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实验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本站推荐)
吉林省实验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十·五结题十一·五开题敦化市现场会讲话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
张
旺
在天高,云淡,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在渤海开国第一城,满族皇室发祥地的敦化召开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吉林省实验区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十·五结题十一·五开题敦化市现场会,这是我省德育科研的一件大事。我代表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光临此次大会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会的各位代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敦化市委、市府;敦化市教育局、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致以诚挚的谢意!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是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从九五就开始负责主持研究的一项高级别的德育科研课题。此项课题从九五到十五,历经了两个五年计划,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省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室从十五开始承担此项课题的实验研究。十五期间有长春、延边、四平、通化、辽源五个地级市实验区、十五个县市实验区近课题直属实验校吉大附中等七十余所学校,其中包括大学以及中职类学校,进行了此项课题的实验研究。在具体实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各实验区普遍认为: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实践研究,各实验区对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构建,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的构建,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实验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我省的德育科研,推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了素质教育。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改革;坚持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了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培养,取得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显著成效。取得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可喜成果。
构建了德育系统科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和评价体系,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和创新,强化了中小学生德育观念。有效地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培养了中小学生道德习惯,促进了行为规范的养成。成功地造就了教师德育队伍,成功地造就了班主任德育队伍;培训了学校领导、教师从德育理论到德育实践的能力。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德育科研和德育实践,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他们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了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加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性地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通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进一步改进了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了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德育科研,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内容,展开十一·五的道德教育和德育课题研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的经典阐述,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新标准,对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阐述与最新发展。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最新阐述。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系统总结与自然升华。它具有深邃的历史底蕴,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三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它是吸收、总结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牛玉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并不断提炼升华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四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内在要求。“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对人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因此,我们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十一·五的德育科研和德育工作推向新的平台。
籍此机会谈一谈吉林省的教育科研: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纵观大势,德育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中,就至关重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 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正在不断深入,加入WTO以后的各种挑战正在逐步来临。在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下,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为实现建设“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的发展目标,为适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建设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革命与教育现代化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仅凭经验解决问题已远远不够,必须要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地开展研究。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是诊治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一剂良药;开展教育科研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的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广泛交流信息,增强开放意识,扩大教育开放;有利于丰富头脑,开启智慧,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广大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实现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有利于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以改革为动力,总揽全局,形成学校优势,打造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因此,教育科研是具有多元功能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外教育实践无不证明,教育科学知识一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掌握,将极大地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智慧,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巨大动力。面对当前教育的各种重大挑战和发展要求,为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创新,必须要紧紧依靠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向教育科研要成果、要质量、要效益。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仅急需加强教育科研,而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整合全省的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强区域间、校际间的学习与交流,进行广泛的协作研究;任何一个市(州)、(县)区,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有多强的科研力量,无论有多高的科研水平,都无法单独靠自己的科研能力研究解决如此众多的发展问题。
我们要充分认识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必须带头真正搞科研,这是开展好教育科研的关键。有些学校开展教育科研,主要是依靠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来做,校长只是原则上的领导和指导。应该说这是不够的,因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不亲自深入开展研究,就难以形成明晰、坚定、具体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不仅教育科研搞不好,而且学校也不能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很多校长都是做得比较好的。今后应继续坚持和加强。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
第一,要树立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机遇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我省目前面临着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认真分析教育处于新的宏观环境中的发展问题,潜心研究教育改革中的新矛盾和教育发展中蕴涵的新挑战。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发挥现有的教育科研优势,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第二要树立开放意识。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和管理经验,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意识,积极应对WTO对我国教育的挑战,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要树立特色意识。特色是生命力,特色是优质教育科研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科研是进一步提升科研理念,明确科研指导思想和方向,形成特色研究的过 程,所以必须突出特色课题的研究工作,注重形成特色课题、特色科研成果。要很好地挖掘、总结和突出特色,打出自己的教育科研特色。
