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19-05-13 23: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篇: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地震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作用或人的行为造成地质环境恶化,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事件。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和矿坑突水等。

第四条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镇和人口集中居住区、交通干线、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水利工程和环保工程、矿山、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等。

第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组织地质灾害事件纠纷的调处和裁决;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协助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并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造成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二章 地质灾害的预防

第九条 制定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论证时,必须作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并制定合理利用、保护地质环境及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案。

第十条 区域性地质环境勘查评价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

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必须开展地质环境勘查评价。

第十一条 承担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其成果评价的单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的申请和颁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成果的审批,应当按照计划任务书的审批权限及相应规范要求,由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未经审查批准的成果报告,不得作为规划和建设项目的依据,有关部门不得自行批准。

第十三条 进行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必须按国家、省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成果资料的汇交,按照《全国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 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危险区的范围,由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划定,经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内,不得进行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活动。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严禁采矿、削坡、炸石、破坏植被、堆放渣石、弃土、抽取地下水以及其他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十五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防治规划经计划部门核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和重点区域地质环境的监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制度,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在有地质灾害的隐患区域,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对危及本地区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所获监测数据和资料在上报主管部门的同时,应当报送当地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预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有关部门发布。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由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地质灾害可能危及的区域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发布或者扩散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报。

第三章 地质灾害的治理

第十八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紧急防灾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第十九条 主要由人的行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其所在单位或个人承担治理责任。主要由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治理。对于一时难以认定是人的行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认定。

第二十条 主要由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投资50万元及以上的治理项目,须经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省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批准实施。项目竣工后,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计划、经贸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投资不足50万元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须经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同级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批准实施。项目竣工后,由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经贸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生物治理项目计划由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地质矿产、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破坏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监测和防治的设施、场地及设备。地质灾害的防治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经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核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二款、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限期不能改正的,对单位视情节可处以10000元以下、对个人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拒绝、阻碍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被处罚的单位或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又不提起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1

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管理,有效地消除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威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修订)》、《顺德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是指顺德辖区范围内,使用区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补助资金,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下简称地灾防治项目)。地灾防治项目按防治措施可分为专业监测项目(以下简称监测项目)、避让搬迁项目(以下简称搬迁项目)、工程治理项目(以下简称治理项目)。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或需配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项目,由责任单位或建设单位负责管理,管理办法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地灾防治项目实行分级分类、属地为主的管理原则。各镇、街道内的地灾防治项目,由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实施,必须明确地灾防治项目的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单位)或项目法人,并根据《佛山市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于每年9月份编制下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计划,经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核后,报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实施,未经区人民政府批准,不得随意调整计划和更改工程建设内容。

第四条 凡批准立项的地灾防治项目,除应急抢险项目外,参照市政工程,招投标程序按区相关规定执行。

应急地灾防治项目及其应急治理工程方案由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提交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核同意后,报区政府批准实施,可直接委托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单位承担。

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应当建立应急抢险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单位信息库并负责管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治理工程项目承担单位从中随机抽取。

第五条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等级由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专家调查研究后确定。地质灾害等级按下列规定划分: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3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险情。

2.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的灾情。

3.因灾造成大江大河支流被阻断,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3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险情。

2.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情。

3.因灾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民航和航道中断,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3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险情。

2.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灾情。

3.直接影响铁路干线、国家和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航道正常通行,或较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3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险情。

2.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灾情。

3.直接影响铁路沿线、国家和省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快速干线、市政道路和航道正常通行,或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灾情。

第二章 常规地灾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 地灾防治项目的立项申报、批准与防治经费实行分级负责制度及区财政补助申请。

(一)、地灾防治项目必须是经区政府批准列入《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的地灾防治项目;未经区人民政府批准,不得随意调整计划和变更工程建设内容;

(二)地灾防治项目立项申报,由项目所在地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负责组织。

(三)地灾防治项目经费由区、镇(街道)两级分担,区财政补助标准原则上为经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定批准的工程概算总投资50%,如果工程决算投资总额小于所审定的工程概算投资总额,则按工程决算总额的50%进行补助,具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分担比例的需报区政府批准。

(四)、治理工程项目区财政补助资金申请:

1、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己完成并正式动工建设时,由建设单位填报《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使用申请表》,并附立项批文,设计批文,勘查、设计、监理、施工合同,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区财政补助资金,此阶段原则上按审定批准的初定区财政补助资金的40%拔付。

2、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并初步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区财政补助,此阶段原则上按审定批准的初定区财政补助资金30%拔付。

3、治理工程的竣工财务决算由建设单位编制,经各镇(街道)财政局审核后,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定,根据审定的工程决算总额与初定区财政补助资金进行比较,确定治理工程的最后区财政补助金额,最后区财政补助金额不能超过审定批准的初定区财政补助资金30%。建设单位依据最后财政补助金额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区财政补助。

