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19-05-15 02:5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篇: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贵州省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42号 【发布日期】2013-04-08 【生效日期】2013-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42号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2年12月25日省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陈敏尔 2013年4月8日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工业园区管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业园区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以工业和信息产业为主集聚发展的、享受一定政策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工业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园区的指导、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工业园区进行服务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其所设立工业园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二章 工业园区设立、分类和认定

第四条 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二)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等优势;(三)符合国家和省对自然和生态保护的有关规定;(四)有明确的面积范围;

(五)产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符合省的有关规定;

(六)具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路、通信、平整土地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污染物处置设施;

(七)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 设立工业园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设立工业园区的申请;

(二)设立工业园区的可行性报告;(三)土地利用方案;(四)选址意见书;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六)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 为了对工业园区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按照工业园区的规模和效益等情况,将工业园区分为一、二、三类。

第七条 一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开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2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度高,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地方经济辐射带动显著;

(二)上年度园区工业总产值8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4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增投资额10亿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20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达到25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的基础上,至少实现(供热、供气、宽带网络、有线电视)中的两项,达到“七通一平”;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已建成具备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网络、企业孵化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八条 二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开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度较高,有鲜明的主导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地方经济辐射带动明显;

(二)上年度园区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增投资额5亿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15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应达到18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的基础上,至少实现(供气、宽带网络)中的一项,达到“六通一平”;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初步建成具备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网络、企业孵化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九条 三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产业集聚度较高、主导产业明确;

(二)上年度园区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000万元以上;(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10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达到12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

第十条 分类认定程序:(一)

一、二类工业园区分类认定由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按照分类标准,向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二)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将初审符合条件的申报材料报送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相关的条件和分类标准组织审核认定,对通过认定的一、二类工业园区进行公布、授牌,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四)三类工业园区由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并报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申请工业园区分类认定应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业园区分类认定申请表;

(二)证明具备该类工业园区条件的材料及相关资料;(三)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方案;

(四)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审批文件;(五)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审批文件;(六)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查意见;(七)工业园区其他专项规划及批准文件;

(八)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县(市、区、特区)相关部门出具的园区总体规划是否符合经批准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证明文件,水源供给保障证明材料;(九)成立管理机构的文件;(十)省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章 工业园区管理

第十二条 工业园区设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程序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为市(州)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除领导干部和部分骨干外,其他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

第十三条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业园区管理制度;

(二)编制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三)按照规定权限审批工业园区的投资项目;

(四)负责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五)按照规定权限负责统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工作;(六)设立工业园区投融资机构,拓展工业园区融资渠道;(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 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为依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相衔接。工业园区相关规划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经批准的工业园区相关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六条 工业园区实行动态管理。

(一)每年由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上年度认定的一、二类工业园区组织考核,对已认定分类等级、但在年度考核中不合格的园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降低园区分类等级;

(二)三类工业园区由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考核;(三)二类或三类园区在发展中达到上一等级标准时,可按规定程序重新申报类别认定。

第十七条 工业园区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统计人员,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按照统计制度规定报送相关统计资料。

第十八条 鼓励在工业园区引进下列项目:(一)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产业项目;

(二)有利于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及延伸产业链的项目;(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四)国家供地目录中列入鼓励用地目录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项目。

第十九条 禁止在工业园区引进下列项目:

(一)采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二)生产国家和省明令淘汰产品的;(三)国家和省禁止的其他项目。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不得非法向园区内企业摊派或者收取费用。对乱摊派、乱收费以及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企业有权拒交,并向有关监督部门投诉举报。

第四章 扶持措施

第二十一条 工业园区土地优惠政策。

(一)鼓励和支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工业园区存量用地利用效率,在工业园区内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工业项目,按相关地价优惠政策执行;

(二)鼓励和引导工业园区建设向未利用低丘缓坡发展,对荒坡、荒地实施成块连片开发的,按照规定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二十二条 工业园区财税扶持政策。

(一)工业园区的财政收支实施单列管理,收支预算并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园区的财政收入属于市(州)、县(市、区、特区)的留存部分,全部留给工业园区滚动发展;

(二)由省和市(州)统一规划布局的资源性开发项目,依法建立合理的财税分配机制,调节资源供给地和资源加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工业园区土地收益重点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

(四)年度考核合格的一、二、三类工业园区作为重点工作园区,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优先享受省级层面的扶持。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等项目给予扶持;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一定时期内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标准厂房补助以及工业园区扶持奖励等。

