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开题报告 定稿
第六期全国优秀小学校长高级研究班
开 题 报 告
题 目:《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开题报告
作 者:苏亚斌
工作单位:石家庄市四中路小学 指导教师:陈锁明 教授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2014年3月22日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基本要求。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我校于2012年9月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课。两年来,利用各种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更富时代感,较好地落实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本次课题的主要目标是:努力探索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提高的方法和途径,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我校的这项课题研究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过程完整规范,获取了真实可行的数据,探索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般方法、途径和规律,那么,我们将会为其他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目录
一、问题提出…………………………………………………………4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5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途径……………………………………6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11
五、具体操作…………………………………………………………12
六、实验保障与评价…………………………………………………14
七、实验组织机构……………………………………………………15
“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
开 题 报 告
石家庄市四中路小学 苏亚斌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多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爱国精神。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必须认真坚守、大力弘扬。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深厚的情感,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民族、祖国美好山河、辉煌历史、语言文化及民族传统的无限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精神。
1、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小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今天的小学生去继承,中国梦的美好未来要靠今天的小学生去开创。
2、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增强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些腐败现象,利已主义思想严重泛滥。这一切都严重侵袭着青少年一代,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赋予使命,学校教育义不容辞。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效推进我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四中路小学议定申报“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紧扣爱国主旋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臶,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要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可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4、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5、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途径
(一)研究的内容
“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就是要探索新
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教育艺术,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要以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增进共识,用爱国主义教育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凝聚力量、提升素质。紧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发挥爱国主义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构建起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教育体系,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融入师生的思想观念,成为行为规范,发挥实际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紧扣爱国主旋律开展的学校德育工作,在开展时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中国国情的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
(二)研究的途径
“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在我校具体实施的教育体系构建柜架如下图:
1、课程渗透
《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十分明确地指出:“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还指出:“制定爱国主义的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丰富的教材,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宝藏。美国当代教育学家托马斯一里考纳(T-Likcnoa)认为,各科教学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这意味着所有的课程教师要注意:第一,在自身学科教学中要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第二,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以一种“无意”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简言之,要遵循这样“六有”原则:有“意”——有意识地发掘学科中显性或隐形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有“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有“机”——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融溶于载体,做到淡化痕迹、“润物细无声”;有“度”——适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冲淡学科教学本色,学生易于接受;有“序”——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渗透;有“效” ——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2、活动引导
根据实践性原则,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即将陷入成人化、程式化的泥潭,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的爱国情感,更不可能将情感转化为学生的爱国的意志和行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有利时机,启发诱导,使学生从日常做起,从小事做起。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学校的常规活动,包括各种
仪式以及每年的重大纪念活动;②班队活动;③科技文体活动;④社会实践活动;⑤读书活动;⑥影视活动;⑦小社团活动;⑧家庭教育活动等。
但要注意的是,实践活动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为此要求:第一,强化实践要与提高爱国主义认识相结合,鼓励学生将认识、判断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悟活动中蕴藏着的教育意义。第二,对实践活动要提出严格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计划性,避免自发性、突击性和盲目性。第三,加强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和总结,而且评价总结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一份总结报告,开个表彰大会等,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的爱国主义品质从以“服从”、“仿效”为特征的他律水平转化为以“自主”、“责任”为特征的自律水平,从而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连续动力。第四,必须避免教育上的形式主义,即形式化的行为操练和机械重复,否则,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就变成一种在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者操纵下的没有自主判断、没有行为决策自由的活动。
3、环境陶冶
思想教育不能直接到人们的头脑中直接作业,而是通过说理、形象感染、社会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人们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这些外在形式也就是环境。包括自然或人造的环境、人际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团体环境等在内的现实环境,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或远或近、或强或弱、或虚或实、或深或浅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其中直接实施德育的 9
学校环境,更是以其最经常、最集中、最系统和最具目的性的特点和优势,对受教育者产生深刻的影响。
