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宜观、宜游”的黔东南城镇(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23:1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宜居、宜观、宜游”的黔东南城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宜居、宜观、宜游”的黔东南城镇》。

第一篇:---打造“宜居、宜观、宜游”的黔东南城镇

全省建设工作会城镇规划 建设管理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实施“城镇带州”战略

打造宜居、宜观、宜游的黔东南城镇 黔东南州建设局(2008年3月6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国土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一市15县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循环经济工业区,总人口4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81.9%。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城镇带州”的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为规划的主要着眼点,以文明、卫生、秩序为管理的主要着力点,努力打造“宜居、宜观、宜游”的黔东南城镇,全州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13个县城已经跨入“省级卫生县城”行列,自治州首府凯里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凯里文明”名闻遐迩,成为黔东南州的城市品牌。

一、依据资源秉赋,明确城镇职能和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目标 黔东南州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保存完好,旅游资源宝贵丰富。境内森林密布,森林覆盖率高达62.78%,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此外,还有九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黔东南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歌舞、服饰、节日风情及餐饮、梯田、建筑、村落等原生态的人文景观更是缤纷壮丽,除省厅所列的6个民族村镇外,有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3个国家级民间绘画之乡、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赴黔东南考察专家组组长弗朗西斯科感言:黔东南是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且最集中的地区;是不同类型且最具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富集地;是对境外旅客最具吸引力的地区;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舰;是为高素质的人群所准备的丰富宴席。依据上述资源秉赋,州委、州政府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和生态文明试验区摆在了优先谋划、全力投入、精心实施,务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地位,进而明确了全州主要城镇的职能定位和规划建设管理目标。城镇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旅游行程的驿站,也是进入游人眼帘的第一道风景线。建设民

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和生态文明试验区,就要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落实“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观念。城镇的产业发展只能鼓励旅游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和绿色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限制抑或禁止高能耗、高污染工业进入。城镇除了首先满足本地人的居住要求外,更要具有招徕外地旅游者的吸引力,具有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竞争力。为此,州委、州政府要求,要以优秀旅游城市为标准,以突出黔东南地域文化为特色,狠抓文明、卫生、秩序管理,打造“宜居、宜观、宜游”的黔东南城镇。

二、严格规划管理,着力突出城镇风貌和建筑风格的地方民族特色

(一)统一认识,把握关键。黔东南州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城镇要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要有特殊的魅力,绝非是现代建筑的盲目模仿攀比,最后重蹈千城一面的覆辙。经过多次讨论,全州上下形成了统一的认识,这个统一的认识就是必须把规划作为龙头和关键,把握和控制城镇风貌和建筑风格突出地方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在审美学意义上具有宜观性,在历史文化学意义上具有可读性,打造彰显个性、极富特色的黔东南城镇。

(二)专家领衔,抓好示范。州建设局作为全州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总结前些年零星编制的民族特色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组织编制设计单位和有关专家,深入苗村侗寨,考察研究民族特色建筑风格,提炼了一系列具有苗族文化元素、侗族文化元素的牛头翘角、燕身凤尾、宝顶尖塔、重檐青瓦、窗花门眉、吊柱干栏等形制符号和色彩,在编制城乡规划

设计方案中广泛运用,并优选编印了《黔东南特色建筑效果图参考图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参考借鉴,促进推广的作用。

(三)政府主导,强力推进。2005年,州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城镇建设管理条例》,明确提出了城镇的规划建设要突出民族特色的要求。此后,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黔东南州城市特色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项目报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作出了各县市城道路红线在20米以上的临街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必须报州城规委审查的规定,强化了州城规委办及专家委的审查把关职责。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差异又相互协调的民族原生态文化街区、文化广场、文化建筑、文化雕塑,赋予全州城市鲜明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个性。所有房屋建筑工程外墙一律禁止使用瓷砖,凡无民族特色的方案一律不予通过。同时,对城镇主要路段原有建筑物,有保护价值的要列入保护对象或按“修旧如旧”原则维修维护,无特色和保护价值的,要逐步实施民族特色改造。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规划经费的投入,2005年以来共投入规划经费2737.5万元。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涌现了诸如凯里民族体育场、民族商贸一条街、州民族博物馆和雷山县城新区、剑河新县城、黎平县城新区等一批民族特色浓郁的标志性建筑、街区和城镇新区,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外地游人的好评。随着此项工作的持续推行,黔东南城镇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必将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产生规模效应,进而对黔东南州的发展发挥积极而持久的促进作用。