第二十三条 市场投资主体参与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扶持。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在工业园区内设立银行、担保、保险、评估、咨询等服务机构和科研机构,为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创业活动提供全面的服务。

第二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省内的县(市、区、特区)利用资本和资源,联合兴办工业园区或者到工业园区创办工业集聚区,协议分配产值、利润、劳动指标等。

第二十六条 对特色产业突出,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并通过年度考核的二类以上工业园区,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乱摊派、乱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应减免而未减免相关规费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令

第142号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2年12月25日省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长陈敏尔

2013年4月8日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工业园区管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业园区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以工业和信息产业为主集聚发展的、享受一定政策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工业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园区的指导、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工业园区进行服务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其所设立工业园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二章 工业园区设立、分类和认定

第四条 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二)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等优势;

(三)符合国家和省对自然和生态保护的有关规定;

(四)有明确的面积范围;

(五)产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符合省的有关规定;

(六)具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路、通信、平整土地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污染物处置设施;

(七)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 设立工业园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工业园区的申请;

(二)设立工业园区的可行性报告;

(三)土地利用方案;

(四)选址意见书;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

(六)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 为了对工业园区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按照工业园区的规模和效益等情况,将工业园区分为一、二、三类。

第七条 一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开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2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度高,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地方经济辐射带动显著;

(二)上园区工业总产值8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4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增投资额10亿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20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达到25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的基础上,至少实现(供热、供气、宽带网络、有线电视)中的两项,达到“七通一平”;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已建成具备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网络、企业孵化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八条 二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开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度较高,有鲜明的主导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地方经济辐射带动明显;

(二)上园区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增投资额5亿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15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应达到18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的基础上,至少实现(供气、宽带网络)中的一项,达到“六通一平”;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初步建成具备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网络、企业孵化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九条 三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产业集聚度较高、主导产业明确;

(二)上园区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000万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10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达到12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

第十条 分类认定程序:

(一)一、二类工业园区分类认定由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按照分类标准,向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二)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将初审符合条件的申报材料报送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相关的条件和分类标准组织审核认定,对通过认定的一、二类工业园区进行公布、授牌,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四)三类工业园区由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并报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申请工业园区分类认定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业园区分类认定申请表;

(二)证明具备该类工业园区条件的材料及相关资料;

(三)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方案;

(四)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审批文件;

(五)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审批文件;

(六)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查意见;

(七)工业园区其他专项规划及批准文件;

(八)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县(市、区、特区)相关部门出具的园区总体规划是否符合经批准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证明文件,水源供给保障证明材料;

(九)成立管理机构的文件;

(十)省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章 工业园区管理

第十二条 工业园区设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程序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为市(州)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除领导干部和部分骨干外,其他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

第十三条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业园区管理制度;

(二)编制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按照规定权限审批工业园区的投资项目;

(四)负责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

(五)按照规定权限负责统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工作;

(六)设立工业园区投融资机构,拓展工业园区融资渠道;

(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 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为依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相衔接。工业园区相关规划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经批准的工业园区相关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六条 工业园区实行动态管理。

(一)每年由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上认定的一、二类工业园区组织考核,对已认定分类等级、但在考核中不合格的园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降低园区分类等级;

(二)三类工业园区由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考核;

(三)二类或三类园区在发展中达到上一等级标准时,可按规定程序重新申报类别认定。

第十七条 工业园区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统计人员,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按照统计制度规定报送相关统计资料。

第十八条 鼓励在工业园区引进下列项目:

(一)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产业项目;

(二)有利于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及延伸产业链的项目;

(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四)国家供地目录中列入鼓励用地目录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项目。

第十九条 禁止在工业园区引进下列项目:

(一)采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

(二)生产国家和省明令淘汰产品的;

(三)国家和省禁止的其他项目。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不得非法向园区内企业摊派或者收取费用。对乱摊派、乱收费以及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企业有权拒交,并向有关监督部门投诉举报。

第四章 扶持措施

第二十一条 工业园区土地优惠政策。

(一)鼓励和支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工业园区存量用地利用效率,在工业园区内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工业项目,按相关地价优惠政策执行;

(二)鼓励和引导工业园区建设向未利用低丘缓坡发展,对荒坡、荒地实施成块连片开发的,按照规定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二十二条 工业园区财税扶持政策。

