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00:3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篇: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专职检委会委员的职权被进一步明确化,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专职委员的任职条件、职权配置、考核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时,由于专职委员的履职缺乏完备的制度保障,制约着专职委员的职能发挥。具体可从完善准入机制、理顺管理体制、细化制度保障入手来完善专职委员制度。

[关键词]专职委员;职权行使;制度保障

[作者简介]叶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西南昌330077;彭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教授,高级检察官,北京100089;张峰,浙江省海盐县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浙江海盐314300 [中图分类号] D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1005 在各级检察委员会中设立专职委员,是改善检委会组成结构,提升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项重大举措。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改进和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选拔一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律政策水平高、业务熟悉、经验丰富、议事能力强的资深检察官和优秀检察官担任专职委员。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规定:检委会专职委员可以设两名左右的专职委员。但是,前述两个规定对于检委会专职委员的任职条件规定较为简单,仅明确专职检委会委员的任职条件、职责范围。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细化了专职委员的任职条件和履职范围。但是,由于检委会专职委员选任程序及履职保障等制度并不完善,这一制度的贯彻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现象。

一、专职委员制度运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专职委员配置现状

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根据上级要求,基本上配备了专职委员。除部分区县未设置专职委员外,绝大多数地市级以上的检察机关均有一至二名专职委员,发达地区专职委员配备则呈现满额配备的局面。纵观全国检察机关专职委员的配备,大体呈现几大特点:资深检察官专委多、学者型专职委员少、专职委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稍低、专委职权有名无实多。

(二)专职委员配置面临的矛盾与冲突

专职委员制度实施以来,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矛盾与困惑。通过笔者对北京市和浙江嘉兴市两级基层检委会的调查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证调查,笔者发现:2011年北京市两级检察院共有检委会委员252人,从职务上看,检察长和副检察长41人,占16%;一般委员211人,占83%;专职委员29人,相较于其他省市,北京检察机关专职委员数量较多,比重较大。但是,北京检察机关存在较多的专委兼任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现象,且比例达到了40%。在北京市基层检察院中,多数已经配备了1-3名专职委员,但有多个院的专职委员还兼任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只有少数专职委员独立分管相关部门或专门工作,大多数专委都是名义上分管,实际上不管。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嘉兴市,截至201 1年,嘉兴市两级检察院共有检委会委员76人,专职委员兼任业务部门负责人的比例达到了71.43%。这种情况在浙江全省也具有普遍性,在浙江省102个检察院中已经有73个院111名专职委员种,其中有56人兼任部门主要负责人,可以说,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如出一辙的现象,即“专职不专”的现象非常突出。应该承认,北京和浙江的基层检察机关专职委员配置呈现的矛盾与冲突,在全国检察机关的专职委员配备上均具有代表性和共性:

首先,专职委员与部门领导兼职的角色冲突。某个基层检察机关配备专职委员时往往是某个年富力强的处室领导被任命兼任专职委员,这样考虑的初衷似乎是让专职委员的业务能力不至于闲置,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可是,一个公诉、侦监处长同时又是专职委员,他(她)如何兼顾不同的角色而不发生冲突呢?一般而言,兼职的检委会专职委员由于担任部门负责人,可能与提请检委会审议的议题存在利害关系,就很难具有超脱性,也不易保证专委议案、议事的中立性。同时由于身为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检察业务工作,精力有限,很难深入、全面了解议题的内容。事实上,这种兼职还经常导致在决定一个案件是否提交检委会讨论以及在讨论时的主导性意见都有可能受到这种兼职身份的影响。

其次,专职委员法律地位的冲突。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检委会委员需要经过人大常委会任命,可是,专职委员却并不需要通过人大常委会任命,只需要经过当地组织部门考察并任命,这就产生了一个冲突,即使根据规定,检委会委员应该从检察员和检委会委员中产生,但是,没有通过权力机关人大常委会的任命,就似乎名不正言不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都应该向人大负责,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专职委员应该向谁负责呢?要不要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呢?答案是困惑的。值得指出的是,在某些地区的检察机关,担任专职委员前竟然并不是检委会成员,这就更易产生专职委员法律地位的矛盾与冲突。

再次,专职委员的职权与职责冲突。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专职委员的职权等同于本单位副职,其职责主要是协助工作。但是,大多数基层检察机关对专职委员的待遇虽然参照本单位副职,但却并不真正按照副职给予政治、生活待遇。与此同时,专职委员也并不真正享有副检察长相应的职权。其主要表现在:专职委员一般不分管某一部分业务;有的基层院专职委员竟然受研究室和分管副检察长领导;有的专职委员虽然不受分管领导,但基本上无所事事,没有具体的职权与职责;有的专职委员虽然分管检办工作,但仍然要向分管领导汇报,只不过在分管领导和检办之间多了一个走程序或把关的角色;有的专职委员名义上是有权参与、介入重大案件的研究,但并没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此予以明确,参与介入案件随意性极大,其重要参谋的角色并未凸显;有的专职委员即使根据检察长的安排,介入重大案件、督导内部检务,由于其职权不明,其参谋意见有时候就呈现可有可无的状态,甚至基本被忽略。专职委员的现状是,谈不上有职有权,更谈不上合适履责。

