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培训班讲座稿

时间:2019-05-12 11:3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培训班讲座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培训班讲座稿》。

第一篇:“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培训班讲座稿

“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

实验教师培训讲座稿

双辽市王奔镇中心校 闫景录

《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是我校在“十五”期间深入开展《农村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的基础上,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提出来的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的子课题。2006年是本课题研究的开局之年,2007年8月,本课题研究进入了课题研究过程阶段,2009年是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本年度是本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年,研究计划是否落实、研究过程是否扎实、研究实践是否深入,将决定着本课题研究能否出成果、上层次、上水平,决定着本课题研究能否于2010如期结题。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本阶段本课题研究工作,全力抓好研究计划的落实、研究经验的总结、研究成果的提升,整体构建出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实际的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为2010年结题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

按照本课题研究计划,我们如期举办了这期实验教师培训班,其目的是:引领实验教师比较系统地学习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和谐德育基本理论、教育科研基础知识,以提高我们的科研素养,指导我们课题研究实践。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以下几个专题:

一、小学和谐德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见》为我们建构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掌握《整体规划意见》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1、整体规划德育体系的重大意义

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是构建和谐德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为先。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与我们“十五”期间构建出来的德育基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整体规划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途径与方法体系解决的是怎样培养人,用什么方法来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和途径与方法体系的协调一致,必然会导致学校德育的和谐。因此,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是构建和谐德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2、整体规划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学校工作始终。

3、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基本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4、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

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长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二)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

教思政(2007)4号

1、基本原则:

坚持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相结合。

2、目标与主要内容:开展纪律教育和做人做事基本道理、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活动,安排学生学习历史上有关清正廉洁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等活泼多样的方式,引导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

(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加强爱国主义,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基本涵义

1、基本概念:

(1)小学和谐德育途径。途径是实现目标的通道,是内容、方法、过程的有效承载体。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和谐德育途径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进程中,为实现和谐德育目标——全体学生道德各要素协调统一发展,载承和谐德育的内容、方法与过程于一体的必要通道。(2)小学和谐德育方法。方法是实现目标所采用各种手段的总和。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所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段的总和。和谐德育方法,是实现和谐德育目标,附着于和谐德育途径将和谐德育内容、和谐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和谐品行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2、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的联系:

途径与方法是“统一的”。按照这个观点,在整个和谐德育体系中,和谐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最现实的,它们是缺一不可的有效“整体”,如果没有和谐的德育途径,和谐德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就无所附着,和谐德育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如果没有和谐德育的方法,和谐德育的途径就会空洞无源,和谐德育的内容就无法实施,和谐德育的目标就很难收到实效。

3、和谐德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小学校内和谐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 课程类——

专门课程:主要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经历教育”活动指导以及民族常识教育、国防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

学科课程:主要指专门课程以外的语文、数学、科学、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活动课程: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等。组织类——主要指少先队组织。

实践类——主要包括德育基地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辅导咨询类——主要包括个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集体辅导等。管理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班级管理。

传媒类——主要包括报刊、图书、板报、校园小广播、影视、计算机。环境类——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环境。小学校外和谐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 家庭、社会,如:家务劳动、社会德育基础等。

(2)小学和谐德育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讲解、讨论、规范约束、典型引导、具体指导、自我体验、评价激励等。

三、建构小学和谐德育基本途径与方法的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

(1)目标依据:《若干意见》指出的“热爱祖国、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新《守则》、《规范》、“八荣八耻”和《教育部整体规化意见》中的三方面十六个子目标。(2)原则要求依据:《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德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未成年人)”,《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的“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2、德育原理依据。

(1)德性论原理。人的德性是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但德性一旦形成,便逐渐凝化为个体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德性具有发展性,是可塑的,这种可塑性表现在外在规范或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或改造。德性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于学校德育,只有不断地改变教育环境、改变德育途径和方法,学生的德性才能不断地发展,他们的思想品质才能提高,他们的道德规范才能与时俱进,符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要求。

(2)德育论原理。德育论关于德育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原理是构建学校和谐德育目标、内容、基本途径与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谐德育作为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主体在教师主体指导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和谐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也就是“双主体”实践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学生的主体性逐渐成长,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和谐德育的实践性要求学校要整体构成和谐德育目标和内容,拓宽和谐德育途径,改变和谐德育方法,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确实成为现实社会中独立生存的现实的人。

