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六大成果(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08:4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六大成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六大成果》。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六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六大成果

讲坛实录:

[主持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理论热点面对面》。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分析重大问题,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今天《理论热点面对面》我们要探讨的这个理论热点问题是党内民主建设。今天来到演播室的主讲嘉宾是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局局长江金权研究员。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谈论一下党内民主建设这个热点话题,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民主,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梳理一下民主的由来?

[江金权]:民主这个词的英语词汇Democracy,它是来源于希腊语的democ那个词,它最初是由希腊语的人民和统治或者权威等等词汇组合而成的一个概念。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人民的统治。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虽然资产阶级政党,都打着民主的旗号,但是当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后,你比如早期的英国、后期的美国,都不把它的制度称为民主制度,比如美国它叫美利坚合众国,它不说它是民主制度。

直到十九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公民选举权的扩大,随着社会等级观念的逐步淡化,民主才得到了真正发育的机会,从而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民主由理论到实践,由观念到制度,慢慢开始发展开来了,直到二十世纪民主化的这个概念才在世界上流行开来。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封建社会当然谈不上民主。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他们提出了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封建势力的强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窃取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努力归于失败。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爆发,带来了全民的觉醒,中国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始终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走在了全国人民的前列,中国的民主事业才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才由理论变为了实践。

[解说]:中国大地上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是中国人民经过近百年的浴血奋斗才换来的。那么享受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伟大成果之后的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理解民主制度的深层含义呢?

[江金权]: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民主它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当家作主的这个愿望,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形式,从这个基本的概念出发,我们理解民主,我觉得有三个问题是要把握的。

第一,民主是有阶级性的,既然民主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西方的民主是有钱人的游戏,因此他们的当选人就是成为他所在的那个利益集团的代表,比如说美国的总统,他经常就充当军工集团、能源集团的代言人,这是第一点,民主是有阶级性的。第二,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我们所讲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从这个角度讲,民主是目的。正如我们党所强调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是一脉相承的。那么我们进一步想,人民当家作主又是为了什么?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执政党和政府要实行科学的决策,要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怎么做到科学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发扬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就成为实现决策科学化的一个手段。

第三,民主的实现形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民主有内容和形式之分,我们说的民主的内容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了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它要采取各种形式,比如说选举、参与、协商、监督等等。可见,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同的社会制度,它的民主的实现形式不一样,同样是一种社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它的实行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我再举个例子,在西方国家都号称是民主国家,但是有的国家实行的是总统制,有的国家实行的是议会制,还有一些国家在继续保留着国王、皇室。

[主持人]:刚才江局长给我们讲了什么是民主?以及民主在中国走过的道路,现在中国人民应该说在享受着中国历史上最高程度的民主,但是西方的媒体却说,共产党不讲民主,甚至抨击说,中国共产党搞的是独裁统治,我不知道江局长面对这样的声音,你做何评价?在党内民主之路,目前我们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在党的建设当中,民主到底占有个什么样的位置? [江金权]:西方媒体的这种攻击,包括一些西方政要的这些攻击,不绝于耳。我想有的可能是无知,他不了解中国的情况;有的是偏见,他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也还有一些可能是别有用心。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真正的民主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政治追求,在党内提倡的是党员当家作主,这在西方政党里面没有这种理念。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才是真正的民主政党。

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时候,就把党内民主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政治原则。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列宁也明确地讲,“俄共整个党组织是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上的”。可见共产党从一开始,不仅它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民主政党,而且它的政治架构,它的组织原则就是民主的。

就我们中国共产党而言。一方面,我们党就是在反对独裁,追求民主的时代浪潮中产生的,始终高举着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走在民众的前列,成为了中国民主进步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享有历史上从未享有过的民主,我国的民主制度是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史,也是不断追求、不断发展党内民主的历史。党成立之初,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的组织原则,把发展党的民主作为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泼、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斗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他反复强调,要在党内努力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么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解说]: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革命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党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所以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党内民主寓于人民民主之中。而且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迅速恢复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党内民主,继续积极探索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路径,开辟党内民主的新空间和新境界。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呢?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六大成果

[江金权]: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观念不断更新,思路不断拓展,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具体说来是不是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取得了重大成果,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提出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等等。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反映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广大党员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期盼,为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需要一个形式,需要制度,需要机制。近年来,党内民主不断地制度化、规范化,先后颁布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等。这个制度要说下来就多了。我举个例子说吧,党内选举的制度不断完善,从党的十三大实行了差额选举,那以后党内选举的差额范围和比例不断扩大,比如说十七大,十七大党代会代表的差额比例都超过了15%,比十六大时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些代表在酝酿阶段都是差额提名,中央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差额比例也大幅度地提高。这就扩大了选举人的选择的范围,以便做到好中选优。