二、专职委员职权与职责冲突的原因探究

(一)行政化色彩突出导致专职委员选任不规范

根据中央和高检院文件规定要求,专职委员的人选应当为法学功底深厚、业务经验丰富、议事能力强的检委会委员或资深检察官。但是,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没有统一的选任程序和标准,各级院对专职委员的角色设定差异较大。其结果是,多数专职委员多为因人而设,作为一种政治待遇,将资历和职务作为考虑的重点,因此,导致了有些检察院将年龄偏大的部门负责人或者即将退居二线的院领导安排为专职委员,照顾性、养老性安排的考虑在专职委员的任命上起了很大作用,而往往忽略了对专职委员所要求的议事能力水平和专业业务能力。根据笔者调研,有的院将年龄偏大、身体条件差的人员安排为专职委员,有的院将竞争上岗落岗的原业务部门负责人改任为专职委员,有的院将退居二线或将要退居二线的院领导改任为专职委员以保证其“政治待遇”或行政待遇不变,等等。我们知道,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第18条规定了在检委会委员应当对议案进行前置性审查,而且,检委会在对议案、议题发表意见时,应当由检委会专职委员首先发表意见以体现专职委员的专业性。如果检委会专职委员是一种职级待遇的话,则如何体现检委会议事规则中专职委员首先发言程序的设置合理性呢?职级待遇之下的专职委员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更为重要的是,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第4条规定:检委会专职委员人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同级党委审批。而同样作为检察员、检委会委员都是需要人大常委会任命的,这更加体现了检委会专职委员的某种行政色彩,专职委员似乎不是法律职务更像是行政官员。

(二)定位不准导致专职委员“专职不专”

应当指出,中央和最高检的有关文件对设置检委会专职委员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却没有明确专职委员的定位。由于定位不明确,在设置专委的基层院中,专职委员的职权和职责规定较为混乱。有的院明确专职委员由检察长助理兼任,职责是帮助检察长协调、督办全院重要业务工作,组织执法检查、处理领导交办的工作;有的院则是如上所言由业务部门负责人兼任,根本不承担具体的分工;有的院则把检察机关的业务考核工作交给专职委员负责;有的院则是由将要退居二线的部门中层或院领导暂时担任专职委员以解决退休过渡时间问题。总之,专职委员的职权与职责安排是五花八门,凡此种种。

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的规定,分管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的工作是专职委员的一大职权与职责。通过对北京市各级检察机关的调研,笔者发现很多基层检察院的检委会办事机构或者设在办公室,或者设在研究室.而办公室和研究室还承担着行政、调研、起草报告、宣传、信息、联络、报表统计等多项工作,都有一名副检察长作为分管领导。这种安排就导致了专职委员仅仅是在有提请检委会讨论议题的时候行使对检委会办事机构的部分领导职权,而且还受制于分管副检察长,专职委员对检办的日常工作与事项并不掌握,无从领导。俗话说,无权力就无义务,专职委员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定位不明确必然导致其无法真正履行其职责,当然,专职委员的虚位化就不能彰显该制度的重要性。

(三)任职、考核机制缺乏导致专职委员“一专终身”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并没有规定专职委员的任期规定,这就导致实践中,几乎所有的专职委员安排是按照同级党政部门副职的任职年限来操作的-也就是说,除了提拔、转任之外,专职委员的任期会一直持续到该行政级别的任职上限,这就是一种变相的任职“终身制”,这种安排不利于专职委员的岗位激励机制的建立。同样,更由于缺乏专职委员任职的考核、竞争机制,使得专职委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而不管本人的能力和业绩如何。这种安排的缺失很明显有悖于最高检对专职委员的高素质检察官要求的初衷。

根据中央和最高检的要求,专职委员的素质高标准、严要求已经是一种共识,因此,建立完善的专职委员履职考评机制和任期制,优胜劣汰,能上能下,保证常新,是有助于检委会决策的科学化和高效率。

(四)定位不明确导致专职委员的功能、作用缺失

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第六条的内容,专职委员具备以下七项职责,包括:党组或检察长分配的检察业务工作;指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业务工作;协助办理重大疑难案件,对有关检察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开展检察调研,总结检察工作经验;代表本院出席院外有关会议;分管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负责其他检察业务工作。应该说这个规定比较全面、详尽的细化了专职委员职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专职委员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但是在检察实践中,专职委员的职能还是主要围绕检委会议题的审查.内容比较单一。在业务部门讨论一些重大疑难案件时,专职委员功能作用往往被忽略。专职委员对于本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业务的参与、督导工作,由于缺乏具体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有的基层院是因人而异,有的院则鲜有问津。应该承认,实践中,专职委员的检察长业务助理的功能较少得以发挥。

三、完善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的若干构想

(一)进一步完善专职委员履职的制度保障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已经赋予了专职委员七项职权。如何保障专职委员能够切实担负起这七项职权的行使,因为,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专职委员履职保障。而履职保障则在于对专职委员正确的角色定位。