就我校而言,学校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氛围:(1)校训、校歌、校徽,象征祖国的五图、五旗、五徽,均在校园中适合的地方体现。(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将“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这八个寓意深远的大字镶嵌于每个教室的黑板上方,约束学生言行,提升文化品位;将“壮美山河、品味经典、中华美食、民俗瑰宝、古今科技、国粹艺术”六个版块分列于南教学楼楼道之中,每半层一个小主题;中楼梯布臵名人爱国名言;将北楼以国学教育中的“十德”文化,即“孝、悌、忠、义、礼、节、廉、耻、信、和”为主要内容设计装潢。(3)每个教室都悬挂着国旗,张贴《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绒板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5)校园小广播、操场橱窗、手抄报等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窗口。(6)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览。(7)学校课间音乐日日换、天天新。播放《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浏阳河》等老歌;《三字经》、《弟子规》等古典名篇;《天地之间》、《学校的小路》、校歌《明天更好》等儿童歌曲联唱;京剧国粹唱响经典等。
4、校本教材——组织教师编写“我爱我的祖国”爱国主义特色教育校本教材。教材本着“在活动中渗透教育、在游戏中感悟生活、在过程中增长能力、在结果中体验成败”的德育原则,以班队活动课的形式出现,分为“启蒙教育、双百爱国人物、本校特色、家乡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响世界大事、名胜古迹”七个单元。我们还计划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中国精神和国情教育、国史
教育、国荣教育、国防教育、国安教育、国魂教育、国忧教育、国耻教育和国格教育融入其中,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开阔了学生视野,真正达到了特色教育走进课堂、深入人心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
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学生自觉践行。
2、整体性与差异性原则
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完整优化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体验,要从整体、全局、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把内外因、主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的教育与辅导要采用综合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和技术。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运用方法,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因地制宜的教育实效。
3、共享性与灵活性原则
素材资源的整理和建设应依靠集体的力量。课题内教师个人素材资源共享,各参研教师根据各自的特点,集中精力组织好某一个方面的专题学习资料。在小学全过程的教育中对爱国主义教育加以灵活地、综合地运用,使其真正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服务。
4、规范性与创新性原则
针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制定出详细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和教学大纲,选聘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师参与教育工作。同时还应定期开展教育效果的评价工作,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断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对实验教师的导向和激励机制,构建服务、激励、保障、规范系统,拓
展其功能,确立并更新、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与升华,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1、专家引领法。为提高全员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认识,聘请专家为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参与者进行系统的阐发,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培养与提高升华的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践,研究的结果则是要切实提高德育水平。
2、资料收集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3、教育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是否了解我国国情、国史、国防、国安、国忧、国荣、国耻、国格等方面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4、行动研究法。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德育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实践活动的理解与反思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5、经验总结法。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认真整理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教育规律,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五、具体操作
1、确定研究主体和主导人员(1)选定主研成员
吸纳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高、德育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宣传水平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教师承担此研究课题,教育处人员和班主任为基本成员。
(2)确定参研对象
全体师生员工即为研究主体。
参研教师以自己所带学科的全班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课题方案制定个体研究计划,认真实施。
2、培训参研教师
(1)自觉学习科研理论,开发研究实力。完整学习和领会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相关文献,学习《“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外出学习他人所长,开拓课题视野。及时地掌握“紧扣爱国主旋律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关联信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3)课题组成员经常不定期地交流研究与实验心得。每月参加1-2次学校组织的实验教师座谈研讨会,解决研究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3、课题研究分五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4.2-2014.5)
(1)聘请专家指导小组,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实验操作小组;收集资料,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深刻领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3)申报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立项启动阶段(2014.5-2014.7)(1)研究课题开题。
(2)初步开展研究。运用“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指导,借鉴和探究研究途径,全校铺开研究。
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4.9-2015.2)
(1)强化子课题研究,突出案例研究,全面推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开掘。(2)积累经验,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第四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5.2-2015.6)
(1)加强集中攻关,致力打造研究与实验的成果精品。
(2)系统总结提炼,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
第五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5.9-2015.12)(1)验收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2)汇集实验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实验研究成果。(3)申请结题。
六、实验保障与评价
(一)课题组评价
1、课题研究必须立项,开题、结题必须撰写出高质量的实验报告,被上级科研部门认可为优秀实验成果。
2、学校对课题组务必保证研究经费落实到位,对实验教师的评先晋级给予制度兑现。
3、汇展教师成果。
(二)参研教师评价
1、精心制作详细的阶段研究计划,相应完成反映计划研究效果的阶段研究工作总结。
2、参研教师每年必须有论文或相关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或获市级以上奖项,研究成果必须受到上级科研部门的肯定。
3、参研教师必须对研究对象跟踪考查,做好个案分析,在其中发现规律,探索经验,形成理论。
4、汇编个人成果作品集。
(三)研究对象评价
1、思想认识水平明显提高,道德情操素养不断提高,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清醒的解悟,并能够身体力行。
2、有一批优秀践行者脱颖而出,全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道德水准普遍提升。
3、学习体会丰富,实践成果显著。
七、实验组织机构
(一)聘请专家指导(顾问小组)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苏亚斌
组员:张银玲 郭 云 赵彦利 梁小利 刘玉兰
(三)成立实验操作小组 组 长:苏亚斌 副组长:郭 云
组 员:马 靖 曲 璐 张 蔚 雷军霞 胡晓霞 崔晓玲 王丽娟 黄晓伟 张峻岭 张 健 赵会从 伍江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2、《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小学实践导引》;
3、《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4、《上海市教委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方案》;
5、党的十八大报告
6、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总书记讲话稿。
第二篇:学校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 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
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教育时 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广泛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才奠基,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内容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验前期着重抓了对德育现状的调研工作,按学段分年级采取走访、座谈、对话、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行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1、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