第三,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重大问题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地、各部门、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积极讨论来做出决定。比如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的范围,由过去的在省部级领导班子中征求意见,扩大到党的十六大代表和新当选的党的十七大代表。党组织做出的决策,凡涉及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广泛地实行听政、公示等制度,集思广益,集中民智,使决策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对那些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使决策更加地科学化。

第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完善,大家看到,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考察预告、用前公示、试用期和地方党委全体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重要干部等等制度已经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透明,干部考察更加全面。近年来,江苏、云南、四川、重庆、吉林等地广泛地推行了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公推差选、差额直选等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五,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中央明确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为开展党内监督,提供了根本的依据。近年来,中央和省一级普遍实行了巡视制度,加强了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大批案件就是通过巡视组发现的,比如说上海的陈良宇案件,青岛的杜世成案件,都是巡视组发现线索以后查处的。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监督。同时,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使各级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的监督的领域更加广泛,重点更加突出,操作更加具体。

第六,基层党内民主形式丰富多彩,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实行了直接选举,在此基础上,各地还探索了一些发展基层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比如说江苏省的淮安市、湖北省的鄂州市等,全面推行了党员议事会制度。

[解说]:从2003年起,中共淮安市委组织部在全市村级党组织中,及时建立起党群议事会。并逐步规范议事程序,由于议事内容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它一出现,就受到了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党员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村里的小政协”。党群议事会是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性议事组织,是对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的有益补充。通过群众推选的议事会成员,按收集意见确立议题,初步研讨拟定方案,征求意见完善方案,再次论证确定方案,汇报两委形成决定,督促落实监督实施六个步骤,进行阳光议事。党员群众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中,行使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加快推进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江金权]:南京市的白下区在推进党代会常任制的过程中,实行了党代会代表进选区活动,使党代会的代表与他所在选区的党员,有了更直接的沟通,更直接的联系。

[解说]:实行党代表常任制,目的是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作用。几年来,南京市的白下区区党代表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发挥先进作用,自觉做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模范。南京市的白下区区委出台重大决策、召开重要会议之前,都要听取党代会代表意见。执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区九届一次、二次党代会期间,党代会提出的47件提案意见及建议,区建设局、房产局、市容局等相关部门都认真予以办理。

[采访]:区九届一次党代会期间,我提出了关心残疾学生的提案,区相关部门很快就给了我答复,仅仅半年的时间,就将原象房村小学校舍转让给育智学校使用。

[解说]:白下区重视党代会代表在党内监督中的主体地位,把党代会代表的监督与其他形式的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合力。

[主持人]: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那我们注意到,过去我们常常讲,发扬党内民主,到了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经常讲的是发展党内民主,到了这一次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提法变成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这种提法的演变意味着什么?这种提法当中我们能否看出,十七大以后我们党内民主的趋势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我们请江局长结合实例给我们分析一下?

[江金权]:确实党内民主建设的这些提法,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提法的演变表明了我们党对党内民主建设越来越重视,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发扬党内民主,通常是从作风上理解的,把党内民主当做一种作风。发展党内民主,就不仅仅是作风了,包括体制、机制等一些要求,而党内民主建设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发展,是把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加以部署、加以实施,所以说是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这个概念,这意味着党内民主建设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步伐会越来越快。

未来党内民主建设的五个趋势

这个趋势我看的话,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未来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个总思路是:

趋势之一,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这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党务公开是指党的工作、党内生活的内容、程序、结果等对外的公布,它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向它所属的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党组织做出的重大决策,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还应该面向社会公开。

趋势之二,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根本制度,是党内民主的最重要的载体。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代表大会制度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当前要着重做好两项工作。第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实行任期制。什么叫任期制呢?任期制就是在一届代表大会期间,代表的权利、义务始终存在,要发挥作用,要行使权利。实行代表大会任期制,有利于各级党代会代表,在参与重大决策和监督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方面发挥作用。党的十七大以后,中央已经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暂行条例》,对实行任期制条件下,党代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开展活动的方式以及履行职责的保障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各级党代会代表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二,改革党内的选举制度,要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扩大候选人预备人选和候选人的差额比例,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候选人的提名权由常委会讨论决定改为全委会讨论决定。要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范围,包括他们候选人提名中的民主,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逐步扩大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范围。

趋势之三,进一步完善各级党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全委会的功能。十七大规定,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安排,它有利于全委会充分发挥党内的重大决策主体和监督主体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全委会、常委会的工作规则,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要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的规定,凡涉及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都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全委会来讨论决定。完善全委会、常委会表决制度,坚持人事问题无记名投票表决,其他重大事项有记名投票表决的制度。领导班子内部要进行合理的权力分解,防止权力过多地集中在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手中,并对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趋势之四,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本的趋向就是要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要继续坚持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等制度。在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知识性等方面继续探索。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对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的满意度。趋势五,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的使用以及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的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充分发挥舆论

监督的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时效。还要进一步地实行和完善巡视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由点及面,由易及难的方针,不能操之过急。

[解说]:刚才江金权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党在推进党内民主方面的一系列的新进展,以及党内民主建设的趋势,可以看出党对党内民主的重视程度.更让人们鼓舞的是,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步伐会越来越快。那么人们对于党内民主还有哪些普遍关心的问题呢?

