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矿工安全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
矿工安全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
摘要: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是
行,这就增加了安全难度。井下作业空间狭窄,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伸手,一投足,都应时时保持警惕,否则就会四处碰壁,出现破皮红伤,甚至出现人身事故。井下地质条件多变,采掘工作面压力不稳定,顶板破碎,局部冒顶事故难免,而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则影响一个区队的生产任务和安全指标的完成,给矿工造成心理挫折。
死亡10人,经调查,各起事故的原因如下:
中尤为明显。某矿建矿以来的顶板事故中,临近下班发生的占一半以上。
究其原因有:(1)临近下班时间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此时的安全管理制度往往执行不严,流于形式,形成了临近下班时间现场安全管理“空位“。(2)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开始下降,安全观念变的淡薄。(3)井下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环境差,近一班的重体力消耗,体力和精力减弱,稍不慎极可能导致事故。(4)临近下班时间,生产任务的完成与否,易产生两种不稳定情绪,一是没完成任务,就易冒险蛮干,违章作业,埋下事故隐患;二是如条件好,超额完成任务,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易产生事故。(5)矿工思想分散,一心想着快点回家忙家务,从事
参考文献:毛海峰 安全管理心理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孙健 王玉海等 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 [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年6月 张万奎 从三个层次建设煤炭企业安全文化[J]煤炭企业管理 2005年
第二篇:安全工程师:矿工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
同程教育()专注于个性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今同程,为明天!
安全工程师:矿工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行为所引起的,而行为又是由人的思想来支配的。在我们研究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时候,引入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内容,结合事故案例,对矿工进行细致 的思想教育,深入分析事故发生时矿工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找出引起事故发生的社会因 素,从而消除事故隐患,降低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客观事物引起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内 容包括: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怎样进行和发展的,人的个性特征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人的心 理活动同人的社会实践有何关系等等。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学科。管理心理 学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关 系,满足需求,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管 理心理学是管理科学的基础,是管理效能化,政策研究科学化与科学预测现代化的基础。2 影响矿工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
2.1 矿工的需要
在行为科学需要理论中,最著名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两个理论都说明,人总是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才会谋求高一层次的需要。
(1)煤矿一线采掘工人大部分来自穷困地区,对基本生活的保健因素要求较多。大多数经济负担较重,有的来矿上干活的主要目的是尽快脱贫,挣钱意识强,物质需要多,高层次的追求较少。
(2)井下特殊的作业环境使矿工对安全的需求表现十分强烈。井下劳动空间狭窄,地质状况复杂,水、火、煤尘、瓦斯、地压等灾害较多,矿井老化,工作面较远,工作时间长,生产机械笨重,劳动强度大,使得影响心理行为过程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不良因素无所不在,导致矿工对安全的需求表现比其他行业更为强烈。
2.2 优势动机
当人们萌发了某种欲望或需求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寻找目标,开始行动,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一个人的行为均由其全部动机结构中最有力的动机所决定,这种动机就是优势动机。矿工群体普遍存在以下优势动机:
(1)赶任务倾向。煤矿一般以计件分配,受低层次的保健因素影响,矿工中普遍存在赶任务的倾向。在阳煤集团的百例死亡事故调查中,因赶任务而工亡的占总数的55%。
(2)强烈的早上井潜意识。井下作业环境的不安全感,加上不良社会教化作用,使大部分矿工在入矿之初,对自身安全的忧虑就进入潜意识,在转化成动机后表现为“想避开某一事”,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逃避现象”。这种心理被矿工团体固化为“早上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则追求省力减时,求轻避重,从而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3)职业的临时思想、侥幸心理。煤矿开采是一系列放弃环节构成的特殊生产过程。永远是相对的,放弃才是绝对的。这种职业特点形成矿工特有的临时心理,长期的井下工作经验与违章并不等于事故的概率因素,助长了侥幸心理。如果未发生事故,会加强不良心理,形成错误积累,进一步放松警惕,发展为胆子更大,频率更高的违章,最终酿成大事故。
2.3 注意力水平
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两种。事故的起因可归结为主观“不注意”和客观原因两个 方面,尤其在煤矿井下这种特殊的客观环境下,注意力水平的高低更为重要。如表1所示。A类:睡眠、昏厥、无注意可言。
B类:在疲劳、酒醉的情况下下井工作,注意力水平迟钝,易失误。阳煤集团的百例事故中 有22%是在疲劳状态下发生的。
同程社区(club.toonedu.com)教育培训互动交流平台同人网()教育培训网络营销平台
C类:在生理状态正常松驰状态下,注意力水平为被动注意,对事故缺乏预警能力,也会失 误。煤矿工人常常出现的习惯了,见惯了的麻痹心理是典型的被动注意行为。
D类:生理状态良好,活动积极,意识和思维最佳状态,注意力水平最好,信息处理能力强,属主动注意。
E类:因社会生理因素造成情绪激动、精神兴奋或心理压力抑郁,虽然大脑活动能力极高,但注意力过于专注,无暇旁顾,不能进行信息的准确处理,也易出现失误。在阳煤集团百例 事故中此类事故占34%。
2.4 个性特征
同注意力水平一样同属心理范畴。个性心理结构由4个部分组成:一是它的倾向性(兴趣、价值 观、抱负水平等);二是能力(是指人们完成各种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三是性格(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四是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
从倾向性看,矿工的兴趣少,抱负水准不高,由于有强烈的物质需要,价值观以经济型为主。从能力上看,由于缺少培训,与安全相关的操作反应能力和突发应变能力不强。从阳煤集 团的百例调查看,此类事故占40%~51%。
