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1日 15:27 来源:规划发展局 作者:王 勇
我要评论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动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部署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刚才,万钢部长作了重要讲话,总结了“十一五”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对“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部署作了介绍,对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下午,黄丹华同志还要就《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做进一步的解读和说明,并对贯彻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下面,我代表国资委讲几点意见。
一、牢记使命,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骨干带动作用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一)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责任、有义务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这些行业和领域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央企业在上述行业和领域中大多处于排头兵和主导地位,代表着行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引导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4.3万亿元,营业收入16.7万亿元,实现净利润8490亿元,上缴税金1.3万亿元。近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境外资产总量已达2.6万亿元,净利润超过1100亿元。2010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30家中央企业入围。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更有影响力、控制力的经济实体,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具备引领科技创新的经济实力和基本条件。
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15个;863计划的参与率达到29.5%,科技支撑计划参与率达到23.3%,即使在基础研究领域973计划中,参与率也达到13.5%。历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及绝大部分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有中央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获奖比例均保持在同类奖项的60%和30%左右。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12000米钻机、实验快堆、高牌号取向硅钢、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等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中央企业主要专利指标年均增长都在35%以上。2010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52283项,其中发明专利26563项;授权专利30616项,其中发明专利7526项。“十一五”期间,企业授权专利的增长高于申请专利的增长,发明专利的增长高于专利总量的增长,专利质量稳步提高(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7.3%、发明专利38.8%,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2.7%、发明专利43.5%)。实践证明,中央企业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国家技术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有责任、有义务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二)中央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有条件、有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企业科技投入水平逐年提高,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由1244亿元增长到3079亿元,年均增长25.4%;研发经费由701亿元增长到1911亿元,年均增长28.5%,初步建立了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中央企业培养和凝聚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带头人、首席专家制度,不少企业畅通了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截止到2010年底,中央企业拥有两院院士217人,科技活动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分别达到129.8万人和53.5万人,分别占中央企业职工总数的10.7%和4.4%。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
中央企业建成并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十一五”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中央企业获批建设47家,占国家总数的49%。在我委与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中,已经先后有65家中央企业成为创新型试点企业,其中54家被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5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有24个由中央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一批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帮扶中小企业活动,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央企业多年积累和发展所形成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得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能够更好地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国家科技进步服务,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央企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力量,有基础、有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行业和领域,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技术的创新方向,成为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
近年来,中央企业在智能电网、电动车、三网融合、新能源、新材料、节能降耗、低碳减排、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经进行了提前部署、超前谋划,初步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能规模。企业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等离子点火、循环流化床、二氧化碳捕集、IGCC煤电多联产等清洁能源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特高压、智能电网、高速动车组等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以及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较好的技术积累。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有基础、有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为我国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争夺主动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企业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切实担负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发挥我们应有的骨干带动作用。中央企业一定要牢记使命,树立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开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认清形势,增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紧迫感和危机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竞争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一)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孕育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许多国家纷纷把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出台“创新战略”,明确提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创新实力。欧盟“2020战略”明确将“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作为五大战略目标之一,把建设“创新型联盟”作为七大配套旗舰计划之首。日本提出了“未来开拓战略”,俄罗斯提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政策重点方向”,韩国提出了“绿色发展国家战略”。
跨国公司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竞争的主角。欧盟发布2010年度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上榜的1400家公司净销售额下降10.1%,利润下降21%,而研发投入仅减少1.9%,充分表明跨国企业仍把研发投入放到企业投入和发展的优先位置。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高的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美国企业的软件和计算服务研发投入占全球的75%,IT硬件研发投入占全球的48%,医药研发投入占全球医药研发总投入的43%。在全球汽车研发投入中欧盟占44%,日本占36%。在全球化工行业研发投入中欧盟占40%,日本占34%。90%以上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在5%以上。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我们仍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竞争压力,将面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央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把握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而紧迫,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我国经济总量、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已经很大,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产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粗放式生产、低水平竞争、盲目重复建设等现象屡禁不止,很多问题在中央企业中普遍存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我们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将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
“十二五”期间,企业还将面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一方面,用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和更多的要求。包括更加的方便快捷,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更加强调品牌和文化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随着市场的成熟与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还扩展到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竞争。而这些竞争的背后实际上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手段,将有力推动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支撑企业更好地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主线的重大决策,强调其根本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赢得主动权、话语权,形成新优势。
(三)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直接体现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近些年来,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世界大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中央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一些企业面临高能耗、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包括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仍大量依靠进口,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
从深层次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不强,科技创新远未成为企业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二是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三是长期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仍是阻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四是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科技人才的有效管理,科技人才作用的良好发挥在有些企业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很多难得的机遇。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科技创新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不断出台推动科技创新的各项措施和政策。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球金融危机为企业加快吸收利用海外科技资源提供了契机。中央企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的基础。
