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0:0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要求:“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永恒的财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的伟大长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永恒的主题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死背一些马列主义词句,照抄照搬苏联经验,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受到严重挫折。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纠正了错误的军事指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新道路。在长征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向,使红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长征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许多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去解决,也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去解决新问题,根据新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得到发展。

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武器 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长征是在中国革命受到巨大挫折情况下进行的,在征途中不仅有敌人的重兵围追堵截,而且还有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威胁相随,并且自然环境条件也极其恶劣。但是,广大红军指战员没有因为革命受到巨大的挫折而对党失去信任,对革命失去信心,也没有被严峻的形势所吓倒,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是他们巨大的精神动力。中央红军靠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精神,穿着单衣草鞋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在长征途中,有许多指战员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红军战士前仆后继,战胜了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夺取新长征的伟大胜利。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种矛盾凸现,同时,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潮、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断侵入。因此,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坚定的理想、信念仍然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武器。

三、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长征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长征中,党重视自身建设,红军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的支部、党小组,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在危险面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在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不怕吃苦,乐于助人,爱护同志,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中,党的自身建设也会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不断探索党自身建设的规律,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四、努力实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长征中,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军和人民实现了革命大团结。坚强的团结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在长征中,各部队自觉顾全大局,坚决执行命令,不惜牺牲个人、牺牲局部来保障全局的胜利。部队之间,同志之间,团结友爱,主动将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长征的历史表明,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

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这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必须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把全国的一切力量凝聚起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人的团结。只有各界、各阶层人民的团结,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优势互补,才能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达到“双赢”和“多赢”。因此,要坚决反对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各级干部和群众之间,都要自觉地维护团结,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红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长征中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红军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救死扶伤,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无论在长征前还是在长征途中,都有大量的青壮年加入红军队伍,使红军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补充。各根据地和各路红军长征沿途经过地区的人民群众,在自己还处于十分贫困的情况下,拿出粮食、肉蛋、食盐、衣被、鞋袜等支援红军,使红军得到军需物资的补充。人民群众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烧水送饭,救护伤员,支援红军作战。红军面临渡江渡河困难时,人民群众提供船只、木板等渡河工具和器材,并驾驶船只,帮助红军征服天然障碍。长征的历史表明: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取得长征胜利的基本条件。

70年前,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新形势下,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提出的各项任务,只有在亿万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够贯彻和实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必须宣传教育群众,相信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起来,才能克服现代化建设新征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

依靠人民群众,动员人民群众,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尤其对于弱势群体,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要引导和支持先富地区、先富群众进一步发展,更要关心和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时候,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时刻防止脱离群众、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取得了长征胜利的辉煌业绩,为此后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开辟了坚实的道路。70年后,在新世纪新长征的征途上,长征精神仍将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有些党员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讲排扬、摆阔气,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特别是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坠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种现象任其不断扩大和蔓延,势必严重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群关系。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艰苦奋斗作风不能丢。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实现这种结合,就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永久奋斗”,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我们要有勇气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0周年了。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而且在这场远征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就是要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这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是我们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错误统治,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军事上节节失利,革命形势非常不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和红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长征途中,我们党举行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我们党和红军遭受的挫折教训,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引导到了正确的道路上。从此,我们党在正确的路线指引下,红军各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战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迅速取得战略主动权。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进行抗日民族战争。然而,张国焘坚持错误路线,一意孤行,另立中央,企图分裂党分裂红军,以朱德、刘伯承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党的统一、红军的统一,维护了党的正确路线在广大红军部队的指导地位。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军在会宁会师,实现了抗日北上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同志总结经验时深刻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没有红军长征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后来的蓬勃发展,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正确方向,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今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战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巩固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二、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证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人类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红军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树皮,头上有飞机轰炸,前后有敌军的围追堵截,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红军打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大会师,踏上抗日救国道路。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红军指战员们对马列主义执着的信仰,对革命理想执着的信念,靠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摧不垮的。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说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是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如果我们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或者发生动摇,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半途而废。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些党员和干部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危机,有的对党的领导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就会导致党员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变化、政治方向迷惑、生活陷人腐化堕落。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我们才能在国际政治风云多变的情况下和各种复杂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也才能经受住各种大风大浪的严峻考验,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实践者。