(3)新三中心论。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是构建和谐德育内容、目标、途径与方法的支撑性理论,它体现了人本主义和“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突出了德育的实践性,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提高了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实效性。

3、和谐与和谐社会理论。

(1)和谐与和谐社会。所谓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这叫社会形态”。因此,和谐社会就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认为未来社会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中央强调,要把“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和谐发展理论。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他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与体格发展等融为一体的和谐统一的人。和谐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也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和谐发展是指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是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是结构合理、富有个性的发展。

(4)和谐校园要素。和谐也指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与关系的协调、统一。和谐校园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校园内外各种要素协调统一发展。创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其核心是调整好校内外的各种关系,既包括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协调统一,也包括构成教育教学活动各种要素间的工作关系的协调统一,以及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上的协调统一等。

①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是真正实现民主法治的校园,是能够切实维护公平与公正的校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校园,是一个积极进取和充满活力的校园,是一个开放的校园。

②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一是建构和谐课堂,二是建构和谐校园环境,三是建构和谐校园文化,四是建构和谐人际关系,五是建构和谐班集体。

③建设和谐校园,要夯实四大“支柱”:

一是弘扬“人和精神”,夯实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团队的“人和精神”可概括为八个字,即“以人为本”“人和校兴”,“以人为本”是学校的的办学理念,即:人是目的,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人和校兴”反映了人的和谐与学校发展的辩证关系,只有“人和”才能“校兴”,学校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人和精神”就是团结协作、恪尽职守、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对于学生来说,“人和精神”就是团结友爱、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对于学校发展来说,“人和精神”就是把人的发展摆在首位,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二是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主渠道,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在“以人不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致力于学科教学改革,创建“和谐”、“活泼”的学科教学模式。“和谐活泼”教学模式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体优化、生动活泼、自主构建、和谐发展。

三是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校园中“人”是第一位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关键,这需要“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四是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机制,实现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和谐。

④构建和谐班集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是学校的构成单位,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构建以人为本,以爱为源的和谐班集体,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构建和谐班集体,一要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强化和谐班集体管理;二要规范学生的品行,培养和谐的班风;三要以爱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要建好“龙头”、抓住“苗头”、转化“ 后头”,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五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形成和谐教育合力。

⑤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校是文化机构,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基本要素,是形成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内核,也是学校辛勤耕耘的精神产品。实施和谐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发挥好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的调解作用和对学生形成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和谐性集中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追求、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策略和育人环境、制度建设的和谐统一、协调一致。一般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协调一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人文氛围等。物质文化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学校文化的第一层面,是载体文化,是指合理的布局,建筑的规范和标准,自然景观的“四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规范的校训和“四风”(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人本化的警示牌,内涵丰富的墙壁字和黑板报。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存在于头脑中的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等意识形态,是和谐校园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和谐发展的灵魂。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四风”和谐建设上。制度文化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的总称,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规范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行为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人文氛围是指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浓郁校园文化气氛,主要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德风范,学生“乐观向上、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奋进精神。

下面举两所学校构建校园文化的例子: 例1 深圳市布吉龙岭学校(陆恕)

教育宗旨:对孩子全面负责,为孩子终身着想。

培养目标:为培养现代化、国际化、个性化的成功人士奠基。发展思路:服务立校、质量兴校、队伍建校、管理强校。治校策略:以人为本,以德铸魂,法情相济,和谐发展。

管理要求:定位准,目标明,思路清,标准高,要求严,工作细,行动快,到位实,效果好。

校 风:敢于竞争,富于创新,善于协作,乐于奉献。例2 浙江嘉善县大通小学的德育文化(陈岳峰)