中央企业一定要牢牢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壁垒,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努力争取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三、真抓实干,把科技创新战略落到实处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发展的“一大目标、五大战略和三大保障”的总体部署。科技创新战略是“五大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就是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央企业实际,真抓实干,把科技创新战略落到企业实处。
(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落到实处。
为使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尽快落地,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在多次讨论和广泛征求各部门、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国资委出台了“十二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总体思路:首先是搞好顶层设计,提出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清晰和明确方向;其次是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方案,落实责任;第三是抓典型,出经验;第四是发挥中央企业整体优势,组织联合攻关;第五是加强政策导向,落实保障措施;第六是加强信息服务。我们希望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将科技创新战略真正落到企业实处。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是中央企业“十二五”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科技创新工作的“纲”,希望大家全面理解,准确把握。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三是坚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四是坚持掌握核心技术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这是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也是科技创新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的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在实践工作中继续探索,自觉贯彻落实。
通过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以下总体目标: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目前,国资委正在抓紧组织编制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主要业务板块的科技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包括重要研发平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政策资金支持等具体保障措施,以推动“十二五”科技创新总体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初步考虑选择10家左右科技创新工作基础好的企业,作为试点和典型,明确重点任务和要求,并给予重点的指导和支持,推动这些企业快出成果、快出人才、快出经验,以推动和指导面上的科技创新工作。同时,国资委还将根据中央企业发展需要,研究确定一批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企业联合攻关。整合中央企业软科学研究力量,加强对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技术经济动态的研判,为企业及时提供各方面信息服务。
(二)着力落实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组织和领导。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对推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在一个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取决于决策层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创新意识和水平。我们有一些企业取得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有一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始终注意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了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议程来考虑、部署和要求。
中央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抓好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说,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领导人对科技创新工作都还是十分重视的,但真正自觉地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发展首要推动力的企业还是不多,还需进一步树立和增强这样的意识。科技创新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紧密配合,需要企业大量的资源调配和内部的组织协调。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职责,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科技创新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去考虑、部署、监督检查,并抓好落实。对企业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整合、协调规划、投资、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部门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企业逐步构建起层级清晰、权责明确的技术创新决策、执行和管理体系。国资委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对企业主要领导同志、领导班子考核都将把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如何作为重要检查内容。国资委的薪酬、激励政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及各部门的支持都将向科技创新工作倾斜。总之,就是要从上到下构建一个“时时想创新、处处讲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规划与战略管理。
加强科技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融合,对支撑、引领企业科学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很多企业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行业技术引领者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创新规划。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一流的目标需要长期的奋斗,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企业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正确选择科研方向,通过整体的设计、系统的谋划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企业首先要坚持市场导向,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战略谋划。与全球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企业要依据市场变化审慎选择二代、三代技术路线。技术上相对落后的企业,要结合市场容量研究确定是采用现有行业的紧密跟随策略,还是以创新的理念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新的市场,拓展企业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空间。其次要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立足产业高端,居于行业前列,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轻易进入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的、不熟悉的、缺少核心技术的产业或领域。三要突出主业,切忌四面开花、全面出击。同行业企业之间科研方向要体现差异化,一旦确定主攻方向,就不要左右摇摆,要着力打造技术和品牌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科技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企业科技发展战略要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既着力解决企业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实际的技术难题,也要为企业长远发展进行前期的技术储备和谋划。同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绝对不是仅靠几项技术的突破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体系、人才、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筹划,突破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企业创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四)着力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既包括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也包括外部创新资源的联合利用。在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上,企业要努力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现象,着力加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开发平台。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代表着国家的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努力集聚一批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努力向世界先进国家、企业去学习、去靠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企业通过梳理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建立“中央研究院”性质的直属科研机构,专门负责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技术研发,与各子公司面向产品的应用开发明确分开,形成两个层次或三个层次紧密结合,互有侧重的研发体系,值得企业学习和借鉴。当然,中央研究院的建立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能力、行业发展的特点来决定,希望大家探索。
在外部资源的利用上,企业要积极探索多种不同的有效方式。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家共同分担风险和成本,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实现创新资源的协同效应和科研开发的规模效应。其次,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在合作的模式上可以采取用户引导模式,如军工企业的型号牵引、项目拉动,神华发挥用户优势引导液压支架等关键产品技术的突破,中国移动6.5亿元终端研发基金推动TD-LTE跨越式发展;也可采取供应商引导模式,如宝钢开展“先期介入”研究等。这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在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方面,中央电力企业、石油石化企业都可以借鉴上述模式进行合作。第三,同行业企业之间要加强联合创新,避免同业恶性竞争和科技资源的重复浪费。尤其是在风能、太阳能、TFT液晶显示屏等热点领域要加强联合创新。第四,要积极利用海外科技资源,吸引海外人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第五,要加强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新型合作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化工收购法国安迪苏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入股中芯国际等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开门”搞创新越来越成为领先企业普遍推行的一种创新模式,希望企业不断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有效结合,着力构建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五)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仅要求企业要高度重视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更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底蕴积累,加快培育和打造中央企业知名品牌。
首先,要推动企业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解决产学研脱节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其次,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科技成果的确权工作,将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第三,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打造、维护并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第四,要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在加速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同时,重视将企业重大专利成果纳入技术标准的工作,并努力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谋求国际标准话语权。第五,要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知识产权由下属企业分散管理向集团集中管理转变;专利申请由数量积累到量质并重转变;风险管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化解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六)着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