(一)工业园区的财政收支实施单列管理,收支预算并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园区的财政收入属于市(州)、县(市、区、特区)的留存部分,全部留给工业园区滚动发展;

(二)由省和市(州)统一规划布局的资源性开发项目,依法建立合理的财税分配机制,调节资源供给地和资源加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工业园区土地收益重点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

(四)考核合格的一、二、三类工业园区作为重点工作园区,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优先享受省级层面的扶持。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等项目给予扶持;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一定时期内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标准厂房补助以及工业园区扶持奖励等。

第二十三条 市场投资主体参与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扶持。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在工业园区内设立银行、担保、保险、评估、咨询等服务机构和科研机构,为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创业活动提供全面的服务。

第二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省内的县(市、区、特区)利用资本和资源,联合兴办工业园区或者到工业园区创办工业集聚区,协议分配产值、利润、劳动指标等。

第二十六条 对特色产业突出,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并通过考核的二类以上工业园区,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乱摊派、乱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应减免而未减免相关规费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贵州省 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 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 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黔文明委〔2000〕6号)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把全省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是对城乡实行综合治理,把两个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有效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条 文明单位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卓有成效,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逐级申报”的原则进行评选,由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进行命名表彰的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是同级或上级党委、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红旗文明单位是文明单位中的标兵单位,是贵州省的最高荣誉称号。

第四条 申报文明单位必须是经济独立核算并能独立地承担权利和义务的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等。

第五条 文明单位的创建和管理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以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章 文明单位的基本条件

第六条 文明单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组织领导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分工负责、团结协调、开拓进取、廉洁勤政、作风民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道德风尚好。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团结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

(三)业务工作扎实有效,工作业绩好。生产经营方向端正,实行科学民主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经济效益在当地处于领先地位。非生产性单位的工作效率高,服务(工作)质量好,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达到全省同行业领先水平。搞好安全生产,伤亡率低于行业主管部门指标,无重大责任事故。

(四)注重科技文化教育,队伍素质好。重视智力投资,坚持对职工进行职业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五)社会治安措施落实,遵纪守法好。民主与法制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群众遵纪守法、勇于同各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作斗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无重大恶性案件、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赌博、迷信、大操大办婚丧等问题得到有力制止。道路平整,设施完备,畅通无阻。提倡优生、优育,杜绝违反有关计划生育政策和法规的现象。

(六)洁净绿美设施完善,环境建设好。单位内外环境整洁,设施完善,因地制宜绿化、美化,处于本地本行业(系统)前列。“三废”治理达到省环保标准。

第七条 各地区、各行业可根据文明单位基本标准和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提出具体标准和量化指标。

第三章 文明单位建设

第八条 要根据文明单位的条件,结合本行业的职业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创建文明单位的规划,由职工代表大会或群众大会讨论通过,使之成为本单位干部、群众的共同任务和奋斗目标。

第九条 目标规划,任务具体,落实到基层、岗位和职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完成的期限,定期进行检查。

第十条 教育职工树立创建文明单位的意识,使每个职工了解本单位创建文明单位的规划和目标,了解本部门、本车间、本班组、本岗位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纳入到整个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去。

第十一条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坚持开展创建文明车间(科室)、文明班组、文明岗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以及争做文明职工等活动。

第十二条 要本着“自愿结合、因地制宜、互助互惠”的原则,开展军(警)民共建、城乡共建、工农共建等各类共建活动。共建各方有共建协议,定有共建规划,落实共建措施有力。

第四章 文明单位的评选和命名

第十三条 文明单位的评选和命名要严格掌握标准,推行竞争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按照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主管部门考核和群众评议、舆论监督相结合,日常考核和年终检查相结合以及条块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评选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确保评选质量。

第十四条 省级文明单位原则上每四年评选一次,地(州、市)级文明单位和县(区)级文明单位原则上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十五条 文明单位的申报。凡按照文明单位标准,制定创建规划、落实创建措施、持续开展创建活动两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向所在地区、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

党或行政关系隶属贵州而地处外地的单位,党组织关系在贵州的中央部委及外省市驻黔单位和委托贵州代管的单位,在黔的三资企业,可以申请参加所在地区或系统的评选。

企业的车间、分厂、机关的处室,自然村寨,街道居委会,乡镇及科级以下单位(行政村除外),村办企业及30人以下的商店、旅馆等单位,原则上不列入省级文明单位的评选范围。