三、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大力提高城镇人居环境质量

(一)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卫生城市,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州结合开展“黄果树杯”竞赛活动,大力开展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与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由凯里市率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同时要求各县也要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以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工作为标准,集中力量实施好整脏治乱专项行动,抓好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创建工作和整脏治乱专项行动涉及面宽,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实行县(市)、镇(街道)、居委(社区)三级责任主体制度,以建设(市政、城管)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分解并责成有关部门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周密制定工作标准、要求、完成时限,严格督查,定期通报,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及时表扬,对落后和表现差的及时提出批评并责成限期整改,形成了上下都有责任,各个部门都有任务,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确保了各项工作件件有落实,样样有成果。近几年来,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全州16个县市高度重视抓好城镇市政管理工

作,加强了城镇市政管理机构的建设,县市正科级城管(市政)局建制由2002年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15个,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城镇市政管理工作经验,提高了城镇市政管理水平。

(二)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化人居环境质量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具备相对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是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必备条件。近年来,我州在省建设厅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指导下,各县市采取政府主导、资产重组、市场运作、银行支持、民营参与、置换建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全州共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5亿元,实施了430个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全州城镇道路在2005年287.41公里的基础上,增加至330.15公里;城镇公交车辆现已达239辆;新建了3座城市自来水厂,现已达到26座,日供水能力达到27万吨,人均日供水量由144.48升增至148升;新建公厕 89座(含乡镇和景区);开工建设无害化垃圾填埋场3个,无害化处理能力达381吨/日;新建休闲广场7个,面积10.1万平方米;改扩建农贸市场18个;县市城燃气率达75.09 ;县市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26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18.11%;县城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0.73平方公里,扩大到89.66平方公里;完成各类住房建设386万平方米,解决了15万人的住房需求。此外,还加大了对学校、医院、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客运中心、宾馆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城镇硬件有了显著改善,城镇服务功能得到了增强。

(三)全民动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创建活动和整脏治乱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州在抓各类创建工作和实施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中,始终以干部带头、市民参与、真抓实干、务求成效作为基本方针,着力解决垃圾乱扔乱倒、人行车行秩序混乱、房屋乱搭乱建等问题。

强势宣传,全民动员。一是召开各层级的宣传动员会和誓师大会、责任状签定会议,宣布创建工作和整治工作部署,向干部职工表明各级领导对抓好创建和整脏治乱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真抓实干、不见成效绝不收兵的信心、决心,形成强大的工作动力。二是结合开展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渠道和社区群众会议、小区业主会议、学校班级会议及文艺演出、马路宣传车、图片展览、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主题宣传活动,向人民群众宣讲创建工作与整脏治乱行动的重大意义,提出了革除陋习、做文明市民的具体要求。主题宣传活动多形式、大范围强势推进,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宽,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了人民群众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首先,针对城镇道路人车混行突出问题,在凯里市和各县城先后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走斑马线”执勤纠章活动,集中力量实施彻底整治,力求重点突破。主要做法是将各路段路口划分到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包,由各单位派出人员轮流值守,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天安排3班,每班两人,主要任务是阻止纠正行人乱走马路、横穿马路行为,劝导、规范行走斑马线。要求三个月内取得显著成效,根本扭转人车混行状况。第一个月主要是教育劝导,第二个月开始处罚劝导,第三个月严罚重处。创建办和建设(市政、城管)部门主要负责到各路段路口巡查指导,检查考核。由于宣传到位,工作组织有力,检查督促严格,各单位干部职工亲自上街执勤(既是教育劝导别人,自己先得做好),广大市民理解支持、积极参与,执勤纠章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遵守公共秩序,规范行走斑马线的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为。创建工作由此打开了突破口,加大了推进的力度。二是对违法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广告牌一律拆除,实施“拆违建绿”工程,严格规划管理规定,禁止乱搭乱建行为,增加城镇绿地。全州共拆除违法违章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乱搭乱建广告牌(灯箱)190个,增加绿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三是加大清理取缔马路市场和占道经营行为,共清理占道经营户3416户,取缔马路市场92个,整治集贸市场130个,整治乱扔乱倒餐饮摊点327个、乱堆乱放建筑工地104个、收费公厕338座,依法查处违法章行为3290人(次)。四是按照“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要求,增加环卫保洁力量,建立物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范围,严格督促检查,消除卫生死角,确保卫生达标。五是加强城市公交客运行业的管理,严格查处无照运营和违章运营行为,提高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发挥窗口行业的示范效应。