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领军人才。加大海外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发现和培育关键技术人才。发挥老专家包括老技师传帮带作用,培养关键岗位、特殊工艺接班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加强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储备力量。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热情。完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制度,做好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设计,逐步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与市场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前一阶段,通过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中央企业引入了一大批海外高科技人才。企业要认真研究和完善海外人才施展才华的机制和环境,激发这些海外人才持续的创新热情。
注重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努力营造“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勇于超越、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培育形成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也都能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大赛,提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并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激发全员创新热情。赋予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积极探索,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十二五”时期,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一)加强协调,进一步争取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宽松环境。
国资委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在争取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及国家各类科技奖励、推荐国家级科技专家等方面,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支持与帮助,推荐并组织中央企业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国资委还将进一步充实科技管理部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做好企业科技创新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衔接,推动国家各项创新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会前,科技部、国资委举行了《共同推动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备忘录》的签约仪式,标志着两部委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指导,进一步出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在指导和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进一步联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力量,重点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继续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和科技帮扶中小企业工作。加大对中央企业合作创新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支持企业重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联合研发,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加强软科学和创新模式方法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创新效率;加强科技政策交流与培训,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创新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做好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全面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三)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国资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
在完善国资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这次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在分类考核、分红权激励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下一步,国资委还将就大家反映比较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考核、工资总额等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在听取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一些企业还提出推广扩大中关村科技扶持政策,实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等政策。我们十分理解大家的诉求和反映,但这些配套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与中央有关部门进行长期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我们将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政策意见,有些政策可以小范围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同志们,我们的使命是光荣的,伟大的事业等待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做强做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王勇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 勇
(2011年6月23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动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部署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刚才,万钢部长作了重要讲话,总结了“十一五”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对“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部署作了介绍,对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下午,黄丹华同志还要就《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做进一步的解读和说明,并对贯彻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下面,我代表国资委讲几点意见。
一、牢记使命,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骨干带动作用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一)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责任、有义务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这些行业和领域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央企业在上述行业和领域中大多处于排头兵和主导地位,代表着行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引导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4.3万亿元,营业收入16.7万亿元,实现净利润8490亿元,上缴税金1.3万亿元。近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境外资产总量已达2.6万亿元,净利润超过1100亿元。2010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30家中央企业入围。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更有影响力、控制力的经济实体,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具备引领科技创 新的经济实力和基本条件。
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15个;863计划的参与率达到29.5%,科技支撑计划参与率达到23.3%,即使在基础研究领域973计划中,参与率也达到13.5%。历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及绝大部分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有中央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获奖比例均保持在同类奖项的60%和30%左右。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12000米钻机、实验快堆、高牌号取向硅钢、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等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中央企业主要专利指标年均增长都在35%以上。2010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52283项,其中发明专利26563项;授权专利30616项,其中发明专利7526项。“十一五”期间,企业授权专利的增长高于申请专利的增长,发明专利的增长高于专利总量的增长,专利质量稳步提高(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7.3%、发明专利38.8%,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2.7%、发明专利43.5%)。实践证明,中央企业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国家技术 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有责任、有义务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二)中央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有条件、有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企业科技投入水平逐年提高,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由1244亿元增长到3079亿元,年均增长25.4%;研发经费由701亿元增长到1911亿元,年均增长28.5%,初步建立了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中央企业培养和凝聚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带头人、首席专家制度,不少企业畅通了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截止到2010年底,中央企业拥有两院院士217人,科技活动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分别达到129.8万人和53.5万人,分别占中央企业职工总数的10.7%和4.4%。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
中央企业建成并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十一五”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中央企业获批建设47家,占国家总数的49%。在我委与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中,已经先后有65家中央企业成为创新型试点企业,其中54家被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5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有24个由中央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一批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帮扶中小企业活动,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央企业多年积累和发展所形成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得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能够更好地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国家科技进步服务,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央企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力量,有基础、有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行业和领域,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技术的创新方向,成为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产业发 展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