第十六条 文明单位原则上由省、地(州、市)、县(市、区、特区)三级命名。

县(区)级文明单位,由乡镇、街道、公司或相当这一级的党政主管部门从申报的单位中择优选拔,经县(区)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同级党委、政府命名。

地(州、市)级文明单位,由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从县(区)文明单位中择优选拔,经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地(州、市)党委、政府(行署)命名。

省级文明单位,由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从地(州、市)级文明单位中择优选拔,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省委、省政府命名。

第十七条 文明单位的命名一般要逐级升格。省级文明单位一般应在地(州、市)级文明单位中产生。但有特殊情况或者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位,经省文明委审核并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可破格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第五章 文明单位的表彰与奖励

第十八条 文明单位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原则。

第十九条 文明单位分别由批准、命名机关发文通报表彰并授予相应称号的牌匾和证书。

第二十条 对文明单位的表彰实行申报制度,凡命名表彰文明单位须逐级进行申报。

第六章 文明单位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文明单位建设活动的领导。被命名的文明单位要再接再厉,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做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工作和文明单位的检查、验收、评选、表彰及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文明单位的管理原则上实行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省级文明单位和地(州、市)级文明单位委托所在县(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管理。

第二十三条 对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包括:

(一)建立文明单位档案制度。档案内容:创建规划,申报文书,审批表格,检查考核记录,工作总结,奖惩记录,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反映。

(二)指导基层单位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督促制定创建计划。

(三)监督检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

(四)总结推广文明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活动。

(五)沟通文明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协调文明单位与其他部门、地区间的共建、联建活动。

(六)对不符合文明单位标准或发生严重问题的单位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理。

(七)制定本地区、本系统文明单位的标准、创建规划和实施办法。组织、协调本地区、本系统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

(八)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可依据系统工程和目标管理的原则,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第二十四条 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可组织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文明委成员单位或新闻媒体对管辖内的文明单位进行视察和检查考核。要在单位自查的基础上至少每年复查一次。日常考核结果计入年终考核成绩,如果一些单项工作已经业务、技术部门同期检查合格并有证明材料,可不复查。

第二十五条 文明单位要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主动听取,收集群众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

第二十六条 文明单位工作下降或发生严重问题,命名机关及其主管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处分。

第二十七条 撤销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权力分别由相应的命名机关行使。省级文明单位的撤销程序:由所在县(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调查核实后,逐级报地(州、市)级和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作出撤销决定。特殊情况,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可直接作出撤销决定。被撤销的文明单位要认真整改,重新创建,待符合条件后,可继续申报参加评选。

第二十八条 申报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其荣誉称号,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文明单位如合并、改变名称或隶属关系,须由命名机关重新确认。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苏州工业园区户外广告管理暂行办法

苏州工业园区户外广告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户外广告的规范化管理,维护全区市容整洁、美观,促进户外广告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苏城发[2003]41号和苏园组[2003]21号文件等有关规定,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园区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户外广告活动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园区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两侧、公路两侧、城市绿地、广场、建筑物、构筑物上,以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装置、展示牌等为载体形式设置户外广告的活动和利用交通工具(包括水上飘浮物、空中飞行物)及其他户外空间设置户外广告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园区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户外广告设置的综合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划范围内户外广告设置的登记、审批、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园区规划建设局负责制定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及具体技术规范,并对户外广告的建设进行审核和监督管理;园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审核户外广告经营资质和广告内容;园区国土房产、公安(交警)、安全监察等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二章

户外广告的分类

第六条

独立式户外广告,在城市道路、广场、车站、码头等周边空间设置的大型T形(高炮)广告、立杆灯箱、落地式灯箱、立牌广告等(依据本条设置的户外广告为第一类广告)。

第七条

定着型户外广告,在沿街建(构)筑物上设置的墙面广告、垂直广告、挂牌式广告、公交候车亭广告、电子显示牌(屏)广告等(依据本条设置的户外广告为第二类广告)。

第八条

单纯型店面招牌,指利用自用、租用房屋的门楼、门楣、墙立面及其它合适位置设置的本企业、商店名称而不含任何其他内容的门面招牌(依据本条设置的户外广告为第三类广告)。

第九条

利用车、船等交通工具设置、绘制、张贴的广告(依据本条设置的户外广告为第四类广告)。

第十条

短期性户外广告,包括横幅、竖幅、布幅、扁担旗、彩旗、气模、立体模型、标牌、气球、飞艇等(依据本条设置的户外广告为第五类广告)。

第十一条

利用其它户外媒体设置的广告(依据本条设置的户外广告为第六类广告)。

第三章

户外广告的设置、管理

第十二条

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遵循设置规范、总量适度、制作精美、美化亮化的总体原则。

第十三条

户外广告设施应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其造型、装饰应美观、新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现代化城市的特点。