第四要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科研要创新理论思维,适应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弃旧创新,形成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观点。教育科研要深入总结新的教育实践经验,回答新的实际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规律,努力做到在理论研究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现教育科学的自我超越和突破。第五要树立精品意识。吉林省可以说是文化大省,但是,我们的精品课题却不是很多,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少一点。这样的现状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如何做大、做强课题研究,符合“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的称号?这是我们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者以及校长的义务和责任。课题研究一定要追求质量,追求精品,树立品牌意识。把课题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面旗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声誉、提高吉林省教育的综合实力。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建设精品课题,实现教育科研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由教育大省发展为教育强省。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与中央教科所、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德育研究中心从八五就开始进行了课题实验研究的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愿我们十一·五继续合作,友谊长存,创造教育科研的辉煌。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二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重要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把各级各类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统筹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为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整体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德育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时也是”三个代表”的要求.xx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市场经----------------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济建设.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市场经济中找到原因.同样,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市场经济中寻找答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中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人们的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市场经济是凸现个人利益的求利经济,凸现金钱地位的货币经济,凸现优胜劣汰的分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复杂化.因此,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生成,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在生产力尚不发达,法制尚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的指导下,整体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二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三是德育导向的一元化与道德实践的多元性的关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体构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学校德育体系
”三个代表”思想是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进行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思想对各项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思想,我们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三个代表”对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的指导意义.xx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4]一个”根本任务”,一个”中心环节”,----------------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确立了德育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德育主要通过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特有功能,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进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精选公文范文----------------
第三篇:实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昆虫在它弱小时难看无比,但经过不断的吸取营养,数月后会破茧成蝶,为人类生活增添美丽。几年来,我校在实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历经了无数次的学习,开展了多项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洗礼中,让我对德育的认识有了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
曾记得,落实课题研究以前的我认为德育的渗透只有品德课上才是最佳教育途径,教育方法也是当学生思想、行为偏差时谈话解决便可。
而今在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中,通过一次次班会评比活动、班级特色活动,我和同学们面对一个个学生关心的话题,一个个学生“常见病”而进行细心的准备,精心的召开,活动中通过看、演、评、画、写,使我感觉学生思想、行为的偏差应该在无声细雨中纠正,真是事半功倍。
而今在课题实施中校园文化的改观,让我感受到对学生的教育哪能仅限于一堂品德课,而是处处在,时时有的。
而今在课题实施中学校组织的一次次专题讲座、课题研究使我认识更得以升华。记得上学期德育现场会中的沙龙活动,该活动主题是围绕怎样使学生快乐的成长,为了切实落实该主题,活动前我们是翻阅书籍,上网索取资料,活动中将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与同仁分享。这一查、一结、一说使我们在场的所有老师感受到德育的重要,尤其是迟老师在谈到班级一问题儿童的教育措施中,同仁们有深度、有广度的群策群力、更使我认识到实施德育途径的多样化。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千百年来,无论是中国的孔子站在“杏坛上”,还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站在他的学园里,都面对活生生的教育对象。今天社会的瞬息万变,今天社会的高度发展,今天的教育对象则更需要勇敢的面对人生,快乐的面对人生,智慧的面对人生,而赋予他们勇气、能力的我们更应该学会教育他们,感召他们。而我校实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这一系列活动正使我这一东风人认识到了,感受到了,我坚信已“破茧成蝶”的我会用鲜活的生命力使我的教育对象幸福、开心的面对人生。
第四篇:成渝实验区比较研究
成渝“试验区”比较研究
2007年6月,中央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这是继上海、天津之后由国家批准的第四家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媒体甚至称其为“特区”。成渝“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涉及土地、金融、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政府改革、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城乡规划等许多方面,它们因成渝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行政体制而具有不同的重点和特色。オ
一、成渝”试验区”建设面临的不同背景
范围:成渝“试验区”范围不同。成都“试验区”建设是在一个市的范围展开,重庆“试验区”建设实际上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展开。
体制:重庆市具有更优越的体制优势,实验方案等直接上报和请示中央,成都市则是在省的领导下进行,各种方案需向省请示后转报中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和贯彻执行的效率。
自然条件:成都市是大平原,有利于圈层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重庆市则以山城和丘陵为主,城市化进程更需要依托轴线推进。
发展水平:正因为重庆市”试验区”事实上是涉及一个省而不是一个城市,为了更具可比性,我们在进行成渝“试验区”比较时,将成都市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成都经济区(5市5县)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3个区市县)、四川省与重庆市、川渝毗邻区县作一一对应的比较。在表1和表2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点:(1)GDP差距不明显,重庆略高。2006年人均GDP,成都市22269元,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23224元,比成都市高4%;成都经济区15303元,重庆一小时经济圈16366元,比成都经济区高7%;四川省10546元,重庆市12457元,比四川省高18%。(2)财政收入差距巨大。2006年人均财政收入,成都市1693元,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2270元,比成都市高34%!成都经济区832元,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1095元,比成都经济区高32%!四川省697元,重庆市726元,比四川省高4%。(3)川渝毗邻区域的差距最为突出,四川区县大大落后于重庆。31个川渝毗邻区县比较,2006年人均GDP,四川17个区县平均为5832元,重庆14个区县平均为9058元,重庆比四川高55%!2006年人均财政收入,四川17个区县平均为115元,重庆14个区县平均为460元,四川仅相当于重庆1/4的水平!令人震惊!从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工业化和支柱产业实力、体制优势等看未来发展趋势,重庆发展可能会更快,差距可能还会拉大。(4)从前面3个特点已经可以发现,重庆市内部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比四川突出,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与三峡库区和渝东南的差距很大,城乡收入差距也比四川略大,四川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重庆,重庆的城镇居民收入则高于四川。(见表1)
难点和重点:上述区情决定了成渝”试验区”建设的不同难点和重点:成都要解决和探索的是城区与郊区(郊县)、大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的城乡统筹发展;重庆要解决和探索的则是主城区、郊区(郊县)、县域的城乡统筹发展,即一个省域范围内(中心)城市与农村、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统筹发展,特别是要解决和探索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成都市“全域成都”和重庆市“一圈两翼”的提出,正是这一背景的产物。