近年来,中央企业在智能电网、电动车、三网融合、新能源、新材料、节能降耗、低碳减排、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经进行了提前部署、超前谋划,初步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能规模。企业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等离子点火、循环流化床、二氧化碳捕集、IGCC煤电多联产等清洁能源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特高压、智能电网、高速动车组等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以及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较好的技术积累。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有基础、有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为我国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争夺主动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企业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切实担负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发挥我们应有的骨干带动作用。中央企业一定要牢记使命,树立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开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认清形势,增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紧迫感和危机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竞争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一)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孕育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许多国家纷纷把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 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出台“创新战略”,明确提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创新实力。欧盟“2020战略”明确将“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作为五大战略目标之一,把建设“创新型联盟”作为七大配套旗舰计划之首。日本提出了“未来开拓战略”,俄罗斯提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政策重点方向”,韩国提出了“绿色发展国家战略”。
跨国公司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竞争的主角。欧盟发布2010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上榜的1400家公司净销售额下降10.1%,利润下降21%,而研发投入仅减少1.9%,充分表明跨国企业仍把研发投入放到企业投入和发展的优先位置。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高的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美国企业的软件和计算服务研发投入占全球的75%,IT硬件研发投入占全球的48%,医药研发投入占全球医药研发总投入的43%。在全球汽车研发投入中欧盟占44%,日本占36%。在全球化工行业研发投入中欧盟占40%,日本占34%。90%以上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在5%以上。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我们仍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竞争压力,将面 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央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把握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而紧迫,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我国经济总量、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已经很大,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产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粗放式生产、低水平竞争、盲目重复建设等现象屡禁不止,很多问题在中央企业中普遍存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我们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将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
“十二五”期间,企业还将面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一方面,用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和更多的要求。包括更加的方便快捷,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更加强调品牌和文化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管理创新、服务 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随着市场的成熟与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还扩展到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竞争。而这些竞争的背后实际上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手段,将有力推动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支撑企业更好地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主线的重大决策,强调其根本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赢得主动权、话语权,形成新优势。
(三)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直接体现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近些年来,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世界大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中央企业还没有 完全摆脱高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一些企业面临高能耗、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包括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仍大量依靠进口,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
从深层次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不强,科技创新远未成为企业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二是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三是长期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仍是阻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四是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科技人才的有效管理,科技人才作用的良好发挥在有些企业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很多难得的机遇。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科技创新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不断出台推动科技创新的各项措施和政策。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球金融危机为企 业加快吸收利用海外科技资源提供了契机。中央企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的基础。
中央企业一定要牢牢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壁垒,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努力争取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三、真抓实干,把科技创新战略落到实处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发展的“一大目标、五大战略和三大保障”的总体部署。科技创新战略是“五大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就是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央企业实际,真抓实干,把科技创新战略落到企业实处。
(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落到实处。
为使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尽快落地,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在多次讨论和广泛征求各部门、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国资委出台了“十二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总体思路:首先是搞好顶层设计,提出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清晰和明确方向;其次是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方案,落实责任;第三是抓典型,出经验;第四是发挥中央企业整体优势,组织联合攻关;第五是加强政策导向,落实保障措施;第六是加强信息服务。我们希望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将科技创新战略真正落到企业实处。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是中央企业“十二五”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科技创新工作的“纲”,希望大家全面理解,准确把握。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三是坚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四是坚持掌握核心技术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这是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也是科技创新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的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在实践工作中继续探索,自觉贯彻落实。
通过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以下总体目标: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目前,国资委正在抓紧组织编制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主要业务板块的科技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包括重要研发平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政策资金支持等具体保障措施,以推动“十二五”科技创新总体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初步考虑选择10家左右科技创新工作基础好的企业,作为试点和典型,明确重点任务和要求,并给予重点的指导和支持,推动这些企业快出成果、快出人才、快出经验,以推动和指导面上的科技创新工作。同时,国资委还将根据中央企业发展需要,研究确定一批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企业联合攻关。整合中央企业软科学研究力量,加 强对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技术经济动态的研判,为企业及时提供各方面信息服务。
(二)着力落实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组织和领导。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对推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在一个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取决于决策层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创新意识和水平。我们有一些企业取得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有一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始终注意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了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议程来考虑、部署和要求。
中央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抓好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说,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领导人对科技创新工作都还是十分重视的,但真正自觉地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发展首要推动力的企业还是不多,还需进一步树立和增强这样的意识。科技创新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紧密配合,需要企业大量的资源调配和内部的组织协调。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职责,领导班子 中要有专人负责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科技创新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去考虑、部署、监督检查,并抓好落实。对企业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整合、协调规划、投资、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部门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企业逐步构建起层级清晰、权责明确的技术创新决策、执行和管理体系。国资委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对企业主要领导同志、领导班子考核都将把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如何作为重要检查内容。国资委的薪酬、激励政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及各部门的支持都将向科技创新工作倾斜。总之,就是要从上到下构建一个“时时想创新、处处讲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规划与战略管理。
