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走进市民大讲堂
临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走进市民大讲堂
“今天的法律课讲的结合实际,都是涉及我们老百姓切身问题,我们太需要这些法律知识了。”这是参加完临河区解放街道市民大讲堂的一位居民群众由衷的感慨。
2015年3月14日,临河区解放街道办事处会议室座无虚席。临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律师为了提高法律援助在老百姓中的知晓率,使打不起官司的弱势群体在遭遇官司时能找到有效途径解决,为前来参加市民大讲堂的居民群众讲解了法律援助有关内容。通过总结近几年援助过的典型案例,为大家详细解读了法律援助案件的范围及其获得法律援助的条件。在活动现场发放了法律援助温暖阳光宣传手册,手册上载明了法律援助申请范围、条件和联系电话,方便群众在受到法律困挠时能及时联系。
培训课结束后,许多居民群众就自己身边的法律问题及申请法律援助具体的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咨询。同时使广大市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并且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合理诉求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篇:大同市民大讲堂
大同市民大讲堂是以“繁荣文化、提升精神、服务市民、助力城市”为目的大型公益讲堂,2012年5月份首期开讲以来,分别邀请到央视名嘴白岩松,百家讲坛客座教授纪连海、郦波,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宗性法师,中国科学院两栖院士何祚庥,央视风暴主播芮成钢为所有市民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的城市公开课。2013年杨澜女士作为大讲堂的首期嘉宾为市民开讲幸福,我们还将邀请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郝万山,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知心姐姐卢勤等来同讲座。大讲堂讲座范围涉及社会时政、经济金融、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健康生活、社会法律、百家杂谈等。大讲堂是文化的催化剂,一月一次的大讲堂在报纸、网站、微博、杂志、QQ群、电视、电台等广泛传播,形成一次讲座,多次传播的辐射效应。开拓了一条专家学者走向市民社会的途径,形成围炉文化论道氛围,形成城市思考的品格
市民大讲堂邀请的主讲者都是名人名嘴、专家学者、行业先锋、时代精英,讲座的品位很高,但她的特质却是平民性、公益性。市民大讲堂名实相符,听众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市民主体、市民参与、市民享用,圈子文化变成大众文化,市民大讲堂成为大众的文化殿堂,创建出一种先进文化的全民共享模式,必将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亮丽品牌。
大同市民大讲堂真正吸引人、感召人的除了讲堂本身之外,是大讲堂的公益精神和志愿者组织。以“公益“作为关键词的大讲堂,现已吸纳了近5000名会员和300多名志愿者。2012年6月与大同晚报联手打造“万卷计划”,定期向贫困乡村小学捐赠图书,建立“乡村学校爱心图书室”。同时在市民大讲堂的网站中搭建公益救助平台和通道,让更多的学校、学生、贫困家庭、公益组织得到帮助。市民大讲堂志愿者除参与万卷计划、大讲堂服务外,同时助力中高考投身城市公益,积极参加国际车展、古都灯展等城市大型赛事,将繁荣文化的精神传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虚功实做,这一切,都十分有益于人心教化,有益于良好风气的养成。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意识和思维方式,起到“公众付出、公众受益”的效果,让大讲堂真正成为城市教室,公益活动组织,百姓心灵殿堂,城市精神高地。
第三篇: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经验交流
**司法行政:以“组合拳”精心打造法援民生工程
近年来,**区司法局通过“构网络、拓通道、严制度、保质量”四大招式,不断畅通法律维权渠道,提升便民服务能力,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法援蓝天。
招式一:重构建 法援网络全覆盖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区积极构建法援三级覆盖网络,在11个镇(街道)和团区委、老龄委等11个部门相继成立法援工作站,在全区105个村(社区)设立法援联络点。
同时,**区还进一步扩大法援服务队伍建设,由10家律师事务所的61名律师、4家基层法律服务所的19名法律工作者和 90名法援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有效解决案多人少的困难,保证法律援助在全区实现全覆盖。
招式二:重维权 法援绿色通道广拓展
近年来,区司法局积极开拓创新,加强与部门合作,探索了不少特色的绿色通道服务。与区妇联联合,设立家庭暴力妇女维权“绿色通道”;与团区委协作,加强未成年人法律维权“绿色通道”构建;与区残联联合开通残疾人法援“绿色通道”,便捷申请受理程序,安装、配备残疾人专用通道及辅助设备;与区人事劳动部门沟通,设立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2012年,共受理农民工讨薪23起;结合新《刑事诉讼法》施行,与法院、公安等部门沟通协作,规范刑事案件指定辩护程序,2012年共办理刑事援助案件126件。
招式三:重服务 法援便民制度严规范
区法援中心大力推行便民措施,简化援助受理审查程序,对农民工申请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案件不再进行经济困难审查。将法援机构延伸到基层,通过法律服务所、援助工作站直接受理法援工作。同时,通过明确法援申请条件和程序、公开办事服务程序、明确受理接待责任、开通援助网站、举行广场维权等措施,进一步方便困难群众申请援助,提高社会知晓率。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有特殊困难的受援对象,实行上门服务。对涉及讨薪、工伤索赔、群体性纠纷等事项,给予优先办理。
招式四:重监督 法援案件质量有保障
按照“高起点、规范化、稳步推进”的工作目标,区法援中心不断规范援助工作运行机制,健全以全程跟踪为主要内容的法援监督制度,切实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真正实现“零投诉”。区法援中心设有案件全程跟踪监督情况登记簿,记录案件办理各个环节;设立和公布举报电话,畅通受援人投诉反馈渠道;实行重大案件旁听制,适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重大案件到庭旁听;实行特殊人群案件重点跟踪制,对涉及农民工维权、老年人赡养等案件实行重点跟踪;实行疑难案件回访制,切实接受受援人监督;推广使用法援信息化系统,规范档案管理,严把案件承办结案关。
第四篇:司法局上半年法律援助工作总结
司法局上半年法律援助工作总结