从性格上看,煤矿工人憨厚朴实,不拘小节。煤矿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祸比例也很高。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看,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3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3.1 作业环境
人们劳动始终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煤炭生产特殊的开采方式和恶劣的作业环境造就了煤矿工 人这个特殊的群体。煤炭生产的第一现场是在井下,表2所示的井下环境与一般劳动环境有 很大区别。煤矿井下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给作业带来的负担和危害,构成了煤矿矿工劳动的特殊性 :劳动强度大、安全卫生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和环境艰苦。
3.2 人机系统
在生产活动中,人是劳动的主体,环境是条件,机器则是劳动工具。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与机器的关系在发生变化。
井下机械系统比较复杂,空间小,设备多且笨重,工作地点变换频繁。煤矿人机系统的特殊 性,给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其中劳动强度大,人机匹配不当,又是导致事故多发的原因,阳 煤集团百例调查中,此项占56%。
3.3 家庭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和起点,以其中成员间人际关系为纽带,以生育、消费、赡养、教育等 为基本社会职能,在一定条件下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所承认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矿工是社 会 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家庭生活一般有以下特点:夫妻两地分居多,农民工的家属一般 均留在农村务农,在矿上住单身宿舍;家庭负担重,子女多;年轻人多,处在婚恋期的人多 ;夫妻感情纠葛、住房、经济等问题突出,易导致影响安全的心理情绪。
3.4 团体控制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社会行为,煤矿事故心理行为酝酿于团体之中。煤矿区队作为基本团体,各种规章制度构成了这个群体的正式规定,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约定俗成的,包括安全 意识等非正式规定。群体在相互作用下,会发生一种类化过程,即由于相互影响模仿,使个 体受到暗示,形成一种公认的非正式行为规范,表现为从众行为倾向。我们要看到大众 行为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容易出现在团体的“压力”下随大流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将使团体安全思想行为失控,是严重的安全隐患。相应对策
心理学服务于生产劳动。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 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和生产操作过程的不断合理化。心理学提供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意志、动
机、情感和形成技能等方面的规律性知识,促进劳动者掌握劳动工具、改进操作方 法、提高劳动技能、健全劳动组织、防止事故发生,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人、机器、环 境的关系中,如何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
4.1 应激的作用
应激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负担过重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1)积极的影响。心理学认为,适当的应激对人的发展以及维持人的正常活动是必要的。适度的安全需要,有利于提高警惕,避免事故。
(2)消极的影响。长期的超过人的适应的应对能力的应激,可引起生理上的焦虑反应,对 工作环境的过于担心,产生“早上井”等潜意识,工作中可能偷工减料,埋下事故隐患。
4.2 缓冲压力
(1)可知和可控。心理学上“可知和可控”的应激事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要低于“不可知 和不可控”的应激事件。对矿工进行安全教育,使他们了解事故发生的起因,可以有效地降 低事故发生频率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2)坏事变好事。心理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防御机制的启用”。在众多的防御机制中,有一种做法叫“转化”,即把坏事变好事。在对矿工的安全教育中,可以把已发生的事故作 为典型案例,分析原因,起到警示作用,督促检查自己的行为,以便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
4.3 调整知觉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这就是认知治疗。通过对人们知觉对象 各部分强度的调整,训练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从而改变人们对环境刺激的错误认知。
4.4 疏导
疏导是疏通思想,诱导人们调整行为方式,避免事故,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疏导符合矿工的潜在需要。安全需要是矿工的重点需要之一,管理者抓安全教育与矿工的需 要是一致的。在操作中,要尊重矿工的人格特点,解决现实问题,努力寻找矿工个性特征与 安全目标之间的联接点,启发安全需要的原始动机,为安全生产服务。在需求动机强烈、工 作环境恶劣、职工队伍素质较低的煤矿搞好安全教育,疏导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4.5 渗透
渗透是思想工作的基本规律,它在煤矿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全过程渗透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从新工人入矿就开始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各个团体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凡是有矿工生活工作的地方,就要进行安全教育,实现多领域渗透。
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安全教育形式,对职工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培养职工的劳动兴趣,明确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不安全的危害,并使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同时,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安全规程,掌握安全规律,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素质,努力改变旧的心理定势。基层党团和工 会组织要积极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鼓励他们树立远大 理想,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改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掌握事故规律,排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
第三篇:人的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论文