1.专职委员的法律地位

专职委员的法律地位依据来自于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改进和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通知》、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和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笔者认为,专职委员的法律定位可归纳为:各级人民检察院中,受检察长委托,专门负责检察委员会工作的检察委员会委员。专职委员具有以下特征:法律地位的特殊性,专职委员区别于一般委员和检察长以及副检察长,对本院检察业务根据授权有权指导和监督;工作内容的专业性,专职委员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检察委员会议案和议事质量和效率,为检委会更及时、更高效的决策服务;专职委员的权威性,基于选任条件的严格,专职委员相较于一般委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更高,因此,专职委员的意见应更具权威性和指导性。

2.专职委员的功能定位

长期以来,较多基层检察机关之所以专职委员专委不专,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准专职委员的功能定位。笔者认为,专职委员的法律地位决定了其功能定位。那就是,首先,专职委员应该是检察长的业务助手,他为检察长的决策提供参谋服务;其次,专职委员应该是本单位各业务部门的专家、顾问,他不仅为检委会决策提供前置性意见,而且还应当为本单位业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以提升本单位对疑难复杂案件办理的水准:专职委员应该是对本单位和下级检察业务督导的主要责任人,作为业务专家,既有督导的水平,也有督导的义务。

3.专职委员的职责定位

笔者认为,作为检察长的业务助理,专职委员的职责应具体体现在一下几方面:首先,应当明确专职委员有权列席党组会、院务会,以便专职委员能及时了解检察工作全局,认真分析研判检察工作的发展动向,供检察长决策参考。同时,对于有关业务部门的统计报表、定期业务工作会议简报等材料信息也要报送专职委员参阅,专职委员也可以有权参加有关业务部门的案情分析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其次,应当确定由专职委员分管检察检办和部分调研工作。专职委员其中的一项职能就是开展检察调研,总结检察工作经验,同时还有指导下级检察业务工作的职能。目前的检委会办事机构也多由研究室来承担,由专职委员来负责检察调研工作,既可以有效的加强对检委会办事机构的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更能有效发挥检察调研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助于专职委员强化对下级检察业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调研工作,形成真正符合检察工作实际的制度和议案。最后,应当明确专职委员对议题进行实质审查权力和义务。专职委员受检察长委托,负责检委会工作,但仅仅在检委会召开时发表个人意见无法真正体现出专职委员的参谋助手作用。检委会委员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依赖于承办人的汇报,承办人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垄断,使得检委会委员信息不对称,不能占有全面、完整的信息,即使表面上参与,但实际上也难以做到共同决策。由检委会专职委员来担当对议题审查的职责,将有助于保证个体有效获取决策信息,是检委会的决策接近案件真实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专职委员及其领导下的检委会办事机构通过对议题的程序过滤和实体把关,为检委会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性意见,有助于保障检委会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专职委员的选任、考核机制

我们知道,专业化是检委会改革的方向,专职化更是检委会改革的重点。要落实检委会专职化的要求,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专职委员的选任条件,明确专职委员的综合素质标准和选用标准,同时,合理调配专职委员和兼职专职委员委员的比例关系。笔者认为,专职委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方能选任:第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检察职业道德和品行,符合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任资格与条件;第二,具有深厚的法律理论水平和检察业务经验,有丰富的检查工作经历和办案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检察工作经历,应当担任过同级检察院检察员或检委会委员2年以上,也可以从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或副检察长优秀者中选出;第四,在本岗位业绩突出,业务水平能获得公众认可。专职委员法律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专职委员的人选必须是实务型的法律专业人才,自己的业务水平必定处于一个较高的标准才能真正充当检察长参谋的角色。专职委员的选任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可以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或本级组织部门负责统一选拔考试,主要考察检察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根据考试成绩,择优确定专职委员人选报同级党委或人大常委会审批或任命,专职委员的任期应当同检察长任期相同,任职为5年,任职期满,应当及时调整。

在专职委员任职期内,要建立长效考核责任机制。作为具有行政职级的专职委员,应当向本单位进行述职述廉报告,接受干部群众的评议和监督。笔者认为,首先,专职委员应该实行任期制,虽然《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没有规定检察委员会委员,包括专职委员的任期。但是,专职委员不能一岗定终身明显不符合现行干部政策和人才培养方向,不利于检察事业的发展。因此,专职委员的任期应与检察长任期一致;其次,要建立专职委员的述职评议制度。专职委员应定期向人大常委会和本院干警述职,接受评议,评议结果要作为专职委员是否合适连任的重要依据;最后,要建立专职委员的责任考核机制。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实践中,有些检察院采取汇总一个时期内专职委员在检委会议事中发表意见的形式,量化考核专职委员的法律政策水平、业务素质,以此作为评定专职委员在任期内是否称职的依据,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与推广。圆除了对专职委员在检委会行使职权进行量化外,还要重点考察专职委员在指导下级或本级检察业务和开展检察调研方面的工作水平能力,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加强对专职委员的全面考核。对被考核者的工作实绩、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进行全面考察,对考核不称职的专职委员要依法提请免职。