第十四条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遵守下列规定:

(1)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体现园区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2)位置设计、制作和安装应当符合《苏州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定》和《苏州工业园区户外广告规划》等相关的技术、质量、安全标准,不得粗制滥造。在同一地段相连的户外广告,必须统一规格,整齐美观。

(3)设置户外广告设施,不得改变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外饰面装修和建筑风格,不得影响城市市容。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1)利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的;

(2)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和城市公共绿地绿化的;

(3)妨碍生产或人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的;

(4)行政机关和主要风景区的建筑控制地带;

(5)园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

第十六条

户外广告设置的具体规划及技术规定由园区规划建设局负责组织编制,报管委会批准后向社会公示。

第十七条

户外广告的设置审批依据《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及园区的相关规定。

第十八条

申请设置户外广告需提供的材料:

(1)营业执照或广告经营许可证;

(2)户外广告设置位置图、现场彩色效果图、媒体设施规格图等相关资料;

(3)设置户外广告媒体相应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4)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九条

审批程序

(1)广告发布单位到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领取《苏州工业园区户外广告设置申请表》;

(2)填写后报园区城市管理局管理处初审;

(3)由园区城管局组织园区规划部门实施规划审核(限第一、二类户外广告);

(4)由园区城管局组织园区工商部门实施内容审核(除第三类本店店面招牌);(5)报园区城市管理局审批;

(6)属特殊路段、特种形式的,报园区管委会分管领导审批。

第二十条

审批部门在广告设置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齐备后予以受理。

依据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设置广告的,应在10个工作日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

依据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及第十条设置广告的,应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二十一条

对在本办法发布之日前,在园区范围内已设置的户外广告将进行清理整顿,无论是已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置的,还是未经批准擅自设置的,广告设置人都必须在本办法发布实行之日起30日内按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补办(登记)户外广告设置手续。对不符合规范设置的原户外广告,设置人必须在接到拆除通知之日起5日内自行拆除;否则,将移交园区城管执法大队处理。

第二十二条

取得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权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设置;逾期未设置的,依法给予注销户外广告设置证。

第二十三条

户外广告设置完成后,园区城市管理局原则上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验收。对符合要求的,核发《户外广告设置证》。

第二十四条

依据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设置的户外广告期限原则上为二年,依据本办法第九条设置的户外广告期限原则上为一年,依据本办法第十条设置的户外广告期限一般不超过15天;园区管委会确定拍卖的户外广告设置年限根据拍卖年限确定;电子显示屏(牌)的设置年限不超过5年;具体设置年限以批准文件为准。

第二十五条

依据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设置的户外广告在核准的期限届满需延长的,应于期限届满前30日向园区城市管理局申请办理延期手续或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时,使用期限未满的户外广告应无条件拆除或移建。

第二十六条

收费办法

(1)根据园区管委会的授权,园区城市管理局负责收取适当的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出让收益金,出让收益金由园区财政局专项存储。

(2)利用市政公共设施以及在公共场所设置大型城市户外广告设施,应通过招标或拍卖方式确定设置单位或个人。具体招标或拍卖办法,由城管局制定并组织实施。其中,公益性广告的留存比例不低于10%。

(3)其它户外广告按标准收取使用权出让收益金;

(4)具体收费标准和方式参照《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出让实施方案(试行)》的相关标准执行(详见附件);

(5)对特殊区域、特殊企业、特殊目的设置的户外广告,可免收或减收使用权出让收益金;

第二十七条

政府重大活动或公益事业需要营造宣传气氛、发布公益广告时,可无偿使用公益性户外广告设施;也可征用经营性户外广告设施,并通过协商支付一定费用。

第二十八条

户外广告设置必须严格按照《苏州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定》、《苏州工业园区户外广告规划》等有关规定及经批准的相关要求执行,不得随意更改设置内容、时限、地点、形式、色彩、规格、材料、灯光设施等。

第二十九条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申请人应当负责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保持其安全、整齐、完好;在特殊恶劣天气期间应及时对户外广告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并对其安全后果负责。