(3)开展主题教育。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主题板报”四个主题活动。
2、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3、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抓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的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 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习“规范、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情去感化一切学生,唤醒其自觉力量,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2)开展师表形象设计活动。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用理智的爱、健康的爱、严格的爱去产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关爱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2)观察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以对学生的关爱去打动学生的心,以情动人,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社区沟通。学生只有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才会接受老师、家长或别人的思想教育。
(3)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书籍、刊物、报纸、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传播媒体,充分依靠学生督委会、班委会、队组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施展才智,发展能力。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学生或个别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一)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3、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社区德育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
4、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二)实践研究阶段:要完成六方面工作:
1、对学校的德育情况进行调研,摸清目前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找到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2、加强课题研究的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社区和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让德育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这三道防线: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学校内的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形成整体,有机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开拓新载体、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形成第三道防线。
4、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学生联系卡,定期相互反馈学生的德育表现情况。
5、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讲科学破迷信宣传、学知识反赌博宣传等活动。
6、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律、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一代新人。
(三)总结评比阶段:要完成四方面工作: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并汇编成册。
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教师的研究论文和案例评选。
4、举办课题研究的成果展览。
七、成果形式
1、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2、《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论文集锦。
3、编写德育校本课程。
八、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卢秀真
课题主持人:樊庆海
课题主研人员:温晓博 徐翠燕 段焕英 陈慧等
(2)领导小组,把握实验的进程、方向和效果。重点抓好五落实:实验师资、实验研究活动、实验经费、实验工作管理、实验工作总结。
(3)实验小组集中精力实行抓点实验,跟踪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开展好实验教师工作考核、专题研讨活动,为实验研究营造氛围,排除后顾之忧。
北陶希望小学
课题组
第三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重要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把各级各类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统筹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为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整体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德育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时也是”三个代表”的要求.xx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市场经----------------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济建设.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市场经济中找到原因.同样,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市场经济中寻找答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中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人们的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市场经济是凸现个人利益的求利经济,凸现金钱地位的货币经济,凸现优胜劣汰的分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复杂化.因此,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生成,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在生产力尚不发达,法制尚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的指导下,整体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二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三是德育导向的一元化与道德实践的多元性的关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体构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学校德育体系
”三个代表”思想是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进行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思想对各项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思想,我们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三个代表”对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的指导意义.xx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4]一个”根本任务”,一个”中心环节”,----------------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确立了德育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德育主要通过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特有功能,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进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精选公文范文----------------
第四篇:学校德育开题报告
学校德育开题报告
学校德育开题报告1
本文主要从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抓学习研讨;抓实践体悟;抓反思重建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中学原一年级160人,原二年级150人,原三年级170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30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 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为。因此,学校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抓实践体悟。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
“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学校德育开题报告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而且,近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
2.中小学德育现状急待改革。
目前,德育实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3.我校现代德育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德育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及德育的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同时,通过专家、研究教师、德育管理者、学生的互动融通,实现学校德育环境和成效的优化改善,并形成“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式和管理范式。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必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达到社会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着、经验着的主动过程;德育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灌输;德育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的东西。由此,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2、解决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问题。