校 训:一切为你成功着想(与“绿色学校为你成功奠基”遥相呼应)校园文化:软硬件并重。

件:文化氛围浓一点,教师才华多一点,文明语言多一点,学生成绩提一点,家校交流多一点,同事合作多一点,工作愉快更多一点。

件:校园大了,设施多了,软地硬了,污墙白了,荒地绿了,教室亮了,墙壁文化了,校园更美了。

德育文化:实施“3+4+3”策略,努力构建德育十个“一”。

德育文化凸现3个“一”:学校门口“每月一句德育名言”,学生“每人一句勤勉向上的座右铭”,教师“每人一段自律格言”。

爱心教育文化体现4个“一”:学校党团员“每年结对一名后进生”,班主任“每学期一次德育经验交流”,任课教师“每学期一篇教学反思”。

班级德育文化突出3个“一”:班级“每学期学习一位名人(童年学习奋斗史)”,主题中队会“每月一次德育活动课”,大队部“每学期一次德育实践活动”。

4、卞吉的“人本”德育理念。

(1)“人本”德育理念要求科学界定教育本质。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人格培养,即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完全人格,建设人类文明。

(2)“人本”德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体”。以学生为本体的关键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要关心爱护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就业和走向美好的未来服务。(3)“人本”德育理念要以培养学生完全人格为目标。要增强人的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和反省力量,培养人的进取性、创造性、协调性和超越性等。要培养法律人格、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智能人格、心理人格、审美人格等。

(4)“人本”德育理念要求采取人性化的方法,即符合人性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彻底纠正简单、枯燥、生硬的方法。

5、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2)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3)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4)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

(5)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6)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7)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8)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社会要求。

四、2009年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开展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整体构建和谐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体系,其目的是推进学校德育的深化改革,实现德育理念与目标的和谐、目标与内容的和谐、内容与途径的和谐、途径与方法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按本课题研究整体推进表和年度研究计划要求,我们2009年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初步整体构建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体系。具体任务是今年上半年完成小学各学段和谐德育基本途径与方法的整体构建,下半年设计系列化各学段德育活动,组织开展好活动,写好活动案例。

五、德育弊端、改革与经验

1、德育弊端: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差,知行脱节。

2、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1)人的德性教育日趋“边缘化”。加强科学、语文、数学、外语教学是当代学校普遍追求的目标,加强科学前沿课程的教学成为所有课程改革的中心,“去道德”成为当代教育的潮流,德性教育日趋“边缘化”。(2)当代德育的指向为“外在化”。当代教育的指向为“外在化”,必然导致德育指向为“外在化”,人们的道德学习也完全变异为一种“外在化”的过程,造成在道德学习中道德不在场的荒谬现象。

(3)当代德育存在的形态是“知识化”。道德教育成为“外在化”教育,以“知识化”形态存在,德育过程向智育看齐同样成为单一知识获得过程,道德教育以善通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

3、德育改革:

为克服传统德育途径与方法表现出来的诸多弊端,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和“五个转向”、“一个回归”。

“三个转变”即:变“以培养学生形成‘道德知识结构’为重心的德育”为“以培养学生形成‘道德能力结构’为重心的德育”,变“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为起点的‘说理德育’”为“以提高学生道德体验能力为起点的‘感悟德育’”,变“主要着眼于‘结果’的道德教育”为“主要着眼于‘过程’的道德教育”。

“五个转向”即道德教育应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从“感悟”转向“践行”、从“受爱”转向“创爱”。

“一个回归”即学校德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人际关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只有真正反映生活、触摸生活,才能认识生活。”“回归生活世界是把人看作完整的个体,在个体的现实生活世界中通过与他人的现实交往,提升每个个体整体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哲学或教育理念。”学校德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利用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道德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第二篇:1月份小学整体构建德育体系

***小学整体构建德育体系

一月份实施方案

——诚信教育月活动

一、指导思想:

文明礼仪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行为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准则的传统美德教育,它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以抓好文明礼貌教育为切入口,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为将来做成功人士打下基础。

二、工作目标:

弘扬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诚信”的优良品质,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在家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三、活动安排:(分级部进行)一年级活动内容:

(一)“我是诚信好孩子”主题班会

目的: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小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有所认识,在行动上有所落实。

内容:学习身边的例子 形式:班会的形式组织开展

(二)“诚信故事我来讲”比赛

目的:通过讲诚信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内容:讲身边的诚信故事。形式:以班会的形式组织开展 二年级活动内容:

(一)“我是诚信好孩子”主题班会

目的: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小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有所认识,在行动上有所落实。内容:学习身边的例子 形式:班会的形式组织开展