人的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受不安全心理的控制。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心理学全面分析了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心理因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本文从人的心理特征,人的心理变化,人的个性和安全管理中的亲情管理方面分析人的心理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揭示了运用安全心理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字:安全心理学 心理特征 心理变化 不安全行为 亲情管理
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因此,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机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事故,已经成为煤矿工作者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不安全的生产环境是造成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由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而的失误,产生了人员、物质、环境和信息中的一项或数项的缺陷,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人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违章行为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由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并强化了错误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个错误的行为。在众多的错误中,作业者的心理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工作态度、群体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领导威信等社会心理因素。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与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心理学与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联系。一方面,人在生产作业中经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紧张、疲劳、反抗等直接反映到工作效率与安全生产上;另一方面,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生产机械、作业环境又对操作者的心理状况发生作用,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工作效率与安全。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分析安全管理中的群体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员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1、心理特征与煤矿安全生产
认的心理特征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它们都与企业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便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在作业环境中有效地利用感知觉特性来帮助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是安全心里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较典型的应用。,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使工人更容易感知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如设臵红色安全警戒信号灯等。使危险事物与其他失误形成对比,提高感知强度。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工人学员各感官,使认知更充分。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差,或者注意力在别处,那么即使有足够明显的警告信号,也可能未被察觉。由于个体感觉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筛选或训练来改善从业人员的感觉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情感也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压力增高,地压增大,总体上向着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发展,煤矿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安全事故隐患;而且职工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以农民协议工和轮换工为多,易发生情绪的波动,针对安全教育的事情,或者安全规章等会产生忽视的心理。
另一方面的心理因素是意志。意志是人在实践中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目标作为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行为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场作业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一种情感,究竟对人的安全生产起增力作用还是减力作用,不可绝对而言,还得看其意志品质如何,有的人即使遇到了忧愁的事,但能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冲破心理故障,调节自已的行为,使减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因此,一个作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在最顺心的时候,要乐而自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不为逆境所困。这样才能做到操作准确无误,保证安全生产。
2、心理变化与煤矿安全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人在与生产环境、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其他人员相互作用时,在心理上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正确分析引导这些变化对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劳动强度、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过度紧张、单调乏味、重复性工作、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使用不合理工具等都会影响安全和健康。疲劳、紧张等将导致心理发生消极变化,对人体产生负面效应,使人健康水平下降出现不安全行为,以致发生安全事故。如实施爆破前紧张导致爆破点火失误造成过早爆破等。
所以,针对心理变化的特点,应该避免疲劳,减少重复单一工作,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使用合理工具。及时调节工人情绪使之保持较平稳状态。以减少安全方面隐患。
职位的合适与否也会引起心理变化。合适的螺丝钉用在合适的地方,人是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闻段、不同地点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用人不能生搬硬套。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保证基本安全管理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应根据生产作业的情况采取动态的安全组织管理;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安全管理方式与奖惩措施。这样也有利于安全生产。