(三)进一步理顺专职委员与其他检委会委员以及检委会办事机构的关系

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这个制度下,专职委员作为一个专职的检委会委员虽然其表决权与其他委员相同,但是,专职委员却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那就是,专职委员在检委会召开前要对议案和议事的内容把关,应当向检委会和检察长提出对案件和事项有建设性的观点,要比一般委员提出更全面、更权威的意见和相关依据。在表决程序上,专职委员的前置性发言基于其不属于任何一个部门而具有客观性和独立性,专职委员的角色在检委会决策过程中较有利于检委会的科学决策。因此,专职委员相较于检委会委员来说,应不同于一般委员对议案和议事所应担负的责任;又和一般委员一样,具有平等发言权和决策权。

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规定,专职委员分管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检委会办事机构在实践中的形式不一,主要有以下模式:第一,独立型。检委会办公室具有独立编制、专职工作人员。如广东省中山市院2008年经市编办批准,配备了专职人员2名,而广东省佛山市院专门配备了3名专职检委办工作人员。第二,复合型。检委会挂靠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如广东省深圳市院、珠海市院与案管中心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人员在10人左右。深圳市院还设立检委会专职秘书1人。第三,由专职委员承担。如广东省东莞市院虽然也成立了检委会办公室,但没有编制,只有专职委员1人。从全国范围来看,应当说检委会办事机构在市级院的层面上都能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但是由于基层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较为突出,检委会办事机构形式不容乐观。浙江省嘉兴市7个基层检察院均无专门的检委会办事机构,检委会事务性日常工作(主要指检委会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由院办公室确定人员兼职。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办公室有专门分管的院领导,这与专职委员分管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的规定存在冲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或者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检察委员会日常工作。这说明检委会日常工作有两种形式:一是设立检委会办事机构;二是配备检委会专职人员。笔者认为,从基层检察机关的现实出发,配备检委会专职人员是切实可行的。基层检委会主要审议的是抗诉、申诉、赔偿案件,议题较为单一,视基层院具体情况,设置1-2名检委会专职工作人员在专职委员直接领导下工作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总之,专职委员制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虽然目前存在定位不明确,职责较混乱,选任标准和程序欠完备,管理欠规范等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专职委员制度标志着检察委员会改革正在朝专业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进一步明确专职委员的职责定位,细化专职委员的选任条件,规范专职委员的选任程序,对专职委员进行绩效动态管理,专职委员必将在检委会决策和检察业务的提升发挥应有的功效。

第二篇:论检委会制度的重塑

试论基层检察委员会双重属性的重塑

徐州市铜山区检察院: 刘宁

近年来,检察改革中热点频现,检察委员会作为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决策机构,在这场涌动的司法体制改革潮中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长主持下的议事决策机构,主要任务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然而,由于检察委员会组织结构上的行政化和议事程序上的司法化倾向,其在实践中滋生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其合理性也越来越受到质疑,理论界主张取消检委会制度的呼声此起彼伏。因此,对检委会制度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行基层检委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成员构成领导化。基层院检委会组成人员中多数是院领导班子成员、主要科室负责人,相对整体年龄接近中年化。因为实践中,检委会委员的任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把检委会委员当成一种荣誉和政治待遇,以致一些不熟悉业务、法律水平不高的有关领导也被配臵到检委会中,这些委员在讨论案件时,往往从行政思维方式与管理经验出发去分析案件,而不能从法律角度出发,或者是随波逐流,不善于、①②

②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三条。

高树之:《检察委员会制度的价值与选择》,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年2月21日18:28。不敢发表个人意见,不愿承担责任。委员结构存在的行政化和终身制的问题导致检委会委员易上难下,缺乏竞争,没有活力,缺少具有较高法律水平的业务骨干,影响了检委会决议质量,也影响了司法公正与效率。

(二)议事范围片面化。《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明确规定,检委会议事范围应为重大案件和检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但目前基层院检委会议事基本上局限于对疑难案件的讨论,对决策问题和执行问题讨论较少甚至没有涉及。一些检察业务中的重大问题由党组会或者检察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混淆了职能范围,使检委会议事范围的全面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检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重案件、轻事项,议事范围片面化倾向严重。

(三)会议召开随意化。基层检委会的召开往往具有临时性、随意性,即有关科室和个人就重大案件和事项申请检委会,经检察长批准后即召开,不定期,具有被动性。而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条例》规定,检委会要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开会,确保检委会“最高决策权力”的地位,确保各项检察工作的质量。此外,“作为检察权这一司法权的决策核心环节,因其长期带给公众的神秘感,无形中增加了公众对其公开透明的迫切度和关注度,”但目前基层院检委会议事缺乏制约和监督,当事人无法知晓,社会公众也无从参与,③③

④ 张懿:《浅谈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工作的专业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月,第56页。④ 孟强:《外部人员列席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2期,第24页。其外在表现是“暗箱操作”。而且对会议讨论案件和事项没有督办程序,如何督促、落实无具体措施。