注:(1)成都经济区范围包括5市5县: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的市中区、峨眉山市、夹江县;雅安市的雨城区和名山县;(2)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包括23个区县:主城九区、渝西地区12个区县以及长寿、涪陵,即:主城九区、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綦江、大足、潼南、荣昌、铜梁、璧山、南川、万盛、双桥;(3)本表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7》、《成都市统计年鉴2007》、《重庆市统计年鉴2007》、《重庆直辖10周年—数据与分析》相关数据计算。
二、重庆特色:“一圈两翼”
重庆是我国西部最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直辖使重庆中心城市生产力不断得到释放。1997年直辖后,针对新的大重庆行政区范围,重庆着力推进将全市划分为主城都市区、渝西走廊、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战略,并通过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这一战略为主城生产力向外扩张创造了条件,扩大了腹地,并带动周边区县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主城和渝西经济走廊,地理区位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很快,一小时经济圈的雏形和趋势已跃然纸上,但库区和渝东南的发展则相对落后。2007年初,重庆将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确定为“一圈两翼”三大板块,即“1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渝东南“两翼”。(重庆“一圈两翼”的含义是:依托“1小时经济圈”发展优势产业,与四川共同打造国家新的增长极——成渝增长极;以库区腹心城市万州区为中心的渝东北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则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产业。)
“一圈两翼”既是重庆的区域发展战略,且深刻蕴涵着重庆统筹城乡的发展模式、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如上分析,重庆市实际上是一个省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两个层次的任务:一是中心城市(主城区)与其郊区(县)的城乡统筹发展,二是中心城市与全市域县区的城乡统筹发展。一小时经济圈以重庆主城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涵盖23个区县,2006年常住人口1674万人,GDP 2710亿元,分别占全重庆的60%和78%,是重庆经济的主体,是带动“两翼”的本钱,是重庆的“珠三角”,做强“一圈”是提高重庆统筹实力、带动“两翼”、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选择。与此同时,一小时经济圈又是主城与郊区(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讨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时,人们往往更多谈论如何承接和吸引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其实,一小时经济圈更是重庆主城生产力进一步向外扩张的紧迫要求和必然选择,主城土地、环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紧缺,迫使制造业向远离中心城区的区域转移,在我国已是一个大趋势。重庆北部新区等新城建设为主城生产力向外扩张创造了条件,现在,这种产业转移和扩张,将在更大的空间展开。
重庆在论证“一圈两冀”时提出:打造“1小时经济圈”是重庆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的需要。长期以来,重庆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渝东北和渝东南是大农村连片区,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畅,其发展主要依靠大城市的辐射。而“1小时经济圈”显然增加了大城市的辐射力,引导渝东北和渝东南的人口向“1小时经济圈”转移,这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的人口全面脱贫,又能减轻渝东北和渝东南的环境压力。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难题,也需要“1小时经济圈”的带动。由于种种原因,三峡库区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条件欠缺,产业发展环境堪忧,招商引资异常艰难。尤其是巫山、奉节等县地处大山之中,除矿产资源开发外,其余工业产业几乎为零。如果发展东部地区淘汰下来的化工企业,又对长江水资源形成潜在威胁。面对库区产业发展难题,“1小时经济圈”将有效吸引库区人力资源,最终使库区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旅游区。(本文作者根据重庆社科院为《潼南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高端论坛(2007-4-30于重庆)》提供的背景资料整理。)
“一圈两冀”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2007年9月国务院批复《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文件,即《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7〕90号)文,明确重庆五大定位:“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国务院批复文件要求,重庆市要按照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在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加快以都市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发展,引导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城乡产业分工协作,统筹做好重庆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要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整体推进格局。逐步把重庆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这是中国第一部经国务院批准的城乡总体规划,也是重庆市探索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重要规划。
三、成都特色:“全域成都”
成都也是西部地区最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成都与重庆比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成都”试验区”建设是在一个城市范围(而不是一个省域范围)进行探索,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因此需要重点处理好城区与郊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关系,要重点在城市功能(城市内部)和城市分工(城市群内部)上做文章。第二,成都自然条件优越,腹地广阔且富裕,特别是地势平坦,城市化进程很容易走圈层推进道路。一般来说,平原城市“摊大饼”的扩张模式能够获得成本低且溢出效益高的好处,但是,当城市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拐点,出现不经济现象,而且会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从而迫使和推动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和深化——城市分工和城市群的成熟和崛起。成都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成都的城市化进程与全国一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上世纪70年代,成都市城乡分野基本上以一环路为界,但一环路以内还有部分农田,到80年代末,一环路以外全部是农村,90年代二环路以外全部是农村,到21世纪初,城区已填充到三环路,但三环路以外全部是农村,现在,三环路以外已被城市和非农建筑迅速占领,成都市居民最为直观地看到,每10年甚至5年,城区就会有很大扩展,目前这种趋势正呈现加速态势。城区扩展还不仅于此,伴随成都平原快速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伴随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改善居住及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伴随中心城区生产要素价格的飙升特别是城区土地的稀缺,周边卫星城市逐渐成为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和制造业功能转移的承接地,以特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集群发展的都市连绵区,正在成都平原形成,过去离成都一天车程的都江堰等周边城市,现在有了快速通道连接,仅需十来分钟或半小时车程,商品房价格近10年来也从几百元涨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也许要不了多久,北京五环的格局将在成都上演,成都钢铁厂将面临再次搬迁。从2003年提出“三个集中”到2007年提出“全域成都”,正是这一发展背景的必然产物。
“全域成都”的核心内容是统一规划和建设成都12390平方公里市域,形成“一区两带三圈层四基地”布局格局。“一区”:1个特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和华阳、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等6个新城构成;“两带”: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三圈层”:成都城市的三个圈层;“六走廊”:中心城—华阳—正兴,中心城—双流—新津—蒲江,中心城—温江—邛崃,中心城—郫县—都江堰,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金堂,中心城—龙泉驿;“四基地”:争取用10年时间,将成都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域成都”强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功能要求,实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心城区要考虑更好地发展高端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周边区县则更好地承担制造业和居住功能、生态功能,但他们又不是分割的,他们是城乡间、区域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体系。(李秋怡、邹渠、方野:《“全域成都”勾画试验区远景》,《四川日报》,2007年10月10日。该文介绍,今年(2007年)9月2日,成都对外发布未来10年试验区总体目标框架文件,寄望用10年时间,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将主要以现在的高新南区为主,现代制造业基地由龙泉经济开发区,彭州,青白江—新都和新津—双流这四个片区以及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0个工业集中发展点构成,现代服务业基地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将以金融、信息、会展等高端产业为核心,形成北部商贸片区、南部科技商务片区和东部工业商务等三大片区,现代农业基地则以地势来划分,平原地区集中发展粮油、生猪等农业产业,丘林地区重点发展水果等产业,山区则重点发展林木和水产。)
围绕“一区两带三圈层四基地”,成都市推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拟投资千亿元,启动实施城乡交通五网(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市域快速通道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新市镇路网)、配套设施和智能交通系统等三大类共31个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打造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系统综合的“全域成都”立体交通网,未来两年内将投资160余亿元修建“二环 + 11射”13条免费城市快速通道,在全市域范围初步形成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的城市交通走廊。(黄颖:《千亿元打造“全域成都”立体交通网》,《成都日报》,2007年9月29日。)