加强科技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融合,对支撑、引领企业科学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很多企业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行业技术引领者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创新规划。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一流的目标需要长期的奋斗,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企业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正确选择科研方向,通过整体的设计、系统的谋划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企业首先要坚持市场导向,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战略谋划。与全球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企业要依据市场变化审慎选择二代、三代技术路线。技术上相对落后的企业,要结合市场容量研究确定是采用现有行业的紧密跟随策略,还是以创新的理念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新的市场,拓展企业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空间。其次要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立足产业高端,居于行业前列,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轻易进入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的、不熟悉的、缺少核心技术的产业或领域。三要突出主业,切忌四面开花、全面出击。同行业企业之间科研方向要体现差异化,一旦确定主攻方向,就不要左右摇摆,要着力打造技术和品牌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科技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企业科技发展战略要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既着力解决企业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实际的技术难题,也要为企业长远发展进行前期的技术储备和谋划。同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绝对不是仅靠几项技术的突破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对企业科技 创新的体系、人才、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筹划,突破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企业创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四)着力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既包括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也包括外部创新资源的联合利用。在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上,企业要努力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现象,着力加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开发平台。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代表着国家的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努力集聚一批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努力向世界先进国家、企业去学习、去靠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企业通过梳理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建立“中央研究院”性质的直属科研机构,专门负责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技术研发,与各子公司面向产品的应用开发明确分开,形成两个层次或三个层次紧密结合,互有侧重的研发体系,值得企业学习和借鉴。当然,中央研究院的建立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能力、行业发展的特点来决定,希望大家探索。
在外部资源的利用上,企业要积极探索多种不同的有效方 式。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家共同分担风险和成本,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实现创新资源的协同效应和科研开发的规模效应。其次,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在合作的模式上可以采取用户引导模式,如军工企业的型号牵引、项目拉动,神华发挥用户优势引导液压支架等关键产品技术的突破,中国移动6.5亿元终端研发基金推动TD-LTE跨越式发展;也可采取供应商引导模式,如宝钢开展“先期介入”研究等。这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在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方面,中央电力企业、石油石化企业都可以借鉴上述模式进行合作。第三,同行业企业之间要加强联合创新,避免同业恶性竞争和科技资源的重复浪费。尤其是在风能、太阳能、TFT液晶显示屏等热点领域要加强联合创新。第四,要积极利用海外科技资源,吸引海外人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第五,要加强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新型合作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化工收购法国安迪苏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入股中芯国际等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开门”搞创新越来越成为领先企业普遍推行的一种创新模式,希望企业不断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有效结合,着力构建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五)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仅要求企业要高度重视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更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底蕴积累,加快培育和打造中央企业知名品牌。
首先,要推动企业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解决产学研脱节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其次,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科技成果的确权工作,将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第三,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打造、维护并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第四,要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在加速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同时,重视将企业重大专利成果纳入技术标准的工作,并努力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谋求国际标准话语权。第五,要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知识产权由下属企业分散管理向集团集中管理转变;专利申请由数量积累到量质并重转变;风险管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化解 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六)着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
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领军人才。加大海外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发现和培育关键技术人才。发挥老专家包括老技师传帮带作用,培养关键岗位、特殊工艺接班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加强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储备力量。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热情。完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制度,做好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设计,逐步 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与市场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前一阶段,通过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中央企业引入了一大批海外高科技人才。企业要认真研究和完善海外人才施展才华的机制和环境,激发这些海外人才持续的创新热情。
注重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努力营造“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勇于超越、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培育形成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也都能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大赛,提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并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激发全员创新热情。赋予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积极探索,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十二五”时期,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一)加强协调,进一步争取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宽松环境。
国资委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在争取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及国家各类科技奖励、推荐国家级科技专家等方面,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支持与帮助,推荐并组织中央企业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国资委还将进一步充实科技管理部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做好企业科技创新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衔接,推动国家各项创新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会前,科技部、国资委举行了《共同推动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备忘录》的签约仪式,标志着两部委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指导,进一步出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在指导和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进一步联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力量,重点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继续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和科技帮扶中小企业工作。加大对中央企业合作创新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支持企业重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联合研发,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加强软科学和创新模式方法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创新效率;加强科技政策交流与培训,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创新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做好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全面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三)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国资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
在完善国资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这次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在分类考核、分红权激励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下一步,国资委还将就大家反映比较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考核、工资总额等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在 听取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一些企业还提出推广扩大中关村科技扶持政策,实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等政策。我们十分理解大家的诉求和反映,但这些配套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与中央有关部门进行长期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我们将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政策意见,有些政策可以小范围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同志们,我们的使命是光荣的,伟大的事业等待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做强做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李荣融在2010年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荣融在2010年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txt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谈钱不伤感情,谈感情最他妈伤钱。我诅咒你一辈子买方便面没有调料包。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2010年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 荣 融