二、检委会制度问题解析

(一)对检察委员会主体本身具有双重属性认识不足。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 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内容事实上主要包括两块:一是重大案件(讨论决定本院直接办理的重大案件、疑难案件和抗诉案件,并做出相应决定),二是重大检察业务事项(讨论决定在检察工作中如何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讨论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汇报;讨论通过各项检察工作条例、规定;讨论检察长认为有必要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的其他重大事项)。其中,重大案件的内容是一种个案的研究和认定,主要是具体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过程。而重大事项则可归结为检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或者具体检察工作的抽象总结,主要是检察工作宏观政策的指导过程。这个过程的性质当属检察行政职能的范畴,体现出检察一体制的行政化管理要求。因此,检委会的工作内容不是一个单纯的范畴,而是一个包括了部分具体司法职能和部分检察业务行政职能的混合体。这是由检察委员会这个主体属性的双重性决定的:它既区别于一般检察官的独立办案主体,而具备司法职能;有区别于检察机关的集体领导机构,而具备一定的行政领导职能。

(二)关于检委会委员结构和议事的规定存在缺陷。一方面,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人民检察院检委会组织条例》均没有关于检委会委员组成结构和任期的规定,实践中,基层院检委会一般由院领导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而且院领导占委员的绝大多数,必然委员结构存在行政化和终身制的问题;另一方面,检委会虽被正式定位为检察业务和重大案件方面的决策和领导机构。但实践中,检委会的职能被现实的单一化了:仅讨论重大案件。此外,从检委会的议事规则上看,无论讨论重大案件还是事项,一般先由承办检察官和承办部门的负责人汇报,然后由检办提供法律意见,然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按照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不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的顺序依次发言,最后由主持人发表个人意见,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这种议事程序完全是一种民主集中制的行政化特征,但作出的判断却又是司法职能。

因此,制度本身滋生的弊端加上实践过程中的行政化、组成人员权责不对等、重议案轻议事、专业化程度不强等因素使得检委会制度的存在遭遇质疑。对应这样的局面,结合上述分析,在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中必须对其组织结构和议事程序进行一种双重属性的改造。

三、基于检察委员会双重属性的重塑

(一)对应重大案件讨论决议的司法职能,应该启用专 业化、司法化的组织机构,对应的议事程序应该是典型的司法化程序,注重主体对案件事实的亲历性,以及对案件事实和法律的判断性。因为处断案件的司法过程是个体理性相互博弈,相互冲突,然后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过程,博弈和决策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成员个体理性的深度以及精准度,因此成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宜机械地运用民主表决制,因为理性的强弱不在于支持人数的多寡,所以,这样的议事程序当以各个成员的独立的、平行的、完整的个人见解的铺叙为前提,观点和观点的碰撞、说服和被说服是这个程序的灵魂。如果通过了论证、辩论、说服还是不能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也不宜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作出决定,而是应该中止检委会的程序,然后将各种检委会成员的不同意见作为检察长的参谋意见,由检察长对之进行综合权衡后来作出最终的处理决定,也就是说直接适用检察长负责制;或者将异议全部记录在案,然后将案件提交上级院检委会予以讨论决定。所以,在检委办设臵“小专家组”工作机制,“顺应检委会司法化对组成人员专业化的要求”,专门针对提交检委会讨论的不诉、不捕、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的法律意见和法理依据将是检委会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

(二)对于重大检察事项讨论决定的行政职能,有必要 ⑤⑤ 邓思清:《论我国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法学》,2010年第1期,第150页。启用行政化的具有宏观指导能力的组织结构,对应的议事程序则是一种行政决策程序,注重决策的效率,以及决策的民主。在这样的程序中,最终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权力分配、利益关系协调的过程,决策者的宏观视野、导能力以及权力配臵显得尤为重要。民主在这一程序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应该严格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虽不一定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只要议事程序合理、合法,表决的结果能够代表大多数委员最终形成的慎重的、真实的意见,就应该认为已经体现了民主。检察长在召集检委会时,根据具体议案的性质,具体选定本次检委会的与会人员。检委办 “小专家组”成员就可以不参加了。

(三)实现了检委会组织结构双重化构造以后,为了完善其具体的机能,弥补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局限性,我们还建议建立或者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健全检委会办事机构的会前审查职能,实现司法与行政两套程序的共存与兼容。由专职委员负责具体审查提交检委会讨论问题的性质,从而拟确定参加人员等。二是建立检委会组织结构的系统联动制,或者称“联席制”。建立一种上下级院、同地区的兄弟院之间的联席检委会制度,既可以以现场讨论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实现,实现各级检委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突破单个院的局限性,还可以简化检委会的程序,使本该通过各个院的多次检委会解决的问题得到一次性 的解决,大大提高检委会效率,减少各个院政策、制度间的摩擦和矛盾,从而更好地为检察一体化制度服务。三是健全会议列席制度。尤其在检委会履行司法职能,讨论决定重大案件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检委会的专家咨询制度,邀请学界或者业务界的专家列席会议发表意见,也可以邀请法院或者其他相关系统的专业人士予以列席,列席人员的意见应该作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充分予以重视。

综上,检委会委员要全面履行职责,应当从推动检察工作和引领检察事业发展的大局着眼,在检察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和议事程序上,要形成司法化和行政化的双重性,既要保证司法组织结构的专业化,又要保证行政组织结构的权威化。