3、人的个性与煤矿安全生产
据调查,美国矿上85%的事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人对于安全有主导作用。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心理、生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掌握人的行为规律就可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在生产过程中的出现。
人的情绪水平失调、个性、人的行为退化、注意力、行为失误等都会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
煤矿中,个性、注意力等因素引起是不安全行为较为常见。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4、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亲情管理
亲情管理充分体现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
人是企业得以存在的根本,对人的亲情关怀,是企业以人为本的最现实的体现。如果管理者对员工能够悉心关照,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就会有较大的功效。从人作为感情动
物的特性来说,你关注我,我也会想着你,形成员工与公司忧乐与共,共同进退。
这种亲情感化方式实际上是满足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提出的员工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有了亲情的感化,就有了工作的动力,就会克服对井下工作的盲目恐惧感;亲情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基础,亲情管理可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要,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改善员工的工作情绪;面对家人的企盼和祝福,员工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对幸福的渴望,自然会在生产中珍爱自己的生命,确保安全生产,降低违章行为的发生率。
亲情管理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企业关爱员工的拳拳之心,可谓于无声处见真情。只有企业亲情管理员工,员工才会倾情奉献企业;只有企业有了家的温暖、爱的亲情,员工有了归属感、稳定感与成就感,企业才会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总之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们的活动受心理特征、心理变化、人的个性、安全管理等的影响,安全心理学对煤矿安全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其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据和驱动力;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内部心理活动,受内部心理所支配,所以人的行为表现必有心理上的原因。如果心理不正常,行为就要出问题,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煤矿职工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外在因素对职工心理的影响,加强对职工安全心理引导,并找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煤矿安全生产保护矿工生命七条规定心得体会
《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
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我工区利用班前会、学习日时间认真组织学习了《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七条规定》,并且出了一期黑板报,要求每一名工人都抄在学习记录上,每名工人都得会背诵、会理解、能掌握,切实保护自身的利益。七条规定,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依法依规,言之有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简明扼要,耳熟能祥。字字重千斤,条条都是生命线,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的理解,以下是我对《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学习的心得体会:
《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是在现行的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提炼出的最关键、最有效、最简洁的七条要求。既进一步明确矿长的工作职责,又突显党和政府心系矿工、关爱生命的决心;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托,也是煤矿必须严格落实的一项艰巨任务。近期以总局令正式发布,凸显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是保护矿工生命安全、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一项重要法规制度,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是事故教训的总结,可以说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虽只有七条、不足300字,却字字重千钧,强调的是重点,抓住的是关键,要求的是矿长,体现的是生命,句句都是生命线、底线、红线和高压线,条条大如天,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着力之处,是煤矿矿长的行动指南,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当前,安全工作正处在一个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标准化建设“七高一文明”的关键之年。我们的矿工兄弟常年工作在井下,面临水、火、瓦斯、粉尘等威胁,牺牲了应该享受的阳光,把光和热奉献给社会,他们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认清发展的形势和目标,充分认清抓好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清基层管理人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讲政治、保大局、促发展、惠民生的高度,时刻把职工兄弟的生命安全当作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本单位负责、为本煤矿,用责任为我矿职工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
强化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措施。作为工会主席不下井、不与矿工直接接触,不可能做到现场清楚,不可能做到指挥有力。坚持下井带班,才能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问题,避免管理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避免隐患的存在,确保矿工安全和矿井财产的安全。