传统德育过程背离人性特有的规律,无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说教,重外铄,这种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变,相应地,我们要使德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活动过程紧密结合,构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模式。
3、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式和学校的德育管理模式环境。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本课题研究以“重点高中”为研究对象,以德育“课堂活动”为策略,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目标展开。
(1).“重点高中”是范围。作为学校特征之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高中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点之一,它有别于普通高中的德育内容,课题在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如课程设置与课例方法方面,必将就“重点高中”为本研究作一个限定。
(2).“德育课堂”是策略。将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在体验自身成功(或认识自身不足)的同时,完成教育意义上的德育传输,是德育科研的目标。也是新课改与新课标的关键。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不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新知、新领域、新方法时获得的新“体验”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交互作用下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德育的教育阵地。本课题旨在通过寻求“德育”与“课堂”的整合,实现德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德育课堂”指的是以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德育主题内容的教育方式,旨在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授”与“受”的“探究”式的“体验”。
(3). “校本课程”是手段。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关注的是“人作为自我的人”的一面,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也必然是个性化的。对其的开发必然服务于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目标。“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具体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应从“一个最终目标,三个立足点”方面来理解:
①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在对话、探究式活动中“体验”德育。
②立足点之一:学校的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中外大量的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经验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③立足点之二: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而且更重要的在人格方面。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要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在校本课程开发和重建过程中更要充分突现教师的个性。
④立足点之三:学生的个性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而要促成这一内在建构活动的发生与完成,关键的是要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体验点’”。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去。本课题旨在通过课程开发,以课程案例(以下简称课例)为开发目标,在实践德育目标序列上为学校德育研究提供程式。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从宏观上考察,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1986年国际大会明确要求,要“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地发展”。亚太地区的国家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国外及地区学校的德育多以“公民课”或“价值观”等文字表述,但其实质属于“德育”范畴。综观国外及地区学校的德育工作,似有两种趋势:第一,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亲自提出要求或意见,组织专门机构对学校德育问题展开调查研究,然后又由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做出重大决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第二,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及地区要求学校德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致力于把这方面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1990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有总统参加的拿美州长会议,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会上发表了《美国20xx年教育战略》的报告。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毒品、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认为,新政权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开始”。近些年来日本社会强烈呼吁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要求把加强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文部省在1988教育白皮书中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考察日本教育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对学生道德品行培养的高度重视,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十分重视“养成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建立了国家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战后,日本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是按照“智、德、体”的次序来实践协调发展的。近些年来,日本鉴于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增的事实,下决心转为“德、智、体”的培养目标。针对青少年道德意识差的情况,文部省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经专门改进的课程,即德育和专门活动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而且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政府还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具有同等的地位。学校开设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日本政府建议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日本人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德育价值,注重德育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来自日本的德育效益:日本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劳动力具有良好的素质,尤其突出的是,普通工作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智能水平。除了国际方面的探究外,我国也有一些地区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1.已知省内同类课题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在20xx年开始逐步探索“知识性德育、养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统一的“自主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为载体,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时至今日,该校在德育管理上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在模式研究上,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成果。 2.在全国范围内,有部分地区在此领域走在前列,开始了已些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有:
① “十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德育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和“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开始运行。该课题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惊铎教授主持。课题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原创性理论视野关注中国德育的基础性问题和热点问题,聚焦本土化校本(园本)教育问题研究,深度合作并引领课题实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至此,已取得部分丰硕成果。
②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教化——体验’型德育研究”在20xx年刚刚启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实验目的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形成与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相适应,以“教化——体验”道德教育为基本范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