三、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为民谋利益的崇高思想品德,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严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红军战士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打退强大的国民党军队,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各民族兄弟的帮助,红军是难以完成历史使命的。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积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方针,宣传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严格执行军纪,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帮助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武装等等。红军指战员们用严明的纪律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了群众关系,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捐粮草,给红军带路,照顾伤病员,甚至参军打仗,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红军战士的远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与全国各民族人民群众有力支援分不开的。红军内部,党群之间、官兵之间关系亲如兄弟,干部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牺牲在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行动都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今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他们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学习他们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人民利益,一切言行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和尺度,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这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要做到的。但是,这些年来,随着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党内有的于部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人民嘱托,思想行为和工作作风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甚至有的严重地违背党的基本原则,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党群关系的好坏,人民利益既得与否,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威望,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消除腐败;有助于我们加强党性原则,遵守党的纪律,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时刻不忘人民群众,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是我们党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四、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密切配合,这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各主力部队之间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如果没有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红军也是不可能取得长征胜利的。在长征途中,革命队伍中的团结友爱是十分可贵的。红军将士把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把部队当作自己家,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困难和危急关头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这种舍生忘死的战友情义,使战士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病痛,忘记了危险,尽管长征路上那么艰险,但是大家团结一心,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抛头颅洒热血,决不后退一步。红军重视军民团结,重视民族团结,尊重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得到了各民族的支持和拥护,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在红军当中,讲团结、顾大局、舍己为人、生死与共是红军内部关系的自觉准则。正是这种讲团结、顾大局精神,克服了王明“左”倾主义,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从而达到党内团结和统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的几十年,就是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不同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叫作'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充满希望又任务艰巨,虽然现在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比起红军长征时期优越得多,但是新的情况、新的困难层出不穷。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伟大的团结精神,需要全党的团结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团结。团结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是改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把一切有利于团结的积极因素凝聚起来,把一切有利于祉会主义建设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才能兴民族、强国家、富人民。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高度上,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识大体,顾大局,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善于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尊重群众,爱护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作出努力。

五、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省“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也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红军长征史,是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顽强战斗、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史。“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长征途中的艰苦是世人所罕见的,是现代人难以想像的。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一支钢铁队伍,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是战胜任何困难的法宝。今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任务非常艰巨,经济实力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要赶超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甘肃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地处西部边远地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同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还很大,脱贫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加快甘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省“十一五”规划任务,更需要我们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我们大力发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从现在到2010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辉煌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一五“规划,描绘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前景,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繁荣富强和社会和谐的纲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将美好的蓝图化为现实的精神条件。这种革命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那么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畏艰难,励精图治,勤勤恳恳为人民谋利益。"我们要遵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教导,努力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学习孔繁森、李国安、任长霞、牛玉儒等模范人物的优良品质和新时代风范。自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虽然过去70年了,但是长征不朽的精神和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法宝,是抵制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同时,长征精神又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用长征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长征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第二篇:长征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立志振兴中华

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而长征精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人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事实证明,长征中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气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提出了更深更新更高的要求。弘扬这个时代精神,科学地认识它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科学深入地认识研究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把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与长征精神内在逻辑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

长征精神的价值就存在于它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我们只有认清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按照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去研究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1.理想信念的灵魂支柱层。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2.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生死观念层。

3.守纪团结的保证层。4.正确的领导策略层。

长征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回顾长征,再看今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历史的又一次巨大转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三亿人民的共同心愿。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光辉思想,把中华新长征引向灿烂的明天。然而,掸指一挥间。神六上天,申奥成功,三峡筑大坝;奥运赛场,五星争辉,国歌震九天;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中华大团圆。今天,我们重温红军长征的不朽业绩和光辉的历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中华民族的主力军,我们要走红军的道路,继承红军的传统,发扬红军的精神,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用我们的才学让中华民族再次让世界震惊!我们永远铭记如史诗般的长征,它是人类历史的丰碑、中华民族之魂!

第三篇: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毛泽东在长征后写的,只是诗中的一小小部分。从这几句诗中可以感觉到当时长征的路是多么的难走。虽有着艰难险阻,但我们的红军战士,依然忘我的前进,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之魂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魂的最高体现。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献身精神;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精神。

如今的社会到处充满人民民主,改革开放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都明显的提高。正是前一代人的血与泪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即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大学生学习长征精神,了解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还是必要的。有人认为通过重走长征路来让我们了解当时环境的险难,还有我们红军战士坚强的毅力,进而增强我们的长征精神。不过,在我看来,重走长征路,也就像我们爬高山,因为会自带干粮,会自带日常生活必需品。条件比起真正长征要好很多。其实在爬高山的时候,你也会觉得辛苦,因为高,你也会想放弃,所以需要坚强的毅力,需要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此时,你也可以联想得到,我们革命老一辈们是如何的坚毅,如何的刚强。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他们是如何地与恶劣的环境抗争,最终到达目的地。

不过重走长征路,会让人更快的、更直接的、更明确的想到长征精神。其实让大学生了解长征精神,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有着这样一个意识——假如国家在为难之际,能不能做到,舍身为国、为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里,中国也许暂时不会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并不是一定不会发生,所以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就应该要这么一个思想,时时刻刻,都要有为国、为民献身,并团结起来,一起抵御外来的入侵。长征的胜利,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正确指挥,根据实际,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长征出现的首要原因,没有正确的决策,就没有胜利的成果。