(二)“诚信故事我来讲”比赛

目的:通过讲诚信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内容:讲身边的诚信故事。形式:以班会的形式组织开展 三年级活动内容:

(一)“诚信在我身边”主题队会

目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班会,引导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能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内容:有关诚信的故事、视频等教育资源 形式: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教育

(二)诚信故事大赛

目的:明确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了解自古以来中华人民是如何诚实守信的,使学生崇尚“诚信”,远离虚伪、欺诈,把“诚信”作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

内容:有关诚信的故事

形式:班级内组织比赛,评选出优胜者参加学校内的故事比赛。

(三)“树诚信”榜样宣传周

目的:在“诚信在我身边”的号召下,力求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小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在行动上有更实效的落实。引导发掘孩子们身边的学习榜样,让孩子们有较为明确的榜样目标,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内容:每班评选一位诚信榜样,学校再复评,最终评选出的学生张贴照片及事迹报告在校内进行宣传。

形式:班内评比,上交德育处。四年级活动内容:

(一)“诚信在我身边”主题队会 目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班会,引导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能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内容:有关诚信的故事、视频等教育资源 形式: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教育

(二)“树诚信”榜样宣传周

目的:在“诚信在我身边”的号召下,力求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小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在行动上有更实效的落实。引导发掘孩子们身边的学习榜样,让孩子们有较为明确的榜样目标,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内容:每班评选一位诚信榜样,学校再复评,最终评选出的学生张贴照片及事迹报告在校内进行宣传。

形式:班内评比,上交德育处。

(三)“讲诚信”个人事迹演讲

目的:在知道了诚实守信的基本含义,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学习身边榜样的事迹之后,能反思自身的不足,鄙视虚假和不守信用的行为,能对自己不诚实和不守信用的行为感到不安和歉疚。进而能引起同学们对诚信行为的重视,做一个守诚信的公民。

内容:反思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是怎样做的。现在的我与以前的我相比有哪此地方改进了。

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演比赛,优胜者在校内做宣传。五年级活动内容:

(一)、做诚信小学生主题教育

目的:通过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道德的熏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内容:有关诚信的故事、视频等教育资源 形式: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教育

(二)、“树诚信榜样”宣传周

目的:发掘孩子们身边的学习榜样,让孩子们有较为明确的榜样目标。内容:每班评选一位诚信榜样,学校再复评,最终评选出的学生张贴照片及事迹报告在校内进行宣传。形式:宣传教育

(三)“讲诚信”个人事迹演讲

目的:在知道了诚实守信的基本含义,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学习身边榜样的事迹之后,能反思自身的不足,鄙视虚假和不守信用的行为,能对自己不诚实和不守信用的行为感到不安和歉疚。进而能引起同学们对诚信行为的重视,做一个守诚信的公民。

内容:反思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是怎样做的。现在的我与以前的我相比有哪此地方改进了。

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演比赛,优胜者在校内做宣传。

四、考评方法

各班根据学生在活动开展情况,评出班级小明星。

第三篇:11月份小学整体构建德育体系

朱台镇中心小学整体构建德育体系

十一月份实施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我校学风建设,营造学生学习、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向同学们表达自己的高兴、愉快的心情,这不但更能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同时,通过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也对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工作目标: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安排:(分级部进行)一年级活动内容:

(一)“介绍我自己”主题班会

目的:让学生大胆地介绍自己,向同学们说出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内容:把自己的情况与大家交流

形式:和学生讨论、交流,以照片形式记录。

(二)“拥有一颗健康心”主题班会

目的:通过班会,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内容:叙述、谈话、讨论、问答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形式:以照片形式记录。二年级活动内容:

(一)把我的进步告诉你

目的: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到自信,也能使学生之间共同提高,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

内容:把自己的情况与大家交流

形式:情景剧、小组讨论、交流,以照片形式记录。

(二)“有那么多爱我的人”主题班会

目的:让学生了解父母、亲情之爱,感受父母爱的伟大,体验来自周围亲人的爱;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理解别人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以及亲人。

内容:通过我为父母献爱心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关爱自己的亲人、朋友。

形式:以照片形式记录。

(三)“我有许多好习惯”系列展示活动

目的: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告诉学生从小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