(2010年6月24 日)
同志们:
这次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是继2006年三峡会议后的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这四年间,全球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酝酿和孕育之中。我国也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央企业经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调整优化上水平、做强主业增实力的任务更加迫切。所以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大家集聚一堂,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相信将对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议选择在上海召开,还将组织大家参观世博会,也是希望同志们通过世博会了解世界各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亲身感受技术创新的巨大力量。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央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第一,从国际看,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形成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凸显出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当今世界正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为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走出危机、促进发展的关键举措,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展开了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科技竞赛。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要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以上,恢复美国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力争在国土安全、能源与气候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纳米、生物系统以及自然科学等科技计划的优先领域实现突破。欧盟发布2020年欧洲战略计划书,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提出要强化智能化的经济增长,在知识和创新基础上发展经济,促进资源效率更高、更为环保和动力更强的经济。日本出台未来开拓战略,提出要建成世界第一的环保节能国家,并在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燃料电池、绿色家电等低碳技术相关产业市场上确保所占份额第一。俄罗斯宣布2010年高技术和创新预算占联邦预算的10%,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由此可见,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面临大变革、大调整,各国都在为经
济发展做战略筹划,展开新一轮的科技竞争,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在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在新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而且在新一轮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中,我国在一些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有可能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从国内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扭转产业生产方式粗放、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状况,进一步凸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提升,2009年GDP总量达到33.5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额达1.2万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长期存在问题,能源资源供应、生态环境、生产要素支撑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德国的5倍、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中国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酸雨面积都居世界首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 1/
12、日本的1/11。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发展方式粗放,根本问题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由此导致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中低端,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赚取加工生产环节的微薄利润。尽管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约10%;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三,从中央企业自身看,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央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普遍面临高能耗、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以中央企业较为集中的制造业为例,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但是,我们的企业只是在一些低端或中低端的产品和产业上赢得了国际竞争力,由于缺乏核心制造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能力,难以进入产业高端,一些领域的关键生产设备目前仍需依赖进口,企业亟需在核心技术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拓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们还应看到,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转型战略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手段,推进商业模式的深刻创新。德国博世公司重视基础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总部对五十年以后的技术开展研究,如对ESP系统(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开发研制就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美国思科公司2008年研发投入已占销售收入的12%,在全球有1100个实验室,2.2万名工程师,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协同研发。IBM在2008年底提出并开始实施智慧地球战略,基于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掌握的核心技术及在各行业丰富的技术集成解决方案,推动企业持续转型。由此可见,未来5-10年是新产业迅速发展、新业务模式探索成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从营销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扩展到技术的竞争,中央企业将会面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
加快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部署上,树立强烈的紧迫意识,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认识中央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的重大责任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第一,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决定了中央企业必须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表率示范作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发展水平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体现的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中央企业在这些行业和领域都居于排头兵地位,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稀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61.8%,发电设备产量占全国的47.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 41.3%。中央企业是这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力量,必须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成为领军企业,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第二,中央企业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了中央企业必须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建设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很多企业还建立了企业中央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在中央企业工作的两院院士超过200人。中央企业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2009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共3项,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14个,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专项中,中央企业都担当重任。2009年,中央企业专利申请3920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19993项,占申请总量的51%,远高于26.1%的国内平均水平。授权发明专利4891项,占授权总量的23.9%,高于13%的国内平均水平。目前已有40家中央企业被命名为创新型企业,还有一批企业正在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多家中央企业还牵头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在未来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中央企业担负着重大责任,必须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第三,中央企业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决定了中央企业必须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骨干中坚作用。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既代表着技术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中央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最大的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都是中央企业建设的,核电项目更是全部由中央企业承建。在智能电网开发建设方面,两大电网集团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特高压示范工程,在特高压核心输电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中央电信企业在研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和4G标准、打造物联网、推进“三网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大型客机研发制造、先进航天器研发与制造、高速铁路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高速磁悬浮列车整车集成和制造等重大项目,中央企业都是主要承担者。在节能环保方面,中央企业带头淘汰落后产能,已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成为如期完成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力量。中央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地位与作用重要,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央企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任务紧迫,责任重大。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文化理念、规划实施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较为分散、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牢记使命,正视问题,明确目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力争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关于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丹华同志已经做了全面部署,这里我再强调几个问题。