“全域成都”实际上是把“成都”作为“城市”的代名词和发展标杆,来描绘成都、鼓舞人心、明确方向和部署工作。“全域成都”的目标,成都市委李春城书记在今年(2007年)7月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有一段精辟阐释:“城市是现代的城市,农村是现代的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充满活力,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交相辉映、充满魅力;城乡的天更蓝、水更绿、百姓的生活更幸福。”オ 四、四川特色:三个层次推进
成渝“试验区”建设不仅仅是成都的机遇,也是四川的机遇和中央对四川的要求,四川正从三个层次积极推进。第一层次是成都“试验区”建设;第二层次是三个试点市,四川选择具有不同特点的自贡市、德阳市、广元市,在全市域范围进行统筹城乡试点;第三个层次是试点县(区),在除三州外的全部非试点市中均选择一个县,在县域范围进行统筹城乡试点。他们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具有不同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成都“试验区”建设将发挥国家级“试验区”的作用,积极探索较发达的城市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成都早在2003年提出“三个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和城乡一体化等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从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公共资源配置、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等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2007年6月中央批准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进一步提出“全域成都”目标。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以下方面:成都作为中央批准的“试验区”,要在全国、全省发挥作用;作为发达的平原区域,应有较高标准和率先要求;作为中心城市,要做好城市功能的文章,特别要在中心城市功能上做好文章;作为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城市主导型区域,要在农民工市民化上做出表率;成都特别要发挥“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在农村金融、农地流转等敏感领域大胆试,为全国和全省提供经验。成都市有许多优势,但与重庆的直辖层级从而效率优势比,存在一定弱势,要主动学习重庆经验,在中央和四川省支持下,提高效率。可否探讨类似中心城市计划单列、模拟直辖等方法? 三个试点市和试点县现在也在积极思考和论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方案。我认为,试点市和试点县(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一,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四川特别突出,他们对统筹城乡发展有重要影响。
(1)发达地区要突出三大重点:城乡协调发展、进城民工市民化、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城市转型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绵阳市、德阳市、攀枝花市、自贡市等市县,当然还有成都市,具有较强的以城带乡、反哺三农的实力和能力,应该有更高的统筹城乡发展指标,特别要在发挥城市功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上做文章,特别要在提高进城民工及其家属的住房、社会保障、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作好工作,留住进城农民,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2)欠发达区域的三大重点则应考虑: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县域经济),要抓重大项目布局。四川广大的丘区和山区目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比重还比较大,基础建设和工业发展滞后,许多地区建国以来没有大型项目布局,因此,这些地区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要把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国家和省要在重大项目上向这些地区倾斜,要通过市场化渠道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和产业,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以城带乡实力和反哺三农实力还是这类区域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不能盲目制定过高要求。四川丘区统筹城乡发展尤其要关注重大项目,特别是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资源加工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
(3)生态脆弱地区和民族地区重点关注:民族政策、生态政策、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更具有特殊性,要与民族政策和生态政策结合起来,要探索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和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商品化途径,探索国家和中下游购买生态公共产品的可能形式,特别要真正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这一新的发展目标,在提供生态产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县域和市中心区:县域和市区的重点也不同,现在市、县、区都在思考和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从我所接触的一些案例看,一个城市里的各个区与县域不同:市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他们要考虑从行政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不同的优势出发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要考虑城市文明和城市美化,要帮助进城民工及家属融入城市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需要市中心区各区的合作,市区往往还存在行政职能不完整的情况;县域则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四川的县域经济因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强调工业化的同时,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第二,三个试点与统筹城乡发展。川渝合作示范区、扩权强县试点县、统筹城乡试点县,是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正在推进的重要工作,对统筹城乡发展有重要影响。
(1)川渝合作示范区。四川与重庆毗邻的14个县区要借助川渝合作示范区(县)建设机遇,学习和借势重庆,促进县域经济和统筹城乡发展。
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是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两个层次内容之一。川渝两省市正从两个层面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一是两省市的合作,2007年4月2日,四川省和重庆市在成都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二是川渝毗邻区域的合作,2007年4月2日《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已经提出并开始推进,2007年10月20日,两省市相关部门和涉及区县,在四川省广安举行了“首届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座谈会”,签署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和《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协调机制》两个合作文件,各个部门和涉及区县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川渝毗邻区域有31个区县,涉及重庆14个区县:重庆一小时经济圈9个、渝东北5个;涉及四川17个区市县:泸州2个、遂宁3个、内江2个、广安4个、达州5个、资阳1个,多数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毗邻。事实上,这是一个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重心的合作区域,重庆是主导。川东北历来为重庆腹地,受重庆辐射,历来有“大车跑重庆”之说,川南与重庆毗邻区域也与此类似,遂宁则明显受成渝经济区双核的共同影响,资中和资阳类似。
这个区域里原重庆区县的发达程度原本就高于四川毗邻区县,因为他们离中心城区近,是重庆的核心圈层,区位条件与成都的远郊和卫星城相当。重庆直辖后,过去差距不大的毗邻区县也在拉开差距,划到重庆的县区的发展水平现在远远超过四川的毗邻县。比如,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相同,过去差距不大的四川蓬溪县与重庆潼南县,2006年,人均GDP,蓬溪县为4764元,潼南县为8950元,蓬溪仅为潼南的一半,人均财政收入,蓬溪县51元,潼南县185元,蓬溪县仅为潼南县的28%。四川隆昌县与重庆荣昌县比较也类似,2006年,人均GDP,隆昌县为7513元,荣昌县为10169元,隆昌相当于74%;人均财政收入,隆昌县125元,荣昌县404元,隆昌仅为荣昌的31%。重庆直辖以来,川渝毗邻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大,以交通为例,2006年公路密度,四川17个县区平均水平为0.71公里/平方公里,重庆14个县区(不包括主城区道路)平均水平为1.42公里/平方公里,比四川高整整一倍!在川渝毗邻区域,四川县区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只有重庆县区的一半,有的指标甚至只有1/3。(详细数据见表2)。
注:(1)川渝毗邻区域涉及四川17个市县区:泸州2个、遂宁3个、内江2个、广安4个、达州5个、资阳1个;涉及重庆14个县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9个、渝东北5个。(2)本表根据《四川统计年鉴1998》、《四川统计年鉴2007》、《成都市统计年鉴2007》、《重庆市统计年鉴2007》、《重庆直辖10周年—数据与分析》相关数据计算,重庆14个县区面积摘自《重庆统计年鉴2002》。
川渝毗邻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我认为主要是:(1)这个区域是成渝经济区双核中的重庆为中心的一核,重庆方面的条件当然更好;(2)重庆的县区更好地承接了特大中心城市重庆的辐射带动;(3)重庆区县分享了重庆直辖后大规模基础建设和直辖政策的成果;(4)直辖市的政策优势和县直管的体制优势。现在,川渝毗邻区域的重庆区县,又将因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的“全省性”,而比川渝毗邻区域的四川县区,享有更优的政策环境。如何分享重庆优势?我认为,川渝合作示范区(县)建设给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拉平政策落差和借势重庆政策的难得机遇,特别是四川在川渝毗邻区域的县区主要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县区接壤,可以更好地承接重庆的辐射,而与重庆库区接壤的县区,又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重庆库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和县域经济发展。总之,川渝毗邻区域事实上是一个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重心的合作区域,四川县区若能有效借势重庆(重庆主城区的要素扩散和市场牵引以及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就可能获得快速发展。
(2)扩权强县试点。扩权强县试点要处理好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关系。
省直管县是重庆、浙江等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的经验之一,今年四川正在积极推进这项改革试点,县域经济呈现蓬勃积极的新气象,令人振奋。在调研中感到,扩权强县试点要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关系。既要借助扩权政策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又要注意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协调,注意县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市级部门既要支持和放活试点县发展,更要继续坚持对试点县的指导和协调,不能撒手不管。
