革,邓小平说:如果社会主义的人民生活长期维持在低水平,那就不能说社会主义有优越性,人民水平总是很低,这样的社会主义也长不了。所以中国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改革才能让人民相信、认同社会主义,只有改革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其实做为中国人,我很庆幸有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如果中国不进行改革开放的话,那么请看苏联、东欧、现在的朝鲜,就知道了结果了。
改革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解决温饱,这个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这个也实现了。第三步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改革开放的目的,邓小平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大家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目的进行了新的概括: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政策内容
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40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三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
(1)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980年~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增长约10.1%,粮食、棉花、煤炭、钢铁等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2)产业结构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一、二、三次产业发展比例协调。
(3)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据我所课题组的测算,1978年~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由改革前的负值上升到占39.85%,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形成。市场开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得到加强与改善,各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金融、劳力、技术、信息等市场正在发展与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
(5)对外开放日益广泛深入。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899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7.6倍,从1978年的世界第32位跃升到第11 位,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
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与困难,当前比较突出的是:
(1)新旧体制并存,转轨缓慢,特别是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经营不力、效益低下,改革面临巨大困难,一些民族工业被外资打压,处于危机之中。
(2)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速度型为主,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加大,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4)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经历了30个年头后,我国改革开放没有停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迈出了新步伐。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今年的改革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目标更加明确,改革更加重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二是思想更加解放,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转变发展和改革的理念,认真分析制约本地区发展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寻找改革的突破口。三是改革的针对性更强,上半年围绕化解经济生活中不协调、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因素,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缓解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应对国际经济风险,围绕完成攻坚任务,改革深入展开。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铁建”首次公开发行A股和H股,H股公司“中煤能源”增发A股。国家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至149家。有关部门发布《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垄断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深化。基本完成预留和暂留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和发电资产划转移交遗留问题收尾工作。组建“沪宁城际”等8家合资铁路公司,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直接投资铁路建设。
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稳步发展金融市场,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重点,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性建设得到加强。企业债、公司债发行规模扩大,债券管理体制、市场化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出让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近2/3的省份出台了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实施办法。在资源价格改革方面,不失时机地理顺成品油和电力价格,同时,出台配套措施,缓解对困难群众和公益性行业的影响。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开展财政绩效考评试点。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颁布执行。提高了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完善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了部分商品的消费税优惠政策。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银行深化内部改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突破,近期将挂牌成立股份公司。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上半年全国又有16个地区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继续加强了防范新欠的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
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享受了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北京等16个省份和5个计划单列市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惠及1702万名城市中小学生,其中天津等8个省份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格局基本形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6月底,31个省份全部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提前实现了今年全覆盖的目标。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顺利完成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将天津等6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到4%;加快推进省级统筹工作,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省级统筹;在5个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目前,全国229个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城市和地区中,已有142个出台实施方案。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574万人、4539万人。
农村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约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国务院对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作出安排,要求通过改革,使海南农垦的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为27个。各部门按照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职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对于保障经济社会主体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和群众生活的服务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将来发展
(1)经济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中国未来50年的产业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将由1996年的19.7∶49.6∶30.8变为2000年的17 ∶52 ∶31,2010年的14∶52∶34,2030年的9∶48∶43和2050年的6∶42∶52。基础产业将继续成为投资重点,一产稳定发展,比重下降,高新技术加速发展,工业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作用和比重不断上升。
(2)消费结构明显变化。在此期间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逐渐提高,2010年~2030年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处于大变化时期,其中城镇将早于农村进入大变化过程,恩格尔系数有较大下降,而住房、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则明显上升。
3)将保持较高的投资积累率。由于中国经济对资金的强烈要求和中国政府的传统政策,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上,并将持续下去,同时由于国外净流入因素的影响和投资来源由单一型向多渠道模式转换,扩大了可以使用的国民财富数额,增大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安排上的弹性区间,当然还必须提高投资利用效率。
(4)大国优势。中国是世界大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中国又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会带来多层面多档次的旺盛需求,也是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5)后发优势。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可以学习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研究开发的时间,节约成本,如果能再充分利用劳动力人格便宜等优势,就必然会带来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较快的增长速度。
(6)改革效应。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创造了较好的制度条件,今后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改革效应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包产到户”、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全面攻坚为特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特别是把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2005年,全国有28个省份全面免征了农业税,从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完善,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健全。
3.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近几年,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4.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
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只允许劳动参与价值的分配。在经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后,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各种非劳动要素也可以参与价值的分配,强调要建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在实践中,各地早已允许资本、技术专利、管理等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建立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机制。同时,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保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5.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特别是货币政策更是非常欠缺。经过30年的不断改革,原来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已被现在的指导性计划和规划所取代,原来的国家计委已改为国家发改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强。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通过不断进行行政、投资、金融、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流通等方面的改革,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由原来的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为主逐步抓变为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以其他手段相配合。