(五)、搬迁项目区财政补助申请:

1、在需搬迁建筑物拆除后,由建设单位填报《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使用申请表》,并附立项批文、搬迁设计方案批复、搬迁合同,申请第一笔区财政补助资金,此阶段原则上按批复初定的区财政补助资金的40%拔付;

2、依搬迁设计方案全部完工,并通过搬迁竣工验收后,由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负责竣工财务决算,经各镇、街道财政局审核后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定。根据审定的工程决算总额与批复初定的区财政补助款进行比较,确定搬迁项目的最终区财政补助金额。建设单位依据最终财政补助金额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区财政补助。

区财政补助申请经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核、批准同意后报区财税局,由区财税局拔付给各镇(街道)财政局专款专用。

第七条 常规地灾治理项目(指对变形缓慢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的治理工程)。

(一)、常规地灾治理项目必须委托具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相应资质等级单位承担工程勘查和治理工程方案设计工作,由建设单位会同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聘请3-5名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水工环及矿产地质勘查评审专家库中的专家对治理工程勘查成果和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评审;

(二)、必须委托具备工程造价咨询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工程概(预)算,然后将有关资科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批,以确定区财政补助金额。工程概(预)算须根据《广东省市政工程综合定额》和佛山工程造价信息进行编制。

(三)、在施工过程中的所有变更必须经在建设单位及参建单位签字确认,并及时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定,经批准同意后方可实施并作为工程竣工结算依据;所有增加工程的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的10%。

(四)、此类治理工程必须依法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监理单位必须具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相应等级资质;

(五)、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全面负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参建单位必须接受并主动配合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这类项目执行下列程序:

1、立项论证;

2、立项申报;

3、审查批准;

4、勘查;

5、施工图设计;

6、设计审批、7、招投标;

8、落实第三方监测;

9、质量监督报监;

10、工程施工;

11、竣工验收;

12、工程移交运营及维护。小型地灾治理工程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实施程序。

第八条 常规地灾监测项目(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的监测工作)。这类项目执行下列程序:

1、立项可行性研究;

2、立项申报;

3、监测方案设计;

4、设计审查;

5、监测;

6、阶段监测成果验收。小型地灾监测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实施程序。监测项目应当与严密科学的防灾预案紧密配合,监测时间原则上为两个水文年,监测项目验收后应当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安全程度及下一步防治措施建议。

第九条 常规地灾搬迁项目(指对变形缓慢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的避让搬迁工作)。这类项目执行下列程序:

1、由各镇、街道进行地灾搬迁方案论证,2、立项申报;

3、搬迁方案设计;

4、搬迁方案设计审批;

5、搬迁项目实施;

6、搬迁项目验收。小型地灾搬迁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实施程序。搬迁项目可结合城镇、村镇发展规划实施综合整治。

第三章 应急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 应急地灾治理项目(指险情严重、必须迅速开展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的应急治理工程),执行下列程序规定:

(一)应急 7

调查与治理方案设计;

(二)工程施工;

(三)竣工验收;

(四)工程移交运营及维护。

第十一条 应急地灾监测项目:指对险情严重、必须迅速开展应急监测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的应急监测工程。执行下列程序规定:

(一)应急调查与监测方案设计;

(二)监测;

(三)监测成果验收。监测项目应当与严密科学的防灾预案紧密配合,监测时间原则上为两个水文年,监测项目验收后应当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安全程度及下一步防治措施建议。

第十二条 应急地灾搬迁项目(对险情严重、必须迅速开展应急搬迁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的应急搬迁工程)。执行下列程序规定:

(一)应急调查与搬迁方案设计;

(二)搬迁;

(三)搬迁项目验收。

应急地灾防治项目区财政补助申请参照常规地灾防治项目执行。

第四章 项目审查与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组织实施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应会同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规范、规程及技术要求,对地灾防治项目的应急调查、勘查、设计、施工等阶段的成果组织审查、验收。审查、验收的专家应当从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水工环及矿产地质勘查评审专家库中的专家中抽取。防治项目的审查遵循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环保美观、经济合理的原则。

第十四条 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规范、规程、技术要求及《顺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对受理的地灾防治项目施工的安全生产和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十五条 地灾治理项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竣工验收是地灾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任何地灾治理项目未经竣工验收或竣工验收不合格,不得交付使用。隐患不消除,治理项目为之配套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六条 地灾治理项目的验收工作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大型地灾治理项目应实行中期检查,由建设单位会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初步验收是指在地灾治理项目施工完成后,根据项目验收的依据和条件,检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初步评定项目质量和费用决算。竣工验收是在初步验收合格并经一个时期整改、监测、试运行后,对工程质量、参建单位和治理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竣工评定项目质量和费用决算。