建立制度,长效管理。我州在开展“黄果树杯”竞赛活动和创建卫生县城、优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活动、实施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中,注重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先后出台了《上街执勤人员管理办法》、《卫生县城、“文明城市”创建督查考核办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规则》、《“整脏治乱”专项行动流动黄牌警告制度》、《公厕管理规定》、《集贸市场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文件,为创建和整治工作提供

了明确具体的政策法律依据。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

则,建立管理制度化、作业市场化、监督社会化、执法专业化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各个环节持续、高效、有序运行。在管理上,积极完善建立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和辖区责任制;在作业上,将道路保洁权、公厕管理权、灯箱广告权实行拍卖或招标方式,推向市场,形成全方位控制、全过程管理、市场化运作、干管分离、责任落实的新的工作机制,逐步走出了城镇环境卫生和文明秩序“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组织措施有力,宣传声势浩大,落实执行到位,我州创建卫生县城、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整脏治乱工作连连取得预期的成效。2007年11月和12月底,省委、省政府先后在我州召开全省城市路网规划建设现场会、全省“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现场经验交流会,对我州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介。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体会:我州城镇创建和整治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州委、州政府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强了组织领导;二是得益于我州拥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旅游资源和各族人民勤劳朴实、遵章守纪的人文风尚;三是着力于提高市民素质,动员全民参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四是组织周密,措施有力,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五是注重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由突击整治为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六是鉴于我州各县财政能力较弱,资金投入不足,应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投资多元化,鼓励专业公司经营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实行特许经营,同时要加强政府监管,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建议:一是加强城镇综合管理的立法研究工作,解决执法依据有限、执法主体不符等问题;二是加强城镇市政管理机构的建设,全省统一建制模式,包括称谓和职能职责划定,将建设局、城管局、市政局、城管执法局等建制统一为一个模式,便于统一管理和考核。三是增加建设部门编制,解决原“三定”方案严重不适应建设部门新增加工作量的矛盾。四是加大对城镇特色建设和管理的指导、规范,解决千城一面、缺乏个性品位问题。五是继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应超前安排适当的前期费用,以便适当超前开展可研、环评、设计、征地等工作,待项目启动后加快实施的进度;对关系民生的供水、供气行业,供水要配备自用电源,供气

各县要建200m以上气库,增强防范灾害能力。

第二篇:生态宜居城镇申报材料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壮大区域绿色经济

建设美丽生态家园

--南召县云阳镇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城镇专题报告

一、云阳镇基本情况

南召县云阳镇位于南阳盆地北沿、伏牛山南麓,西距南召县城32公里,南距南阳市区、东距方城县城、北距鲁山县城均为60公里,是“两市”(南阳、平顶山)、“三县”(南召、鲁山、方城)、“七乡镇”(云阳、小店、皇后、太山庙、柳河、四里店、熊背)交界地带的区域性枢纽核心乡镇。境内交通便利,焦柳铁路、S331线、S231线重叠交叉穿镇而过,有县级火车站1个、汽车站1个。镇域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3.7万亩。止2012年底,辖区社会人口10万人,其中镇区人口近6万人,是全县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