第三十条

广告设置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符合《苏州市城市容貌标准》的有关要求;设置期满后应及时清理、拆除或办理延期手续,对于限期内未自行拆除的广告,园区城市管理局可委托施工单位加以拆除,发生的费用由该广告设施申请人承担;在设置期限内,对影响市容市貌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责令采取补救措施或限期拆除。

第三十一条

有关对大中型户外广告设施、阵地(包括依据本办法第六条和部分第七条设置的户外广告)使用权的出让等事项,参照苏州市现行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视情节轻重,依据相关法律给予处罚:

(1)擅自设置户外广告的;

(2)擅自更改批准的时间、地点、形式、规格发布户外广告的;

(3)擅自占用、拆除、遮盖、损坏经批准设置的有效期内的户外广告及其附属设施和公共广告栏的;

(4)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陈旧、破损,影响市容市貌的。

第三十三条

设置户外广告,违反城市规划、工商、道路、交通、绿化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分别由有关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申请人未及时维护、更新户外广告设施,致使发生户外广告设施倒塌、坠落等事故,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因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广告设施申请人不承担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责任。

第三十五条

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置且不符合规划要求、城市容貌标准或技术规定的户外广告,应予以拆除。

第三十六条

对未经批准设置但符合规划、城市容貌标准及技术要求的,应督促其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第三十七条

对责令限期清除或修复、更新的户外广告,责任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未予清除或修复、更新的,有关部门可以强行清除。

第三十八条

对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章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园区城市管理局。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设施(阵地)

使用权出让种类和标准

一、城市道路、广场、车站、码头等周边空间设置高炮广告、立杆灯箱、落地式灯箱、立牌广告等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以拍卖方式出让。

二、沿街建(构)筑物上设置屋顶广告、挂牌式广告、墙面广告、垂直广告、电子显示牌(屏)等,其中:

1、事先由政府制作广告设施的,广告设施使用权以拍卖方式出让,使用权出让金其中一部分按协议约定比例返还给建(构)筑物产权所有人。

2、由单位或广告经营者自行制作广告设施的,按一、二、三类地区不同,其使用权出让收益金标准如下:

一类地区为人流量很大的闹市区,标准为每天每平方米0.2元;

二类地区为人流量较大的地区,标准为每天每平方米0.15元;

除上以外的三类地区,标准为每天每平方米0.1元。

三、沿街店面招牌(含广告内容)的使用权出让收益金标准为50元/平方米/2年,制作匾额、霓虹灯、漏空灯光字体等形式招牌的可免交使用权出让收益金。

四、利用车、船等交通工具设置、绘制、张贴广告的,使用权出让收益金标准为每天每平方米0.1元;

五、以其他形式在户外设置、悬挂、绘制、张贴广告的,其户外广告阵地出让收益金标准分别为:

1、标牌类广告每天每平方米1元;

2、横、竖幅每天每条30-50元;

3、布幅每天每平方米10-50元;

4、扁担旗、彩旗每天每面1-5元;

5、设置气模每天每处100-500元;

6、设置立体模型每天每处100-500元;

7、悬挂气球每天每个10-30元;

8、制作飞艇广告每天每个500-1000元。

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出让协议

出让方: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管理局 受让方:

1、根据苏州市人民政府第21号《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和苏府办[2002]51号文件《关于转发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设施和阵地使用权出让实施方案的通知》,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订立本协议。

2、出让方出让给受让人以下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

广告设施(阵地)位于 __ __ __ __ __ __ __

设置户外广告的规格、面积、数量为:

__m×

__m = __ m2;__ m× __ m= __ m2;

__m×

__m = __ m2;__ m× __ m= __ m2;

__m×

__m = __ m2;

共 __

处;

设置时间为

****年**月**日至

****年**月**日。

3、受让方按《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出让实施方案》规定的标准:向出让方缴纳出让金(大写)________(¥__)。

4、受让方应在本协议签定当日一次性付清户外广告设施(阵地)出让金同时取得相应使用权。受让方在取得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后应按《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向有关部门办理发布设置申请手续,经批准后合法发布设置户外广告。

5、出让方在本协议约定范围内出让的使用权在协议有效期内原则上不得收回。如确因政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规划建设需要等原因影响本协议履行的,受让方应当服从,出让方应提前一个月书面告知受让方,并按比例退还剩余使用期限内的出让金。