第十八条 地灾治理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向区质量安全监督站提出治理工程初步验收条件审核申请,经审核具备初步验收条件后,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

地灾治理工程在初步验收合格并经一个时期整改、监测、试运行符合要求后,由建设单位向区质量安全监督站申请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条件审核,经审核,治理工程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建设单位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由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竣工验收。地灾治理项目质量综合评定等级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

第十九条 项目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如下:

(一)国家、省和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等规定;

(二)符合资质要求的专业单位提交的勘查报告、设计、实施方案、施工图纸、工程预算等文件;

(三)有关单位提出并经治理工程建设单位同意的勘查、设计变更报告,施工、监理单位情况报告和处理意见,施工预算修正等文件。

第二十条 初步验收条件如下:

(一)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

(二)施工单位在工程完工之后,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检,确认工程质量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符合设计文件及合同要求,并出具工程施工总结报告和施工结算,施工结算由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核;施工总结报告应经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审核签章;

(三)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了质量评估,具有完整的监理资料,并出具包括工程质量评估内容的监理报告。工程监理报告应经注册监理工程师或水工环地质工程师及项目负责人和监理单位总工程师审核签章;

(四)勘查、设计单位对勘查、设计文件及施工过程中由勘查、设计单位签署的变更通知书进行了检查,并出具了包括质量检查内容的勘查、设计检查报告。勘查、设计检查报告应经该项目勘查、设计负责人和勘查、设计单位审核签章;

(五)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并按城建档案归档要求装订成册;

(六)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设备的合格证与进场复验以及现场检测试验报告齐全合格;

(七)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已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八)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九)在施工过程中,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有关单位责令整改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第二十一条 初步验收程序如下:

(一)工程具备初步验收条件后,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组织治理责任单位提交工程施工总结报告,申请工程初步验收。工程施工总结报告须经项目总监或水工环地质工程师及项目负责人签署意见;

(二)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收到工程施工总结报告后,应

组织参建各方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并提前告知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视项目涉及的情况,建设单位可邀请安监、交通、水利等部门参加验收;

(三)由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组织工程初步验收:

1.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督单位分别汇报工程合同履约情况和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执行法律、法规和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及规范的情况,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分别提交总结报告,工程质量监督单位提交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2.在初步验收前7日内,参建各方应将工程档案资料送达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审阅;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应查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档案,重点查看项目招投标文件、原材料半成品等检验报告、关键工序及隐蔽工程验收和施工记录、工程实体的检验报告、设计变更程序文件、重大质量事故处理记录等;

3.现场查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体质量与运行状况,可观感打分、实测实量及必要时对工程实体进行无损原位检测或破坏性检验;实地查验工程质量:

4.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应对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并共同形成项目初步验收意见;

5.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应提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期限及变形监测要求,并形成书面方

案,当参与工程初步验收的各方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应当协商提出解决办法,由责任单位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处理后,重新组织工程初步验收。

第二十二条 项目初步验收合格后,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及时提出项目初步验收报告。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组织治理单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对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等方面的评价,项目初步验收时间、程序、内容和组织形式,项目初步验收意见等。

工程初步验收报告还应附有下列资料:

(一)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二)施工设计审查批准文件;

(三)各参建单位中标通知书及其资质复印件,施工单位委托检测试验单位提交的资料复印件,要求所有复印件上都应注有工程名称,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施工单位的施工总结报告;应重点说明工程的组织实施、实际完成工程量、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施工档案、执行合同设计规范情况、工程质量自评价等,并附竣工图和典型照片,竣工图必须由经顺德区测绘市场准入联审小组批准的测绘单位测绘,交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所检查验收,并加盖测量资料审核章。

(五)监理单位提交的监理总结报告应重点对工程实施过程各项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见证采样检测、设计变更、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监理档案等进行说明,并附重要部位检查照片;

(六)勘查单位提交的勘查总结报告应重点阐述,通过施工地质编录和验槽,对实际揭露地质条件的新认识和结论,原有勘查成果的准确性,以及变更设计的地质依据等;

(七)设计单位提交的设计总结报告应重点总结施工图设计是否符合批复的初步设计、变更设计的必要性以及手续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执行设计情况及效果等;

(八)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签署的工程初步验收意见书及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九)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十)其他必需提供的有关文件。

工程初步验收合格后15日内,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报送初步验收报告。

第二十三条 竣工验收条件如下:

(一)工程初步验收合格;

(二)施工单位提交初步验收时提出问题的整改报告;