由此可见,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国外及地区的学校都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且越来越重视,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而且本课题研究的体验德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理论价值: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体验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手段、途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并适当加以深化。
2、行动研究法:通过个案的实施并逐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家长及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来确定本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定期总结、及时反馈等方式,把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负效应与对策的研究逐一总结。
(二)、研究途径
1、研究准备阶段(20xx.10---20xx.2):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制作课件和网页,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2、研究实验阶段(20xx.4---20xx.3):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实施方案,制订实验细则。
3、研究实施阶段(20xx.5---20xx.5):中期经验总结、报告,提出评估考核标准。
4、总结评估阶段(20xx.6---20xx.3):总结经验,形成成果,撰写总结报告,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鉴定,申请结题。
(三)、研究手段
1、活动所需条件:
(1)图书资料(网上搜集、图书汇总、问卷征集等) (2)辅导学习(参加各种研讨会、请专家讲座、外出学习等)
2、预期成果的形式:
论文,资料总结,班会、优质课,微机软件,实验报告等。
(四)课题完成的条件
课题负责人是鞍山一中校长,首席教师,从事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以多年,组织能力强,并有高度的责任感。时间上有充分的保障。
参加研究的都是一线的班主任教师,研究水平较高,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师为研究生毕业,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同时所有的班主任教师有非常便利的条件了解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能利用有效的时机和家长、学生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提供教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另外我校的班主任是属于全天跟班式,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此外,我校的班主任教师经常参与各级各类的工作培训,学校也有专业的科研机构负责班主任的培养工作,为这一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德育开题报告3
一、课题的提出
(一)几个契机
1、适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
xx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德育实践活动开题报告。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2、赶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深刻嬗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新的内涵。在这一背景下重新思考学校的德育,积极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应该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迫切工作。
3、基于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给德育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确定了今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发展方向,同时获得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
(二)面临的问题
1、应式教育的烙痕仍在
对德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深度不够,应式教育仍在学生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痕,他们的时间、精力都用于学习,而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2、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分溺爱;疏于管理;重知识轻德育。
3、德育教育实践性的不足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习惯于采取灌输、说教和强迫方式,达不到学生的自主参与,没有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
4、我校面临的实际问题
我校的前身是一所厂矿子弟学校,因工厂破产,教师人心涣散,队伍极不稳定。面临着全国性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明显滞后。为了使我校尽快适应新形势、快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李学军校长提出“以德育工作为龙头,振兴我校教育教学”的学校战略发展思想。
鉴于如上情况,我们提出“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把“德育实践活动研究与实践”界定为:以体验活动为基本活动形式,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情趣,形成健康人格,在优化体验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管理者,乃至领导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青少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之际,我校要以新课程为标准,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并以德育工作为突破口,使我校进入健康、和谐的发展轨道。
四、研究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一)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间既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能形成合力,发挥主体效益。
2、方向性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在活动中认知、体验、养成习惯、促进德育发展。
3、科学性原则
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不同的德育途径,对应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德育方法。科学进行,不断创新。
4、操作性原则
方法一定要适合中学生发展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内容:
1、倚重社会资源,创建德育良好环境。
我校周边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实践活动环境。
永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名胜古迹星罗密布,如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盛唐铁牛、普救寺、五老峰、柳宗元故里、司马迁墓等,展现并代表着中华五千年的人类文明,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有效基地。
我校所处铝电社区,驻有关铝集团、北化公司、永济发电厂等企业,是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的生动场所。
还有社区离退休办、运城烈士陵园等都可作为学校的德育基地,开题报告《德育实践活动开题报告》。
定期邀请关公委老干部、部队退休老干部、我校有成就的校友等作主题报告,感召、引导师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发展自己,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增强家校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为此,一定要做好以下3个坚持:坚持每学年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坚持每学年2次发放“家长评价老师意见表”、坚持每周填写“家校联系卡”。
3、占领学校主阵地,唱好教育主角戏。
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卫生习惯、节约意识、劳动意识、尊师意识、遵纪意识等。首先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我校设有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政教处,负责起草制订《文明礼貌五十条》、《学生一日常规》,班级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学生干部值周制度等。从升旗、上操、卫生、纪律等方面对班级进行量化考核,做到日查、周结、月评比。其次做好舆论引导,行动示范。
4、重视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促发展、长才干、提素质”。
坚持一年一度的庆祝六一、开学典礼、国庆美展、秋季运动会等校园活动。班级搞好主题班会、元旦联欢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书、画、写、演讲等创作大赛和学科竞赛以及各级运动会,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思想教育。
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创新,开辟德育实践活动新领域。
5、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正确激励和引导。
形成综合多元的的指标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运动健康、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评价标准上注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如集体荣誉上,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对个人评价,多设单项奖,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三)方法:
在活动的策划、设计上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在活动的参与、认知、体验、锻炼、自我评价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坚持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并举,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长才干,以活动提素质,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倚重社会力量,增强家校联系的“三结合”。
具体方法是:经验总结法、社会实践法、分析辩论法
榜样示范法、自主管理法、综合比较法