二是做强县域经济与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培育大城市的关系。四川地域广差异大,需要多层次多中心的中心城市,在强调做强县域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培育和壮大,四川和重庆的城镇体系都存在缺乏大城市这个层次的问题,重庆在总结县直管体制的经验时,也有人提出说,当时没有到注意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问题,如果直辖时对万县和涪陵稍晚些推行直管县体制,也许现在就有若干个大城市发展起来了。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吸取。
县直管与省的大小也有关系,管理层次受管理幅度影响,在这一点上,四川与重庆的情况差异较大,重庆实行直管县可以更有效的发挥特大中心城市重庆的作用,而四川则必须把培育多个区域中心城市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川东北、川南、攀西都应有能够带动区域增长的实力强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就象我们常常说光有长三角、珠三角不足以带动广大西部地区的道理一样,光有成都不足以带动全川,光有重庆和成都不足以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区。
第三,重大项目和资源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川东北天然气开发、金沙江水电开发、攀枝花钒钛资源开发对四川经济和统筹城乡发展有重大影响。
四川正在进入大规模资源开发时期,项目之大、地域之广,为历史之最,涉及区域的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方案,紧紧与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
四川资源丰富,在国家能源战略和生态安全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均涉及四川。四川钒钛资源居全国第一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四川水电理论蕴藏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占全国1/4,目前四川境内有已建在建的二滩、瀑布沟、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特大型水电站,到2020年,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投产规模可达到5170万千瓦,四川正在成为我国大规模水电开发建设主战场。四川天然气资源也居全国第一位,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前已开始向外输送,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川东北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使四川在西气东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2007年1月21日揭晓的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及565名两院院士投票评选出的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排名第二的是“川东北地区发现迄今最大整装天然气田”,(杨文婷、李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揭晓》,新闻联播,2007年1月21日。)据有关部门规划,2010年,川东北天然气产量将达到200亿方左右,相当于其时全国产量的1/4,是目前全川天然气产量的总和,2006年9月,以川东北天然气开发为核心的“川气东送”建设工程指挥部在四川达州市设立,“川气东送”工程总投资700亿,从川东到上海的干线管道全长1702公里,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被称为继三峡大坝、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中国大陆第六大工程,甚至被称为可能改写中国能源格局的世界级工程,目前,川东北大规模天然气开发和相应的重化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启动。四川是长江上游和长江源头,是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和施工区,主要涉及川西北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涉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三峡库区安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均具有重要地位。
大规模资源开发给四川人民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四川资源有一个突出特点:基本上都是国家战略资源和特大型项目,而且开发区域人口密集。由于是战略资源和大型项目,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高,当地老百姓难以介入,而由于人口密集,移民搬迁和灾害风险的压力将更加突出。以瀑布沟电站为例,金沙江水电建设移民规模是许多同样电站的数倍,从而使移民矛盾加剧。川东北天然气既具有高压、高产特征,又是高含硫(巨毒)气田,开发建设中面临着更大的社会风险,比如,矿井的安全距离,事故发生后的群众转移问题等,都将比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更为严峻,川东北还面临着自然灾害与工程灾害叠加的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和利益分配体制,当地老百姓难以在资源开发中发展和致富。
无疑,重大项目建设是牵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但如果目前的资源开发体制不改变,开发区域就难以走出“富饶的贫困”,特别象四川这样的资源开发区域,需要国家的大政策,需要中央企业的共建。可从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探索资源开发体制改革。改革资源定价机制,资源价格要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生态环境补偿成本,资源产权制度要考虑当地群众利益;创新资源开发利益的分享机制,资源税及分成要向资源开发地倾斜。资源税改革迫在眉睫。我国资源税的畸形,在近日发布的中石油上市公告中令人震惊。中石油为每桶90美元的油价收入,仅仅交了0.25~0.5美元的“资源税”、销售额1%的“矿产补偿费”、每桶售价40美元以上部分20%~40%的“石油特别收益金”、以及可称得上是象征性的“探矿权”(每平方公里每年收100元)和“采矿许可权”(每平方公里每年收1000元),中石油的低成本,每桶售价90美元的成本仅仅6.86美元(大庆油田2006年数据),正是建筑在这种几乎免费的资源付费上。(陈涛:“中石油:老大是怎么当上的”,《南方周末》,2007年11月1日第20版。)第二,重大产业项目向资源开发地倾斜。留下部分资源给当地改善生活条件和发展经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西部开发输出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帮助资源开发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资源开发项目延伸和转化为产业发展项目。资源开发企业要主动积极帮助开发地区寻找好项目。
第三,探索中央企业与地方的共建机制。让“建好一个电站、开发一片流域、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率先在金沙江水电建设中实现。让涉及四川三分之一人口的川东北天然气开发和川气东送工程,能象新疆、大庆那样,推动一座座新兴城市崛起。资源开发成果要让当地老百姓分享,资源开发要更好地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拉长产业链条,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一种途径和要求。借鉴江苏、山东等村企合作经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江苏昆山市是外向带动型经济,为增强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三种途径推动“村企挂钩”:一种是劳务合作,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到企业里去从事保洁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二是扶贫帮困,一个企业负责帮助一个经济薄弱村庄,把一些农村可以生产的企业配套项目引进到村子里来;三是农副产品配送,农村根据企业的需要生产农副产品并直接配送到企业,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解决了企业的生活问题。这种办法可在西部资源开发中大力推广。中央企业要率先承担起社会责任。
第四,设立特区。在四川这样以战略资源开发和大型项目建设为主且人口密集区域,还可探索设立“资源开发特区”(或试验区),在特区(试验区)体制下,有效探索多样化的资源转化模式和政策改革方向。十七大报告强调“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愿四川和西部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五、东部借鉴——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率先发展的东部在统筹城乡方面也走在前面,积累了许多值得成渝“试验区”学习借鉴的经验。东部地区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在实行的土地入股办法,让广大农民分享到工业化成果;东部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鼓励企业的举措,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创新,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社区化建设,率先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和进城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城乡结对,村村结对,企村结对,一个个华西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政策借鉴,特别是江苏昆山的“三有工程”,与西部的思路和阶段形成鲜明对比,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点,可能是东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最大差距,也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亮点。
昆山2003年已接近小康水平,如何帮助贫困人口追上社会整体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经济与社会差距,昆山提出了“三有工程”,即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农村“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目标是到2006年底实现70%以上的农户家家有物业(有资产性、经营性、投资性收入),80%以上的劳动力有劳动技能,90%以上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为实现“三有工程”,昆山提出以“三个中心”为抓手,即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要为农民创业提供信息,策划创业模式,落实创业政策,尤其是帮助残疾和其他有就业困难的农民就业。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主要对有创业愿望但缺乏资金的农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则是在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小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杨苏:“江苏昆山:‘三有五保’促富民”,《经济日报》,2006年9月30日。)