[主持人]:那接下来的时间是我们的互动时间,如果哪位同学有问题可以举手示意我,好,这位同学。

[同学]:江局长你好,我们党内的干部人事制度,我注意到对于长期的监督机制,好像重视得不是特别多,或者是说不是特别健全,我想请您谈一下这方面的看法,谢谢!

[江金权]:干部监督的话,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干部产生过程中间的监督,刚才我也讲到了,另外一个是当选为或者是任命为领导干部以后的监督。在干部选拔任用这个环节里面,我们现在推行的是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比如群众推荐票不超过一定比例,他是不能当选的,或者是不能作为候选人的,或者是不能作为考察对象的。

还有一个真实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就是要防止一些主要领导授意,比如多大的谈话范围,还有授意,“我看这个可以,你们考虑考虑。”这种暗示授意,要防止这样一些问题,这是我们正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从选拔的环节有这么个问题。选拔当选为领导干部之后的监督,刚才讲到了,我们无非是三种形式,一种是上级的监督,我们提出来要上级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要经常与下级的成员进行谈话,发现了苗头要诫勉谈话。第二种是同级的监督,同级的监督就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我们有党内的民主生活会制度,还有我们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第三个是下级的监督,下级的监督就是包括它的下一级组织的成员,所属单位的群众,包括舆论进行监督。最近的监督机制是建立了巡视制度,就是从中央、省的两级已经有了,他们派出巡视组以后,重点就是了解这个领导班子,这些领导成员,群众反映怎么样?有没有检举?有没有揭发?平常在那个地方捂着了,发现不了。现在的上级,过去叫钦差大臣,现在是上一级的巡视组到那里,一呆半年,我跟领导班子没关系,你们干你们的活,我们就到处看看,听听。通过这种巡视制度,刚才讲到了,发现了不少的线索。我相信随着我们民主素质的提高,随着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全,两者相互作用,党内监督的问题最终会解决得更好。

[主持人]:好,再一次谢谢江局长!也谢谢现场的观众朋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收看今天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江金权]:谢谢大家!(编辑:林湄)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第二篇: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八大进展

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八大进展

2007年10月01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以改革的精神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着眼于指导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党内民主理论上取得重要新成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根据党内民主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实现民主执政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制定和实施落实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推动党内民主制度化、规范化;要充分尊重党员在党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推行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充分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映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期盼,对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着眼于激发广大党员的创造活力,丰富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内容与形式,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2004年10月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充实了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完善了保障党员权利的具体措施,明确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应尽的职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制度规范。各级党组织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这一条例,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党员来信来访接待处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党员控告申诉受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一些侵犯党员权利的案件和诬告陷害的案件得到查处。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的要求,各地党务公开工作逐步推开,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组织的活动更加透明。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权利中的作用得到加强。一些基层党组织探索建立党员议事会、民主恳谈会、党员旁听县乡常委会(党委会)等制度,培养党员的民主意识,提高党员的民主素养,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积极性。

(三)着眼于提高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推进民主讨论、集体决策、责任约束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决策机制更加健全。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中央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广泛听取各地、各部门和民主党派等各方面的意见。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中央决定将全会文件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十六大代表,以进一步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各级地方党委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逐步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重大决策,广泛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集体讨论决定。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广泛实行听证、公示等制度,集思广益,集中民智,使决策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使决策更加科学化。一些地方党委还探索建立重大决策记名表决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书记末位表态制等制度,把民主讨论、集体决策与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结合起来,强化了决策的责任约束、减少了决策失误。