市委、市政府将法律援助工作列入22件实事之一,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援助案件需达到1200件以上,对此,市、县(区)司法局和法律援助中心高度重视,一、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法援网络。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构建纵横相交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到10月,在纵向上,以市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为骨干,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部为支点、村屯(社区)法律援助联络员为辅助的四级工作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我市包括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内共计11个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81个,法律援助
联络员756名;在横向上,与市残联、妇联、总工会、老龄委协作组建的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下岗职工专项法律援助工作站达到26个,设立军人军属、未成年人、在押在教人员及农民工专项法律援助工作站29个,横向援助体系基本覆盖了弱势人员集中的主要群体。据此,纵向到达村屯(社区),横向涉及各主要弱势群体,我市法律援助纵横相交工作网络已基本成形。
1、在纵向上规范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制度建设,基础建设和人员建设、提升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援助能力,确保法律援助深入基层,扶助百姓。
2、在横向上加大社会法律援助资源的整合力度,提升各专项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援助能力,保证法律援助对弱势群体的覆盖范围。
3、在整体上强化法律援助网络的管理机制,形成综合优势。强化各法律援助机构及人员的管理,以目标管理、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措施,提高各机构的协作协调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各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的协作机制,并将其延伸至各法律援助工作站。
二、协调相关机构,营建综合优势。年我市即成立了由23个机构和部门参与的“牡丹江市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较好地履行了职责,公安、检察、法院、民政、劳动、建设及工、青、妇、老、残等部门或社团积极参与、支持法律援助工作,保证和促进了我市法律援助事业的健康发展。市法律援助中心分别与市妇联、残联、总工会、老龄委及劳动局、建设局建立了经常性的工作协调机制,在援助对象确认、协作程序、信息互通及考核办法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办法,法律援助的综合运作局面得到基本体现。
三、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援助能力。目前,我市两级法律援助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残联、妇联有少量的经费补贴,社会资助因法律援助基金管理体
制问题在我市(包括我省)尚未进行。就政府法律援助经费投入而言,市法律援助中心每年的拨款数额处于全省平均值之下,每年八万元的法律援助经费不能满足市法律援助工作的需求,我市援助律师办案补助费因资金问题尚未执行省财政厅和省司法厅的补助标准,在全省处最低标准状态,从一定意义上挫伤了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积极性。同时,经费的严重不足,致使市法律援助中心基础建设薄弱,硬件设施落后,影响了我市法律援助工件的发展步伐。从我市所属县(市)、区的经费投入而言,各地经费投入不足且极不均衡,城区和个别县(市)法律援助经费投入极少,甚至无经费,严重制约了法律援助业务的开展和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下一步的工作构想和工作重点:
一是加大各级政府的预算资金投入,保证法律援助工作基本需求。市、县(区)政府应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法律援助的实际需
求确定经费数额并逐年
增加,对此,一方面我们将积极争取,以优质、高效的工作和良好的业绩争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向人大、政协汇报、求得帮助和支持;
二是专项法律援助经费的适时给付,确保重点工作的完成。今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将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到二十二件“利民工程”之中,1200件法律援助案件数量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仅市法律援助中心就需要二十六万元的办案经费,而市财政的预算仅为八万元,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
三是强化宣传力度,广开法律援助资金的渠道。对此,一方面我们将与残联、妇联等行业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其机构中的专项资金,补充专项援助所需资金;另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争得企业界的支持和赞助,同时积极对上争取资金。
四是挖掘资源潜能,优化人员结
构。年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市法律援助中心与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大学和博大律师学院协作,依托其人才优势在教师和学生中招募了100名法律援助志愿者,并直接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收效显著。各县(市)、区也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挖掘本地的法律人才资源,吸纳公、检、法离退休人员和当地的法律专业人员充实法律援助队伍,尤其是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有效的提高了基层法律援助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和强化了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五是规范法律援助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工作行为。制定“法律援助志愿工作细则”和“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 其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渠道、程序,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咨询、非诉、调解及代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我市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后劲。