农村家庭物业和自主创业是昆山“三有工程”的核心内容,昆山通过贷款、培训、村企挂钩、扶贫帮困、家庭物业载体建设等多方面措施,鼓励大胆创家业、办企业、搞产业,增加资产性、投资性、经营性收入,培育物业型家庭和创业型市民;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制改革,让更多农民“持股进城”;有序发展富民合作社,扩大参股面,提高回报率;扶持群众抓住征地或开发建设中等城市契机,实行宅基地动迁“货币化补偿”和“拆一补一”的安置补偿办法,通过以房易房、以租代卖等方法,让失地农民多一些房屋,除自住外,用于出租增收,力争做到失地不失利。经过3年多努力,“三有工程”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农村70.75%的农户家庭拥有资产性、投资性和经营性收入,这些创业性收入已占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成为昆山农民增收的主要源泉。(唐玉良、徐国新:“全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昆山‘三有工程’考察报告”,《无锡农村工作》,2007年第17期。)政府还每年拿出近6亿元资金反哺农民,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精心构筑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五道保障”。(杨苏:“江苏昆山:‘三有五保’促富民”,《经济日报》,2006年9月30日。)昆山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是西部难以比较的,但昆山的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
成都市2003年提出“三个集中”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符合当时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正确选择,现在,则应借鉴昆山经验,鼓励农民创业和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以此为主线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让农民、农村更有效地进入市场,在市场经济中争取更大的利益,这一点,也正是成都“试验区”方案的新的亮点。
第五篇: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报告
几年来我们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课题组在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领导下,在项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伯英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通过全体老师的通力协作,在“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研究与实践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和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就我们所作的工作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请给予评审、鉴定。
一、实验与研究背景
1、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我们现在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语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写作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成败,关乎语文教育的成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易于让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时代责任,是培养时代新型人才的前提。在世界进入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开发,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教育,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重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倡导和重视学生的兴趣学习。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锻炼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表达,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就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引导学生写创新作文就是摆在师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进行创新作文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表达的重要措施。
3、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势化,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即便是教师讲作文,也只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致使学生的写作兴趣低下,作文效果差,作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低下。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写作流程漫长,不能将双边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师生活动脱节,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教学目标相背离;老师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是学生的无动于衷。面对困境,我们曾经作过许多尝试,但仍然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进展不大。新的课程改革就像春雷一般,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也给作文教学带来缕缕春风。自XX年年立项以来,我校迅速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及实验计划,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二、开展“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情况
(一)根据课题与实验计划,认真开展工作。
1、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
我校课题组在市教研室和学校的直接领导下,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探讨和研究,从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入手,论证了“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作文教学创新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表达的重要措施。从课程标准中找到了“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作文教学创新研究也是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举措。呆板、教条是不会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只有激发兴趣,创设写作情境,学生才能愿意去写,作文才会富有生机。
2、“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组的成立及其组织机构
课题理论指导:朱伯英
课题实验组长:张广义
课题研究人员:赵光印 王树东 吴锦云
石留营 范铭华 刘杰
“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组成立后,迅速制定了各项工作计划,同时,课题组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了分工,以保证实验能够 有序进行。由赵光印、王树东负责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有关信息,资料;由吴锦云、石留营、范铭华负责具体的实验班教学;由张广义、刘杰组织编写《“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师生同题作文选》,《“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教师论文选》,编辑校报《未来报》。由张广义校长负责召集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和实验汇报会。使“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 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分工具体,任务明确,按部就班,有序开展。
3、激发写作兴趣,尽快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作文教学研究与实验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实验才能够顺利进行。为此,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创新研究,通过黑板报、“语文天地”专栏、课堂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研究的前提是必须对现有的作文教学进行改革。改革不仅仅是变换样子,作文教学的改革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涉及的面也非常广。例如,作文模式的改革,开展课题研究之前的作文模式一般是这样的:出示文题—作文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补偿作文。一次作文要经历两周的时间,时间跨度长,老师是主角。现在,作文模式可就多了,有读写式作文教学模式;有发表式作文教学模式:有情境作文教学模式;有模仿式作文教学模式;有个性化作文教学模式;有新概念作文教学模式;有自批自改式作文教学模式;还有几段式作文教学模式。林林总总的作文教学模式,确实给作文教学带来生机。教师可以给学生加以介绍,让学生能够尽快地了解。再比如,发表式作文教学模式,用发表作品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将作文课堂教学的主体还原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学生组建文学社团,创办刊物和手抄报,批改选取优秀作文,在自办刊物上发表,优秀的推荐发表。这种作文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有自己的作文选,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本身就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改革,在训练内容上也有很大的改革:有根据学生实际的序列化训练;有自定内容的专题训练;有配合教材的扩展性作文训练;也有跟随中考而制定的作文训练。在作文类型上有记叙文训练专题;议论文训练专题;说明文训练专题;有命题作文训练;半命题作文训练;话题作文训练;看图作文训练;自由作文训练;片断作文训练;有写作技巧的作文训练;有作文语言的训练;有作文结构形式的训练;有作文写作心理训练;有作文写作速度训练。内容的革新也是丰富的,成效也是引人注目的。特别是序列化专题化作文训练,训练目标明晰,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涌现出许多符合作文教学实际的新形式、新内容。“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就是找寻符合新时代作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及路子。时代是在前进的,事物是在发展的,事物的特点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老师要有写作创新的思想意识,努力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作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中,那些富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形式和内容都符合新时期作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把握作文及作文教学的规律尤为关键。