(四)着眼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把“群众公认”原则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扩大。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考察预告、任前公示、试用期和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重要干部等制度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比以前更加透明,干部考察更加全面深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进一步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找到了重要突破口,有的地方探索实行厅处级联考、分类选拔的办法,即省(区、市)、市(地)联合公选厅、处级领导干部,统一发布信息、统一组织报名、统一考试阅卷、统一公布结果,规范了操作,整合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十六大以来一系列扩大民主的措施进一步拓宽了选人视野和选人渠道,丰富了干部选拔方式,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着眼于真实反映选举人意志,改进提名方式、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健全党内选举制度取得新进展。在刚刚结束的地方四级党委领导班子换届中,普遍采取了差额推荐、差额考察的办法,一些地方还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差额表决,使换届的过程成为扩大党内民主、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十七大代表选举,差额比例一般都超过了15%,比十六大时增加了5个百分点,扩大了选举人的选择范围,在推荐提名阶段也普遍做到了差额推荐。一些地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在村一级实行“两推一选”,根据党员、群众的公开推荐,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党支部(总支部)书记、副书记;在乡镇一级实行“公推直选”,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乡镇党委书记、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有的地方还对县(市、区)级政府主要领导人实行“公推公选”。这些新的实践和举措,对于进一步落实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与监督权,拓展党内选举的视野,提高党内选举的质量,增强被选举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大意义。

(六)着眼于加强集体领导,合理划分党委常委会与全委会的职责权限,党的全体委员会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中央率先垂范,实行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向政治局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各级地方党委领导班子也按照中央要求,向同级党委全委会述职和报告工作、接受全委会监督,全委会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200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对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全委会票决制的办法作出详细规定并得到普遍执行。一些地方还把全委会票决制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同级党政职能部门的正职,运用到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进一步提高了全委会的地位。经过这次地方党委换届,副书记职数明显减少,常委会同全委会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全委会的作用得到明显增强。

(七)着眼于发挥党代表的作用,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得到更好保障。按照十六大关于“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的要求,各地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取得了宝贵经验。试行党代会年会制的地方,赋予每年举行的党代会审议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增补党委、纪委委员,接受代表提案等职能。这一做法改变了过去党代表只能在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召开期间发挥作用,全委会难以向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状况,提高了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促进了党内权力配置和运行的科学化、民主化。试行党代表常任制的地方,赋予党代表评议权、建议权、提案权、质询权等权利,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积极参与重大决策,自觉监督党委、纪委及其成员,充分反映选举单位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并接受选举单位党员群众的监督。

(八)着眼于促进领导干部廉洁用权、依法用权、公正用权,加大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和同级相互之间的监督力度,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2003年12月,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的重点明确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为开展党内民主监督提供了根本依据。五年来,中央和省一级党委陆续建立巡视制度。中央巡视组对省级领导班子,省(区、市)委巡视组对地市级领导班子进行了普遍巡视,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实地督察、发函督办、重点查处、整改结果报告等办法认真加以解决,有力促进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秉公用权。各级党组织把民主生活会作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的重要形式,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作用,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监督。特别是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主要负责人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之间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达到了化解矛盾、分清是非、统一思想、增进团结的目的。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使领导干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的领域更加广泛、重点更加突出、操作更加具体。

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新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对于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具有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始终把服务于党的执政使命和中心任务,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方向。党内民主是建立在全党同志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基础之上的,它既是目的,又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手段。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是服务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紧紧围绕党的政治任务来开展,始终朝着党的奋斗目标来加强。发展党内民主的一切措施和实践,都要有利于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把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而奋斗上来。

启示之二:必须把尊重和保障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主题。坚持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在党内生活中的集中体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都同贯穿和体现这个主题密切相关。紧紧围绕尊重和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发展党内民主,就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培养和提高党员的民主素养,营造党内讲真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逐步解决一些党员中存在的不愿民主、不会民主、不敢民主的问题;就能更好地处理党组织同党员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党员的创造活力,有效克服一些党的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平等,重统一意志、轻主动精神的倾向。

启示之三:必须把发展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结合起来,实现党内民主与集中的良性互动。实行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具有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高度的党内民主,是集中统一的基础;有效的集中统一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前提。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始终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贯穿于党内民主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全过程。正确把握发展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辩证关系,就能既充分激发全党同志的创造活力,又有效防止和克服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既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又有效防止和克服个人专断、主观武断,真正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启示之四:必须坚持自下而上逐步展开与自上而下规范指导相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过程。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进展,既包含各地各部门的创新成果,也包括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积极贡献。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目前党员的构成和情况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各级领导层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鼓励大胆探索,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同时,我们党又是一个具有严密组织、铁的纪律和高度统一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很强的号召力。只有把自上而下的示范带动和自下而上的推进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启示之五:必须融制度建设与思想教育于一体,不断增强发展党内民主的实际效果。制度规范行为,教育提高觉悟,二者不可偏废。科学的制度设计是促进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党内民主建设搞得好不好,制度起着基础的、根本的、长期的作用。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初步形成了党内民主的制度框架。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关键是健全制度,改革体制,完善机制,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建设,切实做到用民主科学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物。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民主意识,提高领导干部发扬党内民主的素质和水平。(来源:《求是》)