2011年以来,云阳镇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一五成就十佳名镇”、“河南省绿化模范乡镇”、“河南省科普示范乡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南阳市五星级城镇”、“南阳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近年来,云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围绕“突出两项重点(城市建设和项目建设),实现两个突破(苗木花卉产业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筑牢两条底线(信访稳定和计划生育工作),夯实两个保障(组织队伍建设和财政实力增强)”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镇情,务实重干,攻坚克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形成了重点工作跨越发展、整体工作统筹发展、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村通”工程,利用mmds系统为全镇住户发射电视信号。水电设施齐全。已建成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镇区2万人已用上自来水。2012年,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30立方容量的蓄水工程11个,打机井近千个,建自来水管网18.5公里,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8000人以上,改水受益率提高到97%。境内有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共4座;全镇农网改造完成,供电入户率100%。公共服务职能机构健全。镇直及驻镇单位众多,设有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公安分局、两个派出所、法庭、交警队、刑警队等职能单位28家;有中行(河南省仅有2个乡镇设有中行支行)、农行、村镇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网点10多个;建成液化气站1处;设有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负责全镇农技推广、牲畜品种改良、动植物疫疾病防治等。位于镇区的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直属省农业厅,是河南省唯一从事蚕业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建立最早的省级蚕业科研机构之一,为全县乃至全省的蚕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完善的城镇服务机构,为云阳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小城镇建设,特色产业是支撑。云阳镇党委、政府在城镇发展中,结合镇域经济特点,对工业经济、商贸流通经济、农业特色经济进行重点培育,着力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工业经济

云阳工业企业基础坚实,镇区及周边有布局合理、资源配臵雄厚的红阳、向东、兵工三五五库、河南物资储备局三七八处、国家直属粮食储备库等国有企业和机构,有济南军区后勤部工程驻军以及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和原南阳市云钢总厂(现为改制为天瑞集团云阳云铸有限公司)等。

一是大力发展汽配铸造业。全镇现有汽配铸造企业9家,年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三)农业特色经济

为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云阳镇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打造“河南云阳玉兰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辛夷、花卉苗木、品种桃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在资金帮扶、市场开拓、科技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助推产业规模急剧膨胀。

目前,全镇辛夷种植发展到15个村5.8万亩360多万株,年产辛夷在1500吨以上,已成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辛夷原产地”的核心区域;品种桃种植面积达到1.5多万亩,成为河南省“无公害品种桃基地”。以辛夷为基础的玉兰苗木产业蓬勃发展,以玉兰系列为主的苗木花卉发展到12个村3.1万亩,共有100多个品种,苗木存储量达8000多万株,产品俏销全国10多个省市,形成了“玉兰花香名天下,风景花木进京都”的发展景象,云阳已成为全市的苗木花卉中心乡镇、豫西南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苗木花卉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

2012年以来,云阳镇以辛夷产业为基础,以玉兰产业为主导,在生态经济建设上实施“三三工程”,着力兴建“三大园区”和“三大基地”。“三大园区”即玉兰生态观光园、玉兰生态物流园、生态碧桃采摘园。玉兰生态观光园借鉴“中国第一农家乐”--四川成都徐家大院的发展理念,由南阳锦天园林公司投资1.2亿元,以山头村为中心,建设总规模1万亩,分三期实施,整个项目建设包括玉兰园景观中心区、苗木花卉示范基地、150亩“七彩花海”田园、4.8万平方米的苗木花卉交易集散中心、500平方米的苗木花卉研发中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将以玉兰产业为主线,建设集农业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体的现代农林生态示范园,把玉兰园打造成为全县苗木花卉产品的展示平台、全市知名的高效生态园。截至目前,玉兰生态园已完成投资3000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元,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镇区已形成了“四纵三横一环”的道路格局。

1、坚持高起点规划。树立规划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根据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要求,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十年属一流,二十年不落后”的原则,聘请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完善了《2010年-2025年云阳镇总体规划》,把城市规划用地扩展到16平方公里,镇区建设用地扩展到12平方公里。在规划上,把镇域分为“四区”、“两轴”,“四区”即中部综合工业发展区、北部辛夷特色经济发展区、东部油桃特色经济发展区和南部苗木花卉特色经济发展区。“两轴”即由S331、S231过境公路两侧共同构成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从北部西花园村起到南部铁佛寺的二级发展轴。2012年,又邀请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实地考察,把云阳作为南召县次中心城市,高起点编制出云阳城镇的控制性规划及修建性详划,为城市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高标准投入建设。通过财政投资、项目支撑、招商引资等措施,逐步推进“一心”(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两带”(即沿鸡河、鸭河的滨河景观带)、“三轴”(即人民路、建设路、鹿鸣路三条镇区主干道)、“四区”建设。