4、创设写作情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够写出好作文来,要知道,写作其实就是思维,没有良好的思维训练,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因此,写作必须进行思维训练,会思维才会创新,即使是顺势思维,也能创造出新意来。“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是指打破传统作文模式,充分尊重创作个性,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天地,具有创意表达的作文实践。思维创新是作文教学创新研究的重要途径,“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案、新问题,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训练分四步:形象思维的训练(想象思维,联想思维),抽象思维的训练(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的训练(对立统一思维,肯定与否定思维,比较思维,多角思维),创造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反思维)这就需要学生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深入社会。学生见得多了,感受深了,事物的形象自然就会浮现在头脑中,再通过想象和联想,学生的头脑就会充实起来。因此,在形象思维阶段,要多让学生到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写文章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没有输入也就没有输出。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到自然中去,去观察,去体会,去感悟,让学生去采集创作之营养,去酝酿思想感情。累积生活,丰富创作之源,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的程度,写作就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创设情境就是基于这一点来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的。我们分年级进行创新作文训练。七年级的学生,从年龄上看,大多是十二、三岁,还带有些天真和稚气。学生好玩耍,对过去玩耍过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并且善于联想和想象,而对现时的紧张学习又时时静不下心来,强迫学生去写作,学生只能是无病呻吟。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学生的创作就会接连不断的进行,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让学生敢于模仿、敢于联想和想象从而给学生以希望和力量,激励学生去探索新的科学领域。当今世界,正处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期,人类的未来将怎样生活?同学们在二十年后将从事什么工作?科学文化将会怎样发达?宇宙定居点该怎样设计?青少年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我们可以设计类似于《我在2020年国庆的时候》、《2020年畅想》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写作,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为实现新生活、新目标而奋发学习的热情。而七年级的学生又是刚刚离开父母来到学校这一陌生的环境中的,因此亲情友情的培养也是写作的重点。让学生在兴趣中闪现创新的火花,在亲情的感召下迸发创新的灵感。八年级是基础年级,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提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在八年级主要研究如何使学生在语言方面有所创新。九年级是升学年级,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锻炼,因此九年级作文教学主要研究在思维方面如何创新。三个年级课题分工明确而又互为一体,课题组教师密切合作,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上好观摩研究课,其他教师听课后提出意见,使理论更完善,使写作实践更完美。同时,课题组注意积累资料,搞好总结,反复实践,努力提高。
抽象思维的训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对社会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从不同的事物中归纳概括出其共同点,同时还要根据某一特点想到具备这一特点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事物还要加以比较,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对于这些思考,如果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出来,就会相当精彩,给人以深沉的思考,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抽象思维之所以打动人的地方。思维的变通能够创造出新的天地,辨证思维可以使人变得镇静、理智;如果运用到写作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不可否认,模式化、程式化的教学形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有利于普及新型的教学路子,但是,在同一模式同一路子的影响下,全局上下一个号,全部都吹一个调,模式的单一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思维的凝固、模式的束缚、方法的僵化,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将之转化为一种习惯。习惯思维,既定方式,简单化、概念化诸如此类积习已久的痼疾,会严重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写作教学中,束缚了学生写作创新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也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其实造成这种被动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老师自己思想太保守,理念过于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拘泥于事件之中而不能自拔,不能跳出三界之外,立身局内,身在此山,难识庐山面目,困惑就会永远伴随着我们。如果立身局外,不在山中,我们就会发现: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之间,只是眼界的问题,困惑与豁朗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层模糊并且遮挡人的视线的虚拟膜,一旦眼界开阔,灼灼目光释化了这层虚拟膜,立刻就会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我想“反弹琵琶”就会引导我们到达另一种境界,跳出习惯思维、传统模式的窠臼,把逆向思维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以此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效果。[nextpage]
能不能在初中阶段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呢?实验尝试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具体形象的事物也能够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更何况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表明他们已经能够离开具体事物,根据抽象的命题进行推理和思考。因此逆向思维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写作教学中怎样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设计上触发学生在文章立意方面的逆向思维,强调反其意而用之。我们都知道,初中这一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这也表明初中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轻信教师、家长甚至是书本的意见。对一切都抱着批判的态度。对于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至少应该看到它的优势,不能只看到它的缺陷。通过创设一种情境,找准一个触发点,让学生从多方思考,积极踊跃的发言,同时适当进行点拔,充分发挥思维批判性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写作并不一定要按常规思路来定格。这就与他们的个性合拍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象找到了知音,话也多了,思维也开阔了,话匣一下就打开了。怕写、厌写的心理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这不仅能使一篇文章的写作获得成功,还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把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提到课堂上来,在使学生明白了这则故事的内容之后,不妨告诉学生,根据思维定势,人们总是一味地批判这个画蛇添足的人,说他不仅骄傲,而且愚蠢,弄巧成拙,到口的酒反被别人喝了。喝不成酒事小,害人害已事大。有的人办事,总是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失败了,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对于这位画蛇添足者,你们觉得这样是否合理?思维的批判性决定了学生固然要对这批判提出反对意见。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你们为什么觉得不合理呢?请讲出理由。”好胜心理激发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答案多起来了。“画蛇添足者也许有独到之处,他能给蛇画足,这一行径绝非可笑,也许这人的见识要比别人多,他不仅要想画好这条蛇,而且要想画的与众不同,这说明这位舍人具有非凡的才能”;“ 但就从画技和画速而言,画蛇添足者已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舍人,饮酒却是其次的事。从这点上看,画蛇添足者并没有把饮酒看得特别重,我觉得这个人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从画蛇添足这一故事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古代蛇的物种可能要比今天的多得多,我们也不能否认就绝对不存在有足的蛇,这也为我们研究古代蛇的物种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从思维批判性出发强调在立意上反其意而用之的目的也达到了。于是一篇篇精彩纷呈、见解独到的《读〈画蛇添足〉有感》也就出现了。二是充分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逆向思维的积极性。特别是善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独创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逆向思维。初中生的心理极其复杂多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摸准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初中学生心理变化的脉搏,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开拓作文教学的新天地呢?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追求花样翻新,不信老一套,不甘于墨守陈规,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大胆创新。这是好事,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在写作上还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会出现“心中有,笔下无”的情况。这时,我们就应该善于发挥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优势,让学生大胆的想象,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情形尽情地去创造,并且旗帜鲜明地允许学生去虚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会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相反,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写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由于学生的阅历少,能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就更少,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生编硬造的现象。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仅在内容上要求学生大胆的去创新,而且在写作形式上,也要求学生以独特的超乎常人思维的方式去创新,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这样,学生敢想敢写,不惧怕写作,这就是极大的进步。这也是学生跳出“怕写”、“厌写”心理压力拘束的重要途径。只要学生敢想敢写,我们就不会担心学生在写作上写不好。这就为学生的成功写作迈出坚实的一步。三是树立辩证关系,在逆向思维中注重学生心理感受的抒发,让真善美之真气得以充分的发挥。