第三篇:人民民主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

人民民主建设

2011年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近年来,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美国高盛公司的长篇研究报告——《北京共识》,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报告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国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中国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演进和具体国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制度模式总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具体国情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亡图存,许多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奋力抗争,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提出了种种主张,展开了激烈斗争。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但是,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地,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最终在各种反动势力的扼杀下夭折。自那以后,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没有能根本改变其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本质,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

中国人民从长期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奋争中逐步认识到,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全新的人民民主制度,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政治保障。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重大决定;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第一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回顾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努力实现人民民主一直是我们党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鲜明特点与巨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它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构成。这些民主制度,不仅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与优势所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团结合作关系。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功能和优点是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使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使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这项制度保证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使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受到民主实践的锻炼,不断提高民主意识、民主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判断一国的民主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要看它是否立足于本国国情,是否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适应了中国历史与国情对政治制度提出的总体要求,保持了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提高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明显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我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着广泛的人民性,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干部的代表,也有各民主党派和各社会新阶层的代表。代表和委员们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参政议政,共商国是,从而能够最广泛地吸纳民意,使党能够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要求把握大局,根据全民族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制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现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以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多,对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使党和政府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政权具有高度稳定性,国家政策具有明显连续性,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能够集中全党全社会的资源、力量和智慧用于建设和发展,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长期实施。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广阔前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已经成功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更为广阔的前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在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对于完善整个政治体制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要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国家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列为今后一个时期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要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法律正确实施。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组织社会生活的根本方式,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但决不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努力使我国政治建设适应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反映时代要求,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创造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新途径新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协调发展,从制度上保障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政治参与要求。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百折不回,终归大海。”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遵从人民意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1年面对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广西宜州,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引人注目的边远古城,却有两件事足以使当地人备感自豪。其一,宜州是传说中“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其二,这里曾开创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先河。1980年2月5日,宜州屏南乡合寨村里一棵五人合抱的大樟树下,85户村民代表分别在一张两指宽的纸条上,以无记名方式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选举产生了新的管理组织——村民委员会。当时的村民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布满老茧的手,拉开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历史序幕!两年之后,农村村民委员会与城市居民委员会一道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正式载入我国宪法。如今,合寨村那块写有“村民委员会”字样的木牌,已经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见证。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实现途径。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必将对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人民群众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决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这样一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民主制度,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且有利于人们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政治建设,用民主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融洽人际关系,建设幸福家园,创造美好生活。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最早发源于城市。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天津、武汉等一些城市出现了由群众自己组织起来的防护队、居委会和居民组等群众性自治组织。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某一个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原来由“单位”承担的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等职能逐步转移到社会,这些都迫切要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行相应变革,以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正是在这样一种改革的大背景下,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应运而生,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我国广大农村,村民自治更是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蓬勃推进,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政社合一、集中经营”的人民公社制,并在全国迅速推开。这一伟大变革,一方面使农民群众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以改变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层管理缺位和村庄无序状况。此后,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在加强农村管理、推动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适应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通过基层群众自治,人民群众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这是我国基层社会组织与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创新。

20多年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切实保障了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力地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的重要支柱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当家作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由人民选出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另一方面,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由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宏伟大厦。可以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这一大厦的重要支柱。基层群众自治不仅是人民群众直接管理自己事务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伟大征程中,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群众自治,是关乎全局的基础性工程。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这一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民主等形式,将人民民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代表制民主与直接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民主形式各自的功能和整体合力,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这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这就要求从整个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全局来确定基层群众自治的地位和功能,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着力点,探索规律,积累经验,逐步扩展民主规模,提升民主质量,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在城乡基层实行群众自治,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充分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有利于增强广大群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充分调动人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内,直接选举、民主讨论、共同决策和相互监督,有利于增强基层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有利于培养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知,锻炼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可以说,基层群众自治是一所低成本、高效益的大学校,人民群众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民主、认知民主,民主意识得到不断唤醒,民主素质得到不断增强,民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通过千万个这样的民主大学校,亿万人民将日益走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阔天地,构筑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牢不可摧的根基。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与此相适应,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正在不断提升。适应新的变革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大力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保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保证各方面自治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进行。群众自治,关键在依法。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具体进程看,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可以说是先尝试、探索,然后再规范、推广,因此,相关法律和规定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而是需要根据自治实践的经验不断完善。例如正在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存在某些条文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如对村委会直接选举中贿选的界定、关于乡—村关系的规定还不够细化等。这些都需要紧密结合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在法律法规层面不断加以完善。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自治范围。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目前主要集中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领域,涵盖面还不够宽广,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自治范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大量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在基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城市中的业主委员会、农村中的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如何扩大这些新兴社会组织的自主权、自治权和群众参与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这些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日益成为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迫切任务。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党的领导支持下,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和领导方式,进一步理顺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发挥基层党组织对群众自治的领导作用和保障作用;要根据本地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财务管理、村(居)务公开等制度,为广大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如何处理好政府行政权力与群众自治权利的关系,是发展基层群众自治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例如,一些街道和乡镇政府将居委会或村委会当成自己的行政下属组织,实行行政化管理,下达种类繁多的指令性任务,使居委会和村委会很难独立自主地开展自治活动,严重影响了基层群众自治。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合理划分政府“政务”与基层自治组织“村务”、“居务”的责任范围和权力边界,妥善处理乡(镇)村关系、街居关系。基层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大力支持和扶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发展。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建立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相适应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权益。如果广大群众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受到损害,就不可能调动起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基层群众自治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放在首位,从制度上确保群众权益不受侵犯。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来看,当前应着力保证自治组织在群众利益诉求、利益表达方面的独特地位,增强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利益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广大群众从利益实现和权益保障中不断增强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党内民主建设