第三篇:发挥检委会委员作用 引领检察事业发展

发挥检委会委员作用

引领检察事业发展

检委会是检察机关业务建设的指导和决策机构,实行委员制结构的组织形式,检委会委员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由此可见,提高检委会议事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委员,委员作用的发挥也是检察事业发展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检委会委员的议事能力和水平?如何发挥检委会委员的作用呢?荥阳市人民检察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基层院检委会委员工作现状

(一)检委会委员组成结构情况

由于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人民检察院检委会组织条例》均没有关于检委会委员组成结构和任期的规定,实践中,基层院检委会一般由院领导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而且院领导占委员的绝大多数,委员结构存在行政化和终身制的问题;委员任期无限制,使检委会委员结构和组成缺乏更新机制。2008年2月,高检院下发了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检委会组织条例》,对委员结构进行了明确界定,规定检委会委由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委会专职委员以及有关内设机构负责人组成。

(二)检委会委员履行职责情况

1980年《人民检察院检委会组织条例》只有关于检委会职责的规定,没有规定检委会委员的职责。根据1983年修订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3条规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2008年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检委会组织条例》第7条对检委会委员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检委会委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和义务:(1)参加检委会会议,对讨论的议题发表意见和进行表决;(2)经检察长批准向检委会提出议题或者提请复议;(3)受检察长或者检委会指派,对检委会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4)未经批准,不得缺席检委会;(5)遵守检委会议事规则和各项工作制度;(6)保守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根据上述规定,检委会委员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就是参加检委会,在会议上讨论案件和检察业务工作,针对所讨论的议案发表个人意见。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基层院检委会委员都严格固守着上述法律规定,没有真正发挥检委会委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带头人作用。

二、检委会委员全面履行职责是法律要求

2001年修订后的《检察官法》第7条规定: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除履行检察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应的职责。这就意谓着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和其他委员,不仅要履行其职务职责,还要履行与其职务相关联的其他职责。法律要求检委会委员应当充分履行职责、全面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作用。检委会委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参加检委会会议,而应当从推动检察工作和引领检察事业发展的大局着眼,发挥主观能动性,全方位的积极履行职责,做好检委会决定的事项和检察长交办的工作。

三、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007年以来,我们荥阳市检察院在提高委员素质、调动检委会委员积极性、发挥检委会委员作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委员的培训学习,提高委员议事能力。

由于检委会委员大多数担任院领导职务,忙于事务和会议,难以抽出时间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加之领导班子调整等原因,检委会委员也会随之变动,新进委员更是缺乏系统学习。为强化委员的业务学习、促进知识更新,我院实行了《检委会委员培训学习制度》,采用例会学习与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委员学习。将周一确定为例会学习时间,集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上级的有关文件规定,更新委员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司法政策和精神;定期培训是每年举办两次检委会委员学习培训,邀请上级院业务专家和法学院校教授集中授课,主要是解决业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委员分析、研究、解决疑难案件的能力。通过强化学习和培训,我院检委会委员通晓法律知识、破解疑难案件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更新委员结构,增加检委会活力

尽管法律没有关于检委会委员组成结构和任期的规定,我们荥阳市检察院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增加和补充新鲜血液,随着部分院领导的离职,我们适时调整委员结构,新选任了两名年富力强且具有较高法律专业水平的新任院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为检委会委员,并给予其更多的锻炼和学习机会,为一成不变的检委会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为改变委员结构存在行政化和终身制的问题,努力实现检委会委员结构的更新换代。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检委会委员任期制的方法和途径,即检委会委员随检察长的换届而换届,重新任命新一届的检委会委员。委员的换届更新必将给检委会带来新的生机。

(三)委员办案,提高委员业务能力

为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检察委员会委员同业务科室的联系,改变以往听取汇报、坐而论道的做法,我院从提高检委会委员的实战能力和业务水平入手,去年8月,检委会通过了《关于实行检察委员会委员办案制度的暂行规定》,要求检察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办理案件。办理案件的范围主要是审查逮捕案件和审查起诉案件。《规定》要求每位委员每年至少办理案件4起以上,《规定》还明确列举了委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包括:阅卷、拟订讯问提纲、提审犯罪嫌疑人、对案件进行信访风险评估、制作法律文书;办理公诉案件还要求拟订详细的庭审预案、制作公诉意见书直至出庭支持公诉。

2007年12月,高检院《关于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直接办理案件的意见》下发后,我院及时修订了《规定》,完善了检委会委员办理案件的范围,以高检院提出的五类案件为重点,将所办案件向职务犯罪侦查、诉讼监督和控告申诉等环节延伸。截止目前,我院检委会委员(包括检察长、副检察长)已办理五类案件80余件,每个案件都是经过细心打磨的精品。检委会委员办案制度的推行,既缓解了业务部门的办案压力,也使委员通过办案增强了准确处理案件、把握政策法律的能力,真正为全院干警起到表率作用,委员办案,更是委员全面履行检察职责的具体体现。