内容:围绕良好的习惯这个主题,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式:以照片的形式收集材料

(四)“我是快乐的小精灵”主题班会

目的:通过班会,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内容:叙述、谈话、讨论、问答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形式:以照片形式记录。三年级活动内容:

(一)活动:各有妙招——“烦恼来了怎么办”

目的:(1)认识烦恼产生的原因,以及烦恼处理不当会给自己带来一定危害。

(2)教育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烦恼。

(3)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处理各种不同的烦恼。

内容: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形式:妙招征集

(二)关于健康你知道多少?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健康不只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拥抱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保护心理健康,心态积极向上更是健康的根本。内容: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收集资料,制作手抄报。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评选出优秀手抄报上交(每班5份)

(三)“我健康,我快乐”主题队会

目的:学生通过活动,寻找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解决如何与人共处,团结合作的问题。只有和平相处,才会远离烦恼,也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才能在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内容:“优点”轰炸 形式:以照片形式记录。

(四)“让我们的心灵撒满阳光”主题队会

目的: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静闭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但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洒满阳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快乐情绪,学会做一个开心的人,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内容:寻找生活中值得开心的人或事

形式:各班组织班会开展活动,以照片形式记录。四年级活动内容:

(一)活动:各有妙招——“烦恼来了怎么办”

目的:(1)认识烦恼产生的原因,以及烦恼处理不当会给自己带来一定危害。

(2)教育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烦恼。

(3)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处理各种不同的烦恼。

内容: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形式:妙招征集

(二)关于健康你知道多少?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健康不只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拥抱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保护心理健康,心态积极向上更是健康的根本。

内容: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收集资料,制作手抄报。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评选出优秀手抄报,(每班上交5份)

(三)“拥有一颗健康的心”主题队会

目的:学生通过活动,寻找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解决如何与人共处,团结合作的问题。只有和平相处,才会远离烦恼,也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才能在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内容:“优点”轰炸 形式:以照片形式记录

(四)“让我们的心灵撒满阳光”主题队会

目的: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静闭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但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洒满阳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快乐情绪,学会做一个开心的人,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内容:寻找生活中值得开心的人或事

形式:各班组织班会开展活动,以照片形式记录。五年级活动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目的:通过班会的召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辅导,完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优化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内容:由学校德育处统一安排 形式: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教育

(二)“乐观生活 快乐成长”活动感言征集

目的: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样的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灵冲击有多大呢?我们通过感言征集的方式了解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孩子们的接受情况。

内容:感言征集 形式:搜集感言统计上交

(三)“敞开心扉”互助互爱体验活动

目的: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弱点,并勇敢的向朋友说出自己的弱点,寻求朋友的帮助。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而且还能拉进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内容:勇敢的说出自己的弱点,勇敢的向朋友寻求帮助。形式:各班组织班会开展活动,以照片形式记录。

(四)和父母谈谈心

目的:通过书信交流或者直接谈话的方式沟通两代人的情感,让孩子们拥有和谐、民主的生活环境,更能舒心的投入到学校生活中来。

内容:和父母谈谈心中的秘密、对父母的不满、感激等。形式:以书信或谈话的方式交流记录并上交5份

四、考评方法

学校将根据各班活动开展情况(主要是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校的表现),评出文明礼仪达标班级。

第四篇:实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昆虫在它弱小时难看无比,但经过不断的吸取营养,数月后会破茧成蝶,为人类生活增添美丽。几年来,我校在实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历经了无数次的学习,开展了多项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洗礼中,让我对德育的认识有了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

曾记得,落实课题研究以前的我认为德育的渗透只有品德课上才是最佳教育途径,教育方法也是当学生思想、行为偏差时谈话解决便可。

而今在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中,通过一次次班会评比活动、班级特色活动,我和同学们面对一个个学生关心的话题,一个个学生“常见病”而进行细心的准备,精心的召开,活动中通过看、演、评、画、写,使我感觉学生思想、行为的偏差应该在无声细雨中纠正,真是事半功倍。