(1)围绕“两带、三轴”,加快骨干路网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滨河景观带规划总长度5公里,计划总投资10亿元,在5年内建设环滨河商业店铺3000间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2座跨河大桥和3座橡胶坝;环滨河周边建设高档商务酒店、休闲广场等,打造集生态、休闲、商贸、防洪为一体的新景观带。其中,鸡河东岸综合开发工程已硬化道路1500米,铺设彩砖7500平方米,道路绿化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5盏,年底前基本完成商品房建设和配套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以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已封顶。黄金河岸小区计划总投资1亿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已完成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500万元。天骄城计划投资3000万元,已建成2栋17层电梯房3万多平方米。

(4)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①自来水厂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2800万,项目资金1400万,水厂及主管网和部分支管网已经建成使用,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到年底镇区居民5万人全部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②污水管网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5010万元,目前已修建主管道8公里,为今后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升城镇形象做好铺垫。

③天然气管网铺设项目。计划建输气站2处,年底前完成部分主干道管网铺设,争取使镇区500户以上居民用上天然气。

④垃圾中转站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已完成了征地工作。⑤道路桥梁建设。目前已投资1500万,建成了鹿鸣大桥,修建镇区道路8长公里,修建广场3处、游乐场2个,完成主要街道的边沟修建、彩砖铺设、绿化、亮化等工程。

⑥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中央投入资金2200万元建教师周转房4000平方米、完成22所学校食堂建设、4个幼儿园建设及修缮教学楼共6000平方米。

通过“两带”、“三轴”、“四区”的逐步建设,使云阳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把云阳打造成一个白天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夜晚灯火辉煌的 “山城、水城、生态宜居城”。

(二)规范化的城镇管理

云阳镇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以统筹解决城镇、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镇动员、全民动手,规范靓化镇容镇貌。

1、坚持高规格组织。成立城镇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委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断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和人气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末”,云阳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7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将超过8万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围绕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思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了城镇发展体系,按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支撑,打造精品”的工作理念,在全镇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5处,2012年已建成了占地45亩、可容纳110户的的兴云社区;并以苗木花卉产业为支撑,按照“规划高端、建设高档、绿化美化到位、文化氛围浓郁、生态和谐宜居”的标准,在山头村规划建设全镇第一个大型、新型农村社区-玉兰家园社区。该社区远景规划面积800亩,计划容纳1万人;近期规划占地216亩,容纳725户3000人,分三期实施完成。社区内幼儿园、超市、小学等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俱全;社区借鉴徽派建筑风格,结合鸭河自然水系和云阳文化底蕴进行高规格设计,在全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规划中排名第五。目前,玉兰家园社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住房185套,打造20亩集防洪、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河游园;完成3000平方的主广场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社区位于玉兰生态观光园对面,生态环境宜人,社区居民可以到生态园工作,也可以依托生态园发展苗木花卉、搞“农家乐”旅游,实现生态致富。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近年来,云阳镇围绕“生态大镇”的发展定位,积极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生态承载力。

一是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加大对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现全镇林地面积达到1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

二是加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力度,建立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预防性卫生监督;加强对垃圾、废弃物的管理,有效杀灭了蚁、蝇、蝉等害虫,对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朱坪、东花园等4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卫生村”。

综上所述:云阳镇作为豫西南知名的历史古镇、人口大镇、交通要镇和经济重镇,作为南阳市重点建设的小城镇、全县经济文化发展的次中心城镇,在区位、能源、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具备独特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优势,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人口聚集规模大、特色产业明晰、综合承载能力较强,能够代表一定区域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云阳镇正逐步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社会进步、投资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宛北名镇,云阳人民在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同时,也拥有了美丽、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幸福家园。