有情才有义,有情才有真善美。初中生的思想感情已经比较丰富了,他们的感知能力和情感因素已经达到成人水平。初中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这方面的特长。一些在作文写作上非常困难的学生,一旦写起情书来,洋洋洒洒数千言,情真意切,荡人心肠。究其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情”字引领,感情的萌动触发了他们强烈的写作愿望。二是他们有兴趣,感兴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煽情,善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创设易于让学生表达的写作情境,要引导学生抒发真情,注重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在写文章时,取旁人之不取,制胜于别人不起眼之处。于细微处闪烁感情的光芒。这种反向、发散思维法即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发现新的形象。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你眼中的人”,通常人的思维是写人眼中的人是怎样的,但是,能否考虑一下,动物眼中的人是怎样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写,定能够写出新的东西;又如写牵牛花,一般人多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逆向思维则讽刺它沿着绳索树枝上爬,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荷花,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逆向思考,也可以赞颂滋养荷花的厚实“淤泥”。总之,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如果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了指导学生写作的最佳突破口,有目的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拓出写作教学的新天地。
5、创设写作情境,激发语言创新的兴趣。
有创意的作文就是运用具有自己个性的语言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训练可分四步:积累创新、模仿创新、改造创新、美化创新。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形式,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装。”文章就靠精美的语言。纵观天下好文章,哪一篇不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为此我们平时注意学生写作情境的创设,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大胆的去运用词语,大胆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成语、俗语、名言、警句、谚语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格来美化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文章的内容。如让学生去写草丛里的鲜花,学生是这样写的:花儿掉在草丛里,急切地向外张望;花儿藏在草间,在和我们捉迷藏;花儿散在草丛里,在做健美体操;一阵风吹来,草丛里露出一张张笑脸;花儿闪进草间,不愿出来了------
(二)、实验对象及试验方法
1、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对比实验,设实验班四个,对比班四个。
(1)对比研究法。教师分析研究实验班与对比班的作文情况,收集资料,形成经验。
(2)个案研究法。教师建立学生写作档案,进行个案研究,形成经验,进行交流。
(3)文献研究法。参研教师收集有关理论与经验等文献资料,分析与借鉴研究成果。
(4)信息反馈法。收集学生的信息,实验班的信息,实验教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2、作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创新
针对我校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侧重从两个方面去探讨。一是对写作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大规模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可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试想,一年只让学生写上二十来篇作文,一个学期只让学生写上十几篇作文,那怎么能够去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化繁为简,直指重点,加大写作的次数,重点通过写作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不是重点通过写作指导和作文讲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是对作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传统的作文教学没有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纵观语文教材,很难发现在作文教学上的连贯性、体系性。教材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也是比较凌乱的,甚至是无序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必须依照课本来进行的。因此大胆的改革作文教学内容也是我们研究和实验的内容之一。通过大胆的尝试,让写作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作文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学,乐意去写,这样才有利于写作创新。
3、交流经验,推进科研。
在研究与实验活动中,全体成员努力学习并借鉴一些优秀的作文教学理论,展开讨论,并将适合我校的一些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对“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把《“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教学与实验”简报》作为指导业务提高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材料,仔细研读,认真体会,丰富了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理论知识,扩大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
4、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占有写作时间。
没开展“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研究之前,作文课堂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上周作文课第一课时作文指导,第二课时学生写作,中间时间教师批改作文;下周作文课第一课时讲评,第二课时补偿,这样两周四课时的写作模式从形式上看似乎很合理,但从实践上看,效果甚微,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时间,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再者,写作能力的提高只能靠学生的写作,这样四周一次作文,学生一学期到底能写多少作文?充其量也就是十几篇,这样的课上的再好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缩短写作流程,让学生一周至少能写一篇文章。为此我校实验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实践,提出三种基本课型:
(1)读写一体化训练模式
(2)展示发表式作文模式
(3)自批自改式评价模式
作文批改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通过批改,能够知道自己在写作上的优点,也能够知道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学生的作文批改要进行指导。从浅易简单出发,逐渐的深入,逐步的提高,逐渐达到完全自行批改作文。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学生的生活,不论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还是学校生活,相对来说都比较单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往往写不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为写作注入新的活力,就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1)、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阅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没有阅读,学生就不会写出好文章来。从阅读文学名著到读千字文,从阅读测试到阅读竞赛,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我们采取不同的形式去督促学生阅读,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然后写出自己朗读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装订成册,这就为创新作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成立拓荒文学社,创办《未来报》。报纸每月出版一期,从学生作文中选出独具创新色彩的文章,进行分类整理,对比鉴定,编排出版,这样极大鼓舞了学生作文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3)、举行各项语文活动,推动“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实验工作的进展。举行全校范围的阅读大赛、作文大赛、演讲大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组织师生进行“同题作文擂台赛”、定期举行“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研究与实验报告会,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这些活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作文创新提供广阔的天地。
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上级领导的具体指导是我校“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作文教学创新研究和实验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张广义校长亲自挂帅,任课题组组长,副校长赵光印、业务主任王树东、语文组长吴锦云都直接参加课题研究,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朱伯英直接负责、指导我校“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作文创新研究与实验工作,及时对课题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研究布署下一步工作,使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学校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特殊的支持和关注,为“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课题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大力支持。校长多次指示,要加大教科研力度,让教科研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多出成果。学校的重视极大的鼓舞了全体参加实验教师的斗志,作文创新研究与实验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市教研室对我校的“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情境的创设”创新作文研究与实验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和指导,对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指出工作中应该发扬的优点,也指出了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课题研究进程。
沐浴着教改的春风,我们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谋求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