6.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过持续不断的价格改革,我们已将原来计划价格“一统江山”的局面改革为市场价格起主导作用。目前,除了利率、电价、油价、水价等金融、能源和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的价格仍由国家计划控制外,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由市场竞争决定。除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采取一些临时性价格管制措施外,大部分时候都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第三篇: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殷旗(20100510)、周伟平(20100513)、熊坚强(20100517)、罗显坤(20100519)、廖媛媛(20100525)、袁慧清(20100528)、余洁(20100533)、龙桂兰(20100534)、黎建萍(20100538)、刘杰(组长)(2010052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并且分析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2、通过对教学中的实例分析,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通过教学,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当前改革开放的新中国面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政治、外交等的发展成果。
2、中国未来发展前景。
难点:
1、中国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2、改革未来的发展之路还很艰巨。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举例法、比较法(图片对比)
学法:探究发现法、比较分析法、换位思考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PPT)
五、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2001年12月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7月1日,首部《对外贸易法》颁布。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竞争力显著增强。利用外资为现代化建设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成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今年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温总理说:今后的乡村干部由村里直接选举,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项大突破。
三、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斗争深入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成功外交的伟大成果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提倡新安全观,主张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中国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指导下,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
五、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争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化。
第四篇:论改革开放成果之我见
题目:
论 学院:南洋理工 系别:机电 专业:测控 指导老师:高东方 姓名:王常常 学号:1102411021
改 改 开 放 成 果 内容提要:1978年岁末,一场伟大而深远的变革——改革开放——在世界的东方拉开了序幕,30年来,改革开放令中国发生了伟大而深远的变化。同时,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负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难以绕开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看到改革开放曾经产生的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端与缺憾,但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一阶段出现过的问题都会在其后的进程中得以纠正与解决,这正是改革开放延续30年之久,却仍然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原
关键字:改革开放
成果
成就
一.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了世界经济舞台,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二、从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十六大,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效率优先,没有很好地兼顾社会公平,这既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也为日后种种社会问题的凸现埋下了伏笔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的经济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停滞之后,再次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经济热度的不断增加,一些全新的社会现象在大众身边不断出现,诸如“下海”、“炒股”、“第二职业”等普通百姓闻所未闻的新生事物一时间层出不穷,一些通过经商致富的新贵阶层开始出现,当时人们对这一阶层的称呼“大款”一直沿袭至今。1993年7月5日的《精品购物之南》上刊载的一篇《京城“大哥大”供不应求》的文章中介绍,京城的大哥大市价从每台1.7万元涨到了2.7万元,仍然供不应求,而在当时,2.7万元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工薪之家的全部积蓄。
财富的增加与新贵阶层的出现,引发了全社会对财富的追逐,投资股票成了一些人快速致富的捷径,而下海创办公司更成了一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者成功的标志,至于普通的工薪阶层,则开始视“第二职业”为增加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尽管公平的社会秩序失范的苗头已有所显现,但由于经济增长带动劳动者收入较快增长,经济发展效率优先,而社会公平难以兼顾所带来的影响总体上尚不明显。
这种经济过热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97年,尽管十多年过去了,但人们对那年开始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仍然记忆犹新,在那场始于东南亚,继而席卷全球的危机中,中国无疑是受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从1998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不景气,与此同时,当时的政府接连制定了一系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政策,试图以此刺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减员增效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银行连续降息并开征利息税,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扩招,以及住房体制、医疗体制的改革等。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改革措施的初衷虽然是有益的,对当时较为低迷的经济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些囿于经济指标增长的政策措施,却在客观上影响到了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老百姓的所承受的生活压力。随着这些政策的推广实施,它们所带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开始逐渐显现,这些政策所涉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逐渐成为日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而在这一阶段因注重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公平方面的缺失,也为日后中国某些方面的社会公平的失衡埋下了隐患。
总结改革开放这一阶段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对于经济社会的规范与引导,应当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之下再讲求效率,切不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与速度,而忽略了百姓民生与社会公平,对于百姓民生与社会公平而言,经济发展的效率与速度并不应该凌驾在其之上,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与速度的同时,尤其应注意纠正经济发展对百姓民生与社会公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尽管股份制曾经受到过各种怀疑、甚至责难,但中国的股份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就。对于民营经济,厉以宁指出,虽然当初出现时也是面临各种责难,不过在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这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历史的长河有时是停滞的混沌的,有时又是急转直下、一泄千里的,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有历史的契机和积累,也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认真研究和正确评价这不同寻常的30年,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更有成效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从2002年十六大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继续保持稳定有序的发展,在此之前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与较为妥善的解决
2002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加繁荣、开放的中国开始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开始改变以往“韬光养晦”的对外策略,转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积极建设性外交。随着2008奥运的开幕,中国希望借助这次盛会,向世界传递这样的信号: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她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相信随着奥运会的开幕,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一定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些年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以其亲民务实、勤政严谨的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戴。当然,在新时期,我们同样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像三农问题,环境问题,物价问题,以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民生问题等,都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面对这一系列全新的问题与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做出决策,制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主要体现为:在政治上,坚持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价值体系,将人民群众引导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上。在经济上,改变过去对GDP的单一追捧,转而倾向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让全体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与发展带来的丰盛成果。
总结改革开放这一阶段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屋建瓴的决策,无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在中国这艘航船乘风破浪,驶入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时,作为这艘航船的领航人,中央领导集体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航向,找到了继续前行的航程。
在看到改革开放曾经产生的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端与缺憾,但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一阶段出现过的问题都会在其后的进程中得以纠正与解决,这正是改革开放延续30年之久,却仍然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原因所在。30年后,当我们再回眸曾经走过的这段峥嵘岁月,不禁会生出这样的感慨:30年前的那个决定,使中国这艘巨轮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摸索后,终于找准了前行的方向,驶入了正确的航程。这是一段前无古人的航行,但船上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信心。当我们沿着这条航线继续远航,我们一定会驶向更远、更美好、更辉煌的明天!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今后必将会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会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第五篇:2018 年是改革开放
1.2018 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
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于今年6月在(青岛)举行,对(上海精神)进行了重新诠释。也就是(上合峰会)3.3月1日,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4.亚洲博鳌论坛在(海南)拉开帷幕,主题是(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
5.4月22日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6.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7.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发射升空,讲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8.山东省海水稻研究中心在(青岛).9.汶川地震(10)周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将出台。
11.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12.2018年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俄罗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