(四)委员列席审委会,拓宽检察监督渠道

检察长列席审委会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人民法院组织法》早有关于检察长列席审委会的规定,也都将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作为司法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基于此,荥阳市检察院结合本地情况,实行了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列席审委会的人员必须是具有检委会委员资格的检察长、副检察长和受检察长委托的其他检委会委员,列席审委会讨论的案件主要是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法检两院存在重大分歧的案件、可能宣告无罪的案件和再审案件等,主要职责是对审委会讨论案件进行实体和程序监督,并发表列席意见。检委会委员列席审委会体现了严肃性和对等性,有利于加强两院委员的业务沟通与交流,更是检察机关严格履行检察监督职责的需要。

(五)委员跟庭,提升公诉质量和形象

揭露和证实犯罪需要通过出庭公诉来实现,公诉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的权威和形象。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公诉人或是因为案件多或是自认为轻车熟路,对出庭公诉不重视,不制作庭审预案、不拟订讯问(询问)提纲和辩论提纲、不认真准备公诉词,使出庭公诉流于形式,虽然案件判了,但检察机关的形象却受到了损害。2008年,我们荥阳市院提出了重塑公诉形象的口号,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高公诉质量和公诉形象,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委员跟庭,检委会委员根据法院的出庭通知,随时到庭观摩庭审,对出庭公诉人的着装、仪表、庭审准备、庭审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跟庭监督,委员在庭审后还要有针对性地写出跟庭评语和意见,公诉部门要根据检委会委员的跟庭意见认真进行整改。有力的监督措施,彻底改变了不重视小庭小案件、庭审走过场的局面,庭审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委员跟庭既有效督促了公诉人的公诉水平,同时也熟悉掌握了新的庭审程序和技巧,达到了监督和学习的双重目的。

第四篇:检委会议事规则

检委会议事规则

一、检委会由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委会委员组成,检委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法律政策研究室。

二、检委会讨论决定问题,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检委会议事范围包括:

(一)讨论、决定在检查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二)总结检查工作经验,研究检查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讨论、通过检查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四)讨论通过有关检查工作的条路、规定、规则、办法;

(五)讨论决定本院直接受理案件的立案、逮捕、审查起诉等事项以及公安机关提请夫妻的案件;

(六)讨论、通过向上级检察院提出的重要建议;

(七)讨论、决定案件承办人员是否回避;

(八)讨论、决定其他需要提请检委会讨论的事项。

四、检委会会议由检察长主持,检察长不能出席时,可委托一名副检察长主持。

五、检委会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委员出席才能召开。

六、检委会会议的议题由检察长、副检察长提起。有关部门需要提起的议题应当符合本规则第三条规定的范围,需填写《检委会审议议题申请表》,并拟写出议题草案和审查报告向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汇报,由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决定提起。

七、政策研究室具体承办下列事项:

(一)对提交检委会讨论的案件和事项材料进行程序性审查并对是否符合要求提出意见,必要时可以进行阅卷审查;

(二)对提交的讨论的案件和事项提出法律咨询意见;对本院内部或者公安、法院之间有较大分歧意见的重大疑难案件进行必要的阅卷审查;

(三)对提交讨论的有关检查工作规定、规则、意见、办法就提出审核论证意见;

(四)承担会议通知、记录和归路工作、有必要时负责编写会议纪要;

(五)对检委会决定的事项进行督办;

(六)根据检委会决定,起草并印制向上级人民检察院请示适用法律的报告;

(七)选编检委会讨论决定的由指导意义的重大疑难案件;

(八)检察长或检委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检委会会议议程确定后,法律政策研究是应当将会议议题、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在会前1至3日内通知检委会委员、会议列席人员和有关承办部门,并将会议材料分送检委会委员。

九、检委会委员在接到会议通知有关材料后,应当认真做好准备,准时出席会议。不能出席的,应当报经会议主持人批准。所持材料会后应该交回法律政策研究室统一保存或销毁。

十、检委会讨论的事项和案件,应当全面听取承办部门的汇报和法律政策研究室对议题的审核情况及意见。

十一、出席会议的检委会委员,对讨论事项和案件应充分发表意见,意见要明确、具体、有条有理。列席会议的人员可就案件所涉及的问题发表意见,供检委会参考。

十二、检委会召开会议时,专职检委会委员应当认真做好记录。检委会会议作出的决定,要有会议记录,并由参加会议的委员审阅后,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归档备查。

十三、检委会讨论和决定的内容,除认为有必要公开的以外,均须保密,不得泄露。

十四、检委会会议讨论记录、决议、决定和有关文件,应严格保管。如需要借阅、摘抄、复制。须经检察长批准。

十五、本制度由院检委会负责解释。

第五篇:检委会议事规则

检委会议事规则

(2005年12月16日第九次检察委会员通过)

为了使我院检察委员会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结合我院检察工作实践,经我院检察委员会 2005年12月16日第九次会议研究,特制定本规则。

第一章 工作原则

第一条 检察委员会在检察长主持下,讨论和决定有关案件及其它重要事项。

第二条 检察委员会会议的召开,由检察长决定并主持。检察长因故不能主持时,由检察长委派的副检察长主持。

第三条 检察委员会会议需有半数以上委员出席方可召开。

第四条 检察委员会召开时,根据议题需要,由检察长 决定列席会议的有关人员。

第五条 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检察委员会委员半数以上意见一致,由主持人归纳后,即为本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委员的意见,可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同时,抄报郴州市人民检察院。