一是准确把握创新方向。深入研究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刻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切实做好企业发展战略和科技规划。坚持突出主业不动摇,坚持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主业发展不动摇。加强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对标,找准存在差距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企业资源整合,将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业集聚,向优势职能部门和子企业集聚,清理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竞争力的业务。深入研究市场,倾听用户意见,坚持市场导向,做好战略调整,把资源向代表未来方向、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绿色环保低碳产业集聚,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着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实践的制度安排。尤其是要加大管理创新力度,构建更加合理的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健全完善科学的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形成允许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要引导企业结合实际,制订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把、任期考核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企业鼓励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努力抓好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研发人员的创造活力,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储备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使企业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研究,对具有紧迫性和示范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加强技术攻关,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中央企业建设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建立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善于利用现有科技成果,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打造代表国家竞争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树立企业形象。要善于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购入高新技术、高端设备和稀缺资源,形成技术专业优势,跻身产业链高端。
四是不断提高创新队伍素质。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和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贯彻落实中央“千人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敢
于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着力造就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带头人和高水平研发团队。要继续组织好岗位练兵活动、技术比武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鼓励职工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提高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努力建设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同志们,加快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更是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希望中央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部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增强企业实力,实现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李荣融在2010年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2010年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 荣 融
(2010年6月24 日)
同志们:
这次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是继2006年三峡会议后的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这四年间,全球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酝酿和孕育之中。我国也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央企业经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调整优化上水平、做强主业增实力的任务更加迫切。所以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大家集聚一堂,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相信将对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议选择在上海召开,还将组织大家参观世博会,也是希望同志们通过世博会了解世界各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亲身感受技术创新的巨大力量。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央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第一,从国际看,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形成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凸显出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当今世界正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为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走出危机、促进发展的关键举措,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展开了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科技竞赛。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要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以上,恢复美国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力争在国土安全、能源与气候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纳米、生物系统以及自然科学等科技计划的优先领域实现突破。欧盟发布2020年欧洲战略计划书,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提出要强化智能化的经济增长,在知识和创新基础上发展经济,促进资源效率更高、更为环保和动力更强的经济。日本出台未来开拓战略,提出要建成世界第一的环保节能国家,并在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燃料电池、绿色家电等低碳技术相关产业市场上确保所占份额第一。俄罗斯宣布2010年高技术和创新预算占联邦预算的10%,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由此可见,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面临大变革、大调整,各国都在为经济发展做战略筹划,展开新一轮的科技竞争,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在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生
产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在新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而且在新一轮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中,我国在一些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有可能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从国内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扭转产业生产方式粗放、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状况,进一步凸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提升,2009年GDP总量达到33.5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额达1.2万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长期存在问题,能源资源供应、生态环境、生产要素支撑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德国的5倍、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中国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酸雨面积都居世界首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 1/
12、日本的1/11。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发展方式粗放,根本问题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由此导致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中低端,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赚取加工生产环节的微薄利润。尽管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约10%;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三,从中央企业自身看,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央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普遍面临高能耗、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以中央企业较为集中的制造业为例,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但是,我们的企业只是在一些低端或中低端的产品和产业上赢得了国际竞争力,由于缺乏核心制造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能力,难以进入产业高端,一些领域的关键生产设备目前仍需依赖进口,企业亟需在核心技术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拓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们还应看到,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转型战略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手段,推进商业模式的深刻创新。德国博世公司重视基础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总部对五十年以后的技术开展研究,如对ESP系统(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开发研制就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美国思科公司2008年研发投入已占销售收入的12%,在全球有1100个实验室,2.2万名工程师,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协同研发。IBM在2008年底提出并开始实施智慧地球战略,基于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掌握的核心技术及在各行业丰富的技术集成解决方案,推动企业持续转型。由此可见,未来5-10年是新产业迅速发展、新业务模式探索成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从营销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扩展到技术的竞争,中央企业将会面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加快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部署上,树立强烈的紧迫意识,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认识中央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的重大责任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第一,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决定了中央企业必须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表率示范作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发展水平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体现的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中央企业在这些行业和领域都居于排头兵地位,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稀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61.8%,发电设备产量占全国的47.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 41.3%。中央企业是这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力量,必须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成为领军企业,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第二,中央企业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了中央企业必须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建设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很多企业还建立了企业中央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在中央企业工作的两院院士超过200人。中央企业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2009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共3项,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14个,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专项中,中央企业都担当重任。2009年,中央企业专利申请3920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19993项,占申请总量的51%,远高于26.1%的国内平均水平。授权发明专利4891项,占授权总量的23.9%,高于13%的国内平均水平。目前已有40家中央企业被命名为创新型企业,还有一批企业正在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多家中央企业还牵头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在未来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中央企业担负着重大责任,必须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第三,中央企业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决定了中央企业必须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骨干中坚作用。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既代表着技术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中央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最大的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都是中央企业建设的,核电项目更是全部由中央企业承建。在智能电网开发建设方面,两大电网集团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特高压示范工程,在特高压核心输电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中央电信企业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和4G标准、打造物联网、推进“三网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大型客机研发制造、先进航天器研发与制造、高速铁路