学习好《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必须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许多煤矿的事故都是由于“三违”造成的。抓好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要素。“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工区领导人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的精神实质。要广泛宣传学习《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让职工人人皆知、耳熟能详,自觉接受社会和职工群众的监督。同过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及时有效的把工区人员素质关督查到位,要充分调动工区人员学业务、提素质、保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落实好《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首先必须超前预控和创新管理。预控是保障安全、防范事故的前提和关键,安全生产贵在超前预防、重在预控到位。二要严格责任落实。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和“责任到人”的原则,坚决消除责任盲区和管理空当。三要超前排查治理隐患。切实增强“隐患就是事故”的警觉意识。提高全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关注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仅是矿长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基层管理人员的使命所在。随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理念的深入实施,党和政府把人的生命价值和健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安全、促发展。是我们基层领导人员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尊重职工生命健康、构建和谐的现代化矿井,让职工尊严劳动、安全健康的工作和快乐生活。
2013年4月
第五篇:铁路行车安全与心理因素
试论铁路行车安全与心理因素
一、铁路安全行车概述
铁路运输是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速度快、费用低、运输量大、运输距离长等都是铁路运输的主要特点。而关于安全问题,一直是铁路行车的重中之重。铁路行车属于高危行业,越是高危行业,安全系数越高,只是说高危行业不能出现事故状况,一旦出现,那就是高危!犹记得,铁路这两年从航空业引进了“风险管理”这一管理思想体系。这一体系,让铁路行业各找各的风险源,然后控制风险的发生。乍一看,这是绝对的安全保障啊,但是细一看,这只是再次强调了标准化作业以及非正常情况行车处理!自然,这样就降低了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成效了!其实,安全风险管理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一是行为方面,一是心理方面。多少管理者只是关注了行为而忽略了心理方面呢?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均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然而,由于受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人的行为状态和技能的发挥会有较大的起伏,仅靠严格的作业过程管理、严格的干部绩效考核、严格的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即便所有人员均达到培训要求,也不能有效解决行车安全问题,事故和严重违章违纪案件的当事人并不是不知道严格的规章制度,铁路人身伤亡的受害者也不是不知道人身安全的规定,可见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铁路日常管理中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铁路行车安全心理。
二、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分析 1.铁路改革对心理的影响
随着运输的管理体制、组织方式、利益格局等的变化,铁路也在进行体制改革,这也给人们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合并站段、人员流动的原因,一部分职工将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另一些职工却不能理解这是新设备新技术更新和信息化社会的大势所趋,心态极不平衡。总体来看,大部分职工对铁路改革的期望值很高但却缺乏信心、有危机感、心理压力重。对于那些家中负担繁重、家人身体状况不好的职工来讲,这是沉重的打击,甚至会产生过激、抵触、报复、紧张、烦躁、消沉等不良心理。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已成为优化干部队伍的必然途径,干部优胜劣汰势不可挡,少数干部面对“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心理 很不适应,面子观念、自尊心上承受不住,而产生羞愤、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2.企业文化对心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在铁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发展时间久,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企业文化都已经根深蒂固。从现实情况来看,但是目前大部分铁路站段还不太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还不能认识到企业文化的意义,或者认识到了但不懂如何去实践人文管理、企业精神的培养、企业形象的塑造等一些重要问题,使得铁路内部的文化建设还不成熟,这也给职工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有的站段内部环境较差,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简陋,几乎不开展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职工就容易产生“不受重视”的心理,进而使积极性、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有的站段缺少科学的制度建设,禁锢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出现抵触情绪,职工之间也缺乏凝聚力,人际关系紧张。职工对企业没有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出现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铁路管理者去思考的,我们首先要让职工得到了尊重和关心,将铁路行车安全工作“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培育高尚的企业精神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要确保铁路安全运输生产,必须要注重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培育铁路的企业精神。
3.注意与行车安全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注意集中,把心理活动重点指向特定对象,对其他无关的心理活动进行抑制,不因无关刺激源的干扰而分散精力;二是注意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及其以上活动时,把注意有目的地指向不同对象;三是注意转移,根据活动需要,主动有秩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基本心理条件。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多个作业环节组成的,如果作业人员的注意不集中,或过分集中而不能及时转移,或注意分配不当等,都有可能导致行车事故发生。很多事故发生表现是违章违纪,而实质是注意力分散而忽视了规章制度。站段要有意识的培育职工注意力的集中,需要注意分配的工作环节,要教育职工如何掌握作业顺序,如何从制度上规范互控措施,防止职工慌乱中忘记一些作业。要注意对职工要多一些人文关怀,留意职工家庭中的一些变化对职工注意力的分散,要教育职工对工作及生活中的琐事持良好心态。4.情绪、情感与行车安全