(三)根据初步验收时提出的要求,工程安全度过了试运行期,并进行了符合要求的变形监测;

(四)办理了工程项目决算,进行了项目审计,已出具经过审计批准的工程财务决算书

第二十四条 竣工验收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工程进度款支付和费用调整依据,工程决算及审计报告;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竣工总结报告、施工总结报告、设计总结报告、监理总结报告、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监测总结报告及运行期效果监测结论;

(三)组织治理单位对工程的竣工初步验收意见及其落实整改报告;

(四)与工程有关的影像、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和成果数据库;

(五)其他必须提供的有关文件。

第二十五条 竣工验收程序如下:

对初步验收合格的项目,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竣工验收,验收过程应包括:

(一)听取施工单位介绍初步验收之后工程完成整改情况及提出的可以竣工验收的理由,必要时到实地察看工程实际情况;

(二)应完成变形监测的治理工程,还要听取监测单位关于治理工程变形监测结果评价报告;

(三)参建各方及专家组成员审查施工单位及监测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四)参建各方及专家组成员对工程竣工验收作出全面评价,形成经验收小组成员签署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五)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对竣工验收实施监督;

参与工程验收的各方应对初步验收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复查,当初步验收时提出的问题未完善或各方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责任单位应就相关问题继续整改,完善后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重新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由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补齐相应资料之后,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及时整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报告内容除包含初步验收报告中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或资料:

(一)竣工验收时间;

(二)参建各责任主体参与竣工验收成员及专家组成员名单;

(三)经过审计批准的工程财务决算书;

(五)监理单位的工程缺陷整修质量评价报告;

(六)监测单位关于治理工程变形监测结果评价报告;

(七)参建各责任主体签署的工程竣工验收意见书及专家组审核意见书。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5天内,由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提交工程监督报告。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后的15个工作日内,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送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并及时组织施工单位向工程管理维护单位办理工程移交手续。

第二十七条 地灾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定的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第二十八条 地灾监测项目和地灾搬迁项目实行成果验收制度。可采用委托方式,监测单位应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以及测绘资质。验收程序参照地灾治理项目执行,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验收程序。

第二十九条 承担地灾防治项目的资质单位,应当在项目合同签订后十日内,到项目所在地的镇(街)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备案,承担单位取得备案证明后且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方能开展地灾防治项目。备案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申请文件;

(二)合同,合同必须附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第三十条 承担地灾防治项目的资质单位,应当在项目通过专家审查、验收后十日内,到项目所在地的镇(街)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备案。备案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申请文件;

(二)报告,报告必须附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三)专家审查或验收意见。

第三十一条 地灾防治项目实行资质等级制度。地质防治项目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级别,由具有地质灾害相关资质的单位承担,特大、大型地质灾害,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中型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单位承担;小型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丙级资质的单位承担。同一资质单位不得从事同一个地灾防治项目的施工和监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凡经批准立项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要及时解决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如因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监察部门应加强监督,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工作不力、有渎职行为,造成地质灾害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通报责任单位,并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责任人行政和经济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承担地灾防治项目的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不依法开展地灾防治项目的,不予办理合同、成果备案等手续,并将其列入黑名单,禁止其两年内不得在顺德区内承担地灾防治项目。

第三十五条

区政府将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顺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顺建发[2011]58号)和《顺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顺建发[2010]74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1】172号),设立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是指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从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收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收入和矿业权出让金等5项收入中,扣除应上缴中央部分后,按照一定比例计提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第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全省统筹,坚持按照先筹集后使用、资金与责任挂钩、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先急后缓、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安排使用。

第五条 省负责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等建设;州(市)、县(市、区)负责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等建设。

第六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滚动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第七条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筹集和管理好专项资金,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第二章 资金的筹集

第八条 全省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和省、州(市)自筹,每年筹集不少于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地质灾害防治。

(一)积极争取中央补助3亿元以上。

(二)省负责筹集5亿元。具体为:

1.从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提取1.5%;

2.从全省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中扣除上缴中央的30%部分后提取10%; 3.从全省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收入中扣除上缴中央的20%部分后提取20%; 4.从全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收入中提取10%; 5.从全省矿业权出让金收入中提取20%。

按照上述比例提取后,若提取金额不足5亿元,差额部分由省财政预算安排补足5亿元;若提取金额超过5亿元,超额部分由省财政按照省集中各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比重返还各地,专项用于本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支出。省级专项资金收支纳入财政一般预算专账核算、专账管理。具体核算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制定。

(三)州(市)负责筹集2亿元。具体核算办法由州(市)人民政府自定。第九条 各级政府要按照省人民政府核定的专项资金规模和筹集比例,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筹集到位。