2008年

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党的活力之源

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进展 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2008年4月12日,济南市中区七东社区举行党员大会。经过公推直选,社区全体党员投票选出了社区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及党总支委员,这是近年来各地推进党内民主实践的一个缩影。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强调要建立健全党代表大会代表履行职责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党代表大会代表的各项权利,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从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的民主实践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建立健全党代表任期制的决策,表明了我们党对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党的领导的坚定决心和积极探索,必将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和团结统一,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

党内民主是党的活力之源

一个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然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作为有着7300余万名党员、35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让每一个成员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怎样才能不断巩固党组织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根本保证。党内民主,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党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这对于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政党,对于发展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主带来团结统一。民主意味着平等。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平等权利,是防止一言堂和独断专行的最有效途径。保障党员在党内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让党员广泛参与党内决策,讲真话、讲心里话,在平等讨论中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这样才会有自觉的纪律,才能带来真正的团结统一,才能将发展党内民主的成果转化为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民主带来创新活力。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党的创新活力,为实现党的路线、纲领和目标而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政党,但是这种生命力的保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党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党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威胁。党员是党的细胞,只有细胞活跃,党的肌体才有活力。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党内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局面,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民主带来科学决策。民主意味着集思广益。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序,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才能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决策。党内民主也是纠正党组织决策失误的有力武器。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是保证党不犯错误、少犯错误最重要的预防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如果决策出现偏差和失误也能够及时得到纠正。

民主带来优良作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优良的党风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做好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形成良好的党风,必须坚持和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民主氛围的形成,能够给党员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进展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党内民主建设理论取得重要成果。根据党内民主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这一系列新观点充分反映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期盼,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了长足进步。民主需要制度作保障。近年来,党内民主不断完善,日益规范化、制度化。制定施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适当扩大党内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例如,十七大代表选举,差额比例一般都超过了15%,比十六大时增加了5个百分点,扩大了选举人的选择范围,在推荐提名阶段也普遍做到了差额推荐。

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广泛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地、各部门和民主党派等各方面的意见,集体讨论决定。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广泛实行听证、公示等制度,集思广益,集中民智,使决策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考察预告、任前公示、试用期和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重要干部等制度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比以前更加透明,干部考察更加全面深入。近年来,江苏、云南、四川、重庆、吉林等地在干部选拔上进行了“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公推差选”、“差额直选”等改革试点,探索了一些积极可行的做法。

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中央把党内监督的重点明确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为开展党内民主监督提供了根本依据。近年来,中央和省一级党委陆续建立并实施巡视制度。各级党组织把民主生活会作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的重要形式,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作用,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监督。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使领导干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的领域更加广泛、重点更加突出、操作更加具体。

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同时也是不断探索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党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得到较好发扬,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得到纠正;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党就会走弯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广大党员积极性的发挥和党群干群关系以及人民民主建设。

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内的主人,在党内当家作主。党员基本权利涉及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只有这些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才能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地方党员的这些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因此,必须建立操作性强、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机制,确保党员各项权利得到真正落实,确保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得到有力惩处。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监督机关,有权讨论和决定党内一切重大问题。要确立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探索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案制度,完善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办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的议事规则。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从机制上理顺和规范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完善选举制度,首先需要健全选举程序,逐步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完善差额选举办法。同时,有步骤地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范围,加强对选举的监督。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和介绍办法,使选举人对候选人有更多更切实的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采用“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等办法,效果较好,有进一步完善推广的空间。