六是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招募数量,充分挖掘社会法律援助人
才资源,主要是公、检、法、司的离、退休人员和法律专业但目前非政法机关人员,充实到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全面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质
量,直接面对援助对象,直接服务于基层百姓。
七是与我市的大专院校建立起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常效机制,以工作目标、日常考核等方法,全面调动、运用其内在法律援助资源,参与法律援助的日常工作和大型活动,增强法律援助的整体实力。
八是召开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会议,对各成员单位具体负责人进行调整和明确,今年8月,我们将支部召开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例会,明确各成员单位的主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协调人。同时根据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细化各部门协调的办法和程序。
九是细化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及相关的考核办法,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责任化和效率化,以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社会性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十是争得人大、政协的进一步支持,强化对各成员单位协调、监督力度。今年我们将向市人大、市政协定期汇报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求得人大和政协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各成员单位责任义务的履行。
第五篇:区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计划
区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计划
2015年,区法律援助工作着眼于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惠民服务活动,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提升法律援助办案数量和质量,着力强化法律援助服务困难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加快法律援助基层基础建设的步伐和进程,推动全区法律援助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1、提升业务总量。继续巩固、完善、发展以办案服务为中心的新型工作格局,进一步调动法律服务人员拓展业务、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法律援助业务总量稳中有升。
2、降低受援门槛。鼓励和支持各工作站逐步放宽经济困难标准,把有关民生事项纳入援助范围,不断完善适应区情、覆盖广泛、满足公众需求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
3、创新服务方式。深化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拓宽对农民工讨薪等弱势群体诉讼案件的援助渠道。继续拓展和规范非诉讼调解业务,积极探索完善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司法鉴定、公证等服务手段的衔接配合机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努力为基层困难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法律帮助。将办结非诉讼调解案件纳入法律援助工作考核体系,推动非诉讼调解业务的开展。延伸法律援助服务渠道,探索在有条件的社区成立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
4、强化质量监管。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制定案件质量标准,细化评估指标,完善保障措施。采取发放监督卡、跟踪调查、旁听庭审、聘请监督员等形式,及时纠正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制定法律援助案卷评查办法,做到以案卷质量定补贴标准,严把案卷质量。
5、注重舆情分析。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建立法律援助建议制度,积极介入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努力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施行依法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6、加强标准化建设。积极贯彻司法部有关安排部署,认真总结“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区实际,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实体标准、程序标准、质量标准和业务流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推动便民服务工作标准化、常态化、长效化。
7、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全面应用司法部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不断提升服务决策的功能和作用。
8、加强执法执业监督管理。充分利用2612348专线、便民窗口等形式,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规范投诉处理工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批评监督。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培训机制,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加强业务培训。按照“1+1”法律援助志愿者项目的要求,做好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工作。
9、突出宣传重点。深入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等活动,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扩大基层法律援助公众知晓率。
10、强化机制保障。对现有的规章制度予以清理、修订、补充、完善,把接待、申请、受理、审查、指派、监督、补贴发放、归档管理等各环节工作制度建立并完善起来,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理业务、靠制度管理工作的新型机制,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