第三章 资金的分配

第十条 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和省、州(市)筹集的10亿元专项资金,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中央补助的3亿元专项资金,由省严格按照《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463号)统筹安排使用。

省筹集的5亿元专项资金中,2亿元由省统筹安排使用,其余3亿元按照因素法切块下达各州(市)。

州(市)自筹2亿元和省切块分配州(市)的3亿元,共5亿元专项资金由州(市)负责统筹安排使用。

第十一条 各州(市)专项资金规模由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各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目标任务、资金需求量和财力状况等因素测算,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第十二条 州(市)专项资金规模具体因素及权重如下:

(一)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为25%。

(二)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为15%。

(三)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地质灾害防治(含搬迁)所需资金占全省的比重为25%。

(四)州(市)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的比重为35%。分州(市)规模数=全省州(市)级规模数5亿元×[(各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隐患点数量/∑全省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25%+(各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量/∑全省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量)×15%+(各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及搬迁所需资金/∑全省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所需资金)×25%+(各州、市行政区域面积1全省总面积×35%)] 第十三条 各州(市)专项资金规模内资金构成比例的确定,根据各州(市)可用财力情况将全省分为3类州(市),并确定规模内省补助和州(市)自筹资金构成比例和资金。

第一类: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规模内省补助25%,市自筹配套75%。第二类: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昭通市。规模内省补助50%,州(市)自筹配套50%。

第三类: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临沧市。规模内省补助75%,州(市)自筹配套25%。

第四章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四条 省统筹安排的5亿元(含中央补助资金3亿元)主要用于对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支出;州(市)统筹使用的5亿元(含省切块补助资金3亿元)主要负责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建设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支出。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适用于经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的因自然因素引发或难以确定引发责任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防治。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及为实施治理工程所需的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州(市)负责,各州(市)要积极整合有关搬迁补助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七条 避险搬迁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合资金、建新拆旧、民办公助、补助到户、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避险搬迁经费用于直接补助到户的不得低于70%。

第十八条 以下地质灾害防治不纳入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应由发展改革、水利、林业、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旅游、铁路、电力等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治理的地质灾害。

(二)应由厂矿企业负责治理的地质灾害。

(三)因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申报的项目和资金,做好项目概算的评审和预算资金下达。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做好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报、审查、批复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组织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工作。

第二十条 各州(市)财政部门在收到省以项目形式下达的专项资金后,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项目承担县(市、区);收到省切块下达的补助资金,应尽快分解落实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上,并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将项目安排情况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备案。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收到资金后,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账户。在项目竣工最终验收前应预留合同价10%的工程款。项目竣工最终验收后,除预留5%的工程款作为工程质量保证(保修)金外,其余按照有关规定支付。工程质量保证(保修)金1年后按照合同约定拨付。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建立专账,单独核算,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完工后,有关单位应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并按照事权原则由财政部门组织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同时,做好项目资产移交和后期管理维护工作。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平衡各级财政预算,不得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主管部门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不得将与项目无关的支出列入本项目开支,不得虚增项目成本。

第二十五条 每年2月28日前,各州(市)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将本州(市)上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绩效等,上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各州(市)对上报的数据负责,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严禁弄虚作假。

第二十六条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对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的治理工程项目指定管护单位。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治理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并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检查。第二十八条 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对各州(市)上报的有关数据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稽核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对各州(市)上报的有关数据经查实确属弄虚作假或未按照有关规定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可视情况扣减或取消该州(市)当年或下一年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的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州(市)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管理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适用本办法。

第四篇:模拟卷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有序进行,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市政府第115号令),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是指重庆市范围内,使用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专门立项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下简称地灾防治项目。

第三条

地灾防治项目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二)属地管理、区县负责;

(三)严格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程序实施。

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或需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建设项目,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管理程序参照本规定执行,由该项目的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第四条

区县(自治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地灾防治项目;市国土房管局负责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指导和监督。第五条

地灾防治项目按防治措施可分为专业监测项目(以下简称监测项目)、搬迁避让项目(以下简称搬迁项目)、工程治理项目(以下简称治理项目)。

第六条

监测项目应当与严密科学的防灾预案紧密配合,监测时间原则上为两个水文年,监测项目实施后应当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安全程度及下步防治措施。

第七条

搬迁项目可结合城镇、村镇发展实施综合整治,但市级地灾资金仅是对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员进行补助,一般不包括对搬迁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第八条

治理项目竣工验收后,灾害点应当销号。不可能彻底根治的地质灾害,可辅以监测、搬迁等其他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整体项目按治理项目程序管理。

在情况危急时,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可直接委托熟悉当地地质条件,并有地灾防治经验的施工单位立即采取措施。应急处置目标是延缓或减轻灾害的发生,防治费原则上由区县自筹。实施应急处置的同时,应当做好根治的前期工作,逐步全面实施整治,应在五年内彻底消除隐患。