而今在课题实施中校园文化的改观,让我感受到对学生的教育哪能仅限于一堂品德课,而是处处在,时时有的。

而今在课题实施中学校组织的一次次专题讲座、课题研究使我认识更得以升华。记得上学期德育现场会中的沙龙活动,该活动主题是围绕怎样使学生快乐的成长,为了切实落实该主题,活动前我们是翻阅书籍,上网索取资料,活动中将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与同仁分享。这一查、一结、一说使我们在场的所有老师感受到德育的重要,尤其是迟老师在谈到班级一问题儿童的教育措施中,同仁们有深度、有广度的群策群力、更使我认识到实施德育途径的多样化。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千百年来,无论是中国的孔子站在“杏坛上”,还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站在他的学园里,都面对活生生的教育对象。今天社会的瞬息万变,今天社会的高度发展,今天的教育对象则更需要勇敢的面对人生,快乐的面对人生,智慧的面对人生,而赋予他们勇气、能力的我们更应该学会教育他们,感召他们。而我校实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这一系列活动正使我这一东风人认识到了,感受到了,我坚信已“破茧成蝶”的我会用鲜活的生命力使我的教育对象幸福、开心的面对人生。

第五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既反映了学校硬件建设和办学水平,更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同时,校园文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是顺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各级各类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

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这主要表现在:1.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教育不在于使人获得机械的、现成的知识,而是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其生命的内容。在这方面,校园文化比正统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独特的效能。首先,它要求创设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特别是育人起到指导濡化作用;其次,它以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这种濡化、规范作用是无所不在的,深远长久的。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过剩精力也需要在课堂之外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育才环境,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的培养,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等,都大有好处。4.导向功能。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思维在这里交流碰撞,使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所以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其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校园文化是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还是起到负面的消极影响。5.社会整合功能。从理论上说,社会的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这种制约既表现在学校教育目的、内容、方式与结构等方多面,也表现在对受教育者的素质、人格、个性塑造上。校园文化作为“中介”,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系统在整个运作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校园里的每个成员在一定的校园背景下,其观念将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学校的文化载体,他们又将校园文化带入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正是校园文化这些重要的价值功能,才促使了富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

二、课题的界定

任何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与环境。学校系统中具备了文化创造的主体,具备了从事文化活动的独特对象,具备了文化得以产生的独特手段和环境。它随着学校的产生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并且在整个人类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校园文化处于学校整体活动的核心地位,教育发展史表明,校园文化一经创立,便获得了自身特有的灵性,在其演进过程中凝结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涵

盖运动于其间的各种文化现象,并极大地影响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系统。

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意义上理解校园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校园文化,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校园中的一切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塑造着青少年学生。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因此,我们试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

再具体一点说,校园文化包括实体性校园文化和非实体性校园文化两大部分。

实体性校园文化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由学校建筑的布局、造型、颜色,各项教学设备、设施,校园种植的花草树木等组成的校园实体性的物质文化;二是由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收藏的以及从社会流入学校的各种图书、报刊、资料等构成的实体性的精神文化。

非实体性校园文化可分为三类:一是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教风、学风、校风等构成的校园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二是由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机构体制、学生的行为守则以及制定的校规、校纪所构成的非实体性的制度文化;三是由学生参加的各类课外活动所构成的一种实践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文化,从宏观的意义上说,是人类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文化包括着物质与精神两个大的层次。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中又包含着许多层面。单就精神文化而言,有偏重理性的政治、经济、伦理以及其他各种科学理论、知识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也有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宗教、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呢?无疑,校园文化属于一种精神文化。更确切一点说,校园文化主要是一种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一,校园内的建筑、设施等物质环境因素较多地渗透了精神因素、审美因素;第二,校园内的各类活动带有较多的精神因素、审美因素;第三,校园文化以其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调节与影响着校园内的各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审美化。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以来,文化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探讨的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者从自己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出发,对文化的定义提出了各自的界说,目前来看,这些界说远未达成共识。文化几乎成了钱钟书先生所讲的“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那类概念。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已有四百多种。这也正说明了文化的恢宏璀璨、绚丽多彩和历久弥新的特性。

其实,“文化”并不神秘。“文化就是价值观,就是一个组织或群体或国家民族的共同追求、向往和习惯,它是相对稳定的大家的认识和思想”。通俗地讲,人类活动的痕迹就是文化。每一种具体的文化都是人创造的,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产物。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任何文化就其实质来讲,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物化的产物。文化是