受检察长委派主持会议的副检察长如不同意多数人意见的,应在会后向检察长报告,由检察长决定。

检察委员会委员可以保留个人意见。

第六条 检察委员会委员独立发表个人意见,并对其意见负责。

第七条 检察委员会的决定,以本院或以检察长名义发布执行。

第八条 遵守保密制度,检察委员会讨论和决定的内容,均应保密,不得泄露。

第二章 议事范围及工作规程

第九条 检察委员会讨论和决定下列案件和事项:

(一)重、特大和有影响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不批准逮捕。

(二)不起诉案件、本院自侦科室的撤销案件;

(三)刑事抗诉、撤销(不)批准逮捕、撤回起诉的案件;

(四)通知(商请)公安机关、本院自侦部门撤回提请逮捕和提请起诉的疑难、复杂案件。

(五)公安机关提请复议的案件;

(六)刑事赔偿、刑事申诉案件;

(七)民事、行政抗诉案件;

(八)意见分歧较大,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案件;

(九)需提请上一级检察委员会讨论和决定的案件;

(十)依法需要由检察委员会决定的有关人员的回避;

(十一)有关检察业务工作的制度和措施;

(十二)检察长决定交付检察委员会讨论和研究的案件或事项;

第十条 提请报告内容:

(一)有关案件:

1、案件来源及诉讼过程;

2、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公安机关、本院自侦部门提请认定的犯罪事实;

3、证据及本院对鉴定结论的审核意见;

4、法律依据;

5、承办人意见、分歧意见、本部门意见。

(二)有关事项

1、事项缘由;

2、事项内容;

3、部门意见。

第十一条 书写提请报告,应使用书面法律用语。提请报告应如实全面地反映出卷宗全貌或事项全貌。概括引用证据时,应符合证据原意。引用法律应正确,各种意见应表达明确。

第十二条 检察委员会委员在接到会议通知后,要认真准备,准时出席会议;因故不能出席的应向检察长请假。

第十三条 检察委员会应认真听取提请部门承办人的汇报。认为有疑问的,可向汇报人提问;认为有必要让汇报人出示有关证据或资料时,可要求汇报人出示。

第十四条 检察委员会委员对所提请案件或事项没有疑问后,应表态发言。

发言时,应依据事实和法律,针对所汇报的案件或事项表明态度。做到语言简练,引用法律准确,态度明确。

第十五条 检察委员会会议内容、过程的记录,采取书面记录,书面记录实行委员阅后签字制度。每次会议结束后,各委员应仔细阅读记录,确认无误后,签名予以认可,然后由会议记录人形成会议纪要。

第三章 记录人职责

第十六条 记录人由检察长指派负责记录。

第十七条 记录人应如实记录会议内容和过程,遵守本规则有关规定。经检察长同意,可以在会议上发表个人意见,仅供委员们参考。

第十八条 记录人员应做好有关提请报告、书面记录的归档工作。每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应将上述资料整理好,交院档案室归档。

第四章 附项

第十九条 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必须严格执行。有关业务科室应在决定下达之日起二日内将执行情况报告检察长。

因故不能执行或在执行中发现新情况时,应立即书面报告检察长。

第二十条 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在执行过程中,凡发现有关业务科室有推诿、扯皮、拒不执行等情况的,由本院政工科、纪检部门,对有关责任人,根据其情节或造成影响的程度,依照《检察官法》第十一章有关规定,报请院党组研究,给予严肃处理。

第二十一条 检察委员会委员、记录人应自觉遵守本规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则由检察委员会负责解释。规则若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时,以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为准。

第二十三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下载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职委员简答题

    一、简答题1、 什么是残疾人?指在生理、心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 什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专职委员年终总结

    时光匆匆流逝,又到了年尾要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了,那么专职委员年终总结要怎么写呢?下面来参考以下的专职委员年终总结的相关范文吧!专职委员年终总结1为了能更好地把残疾人的工作......

    检委会年工作总结

    检委会办公室工作总结检委会办公室作为检委会的办事机构,承担着检委会的会议准备、会议记录、会议决定的上传下达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自我院检察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3月成立以......

    论残疾人专职委员

    论残疾人专职委员 李超 【内容摘要】: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残疾人,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困难的弱势群体,残疾人在社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难以和健全人一样平等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

    11.24专职委员汇报

    安庆市迎江区建新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汇报 张 锐 各位尊敬的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张锐,1973年5月出生,高中文化,是一名肢体残疾人。2007年5月,我走进了安庆市迎江区公开选聘社......

    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手册

    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手册 残疾人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的类别 残疾人包......

    怎样做好专职委员

    怎样做好专职委员怎样做好专职委员尊敬的各位领导、专职委员:大家好!我是淮安市清河区长东街道残联专职委员王文军。本人因强直性脊柱炎导致部分肢体功能受限,在2010年3月被清......

    残疾人专职委员岗位职责

    残疾人专职委员岗位职责 一、岗位责任制度 1、对残联和乡镇(街办)残联(残协)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负责。实行岗位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2、依据法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组织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