6、本协议一式二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出让方、受让方各执一份。

受让方代表:

出让方代表:(公章)

(公章)

****年**月**日

短期性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出让协议

出让方: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管理局 受让方:

1、根据苏州市人民政府第21号《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和苏府办[2002]51号文件《关于转发苏州市市区户外广告设施和阵地使用权出让实施方案的通知》,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订立本协议。

2、出让方出让给受让人下列短期性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

⑴、横幅□条

发布时间

□月 □日 至 □月 □日

共□天

⑵、竖幅□条

发布时间

□月 □日 至 □月 □日

共□天

⑶、布幅□平方米

发布时间

□月 □日 至 □月 □日

共□天

⑷、扁担旗□面

发布时间

□月 □日 至 □月 □日

共□天

⑸、彩旗□面

发布时间

□月 □日 至 □月 □日

共□天

⑹、气模□处

发布时间

□月 □日 至 □月 □日

共□天

⑺、立体模型□处

⑻、气球□个

⑼、飞艇□个

⑽、标牌□个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月 □月 □月 □月

□日 □日 □日 □日

至 至 至 至

□月 □月 □月 □月

□日

□日

□日

□日

共□天 共□天 共□天 共□天

⑾、其他□个

发布时间

□月 □日 至 □月 □日

共□天

3、短期性户外广告设施(阵地)地点:

内容:

4、受让方愿意按规定一次付清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出让金合计人民币(大写): __________(¥ __)。

5、受让方必须按照园区城市管理局核定的地点、时间、形式和《短期性户外广告设置规范要求》进行发布,发布有效期满后立即自行拆除。对超期不拆的,由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依照《苏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6、本协议一式二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出让方、受让方各执一份。

受让方代表:

出让方代表:

(公章)

(公章)

****年**月**日

第五篇: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地震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作用或人的行为造成地质环境恶化,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事件。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和矿坑突水等。

第四条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镇和人口集中居住区、交通干线、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水利工程和环保工程、矿山、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等。

第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组织地质灾害事件纠纷的调处和裁决;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协助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并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造成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二章 地质灾害的预防

第九条 制定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论证时,必须作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并制定合理利用、保护地质环境及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案。

第十条 区域性地质环境勘查评价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

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必须开展地质环境勘查评价。

第十一条 承担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其成果评价的单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的申请和颁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成果的审批,应当按照计划任务书的审批权限及相应规范要求,由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未经审查批准的成果报告,不得作为规划和建设项目的依据,有关部门不得自行批准。

第十三条 进行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必须按国家、省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成果资料的汇交,按照《全国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 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危险区的范围,由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划定,经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内,不得进行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活动。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严禁采矿、削坡、炸石、破坏植被、堆放渣石、弃土、抽取地下水以及其他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十五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防治规划经计划部门核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和重点区域地质环境的监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制度,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在有地质灾害的隐患区域,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对危及本地区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所获监测数据和资料在上报主管部门的同时,应当报送当地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预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有关部门发布。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由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地质灾害可能危及的区域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发布或者扩散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报。

第三章 地质灾害的治理

第十八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紧急防灾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第十九条 主要由人的行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其所在单位或个人承担治理责任。主要由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治理。对于一时难以认定是人的行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认定。

第二十条 主要由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投资50万元及以上的治理项目,须经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省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批准实施。项目竣工后,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计划、经贸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投资不足50万元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须经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同级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批准实施。项目竣工后,由地、州(市)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经贸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生物治理项目计划由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地质矿产、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破坏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监测和防治的设施、场地及设备。地质灾害的防治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经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核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二款、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限期不能改正的,对单位视情节可处以10000元以下、对个人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拒绝、阻碍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被处罚的单位或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又不提起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下载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       【法规标题】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颁布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1990-11-15 【失效时间】1994-8-22 【全文】 贵州省村镇规划......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 【法规标题】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颁布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1990-11-15 【失效时间】1994-8-22【全文】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

    贵州省选调生管理暂行办法(5篇材料)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

    贵州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重组,防止国有资......

    贵州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国资委、贵州省经贸委、贵州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来源:黔国资产权[2006]34号 作者:贵州省国资委 贵州省经贸委 贵州省财政......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布单位) 19901115(颁布时间) 19901115(实施时间) 1994082......

    贵州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时间:2010-11-22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黔府办发〔2010〕96......

    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黔扶领(2003)4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