第九条

地灾防治项目应首先通过初步勘(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的防治方案及防治总投资。通过地质调查初步判断宜采用专业监测或搬迁的地灾防治项目,可以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直接完成可行性研究。

第十条 监测项目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设计、专业监测实施、监测成果分析验收程序实施。

第十一条

搬迁项目严格按照搬迁组织设计、搬迁目的地建设、搬迁目的地建设工程验收、搬迁项目验收程序实施。

第十二条

治理项目严格按照详细勘查、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工程竣工验收、工程效果检验程序进行。地质条件简单,通过一次性勘查能查清地质条件的地质灾害体,可将详细勘查和初步勘查合并为一次性详细勘查。

应急处置项目可采取特殊措施,但实施后应完善项目的管理,并做好验收工作。

第十三条

地灾防治项目严格实行责任终身制和责任追究制,除应急处置项目外,还应严格执行项目业主制和招投标制。项目业主负责对地灾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第十四条

地灾防治项目的勘查和可行性研究单位应当具有国土资源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设计相应等级资质。地灾防治项目的勘查和可行性研究单位应当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投标单位编制的勘查大纲作为勘查设计投标的技术标书。准备进行专业监测或搬迁的项目,经当地政府批准,可行性研究单位可以通过邀标确定。

第十五条

勘查报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不少于5人的奇数专家审查,专家组应由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专家组成,并包含不少于1人的结构专家。专家组审查意见中应当对地质灾害体的基本技术指标进行认定,提出下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中应注意的重点,并明确回答勘查报告能否满足下步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工作要求。凡不能满足下步工作要求的勘查报告即为不合格报告,计入项目承担单位质量手册中,作为单位资质考核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单位组织不少于5人的奇数专家审查,专家组由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结构和经济类专家组成。专家组审查意见中应当对下步工作方案、地灾防治项目经费估算进行认定。经可行性研究认定进行搬迁的项目,应当包括搬迁目的地的初步意向以及搬迁实施时间计划;经可行性研究认定进行专业监测的项目,应当包括重点监测内容以及监测时间安排;经可行性研究认定进行治理的项目,应当提出不少于3套的比选方案。

第十七条

地灾防治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后,由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立项。项目业主应根据立项批复要求立即组织开展下步工作,按期实施完工,确保安全。

第十八条 在市国土房管局设置市级项目库。符合下列条件,配套资金已落实的项目,经市国土房管局会市财政局审查合格后纳入市级项目库统一管理。

(一)列入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或市级防灾方案中的重点项目;

(二)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危害严重、急需实施的防治项目;

(三)危及重要基础设施、居民集聚区安全,急需实施的防治项目;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不得纳入市级项目库。

第十九条

准备申报市级专项资金的地灾防治项目,区县项目应在项目立项后由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上报市国土房管局和市财政局;市级部门项目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由市级部门向市国土房管局、市财政局提出补助申请,同时将项目勘查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市国土房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房管局组织审查。

市国土房管局组织专家组对地灾防治项目的勘查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评审,并由专家组写出书面结论性意见,确定是否进入项目库。市国土房管局商市财政局根据轻重缓急和专项资金预算安排情况,统筹安排和综合平衡后下达资金补助计划。

对于危害大、必须及时处置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项目,市国土房管局可先下达项目预安排计划,市财政局预拨部分资金。项目竣工后,市国土房管局应组织专家审查工作内容,市财政局根据市国土房管局审查意见下达补助资金。

第二十条

监测项目业主通过招标确定项目实施单位,投标单位编制的,包含明确的监测技术方案、监测时间、监测密度等技术指标的监测方案作为投标的技术标书,监测项目资金预算作为投标的经济标书,监测对象的防灾预案及项目组织保障文件和单位资质、业绩等相关文件作为投标的商务标书。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具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勘查资质。

第二十一条

监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严格按中标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灾害体出现险情时,项目业主应当及时将信息反馈政府主管部门,并提出是否启动防灾预案的建议。

监测项目竣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项目业主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单位验收。验收工作主要对监测成果分析资料、监测单位提出的下步工作建议进行分析、检查。

监测单位提出的下步工作建议中要包括地质灾害是否应进行治理或搬迁,不需治理或搬迁的地质灾害威胁区内土地是否可以进一步建设使用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搬迁项目建设工程中应严格按照一般开发建设项目程序管理,建设工程的参建单位应按建设项目管理要求选定。搬迁目的地应当是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定的适宜或基本适宜建设的地区。