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之外的党务工作、党内活动,包括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党内事务和组织活动的重要事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的事项等等,都应对党员公开,以保障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当前,要在试点中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范围、程序、制度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党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

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是正确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防止个人专断;又要加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思想认识,保持步调一致,防止出现极端民主化倾向。

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民主与监督紧密相连,没有有效的党内监督,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党内民主。完善的监督制度,也是各种腐败的天敌和克星。要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和派驻、诫勉谈话、经济责任审计、询问、质询和问责、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制度。如何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等问题,都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取得经验,不断完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党内民主旋律的唱响,党内民主春风的劲吹,党的肌体活力日益增强,必将更好地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四篇:党内民主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推行党务公开、强化党代表作用为重点,广泛凝聚全市党员的智慧和力量,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开展党代表提议,创设党代表履职平台。自2007年4月开展党代表提议试点工作以来,××市紧紧围绕探索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这一

根本要求,结合市情,及时制定下发《××市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提议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并将全市380名党代表,按照党代表“便于活动、便于提议”的原则,以党委为单位划分为32个代表小组,设立代表文秘杂烩网小组组长和联络员。试点工作一年来,共收到涉及全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党代表提议67件。各承办单位坚持 “先协商,后回复”的原则,按照主要领导审阅研究、分管领导负责、落实专人具体办理的分级承办责任制,确保了党代表提议“件件有人办,事事有回音”。67件党代表提议均在规定的时限内得到了书面回复,面商率达100%,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82.1%,基本满意率为17.9%,充分调动了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为党代表广泛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创设了平台。

推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为确保党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市委明确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党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把党务公开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促进了党务公开的有效推进。全市各基层党组织在运用传统的党内会议、定期通报、广播电视、党务公开栏等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采取在“××市党建网站”上、电子触摸屏、开通流动党员专用服务电话等方式,对党组织的工作计划、项目安排、干部任免、党建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以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评先表彰、党组织发展党员、党费的收缴管理与使用、党组织关系接转等方面情况进行及时公开,扩大了党务公开的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

完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党员“四权”。全市各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积极完善党组织议事规则和程序,普遍建立了党内情况通报、党内情况反映、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党内议事决策等制度,充分发挥了广大党员在党内事务中参与、管理、监督的作用,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提高了各级党组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各基层党组织还通过面对面接待、书信、走访、电话解答、网络互动等方式及时通报相关情况,帮助党员解决工作、学习等方面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的渠道,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光荣感。下关镇荷花村党总支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民主议事听证制度,实行村民小组财务开支“五级审批制”,确保了集体资金的合理开支和使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凝聚党员智慧 推进党内民主

第五篇: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理论思考

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理论思考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阐述了发展党内民主对于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江泽民同志关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论述,必须正确把握党内民主的科学含义,分析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关系,按照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从改革党内民主的体制和机制入手,真正建立和健全能够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一、关于党内民主的含义

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然而,过去我们对于党内民主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角度去阐述,或者是把党内民主简单地理解为民主精神、民主作风、民主氛围和民主原则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从某一个侧面理解党内民主,并没有把握党内民主的本质含义,这是导致我们党内民主建设长期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指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当家作主的政体形式。党内民主是对民主一般含义在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中的引伸。按照这种理解,我们可以对党内民主作出这样的概括,即党内民主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

党内民主作为党内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中,工人阶级政党本质上就是一个民主政党。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章程》中就已经明确规定:所有盟员一律平等,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盟各级组织的领导人都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代表大会是同盟的立法机关,中央委员会是权力执行机关。恩格斯在阐述党的性质时曾明确指出:“任何民主的政党,„„除非具有明显的工人阶级性质,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抛弃这种性质,就只有宗派和欺骗。”[1]列宁在建立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曾反复引用“先进阶级的民主政党”[2]和党内“工人民主制”的概念,强调“俄国社会民主党是根据民主原则组织起来的”。[3]由此可见,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观点,工人阶级政党就是一个民主政党,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这是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的本质属性。

按照党内民主的本质含义,党内民主首先就是一种党员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根据这种政治权利可以进一步概括出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一是权力主体原则。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必须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体现。在党内,党员是权力的主体,对党内重大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二是平等原则。任何民主都必须以权利平等为基础和条件,在党内,无论资格多老、职位多高,都是平等的同志,其地位、权利一律平等,在决定党内事务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一票之权。三是多数决定原则。民主要求必须少数服从多数,否则,意见集中不起来,民主必然流于形式。四是选举和监督原则。选举权和监督权是民主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它们既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更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保证。

党内民主不仅体现为党员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党内根本的政治制度。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地位、党员的民主权利,必须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在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领导体制中得到体现。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作为党内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监督机关,党的代表大会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地位的最集中体现,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场所,也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