第四篇:长征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

如何弘扬长征精神鲍啸成徐海学院理工13-3班22130001 【摘 要】 为了纪念中国红军长征,全国举行了一个活动叫“重走长征路”。活动旨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中国两代领导人对长征的感悟和理解,并且他们深知这种精神对中国青少年和中国未来的意义,于是后来的各项要求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让长征精神注入当代中国青少年的血液之中。努力承担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现在,青少年应该采取一些行动来促进长征的精神。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让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和充满活力,扬我中华精神,实现我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长征精神提高自己中国梦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华夏大地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极其光辉的篇章,红军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人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其英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长征的胜利,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的理论内涵及时代价值

1.长征精神的理论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1

1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

2.长征精神的现代价值 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胜利,是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和向心的力量、感召激励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就是长征精神的现代价值中的重要功能作用。

长征精神总是在不断地表达着一种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规范价值。一是长征精神体现为一种对民族生存、国家前途及人的自身价值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二是长征精神总是一种包含着自觉的非凡的生存智慧、勇气和创新,以及符合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的精神;三是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升华。长征精神体现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性格的象征。也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所以长征精神不仅具有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还具有教育塑造价值、规范导向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是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同时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高尚品德的升华。

二、当代青年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长征精神是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

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努力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升华。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包括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长期英勇奋斗的真实记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充分运用这个精神宝库。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干部和人民。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承担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从上学开始,就听老师说红军的光荣历程,我们当时只是那份崇敬,却并没有明白长征精神是什么。而今天终于懂得那是名族精神中的一个大柱子,至关重要。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或许那些事情对于我们还无法解决,我们很想放弃。但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想想红军老前辈们,我们会不会觉得我们太容易放弃?对于他们当时的困难,我们所遇到的又算什么呢?所以我们没有资格轻言放弃!学习,我们应该更加的努力向上。生活应该过得有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2.长征精神是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觉得我们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发扬这种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代大学生很多没有坚强的毅力,容易放弃一些事情,不愿意迎难而上,缺少了奋斗的力量,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我们缺少的太多。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要想摆脱落后的状态,我们只有领悟和学习伟大的朴实的长征精神。我们的素质也是让人担忧,校园永远不会缺少随地人垃圾的人,公共场合不会少了那高声喧哗的人......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学习红军精神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扬我中华精神!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风气、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对于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征精神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致的,是时代赋予长征精神新的内涵。在当代青少年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是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相联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对于当代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几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在长征路上艰难前进。那敌人的枪林弹雨,那过雪山时的寒冷,那过草地时的饥饿,那对少数名族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纪律,那看着身边的战友慢慢陷入泥潭却无能为力,那战友滑落万丈深渊,那太多的苦难和艰辛......然而他们并没有倒下,而是奇迹般的战胜了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了那历史的奇迹。是一种信仰支持他们克服太多的困难,是理想促使他们勇往直前,长征让中国的历史有了希望,为迎来新中国奠定了基础和骨干力量。长征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留下了那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红军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呢?这就是精神的力量,理想信念的力量,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跨越了种种艰难险阻。这种崇高的精神、理想和信念正是我们现代青年人所缺少的。

三、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1.提高广大青少年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度,形成认知,产生情感,自觉接受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深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精神出现了小危机。我们在大学,每个月领到爸妈无偿的生活费。不知道当代生活压力的我们在美丽校园肆意的挥霍金钱和美丽的的时光。没有崇高的志向,没有太多的激情,缺少反思和进步的信心。游戏和花钱成了一些大学生的父母。因此提高广大青少年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度,形成认知,产生情感,自觉接受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弘扬长征精神,首先必须形成认知,提高青少年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度,从而使他们对长征精神产生情感,自觉接受,真正的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所言所为。全国各地举行的声势浩大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更是把弘扬长征精神推向了高潮。“重走长征路”活动的内容及主题大多是“延续长征精神,爱我中华”等,活动对于增强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了解,对中国革命史的了解,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对于更为深刻的领悟长征精神,提高广大青少年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度,形成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

2.把弘扬长征精神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长征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精神血脉。人总要有点精神,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要发扬“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激励红军战士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呢?答案只有一个,是红军战士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

邓小平同曾说过:“在长征中为什么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弘扬长征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而这一点正是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长征中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应该把弘扬长征精神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在大学生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代的我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提高素质,努力承担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最终驶向我们的比岸——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石仲泉:《长征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2]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星火燎原》,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4]《红军长征与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五篇:长征精神