在搬迁目的地建设项目按规定竣工验收后,项目业主组织搬迁安置验收,确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威胁区内居民全部安置到位后通过验收。

第二十三条

治理项目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应当具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相应资质,且不得为同一法人单位(勘查、设计可为同时具有相应资质的同一法人单位实施)。各参建单位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均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

第二十四条

治理项目应严格按《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进行详细勘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应提出不少于2种比选方案,并附各方案项目概算书,必须包含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及效益评估;施工图设计应附项目预算书,并通过市国土房管局认可的施工图审查单位审查。

地灾治理项目概预算编制采用市政、水工等相关定额。第二十五条

治理项目实行24小时旁站式监理,施工、监理、验收技术要求参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关规定、规范执行,竣工验收由项目业主组织,分为初步验收和最终效果验收。治理项目的实施过程应当加强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质量监督为政府监督,可由当地地质环境监测站或其他质量监督站负责。验收结果应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

治理项目实施期间应当加强监测工作,监测工作由项目业主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监测项目验收后,经监测认为需采取搬迁或治理的地质灾害,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采取下步措施;经监测认为不需搬迁或治理的地质灾害,根据监测结论将威胁区划为禁建区或慎建区。

第二十七条

搬迁项目验收后,建设目的地的工程后期维护和物业管理由项目业主负责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原地质灾害威胁区划为禁建区,严禁一切工程建设活动。

第二十八条

治理项目验收合格后,有受益单位的,由受益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无受益单位的,由工程所在地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或者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第二十九条

地质灾害治理验收合格后,可以作为建设用地使用,但每个建设项目应经项目后期维护单位同意,且在建设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报告应为一级评估并经原设计单位签署意见。使用土地的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评估建议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第三十条

因地灾防治项目参建单位过失造成损失的,由项目业主依法追究责任单位的赔偿责任;因项目业主责任造成损失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向项目业主追究赔偿责任。责任鉴定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进行。

第三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分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四条 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施工处项目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 地质灾害分类及报告

第五条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本条所述数值,“以上”含本数值,“以下”不含。

第六条 报告程序

(一)中、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到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二)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速报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三)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受灾项目执行24小时抢险救援日报制度;

(四)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联系电话机制。项目部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分局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029-81618662,*** 公司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029-86288967、029-86178686-8302(或8321)。

第七条 速报内容

(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详细地址、直接受灾单位及有关单位、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及所属单位;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程度、危害程度估计及发展趋势的初步评估;

(三)地质灾害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态初步控制情况;

(四)下一步计划采取的措施(包括需请求支援的事项)。

第三章 保障责任体系

第八条 项目部成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安全环保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 项目部负责所属项目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条 项目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项目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

第十一条 项目部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项目部的生产经营计划中,做到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五同时”。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和标准;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二)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的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培训及应急响应工作;

(四)负责预警联动机制的建设及信息报送工作;

(五)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司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六)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提高员工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救灾、避险意识。

第十三条 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除应履行第十二条职责外,还应履行以下责任:

(一)主动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参建工程责任项目部)建立联系,接受其指导,根据其发布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施工、生活区域内项目地质安全评估,提出分析评估报告;

(二)落实监测人员,做好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工作,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三)组织开展本项目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四)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员工转移避灾;危急时,直接组织员工迅速避灾自救;

(五)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演练执行情况。

第四章 管理制度体系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第十四条 项目部依据国家、行业的相关要求,制定本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值班制度;

(三)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四)汛期险情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五)应急调查评估制度。

第十五条项目部结合所处地域及场所的地质、气候等情况,按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并依据本项目的实际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对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认真组织演练。

第十六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一)所处地域及场所易发地质灾害概况;

(二)防治目标及原则;

(三)重点防范区域、场所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四)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五)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六)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

(七)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

(八)排查、监测防治原则与职责;

(九)具体要求及保障措施;

(十)预期效果。

第十七条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一)组织机构和职责;

(二)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

(三)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范围;

(四)主要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置对策,预警信号、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避难场所;

(五)主要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抢险救援实施对策;

(六)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

(七)宣传培训和演练;

(八)保障措施。

第五章 监测、预防与预警

第十八条 预防评估

项目部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并参考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布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项目安全评估及安全设计,辩识、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质危险因素,评估划定本项目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形成地质灾害预防分析评估报告。

第十九条 监测预警

(一)项目部建立与当地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气象部门、业主、参建工程责任单位的灾害预警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安排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预警的信息沟通及传递,配备相应的信息沟通器材;

(二)项目部对评估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应设置警示标志,落实灾害监测预警负责人,安排监测人员,进行经常性监测,并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强化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尤其是在出现异常时要提前做好相关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工作,必要时要提前撤离人员、设备;