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高速磁悬浮列车整车集成和制造等重大项目,中央企业都是主要承担者。在节能环保方面,中央企业带头淘汰落后产能,已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成为如期完成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力量。中央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地位与作用重要,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央企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任务紧迫,责任重大。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文化理念、规划实施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较为分散、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牢记使命,正视问题,明确目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力争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关于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丹华同志已经做了全面部署,这里我再强调几个问题。
一是准确把握创新方向。深入研究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刻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切实做好企业发展战略和科技规划。坚持突出主业不动摇,坚持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主业发展不动摇。加强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对标,找准存在差距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企业资源整合,将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业集聚,向优势职能部门和子企业集聚,清理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竞争力的业务。深入研究市场,倾听用户意见,坚持市场导向,做好战略调整,把资源向代表未来方向、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绿色环保低碳产业集聚,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着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实践的制度安排。尤其是要加大管理创新力度,构建更加合理的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健全完善科学的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形成允许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要引导企业结合实际,制订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把、任期考核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企业鼓励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努力抓好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研发人员的创造活力,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储备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使企业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研究,对具有紧迫性和示范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加强技术攻关,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中央企业建设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建立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善于利用现有科技成果,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打造代表国家竞争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树立企业形象。要善于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购入高新技术、高端设备和稀缺资源,形成技术专业优势,跻身产业链高端。
四是不断提高创新队伍素质。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和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贯彻落实中央“千人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敢于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着力造就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带头人和高水平研发团队。要继续组织好岗位练兵活动、技术比武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鼓励职工结合岗位特点和要
求,提高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努力建设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同志们,加快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更是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希望中央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部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增强企业实力,实现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省、湛江市科技创新座谈会精神,总结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科技工作。等一下胡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在此,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我市技术创新工作的基本情况
年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号;年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号。作为贯彻落实粤发[]号文的大动作、大举措,湛江市编制并实施了《科技兴湛计划》,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湛发[]号,对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作出了具体部署。我市亦相继出台并实施了《科技兴廉计划》,通过实施《科技兴廉计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科技工作的进步。
一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xxx省和湛江市的有关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布署,使我市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充分认识到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廉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把科技工作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形成讲科技、抓科技的良好氛围,从过去挂在口头上的重视转变为落实在行动上的重视,推动科技进步的人才机制、投入机制、创新创制、成果转化机制和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初步构建了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一是政府逐年增加科技投入。年,我市财政科技总投入万元,占财政总支出%,比年增加个百分点。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虽未能按有关要求投入,但经市长办公会议决定把科技投入列入财政预算,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二是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支持。去年湛江市科委支持我市科技资金万元。三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投入,企业主体投入,银行信贷投入,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投入,外资、民资、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渠道、全方位风险投资体系。
三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启动《科技兴廉计划》首批项目,开发一批新产品,培育了一好范文版权所有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万元,年增长%;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为%,比年增长个百分点。
四加快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步伐。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民营科技企业承担的项目实施得比较好,如安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发展的“救护善”、廉江市迪吉节能设备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路灯节能设备、所罗门的自动水龙头等,市场前景和效益都很好。去年,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认定家,其中省级家,列入省以上重点推广产品个。
五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了一大批名、优、特、稀、新品种,通过示范点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根据不同的区域优势,发展“三高”农业。二是大力发展和推广海水养殖技术。建立对虾、网箱养鱼等海水养殖示范基地、示范点,较好地解决了种苗、饲料、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海水养殖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了我市海水养殖业蓬勃发展。三是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市重点扶持了陈虾集团有限公司、安泰公司等一批以海产品、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
《科技兴廉计划》的实施,对我市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是突出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技术创新仍存在不少问题:、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动力不足。首先是一些企业领导人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要投入、要政策、铺新摊子、建新项目、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而不是依靠技术进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科技兴廉计划》对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有明文规定,即一般企业不得少于%,大中型企业不得少于%,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但仍有许多企业未达到这一要求。其次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力,使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热衷于引进“短平快”项目,不在创新研究与开发上花心思,而在资金投入上喜欢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购置机器设备而忽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投入;一些老企业虽有科研机构,但长期没有研究和创新,产品一贯制。再次是企业职工整体素质偏低,技术人才缺乏,使得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基础薄弱。企业中双高高职称、高学位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顶尖人才有如凤毛麟角。有的企业,中级职称的人才廖廖无几。、政府引导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固然是企业,但政府的投入引导也不可忽视。这里面有财政困难的原因,也有一些领导科技意识不强的原因。我们的领导跑部门要资金是对的,但较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