二、正确认识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关系

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反映着党内生活中的不同层面的内

容要求,同时两者又相互依存,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党内民主是党内根本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它所反映的是党内权力主体和权力授权关系,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政党是民主的政党还是专制的政党;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根本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是把分散的党员集合为一个整体,把分散的意见变为党的统一意志,形成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一方面,党内民主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政党本质属性的体现;民主集中制是一个民主的政党如何组织起来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由党内民主这一根本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一个专制的政党,根本就不可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中所讲的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具体要求和重要体现,但它并不包含党内民主制度的全部内容,单纯从民主集中制的角度,从民主与集中辩证关系的角度,是难以体现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地位以及解决党员是党内权力主体等问题的。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必须从党内民主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出发,建立起充分体现民主原则的党内政治制度。

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截然分开。党内民主制度必须与党的集中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中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概念是列宁提出的,按照列宁的本来含义,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一个民主的政党,必须实行民主的集中制,必须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政党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各种无政府主义政党和极端民主化思潮的一个本质区别,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实践已经证明,民主集中制是将民主与集中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有效率的制度。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工人阶级政党才能同那些允许“各级党组织实行自治”、鼓吹“党内多派制”等观点的所谓的“民主政党”划清界限。这种“极端民主”与我们所说的党内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还必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把发展党内民主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离开民主集中制原则去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民主”,只能使党内民主建设走上邪路。

三、按照党内民主的本身含义,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保障党内民主发展的固本之策。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党内民主建设时明确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这一论述,深刻揭示和反映了党内民主的自身运行规律和发展要求,明确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对于推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建立健全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机制。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这种权力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实现的。离开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和叨实保障,党内民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党章对党员的民主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民主权利包括:党员对党内政治事务的参与权、对党的决策的讨论权、对党的工作的建议权;选举和被选举权、申诉权、批评权和辩护权;参加党的会议、阅读党的文件及对党内事务的表决权;对党的干部的评议权、监督权和罢免权等。党章规定的这些党员民主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必须把党员的这些民主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钢性的制度和程序作保证。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方面的制度,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要建立党内下情上达的呈报制度和反馈制度,保证基层党员

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够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使各级党组织的决策能够真正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要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党内法规体系,对于违反党内民主的现象和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查处,使党员民主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2.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这是当前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重点环节。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各级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党的各级委员会是党的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代表大会职权,执行代表大会决议。鉴于目前一些地区党的代表大会与党委会的权力授受关系不顺,存在着书记办公会取代常委会,常委会代替全委会,全委会形同虚设的现象。因此,首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建立科学的党内领导体制。要对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职责权限进行合理划分,使其相互独立,各司其责,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要积极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做法,建立健全党员代表议事机制、党员代表联系党员机制,改变目前党代会行使权力不充分、与权力行使者联系不紧密、监督不到位的状况,充分发挥党员代表在党内决策和监督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适当增加全委会的次数,落实全委会的职责,重大问题由全委会讨论和决定,加强全委会对常委会及其成员的监督;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不断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提高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使党内民主在党的领导体制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3.要以改革体制和机制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同党内务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推进,这样才能使党内民主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为此,一要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要在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的同时,继续推进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任用表决制,推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干部引咎辞职和弹劾罢免制度,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条例。要健全候选人提名方式,把组织提名与党员推荐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党员的意愿;要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坚决杜绝变相等额选举,在基层党组织应进一步扩大直选范围;要增加党内选举的透明度,使党员对候选人情况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三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形成严密的党内监督体系。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强化纪检机关垂直领导的力度,增强党的纪检机关的相对独立性,真正成为在党的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要疏通党员监督渠道,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扩大党组织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更好地接受党员的监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六大成果(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六大成果(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内民主建设关系生死

    党建80年回顾与反思 八十年风云录:党内民主建设关系生死存亡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八日电题:党内民主建设关系生死存亡——访中共中央党校王贵秀教授 中新社记者顾时宏 “在党的......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大学生实践学习报告(论文)题目 课程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成绩 关于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情况调查研究《纲要》及《概论》自主学习杜 韵 楚外国语学院英日二班4130080203 2010年8......

    如何推进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

    如何推进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武江区惠民街道办事处推进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以保障党......

    县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汇报[共五篇]

     ××*县认真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

    农村党内民主建设调研报告

    为促进xx村的党内民主建设,全面了解xx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发展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加......

    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前郭县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工作情况 前郭县共有基层党组织1074个,其中党委69个,总支24个,支部981个,党员18256名。近年来,我县把扩大基层党内民主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

    社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总结

    社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总结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以来,我社区党内基层民主工作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

    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对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永葆我党先进性的大局,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