(三)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汛前组织系统性的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及时的治理;二是按照预案要求对临时避灾场地、撤离路线、应急物资和设备进行检查;三是对预警信息系统进行检查,确保预警预防信息传递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包括分包商人员);四是进行必要的演练确保每位员工熟悉预警信号及掌握相应的逃生技能;

(四)项目部要建立汛期及异常气候条件下的24小时领导值班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六章 应急响应与处置程序

第二十条 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 实行分级响应。在进行救援的同时要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伤害。

第二十一条 小型地质灾害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由公司做出应急响应,并负责处置,在救援力量不能满足需求时请求地方有关部门或相邻单位给予支持;受灾所在区域项目部及施工项目第一责任人应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协调灾害的调查处理,分局工作组亦同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按规定分级上报。

第二十二条 中型、大型和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分局及项目部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自救。在进行自救的同时,公司立即向股份公司报告,在股份公司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救援,同时立即向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部委报告,请求支援。

第二十三条 小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分局第一责任人或分管负责人及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应赶赴现场指挥协调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第二十四条 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由股份公司成立内部调查组开展灾害调查,并协助政府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

第二十五条 地质灾害调查组组长由公司和分局或受灾单位指定,成员应由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工会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第七章 后期处置与通报

第二十六条 善后处理

由公司指定牵头单位或部门,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依照相关法规和政策, 对地质灾害伤亡人员给予救治和救济,需要时可请求地方政府参与。

第二十七条 调查报告和灾后评估

地质灾害调查组在调查取证工作结束后,应尽快提交调查报告,明确引发地质灾害原因或责任人,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和责任认定,中型及以下的由公司报股份公司组织灾后评估,并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中型及以上的由具有相关资质部门组织灾后评估,并于灾后15日向地方政府及相关国家部委报告。

第二十八条 情况通报

在处置地质灾害灾情中,各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安排专人负责信息传递,及时报告人员的抢险救援、地质灾害现场的控制等工作情况,并将公司及分局领导的指示迅速传达到有关人员。

第二十九条 灾情通报

各项目部地质灾害现场调查组应做好地质灾害现场的调查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和取证工作。

(一)中、小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结果应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二)大型及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待政府地质灾害调查组到达现场后,公司、分局和项目部应如实向调查组汇报地质灾害的有关基本情况,提供相关调查取证资料,并按照调查组的要求,继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灾情的调查取证工作。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条 通讯与信息保障

各项目部应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制度,确保应急处置期间的信息畅通。参与应急处置的成员单位和抢险救援单位,应确定一名负责人和联系人,并保持24小时的通讯畅通。

第三十一条 抢险救援力量保障

(一)由各项目部有关抢险救援力量组成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队,负责现场抢险救援具体工作;

(二)大型及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由电建集团和股份公司有关部门组织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与地方政府部门保持联系,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积极寻求地方救援力量的支持。

第三十二条 抢险救援装备及物资

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有关单位和项目部应做好必要的应急抢险救援的设施、设备和物资准备,以保证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的需要。

第三十三条 抢险救援资金保障

项目财务部门应从根本上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援工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十四条 项目部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

(一)在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任务时,组织严密,指挥得当,防治得力,出色完成任务者;

(二)从事施工生产时,防治措施有效,防止诱发或者防止加重地质灾害成绩突出者;

(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防治地质灾害成绩突出者;

(四)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取得显著防灾减灾效果者;

(五)在抢险救灾中,保护企业财产、抢救人员有功者;

(六)有其他特殊贡献,成绩显著的。

第三十五条 项目部按照有关规定,对在地质灾害管理、防治、抢险工作中违纪违规等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违纪违规行为主要有: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实施演练,或者未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

(二)违反应急值班等相关规定,致使预警信息发布或传递不及时,造成灾害损失的;

(三)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信息不按有关规定上报、迟报、漏报、瞒报的;

(四)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的;

(五)不按防灾预案要求承担监测预防任务的;

(六)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责任者,不履行治理责任的;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七)拒不执行现场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指令,延误应急抢险工作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在人员救助、物资调配、灾害调查、现场秩序维护等方面不配合、不支持,影响、干扰和阻挠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的;

(九)违规组织生产致使引发地质灾害灾情,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

(十)其他危害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名词解释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自然或人为因素激发下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二)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区。

下载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令 第142号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2年12月25日省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长陈敏尔 2013年4月8日 贵州......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贵州省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42号 【发布日期】2013-04-08 【生效日期】2013-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 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 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 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黔文明委〔2000〕6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经常化、......

    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省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做好震后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规范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设立、监管、验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根据《地质灾害防治......

    贵州省选调生管理暂行办法(5篇材料)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

    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六盘水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2‟11号)精神,切实做好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