情绪和情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实践证明:情绪和情感良好时,人的心情就会愉快,思维也会敏捷,工作主动性和效率就高。反之,郁闷低沉的情绪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易发生失误。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充分必要条件,情绪不稳、心境不佳则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消极的情绪和情感还能使人忘乎所以,铁路运输工作最忌带“情绪”上岗上车,铁路运输情况的判断不能有半点的分心和闪失,稳定运输人员情绪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铁路站段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增强运输人员对各种境遇的适应和承受能力,自觉控制自己的情感与情绪,站段一线干部及班长可以尽量创造美化身心的生活、工作、学习、语言环境,使职工置身于平等与和谐的氛围中;站段各部门、特别是政工部门要全面落实岗位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要多走访职工家庭,为职工排忧解难,争取家属对安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职工带着良好的情绪参加工作。5.气质、性格与行车安全
经调查分析,不少事故与气质、性格有联系。良好的气质和性格是从事铁路运输作业人员实现自控的心理保证。国外铁路高度重视人在保证运输安全中的特殊作用。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每年都通过不同形式,对铁路职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和心理状态、身体素质的检查。现阶段我国铁路还没有考虑按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分配工作,但比较全面地了解气质、性格特征,尽可能按职工的气质、性格安排工作或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培训,对保证铁路运输安全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关系到提速安全的关键岗位,一定要择优挑选,不仅业务素质要达到标准,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6.疲劳、侥幸心理与行车安全
疲劳是人体力和精力消耗超过正常限度所出现的生理心理机能衰退的现象。侥幸心理是由于人们对安全环境歪曲的认识,产生某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发生某种不安全的行为倾向。
疲劳表现为生理、心理机能下降。比如:肌肉酸痛,身体困乏,头痛头晕,视觉模糊,呼吸急躁,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心理机能下降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感知觉失调,记忆和思维减退,反应迟缓等。侥幸心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完成较困难或较危险的工作时,对危险的因素注意力减弱,或需要分配注意力时没有及时分配;二是偷懒的心理在起作用,主要表现为简化作业过程,在简化反应过程中往往出现愉快的表象,因为完成复杂的规定程序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而减弱了对复杂的客观环境的判断力;三是臆测判断,即根据不充分的推测而随意进行的判断。
大量实践证明:疲劳是造成铁路行车事故和严重违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疲劳直接影响着行车人员(主要是接发列车作业人员)的注意力,容易造成误听、误传车次、股道,忘办、错办闭塞、信号,忘扳、错扳道岔,信号、车速、距离判断不准等后果,一旦各种原因偶合,就很可能造成事故。
铁路运输工作中,客货列车运行速度高、噪音大,露天作业自然环境条件差,职工连续工作时间长,加之安全正点要求高,使生产和管理人员心理压力大,耗费的身心能量多,极易产生疲劳。生理上“不能再干下去”和心理上“不想再干下去”情况的出现,轻则使工作效率降低,重则因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而导致事故发生。因此,研究和减轻疲劳,对保证行车安全有重要意义。
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疲劳,我们要尽可能消除疲劳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具体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上班前必须充分休息,休班时间要合理安排。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核心措施。(2)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3)要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职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职工从酒场、牌场吸引回来。
(4)高质量制定作业计划,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避免疲劳。
(5)如果工作时间和劳动条件一时难以改变,则疲劳时必须增强自控力,靠意志来克服,并加强他控和互控,同时,可以通过设置监控设备来减少因作业人员疲劳引发的事故。任何人主观上都不愿意出事故,但有时为了满足其他需要,而表现出不安全动机,产生侥幸心理。因为以前有过此种行为而且获得过成功,所以盲目地认为今天这样做还应该能够成功,或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所以盲目地认为今天也不会发生。正是这一念之差、心存侥幸,往往造成行车事故或人身伤亡事故,侥幸心理的克服方法如下:
侥幸心理往往是自身懒惰产生省事、省力的念头,所以才出现违章违纪行为,所以克服侥幸心理的办法就是教育职工按规章办事,自觉地遵章守纪,加强作业中的互控工作,并能经常发现不安全因素,同时对不安全的行为自觉抵制;不断结合各种事故案例进行安全教育和定期培训,使广大职工安全意识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树立典型示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光荣,违章违纪可耻”的观念;加大制度和纪律的约束力。
三、调整铁路司机心理状态,保障安全行车
关于铁路安全行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就心理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安全永远是行车的首位要求,在心理状态方面,首先需要管理者对员工进行及时的疏导,对于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化要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开导解决,同时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的休息,才能保证行车的安全。其次,就是员工的自我心理调整,在生活或者工作上出现了问题要及时进行沟通,解决问题,不要把问题带到工作中,以免影响自己的工作状态。相信通过这两方面的保证,在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就不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邵辉,赵庆贤,葛秀坤.《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05-112 [2]杨炎坤.《行车安全心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52-58 [3]陈兰华.《高速铁路安全保障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10:15-18 [4]魏玉光.《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普及读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6 [5]秦进.《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