特申报云阳镇为南阳市“生态宜居宜业城镇”。

云阳镇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十月九日

第三篇: 如何认识宜居宜游城市

一、如何认识宜居宜游城市

“宜居”就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要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关于居住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宜居;第二个层次是利居;第三个层次是乐居。目前我们提到的就是宜居。一个城市怎么样就宜居了,我认为首先,城市的环境要好。一是生态环境要好,要能适合人类居住。例如一个城市环境要能够得到很好保护,气候好四季分明,很少发生极端恶劣天气,同时要有比较丰富的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例如水资源等;二是人文社会环境要好,城市居住人口整体素质要高,文明度高,要能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其次,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一是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处理、亮化、绿化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要有突破性进展;二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能够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三是要有完善的卫生、文化、科技等基础设施。“宜游”就是指一个城市以适宜的生态、气候环境或是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城市特色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也就是一个城市要有的特色,要有值得人去看的东西。从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尺来看,宜居可以看作初级水平,在宜居基础上的适度宜游就是中级水平,既宜居又宜游则是城市发展高级水平。宜居、宜游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游的改善必然带动居的改善,宜居要宜游,宜游必宜居。通过对张掖市情的认识和对其本质属性的认识,我们认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的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就是张掖的特色,就是张掖本质属性的反映,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张掖的城市发展定位,要通过宜居宜游建设,推动我们全市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

二、对规划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宜居宜游的认识,要立足实际,对加快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决策机制。科学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对于城市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决策程序,制定出科学规划、形成科学决策,科学推进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目前在城市规划制定,项目审批中仍然存在论证决策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不充分,规划编制前期调查不细,公众参与不够。在论证重大项目时,社情民意调查不够,导致决策错误,市民意见大,造成被动局面。针对这这些问题,建议:一是政府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二是市上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承担起联结政府决策与专家学者研究咨询的职责。三是进一步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公众深度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度。加强规划批后公布,事中监督,事后评估问责制度,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公示牌制度。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存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好了城市的品位就高,吸引力就强,自然也会宜居宜游。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应是首要任务。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固牢生态安全屏障。我们要大力推进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加快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好水源地,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实现河道面清、岸洁和树绿,建设一条生态河道。实施截污纳管,杜绝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把黑河治理成美丽的河、繁华的河;继续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加大集中供热力度,进一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要加大绿化建设力度,推进防沙治沙工程,阻挡北部风沙南侵,保护绿洲安全,以天然湿地为依托,通过建设“绿屏”、绿带”,在城区和周边区域形成大面积绿化体系,实现“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化目标,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突现城市的宜居宜游;二是沿河进行城市布局和开发建设。通过上次外出学习考察,我们看到一些城市都充分利用沿江、沿湖的优势进行城市布局和开发建设。上海以黄浦江两岸为重点,建成了一批标志性重大城市建设工程,形成了黄浦江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苏州也充分利用太湖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丰富的内河景观,增添了城市的宜居价值。与其相比,我们要坚持把保护建设黑河湿地与推进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托黑河,建设滨河新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依托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推动张掖生态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物质支撑点。为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供水、广场、公园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升级中要协调好新区建设同旧城的关系,使老城区与新城区相辉映。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做到老城做旧、新城做美。要以“四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其次要加大卫生、文化、科技等设施建设,加快“三馆”建设进度,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全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三是张掖地理位臵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成为宜居宜游城市的最佳联结点。要充分发挥张掖的区位优势,加快张掖立体交通枢纽建设,方便人们的出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的完善,使张掖成为具有很强吸纳力、承载力、辐射力的城市。

形成有特色城市建设风格。特色是城市的生命。只有独具特色的城市,才具有竞争力,具有活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首先要突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张掖城市建设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生态条件得天独厚。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张掖授予了一块城市建设发展的“金字招牌”。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加强同文化、文物、高校等部门、单位、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有计划的开展诸如城市特色、名城保护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并紧密同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名城风貌,塑造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特色,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其次要突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特色。全市新区建设、湿地保护、旧城改造以及绿地建设等都应该按照这个主题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规划建设好城市的绿地空间,积极实施沿河、沿路绿带,合理均衡配臵各级公园绿地,努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建设的品位。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来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名城魅力,塑造独特的绿色生态城市特色,带动旅游业大发展。