人类特有的,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校园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阵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进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主要参照以下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

⑴“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说”:“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⑵ “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是指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以及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

⑶ “校园生活存在方式说”:“校园文化指在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⑷ “价值观核心说”:“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

四、研究目标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践研究培养出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努力将“文明、进取、和谐、创新”的校风和“勤奋、踏实、认真、懂美”的学风铸就成校园精神,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工作,通过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文明育人的环境。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

2、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作用。

3、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争做到全校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2、主动性原则

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为师生提供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

3、激励性原则

有效利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七、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使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校园环境建设方面:

1、抓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做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一季有果。用整洁、干净、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

2、重环境育人作用。用警示标语、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完善规章制度方面:

1、强化制度的作用性

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告诉学校成员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行为与后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使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的参照标准。对学校组织的管理活动来说,制度是其行使职能的依据,按照制度办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有了系统的管理制度,学校工作才能做得有条有理。

2、注重制度的连续性

校园制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的,同时对以后的学校工作又是一种借鉴。它具有传承作用,从而使得校园工作保持连贯性。如果离开了各种制度,学校工作以某些领导人的意志为标准,那么随着这些人的去留,学校的工作很有可能出现大的波动。相比之下,制度管理更具有法规性、严肃性、连续性,从而使学校工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发挥制度的导向性

校园制度的制订是以学校的总目标为前提的,因而在各项制度中要体现导向性原则。校园制度本质上是鼓励校园成员为实现学校总目标而学习、工作,一些奖励性的制度是为了鼓励先进,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一些惩罚制度的出发点亦在于鞭笞后进,促进其进步,况且,惩罚性制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这就说明了学校制度是有导向性的,是促使学校总体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领导工作的自主性、创新性。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自律性。

开展校园活动方面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①建立书法活动小组

②建立绘画活动小组

③建立合唱队

④建立舞蹈队

⑤建立乐器队

⑥建立科学活动小组

⑦建立体育活动小组

⑧建立红领巾广播站

⑨开展优秀生、文明生评选活动

2、强化少先队队会活动的影响作用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9月------2006.1月

准备阶段主要做3个方面的工作:①组织教师理论学习②确定实验班级 ③制定实施方案。

(二)探索阶段2006.3月------2006.7月

这一阶段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主要做3项工作:①召开现场观摩会 ②召开实验教师研讨会 ③实验运行情况的调整。

(三)实施阶段2006.9月――2007.3月

这一阶段主要做3项工作:①召开实验教师研讨会 ②实验教师撰写实验报

告、论文 ③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中期实验报告。

(四)总结阶段:2007.3月――2007.7月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2项工作:①分析总结 ②撰写终结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的基本条件

(一)课题组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负责人刘建光同志为本科学历,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参与过“九五”期间省劳动学科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获二等奖;承担过“十五”期间市级学科渗透美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获一等奖。

该同志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他专项负责本课题研究工作,有充足的时间及业务能力。

(二)课题组教师的基本情况

刘建光同志组建的教育科研队伍,平均年龄29周岁,均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曾经参与过“十五”期间市级学科渗透美育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知识。这支科研队伍教学水平高。教研热情高,工作干劲高,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旺盛的精力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此项的研究工作,并对研究成果的推广有坚定的信心。

(三)课题组成员名单

刘建光马晓冬张晓红陈芳崔荣荣谢立君张晓梅温桂敏齐影李海鸥李影高飞陈晓伟李大伟苏任

十、完成课题的条件

兴城市刘台子满族乡中心小学是葫芦岛市农村示范学校。该校在农村中办学条件一流,教学设施一流,有省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料供实验教师学习参考,有30余台电脑,在信息的收集上已形成网络,有先进的电教设备为实验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校藏书数万册,为教师查阅资料提供方便条件,学校公用经费的80%用于教育科研,充足的教育经费为教育科研保驾护航,精明能干的科研队伍为教育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具备了高标准的教学设施,同时又具备了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所以我们具备了完成课题的条件。

下载“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培训班讲座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体构建农村小学和谐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培训班讲座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