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的诗词让我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感受到红军的英雄气概,让我领略了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

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迈开双脚,历经艰险,走草地、过雪山……在重兵追堵中一走两万五千里,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走出中国革命新局面。中央红军在367天的长征中,进行了300余次战斗,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两万五千里路程上,只休息了44天,日均行军74里……各路红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强渡嘉陵江、激战独树镇……十多万红军指战员血洒征途。他们没有屈服,他们没有埋怨,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这就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强信念;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大局至上、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冲破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勇气;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军民一家、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

今天,我们重温红军长征的不朽业绩和光辉的历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

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中华民族的主力军,我们要走红军的道路,继承红军的传统,发扬红军的精神,用我们的才学让中华民族再次让世界震惊!

我们永远铭记如史诗般的长征,它是人类历史的丰碑、中华民族之魂!

今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一场名为“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掀起轩然大波,有人嗤之以鼻,有人高度评价,有人无动于衷。而我们青少年在学校、报纸等铺

天盖地对长征的赞词中,带着对长征模糊遥远的印象满脸茫然:究竟什么才是长

征精神?长征精神现在究竟还是否有意义?

翻开任何一个版本的中国近代史,都可以轻易找到长征精神的影踪。“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教科书上如是说。于是我们也就照本宣科:长征是重要的,长征精神是伟大的,多亏了共产党领导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可长征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是虚无缥缈的,我们从未体会到长征途中的艰苦、长征途中的辛酸。还记得有个小女孩曾天真地问爷爷:“爷爷,为什么红军长征不喝可乐、不吃蛋糕呢?”从这句话

中反映出来的,是我们这新一代人对长征、对长征精神的淡忘。

曾经,多少热血青年因毛泽东的一首七律《长征》意气风发,怀着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奋斗理想坚持着执着着要把不怕牺牲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发扬光大。横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运河、飞夺泸定桥,战士们踏着同伴们躺下的尸体匍匐前进;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啃草根、一袋干粮、金色的鱼钩,多少感人动人的故事被时间磨平,被后人几十个字匆匆带过;黑发人成了白发人,抱着年轻时的信念垂垂老去。

英雄史诗——长征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红军长征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

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在大时代背景下,重忆长征那一段历史

有关红军长征的话题,大多数中国人无法逾越的“心灵珠峰”。在我们

人生启蒙教育时期,有关红军及长征的历史,或多或少,已开始浸渍并影响我们的人生道路

长征给中国人留下的“财富”是什么?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对长征图解的重点及启示并不尽相同。因此,历史给新一代中国人留下的人生烙印及人生影响有所不同。

在“文革”时期,受左倾思潮及两条路线斗争历史观的影响,长征彰显的主要是“领袖个人”的伟绩及魅力,对一些涉及历史敏感的问题进行回避或淡化。比如关于国际负责人李德“瞎指挥”带来的五次反围剿失败问题,以及一些主要领导人对处逆境毛泽东“世态炎凉”的政治心态问题。还有故意丑化一些历史有污点或问题严重人物的评价等问题。

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一致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将长征时期的红军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都强调了长征的艰苦奋斗精神为“时代精神”,都将长征精神作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社会主流意识。

纵观今年长征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些特点,当今中国社会纪念长征已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精神,大家对老区及当年红军经过的少数民族及贫穷地区给予更多关注,帮助这些地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建立希望小学,给一些流落失散的老红军经济捐助。媒体宣传有一个新动向,今年长征宣传的重点并不仅是一些权高位重的“领导人物”,而是一些处于部队底层的长征战士的酸甜苦辣的故事,以及他们在长征之

后多年风雨的“平常人”生活。

长征,不只是一部军事史诗,一起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更应是一部“中国社会百科全书”,我们不能简单用“政治符号”去“图解”长征,长征及长征人物应走下“政治圣坛”,我们应在大时代背景下用文化、历史、哲学等多层次、多角度去理解长征所蕴含的全部历史意义,长征应是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图腾”。

(来源:作者: 深圳新闻网评论员 张兴衍)编辑: 谢俊艺

下载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启迪长征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以至有“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说。长征不仅是党的主力的一次大转移,期间的遵义会议更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的......

    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 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会师精神;西部开发长征精神--会师精神;西部开发【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弘扬团结、吃苦、胜利精神,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长征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时政热点聚焦 材料一: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材料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

    长征精神

    70年来,长征的传奇一直吸引着世界上正直而不畏艰险的人们。 “长征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经历。长征精神是工农红军创造的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为灿烂......

    精神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精神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由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

    五四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五四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五四精神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

    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摘要】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而伟大的精神一定存在着某种伟大的意义。接下来,本文将结合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以及内涵,探讨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