五、“德育活动实践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的基础与条件
(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宏观要求。
(二)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三)我校多年来对德育活动非常重视,有一定的经验。
我校前身是一所军工厂子弟学校,30年里,一直秉承着艰苦创业的军工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一直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重”的办学思想,设有主抓德育工作的政教处,有专职或兼职的政教工作教师,各项制度健全。
六、课题研究管理
负责人:李学军(校长),负责课题组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
合作者:刘卫云(教科研主任),负责方案计划的制定等开题工作。
陈爱芳(教务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结果的的总结和交流
陈岭(政教副主任),负责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李红(思品教师),负责过程性评价工作。
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配合。
七、研究过程和预期效果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xx年1月--xx年1月)制定德育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做好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xx年2月--xx年12月)按计划进行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注意同时积累过程性资料,做出各阶段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xx年1月--xx年12月)整理、分析材料,总结、提炼材料内容,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二)预期效果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3、绝大多数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优良校风。
4、德育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带动激活学校教科研工作。
5、争创德育先进集体。
八、成果体现形式
文字性资料、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与德育管理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与德育管理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与价值
1、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2008年l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教育部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要注重规模数量,又要注重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既根据党和国家规定的德育任务,又根据职校特点和职校学生实际,面向现代社会,重新整合,形成一个课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课堂、学校、家庭、社会相联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目标。
德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变革。它不仅仅改变德育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还对教育理念进行了更新,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习者——学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把学生首先培养成“人”,在此基础上把“人”培养成“人才”。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德育管理的弊端更加明显地表现山来。在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精神人才的今天,我们的德育管理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
为此,我们提出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形成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价值和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在积极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同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素质的需求,尽快 1
地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视角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与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丰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和途径,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生本化德育管理模式。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完成从相对单一的学校环境向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渡,并使之有能力去体验未来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未来工作职位的要求。同时,研究这一课题也是为永嘉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尝试,真正有助于永嘉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立足于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探索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品牌、争创浙江省终点职业中学作好理论和实践准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目标是:在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发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及隐性课程,构建生本化德育管理模式,取得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工作经验,改进和探索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的常规教育与管理再上新台阶。
2、研究内容
(1)、如何根据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特点,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
(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创造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整合一切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我们认为:德育课程不仅要体现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地方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确立德育工作内容,并结合职业教
育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德育工作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使德育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我们还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不能较多地停留在“管”,“压”,“堵”等层面,不能较多地是采取“禁止什么”、“不许什么”来进行管理,压抑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较为普遍甚而严重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不能将学生过多地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忽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漠视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学生在管理中的逆反和被动性;而应该关注生命,关注状态,把“为教师好管而设计的管理”改变为“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管理”。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
具体措施:加强理论研讨;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德育活动课程;探索富有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工作经验;创建生本化管理的环境,构建生本化管理模式。
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9.12——200.1)成立课题组,理论学习,研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0.2——2010.4)调查研究德育课程问题,初步制订校本德育课程编写方案;探索具有职教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分析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和生本化管理的模式构建。
第三阶段:(2010.5——2010.10)完成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生本化管理模式的形成。
第四阶段(2010.11——2010.12)课题研究进行结题报告及论文结集。
四、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人员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撰写了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及交流,均获得一致好评。
2、我校德育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学校被评为“温州市行规达标单位”、“温州市平安校园”“永嘉县德育先进学校”等。
3、我校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开设了网站;这使该
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撑。这些有利的条件保证了该课题的顺利进行,也为该课题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有一定的资金保障。
五、课题组人员与分工
六、经费预算
调查经费:4万
材料费:2万
学习考察费:4万
合计:10万
2010-1-19《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与德育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