加大城市的管理力度。一个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理念始终贯穿在城市管理中,让每一个居住和来到城市里的人,都感觉到文明、美观和舒适。对于市容市貌问题。只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就会取得效果。例如,民主西街羊头巷口在集中整治过程中,充分利用对面闲臵的一截巷道,把花鸟鱼虫市场挪了过去,非常好地解决了路口拥堵的问题。目前,老城区仍有一些市场普遍环境脏乱差,设施不配套,缺乏科学规划,成了处在城市中心的龙须沟式的地方,将直接影响城市品位。还有市区的平房区域,里面破乱不堪,这都是城市综合治理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认真调查摸清每一处的详细底子和历史渊源,了解周边区域的建筑情况,编制出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科学改造规划,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去运作项目,达到既改造老城区,改善城区环境,又经营城市。对于环境卫生问题。第一:在人气旺、商气盛、人流密集的地段,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摊点、门店关闭后,垃圾遍地,而此时与清洁工清扫街道时间相去甚远,对城市环境形象影响非常大,建立主要地段全天候保洁制度就非常迫切。街道清扫时间安排也很重要。有些地段清扫时恰是街道上人流车流最为密集时,环卫工人迎着人流清扫街道,满街尘土飞扬,行人纷纷躲避,辛苦劳作反招来非议。第二,垃圾清运。城区配套了垃圾收集设施,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垃圾填埋厂已经建成投入运营,但垃圾清运不及时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及时清运垃圾,创建卫生城市。第三,卫生死角治理。城市环境保护和文明管理,要抓大不放小,及时治理城市死角。对于交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机动车辆不断增加。道路设施、交通管理水平必须适应发展需要。张掖城市道路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影响城市交通畅通的制约因素在哪里?我认为首先是道路板块不完整,也就是道路本身残缺所致。现在我市的城区主次干道,普遍是有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而没有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量很大,只能和人力车等非机动车辆、行人混行在人行道或机动车道。由于道路的残缺,不能各行其道,这是造成交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比如县府街,由于道路板式不完整,自行车、行人在树木空隙中穿行,造成交通不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南环路、四大街等城区道路整体改拓建,除改善了道路沿线环境,直接提升了城市形象外,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城市交通变得顺畅了。当然,影响城市交通的因素还很多,如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市民交通意识、文明程度不高的问题等。但就城市道路建设而言,应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各个层面的实际情况,做到板式完整,且要尽量宽阔,以适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之所需,使城市变得通畅。

6.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张掖虽然说是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旅游业始终没有形成强势优势,始终热不起来,外来流动人口少,来了留不住,城市餐饮、娱乐、文化产业不活,旅游业发展不起来。现在我们要彰显“一山一水一古城”的特有风韵,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着力塑造“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旅游品牌,推出一些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湿地公园、丹霞地质公园、沙漠地质公园、大湖湾、焉支山、马蹄寺等景区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比如,我们的丹霞景区是自然景观,名气也很大,但由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够更好为游客提供便利,从而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要配套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景区的旅游综合功能。同时我们要借助于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加大外宣力度,打造富有张掖生态文化魅力的特色旅游,吸引外地游客来张掖旅游。(办公室 张圣波)

第四篇:建设城市精品打造宜居环境

建设精品工程彰显城市魅力

抓好精品工程建设,以精品工程打造城市亮点,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魅力,才能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们通过精品路段、精品区域和精品项目改造建设,进一步加快了精品城市建设进程。在工程建设中,我们融入“件件是精品、个个是亮点”的理念,建设了惠源东区、天山水榭花都、东坡家园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建设了宏达路、泰安商业步行街、省级园林街道惠源路、玉兰大街、樱花大道、西南外环绿化带、神州岛、交通公园等一批精品街道和景观,城市建设亮点纷呈、精品频出,城市功能和形象不断提升,彰显了城市魅力。今年我们又实施了人民公园、樱花公园和大桥路升级改造三项重点城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目前,三项重点城建工程中,樱花公园提前15天竣工,并正式开园;大桥路升级改造工程也提前竣工通车;人民公园一期工程月底可竣工。

城市建设工程,不建则已,建就得建成精品。建设城市精品,必须将精品意识贯穿到每一个工程建设环节, 大手笔、大动作,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全力打造城市建设精品,为城市增添新的亮点,不断彰显城市新的魅力。

一是建设城市精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城市建筑、广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在考虑视觉效果的同时,坚持宜居舒适原则,要注重在细节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改善民生,让人们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真正把工程建设成为利民惠民工程。

二是建设城市精品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瞄准国内外一流水平,突破规划误区,创新规划理念,高起点编制规划,体现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和科学性。按照“繁荣、舒适”目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和先进技术,充分涵盖地方特点,突出特色,高水平设计,把精品项目打造出来。

三是建设城市精品必须高质量建设。在工程建设中要全程树立精品意识,严格招投标程序,选择高资质、高水平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建设;强化质量监管,增强科技含量,高标准、严要求,把每项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廉政工程。

四是建设城市精品需要全社会参与。建设城市精品仅靠几个部门的力量的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参与,献计出力,齐手建设美好家园。可以通过公示建设项目,提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意识,加强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广泛征集意见、建议,促进各项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

第五篇:打造宜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打造宜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今年以来,XXX镇党委政府以创建国家级生态镇为统揽,突出集镇长效管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斜,重点重抓,较好地构建了干净、卫生、有序的集镇形象,整齐优美的村居环境,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广大群众的一致拥护。

一、集镇长效管理,突出一个恒心。

集镇长效管理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是一项反复抓,抓反复的动态管理工作;更是一项长期坚持,持续发力的民生工程。鉴于此,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从组织领导上选派工作魄力大、责任心强的班子成员分管此项工作,同时配齐配强村(居)城管、环卫工作人员;从经费保障上优先安排;从制度上突出和谐,严管轻罚,规范,持久,长效;在集镇管理上,我们重点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摆摊设点,对城管、环卫人员划分责任区,明确责、权、利,每月开展城管之星、环卫之星评比,增发奖金,激发内在活力;在抓好集镇管理的同时,我镇还将长效管理关口前移,延伸到村(居),全面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收运体系,确保集镇长效管理一体化,常态化。

二、村庄环境整治,突出一个舒心。

根据省、市、县安排,结合创建生态镇以及改善提高广大群众居住、生活环境的需要,今年以来,我镇不惜投入,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力度。为确保6月30日前,我镇9个村25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高标准、一次性通过省、市、县验收,镇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通过召开专题会,现场推进会,外出观摩学习活动,聚全镇之力,全力打造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整治工作中,我镇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把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实事办好。在措施上,突出典型引路,典型带动,以点带面,先后培植等村庄环境整治典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突出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彰显特色,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尊重民意。我镇针对各个自然村庄的实际情况,在整治“五小”和脏、乱、差的基础上,修建了杨庄村徐庄组和黄花塘村黄花组二个农民小游园,对所有列入整治的村庄菜园,设置了特色鲜明,形态各异,管用实用的木栅栏,竹篱笆,极大提升了整治村庄的人居环境,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得到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使广大群众生活称心、舒心。

尽管我镇在集镇长效管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兄弟乡镇相比,离上级领导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学习先进,取长补短,创新方法,力争二项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

XXXX镇人民政府

二〇XX年XX月XX日

下载---打造“宜居、宜观、宜游”的黔东南城镇(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宜居、宜观、宜游”的黔东南城镇(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宜居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xxxx区打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管理示范村 带动宜居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根据xxx市实施清洁乡村活动的部署,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管理水平,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带动......

    宜居知识手册

    目 录 一、宜居城市基础知识............................(1) 二、社会文明度相关知识..........................(5) 三、经济富裕度相关知识..........................(7) 四、......

    宜居乡村和美丽乡村

    宜居乡村 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2014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20亿元打造生态宜居城镇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20亿元打造生态宜居城镇人民网磴口县3月27日电 今年,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以迎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召开为抓手,以会促建,以会促创,全年城镇建设投资将突破......

    邓州:倾力打造美丽宜居新社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邓州:倾力打造美丽宜居新社区 邓州:倾力打造美丽宜居新社区 一条条大道通衢直达,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广场绿树红花,田野苗绿叶肥……这是记......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

    宜居社区创建工作

    宜居社区创建工作**市**区**社区现有楼房82幢、街巷6条、出租屋147间。常住人口2668户,9208人。其中,残疾居民69人,低保居民20户;退休人员585人,纳入退管人员415人。社区设党委,党......

    宜居社区导则

    宜居社区导则 导则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从居住空间、公共空间、服务设施等方面,最大化地满足居民需求。同时倡导和谐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社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人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